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玉屏设计

2011-03-23 50页 doc 1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8235

暂无简介

举报
玉屏设计1综合说明 项目特性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1.建设规模 hm2 123.21 2.总投资 万元 453.15 3.新增耕地 hm2 7.02 4.新增耕地率 % 5.7 5.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 6.项目类型 省财政投资目 7.地貌类型 半丘陵地貌 8.建设期 年 1 二、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 未利用地开发 (1)表土剥离、回填 100m3 160.35 剥离、回填各16035 m3 (2)人工平土 100m3 66.98 (3)人工筑土埂 100m3 15.81 2.农田水利 (1)沟渠 m 12116....
玉屏设计
1综合说明 项目特性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1.建设规模 hm2 123.21 2.总投资 万元 453.15 3.新增耕地 hm2 7.02 4.新增耕地率 % 5.7 5.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 6.项目类型 省财政投资目 7.地貌类型 半丘陵地貌 8.建设期 年 1 二、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 未利用地开发 (1)表土剥离、回填 100m3 160.35 剥离、回填各16035 m3 (2)人工平土 100m3 66.98 (3)人工筑土埂 100m3 15.81 2.农田水利 (1)沟渠 m 12116.27 (2)过路板 个 32 (3)蓄水池、沉沙池 座 各4座 蓄水池容积为30 m3 3.道路工程 (1)田间道 m 5773.78 改建4283.68m,新建1490.10m (2)会车道 个 12 新建 (3)生产道 m 6345.74 改建2825.09m,新建3520.65m 三、综合经济指标 1.投资标准 元/亩 2453 2.年效益 万元 38.6 3.静态投资回收期 年 12 目 录 TOC \o "1-3" \h \z \u 1综合说明 1 1.1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1 1.2综合说明 1 1.2.1项目建设规模 1 1.2.2项目类型 1 1.2.3项目性质 1 1.2.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1 1.2.5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1 1.2.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2 1.2.7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 2 1.2.8项目建设工期 2 1.2.9 项目投资预算 2 1.2.10公众参与情况 2 2 项目概况 3 2.1玉屏侗族自治县简况 3 2.1.1玉屏侗族自治县地理位置 3 2.1.2玉屏侗族自治县自然条件 3 2.1.3玉屏侗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情况 4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4 2.2.1自然条件 4 2.2.2社会经济状况 5 2.2.3土地利用现状 5 2.2.4土地利用程度 6 2.2.5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7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7 3.1基础设施条件 7 3.1.1交通条件 7 3.1.2田间排灌工程设施状况 7 3.1.3电力、通讯设施 8 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8 3.3土地适宜性评价 8 3.4水土资源分析 11 3.4.1供水量分析 11 3.4.2需水量预测 12 3.4.3灌溉设计标准 13 3.4.4水资源平衡分析 14 3.4.5节水措施 14 3.5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4 3.6公众参与 15 4工程规划 16 4.1工程规划目标 16 4.2工程规划标准 16 4.2.1土地平整建设标准 16 4.2.2农田水利建设标准 16 4.2.3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16 4.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17 4.3.1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法律法规 17 4.3.2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政策 17 4.3.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划 18 4.3.4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技术标准 18 4.3.5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18 4.4工程规划 19 5工程设计 22 5.1土地平整工程 22 5.1.1田块布置 22 5.1.2土地平整分区 22 5.1.3土方计算 23 5.2灌溉排水工程 25 5.2.1水源工程 25 5.2.2排灌渠道 25 5.2.3蓄水池 29 5.2.4建筑物 31 5.3道路工程 31 6组织设计 33 6.1施工条件 33 6.1.1气象 33 6.1.2交通条件 33 6.1.3 项目管理单位、专业项目施工单位的工作协调措施 33 6.1.4材料 34 6.2施工总布置和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34 6.2.1施工总布置 35 6.2.2 主要工程施工 35 6.3质量管理 37 6.3.1技术供应 37 6.3.2施工质量管理 37 6.4施工总进度 37 7土地权属调整 39 7.1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39 7.2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39 7.3权属调整 39 8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40 8.1实施措施 40 8.1.1组织机构 40 8.1.2#管理# 40 8.1.3实施控制措施 41 8.2工程管理 43 8.2.1管理机构 43 8.2.2管理措施 43 9投资预算 44 9.1编制说明 44 9.1.1投资预算依据 44 9.1.2人工单价预算依据 44 9.1.3主要材料预算依据 44 9.1.4定额、费用计算标准 44 9.2费用构成 44 9.2.1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44 9.2.2投资预算表 46 9.3项目资金筹措 47 9.4投资进度 47 10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 48 10.1社会效益分析 48 10.1.1建设期的社会影响 48 10.1.2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48 10.1.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8 10.1.4定量分析 48 10.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49 10.2.1生态效益分析 49 10.2.2环境影响分析 49 10.3经济效益分析 49 10.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 49 10.3.2收益计算 50 10.3.3单位功能投资分析 51 10.3.4静态回收期 51 11附件 53 1综合说明 1.1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为了积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当前国家土地整理政策、玉屏侗族自治县农业办公室申报了省财政投资项目-----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马家屯村土地整理项目,并与2008年10月编制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马家屯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简介》,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社会效率、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统一,项目立项条件较好,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有一定的示范与带动作用。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建设规模为152.05公顷,新增耕地5.85公顷,新增耕地率3.82%。本设计预计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7.02公顷,新增耕地率为5.7%,项目建设计划1年。 注;通过现场踏勘和实地测量得本项目以前的现状图上是未利用地或是荒草地的、现有部分已经自然成长为林地,不能计入整理范围,顾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与可研报告的建设规模不一致。 1.2综合说明 1.2.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为123.21公顷。 1.2.2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为省财政投资重点项目 1.2.3项目性质 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项目 1.2.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城东北部,隶属田坪镇管辖,涉及马家屯村一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项目区东接万家坝和岩桥水库,南邻龙坳和大草坪,西抵癞子冲,北接沙子坳。 1.2.5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玉屏侗族自治县属于低纬度、低海拔地带,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良好。 项目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最高海拔527.0m(位于油茶松坡顶),最低海拔410.5m(位于排龙坳南端),相对高差116.5m,大部分海拔在430—500m之间。 1.2.6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玉屏侗族自治县马家屯村集体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村农户。项目区土地权属界线清楚,四至明确、无争议。 1.2.7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率 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为7.02hm2,新增耕地率为5.7%。 1.2.8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12个月。 1.2.9 项目投资预算 项目预算投资453.15万元。 1.2.10公众参与情况 该项目在选点前已经开过村民代表大会,当地村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急切盼望该项目能够尽快实施。在经过了县、乡、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并后续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其进行该项目的土地整理热情、积极性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项目的实施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2 项目概况 2.1玉屏侗族自治县简况 2.1.1玉屏侗族自治县地理位置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西部接壤,是祖国中南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咽喉。 有“黔东门户”、“黔东明珠”“黔楚襟喉”之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全县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总人口14.3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78.09%。全县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40%组通公路,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320国道、201省道和玉三高速公路都穿境而过,距离铜仁大兴机场90余公里,距离湖南芷江机场100余公里, 是湘、黔、渝、鄂四省市五地州17县市的物资集散地,境内的大龙开发区是铜仁地区唯一的省级开发区。 2.1.2玉屏侗族自治县自然条件 2.1.1.1气象条件 玉屏侗族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8℃。风速20m/s,风向常年为东北方向,偏东风最多,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气温为39.7°C,无霜期平均为29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600mm,年蒸发量为115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低温阴雨,夏季降雨集中,盛夏多伏旱,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宜发展种、养殖业。 2.1.1.2地形地貌 玉屏侗族自治县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海拨多在400--600米之间。 2.1.1.3土壤 玉屏侗族自治县土地肥沃,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6个土类。 黄壤:在温湿条件下,由于淋溶作用强烈,呈微酸性至酸性。有机质含量一般可达到2~3%。但植被破坏后,耕作不当,有机质大大减少,而具有粘、艘、酸、缺磷等不良理化特性。但要获得种植成功,其关键是做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措施。 红壤: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pH值4.5~6.0。交换性酸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铝;盐基饱和度多在30%以下。 石灰土: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 潮土: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水稻土:质地中壤至粘土、酸碱度酸性至中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多,保水保肥性能好,最适宜于发展水稻。 2.1.1.4水文、地质 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有包括舞阳河在内36条大小河流,总长274公里,水能蕴藏量4.9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3.99万千瓦。 2.1.3玉屏侗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情况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铜仁地区辖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区西北部,人口11.75万,面积517.00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县府驻城关镇。工业的主导产业有采煤、水泥、酿造、粮油加工等。农业的主导产业有玉米、小麦、水稻等,盛产雪梨、黄果、柑橘等。特产有青皮榄豆、土陶、桐油、蜡染等,名品有鸡场坡茶叶和土陶产品。有14所中学。境内湘黔铁路、公路是通往祖国中南和大西南的必经之道。发展至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有2.8 9 万人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087元,增长11.33%;农民人均纯收入18 14元,增长5.71%。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自然条件 2.2.1.1气象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为16.8℃。年平均降水量1318毫米,年平均日照1351.4小时,无霜期平均达303天。风速20m/s,风向常年为东北方向,偏东风最多,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气温为39.7°C,无霜期平均为297天,平均降雨量为1200-16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低温阴雨,夏季降雨集中,盛夏多伏旱,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2.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中低山盆谷地貌类型,坑塘水面零星分布在整个项目区内。项目区地势相对平坦,最高海拔527.0m(位于油茶松坡顶),最低海拔410.5m(位于排龙坳南端),相对高差116.5m,大部分海拔在430—500m之间。农村居民点分散在项目区内,所在位置地势较高。 2.2.1.3土壤 由于受成土母(第四纪更新统黄色粘土)影响,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土种为黄泥田土,质地沙壤至壤土,偏粘,好耕易耙,泥性融活,保肥供肥性好,不择肥,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有机质和全N含量较高,但P、K养分含量较低,无重金属离子污染。PH值6.5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但项目区内因施肥水平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不足。 2.2.1.4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地层含水性较强,流向为北向南。项目区灌溉水全部为地表水, 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原因,项目区降雨和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径流差大,每年的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0%,10月至次年的3月仅占径流量的30%,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600mm。 项目区内分布多处地下泉眼、山塘,中部互相联通3条主干排水沟,主要是将项目区山塘乃至整个项目区多于水源排出项目区至胡家坝水库;项目区东北部有一条排水沟和灌溉水沟,灌溉水沟从北东部蓄水池引水灌溉该区域耕地;项目区中部山塘以及靠近东北部靠近湖南部分山塘地势较低,无法自流灌溉,通过项目区内原有提灌站进行提水灌溉。 整个项目区沟渠多为自然汇流形成的土沟渠,另外项目区内现有的山塘、泉眼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确保项目区旱涝保收。 2.2.2社会经济状况 田坪镇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域东北,与湖南省新晃县毗邻。全镇总面积152.4km2,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5%。 项目区现有人口1706人,379户,劳动力992人,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3亩,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二熟,粮食作为秋粮以水稻为主,玉米、红薯为次;夏粮以小麦为,洋芋、豆类为次;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经济林以柿子树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1900元。 2.2.3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2.2.3-1。 表2.2.3-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现状 名称 编号 面积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111 78.4237 47.84% 旱地 114 25.3381 15.46% 小计 103.7618 63.30% 园地 果园 121 1.4193 0.87% 茶园 123 2.8712 1.75% 其他园地 125 0.1037 0.06% 小计 4.3942 2.68% 林地 有林地 131 30.5315 18.63% 小计 30.5315 18.63%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153 1.2142 0.74% 坑塘水面 154 2.7100 1.65% 农田水利用地 156 0.6850 0.42% 田坎 157 3.3200 2.03% 小计 7.9292 4.84% 合计 146.6167 89.45% 建设用地 住宅用地 农村宅基地 253 4.6174 2.82% 小计 4.6174 2.82% 特殊用地 墓葬地 285 1.1624 0.71% 小计 1.1624 0.71% 合计 5.7798 3.53%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11 7.9705 4.86% 裸岩石砾地 316 0.0511 0.03% 其他未利用土地 317 3.5000 2.14% 小计 11.5216 7.03% 合计 11.5216 7.03% 总计 163.9181 100.00% 2.2.4土地利用程度 1)土地垦殖率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3.9181hm2,耕地面积103.7618hm2,所以土地垦殖率63.3%。 2)土地利用率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3.9181hm2,已利用土地面积152.3965hm2,所以土地利用率92.97%。 3)耕地复种率 项目区耕地面积为103.7618hm2,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175.38hm2,经计算耕地复种率为169%。 2.2.5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通过对项目区主要农作物单产的调查,项目区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为:水稻340kg/亩、油菜125kg/亩、小麦260kg/亩,玉米150kg/亩,项目区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较差,土地生产率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通过项目实施改善现有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后,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基础设施条件 3.1.1交通条件 项目区主要道路为连接万山至玉屏县道的乡村道路经过马家屯村并横穿项目区至湖南地界,路面质量较差,为泥结石路面,路面宽2.5m-3m ;另外有连接下马甲屯与万山的道路,道路整体质量较差。项目区南部为从湖南地界连接区内马家、姚家、郭家三个寨子的乡村道路,路面为泥结石路面,路面高低不平,质量较差。项目区内生产道、交通便道教少,且建设标准低,大部分已不能正常通行,从总体上看项目区交通骨架已经形成,但通过对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还需补充建设部分田间道,生产道,才能满足项目区内现代化的农业耕作需要。 3.1.2田间排灌工程设施状况 项目区现有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其中项目区原有山塘10座,地下泉眼多处,但部分塘体存在渗漏现象,水资源严重浪费。原有沟渠数量较多,共有灌排沟渠约5439m。 现有水利设施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a) 项目区内东北部,靠近湖南地界有3个山塘,长期降雨自然冲沟汇水形成,由于山塘所处地势较低,不利自流引水灌溉,当地村民进行抽水灌溉。项目区中部有3座山塘,主要北部部分泉眼及山塘来水进行蓄水灌溉,其中部分山塘存在渗漏现象。南部边界处有两座山塘,所处位置低,不能对项目区内耕地进行自流引水灌溉。 ② 项目区内现有4条主干排水沟,其中东北部有1条,中部相互联通3条,均为自然雨水冲刷形成的土沟渠,是项目区排水的主要渠道。但渠道走向曲折,常年淤积,造成项目区内排水不畅。 3.1.3电力、通讯设施 项目区居民已实现“村村通供电工程”,供电线路尾220v,并有10kv高压线穿过项目区,无线网路已覆盖项目区全境,通信情况良好。 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通过现场调查,项目区内影响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 a) 部分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效率不高 根据当地调查可知,项目区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等条件的综合影响,项目区田块小,田埂、田边地角废弃地、冷、烂泥田较多(通过现场踏勘测量约合52.5亩,主要分布再排水沟渠两边),土地利用的浪费现象较严重。部分田块小而零乱,使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 b)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较差 区内山塘存在渗漏现象,灌溉渠道大部分仍然采用土渠输水,水量损失较多。现状渠道不能满足灌排水要求,且利用不充分;渠系配套建筑物不足,渗、漏情况严重,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田间灌水技术比较落后,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增加了氮、磷的淋溶和径流损失,容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c) 道路设施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项目区田间道路面宽在2.5-3米之间,这些道路多为泥结石路面,道路质量差,雨天泥泞,村民出入较为不便,不利于项目区内田间生产和运输,影响了项目区的机械化耕作,需要对路面进行升级改造。 3.3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所在地田坪镇马家屯村地势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坡度较小,地理条件好,气温温和,雨量充沛,光、温、水配合协调,适宜农作物生长。项目区内土层深厚、肥沃,但由于忽视了对土壤的保护和改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因此对项目区内土地的道路、水利设施完善后,逐步将项目区改造成稳产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有效的缓解人地矛盾。 对项目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详见表4-5。 表3.3-1 项目区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表 评价因子 水田评价指标 水田 适应程度 旱地评价指标 旱地 适应程度 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 高 平坦地、缓坡地 中 土壤类型 中壤 高 中壤 高 覆土厚度 30公分以上 高 30公分以上 高 灌溉条件 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中 需要排灌、蓄水措施才能保收 低 交通条件 完善 中 一般 中 有机质含量 较高 中 一般 中 本次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整理为灌溉水田为主。经调查分析,项目区内的大部分荒草地是可以作为耕地使用的。 项目区未利用地面积为7.7905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4.89%,其中荒草地的面积为7.7905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4.86%。项目区可开发利用的荒草地面积为4.4605公顷,其余荒草地由于地形坡度大于25°,不适宜开发,其面积共有3.33公顷。其中其它未利用地为3.5公顷,因此此项目土地开发面积为7.96公顷。 本次评价对项目区三个区域(开发区域A、开发区域B、开发区域C)进行适宜性评价,其他荒草地地块分散较多,占地面积较小,地形坡度均在2-5°之间,靠近水田,这部分荒草地开发转变为水田;其他未利用地为项目区内烂泥田、所占面积为3.5公顷,分布在项目区排水沟两边,均是以开发作为水田。 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地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障程度、有机质含量、侵蚀状况等,采用指数和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即根据确定的各因素、因子不同级别的得分值A与权重B,建立评价模型土地质量评价综合分值的数学模型: 式中,C为适宜性评价的综合得分值;Ai为某单元第i参评因子分值;Bi为第i参评因子权重;n为评价因素因子的个数。 根据其分值分等:85~100分为最适宜,65~85分为一般适宜,45~65分为勉强适宜,0~45分为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评价见表3.3-2: 表3.3.1-1 土地适宜性评价表 评价指标 最适宜 一般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权重 坡度 <6° 6~15° 15~25° >25° 0.2 土层厚度(cm) >80 80~50 50~30 <30 0.2 土壤质地 壤土 轻粘或砂土 含砾量<15% 含砾量>15% 0.1 水源保障程度 良 一般 勉强 无 0.2 有机质含量(g/kg) 30~50 15~30 5~15 <5 0.1 侵蚀状况 无侵蚀 轻度沟状侵蚀,沟壑面积率<10% 中度沟状侵蚀,沟壑面积率10~30% 强度沟状侵蚀,沟壑面积率>30% 0.2 分值 100~85 85~65 65~45 <45 评价分析: 开发区域A:总面积为2.06公顷,通过现场踏勘,区域地形坡度在6~15°之间,部分区域地形坡度在2°左右。土层厚度在70cm左右,土壤质地为粘土;由于所处地势较高,灌溉水源为天然降雨,但土壤理化性质好,有机质含量在20g/kg左右,土壤侵蚀度为轻度,局部无侵蚀。 开发区域B、C:开发区域B总面积为0.83公顷,开发区域C总面积0.29公顷。区域地形坡度在6~10°之间,顶部区域地形坡度在2°左右。区内土层厚度在60cm 左右,土壤质地为粘土,有机质含量在25g/kg左右,由于所处地势较高,灌溉水源为天然降雨。土壤无侵蚀。 结合项目区内开发区域现状、及土地质量状况,对个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计算分值,计算结果见表3.3-3。 表3.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分值表 评价因子 (权重) 评价区域 坡度 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有机质含量 侵蚀状况 水源保障程度 综合分值 0.2 0.2 0.1 0.1 0.2 0.2 开发区域A 75 80 85 70 85 65 76.5 开发区域B 75 70 85 75 100 65 80 开发区域C 75 70 85 75 100 65 80 根据以上对各开发区域进行综合分值计算,得到各区域分值均在65-85分之间,根据评价适宜性等价划分,开发区域A、开发区域B、开发区域C土地适宜性为一般适宜。即三个区域的荒草地可以进行开发利用,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后,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开发区域内土地可种植各种旱作物。 3.4水土资源分析 3.4.1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水源均为地表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天然降雨,二是地下泉眼以及山塘蓄水。 a)天然降雨量 根据《玉屏侗族自治县水利志》、玉屏侗族自治县各乡镇1968—2005年降雨资料,典型年为2002年。为此,依据灌溉设计标准,选择2002年为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的灌溉设计典型年。根据玉屏侗族自治县水利局提供的资料,项目区的典型年降水量为1200mm。项目区降雨的径流系数取0.45。项目区总的承雨面积约合7650亩。计算方法为: Q=A×α×P×0.667 式中: Q——自产水量; A——承雨面积(亩); α——降雨径流系数; P——降雨量(mm)。 则项目区可利用水量 Q=7650×0.45×1200×0.667=275.54万m3 b)山塘 项目区内有山塘8座,山塘蓄水主要是通过地下泉眼引水天然降雨需水。这里只对山塘需水能力进行分析。根据现状图测量,项目区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71公顷,坑塘平均有效水深为0.8米,则有效需水容积为2.17万m3,坑塘复蓄次数取1.2.则坑塘年供水量为2.6万m3。 通过以上项目区可供水量的分析,能够提供给项目区进行耕地灌溉用水为: 275.54+2.6=278.14万m3。 3.4.2需水量预测 需水量分农作物用水、人畜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部分 。项目区内无工矿业,而所有的居民用水已有专用的供水设施供水,本项目的水量平衡计算不考虑这部分用水。此外项目区内林业生态需水量极小,因此本项目的水量平衡计算只考虑农作物的用水需求量。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为水田和旱地,灌溉设计标准按《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开发[2005]137号文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区水土资源、种植结构、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前提下,项目区水田灌溉保证率取85%。 a) 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 1) 农业种植结构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少部分为旱地,根据玉屏县农业区划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项目区种植为水稻、小麦、玉米,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考虑部分经济作物。 2) 灌溉制度计算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为旱地29.85公顷,水田80.6公顷,根据多年来进行的中等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对农业用水进行分析,确定项目区农作物的灌溉制度用下式计算: M=ET0-P0-WK-(W0-WS) 式中:ET0—生育期总需水量(mm); P0—生育期有效降雨利用量(mm); W0—播前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m3/hm2); WK—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m3/hm2); WS—作物收割时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m3/hm2); 3)灌溉定额 根据玉屏侗族自治县农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水稻灌溉定额为350 m3/亩(含输水损失),玉米250 m3/亩,小麦灌溉定额为180 m3/亩,油菜120 m3/亩。 3.4.3灌溉设计标准 需水量采用需水量大的种植制度进行计算,这里以需水量最大值水田:两季水稻----油菜,旱地:玉米---小麦,根据相应的规划面积计算需水量。 计算方法: 农业灌溉需水量=经土地整理后的规划种植面积×相应农作物灌溉定额 项目区经整理后,水田面积为81.2公顷,旱地面积为29.85公顷。设计灌溉保证率85%,根据项目区规划种植面积计算如下: 表3.4.3-1 农作物需水量计算表 项 目 大季(hm2) 小季(hm2) 合计 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马家屯村土地整理项目 (hm2) 水田 旱地 81.92 28.86 作物类别 水稻 油菜 玉米 小麦 种植比例(%) 100 90 100 65 ----  灌溉定额(m3/亩) 350 120 250 180 ---- 种植面积(hm2) 81.92 73.73 28.86 18.76 202.77  需水量(万/m3) 43.01 13.27 10.99 5.15 72.42 年蒸发水量(年蒸发量1150.0mm)): 表3.4.3-2 年蒸发水量计算表 名 称 蒸发面积(亩) 需水量(万m³) 数量 1813.85 139.13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需水量为1.150×1813.85×667÷10000=139.13(万m³) 因此项目区总需水量包括: 农业灌溉,年蒸发量。 具体需水量见表3.3.3-3。 表3.3.3-3 单位:万m3 名 称 农业灌溉 年蒸发量 合 计 数 值 72.42 139.13 211.55 3.4.4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供、需水量预测结果,项目区可供水量为278.14万m3,需水量211.55万m3项目区供水量远大于需水量,能够实现项目区供需水量平衡。 3.4.5节水措施 田间节水措施拟采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和节水灌溉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在工程上采用C15砼浇筑排灌渠道,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的渗漏。 在生产上,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建议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以达到节水目的。 3.5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该项目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耕地质量,改造中低产田,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项目区未利用地面积为11.5216公顷,可开发利用的荒草地面积为4.4605公顷,其余荒草地由于地形坡度较大、裸岩较多、不适宜开发,其面积为3.33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4.89%,其它未利用地为3.5公顷,主要是沟渠两边不能耕种的冷、烂水田,这部分土地通过资源配置后可开发利用。因此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原有耕地进行整理 项目区有耕地为旱地和灌溉水田,其中灌溉水田所占面积较大,通过现状图测量,项目区大于一米的田土坎面积为3.32公顷,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得该项目区土地整理前的田土坎综合系数2.03%,通过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设计沟渠的两边不规则的田土坎进行田土埂归并和整理、降低田土埂系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预计整理后田坎综合系数为1.8%,整理后有0.7636hm2的田土埂转变为耕地。 b) 对项目区内的零星地类进行整理; 对项目中间的部分荒草地和坑塘水面进行开垦,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对开发出来的土地通过培肥措施将该荒草地整理为耕地。整理前马家屯村的裸岩石砾地0.0511公顷,可开发荒草地4.4605 hm2,整理后将该片土地全部转变为旱地,增加耕地4.5116 hm2。,另外项目区内原有冷、烂水泥田3.5公顷,整理后有3.5公顷的耕地转变为灌溉水田。因此,通过对项目区未利用地的开发可得新增耕地面积=4.5116+3.5=8.0116公顷。 c) 项目的整理、进行了水利、道路设施的配套,整理后的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15hm2、农村道路用地增加1.4358hm2,共1.7508hm2。 综上述、整理后有0.7636 hm2的田土坎转变为耕地、沟渠和农村道路共增加2.17hm2,有8.0116 hm2的未利用地地转变为耕地,所以项目新增耕地面积为: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8.0116+0.7636-1.7508=7.0244hm2。 3.6公众参与 为保证项目规划方案切实可行,项目规划设计人员和当地村组、镇干部对项目区进行了反复的现场踏勘,并召集了项目区分管领导,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以及水利,环保,林业等各方面的专家举行了项目规划设计讨论会,会上专业设计人员介绍了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各级组织和各级代表就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农业生产、生活、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提出具体意见,并就具体规划方案的选定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将代表意见带回来做进一步论证。当地干部群众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给规划的工程设施布局提供了许多因地制宜的建议,对各项设施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也给出一些经济合理的意见。实地初步拟定了整理后项目区农作物种植布局和沟渠、道路的具体布置以及山塘维修措施和排水沟的修复。当地农民也普遍希望能增加耕地,并加强修建配套的农田排灌设施,因此当地领导和农民对本次整理项目都非常支持、配合。 a)土地整理设计上,要依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b)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充分考虑运输、耕作的方便性。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政策措施。 c)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仍保持不变,其土地权属仍归马家屯村集体所有。 4工程规划 4.1工程规划目标 a)通过土地整理,把项目区内现有的少量荒草地开发为可利用耕地,预计新增耕地面积7.02公顷,为区域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用地指标,保证粮食安全。 b)通过土地整理,充分利用土地,通过对道路工程建设以及合理配置农田水利灌溉、排水设施,有效保护现有耕地,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保证项目区内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c)通过新修排水沟、增加项目区内的排洪、灌溉能力,保证项目区内的粮食生产。 d)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2工程规划标准 4.2.1土地平整建设标准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施工方法,作业方式为沿等高线对项目区原有耕地进行平整,对原有的荒草地以及部分旱地进行坡改梯,坡度较大区域和无法布置灌溉设施的区域整理后为旱地。项目区地势平坦,大多在耕地0-8度以内,按《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发[2005]137号)。结合项目区水资源条件综合考虑,项目区0—8度不低于C等耕地设计。 4.2.2农田水利建设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灌溉标准,项目区渠道主要起引水、排水和灌溉的作用,按以下标准: 排涝工程标准:10年一遇24暴雨24小时排完设计。 灌溉保证率:项目区耕地水田面积较大,占全部耕地的75.58%,因此灌溉保证率按P= 85%设计 衬砌结构:按4级渠道使用年限20年设计。 4.2.3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道路工程建设按农用路标准建设,满足田间运输和方便耕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田间道设计应满足整个项目区内农业生产运输,生产道布局辐射半径为150米左右。 项目区道路主要分为2级,3.6m宽田间道和1m、1.6m宽生产路。对现有田间道进行整修时,需修建宽30cm M7.5浆砌石路肩和10cm厚泥结碎石路面;新修生产道设计为宽度1m和1.6m, 20cm碎石基层,10cm水泥混凝土路面。 4.2.4 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 4.2.4.1工程技术要求 a)充分开发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及天然降雨,具有完善的动力提灌或塘、库蓄水设施,配置完善的主、干、支渠,提高水源保证率。修建农、毛、斗渠,完善田间灌水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 b)地面排水工程设计为二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不淹田,二日内排除积水。配置三种功能的排水沟,都是石砌明、暗沟,即深度大于100cm的拦山沟和中心主排水沟(排洪沟),以及深度60-80cm的排渍支沟和导泉沟。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排水要求,水稻淹水期间Eh为-100mv至100mv。 c)田间沟渠、田埂做到稳、固、牢,合理布局。 d)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满足生产要求。 4.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4.3.1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4.3.2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政策 a)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 b)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c)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国土资发[1998]166号) d)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9]39号) e)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2005]29号) f)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意见》(黔国土资发[2005]71号) 4.3.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划 a)《玉屏侗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b)《玉屏侗族自治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1997-2010年) 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2006征求意见稿) 4.3.4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技术标准 a)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发[2005]137号)。 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e)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f)《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h)《贵州省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DB52/T485-2005) 4.3.5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a)文字资料 1)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马家屯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简介资料 2)玉屏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3)农业水利资料 4)农业气象资料 5)玉屏侗族自治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 b)图件资料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1:2000实测现状图 3)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4)项目区1:10000国际分幅地形图 4.4工程规划 4.4.1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生产传统和习惯,在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前提下,坚持项目区土地利用和工程同步进行。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进行整理和各项配套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从整体上形成“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的布置格局,成为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生产力高的良好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区主要布局三种工程类型: a)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首先应确定耕作地块的布置形式,然后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并结合项目区的实际地形,采取填挖措施,平整地块,保持地块内高差在一定控制范围内,以满足耕作需要与灌排水要求。 b)农田水利工程,即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对排灌工程设施的布置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沟的规划布置。 c)道路工程,即根据道路特点与田间作业需要对各级道路布置形式进行规划。在缺乏道路系统的区域规划新修道路,使整个项目区形成网状道路,达到四通八达的目的,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 d)选择适当区块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再该区域内通过土地整理,将区域内灌溉水田整理后转变为B等耕地,抗旱能力达到60天以上的保证灌溉,能够满足大、小季作物生长的灌排水要求。 4.4.2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项目区具体情况,项目整理后,经测算,项目区可新增耕地7.02公顷。 项目区总面积163.9181公顷,项目建设规模为123.21公顷,新增耕地率为5.7%。 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见下表: 表4.4.4-1 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表 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 名称 编号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111 78.4237 47.84% 81.9237 49.98% 3.5000 2.14% 旱地 114 25.3381 15.46% 28.8625 17.61% 3.5244 2.15% 小计 103.7618 63.30% 110.7862 67.59% 7.0244 4.29% 园地 果园 121 1.4193 0.87% 1.4193 0.87% 0.0000 0.00% 茶园 123 2.8712 1.75% 2.8712 1.75% 0.0000 0.00% 其他园地 125 0.1037 0.06% 0.1037 0.06% 0.0000 0.00% 小计 4.3942 2.68% 4.3942 2.68% 0.0000 0.00% 林地 有林地 131 30.5315 18.63% 30.5315 18.63% 0.0000 0.00% 小计 30.5315 18.63% 30.5315 18.63% 0.0000 0.00%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153 1.2142 0.74% 2.6500 1.62% 1.4358 0.88% 坑塘水面 154 2.7100 1.65% 2.7100 1.65% 0.0000 0.00% 农田水利用地 156 0.6850 0.42% 1.0000 0.61% 0.3150 0.19% 田坎 157 3.3200 2.03% 2.5564 1.56% -0.7636 -0.47% 小计 7.9292 4.84% 8.9164 5.44% 0.9872 0.60% 合计 146.6167 89.45% 154.6283 94.33% 8.0116 4.89% 建设用地 住宅用地 农村宅基地 253 4.6174 2.82% 4.6174 2.82% 0.0000 0.00% 小计 4.6174 2.82% 4.6174 2.82% 0.0000 0.00% 特殊用地 墓葬地 285 1.1624 0.71% 1.1624 0.71% 0.0000 0.00% 小计 1.1624 0.71% 1.1624 0.71% 0.0000 0.00% 合计 5.7798 3.53% 5.7798 3.53% 0.0000 0.00%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11 7.9705 4.86% 3.5100 2.14% -4.4605 -2.72% 裸岩石砾地 316 0.0511 0.03% 0.0000 0.00% -0.0511 -0.03% 其他未利用土地 317 3.5000 2.14% 0.0000 0.00% -3.5000 -2.14% 小计 11.5216 7.03% 0.0000 0.00% -11.5216 -7.03% 合计 11.5216 7.03% 3.5100 2.14% -8.0116 -4.89% 总计 163.9181 100.00% 163.9181 100.00% 0.0000 0.00% 4.4.3工程布局 4.4.3.1工程平面布置 1、土地平整布局 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土地平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初步规划方案在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时认为:项目区水田区域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地块相对规则,耕作影响不大,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会影响耕地肥力,处理不好会引起权属纠纷。同时,土方工程量大占用资金较多。因此本项目设计基本平整布局如下: a)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效益,现有的一部分坡式耕地改为梯田,进行相应的土方平整,不易坡改梯的区域不进行土地平整;项目区选取典型地块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本项目所选区域地形坡度在2-5°之间,具体位置已在规划图上标出。 b)在项目区内一些零星荒草地、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区域进行土地平整。 c)对原有不规则的田土埂进行挖补平衡、减少土地平整土方量,同时对道路、沟渠截弯取直、部分进行客土回填,增加耕地。 2、农田水利布局 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同时要符合节约用地的要求,合理布设沟渠,达到水不乱流,土不乱跑的目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保暴雨来临时的水流不冲毁耕地,洪水可以沿预定线路排出农土;尽量把水流中挟带的泥沙沉积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在布设灌排水工程时,结合本地区地形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布设灌溉系统;尽可能利用原有灌排水工程。布局应做到合理有序,最大限度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用水的问题。 根据项目区内实地考察,沟的布置要求结合当地地形条件,设计成自流排水;同时选择适当的排水面积,要求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尽量利用原有排水设施,结合自然排水流势,保证排水流畅;在利用原有的沟线路的基础上,并在满足排水要求前提下,尽量做到“一直、二短、三安全”,避免深挖高填。 3、道路工程布局 道路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以节省投资和节约土地;各级道路做好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 a)田间道 在对项目交通情况综合考虑后,规划时充分利用了原有田间道路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新修。其中,改建田间道6条,总长度为全长为4283.68m,新建田间道3条总长度为1490.10m。项目区的田间道主要为生产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对项目区原有田间道路进行改造,修筑30cm宽M7.5水泥砂浆砌石路肩和10cm厚泥洁碎石路面,并布设路边沟。 b)生产道 项目区内的生产道主要为竖向和横向交叉分布: 该项目共规划设计新修8条生产道,共计3520.65m;改建生产道7条,总长度为2825.09m。项目区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生产路标准为路面宽1.0m, 30cm宽浆砌石路肩,10cm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余生产道的设计标准为:宽1m,道路路基采用20cm碎石基层,路面为10cm水泥混凝土路面。 5工程设计 5.1土地平整工程 5.1.1田块布置 项目区耕地平整主要是对旱地区域和灌溉水田区域,为避免大挖大填,主要集中在对旱地区域的梯化和水田区域的田块归并。为了减少土方运量,节约投资,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经过分析比较,本项目采取局部平整方案,即以单个田块为一个平整单元进行土地平整。平整时,按“等高不等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 沿等高线划分格田,修成水平梯田。 田坎设计:项目区地面坡度在0°~5°的整理为水平格田,5.0°~20.0°之间的耕地,根据梯田布设,水平梯田田坎高0.5~1.5m。灌溉水田由于长期受水浸泡,碳酸岩容易溶蚀,田坎全部为土坎,随弯就直、照面平整、分层夯实,在土坎稳定后种植护坡蓑草或酸牧草。土坎顶宽0.4m,土坎顶高出台土面0.3m。土坎应横向整平,不起波浪。 其中未利用地开发区域田坎全部为土坎。 5.1.2土地平整分区 本项目土地平整区域主要是未利用地开发区域。 未利用地开发区域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结合灌溉排水系统布置、道路交通系统布置及农作物种植要求,确定田块的规格、方向和设计高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坡度级进行耕地等级设计。项目未利用地坡度分级见下表: 表5.1.2-1 项目区未利用地坡度分区表 原坡面度范围 地面典型坡度(θ) 田面毛宽(B+Bn) 田面高差(H) 每亩埂长(L) 面积 (°) (°) m m m 亩 0-5 3 9.54 0.50 69.87 52.5 5-8 7 6.52 0.80 102.31 67.7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 本项目经过征求玉屏县农业办公室以及当地村民意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域已在规划图上标出,总面积为23.4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0.35公顷亩(约305.25亩)。此区域中部有排水大沟通过,完全满足区域排水要求。区域内有山塘存在,通过整个项目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全满足该区域灌溉要求。通过对区域内烂泥田重新整治,恢复耕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5.1.3土方计算 1、地块布置 耕作地块是指由田间道路、路带沟等固定工程设施和一定面积、一定质量等级的耕作土地有机组合而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平台,是农业用地布局和结构优化的基本单位。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平整,地面坡度在0-5度的规划设计为格田,5-20度的耕地设计为水平梯田。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水平梯田田坎高为0.5-1m之间,田面宽在4-9m,田坎全部采用土坎。内容包括、坡改梯平整、修筑土坎以及土地翻耕。 2、土方计算 a)划分横断面 沿着土地平整区域,取若干平行的断面。划分原则为垂直等高线或垂直主要建筑物边长,
/
本文档为【玉屏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