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宋太祖实录_探微

_宋太祖实录_探微

2011-03-27 8页 pdf 442KB 2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780

暂无简介

举报
_宋太祖实录_探微 2008 年第 4 期 史学史研究 No. 4 ,2008 总 132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32 《宋太祖实录》探微 燕 永 成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 上海  200234)   [摘  要 ]《宋太祖实录》前后经过四次编修 ,成书三部 ,至迟到元代时仍有传本存世。 其纪事由于皇帝直接干预以及史臣避忌等原因 ,从而始终存在缺漏、原无后增以及与它史 有异等问题 ,它直接促使私家通过著述欲辨明该段史事。 [关键词 ]《宋太祖实录》 初修本  重修本...
_宋太祖实录_探微
2008 年第 4 期 史学史研究 No. 4 ,2008 总 132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32 《宋太祖实录》探微 燕 永 成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 上海  200234)   [摘  要 ]《宋太祖实录》前后经过四次编修 ,成书三部 ,至迟到元代时仍有传本存世。 其纪事由于皇帝直接干预以及史臣避忌等原因 ,从而始终存在缺漏、原无后增以及与它史 有异等问题 ,它直接促使私家通过著述欲辨明该段史事。 [关键词 ]《宋太祖实录》 初修本  重修本  增订本 [中图分类号 ] 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332 (2008) 0420098208 [收稿日期 ]  2008206220 [基金项目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为 J50405。 [作者简介 ]  燕永成 (1967 - ) ,男 ,陕西咸阳人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 史文献学、宋史。 ① 参蔡崇榜 :《宋代修史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1 年版)第六章之“《太祖实录》四修考析”以及张明华《宋太宗与北宋 初几部官修史书的形成》(《史学史研究》2004 年第 4 期) ② 《宋太宗实录》卷 76 ,《李 附传》;《玉海》卷 48。 ③ 《职官分纪》卷 15 ,《史馆修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 35。 《宋太祖实录》作为北宋最早编修的实录 ,因牵扯到北宋建国、天下一统、太祖施政以及皇位传 授等许多重大甚至敏感的事件 ,故而经过宋太宗、真宗父子多次重修。今虽有学者结合当时的政治 形势对其编修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① ,但仍有必要从其编修与流传、所载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 加以深入探讨。 一   《太祖实录》前后经过两个阶段共四次编修。 早在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春正月 ,朝廷任命李 等编修《太祖实录》,由沈伦监修。到五年修成 , 共五十卷。参加修撰的史官有 :李 、扈蒙、李穆、董淳、赵邻几、郭贽和宋白。② 对于此次修成的《实录》,太宗此后告诉宰相说 :“太祖朝事 ,耳目相接 ,今《实录》中多有漏略”。 并且他随之具体指明 :“太祖受命之际 ,固非谋虑所及。自昔受禅者如曹操、司马仲达 ,皆数十年窥 伺神器 ,先邀九锡。至于易世 ,方有传禅之事。太祖之事周朝也 ,尽力王室 ,中外所知。至于大宝 , 非有意也。无何边吏言契丹侵轶 ,太祖方醉卧传舍中 ,朕与赵普、李处耘并在左右 ,无何众愤汹汹 , 擐甲露刃者云集 ,请登天位以副人望 ,此盖历数所钟 ,且非人力能效也。当时之事 ,史册有所阙 ,宜 令[李 ]至等数人重加缀集。”③也就是说 ,该次修成的《实录》遗露了太宗本人也曾参与的“太祖受 禅”等重大事件 ,故为太宗所不满。同时 ,苏易简在批评史官扈蒙时指出 :“大凡史官宜去爱僧。近 89 者扈蒙修史 ,蒙为人怯懦多疑忌 ,故其史传多有脱落。”① 何以会如此 ? 还需从该次编修的史官构成来看 ,监修沈伦早年曾是太祖幕府中的主要成员。 此后他于“开宝六年拜相 ,太平兴国四年罢。”② 可见他在太祖太宗两朝均位居显要地位。史官李 、李穆和扈蒙不仅历经太祖太宗两朝 ,而且均于太祖开宝年间参与编修过《旧五代史》。更为值得 注意的是 ,还曾参预编修过《周世宗实录》的扈蒙 ,在开宝九年正月太祖“受朝乾元殿 ,降王在列 ,声 明大备”之时 ,进献“《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③ 董淳不仅参与编修过《周世宗实 录》,而且奉诏撰有“惟记孟昶事”的《后蜀纪事》2 卷④。同时 ,就史官郭贽、宋白和赵邻几而言 ,其中 郭贽曾事太宗“藩邸”。他不仅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 ,而且上奏太宗说 :“臣受不次之遇 ,誓以愚直上 报”。而对于“以文学沉下位”的宋白 ,郭贽曾“荐引之 ,遂同掌诰命。”⑤ 又早在太宗潜藩时 ,宋白 “尝贽文”,太宗有袭衣之赐。此后在北汉刘继元归降之次日 ,宋白及时上奏《平晋颂》,太宗连夜召 至行宫褒慰 ,并且说 :“俟还京师 ,当以玺书授职。”⑥ 又到太平兴国四年 ,由郭贽和宋白举荐 ,随即 赵邻几献颂 ,太宗“览而嘉之”,迁授左补阙、知制诰。可惜赵邻几数月卒⑦。由此可见 ,不仅郭贽、 宋白和赵邻几三人之间关系紧密 ,而且同太宗关系非同一般。 总之 ,该次《实录》的编修官 ,既有跨越太祖太宗两朝的史官 ,也有由太宗亲自选拔并委任参与 修史的史官。对于前者 ,他们不仅亲身经历了太祖朝的诸多重大事变 ,而且还常常参政议政 ,从事 修史工作。这次修史 ,他们必须在体现太宗修史意图的同时 ,还需慎重处理太祖时的诸多重大事 件。而对于后者 ,如何在修史时全面贯彻太宗的旨意无疑是他们的主要任务。那么在距太祖去世 仅一年多 ,又由如上两部分史官共同来编修《太祖实录》,其结果只能是 :除一般史事之外 ,对于重大 甚至敏感的史事采用“漏略”的记事方式 ,也许是对当时史官们“有利”的选择。 到淳化五年 ,太宗鉴于《太祖实录》“颇有漏略”,便任命张洎等人重修太祖朝史。参与编修的史 官有 :张洎、李至、张 和范杲。不过 ,对于史官范杲 ,史载 :“初 ,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 ,乃议召杲。 杲闻命喜甚 ,以为将加优擢 ,晨夜趋进。至宋州 ,遇朗州通判钱熙 ,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 : ‘重修《太祖实录》尔’。杲默然久之 ,感疾。至京师 ,旬月卒。”⑧ 而李至则以“目疾”辞史职 ,张 以 “早事伪邦 ,不能通知本朝故实”辞 ,于是朝廷只好诏命宋白与张洎同修。张洎等请太宗特降敕命 , “询问太祖朝薨卒勋臣子孙及门人故吏、知旧亲戚 ,并班行旧老能知先朝故实及周朝军中事者 ,并许 尽言 ,令史官参校 ,不至缪戾者书于国史。”朝廷从其请⑨。此奏明 ,该次修史时 ,太祖朝史料阙漏 严重。 到同年冬十月 ,张洎等撰成《太祖纪》一卷 ,“以朱墨杂书。凡躬承圣问及史官采摭之事 ,即朱以 别之”。史未及成 ,张洎迁参知政事 ,宋白独领史职。历数岁 ,史卒不就。张洎等所上《太祖纪》亦 “不列于史馆云。”λυ 可见此次重修难以顺利完成。其中对于宋白修史之事 ,南宋史家李焘指明曾 参用过宋白所修的《张琼传》。其具体史事为 :乾德元年八月 ,太祖宠臣史 等诬告嘉州防御使张琼 “养部曲百余人 ,自作威福 ,禁旅畏惧 ,且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时事”,最后导致张琼“自杀”。 对于该事 ,《新录》(按 :指真宗咸平时李沆重修本)及《国史》并宋白所为《张琼传》并云“狱具 ,乃赐死 99                   史学史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 《长编》卷 36 ,淳化五年冬十月丙午。《长编》卷 36 ,淳化五年七月。《宋史》卷 249 ,《范杲传》。《宋史》卷 439 ,《赵邻几传》。《宋史》卷 439 ,《宋白传》。《宋史》卷 266 ,《郭贽传》。《直斋书录解题》卷 5。《宋史》卷 269 ,《扈蒙传》。《隆平集》卷 4。《宋史全文》卷 23 上。 于城西井亭”。最后李焘选择“从《旧录》(按 :指太宗太平兴国时沈伦初修本)”,并“疑《新录》与《国 史》及宋白或加润饰也。”① 由此例可知 ,宋白明显对《旧录》做了改修 ,并直接影响了此后成书的 《新录》和《国史》。 以上为《太祖实录》编修的第一阶段 ,由太宗诏修 ,编修过两次 ,成书一部 ,即后世所称的沈伦初 修本。该本《实录》也称《前录》,或《旧录》。 到真宗执政时期 ,随着初修《太宗实录》及太祖太宗《两朝国史》的相继完成 ,《太祖实录》的增修 又相应地依次展开。 咸平元年九月 ,真宗认为此前沈伦初修本《太祖实录》“事多漏略”,而张洎重修的《太祖实录》又 “未成”。此时正逢钱若水仅用九个月时间刚刚完成了《太宗实录》,于是他诏令吕端、钱若水等重加 刊修《太祖实录》。若水“恳辞”,真宗勉励说 :“卿新修《太宗实录》甚为周备 ,太祖事多漏落 ,故再命 卿 ,毋多让也 !”② 于是由吕端及李沆先后监修 ,到咸平二年六月书成 ,凡五十卷并《事目》二卷。 对于该次重修成的《太祖实录》,卷首有监修李沆的《进书表》。其“叙《前录》之失及新书刊修条 目甚详。”③ 并且《进书表》略云 :“《前集录》叙天造之始 ,稽国姓之源 ,发挥无取 ,铨次失当。今之所 正 ,率由旧章。文武群臣 ,旧载者九十二人 (原注 :或作九十一) ,今增其遗漏一百四人。其于制礼作 乐、经文纬武、申明大政、厘改庶务者 ,于甲令垂为法式 ,靡不具载”。真宗览后称善④。对于上述记 载 ,李焘则表述为 :“《前录》文武臣僚止九十一传 ,沆整其阙谬 ,合成一百四传 ,凡得姓受禅 ,平 伪 , 更法制 ,皆创行 ,纪述视《前录》稍详。”⑤ 按李焘在编修《长编·太祖朝》时曾充分运用过沈伦初修本 和李沆重修本 ,其言当更为可信。 此次《实录》编修官计有钱若水、王禹 、李宗谔、梁颢和赵安仁⑥。其中李宗谔系李 之子 , “博学 ,晓音律 ,尤精于典章沿革 ,朝廷创制损益 ,莫不与闻。”⑦ 赵安仁“尤练达典故 ,近世衣冠人 物、制度沿革 ,悉能记之。⋯⋯亦以其能备记太祖朝书问规式 ,因获预闻。”⑧ 他此“时为宗正卿 ,上 言夔王子太宗属当为兄 ,《实录》所纪缪误”。钱若水则“援国初诏令 ,廷诤数四乃定。”⑨ 王禹 “辞 章敏赡 ,喜谈世事 ,臧否人物以正道自持 ,故屡被摈斥。”λυ 在该次修史期间 ,禹 “直书其事 ,执政 以禹 为轻重其间”,故被贬知黄州 λϖ 。梁颢则“从王禹 为学 ,禹 颇器之。”λω 由此可见 ,参与该 次《实录》重修的史官 ,均以博闻通识见称。但与李 等《实录》修史官相比 ,他们基本成长并活跃于 太宗、真宗时期 ,已非太祖朝重大史实的亲身经历者。正因为如此 ,赵安仁有关夔王光赞是否为太 宗之兄的问题 ,钱若水只能用文献记载来论定。 这次重修成的《太祖实录》;后世通常称为李沆重修本 ,或称《新录》。 虽则钱若水等重修成“稍详”的《太祖实录》,但到景德四年闰五月 ,马知节上奏说 :“太祖数事 , 恐《实录》中未载”。于是真宗令马知节具录奏闻 ,以备史阙 λξ。 到大中祥符九年二月 ,真宗犹谓李沆所修《太祖实录》“未备”,于是复诏刚刚完成太祖太宗《两 001 《宋太祖实录》探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λξ 《玉海》卷 48。《东都事略》卷 47 ,《梁颢传》。《东都事略》卷 39 ,《王禹 传》。《隆平集》卷 13。《宋史》卷 266 ,《钱若水传》。《隆平集》卷 6。《名臣碑传琬琰集》下编卷 3 曾巩《李文正公 子宗谔》。《宋史》卷 266 ,《钱若水传》。《宋会要·职官》18 之 69。《宋会要·运历》1 之 29 ;《玉海》卷 48。《直斋书录解题》卷 4。《长编》卷 43 ,咸平元年九月己巳。《长编》卷 4。 朝国史》的赵安仁等增修 ,由王旦监修。修史官有赵安仁、晁迥、陈彭年、夏竦和崔遵度。该《实录》 于次年完成 ,卷数与李沆所修相同。 对于该次增修的具体状况 ,史书缺乏记载。不过 ,由于它成书于《两朝国史》之后 ,又由同一批 史官负责增修 ,增定弥合此前《实录》与《两朝国史》记事不一之处是否是其增修的主要职责呢 ? 现 今《琬琰集删存》(按 :该书为杜大 《名臣碑传琬琰集》一书的删存本) 卷三存有《太祖实录·王全斌 传》,该传叙述王全斌伐蜀及平定全师雄叛乱事甚详。今结合该传予以探究。 其中如对于乾德二年十二月发生的大漫天之战 ,李焘在《长编》卷五同年同月辛未纪事条注文 中指出 :“《新录》载大漫天之战 ,全斌擒其寨主王审超、监军赵崇渥、三泉监军刘延祚。《全斌本传》 乃云赵崇渥逃出 ,复与三泉监军刘延祚及王昭远等来战。”今将《琬琰集删存》卷三所存《实录·王全 斌传》与上文对照 ,则会发现它与“《全斌本传》(按 :当指《两朝国史·王全斌传》)”相同 ,而与“《新 录》”异。又如《长编》卷七乾德四年闰八月记载 :王全斌言“破贼帅吕翰 ,克雅州。翰走黎州 ,为其下 所杀 ,弃尸水中”。李焘在该记事注文中指出 :“《新》、《旧录》皆无之。《本纪》载此事于丙寅后、乙亥 前。”然而该记事同样存于《琬琰集删存》卷三所存《实录·王全斌传》中。 由此可知 ,《琬琰集删存》所存《太祖实录·王全斌传》纪事既不同于沈伦所修的《旧录》,又不同 于李沆所修的《新录》,而与《两朝国史》相一致 ,此当出自最后由王旦监修成的《太祖实录》。同时 , 我们由此亦不难得知 ,增定弥合此前《实录》与《两朝国史》记事不一之处是该次《实录》增修的主要 职责。 由上可知 ,真宗时期的两次增修 ,是在初修《太宗实录》和编修《两朝国史》基础上进行的 ,其目 的旨在进一步增补删定太祖朝史事。 综上所述 ,《太祖实录》经太宗、真宗父子四次编修 ,成书三部。相应地 ,应当“有三本传于 世。”① 然而 ,由于实录“多涉国体”而不便示人 ,所以以传抄形式流传的诸本《太祖实录》往往为世 人难以见到。加之北宋末经过靖康之难 ,官方秘藏的北宋诸朝诸本《实录》基本散失。于是在南宋 初建之时 ,朝廷便立即下诏搜求民间存留的北宋《实录》。据李心传记载 :“己酉南渡 ,国史散佚 ,靡 有孑遗。其后数下诏访求之。绍兴元年 ,才得布衣何克忠所藏《太祖实录》四册而已。上以书籍残 缺之际 ,特命以官。已而戚里张懋家献太祖至神宗六朝《实录》、《会要》、史志等书。”② 这表明南宋 官方经过多方搜求 ,才存有《太祖实录》等。那么南宋无论官方还是私家 ,北宋所修的三种《太祖实 录》是否均还存世流传呢 ? 对于沈伦初修本 ,因属于最初编修本 ,其间保存着最基本的原始史料 ,故受到世人及后人极大 关注。早在真宗景德四年九月 ,朝廷就下诏 :“群臣家有藏太祖旧《实录》者 ,悉上史馆 ,无得隐 匿。”③ 到徽宗元符三年 ,晁说之在应诏言事时指出 :“太宗患国初承学之士所撰《太祖实录》不足以 尽创业之大美 ,诏张洎等重修《太祖实录》。而今之好学者犹多求旧史 ,以考同异 ,是旧史之不可掩 如此。不若因之以公天下 ,而不措意于其间也。且夫初欲增美者犹不能塞后世异同之辩 ,而初谓辩 谤者能免后世二三之议乎 !”④ 由此可见 ,早在北宋时期 ,沈伦初修本因极少“增美”已成为民间传 布搜求的重点对象。 南宋时 ,据赵彦卫记载 :见“(孙仲益尚书)又说《实录》后来重修窜改 ,失本意者多。祥符间 ,禁 沈义伦本 ,自后沈本难得。今亦时见之 ,可以参照。”⑤ 陈振孙更进而指出 :“李焘云 :世传太祖自陈 桥推戴马上 ,约束诸将本太祖圣意 ,《前录》无太宗扣马之语 ,乃《后录》所增也。《前录》既不传 ,今不 101                   史学史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云麓漫抄》卷 10。 《景迂生集》卷 1。 《长编》卷 66。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 4。 《郡斋读书志》卷 6。 可考矣。李焘《长编》且载 ,而云‘《旧录》所无 ,今从《新录》’。然则焘亦尝见《旧录》也耶 ? 近闻士大 夫家亦多有之 ,求之未获也。”① 这充分表明 ,沈伦初修本在南宋民间确有流传。而史家李焘“所至 求奥篇隐帙 ,传录雠校 ,虽阴阳、小说亦无遗者 ,家藏积数万卷。”② 他在编修的《长编》中 ,不仅征用 了沈伦初修本 ,并且还征用了李沆重修本。 由此可见 ,如史家李焘同时拥有沈伦初修本和李沆重修本 ,《名臣碑传琬琰集》作者杜大 拥有 王旦增定本。这说明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所言的“有三本传世”不误。 到元代时 ,袁桷在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时指出 :“《宋太祖实录》旧有两本 :一是李 诸臣所为 , 太宗屡曾宣索 ,已有避忌。至真宗咸平再修 ,王禹 直书其事 ,出为黄州。禹 所著《建隆遗事》,足 见深意。前《实录》无太宗叩马一段 ,后《录》增入 ,显是迎合。”③ 在此袁氏只是指明《太祖实录》原 存有以上两本《实录》。不过 ,王恽在其笔记《玉堂嘉话》卷八中记述道 :“至元贞元年岁六月十三日 , 《宋太祖实录》抄并校勘无差时 ,开真定野河事甚不便。”④ 这说明《太祖实录》至迟到元代时还存 在。 二   诸本《太祖实录》现今虽然均已亡佚 ,但由于宋人的征引以及论述则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的依据。 如史家李焘在编修《长编·太祖朝》时 ,曾将沈伦初修本和李沆重修本《实录》与国史、重要私著加以 充分比勘 ,并且对记载互异的史实加以辨析注明 ,这为我们深入细致地探求《太祖实录》相关内容提 供了诸多便利。在此以其为主体 ,再结合他书征引 ,以便对《太祖实录》有关内容加以探析。 首先 ,《太祖实录》内容的确存在漏略。对此 ,充分利用过沈伦初修本与李沆重修本《实录》的李 焘指出 :“臣窃见太平兴国三年初修《太祖实录》,命李 等同修 ,而沈伦监修 ,五年成书。及咸平元 年 ,真宗谓伦所修事多漏略 ,乃诏钱若水等重加刊修 ,吕端及李沆监修。二年书成 ,视《前录》为稍 详 ,而真宗犹谓未备。大中祥符九年 ,复诏赵安仁等同修 ,王旦监修 ,明年书成。《太宗实录》初修于 至道 ,再修于大中祥符九年 ;《神宗实录》三次重修 ;《哲宗实录》亦两次重修。神宗、哲宗两朝所以屡 修 ,则与太祖、太宗异。盖不独于事实有所漏略而已 ,又辄以私意变乱是非 ,绍兴初不得不为辨白 也。”⑤ 章如愚亦指出 :“太祖太宗之《旧录》,事多遗阙 ,其失也略 ;神宗哲宗之《旧录》,事多窜易 ,其 失也诬。尝考其故事 ,实未见于津涯 ,翰墨或多于漏略 ,而张 所修 ,仅止一卷 ,迨李沆重修而始 备。”⑥ 李焘和章如愚均在将太祖太宗两朝《实录》与神宗哲宗两朝比较后 ,表明《太祖实录》纪事存 在缺漏 ,那么到底缺漏在何处呢 ? 具体而言 ,一则是《太祖实录》对一般史实记述的确有所漏略。如乾德二年春正月“曹彬等领兵 大破契丹及北汉军于辽州城下”事 ,李焘指明 :“《新》、《旧 [录 ]》并无此。”⑦ 又如乾德三年二月丙午 朝廷下诏“伪蜀文武官并遣赴阙”事 ,李焘在《长编》卷六该条记事注文中指出 :“《新》、《旧录》并无 之 ,此据《本纪》。”再如乾德四年六月“于塔坦国来修贡”事 ,李焘注明 :“《新》、《旧录》无之。”⑧ 凡此 类为《太祖实录》漏略的史事条目 ,李焘在《长编·太祖朝》部分指明多处 ,在此不一一例举。 201 《宋太祖实录》探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长编》卷 7。 《长编》卷 5。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续集卷 16。 《宋史全文》卷 25 上。 《秋涧先生大全集》卷 100。 《清容居士集》卷 41。 周必大 :《文忠集》卷 66 ,《李焘神道碑》。 《直斋书录解题》卷 4。 另一则是《太祖实录》对重大史事的记述存在缺略。如后世熟知的太祖为解除开国武将之兵权 而实施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李焘明确指出 :“此事最大 ,而《正史》、《实录》皆略之 ,甚可惜也 !”为此 他只能依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曾《笔录》和丁谓《谈录》等重要私著来补充记述该事件①。又 如开宝元年二月“太祖纳皇后宋氏”事 ,李焘评论说 :“纳后 ,大礼也 ,而《本纪》及《新》、《旧录》皆不 书。”② 再如导致太祖离奇死亡而由其弟光义继位的“斧声烛影”事件 ,李焘指出 :“顾命 ,大事也 ,而 《实录》、《正史》皆不能记 ,可不惜哉 !”③ 此外 ,史臣有所“避忌”而导致《实录》纪事疏略。此如赵普 施计谋害太祖信臣冯瓒 ,此事牵连到皇弟开封尹光义幕府刘 亦“受冯瓒金带等贿”,于是“《新录》 又称刘 等已从别敕处分 ,恐瓒金带等 ,不独赂 一人也。”对此 ,李焘指出 :“大抵《新》、《旧录》载此 事亦若有所避忌 ,故不甚详 ,当细考之。”④ 以上诸例充分表明 ,对于太祖朝许多与太宗有关联的重大政治事件 ,史臣因“避忌”等原因 ,采 用了回避缺书的方式 ,从而造成《太祖实录》纪事严重缺略。 其次 ,《太祖实录》纪事存在诸多差异。作为以编年为主体的实录 ,准确记时是最基本的前提。 对此 ,李焘在《长编·太祖朝》部分指出诸多沈伦初修本与李沆重修本《实录》记时相异之处 ,在此不 作例举。而应引起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李焘在记述的太祖朝重大事件中 ,存在该记事多为沈伦初修 的《旧录》原无而李沆《新录》增修的现象。如后周末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欲整军入京 城 ,李焘依《新录》记述道 :“匡义立于马前 ,请以剽劫为戒。”而《旧录》则谓 :“实太祖自行约束 ,初无 纳说者。”⑤ 又如关于太祖太宗帝位传授的所谓“金匮之盟”事件 ,李焘依“《正史》及《新录》”记述杜 太后向太祖说 :“汝与光义皆我所生 ,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 ,能立长君 ,社稷之福也。”太祖顿 首泣答说 :“敢不如太后教。”但是“《旧录》盖无是事。”⑥ 再如卢绛因杀死前歙州刺史龚慎仪 ,在他 承诏赴阙时 ,遇见慎仪兄子龚颖 ,遂被颖执诉于太祖 ,太祖以“绛状貌酷类侯霸荣”而诛绛。对于此 事 ,“《旧》无其事 ,此据《新录》。”⑦ 此外 ,出于有损形象等原因 ,亦偶而存在《旧录》原有而被《新录》 删除的现象。此如乾德四年闰八月 ,南唐主遣使来贡 ,“助修乾元殿”,“《本纪》及《新录》皆无之 ,独 《旧录》于己丑日载此。”⑧ 以上诸例表明 ,真宗时期李沆等重修《太祖实录》时 ,的确增定补充了许多有利于太宗以及宋初 朝政的事件。其间如“金匮之盟”,系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普“密奏”太宗之事⑨,它绝不会出现在沈 伦初修本中。 最后 ,《太祖实录》与其它官私史之间存在纪事不一的问题。如周必大指出 :“本朝太祖受周恭 帝禅诏 ,元本载《五代开皇纪》,与今《实录》无一字同 ,此事由来久矣 !”λυ 元人刘 对此甚至评论 道 :“殆史官改易元本 ,乃知尽信书不如无书。”λϖ 又如建隆二年春正月 ,朝廷“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度 民田”事 ,李焘指出 :“此从《本纪》也 ,《新》、《旧录》尽无之。”λω 可见该条记事出自后修的《两朝国 史》。再如乾德二年七月 ,朝廷开始于江北设置折博务 ,禁止商旅过江。并且“诏谕唐主 ,恐其挟中 301                   史学史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λϖλω 《长编》卷 2。《隐居通议》卷 24 ,《周恭帝禅位诏》。《文忠集》卷 180 ,《史官改定制诏》。《长编》卷 22。《长编》卷 7。《长编》卷 17 ,开宝九年五月乙亥条。参见《长编》卷 2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条。参《长编》卷 1 ,建隆元年春正月甲辰纪事条。《长编》卷 7 ,乾德四年八月庚戌纪事条。详参《长编》卷 17 ,开宝九年冬十月壬子纪事条。《长编》卷 9。详参《长编》卷 2 ,建隆二年秋七月纪事。 国之势 ,有所侵扰也。”而“《国史李煜传》乃云今年以江南 饥 ,始开过江折博樵采之禁。”此处《两朝 国史·李煜传》记事明显与正文《实录》相反 ,李焘认为“盖误也”①。此外 ,晁公武在《重修太祖实录》 解题中亦指出 :“按 (《重修太祖实录》) 书太宗不夯市及杜太后遗言 ,与司马温公所书不同 ,多类 此。”②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来看 ,除一般史事在记述时时而存在差异之外 ,《太祖实录》诸本在记述诸如 太祖受禅、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斧声烛影等重大史事方面 ,的确存在严重缺漏或有意增改现象。 究其原因 ,一方面 ,与太宗、真宗父子的直接干预有关。史载“《宋太祖实录》旧有两本 :一是李 诸 臣所为 ,太宗屡曾宣索 ,已有避忌。”③ 史官王禹 亦透露 :“上近取《实录》入禁中 ,亲笔削之。”④ 又 《两朝国史》的编修直接影响着王旦增修本《太祖实录》,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两朝国史》编修过程。 大中祥符四年七月 ,国史院进呈所修《太祖纪》,真宗“录《纪》中义例未当者二十余条”,告诉王旦、王 钦若等说 :“如以钟鼓楼为漏室 ,窑务为甄官 ,岂若直指其名也 ,悉宜改正之”。于是朝廷下诏 :“每卷 自今先奏草本 ,编修官及同修史官 ,其初修或再看详 ,皆具载其名。如有改正、增益事件字数 ,亦各 于名下题出 ,以考其勤惰焉。”⑤ 以上状况足以表明 ,太宗、真宗父子直接控制着《太祖实录》等官史 的编修。另一方面 ,史官为体现当政者的修史意图 ,往往有意避忌严重。除前述扈蒙修史着意避忌 之外 ,据亲自参与过《太祖实录》编修的王禹 讲 :“太祖神圣文武 ,旷世无伦 ,自受命之后 ,功德日 新 ,皆禹 所闻见。今为史臣 ,多有讳忌而不书。”⑥ 此外 ,主修过沈伦初修本《实录》的李  ,于太 平兴国八年任参知政事之后 ,随即建议“所修时政记每月先以奏御 ,后付所司。”⑦ 对此 ,南宋时人 吕中极力批评说 :“修时政记则可 ,李 欲以奏御则不可 ;修起居注则可 ,梁周翰欲以进御则不 可。”⑧ 即便李 如此顺应太宗 ,但对于他自后出任宰相一事 ,太宗曾对近臣说 :“ 本以文章进用 , 及居相位 ,自知才微任重 ,无所弥纶 ,但忧愧而已。”⑨ 当淳化四年李 罢相后 ,次年太宗便任命张 洎等重修《太祖实录》。这表明太宗对李 修史及执政并不完全满意。由此可见 ,《太祖实录》在最 初编修时 ,便由于史臣避讳严重而存在先天性史事漏略问题 ,随后重修中又遇到太宗、真宗父子直 接干预 ,由此导致《实录》愈修愈加不实的问题。 正是由于《太祖实录》多次重修 ,并且缺漏删改严重 ,这直接导致私家欲通过著述以便辨明太祖 朝诸多大事。其间颇为突出者便是在真宗咸平年间曾参与《太祖实录》重修的王禹 及其《建隆遗 事》。 王禹 于咸平年间重修《太祖实录》时 ,极为认真负责。他自称 :“自后忝预史臣 ,同修《实录》, 昼夜不舍 ,寝食殆忘。已尽建隆四年 ,见成一十七卷 ,虽然未经进御 ,自谓小有可观”。只可惜“忽坐 流言 ,不容绝笔。”λυ 正是因王禹 曾参与官方修史 ,并且因坚持直书史事而被贬外 ,这些都促使其 史著颇受后人重视。对于题为王禹 所撰的《建隆遗事》(又名《箧中记》) ,李焘、王明清、晁公武等 因其记事与王禹 平日所为不符 ,或者与史实不完全符合 ,从而对该书作者及其内容提出质疑。如 李焘专门撰有《建隆遗事辨》。不过 ,因该书内容涉及宋初许多重大事件 ,王氏又自称“考于国史或 401 《宋太祖实录》探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λυ 《小畜集》卷 22。《大事记讲义》卷 4。《长编》卷 39 ,至道二年二月壬申。《宋太宗实录》卷 26。《郡斋读书志》卷 6。《长编》卷 76。《郡斋读书志》卷 6。《清容居士集》卷 41。《郡斋读书志》卷 6。《长编》卷 5。 有不同”①,故李焘、邵伯温等人对其内容多有征引。举其关涉宋初大事者 ,如其记“廷美与太祖、太 宗皆杜太后所生”②,则与太宗向李 等言 :“廷美 ,朕乳母陈国夫人耿氏所生”③ 异。又如“帝位传 授”事 ,李焘所见“世所传《建隆遗事》十三章”中 ,第十一章记太祖崩前言“传位晋王”,而第七章记杜 太后欲令太祖传太宗传廷美再传德昭 ,李焘对此“两存其说”④。再如“太祖欲迁都洛阳而赵匡义谏 止”事 ,“正史阙之。”⑤ 总之 ,该书虽因记事内容不足全信而受到世人质疑 ,但该书的流传无不表 明 ,宋初官修《太祖实录》等自身的缺陷及政治斗争的复杂 ,致使北宋初期政治疑团重重 ,《建隆遗 事》等私家著述的出现 ,无疑对后人深入揭示宋初政治疑案有所帮助。 最后需说明的是 ,《太祖实录》自身纪事虽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作为对太祖朝史实较为原始的记 录 ,其史料价值仍不容忽视。如南宋周必大曾记载说 :“太祖皇帝尝令江南李煜作书谕广南刘  ,令 归中国 ,煜命其臣潘佑视草 ,文甚典丽 ,累数千言。今载之《太祖实录》,饶州董氏刻《佑集》亦有 之。”⑥ 又如岳珂详录建隆元年七月甲申《太祖实录》所载“立皇后制”原文 ,随后评论说 :“按制词中 首称咨尔 ,实与册文无异。至入尾词 ,先书可立为皇后 ,复申命戒 ,始用廷告体 ,令所司备册 ,与今制 殊不同。此盖国朝立后第一典 ,故不可不详订也。”⑦ 赵汝愚则利用《太祖实录》,撰有《太祖实录举 要》若干卷 ⑧。这说明当时宋人就极为看重《太祖实录》纪事内容。 Exploring SONGTAIZU S HILU Yan Yongcheng [ Abstract ] SONGTAIZU SHILU had been compiled four times. There were three versions by Yuan dynasty. Its content was insufficiently known and conflicts with other historical books. This had been caused by the interventions from the emperor and the avoidance of taboos from the historian. It directly invoked private historians to study this sec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 Key words ] SONGTAIZU SHILU  The first version  The revised version  The added version 501                   史学史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宋史》卷 392 ,《赵汝愚传》。 《愧郯录》卷 2。 《文忠集》卷 180 ,《记李煜与刘 书全文》。 见《长编》卷 17 ,开宝九年夏四月 ;《邵氏闻见录》卷 7。 见《长编》卷 17 ,开宝九年冬十月壬子及《长编》卷 22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辛亥“赵普为司徒”条注文。 见《宋太宗实录》卷 28 ,太平兴国九年春正月丁卯“廷美卒”。 《长编》卷 2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条注文。 《邵氏闻见录》卷 7。
/
本文档为【_宋太祖实录_探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