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2011-03-27 16页 doc 285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6067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lunw 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稳定,其网络成瘾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3.1 网络上的某些功能满足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 [4]  当今中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通常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或实现,网络这个全新的虚拟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1)社会支持。网络消除了在线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网络也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匿名、可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被拒绝、被反对或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正适应了那些低自...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lunw 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不稳定,其网络成瘾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3.1 网络上的某些功能满足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 [4]  当今中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通常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或实现,网络这个全新的虚拟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1)社会支持。网络消除了在线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网络也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匿名、可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被拒绝、被反对或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正适应了那些低自尊、害怕被拒绝的高度需要支持的人,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俘获。(2)性满足。网络上有很多色情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及缺乏统一性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成瘾者的网上无拘无束的色情活动。这样的无拘束的行为并不是匿名的必然结果,也与在线用户群体或个人的人格品质分不开。(3)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渴望成功是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成功也是他们追求的人格品质。多数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扰,如果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有什么特长,更容易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加剧自卑心理。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青少年能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能从心理上、精神上转化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在线社交缺乏同一性,允许一个人建立一个理想的自我来取代观念中不好的自我,那些正经受着低自尊、情感不满足或常被他人非难的人,常常非常依赖网上理想的自我来逃避那些不愉快的想法或环境,以满足以前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自由的全新的自我形象,允许他们突破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而扩大情感体验范围及对他人表达范围,并使个体获得被认可及充满力量的感觉,这都对网络使用者充满了诱惑。     3.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网络成瘾的易感性 [18]  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学习任务重,长期受家庭、学校的管制,想独立又独立不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经常出现阻障,通常与师长沟通也不多,所以经常受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对于成就动机低的人,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     一般而言,最容易患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有以下特征: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生活中受到过某种挫折;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     人格特质因素,往往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高焦虑、低自尊、忧郁、自我概念不明确者容易网络成瘾,这4项程度越深者成瘾程度越严重。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患IAD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青少年一旦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3.3 其他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长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或是放任自流,都会刺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摆脱束缚,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力量等于相互抵消。尤其是当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时,网络世界更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大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无非以下几类: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单亲家庭;父母整天忙于业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沟通;教育的错失,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位教育;父母或爷爷奶奶不懂网络而对网络产生盲目的恐惧。     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近年来笔者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揭示 [6,18] ,网络成瘾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网络的吸引力、男性、母亲文化程度较高、焦虑性因子、抑郁性因子、社交恐怖性因子是个体对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自信因子对个体来说则是保护性因素;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网络吸引因子与自信因子是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第一层影响因素,它们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性别、焦虑性因子、专业满意度为第二层影响因素,他们主要通过影响第一层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间接的影响;抑郁性、对他人怀疑性则为第三层影响因素,它们通过影响第二层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发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影响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机制是复杂但有一定逻辑层次的,提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要从性别、个体的心理特点出     发,有重点、层次分明地在家庭、学校及全社会范围内综合考 虑,立体干预,以取得最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4 网络成瘾的干预     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主要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其中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它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患者暴露于刺激,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患者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CBT包括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并要严格执行治疗。近来,CBT已被学者和临床医生用于IAD的治疗中,成为治疗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Young [13] 和Davis [16] 分别提出了2种认知行为疗法。Young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强调治疗应该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患者上网成瘾的行为,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在相反的时间上网;(2)借助外力的作用;(3)制定限制网络使用的目标;(4)节制、戒绝;(5)提醒卡;(6)个人清单;(7)团体治疗;(8)家庭治疗 [6,13] 。另外,对于在校学生,Young则建议:让学生自己对问题有所认识,消除自己最具危害的因特网使用习惯,进人校园提供社交环境,探索校园图书馆和教育同学有关因特网成瘾的知识。     Davis [16] 根据“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疗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Davis的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因素,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他把治疗过程分为拟定目标、制定规则、制订等级、调整认识、离线社会化、自我整合和回顾治疗执行情况7个阶段。     由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其内在深层次的心理原因,笔者认为单纯的说教式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思想,针对每个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其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制订出专业的干预计划,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和封闭式的营地训练,在家长的配合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具体方法如下:(1)团体辅导。以青少年的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心理指导意义的活动形式,让青少年对自我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以觉察,并用积极的方法得以满足和实现,以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在互动中让青少年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观,认识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特别是体会到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感恩的思想。(2)个体辅导。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个别辅导。一个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因而在对青少年进行个体辅导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家庭治疗,通过举办“家长课堂”,帮助、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网络依赖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促其改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改善孩子的行为 网瘾对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中国著名的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因此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显得极为重要。 一、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成因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分为若干阶段,并且坚信精神病人所表现出的种种精神障碍,都与在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体验和阶段特点有关。按照弗洛伊德的划分,10-20岁的青少年正处于性潜伏期和成熟期之间,对于性的冲动从压抑到趋于成熟,这个时期相对比较敏感,对于性无知的冲动会升华为从事文化、体育音乐等活动的动力,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受到不良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成长中不良的偏离。因此出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一旦通过网络得到不良的信息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可能会因此会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这种力量极易固着而难以改变。 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代表人物阿德勒认为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奋力以求实现,但是为了克服自卑感,志在上升到优越状态,超越并支配别人。这种自卑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缺陷,还包括主观感受到的心理或社会无能引起的,而这正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借助补偿作用去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但是,当青少年感到这种自卑尤其是在学业上受到挫折而无无处倾诉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这种补偿作用,会选择一种虚拟的途径来加以实现。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不断的升级强化人物性能,都是对现实不如意的一种补偿。所以往往学习成绩不佳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 而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原则进行的,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依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将其分为八个人格发展阶段,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因为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行为发展过程中,因受阶段性改变的影响,个体行为方式若不能符合环境要求,会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困难,艾里克森称这种心理困难为发展危机。12-18岁的青少年,其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克服同一性混乱感。此阶段的危机是自我统合对角色的混乱。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出于生理迅速发发展成熟和心理困惑期,这种同一性是青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生活等方面前后一致的意识。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尝试把与自有关的多个层面统合起来,形成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这一心理过程称为同一性形成。而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很多青少年不能化解这个时期的发展危机。艾里克森称之为同一性危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本身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自我同一性的丧失,尤其是那些现实生活遇到困难的青少年难以化解这个危机,而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使他们更加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无法认清自己现实与虚拟的身份,使危机加重;而一旦这种危机加重,按照前面所说的补偿作用,他们就会更加求助于网络来进行补偿,从而形成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二、从生活环境角度对网络成瘾的分析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一直品学兼优的中学生,突然成绩极度下滑,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网络游戏,不与任何人来往和交流,最后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给他的建议是,必须让他父母一起接受治疗。起初父母并不理解出问题的是孩子自己为何也需要接受治疗,而经过心理医生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他一直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父母却一直不满意,经常责骂他,并说出诸如“在不考第一名就不要你”“你就是个没用的东西”这类的话,父母之间经常因此吵架,而且他天生口齿不清,经常会被同学嘲笑,因此久而久之,他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个根本没用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只能通过网络来排遣,进而患上抑郁症。 以上的事例说明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扩展之就是他的生活环境中必然存在问题。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说法,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学校其次。如果一个青少年不能处理好与家庭和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或者在这种关系中受挫,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因此,在面对青少年成长所遇到的问题时,就不能单单从问题的表面去进行分析,往往更多时候要关注起家庭及其他生长环境。假设在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内,父母与孩子经常进行深入内心的沟通和交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和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用赞赏和鼓励的语言取代批评和指责,孩子在自我的整合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同学老师及其他家庭之外的人员关系融洽,大家对于他犯的错误给与同样的理解和鼓励。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是不易深陷于网络的,因为其个人的感情、成长、自我实现等需要已经从他生活的环境中得以满足,而虚拟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对他已经没有足够的诱惑力。反之的情况,则这样的青少年便很容易网络成瘾,因此面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同时,我们必须反思作为家长和老师所应该负的责任。 三、从网络魅力本身对网络成瘾的分析 无论是网络聊天还是网络游戏,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纯碎的娱乐,它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尤其是青少年,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他们本身的各种潜在的需要。 第一,就是网络满足了人们体验不同角色的需求。所谓角色就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对应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前者通常情况是不可以选择的,人的这种角色从出生就由性别、家庭种族等等所决定下来,而后者与人后天形成的性格趋向,内在气质等有关。但无论是哪种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难以改变的。但是人往往会被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出倦怠,渴望体验新的角色,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憧憬,有着很多不现实但美好的愿望。比如,幻想自己是一个帅气的王子、是一个一呼百应的大将军,或者是一个风驰电掣的赛车手,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满足了他们对不同角色的体验需求,并让自己许多永远无法兑现的愿望得以实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 第二,就是网络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它是一种对人的基本驱动力,推动人发挥出自身的全部潜能。但是,规则分明的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多残酷的竞争和利益的争夺,就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的这种需要与现实产生失调时,人们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其他适应自己身价值体系的团体和事物。从科幻神话故事到血腥暴力的战场,那些家庭生活或是学业成绩出现问题的青少年们,不断从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自我认同感,不断地在虚拟的世界展示着个人的魅力。而且在虚拟的世界里,不必在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制定的规则,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谎报性别、年龄等等,而并没有一种规则对这些加以约束,没有道德的惩罚和规范,他们可以无忧的享受自己的快感。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是选择了一种逃离主流社会形态和社会规则的方式来使自己重拾主体性的快感。 第三,就是网络满足了交往的需要。随着进入工业时代,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发的淡漠,并产生信任危机。但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可以形成,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往的欲望,才会随之产生语言。现代人们的这种需要尽管被压抑,但是仍然深存于潜意识中。比如通过网络游戏,一个站队不同角色的玩家,需要彼此配合、交流、谅解等等来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和合作后的快感。他们会彼此安慰、彼此鼓励,甚至遇到敌人时一致对外,这样的一种团队体验,使人们的潜意识中的交往欲望得以满足,而这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再加上父母不重视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们的交往需求一再受挫,感到无比的苦涩和抑郁。但是,通过网络这样一种途径,他们可以和不同地域、不同国籍或者种族的人们交流合作,哪怕是彼此的争吵,对他们而言也是摆脱现实孤单和苦闷的最好方式。 【原创】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成因探悉与矫正  20年前,笔者在一所小学任教。寒假的一天,突然有人告诉我:“你们班学生小Z喝下了‘敌敌畏’正在医院抢救!”我急忙赶到了医院,小Z已被送进了太平间,他的妈妈已哭成了泪人。七岁的小Z——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的班里担任文体委员。这样小的年纪,有什么事想不开,非要喝药自杀呢? 后来,从他母亲那里知道,放寒假后,爸爸买回了大彩电,小Z整天以电视为伴,守着看动画片和电视剧。这天,当他看到电视剧中的一个自杀的场面后,利用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机会,翻箱倒柜找出了妈妈夏季用来杀蚊子的“敌敌畏”一饮而下,还拿着刚刚喝完的瓶子去跟妈妈说:“我死后,想看看你们谁哭得最厉害!”…… 孩子年纪小,盲目模仿这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电视成瘾,将电视中的虚拟世界与生活中的现实世界混为一谈,迷失了自我所致。 时过境迁,20年后,社会发达了许多,大众媒体的元素与日俱增。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少青少年沉溺于传媒,目前较为突出的是部分中小学生沉溺网络而上网成瘾——这个精神鸦片对中小学生的危害。笔者明显地感觉到:自去年后半年到现在——镇上一连办起了好几个网吧之后,学生中,部分学生课堂怪叫,心神不定,诚惶诚恐,课堂上传纸牌“上网”,作业本上还有忘记撕下的“情书”……   一  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 网络游戏玩到最终极就是杀死对方,杀得越多,级别越高,还有奖励。由于网络杀人是不负任何责任和任何道德约束的,因此,长期上网,强化了暴力倾向,导致了不少青少年的情绪化犯罪。没有任何背景,不计任何后果,一不高兴就纠集“哥们”、“姐们”打你一顿。据调查,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 一社会闲散少年与一帮“哥们”“姐们”去赶庙会,这群人在会场直奔乱窜,一初中学生望了他们几眼,结果被这群人痛打了一顿,住进了医院。理由竟是如此的简单:“他为什么要望我们!” 做事情绪化也找不到什么理由。一伙中学生在上完通宵网返回时,每人都神气地叼着一根香烟,路过一个堆满柴草的场间时,竟有人倡议将烟头分别扔进几个柴堆,看谁点燃的速度快、火焰高,燃烧充分,以此开心。当火光冲天的时候,幸好被人发现报了“119”,才未燃及民舍。   二 网络成瘾促使青少年早熟早恋 长期网络聊天及浏览各种与性有关的网站,会导致一些青少年网恋成瘾、网情成瘾。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只要愿意,和谁都可以网恋结婚,可以三房六妾,可以妻妾成群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长期上网,迎合了他们萌动的性意识,加之社会家庭“谈性色变”的神秘影响,极易造成他们虚拟与现实不分,使其早熟早恋而不能自拔。 初中高一级男生与一低一级学妹早恋,这位名列全班前五名的学兄降级竟千方百计与这位学妹坐在了一个班级,而后,不专注的他又与另外一女孩恋了起来,使这位学妹大受伤害,导致该学妹神情恍惚、记忆力减退而无心读书,酿成了严重的心理疾患。   三 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人格异化 不少长期上网的孩子均存在说谎现象。为了骗取网费,他们常常使挖空心思,想尽千方百计“捞”钱。有的哄家长说学校要收什么钱什么钱,时间长了,家长也不信了。跑到学校一问,原来就根本没有这回事,家长才恍然大悟。一少年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该少年由奶奶管护。为了搜集网费,该少年将家中“能卖的都买了”,最后,常常乘奶奶不备,将家中的油菜籽、小麦、玉米等背到集市去卖,眼看家中的粮食迅速减少,奶奶没有办法,只好将少年的父母叫回,一家人守着清贫的日子。 人格异化,将现实中的一切赋予妖气。一中学生在学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之后的小练笔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师:“最有特点的是她那一张嘴,虽说是一张一般的不能再一般的嘴,但是经常发出震惊世界的谬论。不用说了,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她是谁了吧——她就是我想象中的‘人妖’”!一个学生将“再塑生命”的老师说成“人妖”,这样的回报难免有点怪异吧!也就是这位学生,在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话题作文的时候,不去动笔,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去写自己的母亲,他竟说:“一个卖水果的,有什么好写?”而在“记事”或“人生”等话题的文章里,却大谈自己“老鼠爱大米”之类的“爱情”。小小少年个性怪异,真使人难以琢磨。   四 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 众所周知,受高考指挥棒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作业较多。放学后的教室里,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还在写作业,而一部分网迷们已经飞到了网吧,唯恐占不到机子。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一二点,有的甚至通宵,再加上双休日和节假日,网迷们总共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花季少年们渐渐就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甚至更忘记了自己是谁,据笔者观察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初中初二学生中特别严重,正所谓“危险的十四岁”情形。国外有调查显示:十四岁就是孩子走向堕落甚至犯罪的一个重要年龄起始点。因此,希望家长和老师特别当心已跨入十四岁门槛的孩子。 本地一位考入哈工大的孩子,由于网络成瘾,迷失了自己。整天泡在网吧里,将父母给的学费拿来上网,成了职业网民后被学校除名。好在家长及时帮助孩子戒掉了网瘾,当同班同学毕业的时候,他再次高考,才考上了一所高职学校。   纵观网络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学校教育在“网络成瘾”面前是无可奈何的,可以说是无法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所致。 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1.3亿网民中,青少年超过了80%。这些人中,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中小学生沉溺网络,已成为日益突出、十分严重的社会难题。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   一 家庭教育缺位或方法不当 有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不远万里常年外出打工,孩子则交由祖父母或者母亲一人管护,即所谓的“留守孩子”。祖辈的“代沟”和文化素养或是父亲教育的缺位,导致这部分孩子监护不力,一些问题学生常常是这类孩子。一些家长总是推辞说自己忙,自己外出挣钱养家糊口还给孩子攒学费,在现在看来是“忙人”,将来可能会成为“错人”或者“罪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可能会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父母债”。 据调查,至少有50%的家庭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是: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不重视其做人,管教孩子时粗暴地批评、打骂、专挑孩子的错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家长的态度让孩子觉得自卑、狼狈,没有成就感,于是上网发泄。   二 学校应试教育单一枯燥 时下,“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象已见怪不怪。不扎实,行吗?教师的职务职称,学生的中考高考,都由那应试的成绩做决定。教育这“百年树人”的真理,已被演绎成“几日树人”的短视童话!学校虽在课改,可不敢放开手脚,生怕影响了“质量”。什么音乐爱好、书画天赋、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统统摇篮里去吧!单一枯燥的纯知识教育,时不时地竞考期考排名次,使小小少年几多烦忧、几多愁。   三 社会文化环境的弊端与缺陷 现阶段的农村,除了已经普及的电视外,吸引青少年的就只有网吧了。社区文娱场所如博物馆、图书馆那是属于都市里的事情!就电视节目而言,普遍存在着暴力、侵略及色情等儿童不宜观看的内容,一些含有鄙夷、歧视意味的不当用语和词汇在电视节目中大量出现,特别是电脑网络中更为可以参与的暴力、色情等内容,吸引诸多青少年在“美国时间”里遨游,在虚拟世界里狂奔。   那么,如何矫治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呢? 第一,遇此情况不可一味打骂、指责孩子,否则会使孩子更加沉迷网络。一些家长,遇到沉迷网络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就骂孩子,有的甚至棍棒相加。其实,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更加沉迷网络。 第二,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由于父辈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因素,有些父母忙于生计,又不注重学习,不了解时代的发展状况,教子的方式往往又是从自己父母那里借鉴而来,喜欢挑孩子的毛病,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父母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想到“自己曾是孩子”,学会欣赏孩子,激励孩子上进。 第三,改善家庭氛围,营造幸福家庭。不少网络成瘾的孩子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很差,才跑到网上寻求幸福感的。有的夫妻有矛盾,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的甚至把孩子拉进双方的“战斗”中。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于是上网发泄。 第四,学校教育应走出一味“应试”的泥潭。由于应试教育的短视评价行为,导致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愈演愈烈。经常性的考试排名次,使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因此,无心学习甚至厌学而沉溺网吧。他们中间的一些人由最初的欺哄家长、欺哄老师,经常逃学,发展到最终导致辍学而游荡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第五,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众媒体的监管督察力度,“过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加大对学校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如阅览室和图书馆等。社会相关团体应在假期当中,组织一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   四、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形成网络成瘾症的客观原因 (1)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为网络成瘾症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从1969年ARPANET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以来,网络的发展锐不可挡。它的触角伸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也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跳跃式特征。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城市和高校附近更胜一筹。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它的优越性能,并开始迷恋它。特别是青少年,天生就是电脑爱好者,对网络更是一见钟情。具备轻松上网的条件就为他们染上网络成瘾症准备了物质基础。 (2)网络本身的特点对青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首先,网络的丰富性。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各种信息多如海水。这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求知 欲望。其次,网络的开发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轻轻一点,网络就可以带你云游天南地北。第三,网络的广泛性。人们可以在成千上万的人当中,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第四,网络的间接性。在网络上,人们的交往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这大大激发了彼此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是美好想象和热情交往。人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容易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即使不想继续,也只是轻松一击,即可离开,没有任何的负重感。第五,网络的平等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有一句网络名言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地位低下,能力不济,或是相貌丑陋,大家在网上平起平坐,完全平等。网络的这些特点是现实社会所没有的,而这些又正是青少年所需要的,因而,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非同凡响。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易患网络成瘾症的原因之一。 (3)青少年面临各种巨大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习、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加在了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寻求解脱的方式,逃避现实的压力。由于网络的特点,青少年最终选择了它。 2、形成网络成瘾症的主观原因 (1)情感方面 青少年的情感表现为活泼、热情、容易激动和急躁,好感情用事,不善于控制感情。他们的感情很不稳定。他们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同龄中寻找支持、帮助和友谊。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方便的交友方式,合了他们的需要。 (2)独立意识方面 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是小孩而是大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再事事 依赖成人,希望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价值。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发挥想象的大好空间,使他们为之着迷。 (3)性心理的成熟 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着剧烈变化,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等都迅速发育。生殖系统也逐渐成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引起性心理的成熟。他们产生了了解异性,追求异性的欲望。但在客观上又不允许他们为所欲为,于是他们就把精力转移到了网络的色情内容上。又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从而面对色情内容难以自拔,甚至痴迷。 (4)好奇心、求知欲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成因 丹东市第三十一中学      刘昌岩 2009年9月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信息获得途径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这些现象在希望通过网络游戏来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的青少年中相当严重。   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8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有个19岁女大学生,在网吧呆了7天后竟然不认识生父。一位清秀文静的孩子,因为家里不让上网,曾经砍伤过父亲,自杀过6次。更有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13岁少年,面带微笑、双手平伸、双脚交叉地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一位女生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奸并被拐卖……    中国著名的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每一个网瘾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和一对可怜的父母”“产生网瘾的时候也就是悲剧人生开始的时候” 调查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成瘾和色情成瘾是青少年网瘾的主要形式,其中男孩子以网络游戏成瘾和色情成瘾为主,女孩子以网上聊天成瘾为主。我国2600万网络游戏用户中,青少年占到80%,其中游戏成瘾者260万。据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对广州8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有约40%的学生曾经一次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次上网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学生占31.8%。其中,在最长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的学生中,上网聊天的占34.8%,玩游戏的占21.3%;在最长上网时间超过9小时的学生中,上网聊天的占35.9%,玩游戏的占21.8%。 青少年网瘾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是损害身心健康。研究发现,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孤独、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睡眠障碍等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猝死或自杀。去年5月,天津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13岁男孩跳楼自杀;今年2月,北京顺义一名少年在网吧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后猝死。        二是影响人格培养。网上交友带有虚幻性甚至是欺骗性,一些网络聊天内容弥漫着颓废情绪,语言粗俗。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引导和不良影响,导致其道德价值观念淡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去年7月,辽宁鞍山一名少女被上网结识的网友胁迫到外地,先后被逼卖淫20余次,直至得到警方解救。        三是导致学业荒废。一些青少年学生因沉溺网络而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最后不得不降级、休学或退学。2004年年底,上海大学81名学生因沉迷网络,学业无法继续,被集体退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对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由于上网成瘾。合肥工业大学去年的调查也显示,该校退学的学生中有90%是因为沉溺网络而没有修满学分,还有百余名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        四是危害社会稳定。青少年沉溺网络,往往导致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家庭破裂。有的青少年效仿网络游戏中的欺诈、抢劫、杀人等手法,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因上网争执引发的斗殴致人死伤事件也时有发生。2004年3月,因上网玩游戏发生争执,重庆永川市一名15岁男孩被一名17岁男孩刺死;2004年7月,湖北襄樊市两名年轻人模仿网络游戏的“杀人场面”将一名流浪儿童杀死。       青少年网瘾主要成因           青少年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容易被暴力游戏、虚拟交往方式、色情信息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从客观方面分析,青少年网瘾的主要成因有:        1.家庭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有些家长一味限制孩子上网,不懂得如何引导他们上网学习和转移对上网的注意力;有些家长则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意满足其物质需求,却忽视其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致使孩子转而上网释放压力、寻求慰藉,并逐渐被网络“俘虏”。同济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瘾孩子中有90%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受调查的1200名中小学生有80%认为无法与父母沟通。        2.学校缺少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中小学的网络教育还不普及,教师缺乏必要的,不能对上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科学引导。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认可和肯定,就通过上网打游戏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郁闷情绪;还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紧张,也喜欢借上网聊天来结交朋友、表露心声。  3.不良网络游戏泛滥。现在市场上运营的部分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打斗等内容。少数网络游戏开发商缺乏社会责任感,通过暴力、赌博、色情等不良内容和无尽的升级设计来引诱青少年。游戏场面惊险刺激,要想“通关”,就必须连续“奋战”,青少年玩久了便容易上瘾。        4.网吧管理存在盲点。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并开展了多次专项治理行动,但一些网吧特别是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校园周边的网吧,采取会员制、贵宾卡、储值消费、优惠包夜、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等手段,提供暴力游戏、色情网站接入服务,引诱青少年前来上网。      二、成因     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调查显示:     1、在对40名中学生进行上网成瘾原因纯粹喜欢上网和厌学的不记名调查中,选择“纯粹喜好”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另外一部分学生选择“厌学”,只有少数学生选择“逃避现实”和“家庭不和”。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有25%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怎么就成了网络“瘾君子”。     2、上网目的觉得上网特别刺激的调查显示,将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上网没有目的,40%的学生选择“为了打发时间”,这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学生学习如此紧张,为什么选择“上网打发时间”?另有少数人选择“忘记烦恼”和“觉得刺激”。     3、戒除网瘾最难的问题的调查显示,70%学生坦言自制力不强。70%的学生选择了自制力不强,另外20%的学生认为教育方式不当。有学生表示,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他们称就算没有网络,他们也会进游戏厅。     4、“逆反心理”和“父母越反对越想上网” 的调查显示,在五个选项中,学生往往最想得到心理辅导老师和朋友的帮助。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认为对自己戒除网瘾最有益的不是自己的父母突显未成年人对父母的不信任,甚至有未成年人认为父母往往帮倒忙,父母越反对,他们就越想上网。     认为自己与父母关系恶化的占90%,“不愿与父母说话或不想见父母”的居多。很多未成年人表示,鞭打教育对这一代不管用,只能恶化双方关系。     5、戒除网瘾后对网络的认识因空虚有再犯的可能。     三个备选答案中,“对自己的过去感到后悔”、“曾一度感到空虚或难受”、“有再犯的可能”三个选项被均分,有三名学生在三个选项前全都画勾。其中一名学生告诉调查人员,他曾多次戒网,可是最后又犯了。     6、“如何看待网络”和“认为网络无所不能” 的调查显示,在很多人眼里,学生上网无非就是玩网络游戏或聊天,其实不然,很多学生认为,网络无所不能,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通常,人们对待学生往往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7、与网友是否见面和愿找同龄和兴趣相投的朋友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未成年人当中,只有一名未成年人表示没有见过网友。     借鉴上述调查和自身的理解,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深陷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状况,笔者分析,具体有以下五个原因:    首先,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之后,成人意识强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帮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经常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多数娇宠惯养,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他们无法接受,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控制情绪能力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可以完全逃避现实,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其次,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未成年人选择网络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造成了未成年人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第三,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第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自拔。 第五,黑网吧的不善管理、垃圾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法分子的感染和教唆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1.从青少年的生活层面来看。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互联网络凭借其大容量信息、快速度传输、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等特点优势,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乃至择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网络将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于将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互联网络上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和人机对话而非人际交往的特点,对于处于个体社会化关键时期、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的现实经验、相对缺乏人际交往的实际能力、相对缺乏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鉴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张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     2.从文化和社会层面来看。一方面,传统宣喻型的文化传播还在阻梗着青少年的丰富深邃的心灵渴求,难以适应青少年日新月异的生活需求,而网络这种崭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与青少年的需要特点又是如此的切合;另一方面,西方低级文化以及在其影响下相继产生的媚世悦众的商业文化侵蚀着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还未进入一个良性运转的机制,社会人群对不良文化的抗衡还缺少免疫力,青少年尤其概莫能外。因此要引导青少年走出网络天地,使他们将网络及电脑视如一种如电话、电视与打字机一般的工具,而不是视为精神家园,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工程。     3.从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个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是IAD的易患人。据近期英国大不列颠心理学会的调查结果: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是IAD的易患人群,其中忧郁特质和焦虑特质人群对IAD易患性尤高。另据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显示,IAD患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孤独、敏感、忧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而在国内虽还没有权威的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人格特征所进行调研与分析,但从一些文献及相关的研究显示,青少年一旦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中遭受种种压抑、其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则常常会出现上述的一些人格特征,而这个时候,网络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心灵释放场所。     4.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做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使青少年对电脑和网络趋之若鹜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们能满足青少年心理上的种种需要,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诸如(1)认知。青少年常常希望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而又不必花费太多。据调查,上网者以随意浏览和阅读文章等阅览信息的行为为最多。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方便、迅速地查到几乎所有想找的信息,而且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那些平日难于启齿或难见天日的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网站。于是最酷的网站多是有关花边新闻和色情的。(2)情感交流与情感渲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者社交羞怯、缺乏社交技巧,许多青少年都热衷于上网聊天,甚至希望来个“缘分的邂逅”、“第N次亲密的接触”,从而与“网上知音”进行观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一位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大学女生说:“在网上,我会主动与我不认识的男生说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而我在网上所需要做的仅仅是键入两个字母:Hi”,这是青少年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独来独往、显得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了归依的群体。(3)自我肯定与自我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微言轻,没多少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网络之自由,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透过文字,青少年找到了更多的自信,展现了自我。“文学青年”在网上更是如鱼得水,“网络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青少年的“文学潜能”从未如此迅速、便捷而淋漓尽致地展现。(4)转移、升华。许多人,尤其是男性,热衷于玩电脑游戏,其内容大部分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打斗或战争,也许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渠道发泄潜在的攻击、愤恨或仇恨的能量,显然这些都是为社会规范或文明所不允许的。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本末倒置地在虚拟的电脑和网络世界遨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反过来更向网络逃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心理原因。   论文 人对网络的心理需求人的需要的满足 、 个体的性格特点、受挫折后的逃避心理以及 自我愿望的实现等促使一些人对网 络情有独终 。人的需要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人有很多需求 ,我们一生都在努力去满足它们 ,但是有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 ,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 然而人们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却能轻易地得到满足 ,人们可以在一台小小的电脑前模拟人生 在聊天室里能找到知 自己倾诉心声 在游戏中寻求刺激 ,体味成功 甚至在黄色网面里获得性的感官需求等 ,因此有人就觉得这是一方理想的天地 ,一旦涉足便乐不思蜀 。首先 ,人的最低级层次的需要一本能欲望的满足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 ,比如性和攻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 ,不能得到满足。而在网络这种空间中 ,社会规范已经起不到抑制作用 ,这种去个性化的环境使得人能够很轻松地释放 自己的本能欲望。其次 ,人的高级层次的需要一交往 、归属和尊重的满足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行业差别以及 人的观念的变化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 ,能够成为真正朋友的交往更是少得可怜 。没有真心交往的生活 ,往往让人感觉生活没有意思 ,单调古板 ,缺少生机 ,并且会孤独 ,失去活力 。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 ,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促使个体转向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 。452728
/
本文档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