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管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2011-04-02 10页 doc 128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6195

暂无简介

举报
管理学复习资料管理科学史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
管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科学史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 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对象: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归纳法 试验法 演绎法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启蒙:以产业革命为分界线。 1、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①领导需得到群众的拥护 ②需有内聚力,向心力。 ③具有坚强而深沉的意识 ④具有良好的品质与能力。 2、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 ①劳动创造财富。(揭示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本质) ②劳动分工。(好处:提高技能 节省时间 工具改进) ③“经济人”观点。(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④生产管理化。 查尔斯﹒巴贝奇 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创始人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背景:管理理论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称为“古典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理论”。 19世纪末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诞生 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上思想上来个彻底的变革。 内容:工时研究标准化 差别记件工资制 职能原理(计划职能 生产职能 职能工长制) 例外原理 见P58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新的管理理论 1916年《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企业职能:【对物】技术职能 商务(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对人】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计划:统一性 联系性 灵活性 精确性 组织:确定人与物的结构 指挥:保证企业各人员能履行企业给予的职能 协调:企业中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活动统一和谐 控制:保证企业中的运动符合既定的计划方针 管理的基本原则:共14条 见P60 分工 权利与责任 纪律 统一命令 统一领导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报酬公平 集权 等级链 秩序 平等 人员保持稳定 集中精神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是组织理论之父 其著作有《经济史》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个人崇拜式权威—神秘化组织 传统式权威—传统式组织 合理化法律化权威—合理化法律化组织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早期的行为学家 运用自然科学中实践观摩的方法,研究对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的产生发展行为变化规律来预测,控制,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 方面:个人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研究 领导行为研究 人物:I.雨果·闵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学之父” 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Ⅱ玛丽·福莱特 利益结合原则 形势法则 协作原则 循环影响 Ⅲ利连·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 传统管理风格—管理者表现为合格的驱动者 过渡管理风格 科学管理风格—仔细的甄选职工 2、人际管理学说 ⑴梅奥、霍桑的结论:①企业的职工时“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手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④管理者要有人事管理能力 ⑤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明确职能的机构。 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体见P70~71 1943年《人类的动机理论》 五种需求:生理 安全 感情和归属 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 ⑶麦格雷戈的XY理论 见P73~74 ⑷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见P72 评论:①对人性做出了新的假设 ②开辟了管理科学新的研究方向与理论 ③为行为科学的形成奠基了基础 问题:①否定了“经济人”的观点,肯定了“社会人”的观点 ②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③强调“士气”决定生产效率,而“士气”决定于员工的满足度 备:士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㈠“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等领域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标准,即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收益。 ②衡量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实施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㈡“决策理论”学派的特点(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标准) ①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㈢21世纪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 ①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②管理原则创新 ③经营目标创新 ④经营战略创新⑤生产系统创新 ⑥企业组织创新 ㈣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①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②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③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④由政府管理向民营管理转变 ⑤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原理----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①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②概括性—管理原理是对包含了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描述,或者说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③稳定性—管理原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但它不是变化多端而是相对稳定的。管理原理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 ④系统性—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㈡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①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②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③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 系统原理 ㈠系统的概念—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特征: ①集合性(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也就是说,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 ②层次性 ③相关性——系统内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㈡系统原理要点 ①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即整体功能大于个人功能之和。 ②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③开放性原理——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④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与环境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⑤综合性原理——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第三节 人本原理 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高度集权、从严治厂和适度分权、民主治厂 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 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 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 责任原理 ㈠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中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㈡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议要合理 ①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 ②利益—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要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P135) ㈢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概念:效果: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有效益,有的没效益。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第六节 封闭原理 第四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视作组织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向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1、办好企业,吧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 4、社区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第五章 管理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及特征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有序的方法和程序针对未来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各种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其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 理解:①决策是有目的的 ②对信息的把握 ③正确的决策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④决策是在若干方案中进行选择 ⑤决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瞬间。 二、正确决策应符合的条件 ①目标合理 ②决策结果可以满足目标需求 ③决策本身应符合满意、效率、经济性原则 三、决策的类型与特征 类型: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P205 ㈢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㈣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㈤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㈥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特点:目标性 可行性 选择性(关键) 满意性 过程性 动态性 第二节 影响决策的基本因素 因素:环境 过去决策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伦理 组织文化 时间 人 影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人 决策者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决策:①在重大问题中要善于发挥思想体的作用。 ②善于进行信息处理。 ③善于摆脱主观愿望的影响 ④善于及时调整、纠正决策失误(责任心) 第三节 决策的基本程序 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②识别目标 ③拟定备选方案 ④评估备选方案 ⑤作出决定 ⑥选择实施战略 ⑦监督和评估 第四节 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信息整合原则:①尽量使收集的信息完整、全面 ②对收集的信息要科学的整理、分析、筛选、判断 ③信息的收集也是一个过程,所以要不断的收集信息 2、进取创新原则 3、可行论证原则(从实际出发) 4、集体决策原则 5、整体优先原则(合理、优先)二、方法 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 名义小组技术 德尔菲技术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政策指导矩阵 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具体见P224-225) 风险型决策方法(P226-229)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具体见书本P230) 后悔值=理想效益﹣现实效益 第六章 管理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即在决策目标导向下,对组织各项活动的具体过程,做出安排,并进行统筹规划,以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过程。 二、作用: 1、计划是管理组织生产发展的纲领 2、计划是管理组织协调的前提 3、计划是管理组织指挥实施的基本准则。 4、计划是管理组织控制活动的依据。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和特征 类型: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性质:①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③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④计划工作追求效率 第三节 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制定计划的要求 在客观能动、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组织实际的计划 二、原则 1、科学性原则——①以科学的方法规律为基础,避免在无科学根据条件下,单凭主观臆断制定规则 ② 各项计划指标的判定,要尽可能经科学计算,系统分析,综合平衡,使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最小,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③各项计划指标的落实要有具体的措施予以保证 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市场调查、综合平衡、计算机使用) 2、统筹性原则——要充分考虑计划对象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关系 3、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计划应有所创造以适应环境 4、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计划制定要留有相应的余地,要有弹性 5、效率与效益原则 6、民主参与原则——可以提高员工执行计划的积极性,使计划更符合实际。 第四节 计划工作步骤和方法 调查研究——掌握相关信息 确定阶段 指标化——便于执行 编制方案 调配资源 综合平衡 制定细则 标准计划下达—计划微调 计划工作方法——这节没听,听了也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就记了个页数P258 P262 第五节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员工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目标。 二、目标的性质 ①层次性 ②网络性 ③多样性 ④可考核性 ⑤可实现性 ⑥富有挑战性 ⑦伴随信息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现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四、优缺点 优点:①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②责任明确,便于控制 缺点:①准确的目标难以制定 ②目标短期化现象严重,不易调整 ③我国正实现目标管理,但理论上未跟上实践 五、组织目标管理意义 ①权力下移 ②自我控制 ③成果第一 第七章 管理组织 一、管理组织的概念 1.组织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起来的,具有共同目标、明确分工和相关数量人员的集合体。(静态角度)(它是一个实体) 2.它是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分工合作的活动以及建立相应的机构。(动态角度)(活动过程实体) 二、管理组织的要素 人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岗位职务 职责和权力 信息 目标 第二节 管理组织的设计 一、管理组织设计的原则 效益——成本——情感(满足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系统整体原则——组织完整,要素有用,目标优先 2、命令统一原则——指挥链不能中断,切忌多头指挥,不能越级指挥 3、权责对等原则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低级管理人数3-6,高级管理人数7-11 5、信息沟通原则 (备,影响管理幅度因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 二、组织设计的特点与步骤 1、组织设计特点 ①是一个过程 ②随机制定 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 ③设计建立的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2、组织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目标 ②任务分体与综合 ③构建组织机构 ④确定岗位职务和相应责权 ⑤选配人员 ⑥运行检测与评估反馈 三、组织设计的任务、内容和依据 1、任务: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2、内容:纵向层次划分 横向部门设置 3、依据(影响因素):①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②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③技术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④ 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⑤规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的概念 是指组织在相对静止状态下,各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基本模式。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直线+职能 而组成组织机构 第四节 管理组织运行 一、组织协调 1、组织力量的整合(见A) 2、集权与分权(见B) 3、横向部门间的关系:a.大家都以大局整体利益出发。b.职责要科学划分 c.加强信息的交流 A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明确职能的机构。 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即是以情感为纽带而形成的。 ㈠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积极: ①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 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状况往往是非常重视的。 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危害: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㈡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㈢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主导与从属关系) 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是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 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参谋的设置是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减轻负担。 ㈣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①保持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发挥。 ②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㈤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明确职权关系 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 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B集权与分权 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组织历史 领导的个性 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 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质量 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降低组织员工的工作热情 分权的标志:决策的频度、幅度、重要性以及对决策的的控制程度(具体见P314) 分权的影响因素:a促进因素:组织规模 活动的分散性 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B不利因素:政策的统一性 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分权的途径:制度分权和授权(理解P316) 二、组织功能 指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过组合后,实现组织目标能力达到最终目的。即实现组织功能。 最终标准:①管理效果是否提高。 ②组织目标是否实现。 观察标准:结构设置是否合理。 职位层次是否清晰。 权力关系是否明确。 沟通是否畅通。 信息反馈是否及时。 协调合作是否有效。 第五节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外部环境因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科技进步的影响。 资源变化的影响。 竞争观念的改变。 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快速决策的要求。 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类型:①战略性变革 ②结构性变革 ③流程主导性变革。 ④以人为中心的变革(P368) 目标: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结构、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四、组织变革过程与程序 过程:解冻阶段 变革阶段 再冻结阶段 程序: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③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④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阻力: 个人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心理上的影响 团体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五、消除阻力的对策 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2.创新组织文化 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小知识:学习性组织 通过学习获得智力,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彼德·圣吉《第五次修炼》 组织文化 一、概念: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特征: 超个体的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融合继承性 发展性 三、结构: 潜层次的精神层 表层的制度系统 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四、内容: ①组织的价值观 ②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③伦理规范 五、功能: 整合功能 适应功能 导向功能 发展功能 持续功能 六、形成——管理者倡导、组织成员的接受 七、塑造途径 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 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八章 人员配备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概述 根据组织结构中规定的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的选择使用考评 培训的过程。
/
本文档为【管理学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