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猪囊尾蚴病2

2011-04-03 2页 doc 33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6981

暂无简介

举报
1猪囊尾蚴病2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在分类学上猪带绦虫属于带科(Taeniidae)的带属(Taenia)。该囊尾蚴寄生于人、猪各部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引起的危害十分严重,不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病原形态: 猪囊尾蚴俗称猪囊虫,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为半透明的包囊,大小为6-10mm×5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圆形黍粒大的乳白色小...
1猪囊尾蚴病2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在分类学上猪带绦虫属于带科(Taeniidae)的带属(Taenia)。该囊尾蚴寄生于人、猪各部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引起的危害十分严重,不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病原形态: 猪囊尾蚴俗称猪囊虫,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为半透明的包囊,大小为6-10mm×5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圆形黍粒大的乳白色小结,其内有一个内翻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圆形的吸盘,最前端的顶突上有许多个角质小钩,分两团排列。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人)的小肠里,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或链状带绦虫,因其头节的顶突上有小钩,又名有钩绦虫。成虫体长2-5m,偶有长达8m的。整个虫体约有700-1000个节片。头节圆球形,直径约1mm,顶突上有25-50个角质小钩,分内外两环交替排列,内环钩较大、外环较小。顶突的后外方有四个碗状吸盘。孕节逐个或成段随粪便排出,初排出的节片有显著的活力。在孕节脱离虫体前后,由于子宫膨胀结果,虫卵可以由节片的正纵线破裂处逸出。 虫卵为圆形或略为椭圆形,直径为35-42mm,有一层薄的卵壳,内有一个六钩蚴虫。 生活史 人误食了未熟的或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后,猪囊尾蚴在人胃肠消化液作用下,囊壁被消化,头节进入小肠,用吸盘和小钩附着在肠壁上,吸取营养并发育生长。估计链体上出现睾九的时间约在20天左右,不到48天就出现成熟虫卵,50多天或更长的时期始能见到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开始时排出的节片多,然后逐渐减少,每隔数天排出一次,每月可脱落200多个节片。人体内通常只寄生一条,偶尔多至4条,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之久。 中间宿主(主要是猪)吞食了虫卵或孕节,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破壳而出,借助小钩及六钩蚴分泌物的作用,于1-2天内钻入肠壁,进入淋巴管及血管,随血循环带到全身各处肌肉及心、脑等处,两个月后发育为具有感染力的成熟囊尾蚴。猪囊尾蚴在猪体可生存数年,年久后即钙化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广泛流行于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的1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尤其以北方较为严重。全国每年因囊尾蚴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8000万元以上。80年代以来,相继开展“驱绦灭囊”工作后,对23个省、市1980-1989年商品屠宰猪统计,检出率为0.44%,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据1994年国家卫生部的初步调查,全国人囊虫平均感染率为0.05%,大约有囊虫病患者600万;农业部1994年的初步统计,全国每年查出囊虫病猪1000万头以上,损失达20多亿人民币。但仍有数据明,在海南、广东、贵州、内蒙古等地发生较为严重,西藏有上升趋势。 猪与野猪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本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 1.猪的感染与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有些地方猪不用圈,或是仔猪敞放;居民无卫生保肥的厕所或使用连茅圈,猪可以直接吃到患者的粪便而感染,给本病的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人的感染与个别地区的居民喜吃生的猪肉或野猪肉有关。也有用热汤烫生肉吃的习惯,若温度不够高未将囊尾蚴杀死则可感染猪带绦虫;大锅烧大块肉,或是炒菜时搅拌不匀;砧板切生肉和生菜污染;也可导致感染。 3.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适合虫卵生存、发育的温暖季节呈上升趋势。 4.多为散发性,有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其严重程度与当地绦虫病人的多少成正相关。 5.自然条件下,猪是易感动物,囊尾蚴可在猪体内存活3-5年。野猪:犬、猫也可感染,人虽然可作为中间宿主,但常是致命感染。 致病作用:随猪囊尾蚴寄生的数目和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初期由于六钩蚴在体内移行,引起组织损伤,有一定致病作用。成熟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常取决于寄生的部位,数量居次要。如寄生在脑部时,能引神经症状,还可破坏大脑的完整性而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脑部病变发展严重时可致患畜死亡。寄生在眼内时,无疑会引起视力障碍,甚或失明。寄生在肌肉与皮下,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 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极严重感染的猪可有营养不良、生长受阻、贫血和肌肉水肿等。由于病猪不同部位的肌肉水肿,或两肩显著外展,或臀部异常肥胖宽阔,或头部呈大胖脸形或前胸、后躯及四肢异常肥大,体中部窄细,整个猪体从背面观呈哑铃状或葫芦形,前面看呈狮子头形。病猪走路前肢僵硬,后肢不灵活,左右摇摆,似“醉酒状”,不爱活动,反应迟钝。某些器官严重感染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与吞咽困难,视力消失及一些神经症状,有时产生急性脑炎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严重感染的猪肉,呈苍白色而湿润。除在各部分肌肉中可发现囊尾蚴外,亦可在脑、眼、肝、脾、肺甚至淋巴结与脂肪内找到;初期囊尾蚴外部有细胞浸润现象,继之发生纤维性变,约半年后囊虫死亡并逐渐钙化。 诊断: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只有当舌部浅表寄生时,触诊可发现结节,但阴性者不能排除感染。免疫学检查方法有多种,有些已在实践中应用,如炭凝集反应快速、简便,若囊液抗原提纯后,敏感性可显著提高,诊断符合率达60%-84.4%,误诊率2.6%。 间接血凝试验检出率达9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阳性检出率达98.8%,且与猪蛔虫、细颈囊尾蚴、棘头虫无交叉反应。此外还有用变态反应、环状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群众对此病的诊断经验是:“看外形,翻眼皮,看眼底,看舌根,再摸大腿里”,即可确诊。商检或肉品卫生检验时,如在肌肉中,特别是在心肌、咬肌、舌肌及四肢肌肉中发现囊尾蚴,即可确诊,尤以前臂外侧肌肉群的检出率最高。 防治措施: 1.治疗 (1) 吡喹酮,按30-60mg/kg,每天1次,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h。 (2) 丙硫咪唑,按30mg/kg,每天1次,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h,早晨空腹服药。还有氟苯咪唑也是有效药物。 2.免疫预防:用囊尾蚴匀浆作抗原对猪免疫接种,获得长时期内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无不良反应。许子洲(1990)用引进的Q83虫苗免疫接种367头猪,绝对保护率达84.33%-100%,自然感染率下降9.45%-100%.Molinari等(1983)用猪囊尾蚴冻干抗原分两次免疫接种,以虫卵攻击,结果免疫猪平均每头检出11.8个囊尾蚴,且有40%已完全崩解,其余变性,对照猪每头检出79.4个完好的囊尾蚴。张高迪等(1995)筛选出猪囊尾蚴体外培养的分泌代谢抗原苗,室内试验14头猪,用六钩蚴攻击,9个月的保护率为92.9%,感染区的田间试验和扩大试验,一年自然保护率为93.6%。 3.综合性预防措施 大力开展教育工作,人医、兽医和食品卫生部门紧密配合,开展群众性的防治活动,抓好“查、驱、检、管、改”五个环节,可使该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普查猪带绦虫病患者。 (2)对患者进行驱虫。 (3)搞好城乡肉品卫生检验工作,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处理有病猪肉,严禁未经检验的猪肉供应市场或自行处理。 (4)管好厕所,管好猪,防止猪吃病人粪便。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不使用连茅圈。 (5)改变饮食习惯,人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思考: 卫生检验的规定是什么?试介绍几种检验方法(生产、宰后)并叙述囊虫对人的危害?
/
本文档为【1猪囊尾蚴病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