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09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修订版

2009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修订版

2011-04-06 13页 pdf 1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2009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修订版 ·46· ·建议和指南·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 (2009年修订版) Guidelineforcs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inpafien缸withchronicheartfailure(updata2009) 张澍黄德嘉华伟沈法荣王方正,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心脏再同步治疗专家工作组 背 景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 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 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
2009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修订版
·46· ·建议和指南·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 (2009年修订版) Guidelineforcs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inpafien缸withchronicheartfailure(updata2009) 张澍黄德嘉华伟沈法荣王方正,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心脏再同步治疗专家工作组 背 景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 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 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 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 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 万u引。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 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9%。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 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HJ。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与临 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力衰竭而言,5年病 死率可达30%~50%【5J。与此同时,因心力衰竭相 关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旧1。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 剂等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 佳【墙J。另一方面,鉴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 技术等原因,对晚期心力衰竭采用心脏移植疗法受 限。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起搏治疗逐 渐显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心力衰竭起搏治疗的发展历程 心脏起搏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有近20年的历 史,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Hoehleitner首次提出使用双 腔起搏及短AV间期可以改善心功能,标志着心脏 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时代的开始一J。虽然随后研究 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0.01.013 作者单位:100037IfI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协 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张澍、华伟、土方 正),网川大学华两医院心内科(黄德嘉),浙?l:医院心内科(沈法荣) 通信作者:黄德嘉。Email:huangdjmd@yahoo.com 华伟,Email:drhua@vip.sina.tom 显示疗效不一【10‘12j,但199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 心脏协会(ACC/AHA)起搏指南中仍将药物难治性心 力衰竭列为起搏的Ⅱb类适应证o13]。2000年北美心 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最终否定了其疗效,指 出双腔起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没有临床府用价值。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展了三腔起 搏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直到1998年Daubert 等[141首先成功地经心脏静脉植入了左心室心外膜 起搏电极导线,才实现了左、右双心室同步起搏,即 后来称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2001年,第一个商用双心室起搏装 置在美国问世,次年得到美国FDA批准。期间及此 后进行了多个临床试验,其结果证明左、右双心事同 步起搏可以改善伴有QRS时限延长心力衰竭患者 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19J。为此,2002年 ACC/AHA/NAsPE将QRS时限延长的心力衰竭列 为双心室同步起搏的IIa类适应证啪J。 第三阶段:2003年JAMA发表的荟萃分析口¨、 2003年的COMPANION‘笠1和2005年CARE—HF研 究∞1表明,CRT不但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减少 住院率,同时也能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基于此,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ACC/A姒 制定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珥1相继将部分合并心脏 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列为CRT的I类适应证。 第四阶段:2007年ESC心脏起搏和再同步治疗 指南和2008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 治疗指南均将心功能不良、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下降且QRS时限延长的患者列为CRT治 疗的I类适应证,再次充分肯定了CRT的治疗意 义。同时,基于日益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就心房颤 动(房颤)患者、起搏依赖患者、CRT—D等特定人群 的适应证进行了界定,进一步扩大了CRT的适应人 群,拓展了CRT的适用范畴,提升了CRT—D的应用 地位。 我国的CRT临床治疗工作始于1999年,最早 万方数据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浙江医 院、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先后开展,植 入量逐年提高,至2007年伞国年植入量已超过500 例∞圳。为和促进CRT在国内的应用,2005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专门成立了 CRT专家工作组,并于2006年制定并公布了国内 CRT治疗指南,规范了CRT适应证,促进了CRT在 国内的推广和应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工作原理 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 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旧”1|。房室不同步常表现 为PR间期延长,左心房收缩结束与左心室收缩开 始不匹配,左心房收缩相对提前到心室快速充盈期, 使左心室充盈减少旧J。PR间期延长及左心室充盈 减少引起二尖瓣功能障碍,导致二尖瓣反流,使心排 出量下降。左、右心事问不同步往往表现为左束支 阻滞(LBBB),右心室收缩早于左心室,其收缩产生 的压力使室间隔左移,左心室收缩延迟,心肌激动时 室间隔处于舒张期,此时左心室收缩产生的压力使 室问隔右移,导致室间隔的矛盾运动,有效心排出量 减少”¨。心力衰竭时左心室扩张导致室内传导延 迟,引发左心窀的窒内运动不同步。提前激动的心 肌产牛的收缩力较小,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差而小能 有效射血;延迟激动心肌收缩产牛的压力将使得已 开始舒张的提早激动心肌产生矛盾运动,导致收缩 力减弱,心排出量下降旧2|,同时舒张未容积增加,舒 张亦不同步【3埘J。心室内传导异常在心电图上常 常表现为QRS时限延长。既往关于心功能状态、 QRS时限及病死率关系的研究表明:心功能越差, QRS时限越长,病死率越高129.35J。QRs时限>200 ms患者的死亡率是QRS时限<90ms患者死亡率 的5倍‘361。 CRT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基础上 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 步性¨伽】。设定适当的房室间期可实现房室的同 步运动,减少二尖瓣反流,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恢 复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的贡献。设定适当的室问 间期,纠正左、右心窜收缩的时差,从而避免室间隔 矛盾运动,增加心排出量。此外,通过刺激左心室较 晚激动部位的心肌,CRT可使左心室心肌同步收 缩,协调的向心运动以提高心脏的排帆效率,同时改 善左心事舒张功能。长期应用还可改善神经激素环 境、逆转心肌重构。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试验 为了获得确切的CRT效果,同时也为制定和修 改CRT适应证提供详实依据,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 ·47· 家先后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 以心劝麓为研究目棕的4铣床时验 国外大型临床 研究‘15川和国内小规模研究Ⅲ。451均表明,CRT可以 改善心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和峰值耗氧量,改 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降低住院率。长期应用可以 逆转左心室重构。代表性的临床试验如下: PATH-CHF(PacingTherapiesforCongestive HeartFailure)研究:即慢性心力衰竭起搏治疗临床 研究【l5I。是第一个单盲、随机、交叉对照的临床研 究,研究始于1995年。入选:缺血性或扩张性 心肌病导致的中、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 (NYHA分级),窦性心律,PR间期≥150mm,QRS 时限>120ms。25例患者入选并完成了6个月随 访。研究证实,CRT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EDD)、收缩末内径和容积显著减小,LVEF显著 提高。不足的是研究样本量太少,而且为单肓设计。 InSyne研究:即心室多部位起搏治疗慢性心力 衰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l引。该研究由欧洲和加拿 大14个医学中心参加,为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临 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1998年。入选标准:心功 能Ⅲ一Ⅳ级,LVEF<0.35,LVEDD>60mm,QRS时 限>150ms。研究共入选81例心力衰竭患者,68 例(84%)成功地经冠状静脉窦途径起搏左心室。 平均随访10个月,证实CRT治疗后心功能和生活 质量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研究肯定了 CRT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和此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MUSTIC(MUhisiteSTimulationincardiomyopa— thy)研究:即心肌病多部位起搏治疗临床研究Ⅲd8。。 该研究共由16个欧洲医学中心参加,为随机、单盲、 自身交叉研究,研究始于1998年3月。人选标准: 缺血性或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LVEF<0。35, LVEDD>60mm,窦性心律,QRS时限>150ms,无 传统起搏器适应证。采用开、关起搏功能各3个月 的自身交叉对照方法。一级研究终点是6min步行 距离,二级研究终点是生活质量、峰值耗氧量、心力 衰竭恶化住院率、患者的治疗意愿和病死率。结果: 48例心力衰竭患者完成了交叉和随访。6min步行 距离增加22%(399mvs326m,P<0.001),生活质 量提高32%(P<0.001),峰值耗氧量增加8%(P< 0.03),住院率下降2/3(P<0.05),85%的患者自愿 接受起搏治疗(P<0.001)。结论:CRT可以显著改 善伴有室内阻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 活质副17】。 此后,MUSTIC研究扩大了人选人群,并对12 个月的长期疗效进行了,结果公布于2002 年¨引。在前述人选人群基础上追加了房颤持续时 万方数据 ·48· 间超过3个月且依赖心室起搏的患者,要求右心室 起搏时QRS时限>200ms。共有42例窦性心律患 者和33例房颤患者完成了12个月随访。研究证 实:CRT植入后窦性心律和房颤患者的运动耐量、 生活质量和心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 MIRACLE(MuhicenterInSyncRandomizedClini— calEvaluation)研究:即多中心InSync随机临床研 究。此研究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第一个双盲、 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9】。研究始于1998 年11月,结果发表于2002年。人选标准:缺血性或 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LVEF≤0.35, LVEDD≥55mm,QRS时限≥130ms,6min步行距 离4450m。45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 照组(225例)和CRT组(228例)。一级研究终点 是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 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起搏的成功率为92%(528/ 571)。与对照组相比,CRT组6min步行距离增加 (P=0.005),心功能好转(P<0.001),生活质最改 善(P=0.001);而且住院率和静脉用药率下降(P< 0.05)。证实了CRT对于伴有室内阻滞中、重度心 力衰竭患者的显著疗效。 鉴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死亡通常归因于进行 性心力衰竭或心脏性猝死,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能显著减少猝死的发生率,故在CRT应用的同 时,也开展了联合CRT和ICD功能的CRT.D研究,如 MIRACLEICDmo、CONTAK—CD研究H7‘。这些研究 也都肯定了CRT治疗心力衰竭的显著疗效。 以病死率为研究B标的临床试验 涉及CRT对心 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疗效的研究主要包括: 荟萃分析:2003年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CRT 疗效的荟萃分析【21|。通过汇总CONTAK.CD、In— SyncICD、MIRACLE、MUSTIC4项临床试验的数据, 证实CRT町以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病死率达51% (OR=0.49,95%可信区间0.25~0.93),伞冈死亡 率也有降低趋势(OR=0.77,95%可信区间0.51— 1.18),具体表现为CRT组的病死率较对照组减少 23%。但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 COMPANION(ComparisonofMedicalTherapy,Pa— cing,andDefibrillationinChronicHeartFailure)研究: 即心力衰竭患者药物、双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加除 颤器(CRT-D)治疗对比研究∞】。该研究为多中心、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128个美国医学中心 参加。研究始于2000年1月,研究结果公布于2003 年。入选标准: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充分抗心 力衰竭药物治疗3个月以七,心功能Ⅲ~Ⅳ级,LVEF ≤0.35,窦性心律,QRS时限≥120瑚,PR间期> 150ms,无传统起搏器及ICD适应证,既往12个月曾 因心力衰竭住院。15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 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联合CRT组和药物联合 CRT.D治疗组3组,进行前瞻陛随访。一级研究终点 是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导致住院的联合事件,二 级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研究证实:CRT与CRT-D 均可减低全因死亡和/或心力衰竭导致的住院的联合 终点事件(CRT组下降34%,P<0.002;CRT-D组下 降40%,P<0.001)。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12个 月时CRT组的病死率降低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o.059)。而CRT-D组的病死率显著下降,达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对于合 并QRS时限延长的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降低其 全凶死亡和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联合事件,联合ICD 将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CARE—HF(CardiacResynchronizationHeartFail- ureTrial)研究:即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研究旧J。 该研究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 多中心研究,共有82个欧洲医学中心参加。研究始 于2001年1月,研究结果在2005年公布。入选标 准:年龄>18岁;心力衰竭病史6周以上,充分抗心 力衰竭药物基础上心功能Ⅲ一Ⅳ级,LVEF≤0.35, 身高校正的LVEDD≥30mm;QRS时限≥120ms。 若QRS时限为120~149ms,还需满足以下3条中 的2条:(1)左心室射lfIL前时限>140ms;(2)心室 问机械延迟>40ms;(3)左心室后外侧壁激动延 迟。一级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导致的 住院,二级研究终点是伞冈死亡等。研究共人选患 者813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04例)、药物联合 CRT组(409例),平均随访29.4个月。发现:CRT 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的主要终点发牛率分别为39% 和55%(OR=0.63,95%可信区间0.51—0.77, P30%)。研究提示: 目前尚无确切的机械不同步指标可用于指导选择 CRT适应人群,评价机械不同步的方法学有待进一 步论证,目前QRS时限仍是预示不同步的指标。 评价房颤患者接受CRT联合房室结消融治疗 疗效的MILOS(MulticentreLongitudinalObservational Study)研究:即多中心纵向观察研究"引。研究纳入 植入CRT的1285例患者,其中243例合并房颤。 后者又分为CRT联合心室率控制组和CRT联合房 室结消融组。研究证实:与单纯CRT治疗相比, CRT联合房室结消融可显著提高存活率,主要是降 低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 适应证 适应证分类标准 ACC/AHA/NASPE1991年将起搏治疗的适应 证按其需要程度分为以下3类: j类适应赶根据病情状况,有明确证据或专家们 一致认为起搏治疗对患者有益、有用或有效。相当 于我国的绝对适应证。 口类适应赶根据病情状况,起搏治疗给患者带来 的益处和效果证据不足或专家们的意见有分歧。Ⅱ 类适应证中义进一步根据证据/观点的倾向性分为 11a(意见有分歧,倾向于支持)和lIb(意见有分歧, 支持力度较差)两个亚类。相当于相对适应证。 皿类适I应证根据病情,专家们一致认为起搏治疗 无效,甚至某螳情况下对患者有害,因此不需要/不 应该植入心脏起搏器。即非适应证。 证据水平分类: A级: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 析。 B级:数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大规模 非随机研究。 c级:专家一致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 研究和注册研究。 国际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发展历程 CRT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得到临床试验证实后, 2002年ACC/AHA/NASPE共同制定的心脏起搏器 临床应用指南便将合并QRS时限延长的心力衰竭 列为CRT的1Ia类适应证。随着CRT降低病死率 疗效碍到进一步证实,适应证也发生了变化。2005 年ACC/AHA、ESC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中,均将伴有心脏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列入CRT的I 类适应证。 万方数据 ·50· 2002:乍ACC/AHA/NASPE心醯起搏治疗指南mj 2002年10月,ACC/AHA/NASPE发表的心脏起搏 器临床应用指南中规定CRT的IIa类适应证:心功 能Ⅲ一Ⅳ级,伴有室内阻滞,QRS时限≥130ms, LVEDDI>55mm.LVEF≤O.35(证据水平:A)。 2005年EsC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洋j2005年5其。 ESC将伴有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列为CRTI 类适应证。指出:射血分数降低合并心脏不同步 (QRS时限≥120m8)的患者在允分药物治疗后仍 有症状(心功能Ⅲ一Ⅳ级)时可接受CRT治疗,以改 善症状(I类适臆证,证据水平:A)、降低住院率(I 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和病死率(I类适应证,证 据水平:B)。 2005年AcC/AHA心力衰竭治疗指南∞J2005辱 8月,美国ACC/AHA在修订的成人心力衰竭诊断 与治疗指南中的I类适应证:对于现在或之前有症 状且伴LVEF下降的患者,除非有禁忌证,凡是符合 以下条件者均应植入CRT:LVEF≤0.35,窦性心律, 尽管使用了指南推荐的、充分的药物治疗,心功能仍 为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症状,心脏不同步,即 QRS时限>120ms(证据水平:A)。 29∞年EsC心眭起搏和再同步治疗指南2007年 8月,ESC新公布的心脏起搏和再同步治疗指南中 CRT和CRT.D的适应证为: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 疗基础上仍然存在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Ⅲ~Ⅳ级,LVEF≤0.35,左心窜扩大(在CRT对照 试验中左心室扩大应用不同标准:LVEDD> 55mm;身高校正的LVEDD>30lnln,LVEDD> 30ram),窦性心律,QRS时限≥120ms。 I类:CRT—P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 (证据水平:A)。 I类:CRT—D对于功能状态良好,预期生存 期>1年的心力衰竭患者是一种町接受的治疗选择 (证据水平:B)。 2008.车ACC/AHA/HRS心赃苇律异常器械治疗指 孝 ACC/AHA/HRS于2008年5月正式公布了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对于CRT/ CRT—D的适应证描述如下: I类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Ⅲ级或Ⅳ级 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0.35、QRS时限≥ 120m8、窦性心律者应植入有/无ICD功能的CRT (证据水平:A)。 IIa类(1)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Ⅲ级 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o.35、QRS时 限≥120ms但房颤者可考虑植入有/无ICD功能的 CRT(证据水平:B);(2)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 LVEF≤0.35、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若长期依赖心室起搏,接受CRT治疗是合理的(证 据水平:C)。 2009ACC/AHA成人心力衰竭治疗撮南修订敝 关于LVEF60.35、心功能Ⅲ一Ⅳ级或心室起搏依 赖患者的适应证与2008年ACC/AHA/HRS心脏节 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一致。就伴房颤心力衰竭、完 全性右束支阻滞以及QRS时限无明显延长患者的 适应证未做具体界定。 我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建议 我国开展CRT已有10余年的历史并有了一定 的发展,自2006年国内CRT治疗指南制定后围际 上相继开展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尤其是针对诸 如轻中度心功能不良、起搏依赖的患者等特定CRT 治疗人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修订了有关CRT的指 南。为阐明当前CRT的发展状态、规范适应证、为 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性的指导,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 和起搏分会再次组织了CRT专家工作组,讨论并制 定了本适应证。根据ACC/AHA/HRs和ESC的指 南,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我国CRT治疗的适应证 建议如下: j类适应汪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可植入有/无 ICD功能的CRT:(1)缺m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2)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心功能仍Ⅲ级或 不必卧床的Ⅳ级;(3)窦性心律;(4)LVEF≤0.35; (5)QRS时限≥120ms。 肋类适应征(1)慢性房颤患者,符合I类适应 证的其他条件,可植入有/无ICD功能的CRT(部分 患者需结合房窒结射频消融以保证有效夺获双心 室);(2)LVEF≤0.35,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 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 (3)LVEF≤0.35,已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心窜起搏依 赖者,心脏扩大及心功能Ⅲ级及以卜;(4)充分药物 治疗后心功能Ⅱ级,LVEF≤0.35,QRS时限≥ 120mflo 丑否类适应汪 最佳药物治疗基础卜LVEF。<0.35、 心功能I或Ⅱ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 器或ICD时若预期需长期心窒起搏町考虑植入 CRT。 皿类适应证心功能正常,不存在室内阻滞者。 讨论 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备支持慢性心丸蕞 竭心脏性死亡的原冈主要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或 心脏性猝死。一方面,临床研究汪实,CRT町以改 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 竭导致的死亡[21’23】。同时,心脏性死亡的另一原 万方数据 生堡!坠丝塞堂堂盘查垫!Q堡丝旦筮!堡益筮!翘£!迪』g!吐丝鱼生!坐:垫!Q:!尘:!兰塑!:! 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又可被ICD有效预防闭J。 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植入ICD的患者伴有慢性心 力衰竭及室内传导延迟,而CRT可使这部分患者心 功能得到改善,心脏重构得以逆转,从而可能减少恶 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ICD的放电次数"3l。 因此,理论上讲同时具备CRT和ICD的CRT-D是 最佳治疗。 MADIT—II临床试验入选了1232例有心肌梗死 病史、LVEF。<0.30的患者,不需要电牛理检查诱发 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ICD组(742例)和传统药 物治疗组(490例)。证实ICD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 后心功能不良患者的病死率达3l%iN];SCD—HeFT 试验入选了心功能Ⅱ一Ⅲ级,LVEF≤0.35的心力 衰竭患者,证实与胺碘酮组、对照组相比,ICD组5 年病死率下降23%L551。此外,COMPANION试验证 实,CRT—D降低病死率的疗效高于单纯CRT,表现 为12个月时病死率降低43%【22J。在此基础卜,结 合MIRACLEICD、CONTAKCD和小样本研究结果, 2005年ESC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指出:心功能Ⅲ~Ⅳ 级、LVEF≤0.35且QRS>120ms的心力衰竭町植 入具有双心室起搏功能的ICD,以改善发病率和病 死率(II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近期,MADIT- CRT研究证实,与单纯ICD治疗相比,CRT.D治疗 可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达41%,尤其是QRS时限≥ 150ms的亚组患者,再次充分肯定了ICD在心力衰 竭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疗效。正如2008年ACC/ 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中所示,对 于LVEF<0.35的缺血性或非缺m性心肌病患者, 推荐预防性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I类适应 证)。此外,凡符合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应尽叮 能植入具有除颤功能的CRT—D。此适应汪的推出 大大提升了CRT.D的应用地位。目前国内专家认 为符合CRT适应证同时义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 是心肌梗死后或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功能不良患者, 应尽鼍植入带有除颤功能的CRT—D。 伴右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需要心磊庄再同 步游疗大多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发 生在左心室,左心窒室内阻滞足导致心脏不同步的 主要机制。但近10%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可以是右束支阻滞(RBBB),而且研究亦iiF实RBBB 同样会引起心脏运动的不同步【17皿渤J。尽管回顾性 和小样本研究提示部分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 可受益于CRT”M8|,但COMPANION【22|、CON7I'AK CD亚组研究H列及小规模荟萃分析旧1结果显示该 人群获益不大。此外,MIRACLE和CONTAK-CD研 究的荟萃分析整合了61例RBBB患者,随访6个月 ·5l· 后发现RBBB患者无法从CRT中获益。因此,伴 RBBB心力衰竭患者究竟能否从CRT受益尚存争 议。而且,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RBBB与心力衰 竭、猝死有关。但是,若患者符合CRT的其他适应 证而表现为RBBB,也不排除行CRT治疗。 心房颤动并符合I类适应证其他条件者的心赃再 同步治疗研究显示,房颤在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 者中的发生率为10%~50%,并且随着心力衰竭严 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旧J。因此,合并房颤的心力衰 竭患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研究发现,房颤患 者双心室起搏率越高,CRT疗效可能越好。当药物 治疗无法达到较高双心窜起搏率时,审慎地采用房 室结消融术使患者尽可能达到100%的双心窒起搏 率或许更有效。目前,“射频+CRT”的疗效已得到 临床试验的证实。Leon等【6叫和Vails—Bertault等旧1 分别观察了房颤患者“射频+CRT”的疗效,证实那 些既往已行房室结射频消融联合右心室起搏治疗的 房颤患者,将起搏系统升级为CRT后生活质量和心 功能最著改善。MUSTIC哑组研究∞3J亦提示:对于 合并房颤的心功能不良患者而言,房室结消融联合 CRT可以提高活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国内小样 本研究亦证实该治疗的有效性懈彤-。近期公布的 MILOS研究证实:与单纯CRT治疗相比,CRT联合 房室结消融可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主要 是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52l。其原因推测是由 于房室结消融可保证100%的双心窒起搏,从而使 CRT的疗效得以充分发挥。在2008年ACC/AHA/ 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中,强调了对于房 颤者,若满足LVEF、心功能和QRS时限指标仍叮考 虑植入CRT/CRT—D,提升了CRT在特定人群中的 应用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房室结消融会人为促使 房颤患者形成起搏器依赖,囚此在大规模应用前,应 有设计严密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支持。 ORs时限<120ms并符合I类适应证其他条件者 的心膨:再同步着疗 有研究表明,部分QRS时限正 常者的心脏运动可能存在不同步现象m1。此外,按 照CRT适应证人选的QRS时限延长患者行CRT治 疗,仍有20%~35%的患者疗效不佳,其原因可能 是植入术前不存在心脏不同步¨9'67J。因此认为仅 以一项电学指标,即QRS时限,似乎不能敏感和特 异地反映机械运动不同步。当然,更多的证据表明: 机械不同步与QRS时限正相关,即QRS时限越长, 存在小同步的比例越高。因此日前仍将QRS时限 ≥120ms作为小同步的指标。对于QRS时限 <120nl$且合并心功能不良,应用超声心动图指标 判断存在不同步而植入CRT的小规模研究提示,此 万方数据 ·52· 类患者可获益于CRT,表现为同步性改善,左心室 重构得以逆转旧J。然而,迄今关于窄QRS心力衰 竭患者的最大规模临床试验——RethinQ研究显 示:CRT治疗未能使窄QRS心力衰竭患者获益啪J。 但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应用组织多普勒评 价运动不同步,而该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争 议;(2)随访时间仅6个月,不足以评价远期疗效; (3)研究终点——峰值耗氧量系主观指标,不足以 确切评价CRT疗效。鉴于上述不足之处,针对窄 QRS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应接受CRT治疗仍有待大 规模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临床实践中推荐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判。 右心室起搏依赖合并心功能不良者的心睚再同步 冶疗传统的右心窒心尖部起搏造成类似LBBB的 电激动顺序,导致心脏不同步运动。由于左心室激 动和收缩延迟,使二尖瓣反流加重、心肌耗能增加、 心排出量下降。因此,长期右心室起搏将导致心功 能恶化,尤其是心窒起搏依赖者旧J。 基于此,对于起搏器植入前已存在心功能不良、 同时预期属于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为避免右心室 起搏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CRT是值得推荐的方 法。目前正在开展的BLOCKHF研究旨在评价右 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对心室起搏依赖的轻 中度心力衰竭患者(LVEF,<0.50、心功能I~Ⅲ级) 预后的差异070]。研究纳入了因房室阻滞植人起搏 器、心功能I~Ⅲ级、LVEF≤O.50的患者。随机分 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双心室起搏组,研究终点为 全因死亡率、心功能恶化相关的急诊事件和左心室 收缩末容积(LVESV)增加≥15%的联合终点。 BIOPACE人选符合常规起搏适应证,但尚无心功能 不良的患者【_¨J。旨在评价采用双心室起搏是否可 预防心脏不同步,能否改善临床结果。上述研究正 在进行,但若研究得出阳性结论,即CRT治疗组获 益更大,则将大大拓宽CRT的应用领域,将CRT提 升为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手段。 此外,包括RD—CHF在内的研究证实,传统右心 室起搏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叮明娃改善患者的心功 能、运动耐量和心室收缩不同步状态[57,72-73]。目前 认为,因心动过缓而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规起搏 器适应证),出现或合并心力衰竭,需尽早升级为双 心窜起搏。右心室起搏升级为双心室起搏是安伞可 行的,町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和住院率,改善心功能, 预防房性心律失常发牛。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被广泛应用于CRT中,如植入术前 患者的筛选、术中电极导线位置的放置、术后起搏器 参数的优化调整以及疗效评价。常规超声心动图主 要用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定,如LVEF、LVEDD等 的测定。正如适应证中所规定,植入CRT的前提之 一是LVEF≤O.35。而且,CRT植入术后疗效的评 价,如代表心功能的LVEF是否提高,代表左心室重 构的LVEDD是否缩小等都要借助超卢心动图进行 评价。此外,诸如组织多普勒等超声手段可用于评 价心脏运动不同步。然而,尽管目前关于应用超声 心动图识别运动不同步进而指导施行CRT治疗、应 用超声心动图指导CRT参数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甚 多,且大部分得出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提高CRT治疗 反应率的结论,但不足之处均为小规模、单中心研 究。最近公布的PROSPECT研究提示:超声技术识 别的运动不同步在指导CRT治疗的价值是有限的, 目前尚无确切的机械不同步指标可用于指导筛选 CRT适应人群,评价机械不同步的方法学有待进一 步论证‘51|。 植入技术 所需操作环境和器械 CRT植入操作需要由资深的起搏电生理医生 完成。为提高CRT植入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率,应严格执行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准入的相关 规定积极制定并推广“介入操作准人制”势在必行。 除了与常规起搏器植入相同的操作环境和器械要求 外,CRT植入强调要有较强的心外科后备,必要时 能迅速获得急救支援;而且还需配备左心室导线推 送系统、左心室造影系统和/或可操纵尖端角度的心 内标测或消融电极导管等。 规范操作过程 植入术前积极纠正心功能状态,调节酸碱电解 质平衡,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体表12导联心电 图、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测并建立静脉通道。此 后按常规起搏器操作完成静脉穿刺和导线植入。按 照术者经验和雌易程度,建议先左后右,依次选取锁 骨下静脉穿刺、头静脉分离暴露后直视下穿刺、颈内 静脉穿刺。反复穿刺失败应考虑经手部外周静脉推 注造影剂,及时发现血管畸形。穿刺成功后,按常规 操作植人电极导线。 除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导线外,CRT还需要植 入起搏左心室电极导线。目Iji『就导线植入顺序尚有 不同意见。一方面:对于没有传统起搏适应证的心 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意味着放弃 CRT治疗,因此最好是在左心室电极导线定位成功 后再植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导线以避免造成器材 浪费。但另一观点认为应该首先定位右心室电极导 万方数据 线,以防后续操作的机械刺激在原有LBBB基础上 引发一过性双侧束支阻滞而威胁患者安全。但不管 怎样的植入顺序,最关键的是如何成功植入左心室 电极导线。 最常用的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方法是经冠状 静脉窦至心脏静脉。经冠状静脉窦至心脏静脉起搏 左心室的操作主要包括:冠状静脉窦插管、冠状静脉 窦及心脏静脉的逆行造影、选择合适的心脏静脉并 定位左心室电极导线于靶静脉。目前推荐尽量将电 极导线植入至心脏侧后静脉、侧静脉或者超声心动 图提示激动最延迟部位。研究证实,在最晚激动位 点处的起搏町提高CRT疗效"椰】。到位后按常规 方法行起搏阈值、阻抗和感知性能测试,各项参数满 意且5V起搏不引起膈肌跳动视为定位成功。可接 受的左心室电极导线参数如下:起搏阈值≤3.5V 或比起搏器的最大输出电压低2V且不会因电压过 高引发膈肌刺激;R波振幅最好≥5.0mV;阻抗 300—1000Q,可有30%上下的波动。如左心室电 极导线定位失败,有条件时可以行外科手术植入左 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 目Iji『报道的CRT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 不一,国外大型临床试验的植入成功率为84%一 93%¨*”’”∥o,国内报道的成功率为85%一 95%"“丌J。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静脉本身变 异较大,其他原因有心脏静脉先大畸形、心脏扩大转 位难以寻找冠状静脉窦口、术者技术水平及操作系 统不完善等。因此,充分了解衰竭心脏的解剖结构、 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对于顺利、安全、有效地实施 CRT治疗至关重要。相信随着植入经验的积累、新 型导线的研发、导引系统和导线传送装置的更新, CRT植入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植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作为CRT治疗的关键环节,植入左心室电极导 线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加之植入术对象为严再器 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术危险明显高于普通起搏器。 除+rDDD起搏器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外,CRT独特 的并发症主要与左心室电极导线定位过程有关,如 冠状静脉窦央层、穿孔、心脏压塞等。国内一项117 例CRT植入术并发症的研究"驯显示,冠状静脉窦 夹层、膈肌刺激、电极导线脱位的发牛率分别为 3.4%、1.7%和1.7%。冠状静脉窦夹层的后果通 常不会很严蕈,密切观察下仍可成功植入CRT。若 出现左心室导线脱位,多需再次手术调整其位置,否 则将失去CRT疗效。建议植入术前制定好各种应 急措施,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一项关于MIRACLE、MIRACLE.ICD和 ·53· InSyncⅢ研究2078例患者的经静脉植入CRT结果 的荟萃分析证实,CRT植入成功率为91.6%(1903/ 2078),植入所需时间2.3—2.8h,围术期并发症发 生率8.8%一21.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 11.9%,共有8%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以治疗导线 脱位、心外刺激或感染事件。提示经静脉植入CRT 系统是安全、容易耐受的,植入成功率高,并将随着 操作者经验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应用而逐渐提高。 程 控 CRT的程控复杂,难度大,但正确的程控对于 CRT安全、有效地发挥疗效十分重要。鉴于此,临 床医师必须掌握该项技术。目前多将起搏器的程控 分为以下4部分。 常规起搏参数程控 通过询问起搏器可以获得电池状态、导线参数 及程控状态等信息。一般情况下,脉冲发牛器的工 作寿命为4—7年。多数起搏器有电池剩余寿命显 示,可以帮助医牛在后期确定随访日期。通过测试 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并与以往的测试参数比较, 确定适宜程控值。一般来说,起搏器植入后可有急性 阈值增高,然后回降到接近植人时的水平。输出电压 的设置一般是阈值的2倍以七。一般要求心房起搏 阈值<1.5V,电流<3mA,P波振幅/>2.0mV;右心 室起搏阈值<1.0V,电流<2mA;R波振幅I>5mV; 左心室起搏阈值<3.5V,电流<6mA。导线阻抗 300—1000Q,可有30%上下的波动。 同步化参数程控 窟搏方式 CRT可以选择进行单纯右心室起搏 (RV-only),单纯左心室起搏(LV—only)和双心室起 搏(RV+LV)。RV-only和LV—only起搏方式可对每 个心室的起搏功能进行独立的评判,而RV+LV双 心室起搏是推荐的同步起搏方式。 左面董窟搏叛拦 目前的装置大多能提供LV单 极、LV双极和由LV头端至RV环状电极之间的双 极起搏(LVtip/RVring)3种方式。如果右心窒电极 导线为双极,起搏极性可程控为LVtip/RVring,这样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囊袋以及膈肌刺激,但需注意 避免发生右心室阳极夺获。 心富感知极性 目前的装置多能提供右心搴感知、 左心窒感知和双心室感知3种情况(RVtip/LVtip)。 将感知程控为RVtip/LVtip,同时打开心事感知反应 (ventriculfltrsenseresponse,VSR)时,AV问期内发生 心室事件时双心搴仍能保持同步。对起搏依赖(心 动过缓、房窒阻滞)的患者,推荐用RV感知,直到左 心室电极导线稳定为止(3~6个月)。因为在左心 万方数据 ·54· 生堡!坠徨筮堂堂苤盔垫!Q生蝗月筮!生鲞筮!翅曼啦』£!鲤迪墅虫丝塾:垫!Q:!!!:!兰盟!:! 室电极导线不稳定期,如果程控为LV感知或 RVtip/LVtip,一旦左心室电极导线移位至能感知心 房电位处,将导致心室输flj抑制。单纯左心室感知 仅用于帮助评价左心室功能,不作常规使用。 心室闻不应期llRP{弧逸樟RVtip/LVtip·惑强。 起搏器将会有1个心室间不应期,以免发生早年Y 接口所见的双感知事件。应根据自身心室间传导时 间进行心窜问不应期的程控。 心重感知反应 为保i!iF在快速房室传导或心室感 知情况下的舣心室起搏,起搏器可程控设置VSR。 一经探杏到发生于AV问期内的心窒感知就起搏双 心室。此时,无论程控的VV间期为何值,都将以最 小的VV间期起搏双心室。 参数的优化 优化AV和VV问期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功能 的影响会即刻发生。Av/VV间期不恰当将削弱 CRT疗效,而这些参数的优化可使CRT发挥最大疗 效。然而,如何优化AV/VV问期以获取最好的lIIL 流动力学效应日前意见尚不统一,最好依照个体化 原则进行优化。 AV闻期的苈纪最佳AV延迟(delay)是指在最 町能短的AV问期内实现最充分的心室充盈,从而 最大化每搏量,最小化二尖瓣反流,最大程度改善心 脏功能。AV问期的优化多在患者平静状态(评估 前至少休息10min)、双心室起搏条件下进行。优 化操作时,如患者窦房结功能止常,用心房自身感知 的AV间期(SAV);如患者心房起搏比例超过50%, 用心房起搏的AV问期(PAV)。常用指标及方法: Ritter法【7引:分别用长AV问期(需保证双心室 完全为起搏,否则适当缩短)和短AV问期起搏,同 时在心尖四腔切面上用脉冲多普勒经二尖瓣前 向血流频谱,优化的AV问期=长AV间期一(a— b)(a为短AV问期时心窒起搏至二尖瓣关闭的时 间;b为长AV问期时心室起搏至二尖瓣关闭的时 间,后者常为负值)。 优化二尖瓣血流频谱:记录二尖瓣前向E、A频 谱及二尖瓣反流情况。AV间期过短时,充盈不足 将出现A峰切尾现象;过长的AV问期义导致二尖 瓣反流增加。E、A峰完整、分离、峰值最大、左心室 充盈时问最长且二尖瓣反流程度最小时对应的AV 间期最佳"9‘。 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心尖五腔切 面卜记录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频谱,测量其时问速度 积分(vrI'I)。Ⅷ最大时的AV间期为优化的AV 间期‘80I。 有创dp/dt评价:CRT植入时,用双传感器压力 导管测右心房、右心窜、左心室和主动脉内的压力。 左心室内收缩压力曲线最大上斜速率(dp/dt)时的 AV间期为优化的AV间期【81|。 W闻期的苈纪 通常在AV间期优化后再进行 VV间期的优化,包括设置提前激动的心室及提前 激动的时差。不同型号起搏器的VV间期可程控值 跨度不同。VV问期优化时,如起搏设置为LVtip/ RVring,须保证仅LV起搏。鉴于优化AV间期时多 是以左心室的参数作为指标,最佳AV实际上是右 心房与左心室的最佳AV间期,所以程控为右心室 提前起搏时,设置的AV间期应等于优化的AV间 期减去VV间期。在VV问期优化完成后,可再做1 次AV间期的优化以验证。常用参考指标与方法: 主动脉瓣前向m流速度时间积分:亦可用于指 导VV间期优化,方法同AV间期优化。速度时间 积分最大时的VV问期为优化的VV间期【82|。 小同步参数的改善:VV问期的优化町改善运 动同步性,因此反映同步性的指标亦可用于指导其 优化(具体指标详见前文),能够使同步性改善最多 的VV值即为优化的VV问期。然而目前应用新技 术评价心脏同步性的标准尚未统一,操作者问差异 大。正如PROSPECT研究指H{的,目前尚无确切 的、公认的、易于推广和应用的机械小同步指标。 研究姥示,最佳AV/VV值存在较大的个体差 异,取值跨度大,提示应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程 控‘79,82彤]。优化参数将提高CRT治疗有效率‘84删, 因此如何程控最佳的AV/VV间期具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然而,对所有患者使用复杂的超声心动图方 法进行AV/VV问期优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 认为,CRT植入术后数月内患者的临床状况仍未改 善甚或恶化,可考虑进行问期优化。 回顾及分析起搏器诊断信息 CRT/CRT—D具有较普通起搏器更为强大的资 料储存和诊断功能,可以提供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律 失常事件以及心功能状态等信息。由于心律失常尤 其是室性心律失常负荷是评估CRT植入后心力衰 竭进展或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心律 失常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此外,诊断功能还町以提 供患者心率变异性、活动趋势和夜问心率等信息,临 床医师可以据此判断CRT后心功能的变化。研究 证实,心率变异性减小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异 常可通过CRT逆转m1。 随 访 随访目的及重要性 随访是CRT治疗过程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环 万方数据 节之一。所有接受CRT的患者都应进行定期、细致 的随访,以使CRT安全、有效、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 疗效。随访目的主要包括:(1)评价CRT疗效; (2)监测和优化CRT的功能;(3)监测并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处理;(4)及时合理地调整 药物治疗方案;(5)跟踪和指导患者,解答疑问,并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 随访模式 膳访肘枕 首次随访多在植入术后1周内进行,以 后根据情况3~6个月或病情变化时随访1次。在 电池能餐接近耗竭时,随访问隔时间应缩短。植入 CRT—D的患者发生电击后应立即与临床医师
/
本文档为【2009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修订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