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记事本

2011-04-09 26页 pdf 579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10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记事本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从自行车到宾利》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序言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俞敏洪 周华是我大学同窗,更兼室友。走进北大的第一天,我在宿舍见到的第一人就是他。 今天的周华风度翩翩,有着成熟和成功男人的魅力。但当时的周华,只是来自北京昌平南口镇一个很土的小男孩, 一个充满了梦想,却不知道梦想在何处落脚的青涩少年。他是军队大院子弟,所以,最常见的就是他平时穿着旧军装的 身影。 对周华,我最深刻的记忆在大学第一学期。有一天,我坐在床边,对着窗外发呆。从农...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记事本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从自行车到宾利》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序言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俞敏洪 周华是我大学同窗,更兼室友。走进北大的第一天,我在宿舍见到的第一人就是他。 今天的周华风度翩翩,有着成熟和成功男人的魅力。但当时的周华,只是来自北京昌平南口镇一个很土的小男孩, 一个充满了梦想,却不知道梦想在何处落脚的青涩少年。他是军队大院子弟,所以,最常见的就是他平时穿着旧军装的 身影。 对周华,我最深刻的记忆在大学第一学期。有一天,我坐在床边,对着窗外发呆。从农村来到北京大学的我,普通 话说不好,学习成绩跟不上。当秋叶从窗外的杨树上瑟瑟飘落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忧伤,情不自禁地叹息一声:我真 的好想家!好想回到农村啊!周华刚好在宿舍,默默递给我一个苹果,说了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大学生活中,周华有两件事情让我记得最清楚。一件是,他总是在背诵一种名叫《TheManWhoEscaped》的中级英 语教材,不断地背,不断地高声朗读,结果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他因此逐渐成为我们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后来 开始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本,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第二件事情是,他会拉小提琴。因此,班级联欢或者系 里联欢的时候,总有他演出的身影。这也让我这个任何乐器都不知道怎么拿的人充满了羡慕。当时,我们宿舍楼和女生 楼挨得很近,楼道打横的那个窗户与女生楼东头的窗户凌空只有大约数米之隔。周华经常会到那个窗户边上去拉小提 琴。大概是为了吸引女生注意,可惜好像没有太成功。有的时候,还会被女生吼:能不能不拉了!当时,北大一度风靡 的是抱着个吉他自弹自唱,所以周华不久也转向了吉他。最后,他又成了这一时尚潮流的一把好手。 在北大,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物,成绩不优秀,也没有太多的动力去追求优秀。但周华不一样。他自制能力很 强,规定了学习目标,就一定要设法完成。他睡觉起床都特别有规律,凡是想学会的东西都很专心地去操练。结果,大 学期间,他的英文水平直线上升。毕业时,他已是我们班英语水平的佼佼者了。毕业后,他大约也是我们班第一个出国 读进修的人(女同学外嫁他国的除外)。而且,他在文艺方面体现了出色的才能。我在北大连皮鞋还不知道怎么穿的 时候,他就能够很出色的出入周末北大的各个舞场,得以用优美的舞姿来吸引众多美女的眼球了。 到我们大四左右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向世界迅速开放,物质生活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了大学生活之中。我记得,我 们班有个同学从日本弄回来一个随身听,配了立体声耳机。当时,我们还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耳机。那个同学很是慷 慨,将耳机一一塞到每个同学耳朵里。美妙的音乐声就从耳机流泻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莫不惊为天籁。北大本是世外桃 源之一种,学生们除了泡图书馆,天天讲着些尼采、叔本华之类的言论,还有就是纯情的恋爱了。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渗 透,大家的眼睛也开始往外探了。我们习的是英国语言,故而会得风气之先,免不了谈论一些物质生活的话题。记得有 一次在宿舍,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周华却说,他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我记 得,我当时的反应是张大了嘴、合不拢的感觉,觉得这是一个几辈子都不能实现的梦想。 现在的周华,二十五年的奋斗之后,不仅拥有了汽车,而且拥有了价格和品质都超过了保时捷的宾利汽车,当然更 加拥有了一份比汽车更值钱的事业。今天的我,尽管还没有买过保时捷或宾利,但也拥有了自己奋斗的平台——“新东 方”,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期待的地方。 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各奔东西。除了偶尔联络,我和周华没有见过几次面。大家都顾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 渴望成功的驱使下,拼命工作和寻找机会。 我一直以为,周华的成长之路会一帆风顺,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的志向。在读完他这本《从自行车到宾利——一 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后,我不禁掩卷叹息。首先,没有想到他的成功之路也充满了艰辛。本来,他可以在中国外交 系统内发展,可以很顺利、很体面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官或驻外大使。但他选择了辞职,然后自己创业。在举目无 亲、毫无人脉资源的澳洲,他卖过保险,做过直销,甚至身无分文过。但最后,他终于闯出了一条道路,成了澳洲房地 产经营最出色的企业家之一。其次,没有想到,他大学许诺自己的并非信口雌黄,而是确实表达了心中的一个梦。这个 梦伴随了他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褪色。到今天,依然在推动他的生命前行。当然,他这个梦已经升级,现在变成了波音 737商务飞机。 其实,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由穷变富的过程,更非炫富。在周华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大 学时代就蕴藏在他心里,一直延续到今天。周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改变了人的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他帮助很多 朋友寻找到了更好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信心。他也常说,人的大脑程序改变了,行为自然就变了。他变 了,我也变了。我们的长相除了变老一点,没有改变太多。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我们的大脑程序。 周华很喜欢一句话: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他有人爱,爱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他的妻子和儿女,他们也 都爱他;他有事做,对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做好有着无限的信心;他更有期待,期待有一天能够坐着自己的商务飞机来经 营他的商务。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也能够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去周游世界。 2009年11月5日于北京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序幕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俞敏洪 周华是我大学同窗,更兼室友。走进北大的第一天,我在宿舍见到的第一人就是他。 今天的周华风度翩翩,有着成熟和成功男人的魅力。但当时的周华,只是来自北京昌平南口镇一个很土的小男孩, 第 1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一个充满了梦想,却不知道梦想在何处落脚的青涩少年。他是军队大院子弟,所以,最常见的就是他平时穿着旧军装的 身影。 对周华,我最深刻的记忆在大学第一学期。有一天,我坐在床边,对着窗外发呆。从农村来到北京大学的我,普通 话说不好,学习成绩跟不上。当秋叶从窗外的杨树上瑟瑟飘落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忧伤,情不自禁地叹息一声:我真 的好想家!好想回到农村啊!周华刚好在宿舍,默默递给我一个苹果,说了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大学生活中,周华有两件事情让我记得最清楚。一件是,他总是在背诵一种名叫《TheManWhoEscaped》的中级英 语教材,不断地背,不断地高声朗读,结果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他因此逐渐成为我们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我后来 开始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本,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第二件事情是,他会拉小提琴。因此,班级联欢或者系 里联欢的时候,总有他演出的身影。这也让我这个任何乐器都不知道怎么拿的人充满了羡慕。当时,我们宿舍楼和女生 楼挨得很近,楼道打横的那个窗户与女生楼东头的窗户凌空只有大约数米之隔。周华经常会到那个窗户边上去拉小提 琴。大概是为了吸引女生注意,可惜好像没有太成功。有的时候,还会被女生吼:能不能不拉了!当时,北大一度风靡 的是抱着个吉他自弹自唱,所以周华不久也转向了吉他。最后,他又成了这一时尚潮流的一把好手。 在北大,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物,成绩不优秀,也没有太多的动力去追求优秀。但周华不一样。他自制能力很 强,规定了学习目标,就一定要设法完成。他睡觉起床都特别有规律,凡是想学会的东西都很专心地去操练。结果,大 学期间,他的英文水平直线上升。毕业时,他已是我们班英语水平的佼佼者了。毕业后,他大约也是我们班第一个出国 读书进修的人(女同学外嫁他国的除外)。而且,他在文艺方面体现了出色的才能。我在北大连皮鞋还不知道怎么穿的 时候,他就能够很出色的出入周末北大的各个舞场,得以用优美的舞姿来吸引众多美女的眼球了。 到我们大四左右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向世界迅速开放,物质生活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了大学生活之中。我记得,我 们班有个同学从日本弄回来一个随身听,配了立体声耳机。当时,我们还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耳机。那个同学很是慷 慨,将耳机一一塞到每个同学耳朵里。美妙的音乐声就从耳机流泻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莫不惊为天籁。北大本是世外桃 源之一种,学生们除了泡图书馆,天天讲着些尼采、叔本华之类的言论,还有就是纯情的恋爱了。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渗 透,大家的眼睛也开始往外探了。我们习的是英国语言,故而会得风气之先,免不了谈论一些物质生活的话题。记得有 一次在宿舍,我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周华却说,他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我记 得,我当时的反应是张大了嘴、合不拢的感觉,觉得这是一个几辈子都不能实现的梦想。 现在的周华,二十五年的奋斗之后,不仅拥有了汽车,而且拥有了价格和品质都超过了保时捷的宾利汽车,当然更 加拥有了一份比汽车更值钱的事业。今天的我,尽管还没有买过保时捷或宾利,但也拥有了自己奋斗的平台——“新东 方”,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期待的地方。 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各奔东西。除了偶尔联络,我和周华没有见过几次面。大家都顾自忙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 渴望成功的驱使下,拼命工作和寻找机会。 我一直以为,周华的成长之路会一帆风顺,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的志向。在读完他这本《从自行车到宾利——一 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后,我不禁掩卷叹息。首先,没有想到他的成功之路也充满了艰辛。本来,他可以在中国外交 系统内发展,可以很顺利、很体面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官或驻外大使。但他选择了辞职,然后自己创业。在举目无 亲、毫无人脉资源的澳洲,他卖过保险,做过直销,甚至身无分文过。但最后,他终于闯出了一条道路,成了澳洲房地 产经营最出色的企业家之一。其次,没有想到,他大学许诺自己的并非信口雌黄,而是确实表达了心中的一个梦。这个 梦伴随了他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褪色。到今天,依然在推动他的生命前行。当然,他这个梦已经升级,现在变成了波音 737商务飞机。 其实,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由穷变富的过程,更非炫富。在周华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大 学时代就蕴藏在他心里,一直延续到今天。周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改变了人的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他帮助很多 朋友寻找到了更好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信心。他也常说,人的大脑程序改变了,行为自然就变了。他变 了,我也变了。我们的长相除了变老一点,没有改变太多。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我们的大脑程序。 周华很喜欢一句话: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他有人爱,爱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他的妻子和儿女,他们也 都爱他;他有事做,对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做好有着无限的信心;他更有期待,期待有一天能够坐着自己的商务飞机来经 营他的商务。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也能够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去周游世界。 2009年11月5日于北京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1) 从“周华阁下”到临居人士: 梦想试飞 这是1990年,我似乎踌躇满志。 作为一名中国驻外文化领事,我开着一辆崭新的奔驰300E,住在市中心的一套有水景的豪华公寓里,几乎每日都要 出席酒会、宴会,或是观看歌剧,参加电影首映。我的妻子小叶是国际台驻澳记者。在人们眼里,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 成功和幸福。我们在尽情享受悉尼——南半球这座迷人的城市所拥有的一切。 看上去,我们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 镜头快进到1991年初。我和妻子此时已经辞去了稳定且前途无量的公职,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及哥哥姐姐,离开了熟 悉的生活环境。我们仅凭自己熟悉的英语和对未来全新生活的憧憬,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们如何在澳大利亚这块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我们能实现所梦想的成功吗?” 澳洲当时正处在经济萧条之中,我不能肯定马上能找到工作,也不能肯定没有了外交官身份,那些以前称我阁下的 人们是否还会理睬我。我不知道我们全部的4000澳元积蓄能让我们维持多久。我知道如何组织中国京剧团来澳访问演 第 2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出;我可以在鸡尾酒会上同人们推杯换盏,轻松交谈。可我能把这些技能写在求职简历上吗?这些技能又能帮我找到什 么样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是由国家分配的工作,所以还从来没有自己找过工作呢! 我的澳洲临时签证允许我享受一些政府补助。但我不会去领救济金!那可太没面子了!北大英语系高材生、前外交 官周华去领救济金?饿死我也不会! 我还想起了在机场告别时父母脸上的泪水。他们都快七十岁了。当初我向母亲提到要辞职,移民澳洲时,她不以为 然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么一个高尚、令人羡慕的职业而移民澳洲?你知道,有多少年轻人梦想得到你要放弃的工 作吗?说话就三十了,你何苦要到那么远的一个陌生地方去从零开始?”父亲说:“我和你妈都这个岁数了!还让我们 为你们揪心!我们还能活多久?下次见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谁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们?” 那一次,父亲还提起了我那辆旧自行车。它是我考上北大后父母送我的礼物。如今,虽然我已决定移民澳洲,父亲 还是不同意把它送人,执意要给我留着,说万一我们在那边生活不下去,决定打道回府后,还可以骑。母亲说如果那边 太苦你们就回来。爸妈随时欢迎你和小叶回来…… 这是我人生的一段故事。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我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奋 进。我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 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我能走到今天,主要归功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养成了对 生活、工作及事业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使我能够充分利用澳大利亚提供的机会,去追求我和家人的梦想。 上学时,我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在公司,我也不是最好的推销员。但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 而且永不言败。这种近乎天真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 自己的财富王国。我经常思考创业理念,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并以参加许多讲座和大量阅读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扩展思维。我深以为,如果我的内心不再成长,我的事业就不会成长,我的财富之路也就不会越走越精彩。只有我在内 心里不断成长进步,我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华美。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2) 许多财富故事都会把主人公的昔日说得很惨。这几乎成为一种俗套:主人公早年衣食无着,或栖身无地,甚至不得 不下煤窑挖煤或上街乞讨;他的父母目不识丁,穷困潦倒。总之,无可忍受的悲惨境况迫使他发奋求生。 我的故事开始处毫无传奇色彩,平常却快乐。我性格里重要的部分是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一性格往 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并决定着我的人生走向。 我的意识里,成长经历最关键的桥段并非如何摆脱家庭的极度贫困,而是如何摆脱我自己以及周围人们在眼界和思 维习惯上的局限。 我有幸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变萌动的时代。“*”结束后,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了。此前,我曾享受过一名少年应有的 天真与无忧的快乐。而在此后的年月,我又尽可能努力地去把握住新时代为年轻人展现的各种机遇。这些努力与变化, 最终引领我走上了一条我自己和家人都远未想到的成功道路。 北京城西北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南口的小镇。小镇北面依山,我家就在镇上一个部队大院里。母亲是医 生,父亲是军官。相较中国当时的现实,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算得上舒适和温馨了。 家中四个孩子里,大哥已在“*”前的1965年考入大学。“*”那些年,虽然社会很乱,我和二哥、姐姐基本上是在 部队大院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长大的。虽说那时物质条件比今天落后许多,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拥有彩 电、录音机、电脑、DVD、互联网、手机等,但我们的童年时代大半是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中度过的。当时,我最爱玩的游 戏是在石桌台上打乒乓球,踢足球、摔跤、打垒、跳房子、藏猫猫、扔包、抽汉奸(陀螺)、抽鞭子、砸炮儿、推铁 环、打链子枪、溜冰车、翻方宝、拍烟盒等。 大哥周钢和姐姐周健比较喜欢读书,我和二哥周勇更喜欢户外活动。父母亲总是放手让子女们去做他们喜欢的事, 从不横加干涉。我们因此得以开心地享受儿时生活,自主自己的成长历程。童年生活对我来说,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回 忆。那时,父亲经常去外地出差,母亲工作也很忙,家里常年有位老奶奶(保姆)照看我们。每天放学后,我不是跑到 附近山上去摘酸枣、野杏,就是和同学一起踢足球,打乒乓球。有时,我们还会一连几个钟头在树林里投掷石子。论投 掷技术,我们肯定能成为纽约扬基棒球队的明星级投手。后来,大学手榴弹投掷比赛的时候,胳膊比我粗的同学投得还 不如我远呢。 虽然我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长大,但小时候家里经历的一次挫折却在无形之中,成为我性格与人生发展的一个动 力。 父亲在军队原本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他抗日战争期间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时, 他已是副团长。他不仅聪明能干,且为人非常正直、善良,非常乐于助人。无论干部还是战士都非常喜欢他。如果不是 早年一次重大失误,他本可能顺利晋升。军队大院里等级森严,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知道 区分官衔。孩子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官衔,以及父亲和朋友们的父亲在军阶上是什么关系。 由于父亲职业生涯的挫折,我和两个哥哥和姐姐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证明,我们同部队大院以及社会其 他孩子们一样优秀。从某方面来说,我们的成长由于家庭曾有这样的经历而因祸得福。它不仅让我有了异乎寻常的进取 心,也使我形成了比较独立、好强的性格。因为我知道,我不需要依靠家庭地位或父辈的社会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也不用去巴结他人或讨好领导。我不必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作的努力,因为我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 获得成功。为了让父母感到骄傲,我不管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在所不惜。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3) 对于一个生长在偏僻角落的孩子来说,这种人生态度让我获益匪浅。生活在南口小镇就像生活在偏远的乡下,镇上 只有两万多居民,几乎没有为孩子们组织的活动。我和伙伴们只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来消磨时光。因为没 有大城市的孩子那么好的条件,我很早就养成了遇事靠自己解决的习惯。高考复习那一年,我慕名而去、紧相追随的英 第 3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语老师调到北京市区,我这个准备报考英语专业的重点中学学生在高考前最关键的六个月里,竟然没有了英语老师。无 奈之际,我只好跟定电视讲座,学习英语。 我各科成绩一直全优,在体育和各种课外活动方面兴趣十分广泛,所以在学校很有人缘。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我和每 个人都有共同语言,也因此和班里所有同学成了朋友。后来读过的不少书上说,如果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一般说来, 你比较容易跟从他人。因为你的哥哥姐姐会为你做很多事,你的利益也有他们来替你维护。世界上许多出色的领导者都 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以这种观点来看,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的确很依赖我的哥哥姐姐。不过,在学校以及在朋友 们中间,我倒一直是个“孩子头”。 小学和中学,我一直是班干部。每次踢足球的时候,总是我来挑选我们这边的队员。午休时排队回家的路上,我总 会想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让大家做,快快乐乐地享用这二十分钟。比方说,让两名同学出列赛跑,看谁最先摸到远处的电 线杆。每次快要散队的时候,我都会带领大家齐唱《大刀进行曲》。唱到最后,齐声喊完一个“杀”字,自动解散,各 回各家。 我们班十五个男生中,有十三个住得都很近。每天午饭后,十二个同学都会来找我,一起去上学。有一天,他们过 来的时候,我正在理发。那一次,我剃了个光头。之后,我提议大家都来个光头。他们倒也利索,莫不当下响应。我们 这十三个“光头和尚”出现在学校时,吸引了所有目光。不用说,我们的样子让老师大为恼火。 虽说我在同龄人里是个“头儿”,在陌生人面前,我却十分腼腆。我比较喜欢曲艺表演,说过相声、山东快书和快 板书。我也很喜欢给朋友们讲笑话。我大哥经常说:“周华应该找马季学相声去!”但我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演。 父亲对我这方面的天分十分骄傲,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或出门串亲戚,总要让我表演。而我总是因为紧张而迟迟不肯出 演。每次犹豫到最后,他都要冲我发脾气。虽然每次我都演了,但每次都是很不情愿。 部队大院里,邻里之间关系都很好,春节时候会互相拜年。每次只要有人敲门,我和大哥都会躲到里屋去。因为我 们不好意思和街坊邻居寒暄。这时候,我二哥就会很大方地招呼客人,闲话家常。我不习惯和陌生人说话,所以给许多 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很腼腆。 父母平时在家机会很少,老保姆总是鼓励我们多到外面去玩。我一放学,便会加入到各种玩耍当中,从摔跤、爬山 到打乒乓球、踢足球,都不放过。我可着劲儿地疯玩,全然不去在意每天的挂彩。那时,我每天回家,不是膝盖摔伤, 就是胳膊划破。就是这样,童年时代在我的记忆里,充满着快乐与自由。 小时候,我好奇心很强,尤其喜欢冒险。有一回,我忽然对邻居家的缝纫机感起兴趣来,便把食指放到钢针下面。 这一突发奇想让我付出了“血的代价”。因为喜欢玩锤子、钉子一类的东西,老保姆总要为我担惊受怕。每一次我玩剪 子,她就会冲我喊:“小华,你要是不把剪子给我,我就要把你的耳朵剪掉!”有一次我心想:“为什么不自己剪呢? ”于是,真在耳朵上剪了一刀。你没准儿还以为,这是梵·高艺术天分的早期征兆吧?可当我在镜子里看到满脸是血 时,吓得大哭了起来。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4) 中国有句俗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学以前,我三次同死亡擦肩而过。这或许可以解释,我在后来的生活 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运。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10岁那年。那时候,每星期六,我都要去南口火车站接大哥。他那时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当老 师。从我家去火车站要绕一段路。为了抄近道,我们这帮孩子每次总要横穿铁轨。我们经常从停驶的车厢底下钻过去, 然后走到对面站台。那一回我去晚了,一路跑过来的时候,看到大哥坐的火车就要进站。我匆忙钻进一节车厢底下,完 全没想到一列火车头正从另一侧很近的地方朝我开过来。 站里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危险的一幕,只有我自己毫无察觉。幸亏站在车头一侧铁梯上的信号员朝我头上猛踹一脚, 把我踢倒在一旁。否则,我肯定会被轧死的。尽管机车紧急刹闸,可车轮仍在滚动。摔倒后我的腿还在铁轨上。 只听对面一个小伙伴大声喊:“周华!腿!快滚!” 我猛地一下滚开了。虽然身上摔得瘀青一片,衣服沾满了轨道上的油泥,但我终归还是捡回了一条命。 当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有多严重,但心里还是有些后怕。我没敢去站台接大哥,一个人急匆匆地往 家走,心里灰溜溜的,想着这件事我跟谁也不能说。 半路上有个大人问我:“你是不是刚才差点儿让火车撞着的那个小孩儿?”我点了点头。这时候,和我母亲在同一 家医院工作的邻家阿姨刚好路过,听到了。我母亲和老保姆因此知道了,后怕得紧,当时就把我关了禁闭。 几年之后,我又一次差点儿没命。那一次,我去部队大院的游泳池学游泳。每天傍晚五六点之间,部队官兵都要去 吃饭,游泳池里通常没有大人了。我当时并不熟悉情况,到了水里后才发现,水已深过头顶,双脚根本踩不到底。我赶 紧将电影里看到过的姿式踩水拿出来,可一点儿也不管用,只觉得身体不住地往下沉。我一边大喊救命,一边拼命想让 自己浮起来。每次刚挣扎着扬起头,喊一声,声音便随着身体下沉被淹没了。我喝了很多水。游泳池里当时还有其他孩 子,可都和我一样不会游。幸运的是,还有两名军官正在另一侧游泳。他们发现情况后,马上游过来,把我救了上去。 要是他们也遵守纪律、按时就餐的话,我今天就不会在这儿回忆此事了。 第三次危险的经历和火炉有关。北京冬天很冷,气温经常会下降到零下十几度。那时候,每到冬天,我们都要靠煤 炉取暖。每晚睡觉前,都要往炉里添煤,将炉口封闭,只留一条极小的缝隙,让煤火在夜间尽可能少地燃烧。如果炉子 没封好,炉火很容易在半夜熄灭。那一年,我正住校复习高考。一天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了。我迷迷糊糊地走到 炉边,弯下身子,想用脸去试试炉火是否正常。不料,炉子上插着一根通火用的铁钎子。我这一低头,铁钎子刚好戳到 我左眼。我惨叫一声,只觉眼前一片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室友开灯一看,都吓得叫了起来。我满脸是血,就好像太阳 穴中了一颗子弹似的。老师和同学急忙用自行车把我送到医院。好在这次事故没有对我的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 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确实非常可怕。现在回头来看,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让我懂得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我虽 逢大难,却完好无损。这使我相信,自己的生命一定被赋予了某种使命。 第 4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5) 北京远郊偏僻的南口小镇给了我快乐而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不过,有时我也会好奇地想,如果生长在北京城里, 我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否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我会不会一直追逐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梦想,最终被某个顶级球队选中,成为 北京版的贝克汉姆呢?我有可能成为一位乒坛明星、一名奥运选手,或者摔跤冠军吗? 事实上,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已经使我放弃了在体育方面有所发展的梦想。和当时许多同龄人 一样,我不得不为今后的生活做一些更切合实际的打算。那个年代,一切充满了变数。1966年,毛泽东在全国发动了一 场历时十年的*。“*”开始以后,全国各地大批知识分子被送到农村从事体力劳动,所有大学一律停止招生,追求知 识、学问被视为不光彩甚至反动的事。年轻学生最初纷纷参加红卫兵组织,被鼓动去摧毁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 东西以及一切来自外国的影响。大约从1968年底1969年初开始,大批城市青年又被送往农村插队落户,以便使他们经过 多年的生产劳动,在思维方式和情感上同辛苦劳作的农民真正走到一起。 那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五花大绑、身上挂着牌子的人站在行驶的卡车上。我当时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 样的对待,只知道这是“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前拥有土地房产的人那时都被认为是邪恶的,被称做坏分子。“*” 时期的农村,所有被贴上地主标签的人都会被当做阶级敌人,成为众矢之的。我家附近有一个人据说解放前是个地主, 因此每天脖子上都要挂着一块“我是坏分子”的牌子,站在他家院外一幅毛主席像前“请罪”。那时我七岁左右,每天 都和其他孩子一样,到他跟前去看热闹。我的童年时代虽然很快乐、很有安全感,但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和小 伙伴尽情玩耍的时候,当时中国实在有着许多的动荡与冲突,只是我有幸不曾切身遭遇,得以闪身而过,童年的快乐与 自由因此没有被折损。 那个年代,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所说的一切,相信广播和报纸告诉我们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而这样接受到的信息有时 又会让人非常糊涂,因为某位政治人物也许今天还被颂扬,明天就成了“阶级敌人”。我刚上小学时,每天早晚,大家 都要手持语录,在毛主席像前“请示”、“汇报”,每天到校后第一个小时都要学习和背诵毛主席语录。虽然我对语录 的内容并不都能理解,但背诵语录成了我最早的记忆训练。我很擅长背诵。这个特点在我后来的英语学习中帮了大忙。 尽管军队大院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但我还是要面对毕业后的去留问题。我的二哥和姐姐那时都 已参军去了外地。这样,他们就不用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了。我也想过,像他们一样去参军。但一想到寒冬的夜晚,在一 座废弃的大炮库房外站岗的情景,就觉得毛骨悚然。二哥建议我去学小提琴。他希望我能掌握一技之长。这样,说不定 毕业后可以参加一个文工团,就不用插队了。即使去插队,也可以参加一个在农村巡回演出的宣传队,不用总在田里干 活了。他还把自己的提琴老师介绍给我,让我跟着老师学。提琴老师是我们部队文工团的首席。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6) 开始我对学琴并不太喜欢,而且那时候我很腼腆,不好意思经常去文工团上课。除此以外,每次去文工团的时候, 我都不好意思自己拎着琴盒子,生怕人家耻笑。后来,我每次都叫上一个小伙伴,陪我一起去。这样,他就可以帮我提 着琴盒了。我还在文工团里见过后来成了大腕儿电影明星的梁天,他当时刚进这个文工团演话剧。过了一段时间,学会 拉一些简单的曲子之后,我才觉得,学小提琴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于是,也练得更加认真起来。 南口的冬天很冷,但我每天都坚持早晨五点起床,到部队大院礼堂去练长弓。这样,每天上学以前,我可以练上两 三个小时。虽然开始学琴的时候只是为了一技之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小提琴演奏。我经常为了将一首曲子拉得更好, 而一连花上几个小时。能在琴弦上奏出这样美妙的音符和曲调,让我感到巨大的快乐。那时候,我能演奏的曲目很少, 只会拉一些中国曲子,比如《新疆之春》、《新春乐》、《红太阳光辉照炉台》等。 1976年,我还没有到上山下乡的年龄,“*”便随着毛泽东的逝世而结束了。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代,大学恢复了招生,教育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上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重新成为一件人生大事。我初中同班的不少同学都打算报考重点高 中,为两年后参加高考作准备。我当时并没有考大学的打算,对体育和音乐更感兴趣,而且开始在这两方面下更大的工 夫。我尤其酷爱小提琴。那时,我已经可以接触到许多过去从未听到过的西方古典乐曲。我希望音乐能成为我今后发展 的一个方向。同时,我还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练习打乒乓球,经常拿着铁拍子到部队操场去练挥拍的动作。 1978年夏天,我快初中毕业了,需要决定下一步的学业方向。虽然我一直是个全优生,但因为在我成长过程的大部 分时间里,社会上对一个人的学业能力并不重视。受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又不想让学习给我带来太大的压力,我当时 只填报了北京通县日化二厂技校的电子化工专业。上中专、中技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件刚恢复不久的事。我觉得,如果 考上了中技,就不用像在大学里那样拼命学习,就可以把业余时间都花在我喜爱的小提琴上了。当时我对电子和电脑还 一无所知,只是感觉电子专业应该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 当我接到日化二厂技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反而犹豫了起来,不知道该不该去念。到通县去读电子化工专业,意 味着我将从此走上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这一点让我感到兴奋和好奇。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我要离开家乡和父母。这多 少让我有些不安。一般从某个工厂所属的技校毕业,都会被分配到这家工厂工作。那时候,从通县回一趟南口,坐长途 车至少要花三个钟头,感觉还是挺不方便的。和父母商量时,他们还像平常那样,希望我能自己拿主意,无论怎样决 定,他们都会支持我。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四个子女中唯一还没有离开家的,母亲从感情上有点儿舍不得我 离开。她虽然没有说,但我能感觉到,加上我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校毕竟不太了解,最后还是决定留在我初中念的那所 普通学校——南口中学继续读高中。我的许多朋友这时已经考入附近的重点高中昌平一中和昌平二中,开始为高考进行 准备。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7) 虽然我读书很用功,各科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但我每天仍旧会花很多时间练习小提琴。这时候,上大学已经成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的事,甚至连最早鼓励我学琴的二哥也开始劝我不要再练琴了,说我应该去上大学。尽管上大学 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有点儿突然,但我也意识到,当时的社会潮流已经发生了变化。虽说在我成长至今的大部分时间,教 育在中国都没有受到重视,但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掌握更多的知识本领确实是通往未来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于是接受了二哥的建议。想让父母为我自豪的愿望无疑也给了我做出新的人生选择的动力。这一选择最终改变了我的 人生道路。 第 5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可是考什么专业呢?虽说我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很好,甚至在学校物理竞赛和县里数学竞赛上我都拿过名次,可我实 在不太喜欢数理化。可要上大学总得选个专业呀,于是我想到了学英语。一方面我酷爱音乐,英语听上去很有音乐感。 我说过相声,从小就喜欢模仿方言,从一开始学英语,老师就一直夸我发音好。另外,有一次我去北海公园春游,看见 一位陪着老外参观的中国小伙子正在用英语给老外做讲解。我被这一情景吸引住了,心里想:翻译这个工作不错啊,只 要带着嘴,所有本事就都带上了,不管走到哪儿都能有饭吃。于是,我便选择了报考英语专业。 确定了考大学这个目标以后,我还需要给自己创造最好的机会。恢复高考后,中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参加高 考,还包括“*”十年间没有机会上大学的许多大龄考生。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时,考生录取率只有大约4%。此后几年 的高考录取率也仅比这个数字略高一点儿。可见,当时高等教育资源之缺乏。当时,重点中学考生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 于普通中学。1979年我十七岁。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骑车十几公里来到昌平二中,希望能和校长见上一面。我们初中 毕业时错过了考这所学校的机会,现在离高考只剩下一年,想要转到这里上学必须得到校方的特别批准。在这以前,我 曾听别人说过,昌平二中有一位教英语的徐老师,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最早一届的毕业生。我们后来又跑了几次。鉴于我 在此前的全市模拟考试中数理化三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且有这样高的求学热情,这所学校最终同意接受我进入文科 高考复习班主攻英语。 我过去成绩一直优秀,但是到了重点高中以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只排在班里中等。我的好强让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名 次。在以后的三个月里,我每天都会凌晨五点起床去教室读书,晚上11点回到宿舍。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全班 第一。三个月后第二次考试的时候,我果然超过了原先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成为班上第一名。这件事让我清楚地意识 到,我们是周围环境的产物,同什么人相处,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谓“近朱者赤”,就是这个意思。我还懂得 了,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期望的结果。在这以后, 我也更加自信,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同任何人竞争。这种自信心,加上对于目标以及努力的重要性的感悟,在以后的生 活中帮助我实现了更多的愿望。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8) 那一年我住校,只有周末能骑车回家一次。我们住在很大的集体宿舍里,学费是由国家负担的。我们睡的是上下 铺。冬天夜里要去厕所,可就惨了。因为厕所是露天的,我们都是跳下床,撒腿就往厕所跑,解完手再撒腿跑回来。所 以,夜里经常听见各宿舍的同学快速的跑步声。 这一年,我很快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我要考上北大的英语专业。这个目标在当时这所学校,还没有人达到过。 我仍然坚持凌晨五点起床,一直学到晚上十一点钟,只有在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才休息一下。我放弃了所有课余爱好,把 心爱的小提琴收了起来,把乒乓球拍挂在墙上,整整六个月没有任何娱乐。我的精力完全集中在学习上,生活变得非常 单调乏味。母亲看到后暗自为我担心,怕我承受的压力太大,甚至怕我万一没考上,会不会做什么傻事。 有一天去食堂的路上,我忽然听到广播里正在播放李谷一唱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简直 太美了!当我被这首从校园广播喇叭里传出的歌曲感动得几乎落泪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变得多么枯燥。我想 象着有一天,自己会在北京大学校园,在美丽的未名湖边散步。我知道,我的目标实现以后,我就可以用轻松的心情去 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惬意;也会更愉快地享受我所钟情的各种美妙的音乐了;我现在的努力最终将会得到回报。 就这样,凭借着后来成为我成功基础的决心和韧劲,凭借着这种刻苦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经过一年的时间,我终 于以390分的成绩超过了当年320分的外语类考生录取分数线。 从高考录取比例来看,我考取北大英语专业的几率本来不大。因为北大英语专业在北京地区只招收二十人。而北京 地区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成千上万。由于我最拿手的地理单科考试发挥失常,我的高考总分并不太高。英语单科成绩虽 是全县最高,也只有88分。笔试这一关通过之后,我还要和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一起冲刺口试这关。这一百四十多名考生 中,有不少是北京各大院校的子弟。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一点儿也没有感到紧张,也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否能考上。在 这样的时候,我不想被“是否”、“假如”之类的想法干扰。也许是因为求胜心切,当时我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相 信自己一定会被北大录取。 口试那天,是大哥陪我去的。他北京师范学院的一些同事在这以前,曾经对他表示过疑虑,认为考取北大对我来说 会非常困难。他们这种怀疑丝毫没有影响我的表现,因为我觉得,他们并不了解我和我报考北大这件事情上的决心和信 心。 这也成为伴随我至今的一个性格特点:我总相信自己能够得到期望得到的东西,相信自己能赢。后来,当父亲接到 电话说我已经考取北大时,我甚至没有感到特别兴奋。对我来说,这个结果早已是预期之中的事。在我以后的人生当 中,我逐渐明白了这样一点:我们在生活中得到的,只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换句话说,为了得到一种结果,你必须 有相应的期望。在我后来读过的许多书里,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中国有句老话,管这叫“心想事成”。 而即将展开在我面前的大学生活,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1980年,“*”结束后的第四年,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这时的中国正逐渐对外间的世界敞开大门。那是一个多少有 些让人眩目,又异常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以前听过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革命歌曲,现在能够越来越多地听到吉他演奏的以 爱情和人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乐曲。它们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一把吉他,作为考上大学 的奖励。我对美国和英国的流行音乐和民歌非常喜爱。当时,西方国家正在流行新浪潮、合成流行乐、早期嘻哈和金属 乐,而在中国,西方二十年前的流行音乐我们此时才刚接触到。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9) 教我们口语的美国老师中文名字叫赫本安,为了帮我提高语言技巧,送给了我一本美国民歌集。我自学了吉他伴 奏,开始跟着“西蒙和葛芬柯”、“彼得”、“保罗”、“玛丽”等欧美乐队的演唱录音学习英文歌。当我接触到甲壳 虫乐队演唱的歌曲时,觉得他们的用声方法十分特别。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爱情歌曲是在1978年我二哥周勇刚进新华 社工作不久。有一天,二哥邀我到他宿舍去听一个叫“邓丽君”的人唱的歌。以前我听到的几乎全是革命歌曲或样板 戏,心想,中文歌能有什么好听的呢。二哥把一台笨重的开盘式录音机搬到他的宿舍。刚一开始放,邓丽君唱的《香港 之夜》就完全令我陶醉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以前,我还从没有听到过用中文演唱得如此动人的爱情歌 曲! 第 6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第一次见到砖形的盒式录音机时,我不懂得这种录音机如何使用。因为原先只见过那种笨重的开盘式录音机。记得 有一回,一位大学同学说起“立体声”,我对这种东西是什么毫无概念,直到他让我试了一下他的随身听。那是我听过 的最美妙的声音。 当时,我只有一辆自行车。那时候,拥有私家车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我上大学期间,雪铁龙被引进到中国。我于是 开始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一辆汽车。当国内重新开始引进西装时,我曾兴奋地对一个朋友说:“哇,能想象得 出,将来有一天我们大家都穿上西装吗?”在我看来,这样奇妙的景观简直不太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出现,就好像说将来 有一天,我们大家都会乘坐飞碟上下班一样。我曾在纸上信手涂鸦,画了些小人儿,个个都身着西装。我觉得,能在当 时的中国长大,真是遇上了好时候。因为男士穿上西装在我看来,真的很帅。那些年里,让人感觉最赏心悦目的变化也 许就是女士们已经不再穿那种色调单一、样式古板的衣服了。她们已经开始烫发、穿高跟鞋。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经过东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这座饭店始建于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 曾是举行国宴的地方,许多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包括胡志明、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等人都曾在这里下榻。1974年饭店扩建 以后,将近八十米高的饭店主楼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仍旧是北京城里最高的建筑。它是我们那时候看到过的最宏 大、最豪华的饭店。饭店大门是自动的。当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那时的北京饭店一般只允许官员、外国人和与外国人有关的中方人员进入。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人,我心里想,早 晚有一天,我也会自由出入这座饭店,我将拥有这样做的权利。我不明白,为什么外国人能够出入豪华饭店,而像我这 样的中国人就要被挡在门外。我知道,当时能出入这里的中国人只是少数成功人士。无论是政府官员、商人还是顶级翻 译,能进入这里是他们作为成功者的一个标志。我明白,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一方面用心感受着新奇、愉快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为了扩大词汇量,我经常 会把国外杂志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记得有一次,在《时代》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布鲁斯兄弟”乐队成员约翰·贝鲁 西之死的文章,我当时不但不熟悉“布鲁斯兄弟”是些什么人,更不能理解“药物服用过量”这个概念。这些文章涉及 到的许多内容和背景同我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迥然不同,因此,阅读时常常会有一种震撼与错愕的感觉。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10) 父母每月给我30元生活费。大学第一年,有一次我买了一条当时很流行的牛仔喇叭裤。大哥知道后,不让我穿着它 去他们学校看他。父母甚至要我把裤子扔掉,我当然不同意。最后,大家只好达成了一个折衷的:我只在北大校园 内穿这种时尚前卫的裤子。这个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年代新旧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母亲经常教育我,在 学业上和人生追求上可以出类拔萃,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和大家伙儿一样,不要让自己太不合群儿。我那会儿比较喜 欢前卫一些的衣服。我还买过一件有垫肩的条绒夹克衫,让母亲大跌眼镜。倒不是因为价格贵。其实,她总是宁愿买贵 一点儿、质量好一点儿的衣服,只要服装样式不是古怪的那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鼓励我为人处世要低调。 上大学以后,我觉得,一个人其实可以有自己的个性。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来自偏远郊区的乡下男孩。北大校园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包括不少各 省的状元。我们班几乎每一位同学的英语都说得比我好。入学第一天,简直让我有“惊恐万状”之感。 我们男生住在北大32楼。和我分在同一宿舍的有来自北外附中的帅哥王劲(现任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大中国区总法律 顾问)、北京人刘潇、杭州人包凡一、温州人李毅和来自江苏江阴的俞敏洪。王劲从小学起,就在北外附小学英语。包 凡一来自浙大教师家庭。他的美国英语发音在我听来,非常标准。同宿舍几个人当中,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大概只有我和 俞敏洪两个人。我的英语单词发音还可以,对话能力就差了许多。俞敏洪英语发音不太好,讲英语和普通话都比较费 力。我们一个来自北京远郊,一个来自江阴农村,初到北大的时候,面对这么多优秀学子,都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 入学那天中午,大家在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我听到前边两位同班女同学竟然可以英语交谈,而我当时只能讲简单 的英语。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只有沿用以前练习小提琴和备战高考的方法,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读书。我会坐在楼梯 上,借着楼道里的灯光,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英文书。开始的时候,每页都会遇到四五十个生词。我总是强迫自己逐字 查阅字典,记下每一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我当时的阅读包括从狄更斯、简·奥斯汀到海明威、福克纳等不同英美作家的 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忘记了查阅字典的枯燥,逐渐被这些作品的内容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我从最初强迫自己查阅单 词,到后来渴望掌握更多词汇,以便更自由地欣赏文学巨匠们的创作。 为了练好口语,我有时会骑车去颐和园,希望能找机会和英语地区来的外国游客交谈几句。我的一位专业老师告诉 我,我说英语时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语调。我只好尽力克服自己怕羞的心理,主动去和外国人说话。我最早尝到被人拒绝 的滋味就在那个时候。因为有些外国人旅行中并不愿意和生人聊天。有些人却很热情,看到有个中国年轻人愿意用英语 和他们交谈,显得十分高兴。这也让我对学好口语感到更有信心。记得第一次遇到来自澳洲的游客时,我很难听懂他们 说的话。我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北京的,他们回答“Today”(今天)。但是today这个词,澳洲人的发音听起来和todie (去死)是一样的。我费了好大劲,才弄明白对方的意思。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来自悉尼的人。他们非常友好,很喜欢来 中国旅行,对一个中国学生能上前跟他们讲英语,感到非常好奇。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二.从迪斯尼到悉尼歌剧院:领馆奔驰的年代(… 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我和如今已是北大英语系文学教授的刘锋成为班上仅有的两名全优生。我的英语专业能力, 尤其是口语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各方面仍力求做到优秀,然而从内心成长而言,上大学后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 在观念上的转变。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在各方面都成为第一。我需要去接触、感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需要 在每一方面都成为第一。因为回过头来看,大学期间光有高分是毫无意义的。 从大一开始,我便广泛地参加到系里和大学各种体育和文艺活动之中。我在中学时曾经同时参加学校和县里的乒乓 球队和足球队。到了北大,虽说我平时给人的印象仍然比较腼腆,可一旦玩起来,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由于我什么都 喜欢玩,而且会玩的东西很多,很快同学们就对我另眼相看了。我不仅参加足球赛、乒乓球赛、运动会和歌咏比赛,还 喜欢跳交谊舞、迪斯科、弹吉他唱歌、演英文话剧。当我在系运动会上同时参加跳远、三级跳远、4×100和4×200米接 力赛,并获得三级跳远第一名时,许多人看我长得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根本没想到我能获得第一名。参加各种课 外活动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同学,逐渐找到了一种自在的感觉。我还被选为系学生会的文体委员。我意 识到,虽然有些同学比我长得帅,有些同学读书比我多,但我还是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我的大学生活,不需要向 任何人证明任何东西。 第 7 页 从自行车到宾利.txt 1983年,我上大三的时候,大哥得到了一次去美国深造的机会。对于刚对外开放不久的中国来说,美国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典型,也是物质繁荣的象征。 起初,我非常希望做一名联合国同声传译员。1983年的一天,我在系里的布告栏上看到一则通知,一个培养文化外 交官的双学位项目即将在北大开设。我从没有想过要做外交官,但外交官是一个能够代表国家走遍世界的职业。这个职 业在我眼里充满着荣耀和诱惑力。这个新项目要从包括北大在内的五所北京高校选拔二十多名学生。经过口试和笔试, 我很顺利地被录取了。 大哥去美国以后,我一直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在美国团聚。我十分渴望也能有机会去美国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 高英语水平,也能让我近距离了解美国社会。这个机会来得比我想像的还快。 就在双学位项目开始后不久,根据中美两国间达成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从我们这个项目和设在北京外国语学 院的另一个双学位项目中挑选六名学生,到美国学习一年。这个消息让我异常兴奋。然而,要成为最终被挑选的六个人 之一,并不容易。经过笔试和口试两关淘汰之后,最后阶段的候选人还要接受迪斯尼公司代表亲自面试。竞争格外激 烈。
/
本文档为【从自行车到宾利.txt+-+记事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