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物流行业分析

2011-04-12 50页 doc 184KB 6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1902

暂无简介

举报
物流行业分析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经济日报集团《中国经济信息》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TOC \o "1-2" \h \z 初步结论 1 I物流行业背景知识 3 一、物流行业概述 3 二、2005年物流行业发展情况 10 三、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13 II 物流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26 一、物流行业政策环境发展分析 26 二、物流行业国民经济地位分析 31 三、物流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31 四、物流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32 III 物流行业投融资情况分析 36 一...
物流行业分析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 经济日报集团《中国经济信息》 银行业务支持系统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TOC \o "1-2" \h \z 初步结论 1 I物流行业背景知识 3 一、物流行业概述 3 二、2005年物流行业发展情况 10 三、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13 II 物流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26 一、物流行业政策环境发展分析 26 二、物流行业国民经济地位分析 31 三、物流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31 四、物流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32 III 物流行业投融资情况分析 36 一、物流行业投融资变化状况 36 二、物流行业外资进入状况 38 三、物流行业兼并重组情况 39 IV 物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42 一、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42 二、物流行业供给因素预测分析 43 V物流行业企业发展分析 45 VI物流行业区域发展分析 49 初步结论 2005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物流运行增长速度虽有所放慢,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区间。 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有所减慢,与GDP比率进一步下降。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8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2004年调整前为21.3%,全国经济普查增加GDP 2.3万亿元,物流费用由2.9万亿元调整为3万亿元。根据调整的统计数据计算,2004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这个数据降为1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从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有以下特点: 1.运输费用增速回落明显,占总费用比重有所下降。2.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重有所上升。3、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总费用比重基本未变。物流业收入增长较快 。 2005年全国物流业总收入为18791亿元,同比增长12.7%。特别是一些反映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领域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全国物流总收入平均增速。其中,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为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配送收入219亿元,增长28%;流通加工收入1249亿元,增长27.2%;包装收入239亿元,增长29.9%。 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为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降低4.7个百分点。 2005年将是中国全面兑现入世承诺的第一年,对中国物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大量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很强;另一方面,国外物流企业也在进入中国,特别是国外的大型“物流寡头”已经开始抢占中国市场,它们以巨型跨国企业战略伙伴的形式与中国物流企业竞争。为此,中国物流业急需尽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产物流寡头”企业与之抗衡,争取占得市场先机。 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降低,但8%左右的增长速度仍属较高水平,将继续推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铁路、公路运输非常紧张,只有加快物流业的发展,才能缓解紧张的矛盾。高速公路网的形成,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电子信息网络逐步的完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 物流需求主要来自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而华东地区三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大,上海甚至达到了98%。在第二、三产业中,除安徽省外,其他省市工业均在40%以上,商业在10%以上,构成了华东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这表明华东地区工业发达,产品丰富,商品流通活跃,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物流量。 国家计委和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一项推动物流业发展新政策,物流经营准入障碍已被取消。按照新政策,申请货运代理资格取消前置性审批事项,由审批制改成了登记备案制。据业内人士称,这个变化放宽了对新生物流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简化了申请程序和时间,同时更加剧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加快了新一轮企业的重组。 工业企业由过去对单纯仓储、运输的需求开始逐步发展到对仓储运输在内的综合物流的需求;工业企业由过去对"大而全"、"小而全"自办物流的追求与认可,开始逐步发展到寻求合格的第三方物流商;从工业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和对目前物流运作质量的满意程度分析,中国的物流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潜力巨大。 I物流行业背景知识 一、物流行业概述 (一)物流行业的定义和细分 1.物流行业的定义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管理则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业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实施与控制过程。 物流产业就是将物流和物流管理有机结合的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2.物流行业的细分 表1-1物流分类 物流的构成 按业务活动范围区分 宏观物流(社会物流)、微观物流(企业物流) 按物流组织主体区分 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表1-2物流概念解释 物流概念 解释 第一方物流 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 第二方物流 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 第三方物流 由专业物流组织进行的物流 第四方物流 全面供应链解决的供应链集成商 表1-3物流产业分类表 物流产业分类 主要业务范围 构成 物流基础设施业 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所构成,是向各个经济系统运行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 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 物流服务业 第三方物流,从事局部物流活动代理的传统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办、通关代理等局部的代理业务,运输和承运服务业,营业仓库,物流设备、设施出租服务业和物流咨询业①等 货主物流业 货主自办物流,也包括部分从事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全部产业。 连锁配送业、分销配送业、流通加工业等 物流装备制造业 向物流各项经营活动提供劳动手段的业种 集装箱设备生产产业;货运汽车生产产业;铁道货车生产产业;货船产业;货运航空器产业,仓库设备产业;装卸机具产业;产业车辆产业;输送设备产业;分检与理货设备产业;物流工具产业等 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系统业 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独特组合 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装备,物流系统软、硬件,提供系统管理等产业 注:物流咨询业,是帮助企业解决物流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以提高其效益的一种咨询服务。 (二)物流行业产业链介绍 1.物流产业链状况 从物流产业的产业链来看,物流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范畴,是为供应商、企业、配送单位和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的产业。其中在采购和销售物流中包含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活动。 图1-1物流产业运作图 2. 物流行业同相关产业的关系分析 物流相关行业包括运输业、港口经营业、仓储业、部分产品加工承揽行业、分拣包装行业、物流设备维护行业、商检部门、咨询服务业等。这些行业与机构在参与物流作业时与物流公司及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取决与他们之间所订立的合同。 (三)物流行业的特征分析 1.行业技术特征 中国的物流行业要过渡成为现代物流行业,必须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必须是基于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物流;其次,它必须以社会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为主;第三,它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全过程之中。可见,信息化建设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IT应用程度尚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我国物流企业IT应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新型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定型,不同模式的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不相同。信息化需求的模糊与混乱,成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很大阻碍。业务系统的整合将成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特别是随着供货方和收货方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升,物流企业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自己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提升,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互动促进了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变化。除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等基本的信息化建设外,运输管理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配送服务系统等将成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另外,像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也为未来留下了发展空间。 2.行业经济特征 市场经济是市场决定经济、市场实现经济、市场引导经济、即必须通过一连串的交换---流通,才能实现社会的分工和合作,才能促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流通和生产一样必要,流通当事人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马克思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一座城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应该是生产力与流通的乘数。即城市(企业)竞争力=生产力又流通力。流通力是指社会(企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包括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服务功能和营销能力。只有生产力,而流通力不足,就会导致销售不畅、商品积压,直接制约产能发挥,甚至导致产能的闲置。尤其是由于流通力不足,不能如期组织商品供应,就会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而生产能力不足,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可以借助商业行为,通过流通的内联外合,供需调节,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工业的城市,如政治首都、旅游城市、宗教圣地,但不存在着离开流通、没有商业的城市。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市一体,才能协调发展。 商业综合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它既表现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焕发出来的现代生产力,也表现为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所表现的综合流通力。只有商业的实力(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的产生的影响。 (四)我国物流行业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分析 目前的中国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物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其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等方面的作用,较其他形式的物流业占据有绝对优势,物流信息化就是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流程和操作的优化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因为很多物流企业是从原来的物资企业改制而来,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尽快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制造业和商业分销领域的集中化程度不高,与其相适应的物流企业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所以,无论企业物流还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都不高。而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公司,他们早就完成了物流信息化,洋物流杀进来后,众多中国物流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严峻问题。 随着企业电子商务的崛起,分销渠道的进一步整合和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要求物流企业能够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配送解决方案。但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难以协调,让物流活动变成模糊的黑洞,成本高且可控制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我国车辆运营的空载率约45%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企业无法准确知道运行车辆的具体位置,而且无法与司机随时随地的保持联系,不能为其组织货源和灵活配货。同时,司机只能凭个人经验确定路线,有时不能找到最佳路径,不仅延误时机而且增加运行成本。另外,实际客户也不能及时了解货物配送过程的情况,不能和物流企业协调配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技术进步,跨平台、组件化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逐步成熟,基于GIS/GPS的应用将构造具有竞争力的透明物流企业。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目前GIS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OpenGIS的研究保证了用户可以存取在网络上的异构GIS数据和处理单元;关系数据库(RDBMS)和GIS的有效结合,使得许多RDBHS也将支持新的对象关系模型,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空间数据类型;GIS构件(Component)的开发使得原来的大型GIS系统正迅速走向构件化,分解为基本的GIS构件;WEB(Internet/Intranet)已经成为GIS的新的操作平台;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的发展,为知识发现提供了新的工具。GIS的最新研究成果为GIS技术引入物流管理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条件。 GPS(Geographical Position System,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它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构成,发射装置由若干颗位于地球卫星静止轨道、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构成,不断向地球表面发射无线电波。接收装置通常装在移动的目标(如车辆、船、飞机)上,接收装置接收不同方位的导航卫星的定位信号,就可以计算出它当前的经纬度坐标,然后将其坐标信息记录下来或发回监控中心。地面监控中心利用GPS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动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GPS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功能,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 由于物流运输过程是实物的空间位置转移过程,所以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对可能涉及到的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处理环节,对各个环节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都可以通过运用GPS的导航功能、车辆跟踪、信息查询等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无疑将有助于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向移动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而GIS、GPS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有效结合,再辅以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能够建立功能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变得实时并且成本最优。GIS/GPS在物流企业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数字物流企业,规范企业日常运作,提升企业形象。GIS/GPS的应用,必将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使企业日常运作数字化,包括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或者客户的任何一笔货物都能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不仅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提升企业形象,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 2.通过对运输设备的导航跟踪,提高车辆运作效率,降低物流费用,抵抗风险。GIS/GPS和无线通讯的结合,使得流动在不同地方的运输设备变得透明而且可以控制。 3.通过物对物流运作的协调,促进协同商务发展,让物流企业向第四方物流角色转换。由于物流企业能够实时的获取每部车辆的具体位置,载货信息,故物流企业能用系统的观念运作企业的业务,降低空载率。这一职能的转变,物流企业如果为某条供应链服务,则能够发挥第四方物流的作用。 二、2005年物流行业发展情况 2005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物流运行增长速度虽有所放慢,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区间。据核算: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有所减慢,与GDP比率进一步下降 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8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2004年调整前为21.3%,全国经济普查增加GDP 2.3万亿元,物流费用由2.9万亿元调整为3万亿元。根据调整的统计数据计算,2004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这个数据降为1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从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有以下特点: 1.运输费用增速回落明显,占总费用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运输费用为18639亿元,同比增长10.1%,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5%,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2005年运输费用增速减慢,占总费用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货运需求增长放慢,全国货运量与周转总量增速分别回落了2.8和6.2个百分点。 在运输费用中,道路运输费用为11766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道路运输费用占运输总费用的比重由上年的63.5%下降到63.1%,下降0.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费用为2030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占运输总费用的10.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水上运输费用为2458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上年回落9.2个百分点,占运输总费用的13.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航空运输费用166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占运输费用的0.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管道运输费用为117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占运输费用的0.6%,与上年基本持平;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费用为2101亿元,同比增长7.6%,占运输费用的11.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保管费用为10632亿元,同比增长18.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1.4%,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在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为4902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占保管费用的46.1%,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仓储费用2808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占保管费用的26.4%,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货物损耗费用622亿元,同比增长18.3%,占保管费用的5.9%,比例与上年持平;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费用为2150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占保管费用的20.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保险费用为111亿元,同比增长20.2%,占保管费用的1%,与上年基本持平。 3、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总费用比重基本未变。2005年管理费用为4589亿元,同比增长12.3%,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3.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二)物流业收入增长较快 2005年全国物流业总收入为18791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运输领域收入合计15924亿元,同比增长10.5%,占总收入的84.7%,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保管收入2867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总收入的15.3%,比重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反映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领域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全国物流总收入平均增速。其中,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为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配送收入219亿元,增长28%;流通加工收入1249亿元,增长27.2%;包装收入239亿元,增长29.9%。 (三)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为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降低4.7个百分点。 三、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物流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按照时间顺序,物流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 20世纪初,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 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及中首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础。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1941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ricanSocietyofTrafficLogistics),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查和认证的组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美国物流的萌芽和初始阶段。 日本物流观念的形成虽然比美国晚很多,但发展迅速、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在对国内物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物流称之为“物的流通”。至1965年,物流一词正式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全面接受。日本在导人物流概念的过程中;把物流从作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比较重视有关车站、码头的装卸运作的研究和实践。 此时,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厂范围内的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当时制造业(工厂)还处于加工车间模式,工厂内的物资由工厂内设立的仓库提供。工厂为了实现客户同月供货的服务要求,在工厂内实行了紧密的流程管理只是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交换通过邮件,产品跟踪采用贴标签的方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纸带穿孔式的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这一阶段储存与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可以说是欧洲物流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科学的进步,生产方式、组织规模化生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逐渐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是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美国,由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为顾客提洪服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别是配送得到了快速地发展。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美国市场提供物流服务、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这一时期,美国赋予物流概念的定义也比战前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美国物流学者D.Bowersox在其1974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一书中,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之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到达用户,期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1976年,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还货物、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的年代。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改善,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本政府在1965年的《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作为一项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摆设的大发展时期,原因在于社会各方面对物流的落后和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都有了共同的认识。 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进一步扩大,多个工厂联合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出现,成组技术GT助广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户的期望已变成同一周供货或服务,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仓库已不再是静止封闭的储存式设施。而是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需求信息不只是凭定单,而主要是从配送中心的装运情况获取。这个时期信息交换来用电话方式,通过产品本身的标记(ProductTags)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于台是小型计算机,企业(工厂)一般都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提供成品或运输服务等)、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厂商及用户的稳定的、良好的、双赢的、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的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产,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存储的效率和效益,并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的过程。这一定义反映了物流实践的发展,也进一步揭示了物流的本质。随着上述趋势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了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这一观念的引入,使企业内部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财务、采购、销售、市场、研发等企业分解式管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系统整合的思想。它表明物流协作化与专业化已成为今后物流发展的主方向。 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虽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提高,因此,降低经营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也车称物流合理化时代、此时,在企业内开始出现了专业物流部门,用系统的观点开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动,同时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物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源学说”;也就是说,在企业第一利润源销售额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物流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来源。很显然"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此时,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朕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是推进定货、发货等业务的快捷化,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大型零售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成为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映。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欧洲各国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也在进行物流革新,建工相应的物流系统。其目的是追求通过供应链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经济主体都拥有不同的物流系统,必然会在经济主体的接点处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的 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综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来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来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创造的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同分享。这一时期,欧洲的制造业已采用准时生产模式(JIT),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发展到同一天供货或服务,因此,综合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如组织好港站库的交叉与衔接、零售商管理控制总库存量、产品物流总量的分配、实现供应的合理化等。这一时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从仓库出货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欧洲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 第四阶段:90年代以来至今。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还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各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特别是对世纪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像杠杆一样撬起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重要工具。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将成为这个杠杆的支点。 以美国为例: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商家对商家(B2B)交易、据统计,1999年美国物流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80亿美元以上、电子商务(ElectronicBusiness)是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此外,专家系统的推广使美国物流管理实现了智能化,提高了整体效果。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过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intofSale-POS)、条形码、EDI网络技术等收集、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系统使物流战略决策实现最优化,从而共同实现商品附加值。 日本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观念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要求。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大纲中提出了日本物流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具体保障措施,其中,特别强调了物流系统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以及实施无纸贸易。 这一时期,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来用EDI系统,产品跟踪应用了射频标识技术(RFTage)信息处理广泛应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二)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呈向四大趋势: 趋势之一:全球物流趋向一体化 一体化趋势是运输物流业的新兴理念,经过尝试和检验,博览会将运输物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后勤保障、库内搬运、货运和客运。 目前,后勤保障使得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电子管理系统成为行业的支柱。国际互联网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网络一词使得后勤保障管理职能化,运输方式快捷转换成为可能。数不胜数的集合化网络和电子管理解决方案都在此届慕尼黑博览会上得到展示,他们不仅仅提供货物和人员的便捷运输方案,还使得库内运输和物流变得简单高效。同时,通讯、程序控制、运输控制和交通管理将使未来的运输物流更加准点。内搬运的意义在于能有效地利用仓库储存能力和协调内外部物流,这对公司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次博览会上可以找到全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对付这一繁重工作的方法:储存系统、物品装卸、传送等全套卸货所需的专业设备。货运在传统的物流领域,比如陆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占很大比重,行业的发展将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海运、空运和新的联运解决方案在这次展会上都得到展示。所有的服务提供商,如:港口、机场和承运人都在会上展出。 趋势之二:尽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现在的物流服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传送、仓储或者寄存。实际上从客户接到订单开始,物流公司就已经参与产品的全过程。 “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单独的运输业务已经无法构成企业牢固的基础。”德国物流顾问公司MIEBACH的高层发言人JUGRENHESS先生在此次博览会上说:“所以一方面他们必须提供新的附加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供独家的、或者至少是特别的服务内容——即增值服务,以增加自己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增值服务起源于竞争激烈的信件和包裹快递业务,现在则在整个物流行业全面展开。不论是在海运、空运还是陆运,事实上几乎所有和物流运输业有关的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地提供增值服务。全球性的大运输公司和快递公司选择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的服务涵盖了一件产品从采购到制造、仓储入库、外包装、配给、发送和管理回返、修理以及再循环的全过程。比如传统的物流企业——船运公司现在不仅仅负责运输货物,而且还提供诸如打制商业发票、为货物投买保险和管理全程的服务,事实上也就是在努力提供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使得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追踪到自己的货物方位、准确进程和实际费用。 这些以海上运输为基础,又大大超越了传统运输范畴的增值服务,原本是船运公司在他们核心业务——集装箱业务下降时的弥补方法。不过事实上,物流行业的两个终端都从中受益匪浅:客户能得到更全面和细致的服务,从而能省时省力地去做自己的核心业务;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因为这种新颖而特别的服务而深得客户人心。 在这种给客户提供更多更灵活和高效增值服务的概念下,物流企业不仅扩大了业务范围,而且比原来仅仅提供寄送包裹和运输货物的服务找到更多的利润源。由于现在的竞争仍然很激烈,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增值服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趋势之三:4PL带来新挑战 真正的4PL公司应该是那些能同时成为专业的组织者、不同服务的整合者、流程的控制者、数据的提供者、以及资本运作的“无麻烦”管理者,而且除了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还必须具备实际的运输能力和仓储网络。 是否有公司能将物流行业中错综复杂的个体服务整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物流新概念?一家在物流管理链中并不占操纵地位的企业是否有可能成为现代物流的先锋旗手?在现代物流的理论领域中,还没有一种概念像4PL这样遭遇如此激烈的辩论。在这次世界物流博览会上,4PL概念及其实际操作的样本模式也被列为重点论题进行讨论和展示。 前面所提到的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扩大的服务范围,使得物流运送链的概念和以前完全不同,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有专家提出了4PL的概念,希望为供应链管理的难题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解决模式。 在4PL的模式下,一个外部的物流整合者或者综合性服务机构会承担起顾问、咨询、计划、控制以及将程序链维持最佳状态的任务。这就如同在客户和传统的物流企业之间增添了一层高效率的服务膜。在理论上,4PL提供者是完全中立的,作为一个提供长期战略咨询的服务公司,它的任务是提供交换数据的信息平台、挑选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更加透明的程序、削减成本、以及提供完整的管理服务。从这个“岗位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提供和促进4PL的解决者——咨询公司和软件制造业者。 至于在这些众多的服务类公司中,哪些会成为未来的4PL公司主力?现在还无法回答。目前业界正在尝试不同的模式,大部分是从3PL的服务公司、信息技术提供者和咨询公司等衍生而来;另一些则是各种不同种类公司的“合体”,比如同一供应链上的操作公司和信息技术的参与者,或者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时,同一家大公司下属的一系列子公司所采取的联合管理。 不可否认的是,物流领域所包涵的复杂因素:从咨询到技术、操作处理,以及如何才能将增值服务链中的问题和麻烦降低到零,等等,使得一家公司很难独立完成实际操作。 无论如何,4PL都会超越仅仅提供一个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趋势之四:最新技术获得重视 标签技术使得每个货物个体都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电子托付合同,有关货物的众多关键数据都已被输入在内。当货物被装卸时,像货物的出产地、数量、运送日期、储存条件等等详细信息都能在不打开外包装的情况下得到监控,进行“无障碍阅读”,并马上被转移到数据库中记录。 专家认为,最新的标签技术将给现代物流业带来改革和促进,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德国的研究人员预测,自动化识别系统的运用在未来2~3年的增长将超过20%,专家认为2005年欧洲市场的容量将达到45亿欧元。 在货物和数据的传送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确认技术能帮助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超级市场的条形码早已成为日常生活最普通的情景,作为最普通最常见的产品确认形式,条形码的优点是印刷成本和认知机器的价格都相对便宜;但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那就是只能提供和记录少量的数据,并且在机器认知信息时必须是“无障碍阅读”。 因此,最新的电子附加签条已经开始引起业界的重视和研究。这种所谓的“异频雷达收发机”,或者也叫“标签”,是由极微小的微芯片组成,利用无线电波储存信息,可以在几英尺以外的地方用机器认知信息。这些细条纹的“聪明”之处在于:即使有“阅读障碍”时,也可以顺利认知信息。 现在已经有少量的公司在使用这种标签,它们最常被用在服装商的仓库和无纸化订单管理中。对于现代物流业,很多专家认为它将给货物的合理化程序管理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标签技术使得每个货物个体都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电子托付合同,有关货物的众多关键数据都已被输入在内。当货物被装卸时,像货物的出产地、数量、运送日期、储存条件等等详细信息都能在不打开外包装的情况下得到监控,进行“无障碍阅读”,并马上被转移到数据库中记录。 (三)国际大型企业经营特点分析 作为外资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物流人才充沛和高级信息化建设成为其进攻中国市场的三大优势。 FEDEX起家时以航空为主,由于缺乏地面网络的支撑,通过收购兼并许多陆运公司,最终达到了组建地面网络的目的。2004年,联邦快递宣布在上海成立“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中国业务分区总部,统筹中国区所有业务的发展。它的建成也把握住了联邦快递在中国长远的发展方向。联邦快递目前每周拥有11个航班,通过北京、上海、深圳3个口岸服务内地将近220个城市,并与2004年下半年新增7个分公司,设在南方等城市。 同年,TNT集团也与合作了15年的中外运集团宣告终止合作。接着,TNT集团公开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2亿欧元发展公司业务。目前,TNT集团在我国的营业额已经达到25亿欧元,同时,拥有25个分支机构,服务范围覆盖500个城市。 而另外一家公司,中外运集团与DHL合资的中外运敦豪,到2004年底已拥有56家分公司,覆盖了我国300多个城市,在我国的业务保持了50%的增长量。据统计,我国约有1200亿美元的货物空运进出口市场,成为国际航空货运市场的竞争焦点,跨国公司纷纷加快进入我国的步伐。 UPS则相反,先从地面做起,上世纪70年代受到FEDEX的航空威胁,才开始吸收航空公司。UPS在1988年就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目前,其在厦门、深圳、青岛等14个城市都设立了代表处,据悉到2007年,UPS将在上海建立航空转运中心,成为第一家在我国建立转运中心的美国公司。2004年底,UPS斥资1亿元买断中外运集团手下23个区域内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并且宣告结束与中外运之间的合作关系。 UPS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现代物流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发货量高达1360万件。UPS不仅投资Worldport(世界分拣枢纽)及其相关业务系统,而且为了提高运输货物及信件速度,每年在IT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目前,UPS已投入3000万美元开发一套包处理流程系统以便更加有效地调度司机的工作,这些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及流程,并且充分利用了流转在UPS网络内的包裹智能标签。现在,有超过90%的UPS包裹有智能标签,分拣能力达到了每小时30.4万件。未来,UPS正准备在必要时采用RFID技术,RFID具有更加精确跟踪管理货物的能力,广泛应用将有助于缩减成本。 运输管理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配送服务系统等将成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005年年初,UPS(全美联合包裹)在欧洲投入1亿美元建设无线系统,该系统已经在美国使用,并将于 2007年之前在118个国家采用。这样UPS员工就可以使用佩戴在中指上的小型蓝牙扫描仪,通过与之线缆连接的WiFi终端将包裹跟踪数据发送到计算机网络上,UPS的无线设备及基于web的供应链系统正在改善公司的包裹配送流程。国际物流巨头的巨额投入无疑突显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尴尬境地。与国外物流企业相比,中国的物流企业只有10%左右的企业使用了自动识别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着物品中转环节多,人工分拣效率低下;条码应用较多,但在实际操作中使用率不高;原始数据多数靠手工录入,检索困难;原始数据采集、传输手段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对包裹、邮件和货物的全过程监控及跟踪手段落后等。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开放,迫使中国物流业在技术和服务上要向国际标准看齐。 II 物流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一、物流行业政策环境发展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动脉的物流业,其重要性逐渐被国内外政府、企业所认知和重视。在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和展览会上,围绕着物流业的一场专题论坛将与物流业相关的各要害部门高层人士汇集一堂,从政策体系、对外开放、铁路运输、海关通关等不同侧面,为中国物流业的改革和创新共同商讨思路与决策,并提出了改善环境、完善服务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近几年制定了一系列与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现代物流经营和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中包括:一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许多与物流相关的文件,出台了一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二是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调整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三是许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本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但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门和地方的各种审批繁多;现行税收#管理#不适应物流发展需要;货物运输的三乱现象严重;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经营在海关通关、城市交通、技术标准、企业融资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为此,国家发改委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将提出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八项内容。这八项措施是:首先,要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发布的规定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第二,调整部分行政性管理事项,将先行在货运代理方面进行调整,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代理、水路货运代理、联运代理和国际货运代理业企业经营资格的行政性审批。第三,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对物流企业实行差额纳税,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第四,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有关规章。第五,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第六,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到国内设立物流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参与国内物流设施的建设或经营。第七,改善通关环境,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通关新模式,鼓励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第八,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根据当地的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对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 (二)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衡量这些因素的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与政治法律环境相比,经济环境对行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 1.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2004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0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080亿元,增长7.8%。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274亿元,同比增长16.4%(6月份,6191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5.4%。上半年,产销衔接仍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5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2004年同期回落27.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平稳。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2004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967亿元,增长27.1%,回落3.9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比2004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煤、电、油、运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2004年同期增长8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增长3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9%,铁路建设增长48%。 消费需求增长加快。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快于2004年同期1.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9882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9727亿元,增长11.1%。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4%,汽车类增长9.7%。 市场价格上涨比较温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低于2004年同期3.6%的水平,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2.9%。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上涨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外贸高出低进。上半年,进出口总额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2%,比2004年同期减慢1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2.7%,减慢3个百分点;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14.0%,减慢28.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96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0%;实际使用金额286亿美元,下降3.2%。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711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11亿美元。 2.2006年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近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等机构都对2006年经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并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进行了预测。 一、2006年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仍比较有利 各机构普遍认为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仍比较有利。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欧洲经济稳定增长,日本经济增长继续回升,东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国际油价、房地产市场调整、全球贸易和投资不平衡、禽流感疫情等,是2006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仍处在较快增长期,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较高,市场预期较好。同时,随着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继续增强;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继续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继续显现,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供给总体状况将继续改善。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增收依然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有所加剧、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二、2006年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从各机构的预测结果看,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为9%-9.5%;2006年国民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增幅在8.7%-9.2%之间,比上年有所回落。 消费需求继续稳定增长。预测2005年社会消费
/
本文档为【物流行业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