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歌诗

2011-04-14 15页 doc 99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7382

暂无简介

举报
歌诗歌诗:音乐与文学 歌诗:音乐与文学 就与音乐关系而言,可以将诗分为两类:一类不入乐;一类入乐。 *​ 入乐的诗,称之为“歌诗”。(声诗、声歌) *​ “夫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皆所谓一代之音乐也。”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行、引、歌、词、曲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诗与乐的关系 一、诗是声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刘勰《文心雕龙》:“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乐体在声,督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
歌诗
歌诗:音乐与文学 歌诗:音乐与文学 就与音乐关系而言,可以将诗分为两类:一类不入乐;一类入乐。 *​ 入乐的诗,称之为“歌诗”。(声诗、声歌) *​ “夫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皆所谓一代之音乐也。”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行、引、歌、词、曲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诗与乐的关系 一、诗是声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刘勰《文心雕龙》:“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乐体在声,督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 宜正其文。”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者,乐之声 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乃居诸乐之 上。” 【元】燕南芝庵《唱论》:“取来歌里唱,胜 向笛中吹。” 诗歌的最初特点:诗乐舞合一 *​ 《尚·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诗乐在形式上的一致性 诗的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之间的一致性是 诗乐最本质的联系。 朱光潜《咬文嚼字》: “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 对诗歌韵律的探讨一开始就与乐律联系起来。 *​ 诗的音步、音强、平仄、韵脚都可以从属于音乐的音密、音长、音强、音高、音色。 *​ 诗的平仄搭配与感情的高低起伏与歌唱的抑扬婉转联系。 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平仄相间是演唱的必然要求。 *​ 韵脚的合辙押韵,“它能加强唱词的节奏感,使咬字发音色调一致,增加听觉上的美感” 。 三、从诗的本质上看,诗需要借乐来得以升华、传播,实现感人心的价值。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 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尚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 王灼《碧鸡漫志》:“诗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何也。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 *​ 朗瑛《七修续稿》:“其发而为声诗,能使人听忘倦,如饮醇酒。一唱而三叹,使人心酸出涕,使人长相思,使人起舞,使人泠然敛衽正色而坐,其味不同然。又有淡如勺水,玄如太羹,如苦根涩节,使人吞之,不得下咽。” 《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 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 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漪!” *​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鹧鸪,颠狂舞鸜鹆。”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歌诗研究的意义 *​ 1、有助于对诗歌创作具体情境的认识 ,回到其生产的原生态。 *​ 创作情境分为几类:应酬唱答、消遣娱乐、仪式庆典、登临游览、独自创作。 *​ 2、有助于揭示诗歌创作某些特点的形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 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3、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4、有助于解决诗歌研究的其他问题。 沈雄《古今词话》:“唐人绝句作乐府歌曲,皆七言 而异其名,如无名氏之《小秦王》,一名丘家筝 者。” 本门课主要框架 *​ 历代歌诗具体制度(朝) *​ 艺术生产情况(朝、野) *​ 代作赏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 继《诗经》之后,最完备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关专业研究领域——乐府学 *​ 乐府: *​ 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 *​ 乐府学: *​ 狭义的乐府学是指关于《乐府诗集》的研究,而广义的乐府学应该包括《乐府诗集》以后的乐府诗。 乐府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 研究对象:汉代以后所有乐府文学,尤以由汉到五代的乐府文学为主。 *​ 研究角度:文献、音乐、文学三个层面,就某一具体作品而言,主要从曲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等五个要素进行把握。 *​ 三个层面五个要素是乐府学的基本工作路径和方法,目标是使乐府文学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和所属的音乐特点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学特点得到尽可能清晰的描述。 历代歌诗具体表现形式: *​ 原始社会歌舞 *​ 奴隶社会歌舞 *​ 先秦时期——诗经、楚辞 *​ 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 *​ 唐歌诗 *​ 唐宋词 *​ 元散曲 *​ 明清诗词曲 *​ 历代民间歌谣。 现代 “新歌诗” *​ “歌词——诗化” *​ 方文山、林夕、伍佰、青峰 *​ “诗歌——乐化” *​ 闻一多 、徐志摩、三毛 *​ 新唱 *​ 《月满西楼》、 《水调歌头》、《望海潮》等 原始公社时期 *​ 我国第一部原始集体歌舞——《葛天氏之乐》,被尊为我国歌舞音乐的始祖。 *​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 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 黄帝:《云门大卷》(《咸池》) *​ 尧:《大章》(《大咸》) *​ 舜:《大韶》(《箫韶》、《九韶》)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 《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 *​ 向娱人、娱神和教化纵深发展。 *​ 夏启:《九歌》。有了专业奴隶女乐。 *​ 夏桀:女乐三万。 *​ 《管子·轻重甲》“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 *​ 《吕氏春秋·侈乐篇》说他"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 *​ "以乐侑食"是商代宫廷贵族享乐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 *​ 商汤:《大濩》乐舞 *​ 商纣:《史记·殷本纪》:“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 《史记·周本纪》: "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西周:制礼作乐 *​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李泽厚) *​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 *​ 在大射礼中,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悝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 “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乐的重要性 *​ 1、古人认为音乐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 《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 *​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 2、乐虽从属于礼,但能补礼之不足。 *​ 《史记·乐书》:“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阶级烙印, “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统治者的私有物。 *​ 王船山:“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西周的音乐制度 *​ 教育体制分为国学、乡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大学包括: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 成均由大司乐主管,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表演机构。 *​ 培养对象: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教学过程 *​ 《礼记》: *​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 曾侯乙墓合乎周礼的与不合乎周礼的墓葬用器并存,反映了转型时代的文化特征。 “乐坏”的原因 *​ 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有关。 *​ 雅乐一成不变的重复延续,势必丧失原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 *​ 清新活泼、充满真情的民间音乐进入了宫廷和贵族之家,冲击了雅乐的统治地位。 “吾(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 *​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诸子音乐观 *​ 墨家主张“非乐” *​ 道家提倡“大音希声” 、"至乐无乐" *​ 儒家以“善”、“和”为美 诗经 *​ 在先秦文献中,又被称为“歌诗” 。收有自西周初至春秋大约七百年的入乐诗歌305篇 。 *​ 一、产生过程中与音乐密切相关。 风——采诗,雅——献诗 *​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二、音乐对诗经语言形式的影响 *​ 1、章节 *​ 颂:几乎都以单章出现 *​ 雅:几乎都由多章构成,每一章句子很完整,篇幅较长 *​ 风:多章,但章节数少于雅,篇幅较短 2、文辞风格 *​ 颂:不整齐,不够文雅,但多古奥 *​ 雅:整齐规范,词语典雅,有雍容华贵气象 *​ 风: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通俗 3、重言或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多 *​ 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 *​ 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 *​ 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 *​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杂有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 音乐旋律应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5、重章复沓的章法。 *​ 叠咏体: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中心词语,反复咏唱。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 。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 *​ 原因: *​ 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单纯深挚,只有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 *​ 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 《周南·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苏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三、诗的应用也与音乐有关 1、赋诗言志:在赋诗的人,诗是“言志”;在听诗的人,诗是“观志”。 *​ 《左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巩。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 2、“歌诗必类” 。 *​ 《左传》襄公十六年云: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苟惬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类矣!”使诸大夫盟高厚。……盟曰:“同讨不庭!”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共有32种。 *​ 打击乐器:鼓、鼛、贲、应、田、县鼓、鞉、磬、钟、钲、镛、缶、柷、圉; *​ 弦拨乐器:琴和瑟; *​ 吹奏乐器:笙 、簧、龠、筦、篪、管、箫、埙 孔子时代仍与音乐、跳舞紧密结合的。 *​ 《墨子·公孟》:"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汉代以后开始与音乐脱节 *​ 郑樵《通志·乐略》: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而非用以说义也。古之诗今之辞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不幸腐儒之说起,齐、鲁、韩、毛各为序训而以说相高,汉朝又立之学官,以义理相授,遂使声歌之音,湮没无闻。然当汉之初,去三代未远,虽经生学者不识诗,而太乐氏以声歌肄业,往往仲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奈义理之说既胜则声歌之学日微。 楚辞 *​ 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楚辞》作品与音乐的关系 *​ 1、《九歌》《招魂》:与音乐关系最紧密 *​ 《招魂》采用民间招魂辞的形式,多用简短语句和铺排式的句法,表示呼喊的“些”字起了重要作用。 *​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 2、《离骚》、《九章》、《九辩》:更适合个人的口头吟唱 *​ 基本句式:每两句一组,第一句最后有一兮字   *​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惜诵》:惜诵以致悯兮,发愤以抒情。 *​ 《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吾独悲此凛秋。 *​ 3、《天问》:不入乐 *​ 战国以后, “礼崩乐坏” , “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 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 *​ 班固《汉书·艺文志》: “不歌而诵谓之赋” 。 *​ 宋玉仿作如《高唐赋》 、 《神女赋》 、 《登徒子好色赋》 已完全不能歌唱。 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流变出新的文体——赋。 《九歌》 *​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叙》: *​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乐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 *​ 四个阶段 : *​ “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 “中原《九歌》”,或“夏代经典《九歌》” *​ “楚地《九歌》”,或“民间《九歌》” *​ “屈原《九歌》” *​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 歌乐舞紧密相联。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 *​ 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 *​ 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 *​ 三是助祭的巫觋。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 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 ……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方文山:素颜韵脚诗   《管制青春》   我用第一人称   将过往的爱与恨   抄写在我们 的剧本   我用第二人称   在剧中痛哭失声   与最爱的人 道离分   我用第三人称   描述来不及温存   就已经转身的青春 菊花台 *​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 ——红楼隔雨相望冷 *​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 ——梦随风万里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你的影子剪不断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愁莫渡江 *​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林夕: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而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
/
本文档为【歌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