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波罗蜜多”还是“波罗密多”?

2011-04-14 1页 doc 31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5952

暂无简介

举报
“波罗蜜多”还是“波罗密多”?《文献》2008,3,pp. 170-171 “波罗密多”还是“波罗蜜多”? ——利用音韵学校勘佛经的一个实例 聂鸿音 梵语pāramitā义为“到彼岸”,是最常见的佛教术语之一。这个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音译法,写经者似乎总是在“波罗密多”和“波罗蜜多”之间犹豫不决,从敦煌写本到近代出版物莫不如此。以最通行的日本《大正藏》为例,尽管书中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写作“蜜”,但使用“密”的情况也有所见,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里用的是“蜜”,而良贲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里用的却是“密”1。现在的人们整理...
“波罗蜜多”还是“波罗密多”?
《文献》2008,3,pp. 170-171 “波罗密多”还是“波罗蜜多”? ——利用音韵学校勘佛经的一个实例 聂鸿音 梵语pāramitā义为“到彼岸”,是最常见的佛教术语之一。这个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音译法,写经者似乎总是在“波罗密多”和“波罗蜜多”之间犹豫不决,从敦煌写本到近代出版物莫不如此。以最通行的日本《大正藏》为例,尽管中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写作“蜜”,但使用“密”的情况也有所见,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里用的是“蜜”,而良贲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里用的却是“密”1。现在的人们整理佛教典籍,在遇到这两个字的时候通常一仍其旧,不予校订,而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音译pāramitā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在“密”和“蜜”中间选择哪一个? “密”和“蜜”字形相似,近古以来的读音也相同,这很容易使人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事实上这两个字在隋唐时代并不同音,其间的细微差异恰可以引导我们确信,梵语pāramitā的原始翻译应该是“波罗蜜多”,而“密”则是后起的讹字。 在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里,“密”和“蜜”都属入声质韵:“密”字美笔切,《韵镜》填在三等,“蜜”字弥毕切,《韵镜》填在四等,两个字恰好构成了一对“重纽”。尽管学界公认质韵字的基本音型是-it,但反切用字的不同毕竟两个被注音字的读音有些区别,只不过音韵学家长期以来都不能回答其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2。现在,就本文讨论的“密”和“蜜”而言,可以说多少有一点线索。我们看到,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辨文字功德及出生次第”把梵文字母ṛ和ṝ分别译作“乙上”和“乙去声”3。作为这种读法的佐证,我们还看到在朝鲜译音里“乙”是eul,而“一”是il4。“乙”字《广韵》於笔切,《韵镜》填在三等,“一”字《广韵》於悉切,《韵镜》填在四等,恰好构成了质韵的另一对重纽,与“密”和“蜜”的情况正相对应。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中古汉语的质韵重纽三等元音要比重纽四等的开口度稍大一些,从而得到以下对音规则: 重纽三等 乙 ṛ 密 mṛ(t) 重纽四等 一 it 蜜 mit 根据这样的对音规则可以判断,要音译梵语pāramitā中的mit,正确的字是“蜜”而不是“密”。这个规则还可以应用于汉译佛经中其他词语的校订,比如梵文amṛta“不死”当译“阿密哩多”而不当译“阿蜜哩多”。 1 参看《大正藏》第8册第834页下栏和第33册第429页上栏。 2 关于《广韵》重纽的讨论始于上世纪40年代王静如的论文《论开合口》(《燕京学报》29,1941年,页143-192),另参看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3,1948年,页1-20),及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同上刊,页49-117)。相关的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 3 《大正藏》第54册第470页下栏。 4 所谓的“朝鲜译音”在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了几次化,现在的形式不一定是原始形式,但我相信在译音规范化的过程中人们始终试图有意保持重纽间的区别。当然,这类区别在质韵的唇音声母中没有表现出来——“密”和“蜜”的朝鲜译音都是mil。
/
本文档为【“波罗蜜多”还是“波罗密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