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2011-04-14 4页 doc 30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41

暂无简介

举报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8日 【编辑录入:liu_yng】 一、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贝尔)麻痹或周围性面瘫,是中医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症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失其濡养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恢复不完全可产生面肌瘫痪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目前西医治疗面神经麻痹多采用抗病毒...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8日 【编辑录入:liu_yng】 一、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贝尔)麻痹或周围性面瘫,是中医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症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失其濡养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恢复不完全可产生面肌瘫痪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目前西医治疗面神经麻痹多采用抗病毒和营养神经剂,治愈率在50%—80%。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由于疗效好、疗程短,而被WHO确定为针灸适应症之一。有些学者提出面神经麻痹早期(急性期)不宜采用针灸治疗,而有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越早越好。本科室采用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经10多年临床实践,总治愈率90.69%,特别对发病1周以内即开始针灸的患者,治愈率达95%。 二、症状 急速起病,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数天有感冒病史或耳廓后及脸部轻度疼痛,多于晨起刷牙时或被旁人发现。表现为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下眼睑外翻使泪液外溢;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鼻唇沟消失或变浅,不能作鼓腮、吹哨动作,不能蹙额与皱眉。症状于1—3天达高峰,一般一周左右开始改善,大部分在1月到数月内恢复。重症、治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面肌瘫痪挛缩或联带运动(如鳄鱼泪即咀嚼食物时病侧淌泪)等。 三、病因病机 1、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阻痹,经脉失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歪证》提出:“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歪也。”说明本病是因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夹塞、热、痰等邪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滞,病程迁延。此外外风和内风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而内外合邪为患。另外“风为阳邪,其性浮越,易袭阳位”故疾病初起主要表现为风邪袭络之象而疾病恢复期则以络脉空虚或经脉阻滞失其濡养为特点,故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时期病理特别,辨证施治。 2、西医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茎乳孔内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症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从桥脑后发出,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痉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还是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性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病理变化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水肿,此外也有脱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 四、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 实验室一般项目的检查多无异常改变,部分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而致的面神经麻痹,可能血象升高,血沉加快。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检查,可根据有无泪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及舌前2/3味觉的减退来推断:若无泪腺分泌障碍,则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下;无听觉过敏,则损害在面神经管的远端;无舌前2/3味觉的减退,则病变在茎乳空孔内或其远端。这种定位诊断可作临床参考。此外,神经兴奋性测验及肌电图检查对估计预后有帮助。 五、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数小时或数天内面部瘫痪症状达到高峰。 2、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六、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主要由大脑半球病变引起(如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颅脑外伤等),其面瘫症状仅仅限于病变对侧眼以下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而上面部表情肌运动(如闭眼皱额)则仍正常,且中枢性面瘫常伴有躯体偏瘫或其它脑神经麻痹。 2、膝状神经节带状泡疹感染,又称Hunton(亨特)综合症 膝状神经节带状泡疹感染常伴有耳内疼痛,初起为发热灼痛,针刺样疼痛,疼痛剧烈,查体可见外耳道和鼓膜出泡疹或红肿耳廓、外耳道的浅感觉减低。 3、颅后窝病变 颅后窝病变包括桥小脑角肿瘤、颅府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这些病变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多伴有听觉障碍、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及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桥脑病变如肿瘤、炎症、出血等所致面神经麻痹常伴有面神经核邻近的颅神经核或长束受损,例如伴有病侧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受损和对侧肢体的偏瘫等体征。 4、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前驱感染病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四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脑脊液中有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 5、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 这些均可累及面神经而引起病侧的周围性面瘫,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中耳炎并发症,因中耳感染侵及面神经管产生面神经麻痹,除面肌瘫痪外,往往伴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由于鼓索纤维受累所致),并有中耳炎病史及耳部的阳性体征可藉以鉴别。 七、治疗 这里主要介绍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治疗是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补泻原则来进行。 1、急性期的治疗 急性期一般为发病一周以内,此时主要表现为风邪袭络之邪实之证,故针灸宜用泻法。 取穴:患侧:风池、医风、攒竹、丝竹空、阳白、下关、颊车、迎香、地仓;健侧:合谷 针刺手法:风池、合谷得气后予行提插泻法——重提轻插6次,其余诸穴均予轻刺浅刺,出针时予开阖泻法——不按针孔。留针时间一般15分钟至20分钟即可,留针时可加用神灯局部照射,起针后面部拔火罐3—5分钟,每日一次,连针5—7天,以邪祛为度。 方义:风池、医风、合谷为主穴,主要作用是疏风祛邪;地仓、颊车、下关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医风、丝竹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此时予浅刺泻法可起祛邪通络、疏通本经气血、濡润温煦筋肉的作用,此外加用神灯加强局部气血运行,拔火罐可祛邪通络、改善面肌营养、促进恢复。 2、恢复期的治疗 病情进入恢复期,此时病邪大致已祛,而正气已虚、经脉气血不足、表现正气亏虚之证,故针灸宜用补法。 取穴:攒竹、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颊车透下关、牵正、医风、随证加减,眼闭不全,四白透承泣,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歪斜,水沟透下迎香,颏唇沟歪承浆透地仓,体虚者针双侧足三里加灸。 针刺手法:均于得气后行捻转补法9次, 医风、牵正加用电针,出针时行开阖补法——徐出针,疾按针孔,局部予神灯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方义:病情恢复期,病邪已祛,正气不足,故用补法,以收益气养血,通络牵正之效。多用透刺、并加用电针加强刺激,以增强牵正之效。 3、愈前期治疗 患者通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各部位恢复速度并不一致,一般口角恢复比眼脸要快,如继续按恢复期治疗则易出现“矫枉过正”,口角又歪向患侧,故病情到此阶段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恢复情况,减少取穴数量,减少刺激量,停用电针,透刺改为斜刺,并有时可双侧取穴,这样可避免出现“矫枉过正”。 4、顽固性面肌麻痹 临床上有很多失治、误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此类患者邪气久留,经络失养,筋肉僵硬,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此时针灸宜补泻兼施,并可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 取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牵正、医风、完骨、风池、合谷 针法:补泻兼施,补期多泻少补,刺激量宜小,待筋肉舒缓则可多补少泻,逐渐加大刺激,下关、完骨等穴可加用温针灸。对部分顽固性面瘫患者可予弥可保500ug或VitB12500ug,穴位注射一般选下关、丝竹穴二穴,隔日或每日一次。 方义:此类患者,虚实夹杂,渐有后遗之变,因邪未祛,正气亦虚,故治疗当尽量做到祛邪不伤正,益气通络而不留邪。穴位注射弥可保(或VitB12),一则可保持穴位温和的刺激,利于经脉通畅;二则弥可保(或VitB12)又可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以利于神经的恢复。
/
本文档为【针灸分期治疗面神经麻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