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2011-04-16 6页 pdf 378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3721

暂无简介

举报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王 辉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 摘 要:理雅各英译儒经是汉学界和翻译史上纪念碑式的作品,理氏译本在阐释、翻译、注释、 绪论、文体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译者忠于原作、贴近原语、善为读者考虑;但理译也存在明显的 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理雅各;儒经;阐释;翻译;注释;文体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理雅各(01234 536637 "#"! ) "#’8)是 "’世纪 英国著...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王 辉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 摘 要:理雅各英译儒经是汉学界和翻译史上纪念碑式的作品,理氏译本在阐释、翻译、注释、 绪论、文体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译者忠于原作、贴近原语、善为读者考虑;但理译也存在明显的 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理雅各;儒经;阐释;翻译;注释;文体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理雅各(01234 536637 "#"! ) "#’8)是 "’世纪 英国著名汉学家。他以传教士身份东来,居港 -$余 年("#/- ) "#8-),业余潜心研究儒家经书,译出《中 国经典》, 9:3 ;:<=343 ;>144>3C)主编的比较宗教学巨 著《东方圣书》, 9:3 D1?C3E FGGH4 GI J:3 K14J .。此外他 还译有《诗经》(韵体)、《离骚》和佛教文献《佛国记》, 且有大量论文行世。概而论之,其译述涉及儒释道 - 家,但以儒经英译最为系统深入。他的译注涵盖了 四书五经,“自行世以来即已成为西方有关中国学术 的经典作品,至今不能废。”L " M(N%#*)理译不仅在当 时开创出西方汉学新纪元,而且 "$$多年后的今天 仍被奉为译本。据费乐仁(51OC3= NI<4J3C)教授 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 ’次重 印,《四书》和《论语》以单行本付印也各有 ""次和 % 次 L * M(N"#$)。 理雅各翻译儒经面临的困难远较今日为甚。当 时儒经尚无现代标点,只有简单的句读;经无达诂, 历代注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经书 ,文 .真伪难辨, 官方正统的诠释又日渐受到考证、校勘等近代学术 的挑战,直令译者无所适从。而且西方近代汉学刚刚 起步,缺乏必要的工具书,既有译本又不足取法。这 一切都使得理译的成就格外令人瞩目。 理译何以被奉为标准译本?其长盛不衰的原因 何在?本文拟就理氏的翻译动机、治经方法和译本特 色逐一加以说明,使读者对理译儒经的整体特色有 所了解。 博采旁涉、理解透彻深入 儒经的译者,倘不愿拿一本白话译文敷衍成篇, 就必须同时是一位解经的学者。他面对的是古奥难 明的经文和纷繁芜杂的注疏。虽然经无达诂,不可求 全责备,但译者的诠释必须符合儒学的整体精神,只 执一家一说,往往流于偏狭浅陋,难以反映出经学研 究的成果,自然也就难以同儒学中国进行对话。 理氏治经,既能利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又克服了 当时欧洲汉学好作比附假说、轻视中国经学传统的 偏见。他每治一经,必先广泛搜集历代评注,详加对 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他最得力的 助手,晚清著名学者王韬作过一篇《送西儒理雅各回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王辉("’8"—),男,湖北郧西人,深圳大学讲师,从事汉籍英译 ,史 .研究。 第 *$卷 第 / 期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PG>Q *$ RGQ / *$$-年 8 月 0GOC=1> GI D:3=S:3= T= D?<3=?34 . 0O>Q *$$- ·!!"·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年 第 %& 卷 国序》,称赞他“注全力于十三经,贯串考覆,讨流溯 源,别具见解,不随凡俗。其言经也,不主一家,不专 一说,博采旁涉,务亟其通,大抵取材于孔郑,而折衷 于程朱,于汉宋之学,两无偏袒。”( ’ )(*!") 王韬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辞。据费乐仁教授统计, 理雅各在五卷本的《中国经典》里列出的参考书目达 %+&种,中文 !,’种(包括《皇清经解》、《十三经注 疏》等皇皇巨著),字典工具书 !-种,英文译著 %% 种,法文 !’种,拉丁文 -种,俄文 !种 ( . )(*"+),可谓 学贯中西。理雅各于群经皆有着力,故能互文见义, 触类旁通,对儒家思想有整体全面的把握。 尽管如此,理雅各译注儒经,不论在当时或后 来,均受到极大的误解。纠正以下偏见,正可以显示 理译的本来面目。 #一 $作为传教士,理氏不可能对孔子的“异端” 学说做出客观公正的解读 早期汉学多为来华传教士、外交官或者商人的 业余学问。%&世纪初开始,汉学研究逐步职业化、世 俗化。汉学界的后进对前贤从基督教的角度做出的 译述大多表示怀疑,或漠然置之。不可否认,理雅各 在译本的注释尤其是绪论中不时流露出宗教的观 点,但他的宗教热忱并未妨碍其从整体上对儒学做 出持平之论。一方面是因为他秉承使徒保罗对异己 文化所持的“客观而不中立”的开明立场;另一方面, 理雅各坚信《诗经》、《尚书》中的“帝”或“上帝”和基 督教的上帝是同一真神,儒家思想与基督教并非敌 对关系,后者正可以补前者的不足,最终取而代之。 更重要的是,作为学者的理氏,视客观公正为学术之 生命。例如,他曾批评罗仲藩过多地将《圣经》中的 上帝观和人性观掺入对《大学》的解释中!理雅各对 儒学表现出的同情和赞美,颇为当时主流传教界所 不齿,甚至被斥为异端邪说。 #二 $ 理氏译经过于依赖朱熹,未能反映清代学 术研究的成绩 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二版的前言中对此作过 回应,指出自己从译经伊始,便注重对经义的独立见 解,尽力不受历代注家左右。但他接着盛赞朱熹“文 体优美,分析精当,思想深邃”,并对自己的观点大体 与朱熹不谋而合感到“荣幸”。理氏将朱熹引为知 己,适足以加深批评者的偏见,似乎他对朱熹真是亦 步亦趋。%&世纪中国文学英译的大师韦利(/01230 45678)即持此论,而汉学家道森(958:;<= >5?@;<) 更批评理氏“不了解晚近中国经学研究,接受了业已 过时的正统阐释”。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且不论理 氏依据清代经学研究成果对朱熹更改古本《大学》基 本持否定态度,即便从《论语》的译注里,也不难发现 朱熹的观点多次受到质疑。费乐仁教授指出,理氏对 朱熹的取舍,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否定其观点时会 在注释里做出说明,即便采纳,有时也会在注释里提 供其他注家的见解。理氏注重汉宋兼采,对朱熹欣赏 而不盲从,他的翻译能够及时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 相对独立于当时的正统观点。 #三 $理译儒经,反映的是西人的观点,对中国典 籍必多曲解附会 理雅各治经讲求独立见解,但他的观点都是基 于对儒经及其注疏的深刻理解。从其注释看,这种独 立见解,毋宁说是对中国学者观点的判断与取舍,而 非“六经注我”式的借发挥。正如他在《中国经典》 第三卷序言(AB C ABB)里所写:“译者曾就少数几处经 文做出新的解释,类似的情况本来会有很多,但他还 是尽最大可能传达中国学者的观点而非译者的一己 之见。”理雅各倚重中国学者,尊重经学传统的做法 无疑是明智的。惟其如此,他才能以“西儒”、“一代儒 宗”( ’ )(*!")的身份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他认为理 解儒经的方法是“像本土学者一样专注不懈地研读 经文”( + )(D;6E FFF,*AB),逐渐进入作者的思想,最终 和作者意气相通。《中国经典》各卷扉页上所印孟子 的名言“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之”!,即是理氏解经的不二法门。理氏同时或稍后 的西方学者,受对比语言学成就的鼓舞,热衷于为中 国语言、文化、宗教寻求埃及、印度或巴比伦之根,批 评理氏落后于时代,对中国经学传统过于迷信,缺乏 批判的“锋芒”。理氏译本经久不衰,历史为这位严谨 而缺乏“想象力”的学者做出了最有力的辩护。 语义翻译,贴近原语形式 纽马克 # *7170 G7?:50H $ 认为,翻译权威作品和 哲学作品应当采用语义翻译法(I7:5<1BJ 105<@65K !"#$)。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 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 ’ ( )*+ ,。因为,体现原作思维过程的语言形式和句法 都是“神圣”(-./012)的,所以语义翻译采用较小的翻 译单位,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 式。译者第一要忠于作者,其次要忠于原语,最后才 去考虑读者。 理译儒经,基本上可归入语义翻译一类,但也略 有不同。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必须在译 文中自明,而非仰仗一长串的注释”% & ’ ( )3* ,,而理氏 的译文离开注释有时是相当费解的,涉及到修辞用 法、文化词语时尤其如此。 笔者以为,理雅各将语义翻译和详尽注释结合 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经义的传达,较好地反映出 经文的语言特色,并通过注解、绪论、索引照顾到读 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忠实、可读,是学者型的翻译, 堪称经籍翻译的典范。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理译保存经文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45 在兼顾语法正确和意义可解的基础上采用 较小的翻译单位,甚至逐字翻译,较好地反映出原文 的句序词序。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71 8#21-!9 01!"0"$:9 ;"0!<#<-9 =#<$: >.2=?— @#0 #<0 A0"$/1 . :##2 8.!1 -715 %3 ’(B#>5 CB:)4) 《论语·卫灵公》:吾 D 尝 D 终 日 D 不 食、D 终 夜 D 不 寝、D 以 思 D ⋯⋯ C D 7.;1 E11$ D !71 F7#>1 2.= D F"!7#1 $":7! D F"!7#11A"$:? D #//5 C,)*HI J *H*) I5 对原文的语气把握到位,句式对应相当成 功。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设问 , K#$L=9 F7# 7.2 1":7! 0#F- #L A.$!#8"81- "$ 7"- .01.9 M CL 71 /.$ E1.0 !# 2# !7"-9 F7.! 8.= 71 $#! E1.0 !# 2#N M %3 ’ ( B#>5 C9 )43O ,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感叹 , P28"0.E>1 "$2112 F.- !71 ;"0!<1 #L QR"S %3 ’ (B#>5 C9 )4TT , *5 经文里的修辞手法一律在译文中加以保 留。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 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暗喻) 6-1 J G<$: .-G129 -.="$:9 ‘U7.! 2# =#< -.= #L 819 6- M V1N M 671 W.-!10 -."29 M X#< .01 . 5 M M U7.! N M ‘P :18812 -./0"L"/".> 5 M % 3 ’ (B#>5 C9 ) 4Y* ,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 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排比、对偶) 671 W.-!10 -."29 M 671 F"-1 L"$2 A>1.-<01 "$ F.Z !10[ 671 ;"0!<#<- L"$2 A>1.-<01 "$ 7">>-5 671 F"-1 .01 ./!";1[ !71 ;"0!<#<- .01 !0.$\<">5 671 F"-1 .01 ]#=L<>[ !71 ;"0!<#<- .01 >#$: J >";125 M % 3 ’ (B#>5 C9 ) 4+I ,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顶针) W1$/"<- -."29 ‘^AA#0!<$"!"1- #L !"81 ;# !# .2;.$!.:1- #L -"!<.!"#$ .LZ L#0212 E= !71 _.0!79 .$2 .2;.$!.:1 #L -"!<.!"#$ .LL#0212 E= !71 _.0!7 .01 $#! 1\<.> !# !71 <$"#$ .0"-"$: L0#8 !71 .//#02 #L W1$5 M % 3 ’ ( B#>5 CC9 )IHT) O5 凡经义中所有而经文中所无,翻译时为方便 理解而作的文意补足均以斜体字显示,表明是译者 的增益。如上例。《诗经》译文中的补足则以方括号标 明。 《诗经·子矜》: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 往。子宁不来。 ^ =#< F"!7 !71 E><1 % -!0"$:- !# =#<0 ’ :"02>1 J :18-9 ‘#$:9 >#$: 2# C !7"$G #L =#<5 P>!7#<:7 C 2# $#! :# % !# =#<’ 9 U7= 2# =#< $#! /#81 % !# 81’ N %3 ’ (B#>5 CB9 )4OO , 译注结合,经义纤毫毕现 理雅各翻译儒经,一律详加注释。注释的篇幅远 远超过译文本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文字训释。经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初次出现时均加以解释说明。 第二,篇章主题。揭示各篇各章主题,便于读者 整体把握。 第三,注疏选译。既可以作为翻译的依据,又可 第 O期 王 辉: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44Y· ·!!"·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年 第 %& 卷 以提供其他注家的观点供读者审择。 第四,文化背景。将经文放回历史、社会、文化的 语境中还其本来面目。经书中涉及的人物、地名、事 件、习俗、均加以说明。 第五,参照引用。既可解释经书中引文的出处和 意义,又可引导读者对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或表达 法参照阅读,以达到互文见义,加深理解之目的。 第六,作者评论。从对比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或 基督教的角度对经文做出评论,如通过比较批评“以 直报怨”和孔子的忠恕之道不如基督的相关教诲。 第七,提供意译。直译不可解时译者有时会提供 浅白的释意。 理雅各的注释包罗万象,对正确、深入理解经文 极为有利。儒经言简意深,意义往往不在浅表。注释 的好处,正在于阐幽发微,弥补翻译的不足。理氏译 注俨然一部英文注疏,为读者理解经文提供了极大 的帮助,其功用远非单纯的翻译所能取代。理译持 久的生命力说明,译注并举的学者型翻译才是经籍 翻译的正途。理译至今被奉为标准译本,原因也正 在于此。 绪论索引,善为读者考虑 和交际翻译相比,语义翻译强调忠实原著而非 语气效果,考虑作者多于读者。理氏译注儒经,第一 考虑是忠于原作,其次是尽可能为读者理解经文提 供条件。除注释外,读者还可以了解译本的绪论、索 引和排版方式。 理译儒经各卷卷首均有长篇绪论,或概论儒家 经书(主要是四书五经)的构成及其地位,孔子、孟子 生平及其学说;或分述各卷成书过程、历史背景、版 本考证、经文真伪,注疏集释和译者的参考资料,不 一而足。如果说从译注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翻译家 的理雅各,那么从绪论中我们领略的则是作为汉学 大家的理雅各。理氏对儒经的个人见解和评价,包 括不少批评,基于学者和译者职责的区别,更多的出 现在绪论而不是译注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 雅各对中国的经学传统尊重而不迷信,有褒扬也有 批判。理氏的不少观点,如质疑儒家古胜于今的历 史观,批评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倾向和负面影响等,对 于破除当时国内学者对经书和孔子的迷信无疑是有 指导意义的。从翻译的角度看,这些绪论有利于读者 从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认识儒家经 典。例如,为帮助读者理解《书经》中的年代问题,理 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三卷的绪论中收入天文历法专 家湛约翰( ()*+ ,*-./0123 !"%4—!"55)牧师所作的 “中国古人的天文学”;为帮助读者理解孟子对杨朱、 墨翟的批评,《中国经典》第二卷的绪论中特别翻译 介绍杨、墨二人的学说。从翻译《书经》兼译《竹书纪 年》,到翻译《春秋》兼译《左传》,理氏为读者理解经 书付出的艰辛可谓至矣。 理译儒经各卷均附有详细索引,包括主题索引、 专名索引和汉字索引。从三至五卷的序言判断,主题 和专名索引应当是湛约翰牧师代作。索引有助于读 者快速定位信息,查找经文。主题索引更能帮助读者 对散落各处的有关同一主题的经文进行归纳,参照 阅读,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汉字索引相当于一本小 型字典,按部首笔划排列,标明注音、义项和相关词 语,对语言学者颇有价值。 理译儒经,尤其是《中国经典》的排版也善为读 者考虑(《东方圣书》的各卷受丛书体例的限制未收 入汉语原文)。主体部分每页原文在上,译文居中,注 释在下。原文各章分为若干节,译文、注释通过章节 序号和原文对照,页眉标明该页篇章序号,显得清楚 明白,便于查对。如此排版,依当时的印刷条件,其艰 辛可想而知。这也反映出译者对译文接受检验的自 信。理氏译经,决不偷懒取巧,不漏过一字一句,惟其 如此,才敢于以英汉对照的形式面世。理译至今为英 美大学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一卷在手,几乎可以不 假他求。 冗长呆板,文体止于可读 理氏译文显得冗长呆板,但这并非因为译者缺 乏语言文学的敏感与修养。他在 !"5%年为《中国经 典》第二版作的序里写道:“译者曾欲以更简洁活泼 之文体重译此书。惟鉴于本人翻译之目的素为忠于 原作,而非崇尚文采,乃决定维持原译。此并非否定 雅致地道译语之价值,而是相信现译仍可兼顾翻译 之正确性与文体之可读性也。”6 4 7(8).9 :3 ;<)可见,理 氏本身是追求译文简洁的,之所以没能像原文那样 简洁,实在是由儒经翻译的特点决定的。 费乐仁教授认为理译远较耶稣会士的早期译本 简洁,一则因为理氏译、注分工,大量的解释说明不 必出现在译文里;二则理译有时也会用到一些西方 的格言警句,尽可能让译文“达到原文的简洁”。但 这些努力的成效是有限的。因为,儒经的简洁往往 是通过大量省略达致的,译文如要可解,就必须进行 大量的文意、语法补充,而且经文中独特的文化词语 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词,译者唯有定义或解释, 这些都势必拉长译文。 至于译文的呆板,主要是由其翻译方法决定 的。如前所述,理译紧贴原文语言形式,斤斤计较于 原文的字比句次,加上译起来一字不漏,结果必然是 一种“混合英语”或“妥协英语”。这是语义翻译题中 应有之义,不可苛责译者。当然,理氏凝重呆滞的维 多利亚时代为文风格和孔子的亲切自然、孟子的犀 利雄辩有着相当的距离,译文中不少表达在今天已 显得古旧生疏。理氏的传教同仁欧德理 ! "#$%&’ ()*$ "+’%,- ./0/—.12/ 3就曾著文批评其译文过于“庄重 呆板”,几近“笨拙古怪”。道森认为理氏所用英语 “今日看来极其古拙”! "45%$% ")67$5 3,甚而断言理 氏“冗长矫揉的文体、凝重自负的语气、笨拙颠倒的 句法、以及海外殖民和福音传道的热忱,是译介中国 文学的大敌”8 9 :。 理译儒经的不足 理译儒经毕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 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笔者以为,除文体饱受 诟病外,理译尚有如下不足: .; 理氏的传教士身份和宗教热忱使他对儒经 的解读不能恪守中立,尽管其译注大都能在中国学 者那里找到依据,我们仍不难看出其基督教的优越 感。这一点在各卷的长篇绪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理氏毫不讳言其对儒经正统的挑战是为了说服中国 人“儒经已远不足以作为行动的指南”,从而引导他 们“离开孔子去寻找另一位导师”8 < :(=),; =- ><0)。 ?; 对于翻译作品而言,理译绪论过多的纠缠于 学术细节,缺乏对儒家思想的整体介绍,加上对儒经 的批评过多,相信会吓走不少读者。 0; 理译也存在一些误解误译,他对中国经学的 判断有些是错误的。例如理译《书经》中的《古文尚 书》?<篇,已被明清学者为王肃伪造,在理氏译 书之前已是“铁案如山,无从翻案了”8 / :。理氏误信毛 奇龄存心立异的《古文尚书冤词》,花费许多功夫在 一部伪书上实为不值。香港大学版《中国经典》第二 卷卷首收有韦利对理译《孟子》的勘误,多达 .2@ 条。 @; 对儒学核心概念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氏 为精确计,对同一术语常随具体语境中的细微差别 而作出不同的翻译,即纽马克所谓语义翻译的“过 译”倾向 8 A :(>01),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赞赏。但考 虑到核心概念的贯穿统一对于把握儒家思想的重要 性,译者至少应当在汉字索引中对这些术语的英译、 出处尽可能详细的标示出来。 A; 专名注音系统不够统一。理氏在译注《中国 经典》(./A. B ./9?),《中国圣书》(./91 B ./1.)和校 订《中国经典》(./10 B ./1<)时采用的是 0种不同的 汉字注音法。现在通行的《中国经典》版本的注音是 理氏折衷早期注音系统和威妥玛汉字罗马化注音法 的产物。这固然反映出理氏从善如流(威氏注音法经 翟理思改进后风行西方 .22多年),但毕竟前后有失 统一,给读者带来不少困惑。 翻译不可能尽善尽美,完满无缺。理译儒经作为 近代汉学的开山之作,其成就令人景仰,就译注的深 度和广度而言,至今无出其右者。理氏皓首穷经,客 观上为中国文化的西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理 氏理译,既可为这位饱受误解与冷落的汉学大家正 名,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又可经籍翻译的经验 教训,为汉籍外译提供宝贵的借鉴。 注: !《中国经典》./A. B ./9?年初版于香港,./10 B ./1<年由译 者修订重版于牛津大学。 本文依据的是香港大学 .1A2 年 版本,基本上是牛津修订版的重印本。 "《孟子·万章上》。理雅各译“志”为“5%$%#7, &C)D%”(整体范 畴,整体意图),见 E*% F*+$%&% F,7&&+C&- =),; ?; 0<0。 参考文献: 8 . :刘家和,邵东方 ;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析论 8 (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222,9. !0 3:A./ B 9?A; 8? :>G+&’%#- H74#%$; F,4%& ’) ’*% H+G% 7$I JC7I%K+C JC*+%L%K%$’& )G M$% )G ’*% N)&’ O7K)4& P+$%’%%$’* F%$’4#6 "4#)D%7$ Q+R 第 @期 王 辉: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1· ·!"#·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年 第 "# 卷 ’()(*+,-,——— ./01, 21**1 $34 54 !6!7 8 !69: % ; . < 4 .(=>’/) (? -@1 A(’* B(’* C>/’D@ (? -@1 E(F/) 3,+/-+D G(D+1-FH &# $!99# % ; I=J)+,@1K +’ !99& < L !6# 8 "!64 ;& /I@+D/) M(-1,4 N@1 O@+’1,1 O)/,,+D, $P()4 Q % ;R < 4 A(’* B(’*L A(’* B(’* S’+T1>,+-F U>1,,H !9V#L ! 8 "74 ;W H 2/=>1’4 ./01, 21**1 X , R1->+D/) C((Y (? U(1->F ; . < 4 C=))1-+’ (? -@1 GD@(() (? Z>+1’-/) /’K 3?>+D/’ G-=K+1, V# $! % $!99: % L VW 8 674 ;7 <21**1H [/01,4 N@1 O@+’1,1 O)/,,+D, \+-@ / ->/’,)/-+(’H D>+-+D/) /’K 1]1*1-+D/) ’(-1,H I>()1*(01’/H /’K D(I+(=, +’K1]1,L $P()4 Q 8 P% ;R < 4 A(’* B(’*L A(’* B(’* S’+T1>,+-F U>1,,H !9V#4 ;V YH U1-1>4 3II>(/D@1, -( N>/’,)/-+(’ ;R < 4 G@/’*@/+L G@/’*@/+ ^(>1+*’ 2/’*=/*1 _K=D/-+(’ U>1,,H "##!4 ;: <_(F/’*H _=*1’14 N@1 N>/’,I/>1’- _F1;R<4 A(’()=)=L S’+T1>,+-F (? A/\/++ U>1,,H !99!4 !#V 8 !#:4 ;6 <蒋伯潜、蒋祖怡 4 经与经书 ;R< 4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9964 W94 【责任编辑:陈红】 !" #$%&’ (&))&*’ +,$"’-$./0" 01 20"134/$"/’. 2-$’’/4’ ‘3Ma A=+ $M(>0/) O())1*1H G@1’b@1’ S’+TH G@1’b@1’ 7!6#V#4 U4 E4 O@+’/ % 56’.,$4.7 ./01, 21**1c, ->/’,)/-+(’, (? O(’?=D+/’+D- D)/,,+D, D(’,-+-=-1 / 0(’=01’- +’ -@1 @+,-(>F (? G+’()(*F /’K ->/’,)/-+(’4 N@+, I/I1>H -@>(=*@ /’ /’/)F,+, (? 21**1c, I>(0+’1’- +’-1>I>1-/-+T1 /’K ->/’,)/-+(’/) ?1/-=>1, /, \1)) /, -@1 ’(-1,H I>()1*(01’/H +’K1]1, /’K ,-F)1 (? @+, O(’?=D+/’+,- ->/’,)/-+(’,H />>+T1, /- -@1 D(’D)=,+(’ -@/-H -@(=*@ ’(- \+-@(=- -@1+> (\’ I>(J)10, (? -@1 *+T1’ -+01,H @+, ->/’,)/-+(’, />1 ,->+Y+’*)F ?/+-@?=) -( -@1 (>+*+’/) 01/’+’*H D)(,1 -( -@1 (>+*+’/) ?(>0 /’K 0/>Y1K \+-@ I/+’,-/Y+’* 1??(>-, -( ?/D+)+-/-1 >1/K1> D(0I>1@1’,+(’4 8&9 :0,;’7 ./01, 21**1d O(’?=D+/’+,- D)/,,+D,d +’-1>I>1-/-+(’d ->/’,)/-+(’d ’(-1d I>()1*(01’(’d ,-F)1
/
本文档为【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