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平乐古镇介绍(详细)

2011-04-29 27页 doc 58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6534

暂无简介

举报
平乐古镇介绍(详细)基本情况 古镇平乐,祈福平安快乐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介绍 前 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前蜀王开明乐时期,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绿色小盆地即因平坝上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火...
平乐古镇介绍(详细)
基本情况 古镇平乐,祈福平安快乐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介绍 前 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二固、三夹关”之美誉。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前蜀王开明乐时期,平落这块四面环山的平坦绿色小盆地即因平坝上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平落因此而得名。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火井县治设在平落达二百多年之久,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1950年镇、乡分置,1983年4月撤乡建镇,称平落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2004年9月,邛崃市实施区划调整,撤消紧邻平乐的下坝乡建制,将原下坝乡行政区域并入平乐镇,统称平乐镇。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平乐古镇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公元970年—997年,为火井县治。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承载了平乐道不尽,说不完的文化风韵——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 平乐古镇的“镇外之景”更令人叹为观止:芦沟自然风景区、金华山风景区、金鸡沟风景区、花楸山风景区和秦汉古驿道风景区,无一处不是人类文明之经典。 平乐之神奇,弹丸之地演绎了中国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明。 南方丝绸之路上,似乎还回响着驮运丝绸的马队洁脆的马蹄声、铜铃声;古川南蜀道里,似乎还飞扬着诸葛亮率大军西征和七擒孟获的猎猎军旗;神秘幽深的李家大院,似乎还传诵着“天下第一圃”的进贡佳话;石板市井之间,似乎还传承着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竹海掩映中的金华山,似乎还讲述着“三教合一”的神话;青山碧水的芦沟幽谷,似乎还彰显着蔡伦后裔的聪明智慧……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统筹保护、修旧如旧、集镇范围内尽量不拆迁、古镇不扩大、古镇区不使用现代装饰材料的“五大原则”。 一、古镇遗产 1、镇江坊 镇江坊宽六米,高八米,飞檐翘角。为古镇入口标志。位于闫巷街近桥段,镇江坊为后人所立。正街面书:秦埠汉衢,南梁、北津。对曰:沫水西来通长江汇九省商贾繁华千年埠镇,骑龙东去连锦城聚八方物货富裕百里黎民。临江面书:江流叠翠,东仓、西廪。对曰:过桥去应是钟灵仙境金华佛地,渡船来可有崃山秀色蒙岭烟云。 2、福惠街 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 3、水巷子 水巷子位于福惠街中段,为古镇临江市街通下江边石梯巷道。修福惠街时同时修建,终点为用水码头。古镇先民民风淳朴,约定成俗:大清早挑水饮水,早饭过后才能淘洗杂物。后镇上建成自来水厂,水巷子作杂物淘洗巷道之用。 4、千年古榕(俗名:黄桷树) 平乐古榕,沿江十三棵,树龄多在千年以上,唯此树最大,位于福惠街东头与兴乐桥交接处,树龄1500多年。除枝繁叶茂外,乡民多具三牲礼品,将小儿拜寄与黄桷树为干儿(女),取其能得到它的佑护,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又认为它独具灵气,以手触之可除百病,此民俗自古有之,至今犹存。在此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石板街酒肆茶坊,吊脚楼风光优美。真可谓景冠川西,奇绝之极。 5、长庆街 取白沫江源远流长,生民得福当庆之义而得名。古时渔市码头位于街口,常年皆有木船停靠。纸帮、烟帮,皆由码头沿水路通往下江一带,油盐、布匹、百货由水路运进古镇而停靠于此,故十分热闹。 6、渔市拐码头 渔市拐位于长庆街东头与顺河街交接处,因地形成拐弯状,渔行老板皆聚集于此设渔市而得名,渔市生意红火,顺白沫江通航沿岸皆以此渔市最大,渐成码头,修栈道,码头便命名为渔市拐码头。 7、禹王街 禹王街是平乐古镇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平乐有禹王堰,清代又修安乐堰,建乐善大桥,因治水而市井繁荣。乡民因崇尚当年大禹治水之德,建禹王庙,修禹王街。 8、禹王街赏风楼 此民居地处禹王大街北口,为明清建筑,青瓦木结构。临街三层阁楼,因近戏台,楼廊上可观每年三月十一会场上的川戏。平时逢一、四、七赶集,晚上川戏玩友在此清唱。邻近摊贩小吃灯火辉煌。热闹常至半夜。 9、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长庆街与禹王街交汇处,传承千年的古戏台因“文革”动荡被毁。现存为建筑近期修复而成。古戏是平乐古镇古文化的支柱,也是平乐古文化的一种标志。如今恢复的古戏台将继续延续古老而神奇的平乐古戏。 10、台子坝 台子坝因开阔地位于古戏台前而得名,早年是当地乡民聚集看戏的场所,周边商铺林立,异常繁荣。现逢大假节日期间,古戏台开戏,古老的表演又重新活跃于古戏台之上,台子坝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11、顺河街 顺河街,顾名思义是顺河而修的街道。当年为渔市拐码头等一些码头运输货物通道,现仅存部分街面。顺河街东头的参天榕树下,成了古镇后人消暑休憩之胜地。 12、草鞋街 草鞋街与顺河街中段相连,因街内能编织草鞋的人众多,街内集中各类草鞋在此叫卖而得名。街虽小,但保存了古镇街巷原有的格局。 13、八店街 八店街以八间店铺得名,古时为水码头,进出货物皆装卸于此,常年热闹非凡。街口有寨子门,晚上二更关门,清晨五更开门。 14、八店街码头 码头位于八店街与顺河街交汇处,保存完好,当年为卸货上货之用。后因白沫江水流变浅而逐渐被荒废,为居民生活洗衣物之用。 15、古打铁铺 古打铁铺位于八店街。此铺已近百年,为王氏家传三代之店铺。它保持了原始的打铁风貌:操作时用大小不同熟铁块,先在炉火中煅火,用手拉动风箱(老子书中有“橐龠”,即风箱的记载,足见其年代之久远),待熟铁烧红,由两人用不同重量大锤轮番敲打,经过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锄、刀、钯、钉、厨具等各种用具。 16、糠市街 糠市街是平乐保存较完好的古街之一,与顺河街、八店街相连。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已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 17、字库街 字库街因街口建字库塔而得名。字库塔是当年先民崇尚读书,惜字如金,不舍得将写有字的书纸丢弃,便积存在字库塔中烧毁。如今字库塔已毁,而字库街尤存,零星的古建筑诉说着先民们古老的故事。 18、乐善桥 拾八店街阶梯而上,便是平乐古镇有名的乐善桥。其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从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桥分七孔,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是四川省内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19、江西街 江西街位于平乐古镇核心区外围,与台子坝所在的台子街对接,与清朝同治年间古桥乐善桥仅一街之隔,因曾作为平乐古镇最大的会馆——江西会馆的所在地而得名,后江西会馆因年代久远被毁,现存民居铺面皆为民国时期建设,但依然保留了古代江西街的风貌,被称为茶马驿站第一街。 20、剑仙楼 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桥头近乐善桥的阁楼,与八店街码头遥相呼应,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21、清河街 清河街取白沫江河水清澈之意,为当年修乐善桥所建,位于乐善桥北桥头,保存了部分明清风格建筑。当年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桥头,南来北往的人们皆穿梭于此。八十年代,后人在乐善桥上修路,将清河街一分为二。 22、碳市巷 繁华的平乐古镇当年设纸市、糠市、碳市,白沫江上百舸争流,往来穿梭的货船将本地的纸、竹、茶等运往外地,又从外地将盐、铁、煤等运到平乐。碳市巷即古代煤市所在地,煤炭交易皆在此成交。现已作为古镇竹编一条街,竹编手工编制汇聚于此。 23、银家大院 银家大院是清代纸商别宅,昔时规模恢宏,多进七天井建筑群构成七星抱月布局,现存一院两天井已略见一斑。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24、黄金堰 黄金堰为平乐至下坝灌溉农用堰之一,乃先民为灌溉西岸万亩良田而修建。清同治年间修建乐善桥时得以进一步改造,由竹笼装卵石筑成。相传最初因水势过大,筑堰失败,于是大禹“撒黄金垒土”终于堰成。汹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内、外两江,从此两江之水滋润了千顷良田,做到了“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德,改名为“禹王堰”。 22、禹王坎马头 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 二、镇外有景 (一)唐代观音院 平乐古镇以悠久的历史和罕见的人文景观著称。唐代观音院位于平乐古镇城隍路中段、古镇区东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历朝历代香火旺盛,历来朝拜者众多,经过重修后焕然一新,极具佛教文化氛围。造型逼真的铜雕观音(中国铜雕精品)和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中著名的千手观音、净瓶观音、骑龙观音、骑虎观音等栩栩如生。 (二)秦汉驿道(茶马古道):平乐的秦汉驿道位于骑龙山山脊上,从成都出发,到平乐顺山脊走向而建,是 “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灵关道,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由此道继续通向南方。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显示出了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与匠心,是平乐古镇路文化最集中体现。旅游项目以寻看历史遗迹、拜城隍庙老爷(在驿道边)为主。 (三)金华佛山:金华山位于古镇南面,距离古镇约3公里处,自秦汉以来即为灵山杰地,在中唐以后,金华山天宫寺香火鼎盛,名满川西。众多的人文古迹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不仅使金华山山奇水秀,而且使之具有两大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一是“三教汇于一山”,儒、佛、道和谐地统一到金华山上,数不清的摩崖造像凿刻在峰回路转的的山岩上,栩栩如生;依山而建的大佛,宝像庄严,香火不断;大佛座前的一幅“天马行空图”更是全国摩崖造像中的精品,全国仅存两幅。登高俯视,大佛沟极其自然的弯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金华山一分为二,恰似一个天然的太极图,给金华山凭添几分神秘;二是“一步呈一景”,随处可闻的鸟语莺啼、险峻独特的奇峰异石、中唐时期的天宫寺、绿水青山中的亭台楼阁、极具川西特色的吊脚楼、古幽深遂的石梯山道都给人无限的启迪和遐想。现为“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旅游项目以拜佛、休闲、观光、避暑为主。 (四)芦沟:芦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平乐镇区西北l公里,景区内沟长8公里,方圆8.6平方公里。周边与火井、油榨、水口三乡连界,森林、竹子覆盖面积16000多亩,登高环视,茫茫竹海,蔚为壮观:从镇区可驱车直入芦沟风景区,至鱼崖798级台阶下。沿途翠竹掩映,小溪流水,清澈见底,使人倍感清新怡神,享有“二十华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千年古镇之幽谷画廊”的美称。芦沟内,明朝天官杨伸题“寒绿仙关”四个字铭刻于溪畔石壁上,颇有历史风韵。距沟口约4公里处,一天然石佛像掩映于竹海之中,双目微闭,慈祥亲切,石佛所处的一座山高约100余米,恰是佛身,比乐山大佛(72米)还高,山人称“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竹为佛依,佛是竹魂”。沿溪而上,巨大片岩矗立溪中,溪水从岩下流出,相传为杨天官试剑石,比镇江“天下第一江山”孙权试剑石气魄还大,且试剑石下有碧潭,溪畔野花、翠竹,极富诗意。过葫芦顶上寨子岗即为天官墓。自寨子岗从西以北,是大熊猫常出没的地方。擦钟山而过,至鱼崖脚下,有一大石方井,据说徐向前元帅曾率红二方面军至此与国民党军队鏖战七天七夜,在此井取水做炊和饮马,后人尊称为“元帅井”。由此东折而上鱼崖,当年红军作战掩体犹存。 (五)古造纸作坊遗址:平乐造纸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年间就是著名的造纸之乡。宋朝《九域志》记载:“平落镇,濒河。水陆通达,市井繁荣,纸市尤大”。平乐纸市主要以外运为主,本地竹资源丰富,造纸作坊众多,因慈竹生产之纸质量高,产量大,很受外地市场欢迎,曾远销东南亚,平乐的造纸一直延续到解放后,逐渐被现代造纸所淘汰,但在平乐的金鸡沟、芦沟等地至今还保留古代造纸作坊的遗址共七十四处,这在全国都是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 (六)花楸山:西出古镇4公里,沿黄金堰至黄花路前行约10多分钟,便到了素有“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美誉的花楸风景区,花楸风景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层峦叠翠,树木葱笼,溪流淙淙,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花楸贡茶;有曲径通幽的万亩竹海;有心旷神移的十里长廊;更有神秘莫测的官田溶洞。以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至今依然保持着百年以前的原始风貌。零星散落于竹林深处的川西民居,构成了这里浓郁的乡土特色,纯朴的百姓躬耕田陇,辛勤劳作,过着恬静,惬意的农家生活,是现代都市人返朴归真、感悟田园的乡土人家,是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2005年景区接待游客数量约12万人次。旅游项目以观茶文化走廊,赏“天下第一圃”壮观、访“川西最大古民居群”李家大院古宅、体验民俗为主。 (七)金鸡沟:金鸡沟位于古镇西南面,沟口与白沫江相连,光绪时在沟口建金鸡桥,至今保存完好。金鸡沟离古镇区约3公里。因沟内竹资源丰富,成为先人造纸集中的场所,在内铺石板路、筑造纸作坊,往来搬运竹、纸的工人在内来往穿梭。后古造纸法逐渐被淘汰,造纸作坊荒弃于此沟内,金鸡沟也逐渐被人遗忘。踏过长满青苔的石板路,看到古人遗留在此的作坊遗址,只能在竹海繁茂、原始生态的金鸡沟感慨繁华当年不再。 (八)李家大院:花楸村历史传统建筑颇多,其中李家大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位于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深谷,距邛崃市区17公里,乃清代纸商李洪楷私宅,始建于咸丰末,配院竣工于同治年间,鸠工营造五十六载。现存三个大院依旧清时风貌,九成以上构件实属原物。清华、北大、同济和川内专家学者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不可多见的晚清大宅民居”。 李氏乃浙江移民,固有的文化理念令其讲究“择基”而荣生,因此,“相地”占风水,“审势”避权势,建寨于沟底之阳坡,坐西朝东,靠山向远,地理环境极好。寨子顺坡砌石成坪方圆13000平方米,布置3个院落,7个天井,149间屋室(4164平方米)。寨子无墙,干砌巨石而成高台;屋架木作“穿逗”,依山勾连而起群落;屋面布小青瓦作“悬山”造,鳞次栉比而显居次,凸显山地民居格调。 邛崃李家大院保存完好,记录和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四川清代山地民居的精品,应当更好地加以保护。 1、李家大院建筑历史与现状:始祖原系浙江武陵人氏,始祖父李朝佐是明朝万历进士出身,其子延邦武举出身任贵州守备,遭兵部尚书妄奏“通匪”,万历下旨满门抄斩,延邦遂令三子各给银四百两乘夜潜逃入川,一子遂改名隐居临邛(邛崃)平落。李氏后裔明末遭兵劫再逃,清时渐入深山,远离朝政权势,世代造纸为业。累代集富,至咸丰时富甲一方。为求业大人旺,李洪楷乃“相地”立寨,大兴土木,先建成中部大院,继之又建北院、南院,历时五十六年。李洪楷好施善行义,捐款助建邛州南桥、油榨桥及雅州宝兴桥、大川桥等,故民间传誉“善士”,官府上奏“举贤”,“请赐”,光绪乃赐授“正六品”顶戴,赐赏“皇恩宠锡”御匾。之后一百余年,李家寨(李家大院)虽有盛衰却无营造之事,翻瓦护木之工亦未伤房屋星许,近期有保护性修缮都是在专家和李氏老年人指导下进行的。 李家大院一直是李氏嫡系后人居住,现分住26户85人。李洪楷立寨建院为求“业大人旺”而作长远安排,营造中除布置多院多进多天井之外,还区分房屋的使用功能,因此真正达到了“能合能分”的长远期望。目前的人多分户居住状况,也没有产生居住不适而改建、增建的事情发生。据李氏老人说:“一百多年来,老房子还是原来的样子。”另外,因为居住人多,珍爱维护,建筑构件几无毁损,九成以上构件、陈设、家具仍为昔时原状。 2、李家大院建筑特色与价值: (1)地理环境 李家大院地处深丘之沟底,四围青山封锁呈现幽深景象和安宁气氛,东去山溪、西来山路交汇,“佛爷岩”(实为山神)阳坡(东坡),地理条件宜人。顺坡砌筑的石挡墙高达10余米,三个大院的建筑群南北向横陈1200多米,构成高而宽的山寨大观,气势逼人。院子、堂屋、大门皆坐西向东,踞高东望可极目致远、开户迎新有“紫气东来”。院子后靠崖前临坎,避寒风,纳朝阳、及山取水、顺坡排污,生活环境极其舒适。许多环境学建筑学人文学专家对李家寨(李家大院)独特的自然环境、殊异的小区气候大加赞美,对寨子选址、布局、营造等适应大自然的理念及作法颇多褒扬,最统一的评价是:李家寨(李家大院)折射出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2)空间组合 李家大院(李家寨)在13000平方米台地构筑了3个院子、7天井、149间屋室,形成了多形多态空间,凸显出独具匠心的“空间组合”意识。 主院空间结构为“三进两天井”,对称布局,开闭明暗大小空间的变化令“对称”显出“巧”“妙”的感知效果。300多级石梯后“二开间”门楼高踞,低处仰望产生空间高远美感。进门空间缩小。三、五步前方有雕花屏风令人注目留步;门左乃小天井,忽现亮堂,门右却是极大的暗室,一明一暗自有妙处。小天井东边“倒座”似为移民文化式样, 昔时乃客房;西北角为开敞门厅,置极长极大的条凳让来人坐候呼请。门厅左右方设大门,跨门眼界豁然开朗,面积387平方米的大天井逼现眼前,气势撼心。大天井之西5间正房,居中为堂屋,是李氏宗族重大活动的地方,堂内空间很大,堂外檐廊连通,居行极为方便;南北厢房对称4间,居中房屋处理微妙,有多门通往他室组成“多房向心”格局,大天井四角的“转角”室内空间极大,据说是“前人替后代着想”,人多了可隔出多个房间。主院有门、廊联系南北两院,足不出寨亦居行随意。 南、北小院乃后期续建,受地形限制而布局自由,但形制和风貌全依主院,坐西朝东、边角设门、“倒座”临虚。 李家大院在深丘地貌条件下着力建造“多院落”式大宅,刻意表现“大家族”的文化品位,这在经济社会落后的边远山区实属罕见。来此考查的规划师、建筑师对其空间处理手法十分赞赏,认为“大小院落合分有度,‘四维’空间组织有序”,“空间功能明确,适宜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是山地大宅民居精品。 (3)构造技艺 李家大院营造全为地方建材,精工打造,质量上乘,历百年风雨几无变易。挡土墙、地基、地坪、阶沿及柱础、地脚皆用红砂石材制成。俗称“四十八张晒垫”的大天井铺装838块精制红砂石板,地漏都雕刻吉祥图形;柱础制作与众不同,图样选择别出心裁。最为殊异的是山寨石砌排水沟渠,或穿院或绕寨、或明或暗、或直排或截流,构成完整系统,既适应山区水处理方式,又暗合传统风水文化的理论。房屋皆木构架。结构形式“穿逗”,由于运用“减柱法”巧妙造出了不少既实用又美观的屋室。屋面“悬山”式,但巧于“互借”构成了多种样式的“顶”,如几处门楼形态不一,达了“正门正”、“偏门隐”、正门规矩显重、小院门“杂作”构造显次。装修极为讲究,不仅主次、大小、明暗、前后有明显区别,即尺度、材质、色泽感、层次感等表达不同的的感知,而且木作线纹、木雕图饰更明显区别房屋的性质、功能。细究木构技艺,可以悟出李氏“家风”的文化内涵。屋面皆施小青瓦,因脊饰变化多端而勾划出极美的天际线,远眺、仰视都可获得审美的享受。若按回忆复原昔时的泥作塑品,那将是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线。 (4)陈设饰件 御赐额牌乃李家大院珍宝,檀木精雕,火焰、蟠龙、汉纹三匝透雕边框精美绝伦,彰显皇家威仪。额书“皇恩宠锡”,兰底金字,光彩夺目。大门屏风楠木雕花,“双凤朝阳”、“寿星跨鹤”、“八仙过海”、“麒麟仰凤”浮雕镏金布彩,价值极高,丰富了大门楼的观赏内容。门扣、门环、门簷、“泰山石敢当”镇邪、巨大石缸、匾联、神龛、香炉、家具、木粮仓等等皆为原物,承载着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十分少见者。陈设和饰件补充并丰富了建筑形态,乃至启示艺术、文化、意识形态的品位。李氏堂屋中清同治年间神龛依旧,规格大、材料精、制作雕刻细,极为稀有,即在古时亦属上等。现存如此祭祀设施堪称历史遗存珍品,是研究清代民俗及祭祀、家族活动史事的难得实物。 (八)“天下第一圃”:天下第一圃位于平乐古镇花楸村村委会外围,现保存有千年古茶树达数百株之多。中国历史上的长寿皇帝—清朝的康熙,平生钟爱品茶。邛崃县志记载:有一年康熙曾经传旨天下,凡境内茶圃,均要立即将其出产的好茶送京,以供朝廷品尝评比。这—年,包括四川蒙顶山在内的各地茶圃都积极奉旨贡茶,以求君王宠幸,邛蠊花楸茶圃也急令州官刘建国携茶进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的茶叶评选活动拉开序幕,千百家茶圃精制美茶一碗碗奉至康熙和文武大员的面前。而直到花楸茶沏上,康熙才龙颜大悦,连呼好茶,并当即御封邛崃花秋堰为“天下第一圃”。此后花楸茶年年上贡,誉美天下,号称“花楸贡茶”。其实,邛崃花楸茶作为贡茶,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元封九域志》中更确指为:“有火井茶场(今邛崃花楸堰地区),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觖”。但康熙御封花楸茶为“天下第一圃’,更加肯定了它在中国贡茶史上的突出地位。花楸贡茶产于四川平乐花楸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它曾经是四川大文豪司马相如作赋的题材。据记载,当时邛州茶就与嘉州、雅州所产的茶叶齐集于中国最早的茶叶集散地——武阳《今彭山双江镇,与邛比邻),又随着马帮的铃声而香飘九州。花楸之茶,旧时也称火井茶,清人吴秋农记载:“锅焙茶,产于邛崃火井漕,箬裹囊封,远至西藏,味最甘冽,能荡涤腥膻厚味,喇嘛珍为上品”。吴氏饮后诗曰:“临邛早春出锅焙,仿佛蒙山露芽翠。压膏入臼筑万杵,紫饼目团留古意,马驮车载千城空。性醇味厚解毒疠,此茶一出凡品空。” 三、民俗风情 勤劳朴实的平乐人民,不仅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古镇碗碗羊肉、泡黄豆叉海椒、奶汤面、岩谷水豆花、甜皮烧鸭、传统的乡村月饼等名小吃远近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灯会,山歌会以及沿江西岸的“竹麻号子”(手工造纸时代的劳动号子),不仅唱响了邛崃、唱响了成都,而且还唱到了北京;婚丧嫁娶时传统的九斗碗古镇酒席的特色;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更是平乐人的拿手好戏。 平乐古镇自清代以来,川剧艺术风行乡里,至今久盛不衰。除了涌现出一批知名演员如郭成君、张崇林、陈显芳等人外,至今仍有民间玩友会,逢年过节唱上几台大戏,平时来几段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踊跃观看。玩友、票友更是不计其数。不时演出的川剧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慢起来象白沫江的缓缓流水,壮起来象巍巍矗立的大碑山。农民唢呐队、威风锣鼓队风行乡里。纯朴的民俗文化不仅使本地人感到生活的喜悦,更使外地人感到陶醉。 四、特色文化 平乐文化—水乡金华,却是铁纸造就;茶马古道,更赞火酒风范。平乐以其富有特色的多类文化享誉世界。 水文化: 白沫江一江分三水,古码头急滩遇怪石。古镇清江环绕,虹桥卧波,竹筏戏浪,古榕列岸,垂杨拂水,一片生趣盎然。水上风景令人神往:张飞滩怪石嶙峋,狮子滩水流湍急;峰回路转之间,便是清幽翠谷的芦沟风景区,放眼茫茫数十平方公里竹海,你会看到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气的火井遗址、比乐山大佛还高十米的天然大佛和全国最大的古造纸竹坊群。水文化造就了平乐繁荣的昨天与今天,见证了平乐两千多年的文明史。 火文化: 平乐镇地处邛崃市能源开发区,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早在宋代就发现了天然气,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曾为火井县县治所在地,火井县即由此得名。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此乃为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火井”就是世界第一口天然气气井,其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不低估的。 铁文化: 汉时天下有48郡县设有铁官,临邛为一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秦始皇灭六国迁徙豪富入蜀,以冶铁致富的卓氏从赵国迁居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是将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引进四川,而使这里成为古代重要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的大功臣。至西汉,卓王孙冶铁不仅富甲一方,其工艺和规模都在历史上大书了一笔。 今天,在平乐场口古桥下,有一百年铁匠铺,常年风箱声呼呼炉火照天地,打铁声砰砰火星四溅,好看,看得好奇的城里人发呆,堪为古镇一绝。 不过在民间,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与汉赋圣手司马相如冲破禁锢,勇敢追求爱情的千古佳话。一曲风求凰,千载文君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仍为今天古镇上下的美谈。二千年前为了婚姻自由反抗宗法礼制不顾一切的前卫,如今成了经典。 路文化: 打铁的节奏雄壮,爱情的忠贞永恒。但那写出《子虚赋》、《上林赋》的司马长卿更让平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本应是情感缠绵的才子,文章大块瑰丽的圣手,但摆弄起国家行政来也是有章有法:先是在长安向汉武帝要了政策,然后回到蜀郡成都大张旗鼓地搞政治宣传,再后又悄悄返临邛筹措筑路资金,最终在上下赞扬欢呼中完成开通了西南夷道——南方丝绸之路。平乐,成了它的第一站。大路问天,平乐,成了中国连接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纸文化: 公元二世纪,东汉人蔡伦利用树皮、破布、渔网为原料发明“蔡侯纸”,造纸就成了中国古代造福人类的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宋代,古法造纸便传入平乐,从平乐产竹的环境看,平乐的古法造纸是竹纸。由此,平乐就成了闻名的纸乡。宋《九域志》称“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荣,纸市犹大”。在芦沟风景区,目前考古发掘的古造纸作坊遗址竟达74处之多,是中国最大的古造纸遗址群,可见当时平乐造纸的规模。 民俗文化: 平乐,以其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人留恋往返。“十古”别具一格,民居大院古朴神秘,民间工艺巧夺天工,传统灯会目不暇接,传统民俗表演风采异呈…… 茶文化: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花楸山上,李家大院,百年风雨,深山藏幽。一处淡泊无名的小院,因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而名享天下,因光绪御赐“皇恩宠赐”而载誉千古。 花楸的皇家茶圃,古镇的民间茶道,榕树下的茶馆,清醇的手工鲜芽,构筑了平乐茶文化无尽的风情:田园,隐逸,无为,古歌,怎不让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人间仙境,还需何处寻觅? 宗教文化: 紧邻古镇的金华佛山,“三教合一”的独特宗教文化魅力,加之始于隋,盛于唐的摩崖大佛石刻群“天马行空”,更是平乐一绝。古代川西三大寺庙之一的天官寺又为锦上添花。徜徉其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风味名产 碗碗羊肉:古镇名小吃羊肉,名贯川西。碗碗羊肉用祖传秘方配制的泡料将全羊在锅中蒸煮,煮熟的羊肉切碎后,用料汤继续温热后放入碗内,碗内盛有芹菜末、泡黄豆叉海椒、汤料,盛出的便是一碗清香可口的碗碗羊肉了。其用料讲究,做法独特,吃法方便快捷又上口,是冬日暖身、滋阴补阳的上佳食品。 玉麦馍馍:用当地的玉米磨成粉,和上面粉,拌入少量当地饮用水,仔细抛揉,加入酵粉,蒸煮后出锅,清香爽口,有益身心。 豆腐乳:平乐的豆腐乳起源于18世纪初,距今约200多年的历史。后代人在原有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良和翻新,选用优质黄豆经过手磨加工发酵精制而成,具清香味纯、口感舒适、原滋原味的家常风味之特点,种类繁多,分别为清香型、原味型、麻辣型等不同味型豆腐乳,是平乐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花楸贡茶:历史上闻名的崃山产茶“十八堡”,其中的花楸、天池、水口、盐井等堡,至今仍是县内茶叶基地。尤其是花楸第—堡、座落在平乐古镇花秋堰和甘山子,这里山不高而时又云雾缭绕,微风拂煦,爽气袭人,向阳不燥,背阴不冷,雨露滋润,土地肥沃。所生茶树,分树极旺,萌发茶叶,芽叶肥壮,早存迟秋,嫩度不减。所制成茶,经久耐泡,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清朝时期,用以制作皇家饮料,康熙御封“天下第一圃”便因此而得名。近年来,用以制成“花楸贡茶”、“花楸雪蕊”,更名扬四海外。四川农业大学茶叶专家对花楸古茶树实地详细调查后,认为花楸茶树品质优良、持嫩性强、内含物高、适制名优绿茶的良种。 瓷胎竹编:成都生产的竹编工艺品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竹绵工艺品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品种。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产的一百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邛崃山脉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且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原料制作的技术要求极高。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 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蔑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已从俗称“城墙垛垛”的简单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在编织技艺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细密编之外,竹编艺人经过反复琢磨,又创造了特细编、疏编、疏密结合编、元心起花。弧形锁花,以及条花、格花、链花、浪花、别花、穿花、贴花、漏花等十多种新工艺。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 六、旅游服务 吃 餐饮:古镇区和景区皆有不错的餐饮点,价格实惠,口味佳。 特色小吃:碗碗羊肉、碗碗香、饽饽鸡、奶汤面、羊肉火锅、泡黄豆叉海椒、花楸贡茶,卤菜系列,烧血旺、烩豆腐、竹笋烧鸡、石磨豆花、野菜、老腊肉、笋子虫、老母虫等等。一系列绿色天然食品,味美肉鲜。 推荐:黄记“富贵春”豆腐乳为平乐古镇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同时也是2005年成都“中国国际美食节”参展美食之精品,被评为纯天然绿色食品。 住(推荐) 黄桷树客栈:环境幽雅,(古镇核心区闫巷街),空调间,床单等日清日换。 领秀山庄:(金华山竹海),全部标准间,床单等日清日换。另有豪华家庭套间,可住80人左右。 乐善桥客栈:环境古朴,条件优越(古镇核心区大桥街乐善桥近江西街处),空调标准间,床单等日清日换。 如逢节假日,住宿较为紧张的话,可直接联系平乐古镇景区管理局旅游热线:(028)88781080或(028)88783717咨询,便可找到较为合适的住宿场所。 游、乐 游客接待中心位于古镇核心区入口处,到平乐古镇以后,联系游客接待中心有专业导游带队讲解,50元/40人以下,走古镇入口进入参观古镇区的古街、古树、古桥、古堰等九古,品味八大文化的魅力,感受每个景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完古镇一圈以后,可以在白沫江江边品茗、闭目养神或打打牌休闲,也可在民俗产品一条街购买古镇特有的小商品,把玩古镇的民俗产品,品位古镇的古典艺术。 在古镇区还可以吃到很多不错的古镇特色小吃,玉麦膜膜、奶汤面、孙血旺……在江边还有竹筏游弋,赏景戏水等皆能让您留恋忘返。 晚上可以在河边欣赏夜景,品古镇烧烤,还可以放河灯、孔明灯等,寄托美好的心愿。静幽的灯光下,和朋友和家人一同感受古镇的那份恬静和温和。 如果时间够充裕,就可以把几大景点全部游遍。最近的南方丝绸之路—秦汉古驿道,当然是前往的首选,离镇上1公里,徒步走去为佳,路上有观音院,是唐代所初建之川西大院,香火鼎盛如故。至观音院再前行约300米,即到秦汉驿道,脚下已是两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浩瀚工程了; 徒步的金鸡沟之旅,野炊是不错的选择,看随处可见的苔迹斑斑的古造纸石缸木碾,前方又是竹林深处人家,寻古探幽确实是自然生态游的上好选择; 攀登金华山,朝拜佛祖,在楠竹海里一起寻找三教的神幽; 驱车前往,芦沟竹海里有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有古老的造纸作坊,在山里住下,到天然氧吧疗养身心,清净耳根,是再合适不过; 过茫茫竹海,驱车至李家大院,在古宅中,寻找历史的痕迹,感叹古宅的不易,登高望远,感受天下第一圃的浩瀚,逝者如斯。 购 到平乐必买的几样东西:瓷胎竹编、竹帘画、红豆腐(富贵春)、老坎麻饼、小木凳、手编草鞋、乌木制品、草纸地图或草纸制品、玉麦膜膜、手工木雕……
/
本文档为【平乐古镇介绍(详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