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记事本

2011-04-29 50页 pdf 529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3235

暂无简介

举报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记事本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1)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 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位普通史官与一部旷世之作,是什么将他们融成一体?谁启动了《史记》的千古盛 大?又是谁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 《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记事本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1)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 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位普通史官与一部旷世之作,是什么将他们融成一体?谁启动了《史记》的千古盛 大?又是谁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 《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最有名 的,像《春秋》《左传》;另一类是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如《国语》《战国策》 。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史 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记》是纪传 体通史,而其他诸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各自独立的历史。 无与伦比的通史巨著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重要差别有三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实录难,饱含爱憎的实录更难。本来,一个史学家面对历史,只需客观公正地记述,不 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 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司马迁都写得悲歌慷慨,荡气回肠;而对他 憎恶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传》里的公孙弘,则不惜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揭露抨 击。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批判最尖锐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一个是和他同时代的君主汉武帝。司马迁写刘邦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更写他心 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诸多不良行为。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毫不留情。批判开国 皇帝,指斥当朝君王;如此书写,往还千年,也鲜有听闻。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史记》片段之一《鸿门宴》,被选为我国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长达半个多世纪, 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文学魅力。文章一开始,写项羽“大怒”,表现了项羽在秦亡之 后,看不清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已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为互争天下的敌人,政治上的幼稚令 人扼腕。全篇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俨然一部小说,竟令很多人怀疑它的历史真实性。其 实,《鸿门宴》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纵观《史记》洋洋洒洒五十三万言,此类描述,比比皆 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场景的描写、事件的记述,司马迁都显示出高超、多样的文学技艺。 第三,《史记》平民视角。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平头百姓不入史,这是《史记》之前的一定之规。但 是,到了司马迁这里,“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刺客列传》《游侠列传》《滑 稽列传》《货殖列传》写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或忠义,或智慧,五彩斑斓,妙趣横生,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些篇目就是中国通俗文学的鼻祖。 司马迁非常善于寻找一般史家忽略了的、而普通平民喜闻乐见的传主。正是《史记》的 不拘一格,填补了我国古代人物史上的许多空白。随手举两个例子。《论语》记载孔子的言 行,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这 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第一篇、也是最权威的一篇人物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 所以,今天要读《论语》,首先要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才能正确地解读《论 第 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语》。再比如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在《史记》之前,先秦的所 有典籍中,都没有屈原的记载,有些人竟以此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有《史记》的《屈原贾 生列传》,才印证了中国历史确有一个忠直爱国、九死不悔的屈原。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2) 化奇耻大辱为传世经典 当然,司马迁也自视甚高,自称写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是什么给了平凡文弱的司马迁如此强大的自信心,完成这样一部著作?是命运的眷 顾,还是另有原因?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曾有志于撰写一部通史。司马迁继承父 志,为写作《史记》做过充分准备:行万里路,师从名家,大量阅读宫廷藏书。不过,这些 经历,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之中并无特别之处。 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让他真正懂得了何为“死而后生”,并从此完成了 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家的根本性转变。 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兵三万出征匈奴,同时命李陵为李广利的军队担 任后勤保障(将辎重)。但李陵提出,愿意率领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匈奴之兵。 李陵之所以要求单独出兵,原因有两点: 一是,出身、才能的对比。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此前已屡建战功,深得武帝信 赖;而李广利不过是武帝宠幸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靠着外戚身份才当上领兵统 帅。 《西游记》中“你挑担,我牵马”之类的“辎重”活都是沙僧、猪八戒的事,开路先锋 只有孙悟空能够担当。现在,汉武帝分配李陵为一个庸才将军李广利搞后勤,无异于孙悟空 给猪八戒打杂。李陵自然一百个不愿意,所谓分匈奴之兵不过是借口而已,他希望独当一 面。 二是,李陵本人的自信。李陵虽然兵力只有五千,但是,这五千步兵都是精心挑选出来 的荆楚勇士,健壮剽悍、骁勇善战,因而李陵十分有信心。 汉武帝看到李陵不愿为李广利做后勤保障,就对李陵交代:我可没有那么多骑兵派给 你!言外之意,你只能带你那五千步兵出征。 李陵毫不犹豫:我就带下属五千步兵出征! 汉武帝并不放心,下令让路博德率兵接应李陵。但是,路博德也不愿当猪八戒。于是, 他向汉武帝说:现在是秋天,正是匈奴的兵马最强壮的时候,不适合与匈奴作战,如果 陛下明年春天再出征,我愿意和李陵各带五千人,合击匈奴!——又一个要单独出征的人! 汉武帝看到奏章,没有想到路博德不愿意为李陵做后卫,反而怀疑李陵说了大话之后反 悔了,才指使路博德写这份报告。于是武帝龙颜大怒,逼着李陵立即出兵。在这样的背景之 下,李陵踏上征程。 李陵出兵之初,非常顺利,没有遇到匈奴的主力,一路势如破竹;还派人回到朝中,画 出战地图,向武帝汇报胜况。 但是,后来的形势急转直下,李陵的五千骑兵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正面遭遇。 面对三万强敌,李陵毫不胆怯,沉着应战,杀敌甚众。 第 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匈奴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区区数千步兵竟这么能打!大单于立即召左右贤王的八万精兵 围攻李陵。面对十几倍于自己的强敌,李陵自知寡不敌众,于是,且战且退,向汉朝边境靠 拢。 这时,匈奴经过与李陵的反复较量,已经难以支撑,也准备撤兵。 关键时刻,意外发生。李陵的一个部下,因为被上司羞辱,只身逃往匈奴,向大单于透 露了绝秘军情: 李陵之军并没有后援,就算匈奴一时攻他不下,拼体力、熬时间,李陵也撑不了多久。 李陵步兵的箭也快用完。而李陵一部之所以以一当十,就靠一种可以连发的弓箭——弩 机,它是普通弓箭的升级版本。弩机的箭将用尽,如同猛虎失去利爪,大势尽去。 单于闻之,大喜过望,立即组织总攻。此时,李陵的军队处在山谷之中,匈奴的军队从 两边的山上向下投大石块,李陵所剩三千士兵死伤惨重,已无法继续向边境撤退。最终,李 陵投降,仅四百多人逃归。 满朝文武听说李陵投降,震惊无比。你李陵不是别人,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是大汉的象 征!战败就应“杀身成仁”!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3) 此时,脸上已经挂不住的汉武帝强忍羞愤,询问身边的史官司马迁,该如何看待这件 事。司马迁算不得大官,一个太史令,吏禄只有六百石,却直言以谏: 首先,李陵是一位国士(只有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国士)!他一心想的就 是报效国家。 另外,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数万匈奴军队奋战多日。虽然战败了,但 是,他立下的战功足以告慰天下。 再有,李陵这次迫于形势“诈降”,他是留得一命,日后见机报答汉朝。 司马迁还未说完,逆耳之言已让汉武帝怒不可遏,立即将司马迁投入监狱,定为死罪。 本来这场朝议是商量李陵之事,为什么汉武帝要迁怒于司马迁呢? 原来,汉武帝任命李广利出征匈奴,本就怀有私心,想让李广利立功封侯,自己好向爱 妃李夫人卖个人情。可是,李广利这次率三万军队出兵,杀敌一万多,损失近两万,这样的 战果让汉武帝无从加封。司马迁此时盛赞李陵,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借李陵之功指责李广利 无能,讽刺他误用李广利。 司马迁被捕入狱,定罪“诬上”。诬陷皇上,这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当处死刑。司马迁 秉性耿直,贸然为李陵开脱,招来劫难。 汉武帝时代,触犯死刑的犯人,有三种选择:一是“伏法受诛”;二是拿钱免死;三是 自请“宫刑”(指阉割男子的生殖器)。拿钱免死需要五十万,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 自赎”,拿不出五十万为自己赎罪免死。因此,只剩下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死刑,二是“ 宫刑”。如果选择死刑,已经开始著述的《史记》必将夭折;如果接受“宫刑”,一个“刑 余之人”,必将被天下人耻笑为贪生怕死。 司马迁却最终选择了宫刑。 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司马迁也深知,屈辱的生比惨烈的死更加 可怕。因为: 第 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身份另类,终身受辱。 接受宫刑之后,就成为不是太监的太监,再不能入士大夫之列,这对于一个血性男人、 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是奇耻大辱! 司马迁最为可敬的一点是,为了撰写《史记》,决然选择宫刑,去承受人生屈辱的极 限。 “自宫”(自请宫刑)不仅仅是身体的伤残,更是心灵深处永远的伤痛。从此之后,羞 辱与难堪将伴他一生。用司马迁的话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自宫”之后, 他的肠子一天到晚在转,坐在家里精神恍惚,外出常常不知道该去哪里;一想到“自宫”的 耻辱,背上的汗立刻将衣服浸透(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 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才命相违,动辄得咎。 司马迁自视甚高,抱负极大。但是,“自宫”之后,即使有珠玉般的才华,圣贤般的品 行,也因为戴罪之身、刑余之人,再不能以此为荣耀了(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 为荣)。司马迁的“才”和“命”形成了极大的悖反,让他深感锥痛,以至于“动而见尤, 欲益反损”。动不动就受到无端指责;不做事则已,做了事反而更糟糕。可以想见,司马迁 后半生背负着“自宫”的重负,如何孤苦飘零,无所适从! 伟大灵魂成就历史地位 “自宫”之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了,而激扬文字的太 史公新生了。“新生”的太史公突然具备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开始以饱受歧视的、社会 最底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看待历史。对那些是非成败、灰飞烟灭、否泰强 弱、日月盈亏,司马迁难免生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感喟和智慧。从此,在他的笔下,不论是儿 女情长的项羽,还是老谋深算的刘邦;是出使西域的张骞,还是抗匈建功的卫青;是工于心 计的王美人,还是不露痕迹的汉景帝;都因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而血肉丰满,这就是所谓“成 一家之言”。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4) 这种改变后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1.生死观。 脍炙人口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源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而《史记》之重,亦重于泰山。司马迁置屈辱、生死于脑后,成就史书中的“王者之作” ,更是作出了“重于泰山”的人生选择。 《史记》有一篇《季布列传》写道: 季布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虎将,多次打败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项羽兵败自杀之 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宣布: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季布躲到当时的大侠朱家 家中当奴隶。朱家为了营救季布,亲自到京城拜见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夏侯婴。朱家对夏侯婴 说:两主相斗,各为其主。季布作为项羽的部下,尽心尽责,那是他的本分。皇上能把项羽 的臣下都杀光吗?如今,皇上刚得天下就报私仇,怎么能显示宽广的胸怀呢?真把季布逼急 了,他逃到北边匈奴或者南方越人处,岂不是拿壮士资助汉朝的敌人?刘邦听后,立即赦免 了季布,并封季布为郎中(皇帝的侍从)。汉惠帝时,季布当了中郎将,阻止了吕后对匈奴 用兵。汉文帝时,季布又担任了河东太守,成为汉朝一代名臣。 在《季布列传》结尾,司马迁说:在项羽那样以勇猛著称的名将面前,季布能凭自己的 勇敢显露名声,可以称得上是壮士。但是,季布为了保全性命,在朱家家中当奴隶,这是多 第 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大的耻辱啊!为什么季布不选择死亡呢?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才,他把受辱不当作是一种耻 辱,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典 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 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 可见,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评价正是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终生追求,何惧屈辱?能成大事者,在这一点上,概莫能外。 2.金钱观。 司马迁面临宫刑之时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以钱赎罪。武帝时期,许多参加对匈作战 的将领犯了死罪都以此买命。司马迁拿不出五十万钱而惨遭宫刑,这使司马迁对金钱有了新 的看法。 司马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非常 务实的观点。 《史记·货殖列传》认为:追求富有是人的天性。司马迁说:天下人忙忙碌碌,都是为 追逐利益而来。拥有一方土地的王侯,还嫌自己不够富有,何况是天下百姓呢?(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 匹夫编户之民乎?) 我们民族的传统一向重义轻利,儒家提倡安贫乐道,言利者会被人们不齿。孔子在《论 语·雍也》中有一段名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孔子赞赏颜回安于清贫,也就同时贬斥了物欲和金钱。然而,不衣不食,何谈礼仪廉 耻!司马迁似乎有所洞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当的, 只要是“取之有道”! 3.犀利深刻。 司马迁刻画历史人物,入木三分;原因在于,司马迁从自己的经历中读懂了许多历史人 物,读懂了许多他过去认识不深刻的东西。 从来史官对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马迁是个例外。高祖十年(前197),陈豨被逼造 反。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吕后利用陈豨事件诛杀了韩信。刘邦得知韩信“谋反”被诛一事 后,派人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五千户,还派五百士兵作为警卫。文武百官得知萧何 加封,纷纷前来祝贺。原秦朝东陵侯召平却前来吊丧。萧何大惊,询问原因。召平说:相国 的大难从此开始了!你想,为什么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地平叛,你奉命镇守关中,不受征战之 苦,反而受到加封?因为韩信刚刚谋反,皇上怀疑你也有反意,所以加封你。希望你不要接 受任何封赏,把全部家财捐出来作为军费,皇上一定很高兴。萧何赶快依计行事。刘邦对萧 何的这种做法有什么反应呢?《史记》中《萧相国世家》写了四个字:上乃大悦。 第一部分 史家绝唱:司马迁著就 千古佳作(5) 萧何是什么人?他是刘邦早年在沛县时的上司,一向对刘邦关爱有加。刘邦起兵反秦, 萧何带领全族人一直追随刘邦。刘邦当了皇帝,功臣争封,大臣们都主张曹参的功劳第一; 唯独刘邦坚持萧何的功劳第一。刘邦说,所有的功臣都是猎狗(功狗),唯独萧何是指挥猎 狗的猎人(功人)。(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 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见,刘邦对萧何多么信任!但 是,韩信事件之后,刘邦对萧何也不放心了。“上乃大悦”四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刘邦对 开国功臣的猜忌之心。把一个开国皇帝的心事剖析得如此深刻,二十四史中唯独《史记》能 做到! 第 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唐人刘知己说,写史要具备“三才”:史才,史学,史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史识。史 识是史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史书只是材料的堆砌。《史记》固然离不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的开创之功,离不开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博闻广识;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铸就 司马迁修史的伟大灵魂。真正让司马迁区别于其他所有史家,让《史记》有别于其他所有史 书的关键,是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正是这种不幸遭遇,造就了司马迁的史识,铸就了司马迁 的伟大。 遭受宫刑之前,司马迁一心要当一个皇帝的忠臣、宠儿(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 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但是,惨遭宫刑之后,他沦落到太 监般的尴尬地步,被开除出社会正统之列。至此,他不再书生之见,不再人云亦云,而开始 有所怀疑有所批判,拥有了充满个人意志的识见和胆略,千古不朽的《史记》横空出世。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戕害,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史学家和一部卓 绝的史学著作。这个让司马迁生不如死又死而后生的汉武帝,到底是草菅人命还是天威难 测?如此性情中人,是通过怎样复杂的斗争登上权力顶峰的呢? 第一部分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1) 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也就是景帝登基那年,他的第十个儿子出生,取名为“ 彘”。双喜临门的刘氏皇族并不十分在意这个小婴儿的诞生。因为,封建帝制“立嫡立长” ,后宫三千佳丽,一位美人生育的十皇子,距离权力中心可谓“十万八千里”。但是,就是 这个毫不起眼的“彘儿”,后来竟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汉武帝。汉武大 帝是非功过,后世津津乐道,就连他的即位都充满了悬念。排行第十的他,为什么能坐上皇 帝宝座?称帝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宫廷争斗? 汉武帝:被命运垂青的皇十子 汉武帝一生叱咤风云,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 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 第一个大力拓展疆土,奠定中国辽阔疆域。 第一个开通西域。 第一个用皇帝的年号纪元。 第一个用罪己诏的形式,进行自我批评。 这六个第一,特别是罢黜百家,用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影响深远。 同时,这个声名赫赫的汉武帝,在位时间也非常长。他从16岁即位到70岁去世,执政54 年。两千多年后,清代的康熙皇帝,从公元1661年到1722年,执政61年,才刷新了他的这个 “在位纪录”。一个国家纪录保持了两千多年,很不容易。 然而,后世对汉武帝的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他雄才大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赞 他丰功伟绩,有人批他专制独裁。这个让两千多年来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和评价自己这位顶头上司呢? 前面提到,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纪元的。在汉武帝之前,皇帝没有年号,所以, 史书记载汉景帝,都说前多少年,中多少年,后多少年,按前、中、后排。汉景帝前元元年 (前156),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彘,刘彘。正史没有记载为什么汉武帝取 名为“彘”,只有《汉武故事》略有一笔:景帝亦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及 第 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 汉景帝是一个高产皇帝,他共有十四个儿子,比刘邦的八子多得多。十四个儿子分别出 自六个妃嫔。其中的王娡王美人,生了后来的汉武帝。唐姬生了一个。贾夫人生了两个,有 一个中山靖王刘胜,大家应该比较耳熟。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自称“刘皇叔”, 他喜欢追溯自己的皇家血脉,一追追到哪儿去了?追到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那儿去了。汉 景帝已经是“英雄父亲”了。中山靖王更不得了,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自称中山靖 王的后裔,难保不是浑水摸鱼。到现在,我们都难以查清,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哪个儿子的 后代;无论如何,刘备跟皇室攀上亲戚了!蜀汉政权强调自己是“正统”,原来也不过如 此。 说回汉景帝。景帝另外两个妃嫔,栗姬和程姬,各生了三个儿子。最后还有汉武帝的姨 母,也就是王娡王美人的妹妹王兒姁(níxǔ,泥许),当年也被送入太子宫中,为景帝生 了四个儿子。 十四个儿子中,汉武帝是普通嫔妃之子,不是嫡子;排名不靠前,皇十子。中国封建帝 王继承有两个原则,一个叫立嫡,就是拥立皇后的儿子;一个叫立长,就是拥立长子。 很明显,刘彘都沾不上边。难道他前面的九个哥哥都愿意放弃太子之位吗?命运为什么偏偏 垂青于皇十子刘彘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彘好运眷顾,既是吉人天相,又是景帝后宫 中五个地位不等、性情各异的女人多年角逐的结果。这五个女人是些什么人?她们凭什么左 右太子之位?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是如何记载这场宫闱战役的呢? 薄氏祖孙:失宠后的二重变奏 第一个女人,薄皇后。她是汉景帝的第一个皇后。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祖母就给他 指定了这个皇后。 第一部分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2) 汉景帝的祖母是谁?她也姓薄,即薄太后。这个薄太后曾经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嫔妃。后 来,魏豹兵败荥阳,被刘邦所杀,薄姬被刘邦收留。身为败将妻眷,薄姬在刘邦军中只能做 一个普通女工。一次,刘邦偶然发现薄姬长得很漂亮,就把她选入后宫。当时正是楚汉战争 的荥阳会战时期,历时漫长。刘邦的结发妻子吕后正在项羽的大营里做人质,刘邦身边早已 聚集了很多女人。老实巴交的薄姬并没有引起他的关注。刘邦的这些嫔妃里有两个是薄姬的 “发小”,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姐妹淘”。有一天,这两个女人聊天,嘲笑薄姬,说: 我们姐妹曾经约好了,将来无论谁被皇上宠幸,千万别忘记了另外两个伙伴。现在我们都被 宠幸了,就剩薄姬,运气不好,魅力不大,还在后宫里傻等着呢!这话刚好被刘邦听见,他 顿生怜悯之心,就召见薄姬,要她伴寝。 薄姬一直是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不过,给刘邦伴寝的这天晚上,她突然开了窍, 变得很会说话。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今天您就宠幸了我。这是一个贵征啊!意 味着刘邦就是将来的“真龙天子”。薄姬这样善良木讷的老实人,也学会了不失时机地自我 营销,可见宫闱竞争之激烈。不管此话是真是假,反正刘邦听了十分欢喜。因为这一夜情, 薄姬很幸运地怀孕了。这个孩子就是高祖刘邦八子中的第四子刘恒。这是她第一个幸运。 薄姬的第二个幸运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她的不受宠。刘邦活着的时候,除了和薄姬有过 一夜情,再也没有召见过她。在后宫的众多妃嫔中,薄姬最受冷落。所以,吕后掌权时,她 把刘邦的妃嫔全关在宫中,唯独放走了这个薄姬。为什么?吕后觉得薄姬无足轻重,量她到 哪里也成不了气候。 薄姬到哪儿去呢?她去了代地,和她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在戚夫人等众多妃嫔 受迫害的时候,薄姬非常意外地被放出了宫。 这还没完,吕后“清君侧”的第二步就是剪除皇子。在吕后最后疯狂的高后七年,三任 第 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刘姓赵王被害之后,吕后召薄姬之子刘恒改任赵王,刘恒借口为嫡母守边,婉辞相拒,远离 了这次对刘姓诸皇子的大屠杀。我们不知道刘恒顺利躲过这一劫,薄姬是不是发挥了作用。 无论如何,刘恒躲过去了,薄姬也躲过去了。这是薄姬的第三个幸运。 薄姬的守拙,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臭椿树。它的树干长满疙瘩不合绳墨,树枝弯 弯曲曲也不合规矩;长在路边,木匠都不愿回头多看一眼。正是臭椿树的“一无是处”,才 保全了性命。 这就说到薄姬的第四个幸运。高后八年(前180),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 内应,里外夹击,一举消灭了京城诸吕。荡平诸吕谁的功劳最大?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 章。但是,最后在继承人问上,大臣们各自打了一番“小九九”,不愿意拥立刘襄和刘 章。因为他们年龄虽小,却非常能干。大臣们断定,如果这兄弟二人上台,以后局面将难以 控制。倒是那个驽钝愚呆的代王刘恒,最适合做个傀儡皇帝;而且,刘恒的母亲薄太后非常 谦恭,她的娘家人也奉公守法,不会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吕后临朝称制、手握帝位的废立 大权,对西汉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是一个深刻教训。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皇室子弟的娘家素 质也成了一项重要标准。 于是,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汉文帝初一上位,马上露出了真面目,这是后 话。我们要说的薄姬的第四个幸运就是:她的这个儿子刘恒,别人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 他在代地休息;等诸吕除完了,他不费吹灰之力当了皇帝,薄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 后。 我们感叹薄姬“吉星高照”。没有任何护佑,也从来与世无争;不存在朋友,也就无所 谓敌人。她始终处于政治斗争的盲点,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也毫发无伤。 但是,人的心气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儿子当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如今的 薄太后既不是当年的织布女工,也不是不受宠的普通妃嫔;她现在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让 帝国荣光从此照进娘家,让家人永享富贵。儿子,薄太后已经管不了了。事不宜迟,就从孙 子着手。薄太后的孙子正是当时的太子,日后的汉景帝。薄太后处心积虑,要为孙子选妃, 点名薄家孙女。太子妃是什么前景啊?太子即位是皇帝,太子妃将来就是皇后。当年吕后不 是专门给姓刘的皇子配姓吕的后人,刘吕配?薄太后也要“拉郎配”,搞刘薄配。可是,太 子能喜欢祖母给他选的这个太子妃吗?不能。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老太后钦点的,在那样的 环境之下,如果不服从,他极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 第一部分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3) 这个太子妃在汉景帝即位以后,就是薄皇后。同样姓薄,薄太后是命超硬,薄皇后却实 在命太薄。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 太后崩,废薄皇后。 薄皇后的一生,始终没有生孩子。这在“母以子贵”的帝王之家是致命伤!汉景帝有十 四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牌皇后没有儿子,的确匪夷所思。汉景帝的生育 能力没有问题,他有十四个儿子为证啊。莫非薄皇后有问题,不具备生育能力?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景帝不喜欢薄皇后,导致皇后无子。吕后也曾为她的儿子汉惠帝 选了一个亲外甥女,做惠帝的皇后。汉惠帝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和这个张皇后却一 个孩子也没有。这里面恐怕还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因此,“皇后无子”,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能生,一是不受宠。这就在汉景帝的宫闱 之中,造成了非常复杂的局面。毕竟汉景帝即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立嫡”无所依凭, 皇后的位置能够坐得稳吗?一场宫闱角逐,就因为薄皇后无子、无宠而引发了。 “宠幸”突然变得很玄。薄太后因“无宠”而“幸”,薄皇后却因“无宠”而“不幸” 。《庄子·逍遥游》中另有一说:农家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主人杀掉了那只 第 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不会叫的雁招待客人。薄家两代女人的“同途殊归”,恰恰对应了臭椿“无用”而保全、大 雁“无用”而被杀。所以,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正因为“皇后无子”,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了被立为太子的可能。这样,刘彘突破 了“立嫡”第一关。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还有第二关——“立长”。排行第十的刘彘距离太 子之位依然遥遥无期。这时,刘彘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 王娡:游凤戏龙未可量 第二个女人,王娡(zhì,志)。王娡就是汉武帝的生身母亲。讲王娡,得从王娡的母 亲臧儿说起。这个臧儿是什么来头?当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其中有一个燕王臧荼, 臧荼的亲孙女正是臧儿。后来,臧荼投降了汉朝。到了汉五年(前202),燕王臧荼起兵造 反,被刘邦一举平定,臧氏家族随之消亡,臧儿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红颜薄命”,婚姻 经历十分坎坷。臧儿的第一任丈夫,姓王,叫王仲。臧儿和他生了三个孩子,一个男孩王 信,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兒姁(níxǔ,泥许)。儿女双全的臧儿在夫家确立了地位,日子慢 慢安逸起来。然而好景不长,王仲病故。失去靠山的臧儿果断选择改嫁,嫁到长陵田家,又 生了两个儿子——田蚡和田胜,田蚡就是武帝时期权倾一时的宰相。这样,臧儿嫁了两次, 生了五个孩子。需要的是,汉代风俗对女子的婚姻约束是比较宽松的,女子丧夫、离异 后,都可以改嫁。臧儿因为身世凄苦,就想“拿青春赌明天”、“用婚姻换前途”,把恢复 臧氏家族昔日辉煌的梦想,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 大女儿王娡早年由母亲做主,千挑万选,嫁入金王孙家,生下一个女儿。女儿嫁了金龟 婿,臧儿本已志得意满。算命先生突然向臧儿泄露天机:两女当贵。你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 大福大贵。这卦本来不必认真,王娡已经嫁得很不错了啊!但是,臧儿不满足,她认为金王 孙家林子太小,养不起她的宝贝女儿王娡这只金凤凰。于是再次果断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 家里夺回来,重新嫁人!这个决定非常大胆!我们推算一下,王娡的婚史,包括出嫁生子, 至少要两年时间。人都有一种惯性,特别是女人,为人妻,为人母已整整两年,要她从以往 的生活环境中硬生生地脱离出来,另觅芳草,即使是现在,也无异于一次疯狂豪赌。然而, 冒险家臧儿愣是把这件事办成了,整个过程王娡也非常配合。 很快,摆脱了婚姻束缚的王娡,和妹妹王兒姁先后被臧儿送入太子的宫中。原来臧儿眼 中的“富贵”只有“君临天下”的皇家威仪差可比拟啊!把一个已婚并育有一女的女儿送入 太子宫中,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即使汉朝民风再开放,太子也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女子为 妻。王娡一定是隐瞒了婚史。由此看出,王娡确实有过人之处。 第一部分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4) 第一,冷酷。王娡本来和金王孙过得好好的,还生了一个女儿,应当说婚姻美满。可 是,臧儿一鼓动,王娡就变脸。王娡离开金王孙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当贵”的生活。一个女 人,能够斩断旧情,抛夫弃女,毅然决然地改嫁。这不是冷酷是什么? 第二,果断。王娡离开金王孙时,可谓破釜沉舟,孤注一掷。首先,她能不能进太子 宫?其次,算命先生那一卦,到底灵不灵?这都是未知数。最后,就是送到太子宫中,能不 能得到太子宠幸,也很难说。但是,瞻前顾后必然错失良机,所以,王娡非常果断。 第三,有野心。王娡顺从母亲的意志,放弃幸福安逸的小康生活,一头扎进勾心斗角、 你死我活的太子后宫。这种义无反顾的原动力就是她的不安于现状、野心勃勃。 第四,冒险精神。王娡冒了多大风险?别的不说,万一这段婚史被人举报,会是什么结 果?不要说太子宫中呆不住,恐怕连金王孙家也不会再要。王娡就这样断了自己的后路! 就这样,王娡姐妹二人都被送入太子宫中,服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臧儿给自 己上了双保险:两个女儿无论哪一个得到宠幸,她都是赢家;如果都得到宠幸,她则是大赢 家! 臧儿这招险棋成功了没有? 第 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王娡送到太子宫中以后,生了一个皇子,三个公主,一龙三凤。她妹妹王兒姁更了不 得,生了四个皇子。在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中间,臧儿的两个女儿一共生了五位皇子。臧儿 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啦!尽管《史记》里面没有讲,但是我分析,这一切之所以如此水到渠 成,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她的女儿都要长得非常漂亮。你想想,王娡再婚,王兒姁初 嫁,各自为太子添了四个孩子,不是相貌出众、万千恩宠,很难办到。“没有金刚钻,别揽 瓷器活。”臧儿敢赌,就是因为底气足。她把宝押在哪儿?押在她两个女儿的美貌上。她成 功了。《汉书·外戚世家》记载:初,皇后始入太子家,后女弟王兒姁亦复入,生四男。 无奈改嫁的母亲,失去生父的姐妹,三个弱女子敢作敢当,终于改变了命运。看来,一 个人能否成气候,不在于表相是否柔弱,而在于有没有一颗强悍的内心。 姐姐王娡入宫以后,先生了三个女儿,然后很快又怀了孕。怀孕期间,王娡告诉太子, 自己做了一个梦:“日入其怀”。就是她梦见一个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了。和世界上 很多民族一样,我们的先民历来信奉太阳崇拜。直到今天,我们还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 “日入其怀”是一个非常显贵的征兆。又一个释梦邀宠的女人!王娡“日入其怀”,大概有 三种可能。一个是王娡自神其子。现在会不会有孕妇梦见太阳落到自己肚子里去了?极少。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今没有做帝王这一说,大家也就不去梦这个太阳了。王娡如此 释梦,很可能是要神话她的儿子,给儿子日后做皇帝造势。再一个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 王娡的儿子后来的确做了皇帝,后人就附会,说她“日入其怀”。第三种可能,就是两者都 有,既有王娡的神化,也有后人的神化。 这里我们可以说说有关汉武帝的两部野史,一部叫《汉武故事》,一部叫《汉武帝内 传》。《汉武帝内传》说得更神乎其神。汉景帝梦见一个神女,拿着一个太阳送到王美人的 嘴边,王美人把这个太阳吞了。吞下太阳以后,她怀孕十四个月,生下的孩子就是汉武帝。 这个说法显然不可靠。倒是“日入其怀”,在《史记》和《汉书》的《外戚传》当中都有记 载。不过,这个真实也是相对的,因为谁也不能进入王娡的梦境看个究竟。 在这样的吉兆之下,刘彘诞生了。这一年,汉景帝顺利登基。可见,彘儿真是一个讨喜 的孩子。身为十皇子,刘彘的地位并不显要,但深得父王宠爱。四岁时,也就是汉景帝前四 年(前153),刘彘被立为胶东王。同年,汉景帝又封他的长子,也就是栗姬的大儿子刘荣 做了皇太子。汉景帝遵从祖制,“立嫡”不成,选择“立长”。王娡抛夫弃女,投身太子后 宫,生了龙子,封地封王,首战告捷。但是,她的野心并没有到此终止,毕竟胶东王距离皇 太子之位相差甚远,王娡不会就此偃旗息鼓。 第一部分 潜龙在渊:汉武帝继位 悬念迭生(5) 现在,影响汉武帝政治生命的五个女人已经出场了两个。一个是无子、无宠,后位朝不 保夕的薄皇后;一个是入宫即受宠,有了皇子,还要力争皇太子的王娡。一场宫闱角逐正式 打响。但是且慢,还有三个女人尚未亮相。她们是谁?凭什么决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又 如何左右少年刘彘的皇太子之路呢? 第二部分 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1) 汉武帝文武一生,内修法度,外攘夷狄。当他把目光转向茫茫戈壁,雄心万丈,豪情顿 生:何日一雪大汉和亲之耻?而谁来做他的大将军?谁为他驰骋沙场,开疆扩土?风云际 会,他发现了爱妃卫子夫的弟弟,姐姐平阳公主家中的骑奴卫青。一个穷苦孩子,为什么能 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又是怎样在汉匈战争中,屡建奇功,官拜大将军? 起于尘埃成金身 卫青成长之路,要从建元二到三年间(前139—138)后宫中一起滥用私刑案说起。 建元二年春,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顺道来平阳公主家游玩的汉武帝宠幸并带 回宫中。原来在平阳公主府担任骑奴(以奴隶身份充当骑兵侍从)的卫青,也因此到了建章 宫。 第 10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不久,卫青被秘密逮捕,有人要杀掉他。可怜卫青刚刚见识皇家威仪、似锦繁华,就要 惨遭毒手。卫青危在旦夕,阴森的牢狱之中突然现出曙光。 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公孙敖。公孙敖,义渠(秦国西北最大的一支少数民族)人,当时是 汉武帝的骑郎(骑兵侍从)。卫青进宫,两人年龄相仿,又有共同语言,过从甚密。也许是 骑马游玩寻不着卫青,也许是宫中巡视的兄弟发觉了蛛丝马迹。公孙敖义无反顾,带领几名 壮士直冲囚禁密室,救出了卫青。 卫青当时只是建章宫的普通侍从,老实本分,他能得罪谁呢?谁又敢对皇帝爱妃卫子夫 的弟弟痛下毒手?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如果卫青遇害,谁是最痛苦的人?当然是他的亲姐姐卫子夫!那 么,谁最希望卫子夫痛苦?当然是与卫子夫争宠的皇后陈阿娇,还有陈阿娇飞扬跋扈的母亲 长公主刘嫖! 原来卫青不自觉地卷入了一场后宫之争:卫子夫入宫,受宠,怀孕,使得皇后陈阿娇妒 火中烧,却无从下手。如果在平阳公主府中,长公主或许不好明目张胆;卫青此时身处长公 主能够施展拳脚的宫中,她就好下手了(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奇怪的是,卫青被囚之后,表现出超人的忍辱负重和宽宏大量。即使日后官拜大将军, 卫青对此事也只字不提。 事关生死,卫青却采取“冷处理”,等闲视之。这是为什么呢?是“君子报仇,十年不 晚”,还是纯属胆小怕事,息事宁人?其实,卫青既不想冤怨相报,也并非惊弓之鸟;一切 缘于自身的无奈与自卑。 人的个性很大程度上受少年时代的境遇影响。比如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仍然摆脱不了 早年的流寇习气,开口就骂人。卫青到底有怎样的身世背景,左右了他的人生态度呢? 第一,私生子。 卫青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原本并不姓卫,其父郑季是当地的一个县吏, 被派到汉武帝的姐姐平阳侯家做事时,和平阳侯的婢女私通。这个婢女,《史记·卫将军骠 骑列传》说是“侯妾卫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说是“家僮卫媪”。“侯妾”和“家 僮”是一个意思,即平阳公主家的佣人。 卫青成年之后,有一次到甘泉宫,遇到一个髡钳之刑的囚徒(钳徒)。此人声称自己懂 得相面术,执意给卫青算一卦。望闻问切一阵,钳徒郑重其事地说:你将来是贵人啊,官可 以到封侯。卫青既未欣喜若狂,也无诚惶诚恐,淡淡一笑:我一个家奴生的孩子,不挨打就 知足了,怎么可能妄想封侯呢(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古人讲述贫寒者发迹,每每出现仙人指路,如:张良的黄石公授书;汉武帝外婆臧儿的 “两女当贵”;汉武帝之母王娡的“梦日入怀”,多半是后人的附会。谁能体会成事者背后 的艰辛,谁能读懂卫青一笑里的凄凉?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私生子,本该姓郑。由于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皇上宠幸,所以 卫青不用亲生父亲的“郑”姓,而改用母亲的“卫”姓(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 子,故冒姓为卫氏。)。 第二部分 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2) 卫媪有六个孩子: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长子卫长君,次子卫青,还 有一个卫步广。早年,卫媪一家穷得揭不开锅。无奈,只好送卫青到他的生父郑季家中。郑 季明媒正娶的夫人当然对卫青没有好脸色。郑季自己出轨在先,自知理亏,只好让他的拖油 第 1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瓶娃娃上山放羊。卫青的兄弟姐妹也瞧不起他,对他呼来喝去,百般欺凌。 母亲养不起,父亲不疼爱。私生子卫青从此坚强早熟,养成了谦卑隐忍的个性。 第二,骑奴。 卫青成人后,又回到平阳公主府邸,做平阳公主的骑奴(骑兵侍从),身份还是奴仆。 然而,卫青的骑奴身份也给他带来机遇:一是骑奴必备的武功和精湛骑术,使他有能力 担纲将来大将军之职。二是使平阳公主对他非常了解,以致再婚时选中卫青。 当然,真正改变卫青一生命运的,是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 卫青少年坎坷,但机遇也与坎坷并在。何况,他从小就是个知高知低的孩子。在他心 中,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恩之心——感谢上天,感谢皇帝。 无论如何,卫青被抓,阿娇母女对卫子夫的嫉妒之心暴露无遗,也使汉武帝对阿娇母女 更加不满。 汉武帝索性把卫青提拔为建章监(建章宫的管理者),并加封侍中(皇帝的侍从)。这 无非是向阿娇母女以及其他再图不轨者亮明:我就是卫家的后台老板! 卫子夫得宠,卫家人人受益:卫青的哥哥卫步广几天中受赐千金,卫青的同母姐姐都嫁 得金龟婿。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曾与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武帝就把 陈掌招来,赏赐兼提拔。后来,汉武帝又升卫子夫为“夫人”(嫔妃的一级),提拔卫青做 太中大夫。公孙敖因为营救卫青有功,也沾了光,蒙武帝多次提携,备受尊崇。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后陈阿娇积怨爆发,竟然用巫蛊诅咒卫子夫。害人终害 己。一只怨毒的蛊娃娃,对当事人毫发无伤,倒是把阿娇自己拉下了皇后之位,打入长门冷 宫。而卫子夫更是万千宠爱在一身。爱屋及乌,卫青因此更得汉武帝信任和重用。不过,汉 武帝和卫青都清楚,做外戚,只是一时风光;做能臣,才是一生荣耀。仅仅依靠裙带关系, 卫青就官运亨通,荣华显赫,必然难以服众。皇帝只能为你指方向,造声势,要想在朝中站 稳脚跟,卫青还得靠自己建立功业。 荡平龙城冠群臣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以报马邑前耻。 为挽回马邑之谋的失败局面,打击匈奴的疯狂报复,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车骑将 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一万骑兵,分别从上谷、代 郡、云中、雁门出击,攻打匈奴。 这是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 此次出兵,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兵;李广兵败被俘,所幸最后逃回。汉 武帝将损兵折将的公孙敖、李广投进监狱。按照汉法,他们本当斩首,后因两人缴纳赎金, 被废为庶人。 四路人马唯独卫青立功,被封为关内侯(有食邑无封国的侯爵,属于汉代军功爵制的第 二等)。 卫青立了什么功呢?他直捣龙城,斩杀匈奴七百(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这是头 功!虽然杀敌不多,但意义重大。 一、震憾。卫青战绩并不辉煌;但对匈奴人是个极大的震撼。此前,汉匈之间虽时有冲 突,但都在汉朝边境交战,汉军从未深入匈奴腹地。这一次,卫青竟打到龙城,攻入匈奴的 第 1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王廷。这对于匈奴,是一个让人十分不安的信号:原来安全的匈奴腹地,今后也可能为汉军 经常光顾——整个匈奴领地再也没有安全可言。 二、激怒。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汇合部落的王廷,是政治中心,更是宗教圣地。 因而,卫青此举使匈奴上下震惊之余,无比愤怒。战争扩大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 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3) 三、报复。当年秋天,匈奴即数次侵盗边郡,以雪龙城之辱。汉武帝急调老将韩安国为 材官将军,屯兵渔阳郡。 第二年(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的皇长子刘据,卫子夫晋升皇后。是 年秋,卫青领车骑将军职,率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塞,将军李息从代地出塞,夹击匈奴。卫青 斩敌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史称“ 雁门之战”。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塞进攻,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李广等名将一概未 用。龙城之战,汉武帝首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在对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 贺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万。而雁门之战,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 卫青所率军队由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卫青的副将。这一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 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雁门一战,引来了匈奴更大规模的报复。 匈奴大举入侵,杀死辽西太守;在雁门,又杀死和掳去几千人。 仅一个多月,匈奴再次进犯上谷、渔阳。由于韩安国上书请求停止屯军(驻扎军队。一 边驻守边境,一边垦荒种地),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无法打退匈奴骑兵,只好退回军营, 匈奴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扬长而去。 卫青出身骑奴,并未受过多少教育,读过多少兵书,和他共事的有老一辈名将韩安国、 李广,也有同辈的青年将领公孙贺、公孙敖,为什么他人接连失败,卫青却屡战屡胜? 应时东风第一枝 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卫青不如韩安国;论驰骋疆场、经验丰富,卫青不如李广。然 而,韩安国郁郁而终,李广免死而赎为平民,唯独少年卫青捷报频传。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第一,才干。 《史记·佞幸列传》末尾言: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司马迁认 可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才能。卫青是外戚不假,可他是有才能的外戚。西汉一代不少外戚都 得到过重用,但是,有些纯粹就是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而受封赏,自身并无真本事。如王信 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哥哥,被景帝封为盖侯(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 为盖侯)。田蚡、田胜是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分别被封为武安侯、周阳侯(武安侯田蚡 者,孝景后同母弟也……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卫青不一样。战争毕竟是战争,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进攻防守,如何整体协调……非将才 不能胜任。龙城大捷,
/
本文档为【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记事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