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2011-04-29 3页 pdf 147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3063

暂无简介

举报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康秀芳 (观紫中学 ,  四川  仪陇  637605)   摘  要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他们身上体现 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 ,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 ,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 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反叛传统型、反抗 - 沉沦型、个性解放型、科举殉葬型和 卫道士型五类。 关键词 :知识分子 ;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 : I21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康秀芳 (观紫中学 ,  四川  仪陇  637605)   摘  要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他们身上体现 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 ,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 ,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 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反叛传统型、反抗 - 沉沦型、个性解放型、科举殉葬型和 卫道士型五类。 关键词 :知识分子 ;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 : I21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9187 - (2006) 03 - 0091 - 03   在鲁迅的笔下 ,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其小说中的 知识分子形象则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状况。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 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西文化第一次全面交融、 碰撞的时期 ,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重新审视、选择、 对抗和融合时期 ,更是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时 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 ,历史给他们提 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 ,同时 ,文化转型和社会的 转型给他们以大的希望 ,也给他们以大失望与大痛苦 ,他们 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 的人们 ,承受着“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而又满怀着毁坏 “铁屋子”希望的反叛者、探寻者 ,但是他们并不确知清醒后 的路向 ,这种处境与心态即带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 ,也从 而具有超个人的历史内涵 ,因而也称之为“孤独者”。 当然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先进与落后 ,新型与 旧型的知识分子之分。与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相比 ,先进 的知识分子与作者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精神、情感联系 , 这些人物与作者共生于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 ,从狂人、夏 瑜到疯子 ,至吕伟甫、魏连殳 ,再到涓生等此时期的几代知 识者 ,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 历程 ,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 ,甚 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 历。 根据鲁迅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特征以 及当时思想背景 ,笔者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 分为五大类。 一、反叛传统型 这一类形象是鲁迅小说中出现的最早的一类知识分子 形象 ,如狂人、夏瑜、疯子。他们都是活跃在辛亥革命前后 的知识分子形象 ,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出身旧家庭 ,与中 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先天联系 ,都接受并信奉新思 想 ,在其召唤影响下 ,基本上完成了自身思想的现代化 ,并 以极大的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把向“沉默的国民”启蒙的历 史重任承担起来 ,因而也就坚决同原先所属旧阶级、旧文化 实行了决裂 ,成为“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 臣”。正由于他们来自旧阶级、旧文化 ,对于这里的黑幕看 得比常人分明 ,因而倍感其黑暗和凶残。 《狂人日记》就是通过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 动 ,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的幻想杂糅一体 ,用人物自叙 的方式“暴露宗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认定现实是个“吃 人”的社会 ,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 救孩子的”呼声。夏瑜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个革命先行 者 ,他深喑反动统治阶级的黑暗 ,他的“大清的天下是我们 大家的”的主张 ,既是对清朝统治者坚定的反抗 ,又是对“普 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古老传统的背 弃 ,虽然他为了民众的解放而牺牲 ,而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 病的良药 ,但是他的革命精神和气节却始终为作者所赞扬 ; 《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是传统文化的反叛者 ,他要吹熄作为 封建传统礼教文化象征的“还是梁武帝点起的 ,一直传下来 没有熄过”的长明灯 ,失败后 ,他又喊出“我放火”的激烈口 号 ,体现出当时的知识分子韧性的斗争精神和对旧势力清 醒的认识。 无论是狂人还是疯子 ,他们都因对传统势力的罪恶的 深刻认识和“反戈一击 ,易制强敌的死命”(鲁迅《坟. 写在坟 的后面》) ,就必须要受到原阶级与原属势力镇压和打击 ,正 如鲁迅而言 :“在坏下去的旧社会里 ,倘有人怀有一点不同 的意见 ,有一点携贰的心思是一定要大吃其苦的。而攻击 陷害的最凶的 ,则是这人的同阶级的人物。他们认为这时 最可恶的叛逆 ,比异阶级的奴隶造反还可恶 ,所以一定要除 掉他 (鲁迅《二心集。序言》) 。因此 ,就注定狂人、夏瑜、疯 子几乎站在他们所生活环境的从老到幼每个人的对立面 上 ,成为他们异口同声地诅咒对象和不共戴天的仇敌 ,而遭 到被囚禁、被杀害的噩运。但先觉知识者并不因此而畏惧、 却步。他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自相力 ,坚持着自己的斗 争与努力 ,从事着人的现代化的艰巨的启蒙工作 ,但面对绝 19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13 大多数为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愚昧而又以“卫道”自任的人 群 ,面对整个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的时候 , 就不得不产生“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悲哀 ,产生“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苦闷与孤独 ,夏瑜在糟受阿义毒打后的那句“可 怜”、“可怜”的叹息 ,就包含着那么深沉复杂而又孤寂的情 绪感受。 狂人和疯子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识者是十分重要的一代 人。他们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 ,是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者和中国愚昧落后民族的启蒙者的角色。鲁迅在作品中侧 重展示他们与封建传统势力对抗中的失败以及欲启蒙反而 为启蒙者所仇视的悲剧。但这种失败是由于历史尚未为其 提供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而导致的失败。他们个体的精神 力量仍然相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正义性 ,体现出坚韧的特 点 ,是有为理想而受难 ,乃至献身的崇高、悲壮的耀眼的光 彩 ,也由他们与“庸众”的关系状态中 ,产生出一种悲凉感。 二、反抗 ———沉沦型 这一类形象主要是指清末民初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思想 的知识者 ,包括吕伟甫、魏连殳。他们出现在鲁迅思想的 “彷徨”期 ,应该是辛亥革命前后成长起来又经历和参加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者 ,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 随着西方思潮在中国更为广大的传播而前进 ,作为中国近 代之交时期历史的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 ,他们参与制造了 这段历史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 帝、张勋复辟 ,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 ,于是失望、颓唐 得很了”(鲁迅《南腔北调集》) 。 《在酒楼上》中的吕伟甫先前曾是十分激烈的新文化的 传播者。他曾“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以至于打起 来”,与同伴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 (鲁迅《彷徨1 在酒楼上》)表现出强大的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反抗 旧文化的呼啸奋进的斗志者风范。但当“五四”退潮的旧势 力的反扑加剧和沉重的生活压力时 ,他放弃了自己传播科 学文化的神圣职责 ,而回归旧营垒传播旧文化。这是惊人 的历史性倒退。但作者并未正面刻化他内心的矛盾痛苦 , 而是从他的“沉静”、“颓唐”的外貌刻化 ,从他语言行为的描 写中 ,透出他的矛盾、痛苦、孤寂的灵魂信息。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早年失怙失恃 ,与孀居的祖母相 依为命 ,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遇 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他留过洋 ,接受了新思潮 而成为寒石山唯一的“吃洋教的新党”与他所供职的 S城的 “异类”。环境本身也就把他与世人隔离开来 ,而使他成为 孤独者 ,他也就只能在“独头茧”中作困兽之斗 ,在他心目 中 ,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 文化和他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 ,必然受到旧势力的打 击迫害。先是流言 ,继而是被辞退而失去生活的依托 ,为了 “活几天”,他终于在生活的碾迫下 ,放弃自己原来的理想和 价值观念 ,“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拒斥我先前 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为军阀的顾问 ,回到旧营 垒 ,立刻得到高薪奉养和旧势力的青睐。生活的优越并不 能避免内心的混乱。他的对新思想的背弃仅仅是源于生活 的压迫 ,一种动物性的本能要迫使他放弃对于现代思想、文 明的追求 ———这就成为他痛苦的根源。但是 ,他的心灵痛 苦是无法解脱的 ,魏连殳死了 ,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到 不如说死于心理的病 ———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 折磨。 由此可见 ,吕伟甫、魏连殳二人都是民主科学观念的早 期传播者 ,但新思潮落潮后 ,他们星散各地 ,进退失据 ,在旧 势力的压迫和生活的压榨之下 ,不得不向旧势力妥协回归 , 他们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沦落的孤独的知识者。 在这一类型人物身上 ,尤其是魏连殳身上 ,我们可以感 受到与鲁迅独特的生活历程、方式以及精神气质的联系 ,鲁 迅自述“五四”落潮后“因为成了游勇 ,布不成阵了”而产生 “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苦闷彷徨 ,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 卒”,他仍然“荷载独彷徨”,并找着新的战友和新的出路。 在吕伟甫、魏连殳身上所体现出的浓重的苦闷孤独感 ,也正 折射着鲁迅此期的心灵和思考。 三、个性解放型 与前两类知识分子比较 ,这是活跃在“五四”时期的新 一代知识者 ,如《伤逝》中的涓生、子君。他们是全新的个性 主义青年 ,是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思潮熏陶下成长起 来的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没有吕伟甫、魏连殳那样的 社会阅历 ,但却更单纯、更热情、更浪漫 ,对未来充满美妙的 憧憬。他们没有传统的负累 ,在“五四”高潮下 ,在时代洪流 裹挟下 ,他们把与封建传统观念相对抗和自己对于爱情的 追求联系在一起 ,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封建主义的决裂 ,最 终他们冲出家庭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新 生活。 男欢女爱 ,自由结合以至离家私奔 ,在古代中国社会和 文学作品中也非仅见 ,“五四”后涓生、子君自由结合的事 实 ,也已不再属偶然和个别 ,而是一种时代风气 ,体现了青 少年对于封建婚姻道德观念的彻底背弃 ,这是历史的巨大 进步。但如涓生、子君一样 ,他们的结合存在着视野上的盲 区 ,即在此之后道路应该怎样走 ,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 实 :自由恋爱与婚姻的实现只是人生某个阶段追求的目标 , 即使在这一阶段 ,也远非追求的全部。因此 ,忘记“人必生 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更忘记环伺周围 ,时刻准备伺机一 击的强大的旧势力。他们只在本来充满狂风暴雨的世界上 一心一意修造自己的爱巢。因而在旧势力猝然打击下 ,失 去了抵抗力 ,最终导致了爱情悲剧。 因此 ,子君和涓生虽然冲破重重阻力 ,建立了新家庭 , 但是 ,他们胜利的同时又是悲剧的开始 ,在严酷现实的强大 压力下 ,子君不得不回到她刚刚冲出来的旧家庭 ,在世人的 严威和冷眼中走向了冰冷的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虽 然活着 ,但他也时刻在痛苦地忏悔 ,艰难地寻觅着新的生 路。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既有个性悲剧的特点 ,同时更 具有社会悲剧的特点。子君接受民主自由 ,个性解放 ,婚姻 自主的现代文明新思想 ,冲出家庭与涓生结合 ,但最终不得 不与涓生分手 ,回到冷冰冰的旧家庭中郁郁死去。她是在 29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13 封建社会黑暗的特屋子中被新思潮传播者“惊起”的“较为 清醒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她注定要“受到无可挽救的临终 的苦楚”的“不幸的少数者”(鲁迅《呐喊·自序》) ,她的爱情 追求的悲剧 ,其思想实质是个性解放思潮在旧中国社会中 的失败。涓生作为“五四”培养的青年知识者 ,既是新思潮 的接受者 ,又是传播者。“五四”高潮所显示的似乎不可阻 挡的声势 ,为他们自由恋爱理想的实现提供了 短暂的机 遇 ,但此后 ,他们停止了自己的奋斗追求 ,酿成了悲剧 ,涓生 以自己的行为实现了超越 ,虽然这种超越对人 (子君) 对己 (涓生)都是残忍、痛苦的 ,但又是不得已的 ,这种超越实质 是把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国特殊国情结合恰里的重新审视 , 是对个性解放思想的扬弃 ,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也是他 新的思考与探索的开端。个人思想的蜕变由此开始 ,历史 的前进寓于其中。因此 ,虽然涓生、子君共同演出了一场爱 情的悲剧 ,但就涓生后来的行为看 ,则又体现出正剧的庄严 感。这也正体现出“五四”新一代知识者的特点 ,因而也同 前两类悲剧人物区别开来 ,无论是接受新思潮文化或是扬 弃个性解放思想 ,涓生都是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是知识者 中最有希望的人们。 四、科举殉葬型 鲁迅在《孔乙己》和《白光中》中 ,描写了科举殉葬型的 知识分子形象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 在《孔乙己》中 ,孔乙己是一个不得志的贫穷潦倒的读 人 ,封建的科举制度并未给他铺就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 , 反而使他变得能吃不能做 ,沦落到与短衣帮为伍 ,甚至比短 衣帮还不如的境地。于是 ,孔乙己便处在这样一个可笑的、 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的脑子装着高贵的上等人 的意识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处于卑贱的下等人的地位 ;一 方面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长衫阶级所抛弃 ,另一方面他又 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因而他就成了咸亨酒店 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是 ,孔乙己在迂腐 中还是流露出一些善良 ,在可笑中也还是显得有点可爱 ,作 者对他既嘲讽和鞭笞 ,也有同情与怜悯 ,鲁迅最后是含着眼 泪把他送入坟墓的。 《白光》中的陈士成跟孔乙己是同样的人物。他参加科 举考试连考了十六回 ,结果仍然没有中榜。中榜的希望既 已破灭 ,于是他臆想中出现了金银财宝 ,为了寻求这些财 宝 ,他“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 ,伸手去摸锄头”,“他突然仰面 向天 ⋯⋯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于是 ,他向白光 追去 ,跃进湖里淹死了。 总之 ,作者鲁迅在塑造这两个知识分子的时候 ,都是含 泪将他们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殉葬品的 ,他们为 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理论 ,而甘愿一生为 科举而活着。 生存于士与民 ,文言世界与日常语言世界的夹缝中间 , 其尴尬的处境对读书人是一种折磨 ,这种折磨每每使读书 人心理发生程度不同的扭曲 ,孔乙己极力讳言“偷”,每当被 众人逼得辞穷之际便出之以文言 ,以守为攻 ,转败为胜或多 或少都有点心理变态的色彩 ,而陈士成则更为严重 ,一连十 六回的科举考试的紧张 ,十六回急切的期待 ,十六回落第的 沮丧 ,加之平时的辛苦 ,执着的希望与世人的白眼 ,在他心 中重叠交织 ,搅得他六神无主 ,五脏不安 ,每当看榜归来 ,他 觉得连一群鸡都在笑他 ,精神空虚 ,可见一斑。在他的心目 中 ,读书为科举 ,科考为出仕 ,出仕为发财 ,如今科考不过 关 ,他便把幻想直接寄予发一笔横财上面 ,掘先人埋下的财 宝就是他落第后强压之下的心理发散的突破口 ,心理能量 小时 ,他还只是发发怔忡 ,掘出个坑而已 ,当第十六回落第 后 ,他心理能量积聚到难以承受的程度 ,爱掘坑而落空之后 陷入更大的迷狂 ,竟把月光当作财宝之光 ,追踪到湖里去圆 他及第发财梦 ,了结了他那寂寞的一生。 五、卫道士型 鲁迅在抨击封建主义的罪恶时 ,还将抨击的矛头直接 指向一群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如《肥皂》中的四铭 ,《高老夫 子》中的高尔础等 ,这类知识分子所拼命维护的主要不是封 建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而是封建的伦理道德。 《肥皂》中的四铭是所谓“移风文社”的成员 ,他反对办 学堂 ,连女学生在街上走路都觉得有伤风化 ,他们一伙出的 征文题目可谓是一段天下奇闻 :“恭拟全国人民吁清贵 大总统特颁命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 表面看来 ,四铭是一个多么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 ,但实际上 他的心地却非常肮脏。作者通过描写他对于流氓侮辱街上 那个年轻叫花子的话大加赞赏 ,并且回家之后多次重复 ,将 一个卫道士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高老夫子》中则将高尔础刻画成一个十足的无赖 ,他 一方面振振有辞 ,攻击办学堂要闹坏风气 ,不如停办的好 , 尤其是女学堂 ,可另一方面 ,他又挖空心思 ,钻在女学堂去 教书 ,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女学生 ;他和黄山是打牌的老朋 友 ,经常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 ,但他发表的文章却 是《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跟他的实际的思想 是完全相反的。所以 ,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无赖并不过分。 鲁迅在塑造上述知识分子形象时 ,着重否定的是他们 思想和感情的合理性 ,他们明明无知 ,却要挂着知识的招 牌 ,明明卑劣 ,却要装出道德的面孔。虚伪 ,是他们的共同 特征。对于这些知识分子中的败类 ,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他 无情地撕下他们的伪装 ,把他们腐朽、肮脏了的灵魂公之于 众 ,予以致命的一击 ,使之难以招架 ,无力掩饰 ,从而让人们 能清醒地看穿他们 ,撕下他们的表皮 ,从而否定其捍卫的 “道”———封建礼教 ,把锋芒直接指向虚伪的“吃人制度”。 当然 ,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 ,本文不能面 面俱到。但是 ,读鲁迅的小说 ,心灵是不轻松的 ,而读他的 知识分子系列小说更是如此 ,他既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 知识分子 (孤独者)在具体历史氛围和背景下的心灵痛苦的 真实 ,达到了同时代作家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与深度 ,又超 越具体历史真实 ,表达出使读者常看常新从而得到启迪的 人生哲理 ,在这批人物形象中蕴涵着深刻的美学奥秘 ,强烈 地引起人感情的共鸣和震撼。 (作者系四川省仪陇县观紫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刘彦武 39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13
/
本文档为【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