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2011-05-01 7页 doc 38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5544

暂无简介

举报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概述 出处及组成 出处 本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二、原文汇要 伤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0条) 伤害,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1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同上)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概述 出处及组成 出处 本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二、原文汇要 伤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0条) 伤害,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1条)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同上)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文释义 《伤寒论》第40条 噎:此处指咽喉部有梗阻不畅的感觉,由风寒外束,水饮内停,寒与饮相互搏结,致肺胃之气上逆所致。 少腹满:少,通小字。此即指下腹部胀满。 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此处泛指“里”。水气,即水饮之邪。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的治疗。“表不解”即代表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害证。里有水饮,外有寒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蓄不行则见咳、喘。少腹满,小便不利,气机壅滞,故见噎咽不利。水饮下走肠间,则见下利。若饮停气滞,津不上行则口渴。邪犯于胃,胃气不降上逆为干呕。诸证反映外有表寒,里有寒证之病理,属太阳伤寒并停水饮证。汪昂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属太阳表证。仲景书中凡有里证兼表证者,则以“表不解”二字而赅之。内有水饮,则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干呕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水停则气不化,津不升,故满。水渍肠间故下利。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水气内渍,所渍不一,固有或为之证。关于“心下有水气”这个概念,古今医学随文释义未作具体解释。而(日本)馆野健认为古人对心下有水气的思想是从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样,粘液性的)、心窝部振水音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病理观,是有道理的。但“心下有气”能否作为心窝部氺振音来解释呢?李密英对“心下有水气”提出了同样的看法。通过几例主诉“心下有气”患者服用小青龙汤而收效,认为“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亦可作为症状讲得通。此说诚然未免过早,但拓宽对“心下有水气”的理解思路是很有新意的。 《伤寒论》第41条 本文承40条重申主证及服药后的反应。“汤服已,喝者”意味着“寒去欲解也”。服汤有口渴,反映寒饮得以温化,病有好转之机。此“口渴”为一时津液不足之故。 程知说:“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汤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咳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钱天来说:发热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气,故虽发热亦不渴也。服汤,谓服小青龙汤也。服汤已而渴也。则知心下水气已消,胃中之寒湿亦去,但以发热之后,温解之余,小青龙汤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补出前所服之汤,非谓寒气欲解之后,更当以小青龙汤主之也。 现代参考用量 麻黄9g 桂枝6g 芍药9g 半夏9g 干姜3g 细辛3g 五味子3g 甘草6g 原方加减法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李兰舫对本方的运用颇有心得发挥。如:①渴者去半夏加花粉。凡水气停滞的病人,口中大多不渴,即渴亦不多饮。渴者其因有三,一是服小青龙汤药已中病,水气已消除,但发热以后,温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所以反渴,可少少与饮之,待其津复,口渴即愈。二是素体阴津不充之人,停饮感寒,服辛温利水药后,津液受寒不能自济而见口渴。此时故阴则碍邪,燥饮则伤津,可师仲景方法,去辛温燥烈之半夏,加甘寒生津之花粉,使饮去津复,一举两得。三是水寒避于中焦,水遏津停,下焦之阳气不能蒸腾津液上承而为口渴,去半夏加花粉仅能济一时之急,临床常用肉桂代桂枝,取其温而燥,益火生津,化气利水,和花粉一治其标,一治其本,缓急相济,易获奇功。②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同属阳明,水寒伤于肺胃而下流,浸渍肠胃故下利。利属下焦阳分,不可更发其阳,故去麻黄加荛花(《明理论》作芫花)。荛花、芫花,花叶相近,而荛花不常用,荛花当时已不可得,故改用芫花。然荛花为峻下水饮之药,小青龙汤证之一水饮停滞,仍偏重于上中二焦,仅是水渍肠间而微利,如以肉桂代桂枝加泽泻、苍术、白术,增强其化气利水之功,药后多能应手。③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水饮与寒邪相搏,阻于上隔,食入而噎,故去麻黄之发散,加附子辛热之味,走而不守,温开胸阳;如水饮遏抑胃气,产生呃逆者,可加丁香,柿蒂。④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水气阻遏,上焦之清气不得下降,而为渗利,其升降气化之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者,是通其地道,更以肉桂代桂枝助其温化,收效尤捷。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麻黄本为喘家主药,如表闭无汗而喘,则麻黄在所必用,决无去之之理;如汗多表虚而喘,则去麻黄加杏仁,以宣肺平喘。 临床应用 应用范围 现代临床应用于多种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气肿,慢性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慢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结肠过敏,老年遗尿,失音,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肺炎,麻疹,百日咳,眼疾等。 使用注意 1、凡下元虚衰,或年老体弱,短气不足以息,脉沉或微弱,不宜用。 2、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 按:关于本方服之不慎有动冲气拔肾根危险的问题,此问题在《伤寒论》中为曾论及。但《金匮要略》中描述了服用小青龙汤后,动冲气而拔肾根的反应。所见症状为: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多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在临床运用不慎亦有类似变证。如刘渡舟:在临床上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就改用苓桂之类,温化寒饮,其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实为之谈。黄先善报道,对于肾虚者加用鹅管石、淫羊藿等补肾制品就无此变证。多次应用,效果良好。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辨证准确,掌握麻黄、细辛、桂枝的用量,对肾虚者,适当加入益肾之品,就可应用自如。 不良反应 全身风团状皮疹,瘙痒难忍。 类方鉴别 本方与大青龙汤的区别 两方同出于《伤寒论》中,均有寒邪外束于太阳之表,而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证。均以麻桂配伍以发汗解表。同能治表里之证。所不同的是:本方证为寒邪束表,内有水饮为患,表里皆寒,同时兼有里虚之象。出现: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嗽,咯痰清稀量多或如泡沫,发热恶寒。麻黄、桂枝、芍药、五味子等配伍散收结合,除表之寒,化里之水饮。大青龙汤为表寒外束,闭热于里,表里均属实证。出现烦躁,发热等症。方中重用麻黄,伍以石膏,解表发汗除烦。两方证之异关键在治里之药有别。 本方与五苓散的区别 本方与五苓散同治太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然本方作用偏上,是肺失宣肃,气化不布津而水留于上为饮,以咳喘、吐涎沫为主证,一般无口渴,无汗。而五苓散是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于下,以小便不利、口渴为主证。 本方与定喘汤的区别 两方同治咳喘,不同的是小青龙汤用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迫肺之咳喘;而定喘汤是肺气郁闭,热痰内蕴,肺气上逆之咳喘。 本方与射干麻黄汤、苏子降气汤的区别 此三方均有寒饮内停之象,出现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见咳、喘、咯痰。在用药方面均以温为主,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不同的是:适应症各有偏颇。本方温肺平喘力强;射干麻黄汤止咳力强;苏子降气汤偏于祛痰,且能入血分。 本方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两方同可治呕,均有表里之证,然本方温化水饮,降逆而治呕;小柴胡汤证乃表不解,传于半表半里,里热内盛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呕。故治之有异。 本方与肾气丸的区别 两方同可治喘,但本方治风寒夹饮之实喘,肾气丸治下部水泛之虚喘,其治喘有虚实之别。 内科疾病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临床报道 陈槐介绍徐老中医运用小青龙汤经验时提出:小青龙汤中干姜、五味子用以除咳,但在有外感新邪时,应现有干姜以散寒温肺蠲饮,待外邪除去后,再用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否则会咳痰不爽。东垣曰:“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骤用之,恐闭住其邪气,必先散之而后用之可也。”此说应当遵奉。丁建华治疗120例急性气管炎,表证重者用生麻黄;表寒重加大桂枝量;鼻流清涕加苍耳子、防风、辛夷;便秘者加杏仁等。全部痊愈。陈作新指出外感咳嗽以风寒为多,不必拘泥于咽痛即是风热证。 慢性支气管炎 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又据病程特征,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诊断要点为:①咳嗽,咯痰,或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②排除其他心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尘肺、心脏病、肺癌)引起的咳、痰、喘。质量上: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为主,同时解痉平喘。缓解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急性发作为主。 临床报道 苏梅者以肺功能测定作为慢支等咳喘病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如咳喘者常肺气未虚→肺气虚→脾肺两虚→脾肺肾俱虚,每一阶段均有相应的肺功能改变。肺气未虚,肺功能测定仅有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25)、最大呼气中断流速(MMEF)值降低;肺气虚时,表现出气道全程的通气障碍,除上述各值下降外,补呼气量(ERV)、最大呼气一秒量(FEV1.0)、最大呼气流速(PEF)值也显著下降;当发展到肺脾两虚,表现出肺的弹性明显减退,以及气道阻力增加,出现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增高及时间肺活量(FVC)、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的下降。最后发展到肺脾肾俱虚时,肺的弹性回缩力进一步下降,除上述肺功能测定异常外,常有功能残气量(FRC)增高。对这些演变规律的客观指标的观察为辨证提供了参考线索。 谢振民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支颇有心得。认为患病日久,水饮内伏,肺有陈寒,风寒引发而动宿疾。表虚常常存在,方中麻黄虽能平喘,但发表之力可伤卫阳,细辛虽能除寒,其辛散之功又耗正气,于此表虚不利。言黄芪能直达肌表,固护卫阳,为其专长。故于方中入黄芪,成为小青龙加黄芪汤。治疗慢支表虚者每每收获。若遇痰湿重者,将半夏增至30g以除痰湿,燥脾湿。 曹其旭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无论临床有无表证,或兼里热者,或心肺虚热者,皆可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对无表证而见咳嗽气逆,胸闷痰稀而多,日久不愈者,可去桂枝减缓发汗之力,加杏仁以增强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之功。兼热象者,去桂枝、干姜重用白芍,加石膏、黄芩。若合并感染者,肺部听诊可有湿性罗音,其证多表现为发热不退,口渴,咳喘较重,食欲不振,精神欠佳,舌苔黄,脉滑数。如为病毒感染,可去桂枝、干姜,加葶苈子、大青叶、沙参以清肺解毒;如为细菌性感染,则白细胞计数增多,咯黄稠痰,当去桂枝、干姜,加黄芩、鱼腥草或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 陈伯涛提出了以“咳喘呕逆”为主要指征,不必规矩于表邪有无。对于表寒里饮,表寒里虚夹饮均可应用。 彭宗承主张麻黄、桂枝、细辛用量宜轻。 黄先善在应用小青龙汤治疗本病时认为:寒盛阳虚、痰饮内停是其根本,园机活法,重在加减。对于寒盛阳虚,痰饮内停者,重在温散与降气。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宜重用,五味、白芍、甘草宜轻用,并加用三子养亲汤。对于外感引发黄痰发热者,减轻辛温药的计量,加用七叶一枝花、黄芩、鱼腥草等清热解毒之品;对于阴亏津伤者,宜小青龙汤合沙参麦冬汤。对于肺肾两虚者,用小青龙汤加补肾纳气之品,一者益肾气,二者防引动冲气。 丁建华报道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支,对于久咳气虚明显加党参、黄芪。若喘急,咳逆,胸满气促加苏子、地龙、白芥子、莱菔子。若便秘加杏仁。肾阳不足减桂枝加肉桂、炙附子。或适当加川芎、丹参、当归以活血化瘀。服药间,禁酒;出现呕吐,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禁服,高血压、心脏病、过敏体质及年老体弱应慎用麻黄。其治疗效果甚佳。 支气管哮喘 临床报道 王挚峰报道,用小青龙汤治疗嗜酸性白血球增多性哮喘获得疗效。 顾介山善于应用此方,认为此方无论是外源性哮喘,还是内源性哮喘均可使用。。 周宜强等从小青龙汤入手分析出小青龙汤证的发病关键在于肺阳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临床以咳、痰、喘、瘀、肿等一系列症候群为特征。按病因及病情将其分为四型,即寒饮射肺型、痰热壅肺型、阳虚水泛型、痰浊蒙心型等。其中的寒饮射肺型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一般以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逆喘促、气逆不能平卧、痰稀白而量多、苔白滑或薄黄、脉细数或结代为辨证要点,严重者面浮目脱,唇青舌紫,烦躁。众多医家主张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利尿之品,收效较好。 临床报道 曹其旭认为肺心病患者,多见心肺虚弱之证,在运用本方时,一般主张不用麻黄,如用须蜜炙,且量宜轻,重用五味子、白芍、炙甘草,另加茯苓、党参以养心肺。若动则大汗出,应去麻黄、细辛,加龙骨、牡蛎、附子等扶阳气。 肾炎 临床常见的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此病属中医学的水肿、眩晕、肺胀等范围。其治疗有发汗、利小便、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小青龙汤功能温肺化饮、宣通肺气,使肺气宣发、通调水道功能发挥正常,水津得运。近代医家将小青龙汤应用于肾炎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系列方研究 大青龙汤 现代参考用量 麻黄18g,桂枝8g,甘草6g,杏仁9g,生姜9g,大枣5枚,生石膏30g。 功效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应用范围 现代本方可用于流感、肺炎、支气管哮喘、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胸膜炎、急性肾炎、急性眼病、小儿夏季外感高热、暑热无汗、过敏性鼻炎等疾患。 辨证要点 施用大青龙汤的主要脉证是:①脉浮紧或浮缓;②发热恶寒;③无汗烦躁;④身体疼痛,或身不疼痛而重,乍有轻时;⑤无阴盛阳衰的少阴症状。 “无少阴证”为本方辨证的一把要尺。临床辨其无汗恶寒,发热烦躁,头身疼痛,咳嗽喘促,心胸憋闭,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浮缓、浮数等证均可以此方施治。 使用注意 本方为发汗峻剂,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虚弱,汗多者慎用。②方中桂枝量不宜过大,有引起烦躁或动血倾向。③久病脉沉,微、细、涩,勿用。④服药后应避风及服热粥以助药力,得周身汗出,但不可大汗淋漓。中病即止,不必尽剂。⑤若服后出现厥逆的危险,应及时用真武汤或茯苓四逆汤救治。 类方鉴别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临床上还应与有关方剂鉴别。 本方证与麻黄汤区别 两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用,但各药之间的用量比例不同,其配伍之间发生了变化。麻黄汤主治伤寒表实,其针对伤寒,无石膏、生姜、大枣,麻黄与桂枝、甘草的比列为3:2:1。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四味合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大青龙汤中麻黄用18g,又以桂枝助之,其发汗更峻,然伍以石膏可以稍缓。临床应根据发热、烦躁、无汗程度,灵活变通麻黄、桂枝、石膏的用量,但求除病,不可盲目拘泥。 本方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区别 两方同有发汗散寒作用,但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力较缓,兼能利水除湿。 本方与麻杏石甘汤的区别 两方同能治喘,但本方证表寒盛于里热,无汗或喘而高热,以发汗为主,清热次之,重用麻黄。麻杏石甘汤证表寒轻而里热重,汗出而喘无大热,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重用石膏,石膏与麻黄之比为2:1,用治热喘。 本方证与越婢汤证的区别 本方证与越婢汤证同有身重无汗发热烦躁,但越婢汤风水挟热病缓,有汗,烦躁轻,而小便不利,水肿,重在利尿,少取发汗。 本方与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区别 本方证所治表寒里热之程度较重,发汗清热力较强;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表寒里热程度较轻,发汗清热力较弱。 本方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区别 两方的共有症状是:烦躁,口渴,高热。不同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里证,无表证,脉洪大,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汗愈出而烦躁愈甚,甚至谵语,津液有迅速减损之势。 本方证与少阴证的区别 由于二者均有身重,烦躁等证,故应区别。少阴之证身重绵绵无缓解时,其烦躁属虚阳浮越所致,必兼吐利,厥逆,脉细微欲绝,以及唇淡,面苍白,语声低沉,爪甲青白,但欲寐等,可资鉴别。 射干麻黄汤 现代参考用量 射干10g 麻黄12g 细辛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五味子10g 法夏10g 生姜12g 大枣15枚 功效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应用范围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 辩证要点 痰多,咳重,胸闷,不渴。 脉弦或滑或濡,舌苔白腻或滑。 喉中有水鸡声,不得卧。 类方鉴别 本方与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区别 此三方在病机上有共同之处皆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在临床表现上共有之症为咳、喘、痰之症状。不同的是:本方重在表实与水饮迫肺之症状。越婢加半夏汤为外感风邪内有饮热,可见发热恶风等中风表虚证。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外寒内兼热饮合邪见发热、恶寒、头痛、气喘、烦躁等。本方散寒化饮、止咳平喘;越婢加半夏汤疏风清热、利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散寒化饮、清热降逆。 本方与小青龙汤区别 本方证与小青龙汤主治基本相同,本方麻黄、射干、紫菀、款冬花配伍,止咳化痰功胜,无麻、桂配伍,其解表散寒力稍差。小青龙汤麻、桂合用,发汗解表力强,适用于外寒较甚内兼水饮之咳喘证。
/
本文档为【小青龙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