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2011-05-03 5页 pdf 18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1284

暂无简介

举报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12-28;[修回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高益鸣(1965-),男,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沈国芳,Tel:021-63138341-5144, E-mail:maxillofacsurg@163.com c2006年版权归《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所有 [文章编号]1672-3244(2006)03-0177-05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高益鸣 1,邱蔚六 2,唐友盛 2,沈国芳 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口腔科,上海 200025;...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12-28;[修回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高益鸣(1965-),男,博士,副教授 [通讯作者]沈国芳,Tel:021-63138341-5144, E-mail:maxillofacsurg@163.com c2006年版权归《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所有 [文章编号]1672-3244(2006)03-0177-05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高益鸣 1,邱蔚六 2,唐友盛 2,沈国芳 2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口腔科,上海 200025;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 口腔颌面外科,上海 200011) [摘要] 目的:通过对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定点测量与分析,研究下颌骨 不对称畸形患者颌面骨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正颌外科电脑模拟手术系统软件,选择41个头颅 标志点,对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内容包括各标志点到面中 线之间的距离、面部高度及颅面角度。采用加藤信一提出的非对称率计算方法[Q=(G-K)/G×100%]计算颌面骨各点、 距离及角度的非对称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 者的颅面骨非对称率自颅面上、中、下 1/3逐次递增。面上 1/3中的颧额缝点的非对称率在正常范围,而眶内侧点则 与正常值有显著差异。颅面部非对称率较大的部位在下颌角点、角前切迹点、磨牙点、鼻旁点以及上颌牙槽突点等。 上颌骨的不对称表现在牙槽骨的高度与宽度不对称。结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可引起上颌骨的继发性畸形改变, 即上颌骨尤其是牙槽骨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代偿性变化。提示对于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早期功能性矫治具有重 要意义。 [关键词] 下颌骨;不对称;颌面畸形 [中图分类号] R782.2.3 [文献标识码] A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craniofacial skeleton i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velopmental asymmetry GAO Yi-ming1, QIU Wei-liu2, TANG You-sheng2, SHEN Guo-fang2. (1.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Ruijin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School of Stomatolog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China) [Abstract] PURPOS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cranio-facial skelet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velopmental asymmetry. METHODS: Cephalometric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with the P-Acephalometric radiograph in 44 cases of mandibular developmental asymmetry. 41 cephalometric landmark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ance on different landmarks, and 6 angles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asymmetric ratios were calculated bythe formular Q=(G-K)/G× 100%.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PSS11.0 software package for group t test. RESULTS: The most asymmetric points were on the Go, Ag, Mand Pa. The lower face had more asymmetrythan the upper face. The asymmetryofthe maxilla was mainly located in the alveolus region.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xillary alveolar bone had compensatory alteration in mandibular asymmetry cases. Early functional treatment for the mandibular developmental asymmetryis ofgreat importance. [Key Words] Mandible;Asymmetry;Maxillofacial deformity China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6,4(3):177-181 在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的诊断中,X线头 颅定位后前位片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 一[1]。对于正常牙合X线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研究,已 有较多的报道。贾绮林等[2]对48例7Ⅱ28岁的颜面 不对称畸形患者从正畸学角度进行了颅面骨结构及 其生长发育的研究,但未涉及该类患者颌面骨高度 的变化。在头颅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的定位方面也 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3]主张以鸡冠中心点与前鼻棘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年5月 第4卷 第3期 ChinaJournal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Vol.4No.3May,2006 177· · 点的连线作为正中矢状定位线,Harvold等[4]认为经 过鸡冠中心点并垂直于双侧颧额缝中点连线的直线 基本与正中矢状平面一致。还有作者主张以双侧眶 外侧点连线过鸡冠中心点的垂线作为正中矢状参考 线[5]。从正颌外科角度进行下颌骨不对称畸形颌面骨 结构的研究,也多从下颌骨的形态以及与颞下颌关 节的关系等角度出发。目前尚未见有下颌骨发育性 不对称畸形颌面骨形态特征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 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头颅定位后前 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旨在揭示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 畸形颌面骨畸形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收集 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头 颅定位后前位片。其中男16例,最大年龄28岁,最 小年龄 12岁,平均年龄 18.94岁;下颌骨左偏畸形 11例,右偏畸形5例。女28例,最大年龄38岁,最 小年龄 12岁,平均年龄 19.96岁;下颌骨左偏畸形 19例,右偏畸形 9例。所有病例不包括因肿瘤、外 伤、感染及手术引起的颜面不对称畸形,下颌骨发育 性不对称畸形的诊断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小组讨 论确定。 1.2研究方法 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自 行设计的正颌外科电脑模拟手术系统 (3.0版本)软 件,在每1张正中牙合位拍摄的头颅定位后前位片上 选择骨及牙标志点 41个,其中正中结构标志点 5 个,两侧成对的结构标志点36个(图1)。测量内容 包括各标志点到面中线之间的距离、面部高度 (图 2)及颅面角度(图 3);计算各标志点的对称率、面部 高度比、对应角度比。 测量坐标以两侧眶外侧点 (LO-LO)连线为X 轴,通过鸡冠中心点作 X线的垂线为 Y轴,两轴相 交于原点(Lom),即 Lom坐标为(0,0),以 Y轴作为 正中矢状平面参考线(MSP),颅颌面的对称性。 各测量值以绝对值表示。 颅面各部位水平非对称率采用加藤信一提出的 非对称率计算方法:Q=(G-K)/G×100%,式中 Q为非 对称率(%),G为双侧测量值中较大的数值,K则是 较小的一个数值。 将男女平均非对称率与正常非对称率进行比 较。考虑患者出自华东地区人群,研究中以黄远亮 1992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所发表 的正常牙合人群颌面非对称率作为参考[6]。 1.Nc-鸡冠中心点, 2.ANS-前鼻棘点,3.Is-上切点, 4.Ii-下切点, 5.Me- 颏点, 6、7.Ca-头颅外侧点, 8、9.Mf-额颧点, 10、11.Ro-眶顶点, 12、 13.Lo-眶外侧点, 14、15.Z-颧额缝点, 16、17.Mo-眶内侧缘点, 18、19. Or-眶下缘点, 20、21.-颧点, 22、23.Co-髁突顶点, 24、25.Cd-髁状突 最外侧点, 26、27.Po-机械耳点, 28、29. Nas-鼻腔外侧点, 30、31.Ms- 乳突尖点, 32、33.Mx-上颌点, 34、35. Pa-上颌牙槽突点, 36、37.M-上 颌第一磨牙点, 38、39.Go-下颌角点, 40、41.Ag-下颌角前切迹点 1.Zyg-LOL-髁突点至面水平线距,2.Mx-LOL-上颌基骨点至面水平 线距,3.Go-LOL-下颌角点至面水平线距,4.M-Mx-上颌牙槽高度,5. Go-Co-下颌支高度,6.Go-Me-下颌角点至颏点垂直距离,7.Co-Me- 髁突顶点至颏点垂直距离 图1. 41个测量标志点 Figure 1. The 41 cephalometric landmarks 图2.各标志点到面中线之间的距离及面部高度 Figure 2. The parameter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ance from different landmarks 高益鸣,等.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GAOYi-ming,etal.Thestructuralcharactersofcraniofacialskeletoninpatientswithmandibulardevelopmentalasymmetry178· · 表1.男女患者颅面骨常用标志点的水平非对称率及其与正常值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symmetry ratio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and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 normal parameters 注:*P>0.05, **0.010.05 5.9593 7.14 <0.01 Nc-Co-Go 6.7538 1.39 7.6636 0.29 >0.05 7.3327 1.09 <0.01 Nc-Pa-Is 2.9625 0.06 5.0371 0.05 >0.05 4.2827 4.94 <0.01 Nc-Co-Me 12.7556 3.71 13.6707 1.92 >0.05 13.3380 8.48 <0.01 Nc-M-Is 4.5800 0.04 6.4293 0.81 >0.05 5.7568 3.79 <0.01 Co-Ii-Me 6.5544 0.34 9.2882 0.38 >0.05 8.2000 10.44 <0.01 高益鸣,等.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GAOYi-ming, et al.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craniofacial skeleton i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developmental asymmetry180· · [参考文献] [1] Bishara SE, Burkey PS, Kharouf JG. Dental and facial asymme- tries[J]. Angle Orthod, 1994,64:89-97. [2]贾绮林,黄金芳.颜面不对称畸形的颅面骨骼结构及其生长发 育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9(1):34-37. [3]孙新华,冯庆辉,焦健.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后前位 X线头影测 量的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1):132-134. [4] Harvold E. Cleft lip and palate. Morphologic studies of facial skeleton[J]. AmJ Orthd, 1954, 40:493-506. [5] Peck S, Peck L. Skeletal asymmetry in esthetically pleasing faces [J]. Angle Orthod, 1991,61:43-48. [6]黄远亮.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正颌外科的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2. [7]贾绮林,黄金芳.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正中矢状定位线的评 价[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9(1):84-87.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年5月 第4卷 第3期 ChinaJournalofOraland MaxillofacialSurgeryVol.4 No.3 May,2006 第二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综合治疗研讨会会议纪要 Summary of the 2nd Chinese 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romaxillofacial Head and Neck Tumors Held on April 24-26, 2006 at Huang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经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及全国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筹) 主办、安徽省口腔医学会和安徽省省立医院承办的“第二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综合治疗研讨会暨口腔颌面肿瘤综合 序列治疗学习班”于2006年4月24~2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中国工程院邱蔚六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 院王大章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刘宝林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俞光岩教授等国内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莅临会议 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 50余名口腔颌面外科界的同仁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在热烈、民主的气氛中进行。郭伟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肿瘤内科治疗是21世纪发展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前景广阔。口 腔颌面-头颈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侧重于外科治疗,虽然综合序列治疗在我国开展多 年,但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而形成多学科、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规范。随着当代多学科协作、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模式的发展,有 必要成立协作组,这是提高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必然要求。他代表协作组发起人,阐述了口腔颌面- 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成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希望与会代表们就目前国内外口腔颌面肿瘤综合治疗的现状、相关学科的发展等 进行广泛讨论。邱院士首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现代肿瘤内科学”的概念,详细解释了肿瘤内科的内涵,即肿瘤诊断、肿瘤随访、 肿瘤药物治疗、肿瘤关怀治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内科急症和并发症、肿瘤预防、肿瘤微创治疗等 8个方面,提出了口腔颌面- 头颈肿瘤内科的范畴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邱院士同时也指出了我国肿瘤化疗临床和基础研究与国际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要积 极参加头颈肿瘤学科、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等组织的学术活动,扩大交流,不断学习,共同进步。王大章教授 以“发挥优势,规范协作,进一步提高口腔颌面癌瘤的治疗效果”为题,回顾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取得的某些 世界瞩目的成就,以及近年来肿瘤综合治疗概念的变迁和不断成熟的过程,特别指出了“化疗在癌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愈来愈引起重视。近年来一些恶性肿瘤靶向药物的问世,预示着癌瘤生物治疗的发展潜力和在癌瘤综合序列治疗中必将发挥的 重要作用。在口腔颌面癌瘤的综合序列治疗中,肿瘤的内科治疗是当前癌瘤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热点,建议 成立专门的协作组,负责按循证医学原则,借助国外和大肿瘤内科的成熟经验,组织多中心临床前瞻性研究,制定更适合我国国 情的口腔颌面癌瘤的综合序列治疗方案,用以指导临床,造福患者,对学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王大章教授还强调成立口 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是新一代口腔颌面外科学者的历史性任务,宜抓紧进行,至少应把有关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是对目 前侧重于外科手术为主的口腔颌面肿瘤外科学的补充和丰富。俞光岩教授认为,成立协作组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好事,应协调好 相关学科,把工作做好,并不断开拓进取。刘宝林教授在肯定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肿瘤专业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提出心理治疗 和中药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成立肿瘤内科协作组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且有必要在口腔颌面外科学界大 力宣传肿瘤内科的内涵,以免在概念上造成误解。叶茂昌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观念转变过程,深深体会到肿瘤内科 治疗的重要性。冉炜教授、郑光勇教授、孙沫逸教授和宋代辉教授等年轻专家,也分别表达了自己对肿瘤内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 心,有责任将老一辈创立的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发扬光大,以及就目前各地口腔颌面肿瘤内科工作开展过于分散和不规范等 现状,成立协作组以制定系列规范的紧迫性等做了。 在学术交流方面,俞光岩教授就“涎腺肿瘤的综合治疗”、张陈平教授就“颈淋巴清扫术”、孙坚教授就“口腔颌面肿瘤功能性 外科的进展”等做了专题发言,这必将推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规范性治疗的普及和开展。代表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学术气 氛浓厚。在生物治疗方面,步荣发教授介绍了应用国际上最新的生物制剂 Iressa的初步结果。汪裕博士汇报了国家 I类新 药———组织工程腺病毒注射液(H101)在头颈肿瘤的临床试验结果。此外,与会代表还分别对动脉灌注化疗、超声热化疗以及肿 瘤对化疗的多药耐药性研究等方面作了探讨。代表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几乎每项都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和积极讨 论,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此类学术会议,为大家建立一个学术交流、探索治疗规范和理念的平台。与会代表最后达成一致共识:成 立肿瘤内科协作组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巩固和开拓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领域的必然途径,也是肿瘤相关学科交叉 融合的必然结果,将按学会相关章程规定,申请成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 最后,大会决定下一次研讨会拟于2007年4月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协作组(筹) 2006年4月30日 181· ·
/
本文档为【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