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

2011-05-06 4页 doc 3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5669

暂无简介

举报
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 清议 明朝,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最终酿成全球十七世纪危机!那次危机过后,在康乾盛世,中国又进一步通过贸易顺差囤积白银!这些白银后来去了哪里?变成了战争赔款!当年的英国,同样是贸易顺差,却利用其带来的货币,快速壮大经济及军事实力;而日本则利用从中国一次性获得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从而有能力发动日俄及侵华战争!今天,中国又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这次不是白银,而是随时可能贬值的纸币。 在去年“自古至今的流动性”系列文章当中,我曾写道:据史料记载,至“17世纪危机”之前,明朝得自不...
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
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 清议 明朝,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最终酿成全球十七世纪危机!那次危机过后,在康乾盛世,中国又进一步通过贸易顺差囤积白银!这些白银后来去了哪里?变成了战争赔款!当年的英国,同样是贸易顺差,却利用其带来的货币,快速壮大经济及军事实力;而日本则利用从中国一次性获得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从而有能力发动日俄及侵华战争!今天,中国又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这次不是白银,而是随时可能贬值的纸币。 在去年“自古至今的流动性”系列文章当中,我曾写道:据史料记载,至“17世纪危机”之前,明朝得自不平衡贸易的白银流入量,总计在2万吨左右,大致占同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的。 不仅如此,在“17世纪危机”结束后,中国的出口贸易迅速恢复,至18世纪康乾盛世时,再度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在那时亦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历史为国人留下一个悬念:中国得自贸易顺差的白银流入,此后究竟到哪儿去了? 白银流向的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末镇压农民起义以及随后清廷对南明朝的战争当中,国库的白银消耗殆尽。 与此有关的论据是,乾隆年间,高宗皇帝四方用兵,先后发动两次金川(今四川西北部)之役、两次征缅甸、平定准噶尔回族叛乱、征台湾、征安南(今越南)、征廓尔喀(今尼泊尔)等战役,共虚耗白银一亿两千万两。 不过,以上征战,耗费的虽说是国库的银子,但不必进口军需物资,当然也不会使白银外流,说到底银子还在中国,只是从政府流向民间罢了。 另一种说法是,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凭借流动性的快速积累,至16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达到960亿国际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总量合计的29.14%。 在度过“17世纪危机”之后,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升至2286亿国际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总量的32.82%,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高比重。 这意味着,中国15世纪至19世纪初得自不平衡贸易的白银,最初主要被用于国内经济发展。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银子依然留在中国,而没有发生对外流失,或流动性外流。 毋庸置疑,如果作为经济增长两大资源之一的“流动性”(另一大资源为劳动力),能够始终用于满足国内需要,无论是发展本国经济还是军事开支,那么,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便不会在19世纪初以后的一百年当中不断向下沉沦。 那么,中国的银子究竟哪儿去了? 银子哪儿去了? 借助柏杨《中国历史年表》,不难发现确切答案。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穿鼻草约》,拟赔偿英国白银600万两。 次年正式签署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以白银600万两赔偿英国鸦片款,300万两赔偿英商款,1200万两赔偿英军费,合计白银2100万两。 1858年,清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中国赔偿英商白银200万两,赔偿英军费200万两,同时赔偿法商白银100万两,赔偿法军费100万两。 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据《北京条约》,中国赔偿英、法白银各400万两。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次年,清廷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分39年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两,年息四厘,本息合计9.8亿两。 不过,虽然英国从中国获得的战争赔款数额最大,但论及战争赔款对中国损害最大的国家,则是日本。 日本自1874年因侵占台湾,初获中国赔偿军费50万两而尝到甜头之后,倾国之力壮大海军。 1895年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依据战后次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军费白银2亿两,后追加至2.3亿两,并且几乎是一次性支付。这使得中国经济陷入回天无力的境地。 据日本学者菊地悠二在《日元国际化》一书中称,日本当时中国将白银存入英国银行,经由后者兑换为英镑。由于英镑是金本位,所以,日本从中国得到的战争赔款其实不是白银,而是黄金。日本由此完成了从银本位到金本位的过渡。 可以说,如果没有得自中国的赔款,日本根本无力发动随后的日俄战争,也无力在35年后自“九一八事变”起,发动持续时间长达近15年的侵华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自1841年至1901年短短60年间,中国因战争赔款而流失海外的白银,数量堪比1004年宋朝赔给契丹、西夏、金及蒙古等国白银之总和。 中国人喜欢囤积货币 其实,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因外来军事入侵而导致流动性外流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3000年以前。在很大程度上,3000年前开始修建的长城,就是中国为防止流动性外流而做出的努力。 那么,为什么中国总是在对外牺牲本国的流动性呢?这无疑是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 如果没有说错的话,这似乎与华人的财富观有关。华人历来相信:钱是攒来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财富是靠囤积货币或储蓄得来的。其中,所谓的财富,被错误地曲解为“货币”,亦即“流动性”。 与亚当·斯密将“财富”与“货币”视为同义语有着本质区别的是,中国人总是看重货币的“储备功能”,而不是货币的“当前支付功能”。 这带来的结果是,当年英国人用得自不平衡贸易的流动性,快速壮大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时侯,中国人却一再热衷于流动性的囤积。 这使得中国看上去是一个十足的货币拜物教国度。3000年来,中国人不断囤积手中的流动性,而每当流动性囤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招来外强掠夺之祸。 糟糕的是,关于如今已突破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些较接近于货币管理当局的学者,依然顽固地坚持:“外汇储备是用来防范风险的,而不是用来花的。” 没错,30年前中国曾是一个几乎没有外汇储备的国家。当时,为解决国内随60年代婴儿潮而出现的棉花严重短缺问题,政府曾不惜动用境外银行客户存款,来支付进口化纤产品成套设备所需的外汇(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属于重大金融违规)。 其实,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对其年进口额的比率(储备率)保持在30%就足够了。然而,按照2008年进口总额1.13万亿美元计算,中国2.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所对应的储备率高达188%! 出于工业初级产品大量进口的考虑,中国可以将储备率提升到50%。但即便如此,如今的外汇储备规模,也有近1万亿美元处在超储备的状态。 然而,正像我在此前“自古至今的流动性”系列文章中一再强调的,如今的世界货币不再是白银、黄金之类的“商品货币”(不可逆转),而是“纸币”。 进一步说,与商品货币的信用取决于商品的“不易得”所不同,纸币的信用取决于发行国的主权信用。 如果发行国主权信用泛滥,即所谓的“印钞票”,作为纸币的外汇储备注定贬值。其结果,与此前3000年被列强掠夺流动性的本质无异,只是形式由“军事入侵”变为“货币入侵”罢了。 我的结论是:钱要花,也要花对! 由历史上中国的银子哪儿去了这一话题出发,我得出的结论是: 现时中国,务必放弃“外汇储备是用来防范风险的”这一极端错误的观点,务必在国内劳动人口及总人口陷入持续百年负增长之前(分别为2018年和2022年),将储备率在50%以上的“外汇储备”,逐步用于加快国内经济及军事实力发展。 特别是要把目前63%以上的农业人口比例,降至30%以下或更低,由此全面提升国内劳动效率,实现中国经济大发展,进而应对2028年以后可能出现的中国经济大灾难(详见《创富志》2009年3月号《未来20年商业模式设计路线图》)。 作者为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 http://www.mycfz.com/zhuanlantekan/qingyicaiping/2009-10-13/809.html
/
本文档为【当年我们有那么多银子哪儿去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