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相声最大的问题

2011-05-07 20页 doc 19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43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相声最大的问题旧社会所有的艺术行当里 曲艺是最低的 五一期间,在下发表了一帖陋文,闲谈相声包袱儿的组织手法的。承蒙大头兄不弃,不但发表了精彩的点评,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深邃的问题——中国相声的最大问题出在哪里?说实话,这个命题提出了将近10年了,业内人士、相声爱好者一直众说纷纭,似乎也难有定论。在此谈一点个人愚见。由于这个题目太大了,在下绝对是斗胆妄言,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和包括大头兄在内的吧友们共同探讨罢了。 首先,我不敢苟同大头兄的观点——即“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分不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之所以不认同这个观点,原因有两个: ——从...
中国相声最大的问题
旧社会所有的艺术行当里 曲艺是最低的 五一期间,在下发表了一帖陋文,闲谈相声包袱儿的组织手法的。承蒙大头兄不弃,不但发表了精彩的点评,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深邃的问题——中国相声的最大问题出在哪里?说实话,这个命题提出了将近10年了,业内人士、相声爱好者一直众说纷纭,似乎也难有定论。在此谈一点个人愚见。由于这个题目太大了,在下绝对是斗胆妄言,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和包括大头兄在内的吧友们共同探讨罢了。 首先,我不敢苟同大头兄的观点——即“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分不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之所以不认同这个观点,原因有两个: ——从宏观的角度说,任何一个行业进入低谷之后,如果我们把原罪都归于市场的不认同,这是一种悲观的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比如说一个买卖做砸了,老板就认为是消费者不识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民众不认可,领导者就认为老百姓都是愚民、刁民……这是一推六二五的想法,这样的老板不会发财,这样的政府也不会得到民心。 ——从微观的角度说,“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这个说法也有些偏激,您也承认这话是冲着郭德纲说的,好象现在大部分的相声爱好者都是钢丝一样。其实不喜欢郭德纲相声的人同样大有人在,绝对不比喜欢郭德纲的人少,他们该不该对现在相声的问题负责任?如果也该负,那您针对郭德纲就未免以偏盖全了,如果不用,我们难道就要理解为——当今相声最的问题都出在钢丝和喜欢郭德纲相声的人身上?呵呵,那您也太高看郭德纲和他爱好者们的能量了。以相声艺术之博大精深,功劳与责任不会也不可能集中到任何一位相声演员及其追随者的身上。相声今天最大的问题,在下以为就是出在从业者身上,只不过结果是通过相声观众、相声市场体现出来罢了。从这个角度说,观众是相声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应该对任何时代的相声兴衰负责。 以在下的见解,如果用最粗放的历史时期来概括相声艺术的发展阶段,应该是三个——第一,相声自诞生直到新中国成立;第二,从解放到90年代相声的电视时代来临之前(10年文革除外);第三,90年代至今。为什么这样划分?我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而在下对于今天相声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也就能阐述清楚了。 第一,相声自诞生直到新中国成立。 相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时间里,相声艺人们可以说是在最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发展过来的,优秀的传统作品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诞生和改进、传承的。最开始相声演员们撂地演出,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平地抠饼对面审贼,你的玩意儿好,我作为观众还想多逗留一会,还想听你下一段,自然会赏几个大子儿,不爱听扭头就走你饿死活该。因此相声表演者们必须创作出符合市井平民口味的作品,必须在表演上迎合这个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品味,哪怕有些作品是荤口臭活、泥沙俱下,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时候很多撂地甚至是条件稍微好一些的茶棚酒馆,只要有相声表演,都要有小徒弟专门在周围或门口负责劝走女性观众,说法都是这个:“小姐太太,您别听了,这里边不说人话”。——我们不能抱怨演员迎合低级趣味,因为人家要生存吃饭,但我们也不能怪很多观众品味低下——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辛劳一天之余能哈哈一笑就是最大的享受,哪有功夫听你咬文嚼字、高台教化?乐完拉倒,转天还得挣那几斤棒子面钱去!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相声艺术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有水准的相声艺术家,相声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一些过去清门相声爱好者们创造的清新高雅的娱乐类相声如《对春联》、《歪讲三字经》等等已经有了进入大雅之堂的可能,一些把矛头指向黑暗社会现象的作品开始摆脱自轻自贱的表演模式,日渐成熟,使得传统相声开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相声开始分为三六九等,依然有撂地求生一天挣几十个大子混饭吃的,也有进了剧场舞台登堂入室功成名就的。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里,相声演员挣扎求存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哪怕是最好的相声艺术家,一旦你稍有放纵,不思进取,就要被淘汰,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万人迷” 李德钖,论名望论收入在当时的相声圈里都是首屈一指,就因为生活无度,染上毒瘾,穷困潦倒最后冻死在沈阳的路边。其他因为这些声色犬马而自毁前程的还如马老的大哥马桂元、非常推崇的捧哏伙伴刘奎珍、张寿臣最为喜爱的弟子康立本……至于那些名望更小、默默无闻地说了一辈子相声又贫困而亡的怕就更多了。更多的相声名家们,在严酷的生存危机中,在庞杂的观众欣赏口味中,在残酷的社会统治与剥削下,掌握了相声生存与发展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相声创作与表演经验,终于为我们奠定了传统相声这座资源丰厚的宝库,也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发展建设的栋梁。一句话——这个时代相声的最大问题,是相声与从业者低下的社会地位,与传统相声艰难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时期相声的发展,是从业者们饿出来的,是挣扎求存拼出来的! 第二,从解放到90年代相声的电视时代来临之前(10年文革除外) 解放了,天亮了。相声艺人们的春天来到了。这些旧社会的“下九流”、“臭说相声的”,一夜之间成了人民艺术家,享受优厚的待遇,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相声真正走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相声艺术家们是多么激动和自豪啊。他们把对党和新中国的感恩,化做了饱满的创作与表演热情,并把他们的艺术积累与艺德,无私地传承给下一代演员,并致力于相声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使之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这几代相声演员共同的追求,深入生活、贴近百姓,讽刺与歌颂并重,为人民服务,是这几代相声创作者与表演者共同的追求。这个时代相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相声与新时代相声的批判继承、让相声艺术涅磐重生的问题,通过相声创作者与表演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优良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一些不符合时代特色、陈旧迂腐的东西逐渐被屏弃,相声逐渐成为传统曲艺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剧场演出为龙头、以广播电台为主要传播渠道为模式的的相声发展模式逐步成熟,在80年代电视开始逐步取代广播成为第一媒体的转型期,观众们欣喜地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相声艺术家的身影可以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让相声艺术的传播更趋立体化,同时80年代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如全国相声大赛等活动,让一大批相声新锐一夜成名,让相声更加年轻化、时代感更加强烈,也迎来了相声事业的最高潮。 第三,90年代至今。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电视时代的到来,让相声瞬间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高潮期,但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转型、向市场经济高速迈进,商品经济大潮的汹涌冲击,让相声事业开始出现我们始料不及的困惑,并逐步地走入了低谷。原因很复杂,而且是环环相扣的过程: 1.相声的商品化倾向。过去相声的创作者与表演者,基本上是在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任务。完成一段相声作品,除了赚取固定的工资收入和一些菲薄的补助,没有其他的收入。那时候的演出,在本地的剧场演出,收入是要上缴国家和团体的,在全国各地演出更多的是带有慰问性质的,作品的版权概念更无人提及,拿到电台和电视台去播放好了。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井喷式的旺盛格局。电视媒体从寥寥数家开始蓬勃发展,节目需求量大增,商业经营性的对外演出日渐火暴,这些都离不开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于是,相声演员们开始从小心翼翼地“走穴”,逐渐变得忙碌起来了,因为邀请他们的媒体和“穴头”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开始分身乏术了,于是,价码水涨船高——从几百元到几万元,腰包鼓了,时间紧了,再深入生活搞创作、塌塌实实地练功、对活?来不及了啊…一年才有两部作品?不要紧啊,祖国的万里河山,今天到东北说一回,转天到西南还可以这么说;西北电视台录播完了,明天东南电视台还能再播一次,更何况还有不错的版权费可拿…于是,相声观众们开始发现,某些佳作不断的名演员们开始学会敷衍了事了,听到他们新作的周期越来越长了…… 相声表演者们开始忙碌了,那些相声创作者们呢?随着80年代中期“小品”这种艺术形式的“入侵”,相声开始经历了另一种挑战。实事求是地说,创作和表演相声的难度要比小品大很多,出一篇相声佳作的概率也比小品要低。但小品更符合电视时代的特色,一是题材广泛,二是更有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男女角色配合等条件的转化,在电视的视觉要素上比相声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于是,电视媒体对优秀小品的庞大需求,开始对很多的相声创作者造成了触动。在含辛茹苦地写一段相声赚几百元稿费,和写一段能进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小品的几万元奖金之间,在自己创作一段相声作品与表演者巨大的收入落差之间,很多优秀的相声创作者不难做出他们的选择,而很多年轻的、有希望成为一代相声创作大家的青年,干脆转型去做各种晚会和演出的“小品”创作专家了!随着一批优秀的相声创作者辞世、很多创作者的转行,相声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陷入低谷。相声观众们慢慢地开始发现——现在的相声怎么越来越没劲了?这无病呻吟、胳肢人的玩意儿的也叫相声?…… 3楼 2.相声从业者们的角色转换。在商品经济时代,某些相声演员发现,凭借他们的声望与人脉,是可以轻易获得一些从商的丰厚资源的,在那个一纸批文就可以换来万贯家财的年代,相当一部分成名的相声演员开始热衷于从商,其实他们的这些经营行为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到了9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日益普遍罢了。于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不务正业了,一单生意几十万上百万,谁还有心思去在提升相声水平上费心思!只要我的名字还是“著名相声演员”,这块金字招牌就是我的摇钱树!还有的演员虽然经商头脑一般,但是凭借当年刻苦攻读打下的坚实表演基础,发现演小品、拍电影、搞电视剧既轻松,又来财,而且能更大限度地为自己扬名,让很多不喜欢相声的观众也能认知自己,何乐不为?于是开始走上演艺道路,甚至步入了星光大道,至于相声么……有的想起来就去说一说赚赚人气,有的干脆一刀两断,因为相声这玩意儿它不管饭!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不知道,不少星光熠熠的大明星们,过去是靠扇子醒木吃饭的…… 3.观众、听众口味的不断提升。 如果说相声创作、表演者们是相声走入低谷的始作俑者,那么他们曾经的衣食父母——观众和听众们对相声艺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相声不再与时俱进、深入生活、讽刺功能弱化的不满,而逐步原离相声,则可以说是相声步入低谷的标志。想当初,语录板一样的《友谊颂》可以让听怕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民乐不可支;敢用毛主席语录找包袱儿的《如此照相》可以让全国人民先瞪大眼睛,再发出会心的微笑;道出千万失足青年与其家长心声的《教训》可以响彻多少监狱、少管所……那个时代的优秀相声作品是大众化的,几乎是可以一夜成名铸佳话,全国人民都爱听。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强调自我和个性的时代到来了,相声听众的口味在细化,有了不同的口味,这也符合商品经济时代的特征——过去人们穿衣服都是一水的绿蓝黑白,现在有追求牌子的有喜欢款式的有强调舒适的。服装的生产和销售商都要给自己的产品定位,去捕捉目标消费群,这在经济学和广告学里叫市场细分,太重要了。可是我们的相声呢?连基本的讽刺功能都明显弱化了、创作和表演的激情都没有了,何谈去迎合不同的观众需求,寻找新时期相声市场发展的机遇?过去说相声的都懂得“一堂观众一堂活”的道理,演员的独量都很宽敞,到茶棚、小剧场里就说《醋点灯》、《托妻献子》,家长里短、世态炎凉,观众喜欢。到大剧场、走堂会,就说些更高雅的,因为台下多是有钱有闲的文化人。到农村说相声,都说三国类的段子,说《酒色财气》行,拿关老爷说事,他的典故农民大多也知道,能起范儿。你说《歪批三国》就不行,你那里摇头晃脑地“既生瑜何生亮”,人家听不懂!现在很多演员甚至是知名演员一是找不到好作品,二是自己没有创作能力或创作激情,三又懒得到传统相声宝库里发掘,从事推陈出新的探索,于是只好拿着几段活翻来覆去地演,反正中国大了,媒体多,人傻钱多好糊弄,不思进取,依然能过得很好,根本没有危机意识,更何谈去考虑自己的相声应该为什么样的观众服务这样的问题呢?需求决定市场,而我们的相声却不去或者说无力去考虑市场需求的问题! 4.相声讽刺功能的弱化 相声本是一门以讽刺见长的幽默语言艺术,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恕在下不展开来谈了,大家其实都清楚),讽刺功能在弱化,很多相声老百姓听了不如过去的相声“解气”、“解渴”,相声的辛辣味淡了,很多歌颂型的相声味道也变了,过去是出于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真实内心情感,现在多是为了上晚会、得大奖。这样的相声百姓当然不爱听,而这几个苍蝇也败坏了歌颂型相声的一锅好汤。 讽刺功能淡化了,歌颂功能变味了,只剩下一个娱乐功能了。过去娱乐相声并不多,多是文字游戏类的,什么猜谜语、对春联、歪批三国等等。现在这类相声作品多了,可是回味隽永的少了,大多是学唱类的,有的流行有的老掉牙,有的清唱有的弹吉他。再不就是整几个笑话来改头换面逗大家一乐。一旦您听见身边观众嘀咕一句“这相声我也能演”,不用问了,肯定是娱乐类相声…… 相声观众的水平在提升、欣赏口味在分化,对相声艺术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与挑战,而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却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不进反退,这种巨大的且不断升级的落差,就是今天相声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相声的最大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相声这门中国特色的幽默文化的需求,与今天的相声界失去上进动力、讽刺功能弱化、创作与表演团队因名利之心而颓唐、而退化的现状之间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绝对不能归罪于观众,而应该归罪于那些因相声而生存、而志得意满的从业者。而这个矛盾不解决,相声就没有出路!而又有多少相声从业者扪心自问过这个问题呢? 说了很多的个人之见,还是用事实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吧。在下为什么喜欢郭德纲?尽管他的艺术水平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尽管他的艺德在下有质疑,但是我觉得他的成长经历值得很多不思进取的相声从业者们思考!当年他孤身一人直闯北京的时候,在穷困潦倒、挣扎在生存边缘的时候,在七尺男儿在深夜路边因为生存艰难而潸然泪下的时候,与那些相声前辈艰难求存的岁月何其相似?当很多今天看不起他的相声大腕们靠着几个段子周游天下、风光无限、掌声鲜花、金钱美女、锦衣玉食、名车别墅、功成名就的时候,郭德纲在为了生存、为了喜爱的相声,正在小茶馆、小剧场里艰难地探索。没有名气,没人扶植,没有国家的工资住房,没有媒体的疯狂追逐,每一名观众都是靠实力被他请进来的,从一个观众到一票难求,从中经过了多少艰辛与苦痛!如果能让我们今天的那些衣食无忧的青年相声演员都能经历这样的摔打锤炼,会涌现出多少相声的青年才俊,谁还能慨叹我们的相声事业后继乏人?如果今天那些名家大腕能够不被眼前的名利所惑,真正踏下心来钻研业务、抱着重振相声的决心,我们那些长眠地下的相声前辈们怎能不含笑九泉?何愁那些曾经热爱相声的观众不回到你们的身边?我喜欢杨议、李伟建、武宾、郭德纲这样的青年相声演员,因为他们还有创作与探索的激情,未来的相声事业必须交给他们这样有上进心的人;我喜欢周末相声俱乐部、德云社、众友、哈哈笑等等这样的相声团队,和他们中每一个不计名利、为了相声而坚守小剧场的相声名家,因为他们才是中国相声事业重新振兴的希望所在!所以,我痛恨那些不关心相声的明天,而只乐于让相声内耗的那些人与事,因为相声艺术依旧在低谷,需要所有从业者与我们这些相声爱好者们的团结与彼此扶植!尽管艰难,我依然看到了希望,爱好相声的吧友们,你们呢? 一家之言,偏激与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头兄与本吧众友批评指正。 8楼 看了耗子兄的大作``十分感动``这么多字的心血````反是打过很多字的网友``都会对您感到钦佩```  赞扬的话不多说啦```说多了假啦```说点真格的``既然耗子兄按时间划分了三个区``在下十分认同`我也按时间划分``也算三个区``  先说第一个时间区``从文革后到90年代初``我个人定名称为"相声单边复兴``观众盲目热情"时代`  文革后``相声艺术可以说飞速的复兴``这点您所提到的很全面``我就不赘言了``但是有一点您应该看到``候宝林所发动的"净化相声"这点``还是全面的保存下来了``这很容易理解```zf(不好打出来``拼音zhengfu的缩写)喜欢```为了"压倒一切的稳定团结"```讽刺的相声也就有了选择``有了删节```但是这个时期还是有很多可以讽刺的``所以这点还不明显``但是为日后您所提到的"缺乏讽刺性"还是做了不少铺垫```相声的复兴``正确说是歌功颂德的新相声全面的复兴``讽刺性的新相声有选择性的复兴``传统相声却举步维艰``除了津派的名家还在坚持以外``北京为首的"相声名家"``已经对传统相声敬谢不敏了``和传统相声关系密切的"多种曲艺"``也是在这个时期错过了复兴``走入没落```所以这就是我说的"相声单边复兴"``并不是全面的复兴``  而这个时期的观众呢?由于刚刚结束文化单调的动荡``对文化相当饥渴的观众``这个时期``看到复兴强盛的"单边主义相声"``自然是喜闻乐见```经历文革十年枯燥的观众```在这一时期是相当喜欢相声这种使人发笑的艺术形式```自然就捧红了官方的"十大笑星"```但是``观众经过十年的时间``遗忘了您所提到的"相声史"```虽然听到传统相声还是觉得好笑``但却对传统相声的来历渐渐陌生```也不太能说出到底什么才算是传统相声```这个时期造成了:"观众眼中的主流相声``就是观众对相声这个词的解释"``观众对相声的热情``就是对主流的新相声的热情``这就是我提到的"盲目热情"  第二个时期``在下的划分是从90年代到郭出现之前的年代``这个年代可以称为"相声全面衰落``观众选择抛弃"就是您所大篇幅论述的年代``您论述的很全面``这个时期出现这么几个现象:  1`歌功颂德的相声发展到已经遭到观众唾弃,而社会除了需要"稳定团结"``这下更需要"和谐"```讽刺性的相声``说实话从体系上讲已经断代了``假如就是想重新拣回来```有徒弟学也没师父教了``况且zf也不支持``没人愿意犯这个难  2`观众的品味增加`````娱乐性的相声`也无法满足大家对"笑"的``  3`相声演员的没落  我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第二个时期的"单边相声"的没落``是因为观众眼界开阔了``这好解释```这点不能怪观众``有小品`台湾综艺`谁还在乎主流相声呢?``也正是因为观众把这些"主流相声`娱乐性相声"当作相声这个词的解释``使得观众内心也从未把"相声"看作一门语言艺术```继而对于那些说相声的是不是艺术家``那似乎就见仁见智了``而传统相声``由于老艺人的相继过世``变得更加艰难(天津的观众有福``毕竟很多相声演员还在坚持传统相声``但也不是全中国社会的主流)```  至于您论述的"说相声的演员"的没落``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又怪谁呢??``在下认为第一点:主流相声虽然是主流``但是却没经过您所提到的"相声史"那样经历过生命的磨练(说不好也饿不死人)``主流相声在第二个时期``再怎么找好的作者创作``也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因为主流相声的创作目的``已经背离了取悦百姓这一初衷``  第二点:正是由于第一个时期```观众对于"主流相声"的抬爱```使得很多人都投身于"说相声"这个行当```全中国一下多出一票"相声演员"``况且`而第二个时期``相声的全面没落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说相声的"纷纷的抛弃这一行当```使得"相声"这个事物`在观众的眼中更加的蒙尘````由于您所论述的这些问题``使得观众在这个时期``对于相声不再抱有第一个时期的热情``观众的结论是这样的:相声(观众在第一时期已经认定的主流相声)已经没落``没必要花时间热衷于此. 9楼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时期了``就是郭德纲出现后的时期啦``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反对郭德纲``只不过``他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坐标.  东西得对比着看``人也如是``在这个时期``主流"著名相声艺术家"的行为```实在是不敢恭维``做官的`出事的`不务正业的比比皆是``这为郭奠定了草根性发展的基础``在这里我不讨论他红的原因```我想说的还是主题``"观众已经根本分不清好赖活"```在前两个时期里```观众都没有过多关注过传统相声```观众心目中的相声``就是所谓的主流相声``郭的横空出世``自然是让人耳目一新```才使得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发现``原来相声中还有一种所谓的"传统相声"```并且草根性的演出(剧场演出)``更可以对时事加以讽刺`观众看到这些``自然很满足`  但我还是贴出我以前的话:  "不论别的太平歌词啊``学唱啊什么的```就说郭的相声``凭良心说```要说是脱口秀``或者网络笑话集合````那算是相当好的``` 但是问题是他说是什么?他说是传统相声改编!对于新一代的观众来说```他们在不了解传统相声的前提下````就先接受了这种传统相声改编``他这么说对么?``传统相声的精华``不在于纯为了逗乐```有人以为`相声就是为了逗乐```那错了``那就是为什么后来相声完全被小品干掉的原因```小品无论从服装道具`还是表演手法```都可以研究出比相声多很多的`逗人发笑的办法`` ```您再看看郭德纲的相声````逗乐那没的说```但是故事合理么??条理性呢??逻辑性呢??改编的几乎完全丧失了```每个包袱都有这个包袱在整体故事中的作用`那样的相声才是好相声`````故事说出来``不但好笑``还要让人觉得合理``也许有人会说```条理性`逻辑性不重要``逗乐就行了````这正是我说的"现在的观众根本分不出好赖活"```那些歌功颂德的相声``也就罢了``要求不必那么高````   但既然说到传统相声``就要说到传统艺人``说相声本来就是下九流``老艺人本来社会地位就低``你说的东西``要是完全为了逗乐``完全不讲故事的逻辑条理```那你和当初所谓脱了裤子博大家一乐```有什么区别??老艺人就是靠那些挑不出毛病的好段子```才慢慢在下九流中``混出不错的名声`继而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的```堆砌包袱`谁不会呢?``为什么上个世纪前50年```没出过一个这样的呢??你们应该好好想想```郭德纲说的这些```实在不敢恭维```我听了很多他的东西``笑是笑了``我笑的是当年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完全一样的笑话``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东西```可是比起来```他丢掉的更多```如果我们观众分不清什么是好活``什么是坏活```那说相声的``谁还往好了钻研呢??能逗大家乐就行呗```那别说黄色段子了``我真能信将来的某天``台上真敢就脱裤子 ``听了郭的那么多相声````我就更能理解``当年马三立先生所说的"蔓子活"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了```我不反对郭德纲```我只是为现在的观众`感到悲哀"  我当初为什么说这些呢``并不是我反对郭德纲的相声`而是对观众不满``观众如果认为这是对传统相声的改编``认为讽刺新思维夹杂在传统的文本上表演出来就是好的相声``那我的看法就真的是没错了"目前中国相声的最大的问题``还就真的是观众分不清好赖活"``您所论述的郭的优点`我也喜欢``您所认为郭艺术上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观众不这么想``观众和媒体认为郭现在的艺术``已经是独出一门``炉火纯青了``这种看法对于中国相声``难道不是最大的隐藏的危害么?```如果说"蔓子活"都广受好评的活``将来还有谁愿意说合理的``逻辑性的相声呢??  回归主题```在我分的三个时期中`观众是逐步做到"分不清好赖活"的``总结起来``  1第一时期错把"主流相声"认做"相声"的定义``  2盲目追捧主流相声造成主流相声的过渡泛滥``以致第二时期主流相声的全面没落  3"郭时代"的观众``已经把相声的希望寄托在郭身上``并且是在郭目前的相声表演手法这一前提下````顺便提一句```你们认为郭很多原创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他原创的``  总的说`观众的盲目一直是主导相声走向的一个风向标``民意崛起的时代`剧场红了``媒体就捧``媒体捧的多了``行情就见长``郭就渐渐的变成新主流``但事实不能改变``蔓子活还是蔓子活```想要靠蔓子活来拯救中国相声```无异于饮鸩止渴```抢在前面的观众叫钢丝``后面的观众```还正在观望  还是借用您的一句话``中国大了,媒体多,人傻钱多好糊弄 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中国相声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 ps:1.我也认同您对郭的评价```对郭个人``我是没什么``我也不会违背主流的民意``我不针对他的人```只是针对他的表演手法``和观众的态度``  2.您所提到的"从宏观的角度说"```市场的失准`实际在于zf的多年操控的失效``可如今``没人向上追述根源问题```这点不能作为反对我的论据```逻辑性不合  "从微观上看"您所提到的"观众是相声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应该对任何时代的相声兴衰负责"```在下也不认同```第一时期观众捧"主流相声"的时候``就应该为第二时期观众抛弃主流相声负责````郭出现前``观众不重视传统相声``就应该为郭"蔓子活"发家负责```而观众现在对郭的追捧```也必须要为将来传统相声的没落负责``(因为您坚信郭会提高表演的艺术手法````我坚信他不会提高表演的手法) 10楼 “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说这个话的就是不要脸,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过去说相声的是个什么哦,现在居然也敢拿腔做调。过去唱戏的都得捧着观众,观众是衣食父母啊 ​  13楼 先谢body兄——过奖了! 再复大头兄—— 先是感谢!这个话题不引起争议是不正常的,有了分歧才能让大家各抒己见,才能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有机会雾里看花,而不是慨然嗟叹么…… 大头兄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很多理由,在下拜读之后,的确感觉您的观点是有依据的,但是这些依据能否支撑您的论点,在下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一、关于文革结束后相声“单边复兴”与观众“盲目热情”问题 您认为文革结束后到90年代前相声“单边复兴”的理由是“传统相声举步唯艰”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准确。 1、先说传统相声,文革后说传统的少了,这是事实,其原因一是首先很多相声老前辈在文革中因种种原因辞世了,有些也进入垂垂暮年,有心无力了;二是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在被文革耽误了艺术青春之后,在新时期有努力创作和表演具有时代特色相声的动力。他们和大批相声创作者对新时代的憧憬,化作了很多全新的相声佳作,也深受当时相声爱好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代我也不觉得传统相声就“举步唯艰”了啊——马老和王凤山先生、苏文茂和马志存先生等等很多老艺术家是文革后开始合作的吧?传统佳作数不胜数吧?流传全国啊,因为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国最强势的媒体,实现了将津派相声艺术推向全国的可喜景象,而这个时期传统相声在全国也是受欢迎的。特别是京津、东北等相声发达地区,而且主要的功臣是津派的相声名家。至于您说京派说传统的少了,这个是事实,主要原因是由于京派相声比较注重相声的教化功能,与时代同步的步伐也比较快,所以表演创作新相声的多;再一个就是京派大师侯宝林对弟子徒孙的要求很严,认为传统相声对演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没有得到他的首肯之前不赞成他们随意使传统相声,所以侯派门下两代知名的相声演员经常表演传统相声的机会和作品都不太多。 2、再说讽刺相声。其实在这个时期讽刺性的新相声不是如大头兄所说的“选择性的复兴”,而是全线复兴,很多前人没敢碰的他们也敢于讽刺,拿姜昆来说,《如此照相》里拿毛主席语录抓包袱儿,跳机械的忠字舞,讽刺文革时期的左倾和盲目崇拜倾向,够不够辛辣?《想入非非》里拿金鸡奖、百花奖找哏,痛斥中国电影的弊病,够不够辛辣?《特大新闻》里包袱儿发展到了“天安门要改农贸市场啦”、“纪念碑大炸糕”、“军事博物馆搞新潮家具展销”……惊世骇俗啊!类似这样的作品,在这个时期真的不少。文革前这么辛辣的讽刺想也别想啊!马老的《买猴》,讽刺的是社会的少数人,却在文革前就被打成右派,说他的相声是“千猴大闹社会主义”了,以上在下举的那几个包袱儿,在文革前演,恐怕得按现行反革命论处吧?新中国的相声历史上,后文革时期的讽刺类作品可以说是题材最广泛、笔调最辛辣的,这与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密切相关的,我不知大头兄所说的“选择性的复兴”指的是哪些被舍弃掉了?哪些文革前可以讽刺的,文革后不敢了?您能谈一谈么?倒是以前不敢触及的,这个时期触碰的多了! 3、再说歌颂型相声。这样的相声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方兴未艾,文革前的老相声艺人们,无论京津两派,没表演过歌颂题材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都是翻身解放,从下九流变成艺术家的,对党和政府的讴歌都是发自内心的;而文革后相声艺术又迎来了春天,新老几代相声艺人们在焕发青春的同时,自发地创作表演歌颂型相声,歌颂新的生活,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文革前、后的歌颂型相声作品,无论数量、质量、出发点,我没有感觉有什么差别,大头兄提到的“歌功颂德的新相声全面的复兴”似乎是水到渠成,而非刻意人为。真的说歌颂型相声开始变味,绝对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 综上所述,文革后,传统、新讽刺、新歌颂相声呈现的是百花齐放之势,而并不是有大头兄坚持认为的所谓的“主流相声”与“非主流相声”之分,这些相声,大部分相声爱好者都喜欢听,喜欢看,即使有偏好和喜爱,包容性也很强,这不是因为观众不懂行,而确实是赶上了相声事业承前启后的好岁月。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对某些相声有批评、对相声演员有看法,这不是盲目热情,而的确是因为相声进入了复兴的全盛期,传统作品重新焕发光彩,新人新作不断涌现。这一盛世景象到86年的全国第一届相声大赛发展到了顶峰——马志明、李伯祥、李金斗、刘伟冯巩、李建华、笑林……几代相声名家同台竞技,几乎每段相声都让人过耳不忘,一鸣惊人的一等奖作品《武松打虎》于讽刺社会现象的同时将传统京剧与时髦名词相结合,颇有“非主流”的味道,少马爷的《五味俱全》虽未获奖,却是到今天都让人回味不已的经典段子……这些相声可以说都能从中感觉到传统相声的韵味,是一种对传统相声艺术和特色的批判性继承,这是这种传承带来相声最后的黄金时代。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总有朋友把这个时期简单地描绘成“讽刺的不敢说,传统的听不到,只有一堆马屁相声当道”的“景象”,因此我对大头兄的“单边复兴说”和“盲目热情说”,实在是不敢苟同的。 14楼 二、您把90年代至今的相声划分为前郭德纲时代和后郭德纲时代? 怎么说呢?你把他描绘成“他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呵呵,您简直是把郭德纲看得太重了!相声历史上从来,我想未来也不太可能,是以某一个相声演员的出现来划分的……相声现在依然是在低谷中艰难爬升,一个郭德纲只能给自己带来救赎与成功,决不可能让相声的新时代来临,无论是福是祸,他都承担不起的,您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前多少位相声大师都没享受过的啊……估计您这论点让郭听到了,他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您太……捧(喷口儿)了!” 三、您对所谓“主流相声”的不屑一顾,和对相声观众整体素质的“担忧”。 这个问题就很感性了,从您的字里行间能看出来,您觉得当初观众在相声复兴期的时候被“主流相声”忽悠了,所以逐渐地就分不出好赖活来了,但随后又说“观众的盲目一直是主导相声走向的一个风向标”,我有点糊涂——到底是“主流相声”让观众盲从了,还是观众的盲目让相声跟在观众的屁股后边转而迷失自我了?这好象已经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有点自相矛盾吧? 在您的眼中,相声是被ZF逐渐掌握,成了工具,听相声看相声的都很盲目,一忽悠就走,转脸过来又能带着说相声的围着自己团团转?——您的观点是洪洞县里无好人?现在的相声不行,观众也不行?哪……谁行?您心目中相声里的“赖活”我基本能了解了,那您心目中的“好活”是什么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相声么?还是其他?(我敢保证,您谈到的“好活”,拥有大批的和您一样的忠实听众和观众,我不相信大部分的相声爱好者连相声的好赖都分不出来)。 四、最后一点,您认为解决“观众们都不识好赖活”这一相声当前“最大”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16楼 至于观众是否认得清"赖活"```那就看您是否同意郭现在的段子算不算"蔓子活"了```呵呵``  关于您回复的第二点,我不是高抬郭或者高贬郭``历史会证明``这一年的郭绝对要算是相声史的坐标性质的人物```因为中国现在的文化``从各方面说都算是缺失与脱节```主流官方的与人民喜欢的脱节````老一辈喜爱的与新一代年轻人喜爱的潮流脱节```大陆本土的与台湾日韩的潮流脱节```  而郭的出现`恰恰完全把这些现象挑明````文化上``您也看到郭的包袱```那都是近几年的新包袱``对于传统的包袱``绝对是个冲击```就比如同样的段子``按传统的说``应该是这一句出笑点``可是郭的段子说出来``原有的笑点根本无法竞争过他的新笑点```能改变广大观众对于传统段子的笑点方向```那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么??老艺人推敲揣测的表演手段``琢磨这句应该怎么说``那句应该怎么说```到了郭这里``全部不带玩了```用一票"郭包袱"创造的笑声``就完全压过了传统的笑点``````  我说这么一句话``您应该同意```就是说"如果郭的相声`光说郭包袱``去掉大半的传统包袱手法``也会获得新一代观众的好评和笑声"````这没错吧??所以呢`从这点看``郭就算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相声``也可以算是中国相声的一个风向标人物```我这么看``有错么?```` 17楼 我对主流相声的看法不矛盾```世界上本就有很多先有蛋或者现有鸡这样的迷思``主要是因为事物本来就是复杂的``在第一时期`当然是先有的主流捧臭脚的相声``更重要的是```"红顶艺人"并不光捧臭脚``在捧臭脚的同时```也说一些精品的讽刺相声``缠合着说```这样观众自然在接收好的灌输的同时``也接收了捧臭脚的灌输``好的段子观众认可了``那"红顶艺人"自然就被广大观众喜爱啦``"红顶艺人"一看效果不错``自然就继续发扬好坏结合的相声``创作一段讽刺``接着再创作一段捧臭脚```但是90年代后``"红顶艺人"忙着从政从商``不出新的精品``为了春晚等发财事业``光出新的捧臭脚段子``广大观众这下自然不满意啦```网上的开骂自然也多了```这样的事实论述起来``不矛盾吧````  当初观众错把那些"红顶艺人"当作艺术家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好赖相声都看作是"中国相声"```所以现在观众骂他们``也自然就骂到"中国相声"``那天津的那些剧场艺人```冤不冤??哪说理去呢```而上面我说了``新一代观众根本没看到也不想看津派老艺人的剧场演出```就算看了也没有造成捧郭这样的轰动`那到底观众是想看相声呢??还是想看脱口秀看人骂街呢?还是想看什么```  现在新一代的观众``不客气的说``提到传统段子``那就剩知道有郭版本了`根本不知道其他的版本``也不想知道```因为那些段子的包袱里没有郭包袱```那你能说观众分的清好赖活么? ​  ​ 大头淫旭 ​  18楼 回应您最后一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是没办法``但我觉得``解铃还需系铃人````还要看接下来的这两年的郭```看看他是不是按照您说的路子```跑完西北剧场跑东南```如果不幸网上这两年的笑话段子比较不景气``那郭可借鉴的新的东西自然就少``进了候家军的郭是细水常流还是昙花一现``都难说```  我是真心的希望广大新一代观众能一直捧郭```多捧几年``千万捧住了别撒手``最少也得捧十年吧``人家"红顶艺人"还红了三十年呢```你们的大师红十年算是初级目标吧````如果不幸没红十年```或者你们有一天不捧他了```则那个时候``将是中国相声完全没落的时代了````郭救的了救不了中国相声市场是一回事````毁的了毁不了传统相声段子``又是另一回事了`````您认为呢?  怎么解决中国相声的问题?``我只能说``回归传统``从头做起``趁着剧场的老艺人没死绝了的时候``能留下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吧``老艺人得主动留下东西``观众是不会主动管你们要的```因为观众根本分不清好赖活 ​ 2006-5-12 20:01 ​ 回复 ​  ​ 大头淫旭 ​  19楼 ps:顺便来个小段````您看看这吧里面捧郭的帖子```不理性的咱们不挑了```咱挑理性的``您看看````一位仁兄这么说:```为什么爱听郭的相声??因为听着痛快``名句两条------1.我不服```2.欺负我不行  您看到新观众的需求了么??这气势``那没的说啊```我敢说```当年可惜了霍元甲不会说相声````不然``中国相声早进联合国啦```` 还一点```我个人这么琢磨着啊```瞎想``瞎琢磨```我琢磨着``要是马三立或者候宝林```只要有一个没死````估计郭就算红了```也不敢说自己是改良传统相声 ​ 2006-5-12 20:08 ​ 回复 20楼 继续和大头兄探讨,不为争个高下,只为聊天吧—— 一、关于“我说这么一句话``您应该同意```就是说"如果郭的相声`光说郭包袱``去掉大半的传统包袱手法``也会获得新一代观众的好评和笑声"````这没错吧??所以呢`从这点看``郭就算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相声``也可以算是中国相声的一个风向标人物```” 这是您的第一个观点。很遗憾,我恰恰最不能苟同的就是您的这个观点。郭的包袱儿为什么多?就是因为他肚子里传统活儿宽敞,传统的包袱儿技法他基本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了,在下那篇陋文《五一期间谈点轻松的话题》中总结了相声包袱儿的组织手法,大部分都是传统相声里提炼,后人灵活运用的,郭德纲也不能例外,可以说,如果抛去传统包袱儿的用法,他的相声决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包袱儿频率。而很多逗不乐人的相声,偏偏是抛开了传统技法,企图用自己的另辟蹊径,结果落得个生胳肢人的下场。 郭德纲绝对不是颠覆传统相声的人,他恰恰是继承传统相声的精华与糟粕最完全的人,郭再傻也不会照本宣科地按照苏派或马派的路子去使《文章会》了,除了苏老少马爷谁再这么拾人牙慧绝对是有病。郭的大部分相声作品都是传统活,这就意味着他明白传统活博大精深,能养活他,并让他成名,至于一系列的改动、增加新的时代元素,都是为了能让这些传统相声登台表演的唯一出路,否则一个三十出头的相声演员,按照老路数表演传统相声就死定了! 二、关于“现在新一代的观众``不客气的说``提到传统段子``那就剩知道有郭版本了`根本不知道其他的版本``也不想知道```因为那些段子的包袱里没有郭包袱```那你能说观众分的清好赖活么? ” 我觉得又回到我当初的观点,您过于高估钢丝的数量及能量了。别看媒体这么发达,这么爆炒郭德纲,他的影响力依然基本局限在传统相声的发达地区,不要说和过去的侯、马大师的名望相提并论,就是和80年代的马季、姜昆等,无论是名气还是受欢迎程度都小的多,很多爱听相声的人并不熟悉他,熟悉他的相声爱好者很多也不喜欢他的相声,喜欢他相声的人也极少像您说的那样认为别人的相声都活该死去只有郭德纲是空前绝后的相声大救星。至少所有与在下交流过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有这么偏激的。我实在有点想不明白,大头兄何以要把一小部分极端钢丝的想法,当作是如今相声的最大问题?似乎大部分相声爱好者都听不出相声的好坏来?现在的市场环境里很难再涌现出那种可以轻易“红遍全国”的相声演员了,大家在相声吧里也看到了,最走红的往往也是是非最多、最不招人待见的,要么喜欢得不得了,要么恨得牙根疼,这是市场细化的结果,一部分人肯定是爱听郭德纲的,另一部分人肯定是听到他就烦就讨厌的,象过去姜昆那样能通吃的想也别想了。相声逐步走向小众化,什么样的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演员,所谓一堂观众一堂活,不会有社会主流的相声迷群体出现了,即使是现在看似庞大的钢丝阵营,也只是相声迷中的一小部分,把相声的根本问题交给这个一小部分,肯定是在下不能认同的。 说实话,解决眼下相声的问题,谁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没有指路灯照明弹,要不相声早从低谷走出来了,眼前的由“郭德纲”现象引发的“相声热”个人认为只是社会文化热点到达一定周期后的必然现象,悲观一点说和前几年的“足球热”什么的没本质区别,相声肯定是触底反弹了,但最终何时真正再造辉煌……实在不是一个大头兄眼中的“颠覆相声”的“坐标式”的人物能担当的起的,需要所有人的努力。需要京派的艺术家们更加深入生活,需要津派的相声名家要向更广阔的市场领域发展,需要有大兵这样的演员来致力相声本地特色化的探索,需要更多淡泊名利、刻苦揣摩传统相声的精华、勇于创作、热心表演的年轻演员、创作者;需要老相声艺术家们抛却门户之见,发挥余热,让优良的传统发扬广大;需要有专门的商业化人士来实现相声目标群体的观众细分;需要更为普及的模式来培养青少年对相声的爱好与兴趣……千头万绪,必须齐头并举,包括相声吧里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为此付出努力…… 说的太多了,谁让这个话题太大呢。留待大头兄与吧友们继续评说吧。 ​ 2006-5-15 15:51 ​ 回复 ​  ​ 大头淫旭 ​  21楼 呵呵``看到您的言论我似乎又看到相声延续的理论根据了````您说的不错```只是您是属于比较乐观那一派````我可能比较悲观了点``````其实时间是过的很快的````一代后浪推前浪```但愿相声的发展``能出一些能和前辈段子媲美的段子```慢慢的留传下去吧``````实际只要有观众``相声就不会完全没落``  您也提到了一个问题``相声已经向小众化发展了````看来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吧```中国人的素质```乃至文化取向```真的是慢慢的多元化了``各种文化在大陆的登陆``以及大陆向各种文化的借鉴移植`````再过个十几年``恐怕真的是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了```但愿到时候```相声还能有一席之地``共同努力吧```虽然我帮不上忙```帮帮闲也许还可以``哈哈` ​  27楼 根本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而这个并不单单指的演员,还应该包括观众 相声不景气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说没人听不是好段子,有人听没人说出来好段子,有人听了有人说了未必就是好段子。 两位的探讨,我觉得其实说出了很多东西,少总结。 相声从业者没能很好的继承和创新造成了相声的没落,相声听众没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相声造成了现在相声的虚火。 28楼 好坟! 文艺低俗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需要有识之士出来解决。考验的是人民的大智慧和大决心。那些甘愿同泥沙一道被历史长河冲刷走的,充其量不过是些贝壳田螺罢了,只有定海神针才能立于历史长河中承担起文化中流砥柱之责任。 34楼     两位兄台,说的太好了,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我向你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真的,如今的人顺风吹火,人云亦云,没几个人能从本质上思考问题的关键,更有资质愚钝者(如我辈)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所以说二位兄台(我也不知道你们贵庚,性别,四海之内皆兄弟吧)所言所思,太难得了。谢谢你们对相声这门艺术的爱,谢谢你们对我辈的启发与指导。     同时,我有一点斗胆提出,大头兄可能很少听郭德纲的单口,其实郭德纲的活不是你想的“蔓子活”他的单口逻辑性很强,包袱安排也很合理,我敢说,要不是浸淫其中几十年,对技巧得心应手的掌握是绝对做不到的。至于说包袱多的相声也不尽是“赖活”,活使得亮,包袱也多,又有何不可?再说,相声不可乐,还有人听吗?相声还能活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只说相声一个行业我认为很难说清。 过去相声的繁荣,离不开观众的褒贬,说得好有饭吃,说得不好喝西北风,这种优胜劣汰的行业环境自然而然会把艺术水平不及格的演员刷下去,也会催着相声演员自发的反复研究段子,不停地创作段子,并自发的分析市场需求。 现在的相声按郭德纲玩笑的话说,“交钱买票进场子,说得不好活该不退票”。其实这种现象还是好的,毕竟像德云社还有天津茶馆这些剧场还是会适当的“奋发图强”的。 问题最大的主流相声界,为什么他们能够逍遥自在的堕落到今天? 首先是他们成功的获得了国家体制的保护,不需要再为出外打食发愁,不需要创作新段子就有饭吃,观众爱听不爱听活该。 另外最重要的,是基层百姓现在毫无话语权,这是社会普遍的问题,比如咱们在贴吧里聊的再热火朝天,把相声界翻来覆去彻底研究透了,根本问题也找到了,但是有任何意义么?真正掌握行业命脉的人会看到,会听到么?即便我们想把这些现成的意见“喂”给有关部门,以改善相声界现状,也找不到门路吧? 即使我们讨论的结果能够递到姜昆手里,他会重视吗?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既得利益和政绩,这就是问题所在。 群众(市场)的意见,应该可以直接决定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选择为主导,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行业的发展规律。但中国很多问题不是以市场为主导,而是以领导拍脑袋为主导,相声界也包括在内,这是体制问题。 总说市场行为有盲目性,我觉得宏观调控才盲目咧,宏观调控才不管大保镖报菜名这些段子怎么说,只管相声会不会影响到统治者利益,以这种角度对相声进行管控,行业能振兴才怪,能出来艺术家才怪。与此同时真正的市场需求——群众的意见又和整个行业完全阻隔了。 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36楼 我当是谁,原来版主到此! 两位都是高论,观点待时间检验! 不过说到小品干过相声,觉得小品毕竟在表现形式方面可以更丰富,框框少,而演员的素质相对相声演员来说要求是不一样的。 再者老赵的小品火,不能不说与他抓住了央视的脉络有关。而在政治上紧跟形势,也是他至胜的法宝。就算如此,连老赵的小品不是也开始往里硬塞笑料了吗? 37楼 两位高人洋洋洒洒,动辄千言万语,我没有完全仔细品读,倒也看了不少,对于大头所言“观众不识好赖”乱言几句。 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始终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这三十年往好了说是中国富裕强大的三十年,往坏了说是纯粹市场化的三十年,嘛玩意都用人民币来衡量,仁义道德都称斤卖了,老百姓无所适从,只能随波逐流。 相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和讽刺,想当年高英培的《不正之风》、冯巩牛群的《小偷公司》等作品就是最佳代表,而现如今这样的作品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实际上这个社会世风日下,对三十年之诸多怪现象世人莫不怨声载道又敢怒不敢言,郭德纲的相声说出了很多老百姓的心里话,草根出身的他不经意间成了百姓的代言人。不可否认,这六年来爆红的老郭会有漂浮的心态,多多少少反映在作品里表演中,老钢丝会有摇头的,可是更多的新钢丝加入进来了,说郭德纲是三十多岁的愤青不假,纲丝中愤青人数众多也属实,本人就是,为何愤青?因为对这个社会有太多不满,所以处处竭力维护老郭,就像是自己被别人欺负一样。 公道自在人心,艺术这玩意不能脱离群众,仅靠一帮子专家来评判某件事物的好坏,确定标准那是不靠谱的,也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 * 38楼 看到几位仁兄早在2006年就预见到相声今天的尴尬地位,很是佩服,相声这门艺术发展和繁荣涉及的方面太广,首先,拿郭来说,相声说得好不好另说,他红了,火了,不只是他相声说得不错,还有观众的推崇,媒体的渲染,说暧昧点,这种三角关系很不稳定,老百姓是跟风的,媒体说你好,它们就要去听听,反过来有一天你得罪他了,他也能把你忽悠倒悬崖上,他徒弟的事件充分相声这行到现在已经不完全是本身革新与否的事,有那么多的名利、金钱参杂其中,可是艺术家也要吃饭,你这极尽讽刺只能的相声,痛砭时弊却可能因此丢了饭碗,谁还会那么做,说到底,相声瘦的制约太多,天下太平好,可是可笑吗?痛快吗? 为什么我买不起房,为什么我只能骑自行车上班?为什么我要掰着指头盼望发工资,还拗不过半个月?为什么我只能吃馒头咸菜?不是不努力,有多少人能靠自己买房,社会进步到现在,倒成了露宿街头了,相声为ZF服务,歌功颂德的话,你听了笑吗,我却很伤心。 39楼 回复:35楼 解放后,相声作为教化民众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政治体制的附庸,早已丧失了相声的本来意义。郭德纲以复归相声市场化道路的方式向依然停留在经济时代的响声体制挑战,代表了大众的心声,获得支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郭德纲确实是坐标式人物(尽管他以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悲剧性的)。
/
本文档为【中国相声最大的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