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京论坛 2011 招新手册

2011-05-07 17页 pdf 1M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961

暂无简介

举报
京论坛 2011 招新手册 1 2 目录 (一)京论坛简介 .............................................................................. 3 一、论坛概述 .................................................................................................................
京论坛 2011 招新手册
1 2 目录 (一)京论坛简介 .............................................................................. 3 一、论坛概述 ................................................................................................................... 3 二、论坛历史 ................................................................................................................... 3 三、论坛目标 ................................................................................................................... 4 四、会员网络 ................................................................................................................... 4 (二)回顾京论坛 2010 ...................................................................... 5 一、议题成果展示 ........................................................................................................... 5 国际社会 .......................................................... 5 教育 .............................................................. 6 社会公平 .......................................................... 8 二、集体活动 ................................................................................................................... 9 “中日两国民族性比较”座谈会 ...................................... 9 北京之行 .......................................................... 9 东京之旅 ......................................................... 10 (三)展望京论坛 2011 .................................................................... 11 一、性别问题 ................................................................................................................. 12 二、国家形象 ................................................................................................................. 13 三、网络 ......................................................................................................................... 14 (四)京论坛 2011 议程安排 .......................................................... 15 (五)代表选拔及流程 ............................................................. 16 一、代表选拔标准 ......................................................................................................... 16 二、北京代表选拔流程 ................................................................................................. 16 三、具体报名方式 ......................................................................................................... 16 四、报名截止日期 ......................................................................................................... 16 3 (一)京论坛简介 一、论坛概述 京论坛是中日两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之间第一个由学生自主创立的 学生交流项目,旨在让中日两国的青年精英和未来领袖通过面对面的对话加强沟通,消 除误会,重建信任,以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京论坛由九月份的北京会议和十月份的东京会议组成,每次会议持续一周。在论坛过 程中,不仅仅会有卓有成效的小组讨论,还会有著名学者以及商界政界著名人士被组委会 邀请前来开办讲座并对代表的讨论进行指导。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NHK电视台等媒 体都对京论坛予以了报道。除此之外,论坛中还会有实地考察的过程:代表将参观公司、 学校、博物馆等组织机构,以此实现讨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良好契合。 二、论坛历史 历史上,中日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千百年来,中日双方互通有无,彼此学习, 建立了悠久的友谊传统。然而,近代以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在两国人民中间造成 了严重的猜忌、误解与分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逐步发展, 但历史因素与现实的利益冲突使两国关系在发展中频频受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日关系已不仅仅关乎两国 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双方都表现出强烈的 加强对话与合作的诉求,而京论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5 年,因小泉首相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国内反日潮流涌起,中日关系一度陷 入低谷。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京论坛成立了。京论坛诞生于中日关系的“冰 河期”,成长于中日关系的“回暖期”。至今,她已经走过五个年头。这五年来,京论 坛在中日两国的精英阶层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中日两国的青年精英和未来领袖通过 面对面的对话,加强了沟通,消除了误会,重建了信任,并促进了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2006 年,首届京论坛突破了重重艰难,在中日关系的冰河期成功举办,将来自北京 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们聚集在 一起,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共寻出路。首届京论坛在 中日 两国的精英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了两国社会的 高度关注与期待。 2007 年,中日关系踏上了回春之旅,中日两国的政治冲突日益淡化。第二届京论坛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逐渐发展成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2008 年初,爆出的“毒饺子”事件使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危机,这表明中日两国国民 4 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仍旧非常薄弱。 从这点出发,第三届京论坛开设企业文化、军事、历 史、食品安全四个议题分组,试图从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构和探究。 2009 年,金融危机爆发,中日两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此大背景之下,中日两 国之间的亟需更多的沟通、了解、合作和支持。秉持“链接未来领袖”的基本定位,延 续“ 客观、开放、深入、坦诚”的论坛格调,2009 年京论坛选取民族认同、东亚和媒体 三方面为议题。另外,在总 结往年经验成果的基础上,2009 讨论议题由原来的“宏观框 架下选取具体问题讨论”模式下尝试转变,具有“跳出具体框架,探寻普遍性因素”、 “反向思考”和“以社会国民为主体研究对象”三个新特点。 2010年,日本海上保安厅逮捕中国人船长一事又让中日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但是, 2010年京论坛延续京论坛2009的议题变革,关注中日间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承担的责任, 对深层次、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搁置争议、放眼全局,在参与国际社会、发展青年教 育、社会公平发展等更多的领域开展理解、沟通以及合作,而不仅仅纠缠于矛盾和冲突, 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三、论坛目标 ● 加强两国未来领袖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为中日间关系的良好走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 对于中日间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 促进双方更多地了解彼此的真实情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误会和冲突。 ● 就中日间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 见。 ● 通过互访、分组讨论、专家讲座以及代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研讨。 ● 沟通和对话使中日双方正视彼此的利益诉求。 ● 在充分的交流和学习中,建立互信关系和良好持久的友谊。 四、会员网络 京论坛重视校友网络的建设。在经历了两年的成功运行之后,京论坛校友会于 2007 年正式成立,成为联系往届代表和组委会工作人员的重要机构。京论坛的最新进展将被 提供给每一个往届代表和工作人员。同时,在将来的京论坛中,往届的代表将被邀请为 论坛的演讲者或观察员。每年的总结报告会也会同时成为京论坛校友重逢的盛会。与此 同时,京论坛校友会还将担负起联络赞助伙伴、媒体、组织和政府机构的重要责任。依 靠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京论坛校友会将为与会代表、组委会工作人员 以及各方为京论坛提供帮助的个人、组织和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周到的服务。 5 (二)回顾京论坛 2010 过去的五年,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前行,从政冷经热、冰河时期,到峰回路转、暖春破 冰,又经历摩擦冲突、重陷僵局,而京论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过五年历程。五年 里,不变的是京论坛“联结未来领袖”的使命、“共创未来”的愿景。京论坛 2010 延续 “客观、开放、深入、坦诚”的论坛格调,在中日双方加强互相认识、理解方面有新的 突破,同时立足东亚、放眼全球。 一、 议题成果展示  国际社会 1. 议题介绍 无论中日间正经历怎样的冲突,无论这种矛盾冲突在未来还会持续多久,中日两国都 将面对一个更加休戚与共的东亚关系,和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中日两国是世 界重要经济体,同时其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全球影响力。两国的 对外政策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更大的能力是否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中日两国需 要为东亚和平与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哪些贡献?在承担国际责任中又会遇到哪些未知 挑战?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仅需要政治家、决策者,更需要充满希望的青年人,因为 国际社会的未来是他们的。 2. 讨论成果  援助困境:援助政策的结果与目标有何差异,哪些方式方法可以弥合差异?  结果:国际援助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权衡国家与人民关系的问题: 如果通过援助政府间接援助当地人民,虽然加强了政府实力、巩固执政地位,却可能 加强独裁,不利于人权保障。在议题讨论中,日方成员质疑中国援助独裁政权的合理 性,而中方认为不能因为政府的失范而不顾该国人民。并由此提到了通过民间组织的 对接,而非政府间行为进行援助的思路。  制裁得失:权衡国际制裁的利弊得失,是否有更好的替代?  结果:对制裁“问题国家”是否有效合理这一问题,成员产生如下不同观点:有一方 观点认为,制裁是一种及时、有力的传达信息、做出反应的途径,并且在某些条件下 是唯一的选择;而另一方持不同意见, 制裁并不能改善情况,由于孤立有可能加强 政府专制和腐败,而贸易、教育和文化交流往往更加有效。  反思历史:中国的不干涉原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哪些问题?  结果:双方就国际制裁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但在制裁的时机、尺度和 6 效果等方面仍有分歧,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讨论,如制裁的替代方案。同时, 中日两国成员还存在观点分歧:日方认为, 在正在发生变化的内外环境下,中国政 府应当提升自身参与度;中方认为,中国应当保持现有政策,并通过其它方式影响或 说服当地政府。  矛盾中心:人权发展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间如何协调关系?  结果:人权的保障事关公民政治权利,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促进 人权的发展,但维护人权与维护社会稳定往往成为一对矛盾,为维护稳定有时会以牺 牲人权为代价。而在讨论中双方发现对于人权的不同理解也是产生争端和误会的重要 原因。  案例分析:朝鲜半岛问题是个不解之难题吗?  结果:在东京的讨论中,议题组成员结合朝鲜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代表们首 先针对南北统一、核和导弹、脱北者、国内政治压迫和绑架问题进行优先排序,体现 代表个人对于解决半岛问题的思路。有代表认为解决核问题是首要且紧迫的;另外也 有代表认为半岛问题的根源在于分裂和对抗的状态,应该首先着手统一的设计;但部 分代表表示统一必须在两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东西德 的教训,统一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代价。在对朝鲜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国际社会组 继续讨论对外援助政策制定中的影响要素、介入程度的批判性观点、中方是否切实履 行不干涉原则、制裁之外是否有其它途径、如何提升对“问题国家”的影响力等等话 题。  展望未来:崛起的中国应当对未来世界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  中方成员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并坚守不干涉原则,中国有其特殊的承担国际 责任的合理方式。日方成员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国应当按照超 级大国的国际来要求自己。而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为什么不能遵从西方模式? 中国应当走出怎样的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7  教育 1. 议题介绍 “共创未来”是京论坛创办以来的重要宗旨。教育改变未来——无论是在个人、家庭 还是在社会层面,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中日两国国民的一般认知中,北京大学 和东京大学的学生是两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作为两国社会中的未来的 “精英”阶层,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学生以亲身经历和自身理想为基础,相互分析两 国学生的优缺点,并探讨其为何未能拥有国际视野的根源。这不仅是对两国教育之现实 的理性反思,更能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具象的参考。 2. 讨论成果——国际视野的重要性 对于国际视野的定义,历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经过一番讨论,中日双方的代表认 为,国际视野指个人除了参与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的 现状与发展情况,有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生活的意愿并付诸行动。在推动培养学生的国 际视野教育之 前,我们应该明白在这二十一世纪里,拥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从个人层 面来看,拥有国际视野有利于个人达成长久的职业发展,树立高远的目标追求,体验多 彩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层面来看,拥有国际视野有利于我们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对社会发 展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 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利共享;从世界角度来看,拥 有国际视野有利于国与国间的协作,共同解决国际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 发展。  中方:中国学生之所以缺乏国际视野,最基本的原因有二:  目光短浅  从众心态  日方:在全球化的驱动下,全球内部竞争不断加剧,日本民众却似乎在逆潮而动,无论 是对国内外事务的关注度,还是对个人人生追求的设定,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一场剖 析该现象产生根源的头脑风暴也就此展开。  与社会渐行渐远  低要求的人生目标  愿景  在为期十四天的讨论中,无论是探讨国际视野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还是深入剖析 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出路。我们坚信,有了教育的力量,双 方国际视野的形成指日可待。同时我们得出了共识,即未来中日双方应该加强对话与 合作,在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促进本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8  社会公平 1. 议题介绍 中国、日本作为东亚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中都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几十年来,中日两国都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创造了经济腾飞的神话,但与此 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公平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 日益凸显,并 逐渐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2010 年京论坛社会公平组立足这些中日两 国共有的有关“社会公平”的现实问题,选取中国的“蚁族”和日本的“穷忙族(Working Poor)”这两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为具体的切入点, 从群体定义到现象描述,从成因 分析到影响总结,从态度阐述到未来展望,于中日代表观点异同的背后,挖掘出中日两 国青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中日两国社会价值观的相似性与各自的独特 性,为建立真正坦诚平等、客观冷静的交流模式奠定基础。 2. 讨论成果  现象定义  “蚁族”指在中国年薪在 25000-30000 元人民币之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来自欠 发达地区,目前在中国一线城市打拼,生活状况欠佳;“穷忙族(Working Poor)” 则指日本社会中年薪在 200 万日元(约合 15 万人 民币)以下的阶层,他们具有出 身平常、社会福利较少等特点,总人数约占在职人员总数的 15%。  现象成因分析  “蚁族”现象和“穷忙族(Working Poor)”现象的成因有相似之处,同时也都具有 本国国情所决定的独特因素。  建议与展望  中日两国社会都应正视并重视两个群体影射出的社会公平欠缺问题,意识到该问题可 能导致的社会失衡,及早做出应对措施。 9 二、集体活动 除了论坛讨论之外,京论坛 2011 还组织代表进行了丰富的集体活动,来时代表对中 日两国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让代表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 “中日两国民族性比较”座谈会 京论坛 2011于今年 5月 29日在北京大学里举办了“中日两国民族性比较”的座谈会。 我们邀请来了三位特别嘉宾,以亲身体验分享他们对中日民族性差异的看法,让在场的 学生对日本的民族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嘉宾名单中就有: ∙ 经济日报社主编陈言先生 ∙ 日本访问学者冈村宏章老师 ∙ 日语系博士生、东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史歌学姐 北京之行 在紧张而充实的论坛讨论之余,两国学子还通过“城市一日游”近距离接触了对象国 的文化。2010 年 9 月,在首先举行的北京会议期间,日方代表在中方代表周到的安排下, 尽情徜徉在北京明媚的秋景中,感受了不一样的秋日风光,体验了中国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共同领略了故宫的雄浑威严后,无论选择“古典一日游”,观摩琉璃厂巧夺天工的技 艺;还是选择“园林一日游”,去欣赏北海公园的无边秋景;抑或是选择“自驾一日游”, 去品味热闹的王府井,或者是选择“文化展馆游”,欣赏当代新锐艺术的聚集地 798 园 区⋯⋯东大学子都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京腔京韵和中华文化的别样风情 10 东京之旅 2010 年 10 月,中方代表来到了古老美丽的东京,同样受到了日方代表的热情接待。 浅草寺中那份宁静安然的氛围不由得让人感叹大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东京塔尖俯身望 向夜晚的东京,车水马龙的街道和灯火辉煌的夜景美不胜收;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日代表 一同前往靖国神社,在这个承载了太多沉重话题的地方反思历史,思索中日关系的未来。 11 (三)展望京论坛 2011 中日邻邦,一衣带水,相交千年,源远流长。古有晁卿使唐,鉴真东渡;今有友好邦 交,互惠互利。中国的一位领袖曾说过,世界是终究是青年人的。两国之间的进一步了 解和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有赖于两国青年一代的相互交流与了解。 自 2005 年,成长壮大的京论坛就为两国青年中的精英——北大人和东大人——提供 了交流的广阔平台,她的发展和壮大也见证了中日关系由冰期到融冰再到破冰的伟大时 代。 六年来,两国青年在这里意气奋发,激扬文字,放眼寰球,指点江山;六年来,两国 青年在这里坦诚相见,沟通对话,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六年来,两国青年在这里直面 现实,眺望暖春,连结古今,沟通未来。 2011 新起点,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是两国关系的新起点,又是京论坛的新起 点。两个国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两群人的关系,增进两国广大国民的沟通和感情才能真 正营造一个和平友好的氛围,也才能使两国从融冰的季节走进暖春的阳光。 如果说未来两国关系的领军人是今天的青年精英,那么基石就是千千万万青年学生, 如何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和中国以及两国的角色和关系将是今 年京论坛将要考虑的崭新命题。 过去六年,我们从生涩到成熟;未来数年我们要从精英走向大众,扩大京论坛的影响 力,挖掘更多的资源,采用更多的形式,寻求更多的支持,为两国青年提供一个多层次 的交流平台,既有精英式的探讨和考察,也有大众式的讲座和展示。 2011 年日本的大地震坚定了我们加强交流、沟通理解的决心。今年,我们将再度启 程,就双方关心的性别问题、国家形象以及互联网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12 一、性别问题 议题名称 (英文/中文/日文) 性别议题 Gender Issue 讨论该议题的意义 在京论坛这个平台上讨论性别议题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 社会影响:中国和日本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 处,也都面临着类似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虽然中日两国政府都有所举措,颁布了相关的 法律法规消除性别不平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男女平等依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因 为性别问题的根源深植于人们的观念里,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是依靠这些冷冰冰的规 矩,通过两国学生的讨论,我们可以试图找出这些根源,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代表各自 国家的未来去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而双方国家和社会曾经做出的实现男女平等的努 力,也可以成为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的宝贵经验,让我们从对方身上学习,思考自身 未来可以尝试努力的方向。 2、 个人影响:随着中日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性别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性别问 题和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际遇,也影响着我们思考问题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因此该议题最终想达到的目标是加深对自身和相反性别的理解,深刻认识双方社会的性 别问题,思考真正实现性别和谐的未来。 讨论内容 讨论的具体内容,将交由与会代表进行磋商、细化。 初步商定的可能展开发展方向: 1、 男女性分别在现实生活中实际面临的可见或不可见的压力,尤其是在职场上遭遇的不 公,以及双方在现代社会都不可回避的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何尚未真正踏 入这个社会的我们今后将如何应对? 2、 男女双方在就业问题上,婚姻问题上提出的要求,(比如说女人要求男人有车有房), 到底体现了时代在性别观念上的进步,还是深深植根于观念中的性别不平等的意识的新 的表现形式?应该如何认识和应对? 具体步骤 具体步骤还在与日本方面进行协调,初步方案如下。 第一, 两校代表选取体现性别问题主题,值得探讨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作背景搜索,思 考中日两国性别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 第二, 第二,两校代表将分别交换意见,指出分析对方国家案例过程中发现的相同及差异, 简要概括分析结果。 第三, 两校代表将进行 fieldwork 及讲座学习,从实践或讲座中加深对性别问题的理解。 最后,两校代表在会议中结合之前的政策分析及小组学习情况,就“如何真正实现两性和 谐”进行进一步讨论并得出结论,对中日两国未来应当如何为性别问题做出努力作出判断。 13 二、国家形象 议题名称 国家形象 National Image 讨论该议题的意义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与公共外交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国家形 象也构成一个国家的需求,在这种意义上,国家形象就是一个国家的声望、荣誉,或者通 俗地讲,就是国家的“面子”。 “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中国 GDP 总量超过日本的同时,两国的国 家形象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古老而新兴的中国给日本留下什么印象?而中国又如何认知那 一衣带水的日本?这些认识或印象,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又如何影响两国关系?中日两 国青年,为改善两国对彼此的看法,能有哪些建言和贡献? “国家形象”议题正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 讨论内容 1. 中日两国有着怎样的国家形象? 2. 这些国家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两国关系? 3. 为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树立良好形象? 具体步骤 1.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将集中于双方代表的个体层面 首先,我们认为双方代表对彼此国家的看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公众对两国 国家形象的认识。在讨论前的准备阶段,双方代表将就各自对彼此国家政府、公众的看法, 分别列出观点总结。这一总结将按照固定格式的要求完成,按两国政府、公众划分为四块。 在讨论阶段,双方代表交换各自总结,进行比照并探讨其中的异同,尝试理解异同产生的 原因。阅读相关学术文献并联系之前双方总结,进一步探讨两国国家形象。 2. 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 选取若干具体案例,特别是时事热点问题(如地震)。 通过案例,回顾第一阶段讨论结果:理解既有的国家形象如何影响个体对事件的理解 和反应;这些事件又对既有国家形象产生哪些影响和改观。 3. 第三个问题将从个体层面转为国家层面 分析两国国家形象中对两国关系发展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双方分别提出对改善两国国家形象的建议,并讨论双方建议是否可行。 将讨论结果汇总,并提出双方皆认可的具体措施建议。 14 三、网络 议题名称 网络 Internet 讨论该议题的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里,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从 来没有一个渠道,可以汇集这么多来自民间的真实的声音;从来没有一个空间,可以容纳 这么多头脑来出谋划策共商国是;从来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将互不相识的千千万万的你我 凝聚在一起,形成进步的力量,共同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并非一个 纯粹的虚拟世界,它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中日两个民族文化与思想层面的相似与差异, 同样也表现在两国人民对网络的看法与运用方面。通过对网络这个主题的探讨,我们希望 能从更深层次审视两个民族文化与思想层面,并相互借鉴。 讨论内容与实践项目 1. 网络对人的影响 随着网络逐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 中,利用电脑网络工作学习的人不断增多,形成了一个以电脑网络为主要交流形式的新兴 社会群体。我们希望通过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讨论,揭示网络对这个社会群体的深 刻影响与改变,作为网络与人类生活日益紧密的一个明证。 2. 网络力量 在讨论中,我们将把网络视为桥梁,探讨民众与社会事件间的相互作用,即社会事件 (如政治、体育、军事等领域的突发事件)如何通过网络影响到民众的认知和心态,而民 众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以及动机来利用网络,对社会事件的进程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 响。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之外,我们将运用网络进行一次社会实践项目。该项目将从北 京会议开始,东京会议截止,为期一个多月。实践项目的主题为社会公益,帮助社会弱势 群体或者声援环保活动。我们在实践项目中将特别突出网络媒介的独特优势。通过实践活 动的开展,代表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与个人的关系与影响,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厘清中 日文化思想的差异对网络方面的影响 具体步骤 第一,两校代表将就具体的议题内容进行细化与明确,并立足于对两国文化与精神的相似与 差异的探索。 第二,两校代表将分别交换意见,交流对两个讨论内容的初步思考,简要概括分析结果。 第三,两校代表将进行实践项目以及讲座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与个人的关系与影响, 并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厘清中日文化思想的差异对网络方面的影响。 15 (四)京论坛 2011 议程安排 时间 工作安排 2011.5.4-2011.5.18 代表招募 2011.5-2011.8 对代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学术方面的 培训 中日代表网上交流,共同收集整理资料 代表们确定更加细致的讨论问题和方 向 提交“会前调研报告” 2011.9.16-2011.9.22 京论坛 2011-北京会议 小组讨论 讲座以及报告 与赞助商座谈、餐会 实地调查 系列讲座 中期报告 2010.10.1-2010.10.81 京论坛 2011-东京会议 小组讨论 讲座以及报告 实地调查 总结报告 2010.10-2010.11 后期资料收集,撰写书面的总结报告 2010.12 向各单位提供反馈并提交总结报告 1由于日本地震的原因,为代表的安全着想,京论坛 2011 东京论坛地点和时间可能有所变化,会议地点可 能改在京都、日本其他城市或者北京。另外,在赴日之前,我们会对代表进行安全方面的相关培训。虽然 发生的地震是我们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与日方的协商,京论坛仍会成功举办。 16 (五)代表选拔标准及流程 一、代表选拔标准 ●对日本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对中日之间的争议问题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地 ●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较高的参与热情 ●出色的英语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申请者须为北京大学在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或交换学生,于申请之日起至 2011 年 12 月在北京大学进行全日制学习,可以全程参加北京会议以及东京会议。 二、 北京代表选拔流程 申请者将针对三个分科会议题中的一个,写一篇字数不超过 500 字的论文(Essay), 要求阐述自己对此议题的独到见解。北京大学京论坛组委会及校友会将对申请者提交的 论文进行筛选,确定面试名单。面试过后,确定最终参加 2011 年京论坛 12 名中方代表。 这 12 名代表将被平均分入 3 个议题组之中。 三、 具体报名方式 请申请者在仔细阅读“京论坛 2011 申请手册”后下载申请表(Word 文档),按照相 关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请申请者在申请表的空白页附上你所写的相关议题的论文,500 词 以内。申请表的提交:请将申请表作为邮件附件(文件格式.doc),发送到 ApplicationJF2011@163.com 申请表提交时请命名为“-院系-姓名-议题选择”,如“06 本-新传-张三-性别议题”, “07 硕-国关-李四-国家形象”。 我们将于 2011 年 5 月 14 日把申请表的筛选结果反馈给各位申请者。 四、 报名截止日期 2011 年 5 月 13 日 22:00 (周五)。 以上最终解释权归京论坛 2011 组委会所有 17
/
本文档为【京论坛 2011 招新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