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2011-05-08 22页 doc 277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2226

暂无简介

举报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周成钧 (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1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ercial Pedestrian Precinct   Zhou Chengjun ( T...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初探 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周成钧 (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1 )   摘要 :本文了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ercial Pedestrian Precinct   Zhou Chengjun ( The PLA University of Sci&Tec,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101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ercial pedestrian precinct in China ;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and then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precinct. Key words : commercial pedestrian precinct; planning; design 城区商业步行街为构筑城市商业中心,缓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压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仅仅吸引顾客 -- 对步行者的关怀 -- 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发展阶段,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名片,其设计规划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师的重视。 1 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很多大型都市也开始变得不适宜步行了。九十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怀念那曾经能够“漫步”的都市,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建设为标志,我国的商业步行街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当前国内各大城市争先恐后进行如火如荼、大拆大改地兴建商业步行街的“运动”中,却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1 模式单一,模仿过多 我国目前的商业步行街开发,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层次上,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就是简单的复古。而在规划之中,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重视“以人为本”。商业步行街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目标客户群,如果没有考虑人的因素,没有根据消费者行为来进行商业街规划设计,那项目成功的概率就要大打折扣。 1.2 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脱节 这里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牺牲传统文化和环境。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改建老商业步行街,但“变脸”后的步行街传统中夹杂现代,现代中塞进传统,不伦不类。对于经营商家而言,老商业街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其商业价值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也是老商业街的优势。文化环境受到破坏,商业利益也将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文化因素。百年老城和新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功能有别,不能一味地强调文化和特色。人们在那些著名商业步行街上,能够感受到特殊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情操得到陶冶,这固然很好。但是,商业步行街的核心功能还是商业活动,文化娱乐只能是商业步行街的附加功能。商业利益是首要的,文化要为商业服务。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时尚消费本身何尝不是文化?只要定位准确,不求特色,特色自然流露,不求文化,文化自然显现。小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也不乏兴旺的商业步行街。所以那些富有诗意、陶冶情操的商业步行街只能是少数人的意愿,满足某一类消费者的需要,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一种类型而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 1.3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协调 社会服务水平低。商业步行街是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但是,我国大多数商业步行街的“购物功能”相当充足,但休闲等文化性消费服务严重欠缺。而商业区寸土寸金让商业地产开发商很难放弃部分商业利益,商业步行街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还远未实现。有些商业步行街小贩云集、乱摆乱卖现象突出,也给商业步行街带来治安隐患。此外,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尚未达到。建设商业步行街的目的之一是缓解交通,但一些商业步行街规划不当,使商业步行街周围的街道超负荷运转,造成了更大的交通混乱。停车场、人行天桥设施还不够完备,商业步行街没有与其它业态形成有机组合。 2 对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的几点建议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商业步行街达到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2.1 合理选址,准确定位 商业步行街应该考虑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对中心的城区,但又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与自身情况和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街道空间设计是商业步行街成败的关键。商业店铺的集中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这就是商业步行街的本质——室内商业活动沿店铺的街道空间向室外的延伸。由此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变得有用而舒适,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 2.2 规模适度原则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过于庞大的规模往往会给行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对于行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 300 米左右,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也不应该超过 600 米,宽度应该控制在 20 — 25 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摆在步行街并不宽的街道两旁,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所以,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摆设,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2.3 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商业步行街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激发行人的购买欲望,这样才达到了商业性的目的。这里所指的购物环境,主要包括商业步行街的整体特色,商业布局等客观环境。商业步行街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因为暖性的颜色容易使人兴奋,激发购物欲望。同时,商业布局应做到错落有致,不应该布置成在某一家商店就能把顾客所需的所有物品都购买到。 2.4 道、场空间的合理安排 “道”空间是从流动性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该给人一种流动向前的感觉,这样才会吸引行人。如何安排商业步行街纵向布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特定的建筑或树木引导行人向前,同时,配合其它形式给人一种由进入到演绎到高潮的空间节奏感。“场”空间是从静止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充分考虑行人休息的需要。在商业步行街两旁可适当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给人以愿意“滞留”的感觉,同时,使人在心理上有被关怀的感觉。同时,在这些“场”空间,可以有序的加入一些商业活动,甚至是一些可以与行人交互的商业活动,这样不但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到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例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很多细小的设计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如:增设盲道、无障碍通道、设立饮水机等等。 2.6 结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自己介绍给外地来的游客。这样,不但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2.7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多方投资 一条好的商业步行街,不是仅仅通过本地的商客游人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家共同进入,才会成为知名商业步行街。中国自古就有“云集天下商客”的说法。当然,这需要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理念。 3 小结 商业步行街,作为重振旧城中心区、商业重返市中心、人性化都市建设的切入点,对我国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为都市旅游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商业步行街必将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 目前,尽管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为它的规划设计献计献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品商业步行街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 1 ] 张晓非 . 浅谈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 J ] . 山西建筑, 2003 , 12 ( 9 ): 5-6  [ 2 ] 何向东 . 城市生态景观小区探讨[ J ] . 湖南房地产, 2004 , 6 : 20-22  [ 3 ] 王薇 . 城市步行街环境规划设计初探[ J ] . 工业建筑, 2004 , 12 : 37-38  城市步行街区建设与研究初探——兼论上海吴江路步行街规划设计 【导读】简要分析了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和演变及建设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论述了步行街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并运用于上海吴江路步行街规划设计之中。 一 历史沿革、理论与实践   步行是人本身固有的最基本活动方式,步行街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也是一座城市或街区历史进程的产物、更新演变的积淀。其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所以这时期应当说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中世纪因城市被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由艺术家来决定其形式,因此这时期步行街在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上受到很大关注,但同时也带有一些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如强调对称的几何形态等。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在《雅典宪章》以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重视功能的“现代城市”理论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在居住区则推行佩里的“邻里单位”理念,重视步行空间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手段确保步行空间系统的完整性。   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如英国的戈登·卡伦1961年所著《城市景观》分析了欧洲历史上形成的好的城市空间案例及设计方法;美国凯文·林奇1961年出版的《城市形象》提出了“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与把握;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归纳了城市与中心 商业区形态特征;丹麦杨·盖尔1971年出版的《交往与空间》提出了营造充满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摩斯·拉普卜特1975年出版《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对人与环境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等。上述一系列研究表明这时期对步行街的研究和建设已由单一的解决功能而转向对更高层次上的人性复归和环境价值的重视,并将步行街作为复兴和发展城市街区,激发城市整体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反映在各国实践上,德国艾森市早在1926年就将道路变成了步行街,至1960年已有35个西德城市设立了步行街,现今增加到800个左右。其步行街的平均长度也已由1960年约600m ,增加到1973年约2000m,到80年代纳热姆伯格、科隆等市还拥有了3km长的步行街。慕尼黑市也在1963~1972年间建设了占地24hm2的施塔呼斯步行区。   受西欧的影响,北美自50年代也开始在市中心建设步行街,且各有特点,如美国1959年密执安州的凯拉孟佐城步行街,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商业中心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空桥步行系统是最佳范例,仅美国60~70年代,就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步行购物中心 。此外加拿大多伦多市和蒙特利尔市也兴建了庞大的地下步行系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步行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了,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借鉴了欧美国家的这些经验,在部分大城市,如上海兴建了外滩滨江步行街、浦东新世纪商城步行街、豫园商城步行街,以及新近使用的全国最大、最长的南京东路步行街。 二 步行街的空间形态、作用、动力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如从物化的形态表层结构看,它涉及到许多领域,有许多形式,主要有各类专供行人使用的步行街、人车共存的半步行街、高架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时间系步行街(在指定时间内开放);如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即不同辐射能力的吸引点(节点)以及步行道路(路径),节点可理解为区的概念,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步行街对城市的作用很重要,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 1 交通组织管理: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避免人车冲突,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 2 经济复兴:步行街吸引了行人浏览、散步、购物,从而增加了消费,促进了临街商业的发展和增收,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复苏。  3 环境改善:步行街减少了车辆,降低了噪音、废气的污染程度,净化了环境,同时也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 4 社会效益:步行街是城市意象的重叠,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以及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为各种文化的共存、交融创造了条件,也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从步行街的生成与演变中可以看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是促使其形态和格局及目标要求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而物质形态背后的文化心理层面则是构成步行街的主观方面持久的决定因素。 三 步行街的建设形式、规划原则   步行街的建设主要有重建、整建、维护三种基本形式,在现今步行街的规划中,普遍采用的是以下几项具体实施性原则:  1 人车分离,宜出宜进、四通八达的原则:即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使步行者与机动车分开,同时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内外通达、进出自如的步行系统。  2 人本的原则:真正的步行街是切实的事物,主体是人,人使步行街有了故事情节,有了生命,人们用整个身心的存在去感受、接触、聆听和衡量环境,所以步行街必须体现一切为人服务的理念。  3 地域原则:地域性是城市景观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特征,不同的城市、地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意义的步行街都应根植于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这是对所处的特定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合理回应,所以因地制宜升华每一个步行街中那独有的、本质的地域文脉,并使之更有生机活力,更有发展,才能意匠独造。  4 功能、技术合理原则:功能是步行街的重要内容和最活跃因素,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先进合理的技术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同时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  5 细部原则:即重视步行街形态、比例、尺度、色泽、、光照及设施的设计。  6 管理、效益原则:即运用科学完善的管理,以求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四 实例分析——吴江路步行街规划设计   为了配合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上海静安区从整体环境出发,决定将石门一路与泰兴路之间的吴江路改造为一条步行街。我们有幸参与了此项工作的前期规划,在对这一地段作了较详细的调研之后,我们认为: 1 制约因素   ① 吴江路东西向长约250m,南北向宽约35m,路北是住宅区,路南是紧密相邻的多幢高层商办综合楼,这些综合楼的共性是一至四层均为商业用房,其上是办公用房,因此整个空间形态比较单一。   ② 高层商办综合楼因紧临南京西路,而南京西路又不允许货车和非公交车停留,所以这些综合楼的货流与人流只能在吴江路上进出。   ③ 步行街建设过程中,这些综合楼原铺设在吴江路下的市政设备管网须充分利用,不能损坏。商场的营业活动须照常。   ④ 紧邻的南京西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形成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业街,具有150年历史,记述了上海历史的某些特征,也包含了丰富的文脉特色,同时还具有繁忙的商业活动和超负荷的交通网络。 2 规划对策   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地解决上述制约因素,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① 尊重南京西路特有的历史文脉,延续扩展其空间形态:南京路是驰名中外的路段,其历史文脉是以20~30年代建造的西洋古典建筑为基础,但正像一本不断修改的书一样,它也在不断增添新篇章。因此吴江路步行街的规划在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上主要采用了协调的方法,如保留调整了原地段场所的墙砖、地砖、门斗、路灯等有形的东西,将相近的空间尺度、相似的建筑形态运用于规划中,以唤起使用者对原有街区脉络经验的联想,从而达到整体的连续一贯。   ② 以立体化组织有序的交通流线:本街区交通有赖于城市空间来实现,它又赋予其活力,绝对排斥车行交通是不现实的。规划在高层综合体北面6m标高处,设计了一个9~11m宽的中央平台,上面沟通串联起各综合楼二层商场,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空间,下面是货流和办公车流的通道,以缓解南京西路交通拥挤的状况,使本街区人车共存而各得其所。   ③ 以地铁站为契机,促进商业的发展:地铁带来了大量人流,通过对原商场内部的调整,对新商场的合理定位,共同构筑起良好的“街”与店紧密相连的商业环境。   ④ 注重统一性与个性结合,简约实用:如设计统一的图示招牌、店铺立面色调、广场铺砌,对一些小品如电话亭则采用多样化,在一些常用部位,如坐椅、扶手使用坚固实用的材料,结合其空间不宽的特点,绿化采用乔木为主结合少量花台,以增强吴江路步行街的场所感、可识别性。   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发展的世纪。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物化反映,其形态的演进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动的历史,其内在结构又反映着城市形态的本质,它的建设涉及到许多因素和领域,其建设规模、功能、形态逐渐大型化、多样化、立体化、综合化,在其理论和实践方面,尚需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浅谈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摘要: 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关键词: 步行街(区) 设计优点 设计原则 “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 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 体现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改造实例研究 内容提示: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中心,担负着越来越广泛的职能。从类似成功案例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准确地把握改造的性质定位,将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造型、元素经过提炼、重构,体现于景观改造的空间组织、设施的设置、景观小品的造型等方面,以达到彰显地域特色,营造地方文化意蕴,展现独特城市风貌之目的。 延伸阅读:商业步行街 地域特色 改造 从步行街的属性为出发点,仔细研究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实例,如上海新天地、北京王府井大街、西安西大街。从类似的景观设计中对于旧街改造、设计中融入地方建筑符号的设计理念分析,通过对这些优秀实例的研究,为商业步行街旧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上海新天地商业街         上 海 新 天 地 是 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为集国际水平的文化、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步行街(图1)。将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把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采用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布局,在小街巷的空间营造中呈线性串联各个空间场所,使其更具亲和力、内聚力。在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做法是保留和保护具有典型石库门的建筑外观,其屋顶、山墙、坊门等特征符号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支弄的地面全部铺以从旧房子拆下来的青瓦,青泥砖块和青石块纵横有序排列,总弄、支弄布局一脉相承,使其外表看来,风貌如故;而在其现代气息的融入中,除各个建筑内部的空间营造外,其室外景观设施的造型、材料、色调和肌理均结合现代手法进行设计,以达到更新改造的目的,使石库门重现当年的风光和韵味,营造出现代的商业文化气氛。         新天地的设计中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借助传统的元素、材料来展现历史的文化。将传统建筑中注入新的生活理念,体现了传统气息中的现代商业街,使我们懂得在对某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场所,其改造的性质要确切和恰当,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求新,在设计中维持现代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持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传统与现代两种元素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从而突出文化性与地方性的特点。         北京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地处天安门以东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全长一千八百多米。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到明代,这里建了十个王府和三个公主府,故称为王府大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新厘定地名,因街上有一眼甘冽甜美的水井,遂定名为王府井大街。今天的王府井已成为物丰人旺,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商务、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                 这条街的景观设计颇具特色,融汇了古都北京传统的建筑特色和市井文化,“井”的演绎随处可见(图2),从南端长安街望去,悬挂在建筑物墙上的大型铜制“王府井”牌匾,百货大楼前广场的地面铺装饰以铜制的刻有王府井标志图案的小“金砖”,广场中心铺砌的王府井大街街徽图案,行道树的树池蓖子、分割空间的栏杆、下水道井盖等设计中均包含“王府井”的图案,成为贯穿整个街道装饰的主题。这种景观形式的设计中,运用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符号来传承历史文脉,通过将这种景观符号进行提炼、变通、简化、以不同的形式运用到街道景观的设计中,体现了设计中主题的连续性,系列化设计,是其成功之处。其次,王府井的小吃街设计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图3)。                 街的入口处有一座十余米高的精美的仿古牌楼为门户,街内分为若干个区域,均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既有灰砖土瓦的小门小户,也有小巧玲珑的二层绣楼,错落有致、比邻相接。小吃街荟萃了北京的名优风味小吃,种类丰富、设施齐全。街内除风味小吃以外,还有专门售卖、制作民间工艺品、民俗用品的旧式摊位,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工艺品在这里展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他们的绝活。         商业步行街的商业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购物消费的场所,还可以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吸引外来游客,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地了解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窗口。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西安西大街研究         西大街原为隋唐长安皇城顺义门街,明代称西门大街,是明清时期城内的四条主街之一。历史上,西大街曾经是古城长安主要的繁华商业街区。随着历史的变迁,西大街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许多杂乱无章、破旧的建筑充斥狭窄的街道两侧。2007年,西安市全面开始了西大街综合整治改造,改造范围东起竹笆市,西至西门,全长约2000米。改造后街道宽度30米,沿街原有和新建筑都呈现出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沿街景观设施的造型、色彩及构建的选择都与西大街的仿古特色协调一致,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历史街区,延续传统的历史文脉。[1]                 西大街的景观设施设计中就以秉承传统建筑肌理、色彩为设计目的(图4),如西大街的树池设计中是以传统的窗格形式进行景观符号的提炼,在地面节点铺装中运用传统瓦当的图形,休息椅则运用传统装饰花纹的砖石与木材相结合,电话亭也选取传统的建筑构件及灰色的主色调,设计中使整条街道的景观设施在保留了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赋予现代新材料的肌理,新旧材料的融合,相互对比、相互映衬,塑造新的景观形象,将我们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填充到设施的造型中去,在其构架体系中营造人文气息。         参考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分析它们的创作手法,包括景观符号的提取、结合、融入与创新。借鉴这些优秀的创作手法,将其作为城市商业步行街旧街改造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商业街设计说明与功能、方案构思初探 内容摘要: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 关键词:空间,商业街,徜徉,愉悦,对称,入口,街道,休闲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纯正法国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 1 商业街现状 本商业街位于15#地别墅区北侧入口处,主要满足15#地业主及对面高尔夫别墅区业主日常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等活动。15#地北临环城主干道珠江南环路,是15#地别墅区的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采用东西方向排列,以入口为中洲对称布局,建筑立面采用了塔楼,骑楼,雨罩的元素使空间产生新的划分,室内空间既设置了集中商业,又有零散店铺,是西方现代MALL与中国传统商铺的有机组合。 这个聚集包括 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繁华气氛于别墅的宁静气氛之间的冲突问题。 解决商业街车行交通空间与步行交通空间的隔离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平直单调,感觉很长,很枯燥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历史人文记忆的缺乏。 总体构思: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纯正法国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 构思的基础: 据心里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对大自然所作出的最表层,直接的,第一的反映是情感上的,不是认知上的,在情感反映的基础上,才有了思维与记忆、意识与行为。就像电影就是在创造一种场景感受,现代神经心理学也证明这一观点。 方案的室外空间设计以传统江南古镇的模式来构筑整个商业街, 从历史发展中形成小镇商业街和传统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如人流和街道的关系,河与街与住宅的关系,总结出一个空间的模式,运用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将一个古镇的街空间融合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使其不仅有现代商业街的时代气息,又蕴含原始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长出的空间,这些空间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 我们认为街是随着人们交换产生与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生长的,它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形态,我们通过将街切割、打碎、重组再造的,运用我们以景观意境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尺度,通过空间变化的重组,营造一条生长出来的街,通过各种元素,铺地、雕塑、喷泉、植物来解决商业街的标识性。 我们认为街是人们行走,徜徉、休息、交流的开放空间,我们避免西单大街改造的那样的误区(人可以自由徜徉的街巷被大大拓宽成便利车行的大街,人群从街上被挤到过街天桥,或人们已被车流逼迫到某个区域,已不可自由徜徉,人的愉悦心情也就消大半,一条街道变成了一条车的河流,所以我们区分空间,使人与车的矛盾得到最大解决,)我们方式是通过高差解决人车分流。 景观的意境: 远远的你能听到时高时底,时缓时急的交响曲,,迫不及待的走近观赏,法国凡尔赛宫式的水池上面跳跃着奏出欢快的乐曲,顿感精神倍增,两侧高耸的塔楼同样透露出法国的浪漫情调,中间高贵典雅的欧式拱券门诉说着你的不凡身份,走过林荫道,银铃般的笑声传来,穿过拱券门,旱喷泉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耍嬉闹,走过嬉闹,开阔的草坪树木郁郁葱葱,人们无拘无束的躺在草坪上,三五成群的聊天,孩子在草地跑来跑去,临水栈道的长椅上,一对对情侣静静欣赏远处的晚霞。 一. 交通分析 运动与通路: 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运动心理,把紧张的运动与放松的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沿河散步道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曲折,延长的运动线路,放松休闲的观赏景观。 采用坡道设计,提供带轮的步行交通,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 人车分流: 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二. 空间分析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15#地的商业街是单侧式的,在商业建筑前约19m宽的范围内,要满足停车,行车,还有步行的功能,所以商业街前面的步行街尺度定为5m宽,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三. 景观节点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三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三大景观区为: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旱喷泉广场区,邻水大草坪区,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 四. 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梨黄(明亮)为主色调,门窗饰线,铁艺栏杆用白色或木色,建筑功能入口用骑楼来区别,色彩为红色砖墙(仿红色砖墙瓷砖),其整体为明亮的暖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都采用暖色调设计,形成从色彩上达到统一的效果。 五.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 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 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 变换的接到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 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记录,每一个人都沿最短的线路穿过广场。 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道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 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商业街入口广场 避免目的地路程的一览无余,更要避免可见目的地而不得不绕行。可见目的的时要遵从简捷的原则。我们规划的直角使用功能是不方便的。 15#地商业街入口广场北侧是温泉城的一条交通主干道A线,南侧是整个15#地别墅区,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这是15#地别墅区的主要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这个聚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享受生活!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 入口广场除了应该烘托建筑的特色与气势,更应该是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的、开放的,水与绿地交融的公共休憩场所。
/
本文档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