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2011-05-09 6页 pdf 182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6594

暂无简介

举报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高清海 孙利天 内容提要  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 ,许多哲学家一再宣告哲学的终结。经过一百多年的对传统哲学的批 判、反思和清理 ,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哲学是对人性的反思和自觉 ,传统哲学是对人性固有的 思维和理性能力的自觉 ,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它把世界和存在思想化、逻辑化 ,并把思想的、理性的生活 方式绝对化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传统哲学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社会分工、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精神贵 族的理想。在工业化、世俗化、群众组织化的时代 ,个人的感性幸福成为现实的追求 ,人性的丰...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高清海 孙利天 内容提要  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 ,许多哲学家一再宣告哲学的终结。经过一百多年的对传统哲学的批 判、反思和清理 ,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哲学是对人性的反思和自觉 ,传统哲学是对人性固有的 思维和理性能力的自觉 ,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它把世界和存在思想化、逻辑化 ,并把思想的、理性的生活 方式绝对化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传统哲学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社会分工、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精神贵 族的理想。在工业化、世俗化、群众组织化的时代 ,个人的感性幸福成为现实的追求 ,人性的丰富性、全面性成 为文化的自觉意识 ,作为惟一符合人性的哲学独断终结了。但思维和理性却是人性最重要的机能 ,哲学仍将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作为重要的生活维度存在和发展。 关 键 词 哲学的终结  人性自觉  人的全面发展   自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 ,马克思、恩格斯、维 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德里达等重要哲学家都曾宣 告哲学的终结。但在当代世界上 ,哲学作为高等 教育的学科、作为哲学家群体的职业学术活动仍 然存在 ,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深 刻的影响。如维特根斯坦所意识到的悖论 :取消 哲学、终结哲学的话语仍是哲学 ,而且这种哲学也 许对当代人类精神影响最为重大。这就需要我们 认真思考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 :在何种意义上哲 学终结了 ? 哲学终结的诊断打开了怎样的思想视 域 ? 哲学终结吁求着怎样的人类生活 ? 哲学是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20 世纪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大都始自对 黑格尔的反叛 ,这意味着黑格尔哲学即传统哲学 的完成 ,哲学的终结就是黑格尔哲学的终结。思考 哲学终结的真实意义 ,就必须破解黑格尔哲学的秘 密 ,亦即黑格尔如何完成从而终结了传统哲学。 黑格尔以目的论的哲学史观概括了两千多年 西方哲学的发展 ,哲学史上的众多学派和哲学家 , 以思想范畴运动的序列和必然性向黑格尔哲学聚 集 ,终于被赋予了全体的统一性 ,从而获得了各自 的生命和意义。在黑格尔看来 ,哲学作为思辨的 真理与方法和象的、意志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不 同 ,哲学是用思想把握世界或存在 ,而思想中的世 界或存在其本质就是思想。当哲学用思想的形式 去把握人本身时 ,人的生命、欲望、意志、情感也就 成为思想的规定 ,成为整个世界思想体系中的一 个环节。在纯粹思想的理念世界中 ,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精神和自然、理性与非理 性都达到了辩证的统一与和解 ,在这个半透明的 整体中哲学完成了漫长的精神旅行 ,走到了自知 其为思想的思想的尽头。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 思想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思想 ,当 哲学自觉地以纯粹思想为对象时 ,哲学即已开端。 在这样的意义上他认为哲学始自巴门尼德。从思 想的本性是永恒的活动性、否定性说 ,哲学始自赫 拉克利特。而把纯粹思想自己运动的逻辑历史地 揭示出来 ,并使其获得系统的理论形态 ,则是黑格 尔的历史贡献。在这样的意义上 ,黑格尔不会否 61 认哲学完成于黑格尔。 用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 ,亦即用范畴规定存 在、赋予存在以思想的统一性 ,实际是把存在精神 化、逻辑化。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尚未有哲学 与科学的自觉区分 ,亦没有区别于科学的哲学的 逻辑、真理与方法。从根本上说 ,是没有把普遍思 维、纯粹思维或纯粹思想自觉地确立为哲学的对 象。随着经验科学特别是牛顿物理学或自然哲学 的发展 ,海德格尔所说希腊哲学开启的思维视界 似乎将完成于经验科学 ,用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 似乎即是用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至此 ,才有康 德的哲学革命 ,才有真理与方法的理论自觉。在 康德看来 ,经验科学在经验世界或现象界已经充 分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和真理性 ,需要哲学思考 和证明的是经验何以可能一类的先验问题。康德 哲学对经验可能的先天条件的追问 ,把哲学引入 了纯粹思维和普遍思维的领域 ,即人的思维同作 为人类思维的普遍的先天规律的思想视域。在这 样的定义上 ,即思想以纯粹思想为对象 ,通过对思 维规律的把握进而把握思想之中的世界 ,哲学的 理论自觉或如胡塞尔所说的严格的科学的哲学始 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哲学真正确立了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 逻辑 ,不同于科学真理、经验真理的先验真理 ,不 同于经验科学方法的先验方法。哲学有了自己特 殊的视域、主题和思维方式 ,从而才有哲学终结的 可能性。但是 ,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虽然意识到普 遍思维、纯粹思维的哲学主题 ,却没有摆脱主观主 义、形式主义的局限 ,离开现实的、历史的经验和 思想内容 ,只能获得对普遍思维的抽象的、主观 的、形式的范畴规定 ,因而不能达到纯粹思想的一 般真理。黑格尔提出思辨的逻辑、真理与方法 ,亦 即不脱离思想内容的真理的逻辑 ,或者说是思想 内容自己运动的一般真理 ,而这也就是存在的本 质和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的辩证法或思辨的真理至今仍是对哲 学智慧的挑战 :若考察思维的一般结构和规律 ,就 必须对思想内容进行高度的科学抽象 ,结果获得 的只能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和规律 ,这就是现代形 式科学 ;若关注思想内容或经验的科学性、真理 性 ,就必须坚持感觉的特殊性、明证性 ,或者如逻 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或证伪 ,而这获得的 只能是经验科学、实证科学的真理。黑格尔所追 求的“具体的普遍性”、包含了全部特殊性的普遍 性的真理 ,恰是在人类思维对立的两极中 (形式的 普遍性、经验的特殊性)实现统一 ,这是否可能呢 ? 黑格尔坚信可以通过对人类思想史、认识史、哲学 史的思辨处理 ,发现纯粹思想自己运动的范畴演 绎 ,这些范畴的必然进展既是思维规律的逻辑学 , 也是思想中或为思想把握的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亦即所谓存在论和形而上学。 如前所述 ,用思想把握存在、规定存在 ,必然 把存在精神化、逻辑化 ,思维规定也自然成了存在 自身的规定。抛开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不 谈 ,我们认为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提出了区别于科学的哲学真理 ,亦即一种关于纯 粹思维的思辨的逻辑学。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较 之康德、黑格尔更为科学的时代 ,科学和科学思维 已经成为地球上大多数居民本能的习惯和信仰 , 此时若谈哲学 ,必须回答区别于科学的哲学的独 有的真理和逻辑是什么。否则 ,我们只能接受哲 学终结的必然结论。恩格斯说到自然科学的发展 终结了自然哲学 ,唯物史观的创立从而社会科学 的确立终结了历史哲学 ,留给哲学的任务只是关 于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和辩证法。①在我们看来 ,辩 证法即是思辨的或理论态度的思维科学 ,也就是 哲学的真理和逻辑。 思辨地或反思地把握思维规律的永恒意义在 于 ,不管经验科学如何高度发展 ,使经验得以可能 或渗透于经验之中表现思维能动作用的思维范畴 永远不能完全由经验做出解释 ,即便我们在基因 水平上破解了人类思维的全部秘密 ,但认识、破解 基因秘密的思维能动性仍需新的基因解释 ,这将 陷入无限的循环。哲学作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 真理和方法 ,作为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 ,即思想对 自己的思想 ,思想的自我意识 ,也许是永远不可替 代的思维方式 ,哲学也许就永远不能终结。 但自马克思以来 ,诸多伟大的哲学家不都明 确地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吗 ? 在我们看来 ,哲学终 结的真实意义是哲学思想霸权的终结 ,是西方传 71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统哲学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特别是把思辨地 把握纯粹思想的思维方式作为惟一的、绝对真理 的思想霸权的终结。同任何职业生活难免夸大自 己活动的意义一样 ,传统哲学家也难免产生虚幻 的职业意识 ,为知识提供终极解释 ,为人生提供终 极意义 ,为人类确定终极的福祉和尊严 ,如此等 等 ,哲学构思了许多永远不能兑现的美丽的童话 , 被现代哲学家们嘲讽为形而上学的神话。也许最 为重要的是 ,传统哲学本能意识到自身的界限 ,黑 格尔即把哲学称为“无限的思维方式”。其实 ,相 对于知性思维有限的思维方式的哲学的无限思维 方式 ,也只是思想和理论的无限 ,它所把握到的只 是思想中的无限世界 ,思想的界限就是哲学的界 限。当马克思力求改变世界而诉诸实践时 ,当维 特根斯坦思考到语言的界限而沉默时 ,当后现代 主义顽强地揭示出思想边缘的异质性或“他者” 时 ,思想的界限显露出来 ,哲学作为思想把握世界 方式的界限也显露出来。哲学的终结亦即哲学界 限的划定 ,人类除了用思想把握世界的哲学家的 生活样式之外 ,绝大多数普通人更多的是用情感、 意志、行动、趣味、习惯生活于世界之中。当普通 大众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 ,哲学并未终 结 ,却退入到了学院化职业生活之中。 历史性的人性自觉与哲学的转变 西方哲学作为一种以纯粹理论态度来把握世 界的方式 ,根源于人性作为理性的人性自觉。至 少从苏格拉底以后 ,西方哲学家即开始自觉寻求 一种经过系统理论反思、具有明确目的和意义的 理性生活 ,并力求用一种普遍的公共理性的观念 构造秩序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理性的发现、 自觉和运用 ,是所有文明民族都经历的历史转变 , 但被胡塞尔准确地命名为希腊的普遍理性精神的 东西 ,的确具有鲜明的特色。简要地说 ,其首要特 色在于其普遍性。希腊移民城邦的思想家们 ,斩 断了与本土宗法社会的关系 ,在自由民作为平等 的公民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中 ,希腊思想确立了一 种等质的、均匀的、几何学式的人伦世界。按照法 国学者韦尔南的看法 ,希腊哲学把从伦理秩序的 理解投射到对自然的理解 ,形成了希腊特有的几 何学式的宇宙观。②排除了血缘亲情等自然倾向 的特殊性 ,理性才能作为所有人 (只是自由民) 的 普遍理性确立起来 ,才能有普遍的社会法则、社会 秩序和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的观念 ,也才能发展起 形式思维、公理化方法、演绎推理等德里达称之为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 希腊普遍理性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纯粹性 或超越性。世界各民族都是自觉运用理性能力的 文明民族 ,人类学家关于原始思维的研究说明原 始思维也有其逻辑和理性 ,但只是在希腊自由民 中才出现亚里士多德所说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理 论兴趣。亚里士多德只是指出这种自由学术的前 提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但自脑 体分离之后 ,其他民族的有钱且有闲者为什么缺 少这种纯粹的理论兴趣 ? 看来问题与希腊人对人 性、理性的看法有关。只有把人性理解为普遍的 理性 ,希腊人才能超越自身的家庭、社会关系、政 治倾向等自然社会的特殊性 ,而专注于某种纯粹 的自由学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关于所有事物 普遍原理和原因的形而上学 ,才是没有任何实用 目的的自由学术。自由、理性和哲学 ,就是希腊普 遍理性精神或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关键 词或主题词。它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思的“前视 轨”或思之方向 ,从根本上规定了西方哲学的视 域、完成或终结。 西方哲学始于和完成于对人的思维能力、理 性能力的自由本性的自觉。西方哲学的人性论即 是意识论 ,而意识能动性即是思维的理性 ,从而纯 粹思维或普遍理性也具有人本主义的本体论和存 在论意义。这种我们过去称之为“意识观点”的思 维方式 ,在近代哲学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 到完成。对人所显现的整个世界 ,都是为人的意 识所表象的世界 ,或者说都是人的意识中的世界 的所谓意识界。而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说 ,思维 是意识的本质和真理 ,理念就是世界的本质和真 理。普遍理性作为马克思所说的“无人身的理 性”,弥合了思维和存在的分裂 ,实现了人与自然 的和解 ,在“解释世界”或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 中 ,黑格尔完成或终结了哲学。在我们看来 ,西方 哲学的终结是一种人性论的终结 ,即把人性理解 81 江海学刊 2003. 5 为普遍性、把人的发展理解为自由思维能力的发 展、把思想、理念理解为人和世界最高本质的主体 形而上学的终结。而这种哲学人学、哲学人性论 的终结的根本原因 ,也是因为新的人性自觉或者 说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自觉。 自工业革命以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所说的超过过去的一切世代全部生产力 总和的巨大生产力日益发展 ,从而为满足所有人 而不再是少数希腊自由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 可能性显示出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具有了现 实的可能性。从而 ,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 ,束缚人 的解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成为马克思的思想 主题和实践方向。马克思并不否定意识性、理性 等所谓“一般人性”,马克思也曾把“自由自觉的活 动”看做人的类本性 ,但马克思更关注的是历史变 化了的人性 ,亦即人性的历史性。在我们看来 ,所 谓历史变化的人性主要是历史变化的人性自觉或 人性理解 ,亦即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历史变化。 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也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 需要 ,而且还要“舒适”或富裕。只是在这个既定 的前提下 ,自由人才有自由理性的人性自觉 ,并将 其理想化为真正的人性。在马克思的时代 ,社会 生产力在工业化国家已具备了满足所有人基本物 质生活需要的可能 ,从而每个现实的具体人的物 质生活需要的满足进而他的全面发展即成为新的 人性和人性自觉。在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性 , 是包括理论思维能力的丰富的具体的全面的需求 体系 ,它的实现和发展即是人的解放和发展。所 以 ,真正的理论问题不是思辨地构想理性的神圣 和完美 ,而是具体地考察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现实条件和道路。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 ,马克思完成了西方传 统哲学的颠倒 ,此后不会再有真正的哲学复兴。③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对传统哲学的 颠倒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人们多从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理解 这个颠倒 ,即把唯心主义的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 义的辩证法 ,把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解释为社 会存在的反映。这种理解可能没有错误 ,但却容 易陷入公式化、简单化。在我们看来 ,马克思对黑 格尔哲学和传统哲学的颠倒 ,即是对传统哲学的 终结 ,亦即对传统哲学人性理解的颠倒和终结。 不是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的自由理性的人 性 ,而是如何现实地满足无产阶级基本的物质生 活需要的实践人道主义。这种人性理解的根本颠 倒 ,摧毁了全部西方哲学纯粹理性的人性根基 ,从 而使其不可能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马克思之后的 20 世纪西方哲学 ,一方面对自 己时代的工业化、现代化、文化世俗化和大众化、 政治民主化等有所感应 ,很难接受传统哲学的精 英化、贵族化乃至某种专利主义、学科帝国主义的 傲慢之物 ,拒斥形而上学成为最响亮的哲学口号。 另一方面 ,20 世纪西方哲学仍难完全摆脱传统哲 学纯粹理论态度的人性理解 ,难以摆脱形而上学 话语的纠缠 ,这就导致了对哲学终结的种种不同 的理解。 逻辑经验主义、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从不同 的立场达到相同的结论 ,即哲学终结于现代科学 技术。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终结是完成 ,希腊哲学 的视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完全的实现 ,思的 任务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世界中开拓新的视 界。逻辑经验主义则完全肯定科学技术作为人类 理性最高成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认为传统哲学 因其自身不够“科学”而失去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维特根斯坦则从语言的界限、逻辑的界限、语言游 戏的界限显示出那些不能问、不能说的“神秘的” 东西。在我们看来 ,说哲学终结于科学是难以成 立的。因为至少从康德以来 ,哲学即已自觉地坚 持与经验科学的区分 ,自觉地寻求不同于经验科 学的逻辑、真理与方法。黑格尔和胡塞尔虽然坚 持哲学科学的信念 ,但他们所理解的哲学科学作为 思辨的思维、理论态度的思维 ,是超越了经验科学 的科学。所以 ,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展 ,哲学 作为一种福柯所说的“别样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个人自由、个性在生活方 式的合理性、合法性 ,揭露和反抗传统哲学的话语 霸权、学科霸权和思想霸权 ,传统哲学把人性理解 为理性 ,把理性思辨构建的思想体系的统一性、同 一性作为绝对的真理和规范。自由理性的运用产 生了压抑、威胁乃至取消自由的后果。这就是福 91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柯所说的形而上学作为权威话语系统的“权力”, 或如利奥塔所说黑格尔的同一性哲学就是“死亡 哲学”。我们认为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话 语权力的揭示是有积极意义的。怎样理解和规定 人性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规范了人应当怎 样生活。从“在”或“是”的形而上学规定中 ,必然 包含“应当”或“应是”的规范和尺度。传统哲学把 人性规定为普遍理性、纯粹思维的本质 ,也就现实 地要求人们达到普遍理性的精神高度 ,从而人们 的现实的欲求、特殊的存在经验和多样的生活方 式 ,都必须为理性所扬弃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恐 怖。如前所述 ,当工业化使普通大众的生活愿望、 生活理想也具有现实权力的时候 ,人民群众对自 己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得到了大众文化层面的表 达 ,或者说产生了群众性的主体自我意识 ,传统哲 学的人性理解及其话语霸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 斥和拆解 ,当代哲学家所说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到 来了。 人的全面发展与哲学的精神维度 工业化所释放的巨大社会生产力 ,为每个人 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打开了可能的空间。普通大众 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无限差异、多样的偏好体系 ,它 孕育着无限多样的生活方式。异质性、差异性、难 以为普遍性所包容的不规则性 ,与工业文明或资 本的逻辑所要求的普遍性、普世性、通用性、齐一 性等发生对抗和冲突。由此产生了反思、批判现 代性的后现代理论 ,产生了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 文化冲突。在我们看来 ,这种生活方式、生活风格 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 然结果 ,是与人性自我意识互为因果的。人们怎 样生活 ,就成就怎样的人性 ;人们怎样理解和规定 自己的人性 ,就怎样生活。从马克思时代以来 ,现 实的具体个人成为自己的精神的太阳④ ,个人主 体自我意识空前觉醒 ,传统哲学作为人类主体自 我意识的普遍理性精神的太阳已经陨落。古典经 济学个人理性选择的人性假定成了新的形而上 学。个人偏好、个人选择、个人权利等成为与个人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样的神圣教条。在这种个人 本位的人性理解中 ,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和文化的冲突。在马克思看来 ,这是人的发展必 经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人的发展必将超越这个阶段 ,达到建立在个人全 面发展基础上的“ 自由个性”的联合形态。从而 关于人性的理解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在工业文明的个人主义形而上学时代 ,“以物 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成为资本主义文 化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一方面 ,个体自 我意识的觉醒要求人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个性化 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 ;另一方面 ,人的独立性依 赖于无差别的资本和货币 ,一切个人价值只有转 化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转化为一般商品等价物 即货币才能实现和交换。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人力 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 ,表达了在资本 统治的社会中个人无法逃避的资本化、商品化或 物化的命运。个人独特的精神价值与个人不可避 免的物化的矛盾 ,成为后现代与现代、形上精神与 形下欲望的文化冲突。从而 ,哲学终结或后形而 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仍然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 要精神维度。 个人对资本、货币、商品或物的依赖 ,是个人 获得独立性并进而获得体能、智能、技能等全面发 展的必经环节 ,人的物化或异化同时也是人的对 象化的自我实现和自身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形 成和发展或所谓经济全球化 ,世界范围的商品、劳 务、信息交换 ,使个人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公民 , 人的本质力量在交换中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按 马克思的看法 ,在物与物的交换背后 ,是人与人的 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全球化 ,意味着地域、 民族、传统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人的发展的限 制日益减少 ,一种跨时空的全球性的人性理解具备 了现实条件 ,一种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的哲学”即人 类普遍的自我意识或“类哲学”具有了可能性。 世界历史人性的生成和自觉必然是一个漫长 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球化和 普遍的世界交往 ,使文化的、宗教的、哲学的等罗 尔斯所说的“全整论说”的差异和冲突日益鲜明和 尖锐。这说明即便是我们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或 物质主义的时代 ,各民族的世俗的或宗教的世界 观理论仍在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广义的哲学或形 02 江海学刊 2003. 5 上理论是所谓“文明的冲突”最深层次角逐的战 场 ,文明的冲突或文化冲突 ,其根本是哲学的、宗 教的世界观冲突。罗尔斯认为 ,在存在着“全整论 说”差异的条件下 ,人们可以在事关重大的政治决 策领域建立起公共理性 ,形成某些“重叠共识”,确 立秩序良好的社会的正义原则。罗尔斯这种社会 正义的证明理论 ,仍然显示出英美分析哲学的精 神。把世界观信仰与公共理性区分开来 ,把实质 性的、实在论的契约学说转变为思辨的设计 ,把私 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划清界限 ,等等 ,说明罗尔斯的 政治自由主义难以摆脱某种“全整论说”的形而上 学 ,他所寻求的“重叠共识”仍是西方主流哲学背 景下的一种共识。哈贝马斯则寄希望于他的“普 遍语用学”或“对话伦理学”,希望人们在遵循对 话、交往的某些基本规则的基础上 ,能够产生实质 性的共同理解 ,重建某种社会同一性。哈贝马斯 与罗尔斯的思路较为接近 ,他自认为与罗尔斯的 分歧是“家族内”的分歧。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也 难以避免西方现代哲学这个家族的根本弱点。一 方面 ,哈贝马斯也欣然接受哲学终结的论断 ,明确 地断言今天的时代为后形而上学时代 ,传统哲学 至多只留下了某些“语义学的潜能”⑤。另一方 面 ,他似乎也难以避免德里达对伽达默尔的批评 , 对话、交往的前提是“真诚”,这种“真诚”或“善良 意志”的先验设定难道不是康德的“绝对命令”吗 ? 中国有句古话 :“解铃还须系铃人。”哲学的冲 突、世界观理论和信仰的冲突 ,仍须以哲学或形而 上学的方式加以解决。轻率地断言“哲学的终结” 或“后形而上学时代”,实际是回避了令人头痛的 哲学冲突 ,也忽略了形而上学对当代文明和人的 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按照我们对哲学终结的理 解 ,它只是用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的惟一性、绝对 性的终结 ,是对人性作为纯粹思想、普遍理性的惟 一规定性的理解的终结 ,但不是思辨地把握世界 方式的终结 ,不是说人没有纯粹思想、普遍理性的 人性规定。哲学的终结只是意味着人类主体自我 意识有了更为现实、丰富的人性内容 ,人的全面发 展仍然包含着思辨能力或“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的 重要维度。而且 ,某些基于人性理解的差异的哲 学冲突 ,只能用哲学的发展来解决。 无论是个体生活方式的差异 ,还是不同生活 方式作为不同语言游戏的差异 ,乃至不同民族文 化的世界观差异 ,固然不能用黑格尔的世界精神 和绝对理念思辨地给予同一性加以解决 ,这种同 一性难免形而上学的专制和恐怖 ,但也不能认为 哲学的思辨对这些差异完全无能为力。不难认为 任何理解、化解这些差异的哲学思考都是同一性 的死亡哲学 ,在充满差异、竞争、对抗的世界中 ,人 类要生存、发展 ,就必须承诺或设定人同作为人的 等质性和等价性 ,亦即必须承认人性的自然统一 性。否则 ,不仅是哲学需要沉默 ,一切关于人类、 文化的话语都是无意义的 ,只能凭弱肉强食的自 然法则发挥作用罢了。如果承诺了先验的人性自 然统一性 ,那么个体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 ,即是 后天生活方式和人性自觉的文化差异 ,其中最根 本的差异就是人性理解和人性信念的主体自我意 识的哲学差异。所以 ,不是一般的对话和交往 ,也 不是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仍然是哲学的对话 和交往或者说是哲学的“他者”,才是人类共同生 活的基础。这不是主张基础主义的形而上学 ,而 是强调人类交往的哲学维度。如果人类共享自然 人性的统一性 ,后天人性理解的文化差异就有了 相互理解的自然基础。其结果不是西方的或东方 的人性理解成为普遍的、普世的真理 ,而是在“以 他平他”的“和而不同”中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人性 视域有了向“他者”、“异质性”扩展的可能 ,随着普 遍的世界范围的人类交往的发展 ,历史生成的人 类性或“类哲学”成为实际可以期待的东西。  ①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 出版社 1973 年版 ,第 11 页。  ②韦尔南 :《希腊思想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第 95 页。  ③《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第 1244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上)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 页。  ⑤哈贝马斯 :《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5 页。 作者简介 :高清海 ,1930 年生 ,吉林大学哲学 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利天 ,1952 年生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赵  涛〕 12 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
/
本文档为【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