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超越形式主义的_文学性_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超越形式主义的_文学性_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2011-05-09 4页 pdf 94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3953

暂无简介

举报
超越形式主义的_文学性_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文学 (季刊) 2000 年第 2 期 (总第 78 期) 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 ——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董 晓   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是自亚 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泥潭”。 各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内容” 与“形式”这一二元论的阐释来揭示文学...
超越形式主义的_文学性_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文学 (季刊) 2000 年第 2 期 (总第 78 期) 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 ——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董 晓   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是自亚 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泥潭”。 各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内容” 与“形式”这一二元论的阐释来揭示文学的奥 秘。本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们鲜明地 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 并以此作为文学研究 的终极目标。这一观念对此后的文学研究产生 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也受到其他诸多理论 观念的挑战。巴赫金便是在形式主义的土壤上 进而反拨和拓展其理论的代表。他通过与形式 主义者的“批评的对话”, 达到了对作品“文学 性”更深刻的揭示。 一 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要探讨的是“文学性”问 题, 即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那 个东西。这是他们全部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 而 他们走向这一目标的出发点是承认文学的独立 自主性, 即把文学看成一个不依赖非“文学”因 素存在的、有序的自足系统。如形式主义学派的 主要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永远是 独立于生活的, 它的颜色永远不反映飘扬在城 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①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俄国形式主义者强调对“文学性”的研究必须抛 弃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 深入到文学作 品这个自足的系统内, 探讨作品的内部规则。为 此, 他们用“材料”和“手法”这对概念来代替传 统的“内容”与“形式”。在他们看来, 文学作品就 是要通过“手法”使“材料”发生“奇异化”, 使人 们对“材料”的感知从自动状态中解脱出来, 重 新感受到“材料”生动的“原生状态”。文学是语 言的艺术, 因而对俄国形式主义来说, 对文学作 品内部规律的研究, 主要是对作品中语言材料 的研究, 这样, 他们对“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 学作品的那个东西”的探讨也就自然转换为对 “是什么因素使语言材料转变成了文艺作品, 语 言艺术的艺术性表现在什么地方”②这一问题 的探讨。 巴赫金在《学术上的萨里耶利主义》、《评托 马舍夫斯基著〈文学理论 (诗学)〉》、《评什克洛 夫斯基著〈散文理论〉》、《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 等文章及《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一书中, 针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观点展开了充分的批 评性对话。 巴赫金认为, 形式主义所有概念、所有论断 的非科学性源于其理论出发点, 即所谓文学是 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正是从这个理论基点出 发, 形式主义者无论在单个文学作品研究还是 在整体文学发展史研究上, 都存在着严重的荒 谬性。因此, 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就是在对 这一理论立足点的批判上展开的。在巴赫金看 来, 这一理论基点的最大问题在于否定文学同 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社会的关系, 忽视文学的特殊意识形态性。巴赫 金强调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他说,“物理和化 学的物体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 意识形态的一 切创作只在人类社会之中和为它而成长”,“艺 术之外的社会环境在从外部作用艺术的同时, 在艺术内部也找到了间接的内在回声。”③所 以, 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如果文学是社会现象, 那么, 轻视并否定其社会本性的形式主义方法 首先是与文学本身不相符的, 它恰恰是给文学 的独特性和特点提供错误的解释和定义。”④基 于这一观点, 巴赫金考察了俄国形式主义的一 系列理论概念。 巴赫金指出, 形式主义的那些基本概念, 如 玄奥的语言、奇异化、材料、手法等, 均贯穿着某 种消极的虚无主义倾向。针对什克洛夫斯基对 托尔斯泰的小说《霍尔斯托麦尔》的阐释, 巴赫 金谈到“托尔斯泰决不欣赏奇异化的东西, 相 反, 他把事物奇异化只是为了离开这一事物, 摈 弃它, 从而更强烈地提出真正应该有的东西 ——某种道德价值。”“可见, 被奇异化了的事物 不是为了事物本身而奇异化, 不是为了感觉到 它, 不是为了‘使石头变成石头’, 而是为了别的 ‘事物’, 为了道德价值。”⑤显然, 巴赫金对形式 主义“奇异化”观点的批评, 旨在提出形式主义 对文学作品意识形态内涵的漠视。同样, 巴赫金 认识到, 所谓“材料和手法”其实就是“内容和形 式”的另一面, 被形式主义者所孤立起来的“手 法”, 其实已切入社会体系之中, 因而其本 身也就成为社会行为, 必然具有了“内容”的意 义。 形式主义者将诗歌语言视为一种特殊的语 言体系, 这是其学说的理论前提。而在巴赫金的 学说中, 不存在任何诗歌语言的体系。他认为诗 歌的特征不属于语言及其成分, 只属于诗学结 构, 因此, 巴赫金反对把诗歌语言和生活实用语 言、交际语言对立起来。针对形式主义者过于注 重诗歌中语词本身带给读者的情感, 巴赫金明 确指出,“对于诗歌来说, 音与意义整个地结合, 即这两个因素成正比, 才是典型的现象。⋯⋯需 要说明的是, 意义和音如何在艺术整体的结构 统一中结合起来。”⑥“诗人选择的不是语言形 式, 而是其中包含的评价。在任何情况下, 能进 入艺术作品的, 只是其中还存在着和还可感觉 到社会评价的那些词和形式。”⑦ 由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其理论前提、出 发点上有着明显的缺陷, 故其文学发展史观也 就自然打上了这种理论缺陷的烙印。他们力图 在纯粹和封闭的文学系统内部揭示出形式发展 的内在规律性。然而在巴赫金的观念中, 形式主 义者所理解的文学发展历程即文学发展史是形 式手法不断翻新、更替的过程, 恰恰不是文学内 部的事, 恰恰不是由文学独特的本性决定的, 而 是由“自动化——可感觉性”这个心理规律决定 的。 尽管巴赫金总体上对俄国形式主义持批评 态度, 但并未抹杀形式主义的理论贡献。他公正 地指出, 形式主义在俄国第一个开创了文学形 式与技巧的系统研究, 形式方法试图以客观的 艺术理论取代艺术感受, 这些成绩是不容置疑 的。形式主义者的理论探索将从象征主义者 (别 雷、勃留索夫)就已开始的诗歌语音结构研究推 向了更高的学术水平。他们在作品整体结构、词 法、情节等形式因素方面的理论建树, 对整个 20 世纪文学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二 巴赫金把俄国形式主义看成是自己的一个 “好的敌手”。而正是借助于与这一敌手的“批评 的对话”, 他阐明了自己在“文学性”问题上的主 张。 美国批评家弗·詹姆逊指出,“俄国形式主 义者的独特主张, 便是顽固地坚持内在文学性, ⋯⋯因此, 不论他们的系统思维的最终价值如 何, 文学批评只能从他们的起点开始, 马克思主 义者对他们的最有条理性的抨击 (如托洛茨基 与布哈林对他们的指责) 也从未否认过他们在 起始时这种方法论上的正确性。”⑧巴赫金正是 通过对形式主义理论的批评来继续探讨“文学 性”问题的。他认为, 形式主义者在追寻文学作 品的“文学性”的过程中, 只知技巧的、语言的现 1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实, 而忽视了本应得到更多关注的艺术作品的 “审美的现实”。因此, 他把对“文学性”的论证置 于对作品“审美的现实”的考察之中。在这里, 巴 赫金引入了一种重要概念, 即审美客体。正如迈 克尔·霍奎斯特所指出的, 在巴赫金看来,“审 美客体表现为由物质形式所传达的价值整体, 同时又与其他的价值, 例如政治的或宗教的价 值相结合, 这些价值是在具体的观赏活动中发 生作用的。”⑨显然, 巴赫金运用这一概念是想 超越“形式与内容”或“材料与手法”的框架。既 然人们早已认识到,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 既不存 在没有内容的形式, 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 既然单凭形式主义所推崇的“手法的新颖”不可 能有任何积极的建树, 那么, 探究“文学性”的目 光无疑应当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即作品的整 体艺术世界。按巴赫金一贯坚持的“对话”与“交 往”理论, 这个整体艺术世界应当包含读者、作 者和作品三个方面的价值交往、碰撞, 即“艺术 是创作者和观赏者相互关系固定在作品中的一 种特殊形式”。βκ所以, 巴赫金所说的“审美客 体”并不单纯指艺术作品, 而是指作者有意识地 灌注于作品中的、通过作品结构因素充分而独 特地艺术化了的、并且与作品的阅读者的审美 感知发生强烈共鸣的那部分东西。无疑, 这种意 义上的审美客体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却与艺 术作品的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这就是巴赫金所 要探讨的文学作品之关键。“文学性”便是一部 文学作品获得了真正审美客体的标志。 如前所述, 与形式主义不同, 巴赫金一贯强 调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他说,“艺术说到 底是获得审美形态的认识内容或行为 (广义的) 内容。”βλ但是, 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文学作品 中审美化了的“内容”, 它不能从完整的艺术客 体中抽出来。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如果我 想用文字说出我打算用长篇小说来表达的一 切, 我就得从头开始写出我已经写的那部长篇 小说⋯⋯如果把用文字表现的任何一个思想从 它所在的贯穿关系中抽取出来, 它都会失去其 含义, 而大为减弱。(我想)这种贯穿本身不是由 思想, 而是由某种别的东西造成的。”βµ形式主 义者重“形式”贬“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讲, 乃是 针对人们有时为了所谓“挖掘内容”而对作品的 “肆意强暴”。不过, 倒是巴赫金在这个问题上看 得更深了一层。他所认同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 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是与某些评论家从文 学作品中榨出的“不好的哲学、轻佻的社会政治 宣言、模棱两可的道德、风行一阵的宗教学说” 格格不入的。这些被榨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本身, 在巴赫金看来, 与作品的真正内容已相去 甚远。 那么, 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政治的、宗教 的、道德的内容,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意义 上的内容呢? 巴赫金认为, 文学作品中的内容, 首先必须处于几个意识形态系列的交叉点上。 这是巴赫金审视一切作家作品的方法立场。因 为在他看来, 唯有这样的内容才有可能被人们 强烈地、审美地感受到。这里巴赫金又一次突出 了艺术“交往”的意义, 因为文学作品只有在作 者和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作为这个相互作 用事件的本质因素才具有艺术性。这种审美交 往完全是独特的, 并且不可归结于意识形态交 往的其他类型 (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等)。他 明确地说;“如果说政治交往创造相应的机构和 法律形式, 那么审美交往建构的只是艺术作品。 如果它拒绝这个任务, 如果它开始追求创造哪 怕是转瞬即逝的政治组织或任何另外的意识形 态形式, 那么它因此就不再成为审美交往并丧 失了自己的独特性。”βν 同时, 文学作品中的所 谓“内容”必须真正成为“形式”中的“内容”, 才 是文学作品的真正“内容”,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 说的要成为由形式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的评 价。这种评价决不能转为某种劝谕的、道德的、 政治的或其他论断的内容。巴赫金强调指出, 这 种评价只能存在于作品的节奏中, 存在于修饰 语的、隐喻的价值运动本身中, 留在被描绘事件 的展开顺序中, 靠材料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巴赫 金特别看重形式评价, 认为它比作者单纯的论 断和结论本身更深刻。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艺术 即》一书中很好地阐释了这一道理:“只有 整体的各个构成部分具有促使某自觉经验达于 2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顶峰的独特目的时, 设计和体形才失去外加的 性质而成为形式。”βο 内容一旦进入了审美的现实并实现艺术化 之后, 它将超越作者的价值视野, 获得独立的意 义, 这时, 它拥有了无限宽广的被审美地感受的 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学作品一旦拥有了 “文学性”, 即拥有了真正的艺术化了的文学内 容, 它必然是超越作者个人、超越时代的, 必然 对生活有独特的预见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的所 谓“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胜利”也就是这个道 理。这种对生活的把握是唯有文学才具备的。因 此, 可以说, 文学天生具有“先进性”。所谓“内容 反动、保守而艺术技巧较高”, 或反之,“艺术手 法低劣但思想内容先进”的作品, 其实是不存在 的。把作者的世界观、思想状态与作者创造出来 的艺术品中的艺术内容混为一谈, 实际上是对 文学作品的真正核心——“文学性”的漠视, 如 我们长期以来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作家的评价就是如此。作为具体历史环境中的 人, 这些古典作家在哲学思想、社会意识等方面 必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乃至“反动性”, 但他们 的艺术作品, 其真正获得“文学性”的那部分“审 美客体”, 则不存在任何“落后”、“反动”、“保守” 的性质, 甚至应该说, 它永远是先进的, 美好的。 三 巴赫金虽然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者, 但 他本人却在克服了形式主义的片面性的同时, 充分借鉴、吸取了它的精髓。他论拉伯雷和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两部著作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 点。在《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 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一书中, 巴赫金通过对 拉伯雷作品的体裁、风格的细致解剖, 富有创见 地挖掘了包含在“狂欢化”风格中的“对权力和 旧真理”加以颠覆的思想; 而在《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问题》中, 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忽视他的 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却在从小说中截取出来的 所谓内容中去寻找创作特点的缺憾, 以对陀氏 作品艺术视角、体裁特点、情节布局、语言类型 等的深刻解析, 从中发掘出这些“艺术形式”本 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应该说, 巴赫金作为一 个深刻的哲学家, 在对“文学性”的把握上, 真正 达到了他的“好的敌手”——俄国形式主义者所 期望达到的目标。他对“文学性”的阐释可以使 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席勒所向往的“当形式消灭 了内容时”的那种境界。 注释: ① 《文艺散论·沉思和》, 莫斯科 1961 年版, 6 页。 ②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方珊等译, 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23 页。 ③βκβν 《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 吴晓都译, 见《巴赫金全集》 第二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80、82、83 页。 ④⑤⑥⑦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 李辉凡、张捷译, 见 《巴赫金全集》第二卷, 157、187、241、275 页。 ⑧ 《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钱佼汝译, 百花文艺 出版社 1995 年版, 34 页。 ⑨ 凯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依尔·巴 赫金》, 语冰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33 页。βλ 《学术上的萨里耶利主义》, 柳若梅译, 见《巴赫多全集》第 二卷, 6 页。βµ 1876 年 4 月 23 日致斯特拉霍夫的信, 见《列夫·托尔斯 泰全集》第 62 卷, 莫斯科 1956 年版, 268—269 页。βο 转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页。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编辑: 林丰民 31
/
本文档为【超越形式主义的_文学性_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