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

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

2011-05-14 4页 pdf 348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985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18(26) 外伤程度和医院条件选择。研究表明,保留脾脏要达到正常 的免疫功能,必须具备 3个条件:一是保留的脾脏应具有正常 的组织结构;二是有充分的血液供应;三是体积不低于原体积 的三分之一。因此 ,应该首选 修补 ,其 次为部 分切 除,实 在不 行再考虑全部切除后进行移植。如存在副牌,则可较从容地 切除完全破碎的脾脏。手...
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18(26) 外伤程度和医院条件选择。研究明,保留脾脏要达到正常 的免疫功能,必须具备 3个条件:一是保留的脾脏应具有正常 的组织结构;二是有充分的血液供应;三是体积不低于原体积 的三分之一。因此 ,应该首选 修补 ,其 次为部 分切 除,实 在不 行再考虑全部切除后进行移植。如存在副牌,则可较从容地 切除完全破碎的脾脏。手术方式:①缝合修补术。对裂口小, 未伤及大血管的I、Ⅱ级脾脏破裂可行修补术,修补后创面外 涂生物蛋白胶 ,并连续观察 30 rain无活动性渗血后可以关 腹。②脾脏部分切除术。适用于Ⅱ级、部分Ⅲ级脾脏破裂、脾 脏部分破裂严重、部分非常完整和血运良好者,在损伤部分和 正常组织间显现明显分界限。1923年 Volkmann等研究 了脾 脏的解剖结构 ,认为有施行脾部分切除的可能性。大部分开 放的血管在段问几无联系。脾动脉是终末动脉,如果在脾门 结扎脾动脉主干的一个分支 ,则可引起相应脾脏的梗死,其余 的脾组织仍活。但临床实践中并不强调段间血管的界限,为 了更多地保留健康的脾脏组织,不规则的脾部分切除仍然是 安全的。脾脏和肝脏相似,可以分叶、段,并有相对固定的动 脉分布。脾动脉在脾门部多分上、下 2支 ,部分可分为 3支以 上。可根据动脉分布进行规则的切除 ,包 括上 、下部切除或节 段性脾脏切除。用 电刀或超声刀切除损伤部分并仔细止血 后,用可吸收线行间断或连续缝合断面,外涂生物蛋白胶,最 后用大网膜覆盖断面。③ 术中脾动脉结扎 。当脾脏多处散在 破裂,经修补后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出血时 ,可以用可吸收线结 扎脾动脉,待脾损伤愈合后脾动脉还有再通的机会。但结扎 脾动脉时最好保 留胃短动脉和脾结肠系膜及其 胃网膜左动 脉,以保证足够的血运。1985年,在全国腹部闭合性损伤座 谈会上有报道用脾动脉结扎治愈脾外伤 3O余例,未发生不 良 后果。④自体脾移植术。应该说,经过努力后大约接近半数 的脾脏能被成功保留,但还有相 当一部分患者因实在无法控 制出血,或血源不足和患者情况非常紧急,不允许耗费时间修 补,而不得不进行了脾切除。这时只有采用 自体脾组织移植。 笔者常采用的方法是将脾组织切成 1 em×1 cm×0.5 em大 小 ,用 止血钳在大网膜和 胃结肠韧带的前 、后层之间分离出小 腔隙,将制备好的脾组织插入小室内。⑤其他保脾术。如腹 腔镜下的脾修补术和脾组织移植 、超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和栓 塞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玉亲,马宏敏,蔡志民,等. 保留术后疗效观察的研究[J] 48l 检测血清促吞嗜素浓度应用于脾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8):479~ [2] 崔东旭,裴庆双,韩秀,等.微波凝固技术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 的应用[J].普外l临床,1995,10(4):228—229 [3] 章安民.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 36例[J].普外 临床 ,1995,10(6):322 [4] 孙家邦,康骅,贾建国,等.闭合性腹部损伤脾破裂非手术治疗 的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4):243—244 [5] 阎波,包炎毅,卢爱国,等.原位包裹脾修补术治疗脾外伤 10例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3):191 [6] 刘广庆,张兆杰,刘令锁,等.大网膜网罩在保脾术 16例中的应 用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4):296 [7] 李义坤,鲁双喜,万有贵,等.捆绑止血法治疗脾外伤 23例体会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3):164 [8] 王晨光,吴一丹,娄熙彬,等.Ⅲ级以上脾破裂保脾的综合手术 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8):500 [9] 姚学杰,高振鹏,刘玉翠,等.脾切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机 理探讨[J].普外临床,1995,10(4):199 [10]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729 [1 1]King H,Sehumaker HB Jr.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fter splenee— tomy performed in infoncy[J].Ann Surg,1952,136(2):239— 242 [收稿日期] 2009—06—01 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 王 刚 ,叶光华 (1.海军后勤部卫生部 ,北京 100841;2.海军北京香山干休所卫生所 ,j 京 100093) [关键词] 归经;肿瘤;靶向治疗;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 R730.52 [文献码] A 目前,肿瘤传统治疗的三大手段仍然是外科手术、放射治 疗和化学治疗,但疗效尚欠理想。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 的快速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 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所谓“靶向治疗”⋯, 就是药物有针对性地瞄准预期的靶位,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细 胞、组织或器官。靶向治疗分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和分子靶向 3种。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 ,是肿瘤治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26—3257—04 疗中最有前景的之一。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 ,中药的归经理论与分子靶向治疗有着相似和相同的特点。 有专家预言,中医肿瘤靶向给药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 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方向。 1 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药物的作用 部位。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 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 ,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18(26) 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2 中药归经(引经)的理论依据 2.1 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其对 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和改变而被认识的。将 药物的功效与脏 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是归经 的认识来源 。 2.2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是中医辨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成为中医归经的理 论依据之一。如 治疗 太 阳病 的主要归 膀胱经 ,治疗少 阳病 的 主要归胆经 ;犀角“清心肝 血分 实热 ”而主归心 、肝经等 。 2.3 药物特性 药物的形色气味作为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 《内经》云“阳为气,阴为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白当肺 辛 ,赤 当心苦 ,青 当肝酸 ,黄当脾 甘 ,黑 当肾咸”;“酸先 入肝 ,苦先人心 ,甘先人脾 ,辛先入肺 ,咸 先入肾”等。汪昂云 : 有因形相似者,如连翘似心而人心;有 因性而相从者,如属木 者人肝 ;有因气相 求者 ,如气香人脾等。但这种依 附于形 、色 、 气、味等论述药物选择性定向、定位具有较大片面性。 2.4 药物疗效 药物归于何脏何腑或何经,由其实际效用来 确定。归经实际上是指疗效所在。徐灵胎言“因其能治何经 之病 ,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 ”;“凡 药性有 专长 ,此 在可解不 可 解之 间 ,虽圣人亦必试验”。如苍术辛苦温 ,能燥湿健脾 ,治疗 湿阻中焦证,即言其归脾胃经。一般来说,药物作用单纯、疗 效比较局限的,则归一经;作用复杂,适用范围较广泛的,则归 多经。如莲子心苦寒,功专清心火,可以治疗心火亢盛、烦躁 口疮,或热陷心包、神昏谵语 ,故只归心经。干姜辛热能回阳 复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可以治疗亡阳厥逆、脾胃虚寒及寒 饮咳喘等证 ,故 归心脾 胃和肺经 。 3 中药归经(引经 )的现代研究 3.1 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 陆光伟L2j对 23种药 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其归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丹参、 鱼腥 草等 14味中药归经所属 的脏腑与 活性 成分最多 的脏腑 基本一致者占61%,大致相符者占26%,认为中药有效成分 在体 内的分布是归经 的重要依据 ,有效 成分 的选 择性作用 是 中药归经的基础。贲长恩等_3]应用放射 自显影技术,观察到 川芎嗪的标记物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肝脏和胆囊,与文献记载 川芎归肝 、胆经相符 。另有学者从中草药有效期成分 的量效 、 构效、分布等与归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3.2 归经与中药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 柴立L4 认为中药 的归经是以中药中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 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运动为其基础的。朱 梅年等_5 J对常用的 14味补肾中药进行了微量元素的系统分 析 ,认为微量元素 Zn、Mn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 ,如枸杞 子 、巴 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熟地等均含有较高的 Zn、Mn结合物。 徐经采等 6 发现明目类药富含 Zn、Mn、Fe等微量元素,其含 量与眼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呈正相关。 3.3 归经与药理作用研究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理论的 基础,而临床效应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因此,中药的 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李仪奎_7 J对 429味中药 按药理活性分组,统计了各组的归经频数,发现中药的归经与 其药理作用存在相关性 ,如天麻 、白花蛇舌草等 22味抗惊厥 中药均人肝经 ;大黄 、番泻叶等 18味泻下药均人大肠 经 ;其他 如止血药入肝经、化痰止咳平喘药人肺经、利尿药入膀胱经 等 ;这与 中医书籍记载完 全一致 。高其 铭l8 J认 为当归具有 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作 用,与其归心、肝 、脾经有关;红花人心、肝经与其对血液循环 系统和子宫的作 用有关 。 3.4 归经与受体学说 受体主要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大分 子化合物 ,它对生物活性物 质具有识 别能力并 可与之选择 性 结合。机体不同部位可能存在不同的受体,即使分布广泛的 同一受体,也可因组织上的亚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药 物与受体结合,传递生物信号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即 药理作用 。叶显纯_1 0_认 为归经 与受体学 说对 于强调药 物对 人体特殊选择作用方面是一致的,如槟榔人心、胃经,在药理 上槟榔使心脏搏动变慢 ,胃肠蠕动加快 ;从受体理论上来说, 槟榔含有乙酰胆碱,为心脏受体接受产生抑制作用,为胃肠受 体接受产生兴奋作用。李殊响⋯J认为动物细胞膜上的“半夏 蛋白”是一种“中药受体”,并认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与受体蛋白 的可变性有关,如黄芪有可升可降、能利能止,便难则畅、便泻 则止等作用。王海东l12]认为中药之所以起作用是来 自于某 种(某些 )有效化 学成分 的结构 、构象符合 了某种受体的要求 , 从而与之结合产生作用。中药归经是从药物的角度来说明, 受体学说是从机体的角度来说明,其目标是一致的。 3.5 归经与中药对环核苷酸影响 cAMP、cGMP在机体各 组织中普遍存在,是细胞内调节代谢的重要物质,两者比例若 发生改变,则会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这与中医的 阴阳学说非常相似。王树荣等_1 ]发现许多中药通过调节体 内环核苷酸起作用,他选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水煎剂分 别给大 白鼠灌 胃,用放射免 疫法测定动 物脑 、肺 、心 、肝 、脾等 组织 中 cAMP、cGMP的含量 ,发 现各组织 cAMP、cGMP含量 以及 cAMP/cGMP比值的变化与各药物归经有关 。 4 中医归经 (引经 )理论在 肿瘤 靶向给药 中的应用 肿瘤临床治疗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目前的治疗缺乏明确 的靶 向性 ,特别是化疗药 物治疗 ,往往在抑 制癌细胞 的 同时 , 给机体正常组织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随着肿瘤治疗观的改 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衡量肿瘤疗效的关键。这一 改变使靶向治疗概念成为肿瘤临床研究新的方向发展。其中 肿瘤药物靶向研究与中医归经(引经)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4.1 利用中药引经作用,强化化疗药物的靶向性 引经是归 经与配伍的结合,是归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吴鞠通在《医医 病书》中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上述 理论与现代肿瘤靶向制剂研究观点极为相似。现代药理研究 也为这种相似观点提供了现代依据 。典型实验是心经引经药 冰片的研究。冰片味辛、苦、微寒 ,归心、脾 、肺经。《本草纲 目》记载 :冰片具有“通诸窍,散郁火”之功,为心经引经药。现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18(26) 代药理证实,冰片可增强顺铂、川芎、利福平等多种药物在脑 内的浓度,从实验证实了冰片的靶向增强作用。肿瘤临床研 究中,如果将归经理论应用于肿瘤靶向研究中,合理地将中药 引经药物与化疗药物有机结合,将直接增强治疗药物在靶器 官的浓聚,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治疗效果。 4.2 根据中药归经(引经)理论,科学选择肿瘤用药 目前 , 临床中有许多中药抗癌制剂,但应用时普遍存在着盲 目性,影 响了临床疗效。提高这些药物的疗效 ,如何发挥中药制剂与 化疗或放疗的协同作用 ,是 中医药抗肿瘤临床研究的关键。 中药制剂无论是单药成分还是复方成分,均存在着主药,这些 主药的归经决定了制剂的作用靶点,所以根据中医归经引经 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结合现代肿瘤多靶向治疗观点,就可以 合理选择中药抗癌制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当前,研究中 医药对肿瘤的影响主要是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诱导细 胞凋亡 ,抑制端粒 酶活性等研究 。 4.2.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人参皂苷 R 是人参根浸出液 中的一种有效活性成分,综合动物实验提示 ,Rg3能明显抑制 肿瘤的血管生成,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从而抑制 肿瘤的转移_1 。康莱特注射液是从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 活性物质 ,李大鹏 ’¨]通过实验发现康莱 特能明显抑制肿瘤 新 生血管生成 ,加快血管进入衰退期。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主 要成分 ,陈刚等_1 8J实验发现川芎嗪能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 抑制肿瘤细胞 VEGF的表达。徐振哗等_1 9_临床研究发现肺 岩宁可以控制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病灶,减少转 移发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 VEGF水平有关。 4.2.2 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或死亡信号触发,在基因调控下引起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 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 ,也是细胞凋亡异常 的疾病。研究证实,中药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榄香烯是莪术中的主要成分,其可以阻滞宫颈癌 HeLa细胞 在 G2/M 期 降低 HeLa细胞分裂 能力 ,抑制 其增殖 ,并且 随剂 量增大到一定阈值,可发挥强烈的抗肿瘤作用 2¨。。。姜黄素是 从中药姜黄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陈宏等_2l_发现用姜黄素 20“mol/L处 理 24 h肿 瘤 细 胞 即 可 发 生 凋 亡 ,凋 亡 率 达 32.6%。孙宏丹等_20 J研究证实,复方中药(由黄芪、党参、当 归 、丹参 、白花 蛇 舌草 以及 雄 黄 、田三七 粉 等组 成 )能 诱 导 Burkitt’S淋 巴瘤细胞株 Raja细胞凋亡 。 4.2.3 抑 制端粒酶 活性 端 粒酶 是一种 RNA 逆转 录酶 ,是 由 RNA和蛋 白质组 成 的一 种核 糖核 蛋 白复 合物 ,存在 于 干 细胞、精原细胞和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 中。端粒酶可使细 胞具有无限增殖性。Kim等l2 3_通过实验发现肿瘤组织中端 粒酶活性表达呈阳性,而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呈阴性。 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靶点。益气解毒片 为复方黄连制剂,是治疗鼻咽癌癌前病变和鼻咽癌高危者的 方药。实验证实该药可使鼻咽癌细胞(HNE1)端粒酶的活性 下降为阴性,同时端粒酶 RNA亦为阴性_2 。苦参碱是中药 苦参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以下调肝癌细胞端粒酶 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表达[ 。宋利琼等[ ]通过动物 实验证实莪术油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诱导 肿瘤 细胞 凋亡 。 5 结 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由最初的细胞 毒性药物过渡到分子靶向调节治疗。但是,大多数恶性肿瘤 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过程,单一的阻断一个受体或一条 信号通路来治疗恶性肿瘤是不客观的。中医药抗肿瘤研究已 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有效成分, 奠定了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部位效应的物质基础;而中药 的多性味、多归经和中药分子的多样性则显示了传统中药多 靶点效应的固有特性。目前对于中药抗肿瘤的靶向研究大多 为单体研究,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 ,对其多靶点追踪还是一 个难。多味中药的不同组合及一味药在多个方剂中抗肿瘤 作用机制尚未能阐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分子生物学 现代技术 ,深入研究恶性肿瘤中医药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机制, 将有希 望成 为肿 瘤治疗 和抗 复发 、转移 的重要手段 。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岩,马洁.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2] 陆光伟.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J].中成药研究, 1984(5):38~39 [3] 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1999,22(2):3—4 [4] 柴立.从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富集、亲合探 讨“归经”实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1984,1(4):26—28 [5] 朱梅年,柴立.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 一有关微量元素锌、锰 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3,24(5):66—68 [6] 徐经采,朱梅年.明目中药的归经与微量元素的关系[J].微量 元素与健康研究,1987,4(2):23—28 [7] 李仪奎.中药药理和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药通报,1988, 13(7):48—50 [8] 高其铭.当归的药理研究与其归经功效关系的探讨[J].中成药 研究 ,1985(5):32—35 [9] 高其铭.红花的药理研究与其归经功效关系的探讨[J].中成药 研究 。1983(12):33—35 [10]叶显纯.论“归经”[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4(4):11— 13 . [11]李殊响.中药药理新探 一关于中药作用机理的假说[J].医学与 哲学,1989(4):28—31 [12]王海东.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J].浙 江 中医杂志 ,2001.36(8):323 [13]王树荣,孙冰,丁国明.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 ,1994,19(8):500—503 [14]何芳,曾文铤,朱科伦.人参皂甙 Rg3抑制肝癌移植瘤新血管形 成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3(4):245—247 [15]高勇,王杰军,许青,等.人参皂甙 Rg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机制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1,28(3):179—181 [16]刘胜,花永强,杨新伟,等.乳移平对不同乳腺癌肺转移动物模 · 326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18(26) 型 VEGF蛋白表达和 MVD计数影响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 志 ,2007,41(3):11—13 [17]李大鹏.康莱特注射液抗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 临床药理,2001,12(2):122 [18]陈刚,徐晓玉,严鹏科,等.川I芎嗪和丹参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 的抑制作用与抑制血管生成的关系[J] 中草药,2004,35(3): 296—299 [19]徐振晔,王中奇,朱晏伟,等.肺岩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长 转移和血清 VEGF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7 (3):18—22 [20]马东礼,肖家祁,童善庆,等.榄香烯等诱导 Hela细胞凋亡的实 验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0,20(6):484 [21]陈宏,张振书,张亚历,等 姜黄素诱导Lovo细胞凋亡[J].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3):32—34 [22]孙宏丹,贾莉,孟秀香,等.复方中药诱导 Burkitt’S淋巴瘤 Raja 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2002,11(2):84—86 [23]Kim NW,Piatyszck MA,Prowse KR,et a1.Specific association of human telomerase activity with immortal cells and cancer[J].Sci— ence,1994,266(5264):201 1—2015 [24]唐发清,田道法,易红,等.益气解毒片对鼻咽癌细胞端粒酶和 端粒酶RNA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2000,20(1):15—17 [25]陈伟忠,曾欣,林勇,等.苦参碱对肝癌细胞 HepG2增殖的影响 及端粒酶活性调控的体外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2,8(3):168— 170 [26]宋利琼,张昌菊.莪术油联合干扰素对小鼠宫颈癌端粒酶活性 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7):68—69 [收稿日期] 2009—03—15 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丁 珍 ,万经红,于 菲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 [关键词] 儿童;惊厥;发热;感染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26—3260—02 惊厥是d,AL时期常见症状,由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 起,初发年龄 1个月~6岁。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 疾病的初期 ,当体温超 过 38℃ 突然 出现惊厥 ,排除颅 内感染 或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就可诊断为热性惊 厥 (FC),多表现 为 良性 ,一般 不 留后 遗症 ,且 不 影 响生 长发 育 ,但 热性惊厥频繁发生或惊厥呈持续状态 ,且治疗不及时也 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引起癫痫⋯。3岁以下婴幼儿 FC发 病最多 ,确切原因尚未清楚 ,现将国内外有关 的研 究报道综 述 如下。 1 流行病学史 FC发病年龄多为 6个 月 ~6岁 ,5岁 以 内 FC在 我 国的 发病 率 为 3.9%,在 北美 和 欧洲 为 2%~5%,日本 为 6% ~ 9%,在西太平洋马利亚纳群岛高达 14%。目前尚未清楚这 种地域差异是否与局部环境 、感染因素及民族不同有关。FC 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为(1.5~2):1。 女孩大脑成熟早于男孩是可能的原因_2j。FC发病呈明显的 年龄依赖性,呈钟式分布,9O%在 6个月~3岁,4%<6个月, 6%>3岁,中间年龄为 17~23个月,这种年龄分布特点可能 与脑发育、免疫状态或遗传因素紧密相关 3¨ J。 2 病因和发病机 制 FC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清楚,但公认本病与遗传、年龄、 发热、感染等因素有关。 2.1 遗传 FC遗传倾向已得到证实,通过对亲属的调查, 26%~53.8%的FC患儿其兄弟或同胞有惊厥性疾病史,分 别比对照组 高 3~10倍 与 2~3倍 。FC患儿 兄弟 姐妹 中有 FC病史者 占 14%~31%,而对照组 仅占 6.2%。家系分析是 FC遗传学研究 的主要手段 ,从四五十年代起 国内外学者进行 了广泛的家系分析,涉及多因素遗传,多数呈常染色体遗传伴 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影响的多种临床类型l4 J。 2.2 发热 发热与惊厥的关系尚未定论。本病先有发热,后 有惊厥 ,故一般认为是 发热导致惊 厥。这是 由于发热可 以改 变神经细胞的代谢、耗氧量和血流量;高热又可以使中枢神经 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使脑对 外界刺激 的敏感性 加强。这 种作用可 以影响NdxJL尚未发育成熟 的丘脑 ,使之强烈放 电 , 造成强烈的电化学爆发,并传导至脑的边缘系统和大脑两半 球 ,在临床上就表现为惊厥发作⋯。 2.3 感染 FC的发病年龄恰好 是小儿感 染的多发年 龄 ,FC 发生于颅外感染性疾病 的初期 。感染对 于 FC的发 生所起 的 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因为引起惊厥发作的直接原因不是感染 而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许多发热性疾病都可促发 FC发作,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 的促发疾病,其他如肺炎、出疹性疾 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和其他肠道感染等。FC的发病与免疫机 制的关系尚未清楚,有报道认为部分小儿的 FC易感性可能 与血清 IgA水平低下有关。 3 临床表现 FC发作多在原发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生,惊厥发 作体温多在 39~40℃,有的惊厥可发生在降热期。发热的程 度并非与惊厥呈绝对正相关,在以后再息热性病的过程中相 同的温度不再引起惊厥。FC反复发作的患儿,每次发作的热 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热开始以后
/
本文档为【中药归经与肿瘤靶向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