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中原经济区

大中原经济区

2011-05-15 18页 doc 81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0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中原经济区大中原经济区 目录 一、基本介绍 二、区域概况 三、发展战略 四、总体要求 五、战略布局 六、基本概念 七、规划简介 八、发展介绍河南塌陷 寻找切入点 先行者的尝试 九、城市介绍河南部分 山西部分 山东部分 安徽部分 湖北部分 十、建设意义 十一、国家规划 十二、体系结构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体系 自主创新体系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体制机制体系 开放型经济体系 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十三、相关评论张维迎 刘伟 赵振华 欧继中 喻新安 张占仓 王发曾 耿明斋 任玉岭 卢...
大中原经济区
大中原经济区 一、基本介绍 二、区域概况 三、发展战略 四、总体要求 五、战略布局 六、基本概念 七、规划简介 八、发展介绍河南塌陷 寻找切入点 先行者的尝试 九、城市介绍河南部分 山西部分 山东部分 安徽部分 湖北部分 十、建设意义 十一、国家规划 十二、体系结构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体系 自主创新体系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体制机制体系 开放型经济体系 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十三、相关评论张维迎 刘伟 赵振华 欧继中 喻新安 张占仓 王发曾 耿明斋 任玉岭 卢中原 董祚继 十四、其他相关“四个”载体和平台 “六个”有利于 一、基本介绍 二、区域概况 三、发展战略 四、总体要求 五、战略布局 六、基本概念 七、规划简介 八、发展介绍 河南塌陷 寻找切入点 先行者的尝试 九、城市介绍 河南部分 山西部分 山东部分 安徽部分 湖北部分 十、建设意义 十一、国家规划 十二、体系结构 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体系 自主创新体系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体制机制体系 开放型经济体系 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十三、相关评论 张维迎 刘伟 赵振华 欧继中 喻新安 张占仓 王发曾 耿明斋 任玉岭 卢中原 董祚继 十四、其他相关 “四个”载体和平台 “六个”有利于展开 为寻找到中原崛起的突破口,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并打算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一、基本介绍 官方名称为“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是2010年提出的,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鲁西南、皖西北、晋东南、冀南等周边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邯郸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 二、区域概况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之后,于2010年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与平台: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中原经济区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从优化生产要素上,中原经济区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在体育平台:从塑造区域竞争力上,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与平台。 新提出的大中原经济区起草于2010年,是在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下,规划设立的综合性经济区,计划在2011年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即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经济区包含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湖北省的襄阳市、十堰市,安徽省的亳州市、阜阳市,山西省的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山东省的菏泽市,河北省的邯郸市等。目前,该区域国土总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已达1.2亿人,110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组成城市表 中原经济区区域 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 湖北省:襄阳市、十堰市。 安徽省:亳州市、阜阳市。 山西省:晋城市、运城市、长治市。 山东省:菏泽市。 河北省:邯郸市。 三、发展战略 1.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邯郸为中心,以洛阳、安阳、南阳等为副中心,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化为出发点,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 2.强化郑州的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4.提升巩固邯郸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地位,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和中原都市群的重要节点和主要纽带,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钢铁煤炭、白色家电、新型材料为主要产业,以冀南新区为主要平台,综合发展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国道,提升交通枢纽作用。 5.建设郑汴商洛(郑州、开封、商丘、洛阳)沿亚欧大陆桥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 6.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 7.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四、总体要求 “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 “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两步走: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三化”协调,三是突出载体建设,四是突出改革开放,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六是突出服务大局。 五、战略布局 “三区”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洛阳、商丘、开封等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态势:强化核心,拓展外延;提升两轴,对接周边;贯通东西,服务全局。 二是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格局: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战略支撑 “十大”支撑体系: 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 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 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 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 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 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保障措施 “六项”保障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二是项目支撑,持续运作;三是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四是转变职能,优化环境;五是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六是加强领导,协调推进。 六、基本概念 “现在正考虑的另一个思路是,跳出行政区划的边界,建立一个大中原经济区,实现大中原的崛起。”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说。 他透露,这个大中原的概念,将涉及到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 “大中原经济区”的概念,是此次研究中原崛起战略规划中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思路。实际上,河南省此前已经在大中原的范围内与其它省份开展了一些合作。 早在1985年,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十三个中原城市就成立了中原经济协作区。目前,协作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形成了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 在河南省西面,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等,共同构成了晋陕豫三省边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 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明确表示要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相关工作。 “这样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构想其实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等等。”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说,“但这样一个规划牵涉的层面太多,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 七、规划简介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两纵两横”经济带概念。 两纵,即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京九两条铁路线;两横,则是中国东西交通大动脉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和长江沿线。 加上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深港高速铁路,和陇海高速铁路南北纵横交汇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也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 目前在“两纵两横”经济带上,向西已有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向南则有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和北部湾经济区。 从地图上看,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两纵两横”四线都搭界,但唯独这一地区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现在就缺中原这一块。”长期关注中原崛起问题的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对本报记者说,“中原崛起规划的制定,将对区域经济隆起,优化整个国家的经济布局起到重要影响。” 河南不甘寂寞。在2010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全食品集团董事长陈泽民提出建议,加快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并尽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 据统计,河南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078亿斤,连续6年增产,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全部工业增加值近9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河南做到了工业发展上去的同时,保证了农业没有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喻新安说。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三化’协调发展之前已经报上去了,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很大肯定。”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是说,‘三化’就注定成为未来中原崛起战略的切入点。” 八、发展介绍 河南塌陷 曾经的中部塌陷,如今却变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时,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如今同一战壕的兄弟却纷纷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河南明显落后了。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此前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经分别获得了不同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或产业带。 “围着河南转了一圈,就是没河南。”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约河南的发展。他最早参与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设想”第一次将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当时,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几个沿海地区。 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的9个,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的经济圈。根据当时编制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被寄予了厚望,据一位参与“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长工作联席会议”的人士回忆,“大家发言时都很激动,感觉到河南发展的机遇真的来了”。 但在随后参与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中,中原城市群却铩羽而归。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河南省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两次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均未获批。随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当地官员则认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报成功,还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打动中央政府的核心点。在他看来,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国家对河南的定位有关,国家一直从战略角度强调粮食的安全问题,把河南省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地,对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深层次上考虑得不够。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省政府即组织了6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开始了第三次将河南区域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努力,大中原经济区概念随之浮出水面。 寻找切入点 大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级版,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 “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 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人士透露,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架构,也可能会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 冯德显分析认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这么两种做法,一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虑在这个地方放试验区,其他地方没法放,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两条只要占一条,就足够了”。 在他看来,目前所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承担着带动创新的重任;要么是在经济欠发达或矛盾比较集中的地区,希望通过试验找到化解矛盾的机制。 “那么,在经济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亏了。”冯德显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原经济区是想走大的路子。 两次参与中原经济区战略讨论的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则认为,考虑到国家战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未来中原经济区内实施的城镇化和沿海的城镇化还不一样,像南方一些地区,土地资源都占得差不多,谈不上什么农业的问题,只有河南才有这些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探索解决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比如说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问题,土地流转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将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河南这样省份,具有重要意义。”该官员说。 先行者的尝试 跨省区组合,在河南省内并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郸市和河南新乡市倡议并成立的中原经济区(以下称老中原经济区),包括了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13市,并在邯郸市设立了“中原经济区联络处”,作为经济区常设办事机构。 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未被列入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也是该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和这三个城市类似,组织内的晋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内处于边缘位置,难以被其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 据老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介绍,这一自发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开始发挥作用,“各成员之间物资交换,互通有无,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每年一次的市长联席会议,在成员单位之间轮流举办。据孟德荣介绍,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不仅包括了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科技等行业,而且还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 孟德荣所在的邯郸市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不过在他看来,环渤海经济区的名头虽然大,但对远离区域中心的邯郸来说,“合作机会比较少,没有获得太多实际效益。”而自发组织的老中原经济区,“搞得比较活,比较有效。” 孟德荣认为,从他参加的两个经济区的合作来看,一味搞大并不一定有利于合作,“即便是获得政策,也仅仅是概念效应。”在国家政策越来越趋向于普惠制的时代,靠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已经大大减弱。在他看来,只有根据市场和内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经济区,操作性才会比较强。 与老中原经济区类似,在河南省东部,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1城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同样属于自发性区域联合组织;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则包括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以及陕西省渭南等市。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这些自发的经济协作组织,证明了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且本身相对独立。但远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高地,受其辐射和影响较小。 河南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则认为,如何构建大经济区概念,是对河南下一步发展的考验。在他看来,与周边跨省经济区的互动,也会对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 九、城市介绍 河南部分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协调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制造业,落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中原经济区网络支点城市:洛阳,安阳,商丘,南阳,焦作 郑州——河南省省会,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中国华中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郑州市在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和原辅材料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食品、煤炭、卷烟等为主导产业。郑州是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食品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服装产业生产基地。 开封——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在历史上,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 洛阳——洛阳是航空航天领域企业的集中地,同时也是众多中央企业企业驻地。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勘探业生产基地。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 商丘——商丘是苏鲁豫皖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点。商丘是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四大交汇城市之一。商丘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是河南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商丘是国家大型能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物流、交通、商贸、金融中心。  平顶山——全国重要的电力产业、能源化工业生产基地。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安阳——河南的重要工业基地,形成了冶金、电子、化工、电力、机械、纺织、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彩色玻壳生产基地。 焦作——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铝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新乡——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化纤纺织、电子电器、轻工、机械、医药化工、能源建材等六大支柱行业和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工业体系。 鹤壁——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电子、轻纺、化工、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濮阳——国家重要的化工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许昌——许昌市现代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 漯河——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市。 周口——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以电力机械、纺织印染、食品酿造、裘皮制革、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肉、烟生产基地,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蓬勃发展的工业以及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门峡——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 南阳——南阳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豫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物流、交通中心。南阳市是中原经济区主体以及连南启西的重要支点。 驻马店——驻马店市农业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后,全市大力发展发展商贸经济,初步形成了医药、机械、化工、电子、建材、食品、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 信阳——中国宜居城市,全国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省级卫生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 济源——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 山西部分 长治——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新型电力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晋城——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晋城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煤层气基地、煤化工基地、电力基地和中高档铸件基地,是山西最大的工业山产基地。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黄河流域先进市、全国先进宜居城市。 运城——运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兴的工业基地。 山东部分 菏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区域经济中心,重要的工农业城市。 安徽部分 亳州——亳州市是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机械制造、酿酒、卷烟、医药、纺织、食品、化工、建筑建材、印刷等十几大门类。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 阜阳——重要的铁路枢纽,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阜阳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是国家商品粮、棉、油、肉生产基地三是区位优势,阜阳正处于周边大城市围空区的中心,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具有成为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 湖北部分 十堰——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同时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车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襄阳——全国36个明星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工业已发展形成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电子、医药、建材、化工、食品为主要产业支柱的工业体系。 十、建设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势,六是后发优势。 十一、国家规划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通报称,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原经济区”日前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使得中国中部的崛起成为可期可待。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导中国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近日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据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选择了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原城市群的部分地区,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十二、体系结构 中原经济区就像一座高楼大厦,需要坚强的基石作为支撑。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部署,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十大体系来支撑。 现代产业体系 《纲要》提出,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省将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纲要》提出,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五大战略支撑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和郑州、新乡、安阳、南阳四大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新型城镇化体系 《纲要》指出,首先,强化郑州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把郑汴新区建设成为拥有800万~1000万人口的现代复合型城市。 其次,省域中心城市应建设中心城市复合型新区,2020年,洛阳城区人口达到350万以上,其他中心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基础条件好的要成为特大城市。 根据实际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同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流转,让进城农民真正变成市民。 自主创新体系 《纲要》提出,我省首先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动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推进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其次,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依托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纲要》提出,建设石家庄至武汉、郑州至徐州、郑州至重庆、商丘至杭州客运专线,推动郑州至合肥、至济南、至太原客运专线建设,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客运网。实施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郑州至焦作、开封、新郑机场、新乡,新郑机场至许昌、登封、洛阳等支线,以及焦作至济源、洛阳,许昌至平顶山城际铁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济源,一小时左右通达其他中心城市的便捷交通格局。 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构建以郑州机场为中心,洛阳、南阳、商丘、明港、鲁山、豫北等机场为辅助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 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纲要》提出,在义务和高中教育方面,我省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高等教育方面,建设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吸引国内外一流院校在我省设立分校。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基地建设和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集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促进人才加速向中原经济区内集聚。 体制机制体系 《纲要》提出,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新乡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改革。 开放型经济体系 《纲要》提出,我省要加强出海大通道能力建设,增开郑州通往北美、欧洲、东北亚、东南亚国际航线,建设郑州综合保税区,条件成熟时推动洛阳、南阳、商丘等建设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建设富士康电子工业园、新加坡物流园和台商、闽商、浙商等产业园。 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文化事业方面,加快省辖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向全民开放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分区域构建一批以殷商文化、东周文化、三国文化、盛唐文化、大宋文化和儒、释、道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纲要》提出,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构建“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在豫西南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区实施还林、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构建豫西豫南山地生态区。加强太行山区绿化,改善植被和生态现状。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纲要》提出,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包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收入分配秩序,稳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其他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 十三、相关评论 张维迎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在哪里?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国内;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在哪里?世界经济发展的告诉我们,在中部,在中原。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主要原因是很好地利用了国际市场。但,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应在国内,应在内需市场较为旺盛的中原地区。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Hay的张维迎,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了然于胸。 “在这种情况下,我赞成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现在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我觉得应该写进一笔。如果中原地区不能够很好的发展,从整个市场格局看,中国未来要很好的发展似乎也不太容易。”张维迎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南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应该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河南的经济总量在中国是第五位,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置于全球范围内,应该排名四十位左右,不仅超过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欧洲的葡萄牙、芬兰等国家同样没有河南的‘个头大’。”张维迎说,“过去,我们把人口当做包袱,其实人口对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元素,重要的不仅是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巨大的市场。这就是河南未来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张维迎说,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放眼中原地区,东南西北都有了国家级开发区,从平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如果中原经济区不能纳入国家战略,那将是很大的遗憾,对实现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互补、不断推进的过程,如果中原经济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国家其他战略的推进,实现东中西联动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 刘伟 (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原经济区要尽快 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先后顺序,发展有梯度秩序。中部地区有些方面可能落后,但这也可能是后发优势。不过,后发优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落后的马太效应,就是越落后就越落后,还有一个就是落后的后发优势,由于落后变得比别人掌握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如果中原地区没有一个经过充分的论证、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不纳入全国经济区建设一盘棋中,就有可能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更加落后,彻底塌陷下去。 中原经济区要比其他经济区域更需要市场化、更不怕市场化。没有市场化,根本没有出路。在中原经济区的规划中,要有阶段性的制度创新和实际情况吻合起来。必要性突出,及时性论证思路总体上非常明确。怎样能够更深入,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来数去很多地区都有国家级战略,就河南你这儿没有,这是要吃大亏的,我也很着急。 现在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设想中,有六大功能,发展目标中有“五新三化”、构建十大体系,这个框架很明确。但是从功能目标任务来看、从全国来说,中原经济区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更大,要解决问题的力度也要更大。城乡是两方面,一个是速度,一个是质量。城乡差距太大,产能过剩怎么办?中国真实的城镇化比率也就30%,如果中国农民达到中国经济实力应用的消费水平,金融危机带来的系列问题就会消化掉了。现在搞的是新型城镇化,用新的方式改造农民,如果说这是一个全中国的难题的话,在中原的发展中最典型。如果能解决城乡一体化统筹,那个意义是了不起的,中原城乡统筹的意义最大。 赵振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建议中原经济区发展 要走出“三条道路” 中原经济区的构想是河南拿出的一个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规划,定位好,有借鉴、复制意义。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战略定位,走出“三条道路”:一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原地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农业带动工业,以发展工业带动服务业,走出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怪圈。二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原地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就业、城市化、提高收入等方面关系。三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原地区特点的城市化道路。要在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欧继中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发展经济区 河南优势多 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成为经济区的。一个地区能否成为经济区,主要取决于这个地区的区位空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产力布局、发展阶段等因素,同时,还有历史、文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 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课题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河南的经济总量、地理区位、环境特点等做了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原经济区,我们基本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实力。同时,还有坚强的政治保障。河南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探索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之路。去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河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谋划,对中原崛起进行战略考量,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喻新安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原经济区有助于 各地市之间互联互通 在中原经济区里的这些地区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中原经济区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区域内各地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该区域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7,小麦产量占1/2,这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将更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当然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发生了重大变化,东部在下降,中部在上升。国家统计局研究表明,2003年以来,全国分地区总资产贡献率北京从8.19%下降到6.22%,浙江从12.44%下降到10.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河南的上升幅度最大,原来是9.99%,现在是20.32%。因为河南的区位条件、工业发展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等成本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张占仓 (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新的发展模式是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14个区域规划。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占仓说:“从新规划所表达出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看,与前30年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不同,这是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探索各地争雄、百花齐放的发展道路。” 张占仓说,这些规划突出了两个要点:一是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考虑地方的比较优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争取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王发曾 (河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原经济区是 科学发展的选择 这一经济区域承东启西、联南通北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一经济区域承东启西、联南通北,正处于我国沿海经济带承启西北内陆地区以及北方联通南方的关键位置。”王发曾说,当前,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科学发展的选择。 王发曾说,中原崛起不光是京广―陇海“黄金十字”交会区几个市的事,各具特色的黄淮4市,豫北、豫西、豫西南5市,也只有彻底融入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的大格局,形成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良性互动的发展,中原崛起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河南下决心建设中原经济区,表明正在实施的中原城市群战略获得了新的施展和支撑平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被推上了新的高度。 耿明斋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中原城市群是 经济区的有力支撑 “从全球范围看,凡是完成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素都聚集在少数城市群区域。从全国范围看,沿海地区率先崛起对产业和人口也产生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耿明斋说,他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在我省,省内要素正日趋向中原城市群地区聚集。 根据要素向心集聚的规律,涵盖18个市的中原城市群内部还是应该有梯次的。所谓“一极两圈三层”格局的划分有其内在合理性。“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商丘、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信阳、周口、驻马店这周边9个省辖市。 在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同时,耿明斋认为,“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镇化道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有所谓“小城镇论”、“大城镇论”的争论。正因为此,耿明斋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必须依托中原城市群,将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最有力支撑,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 任玉岭 构建“中原经济区” 填补河南经济“洼地” 任玉岭语录: “河南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洼地’,我认为,一方面是河南本身创新思维不够,不善于推出新概念。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河南的发展重视不够,对河南的发展研究不足,支持较少。” “河南地处中原,劳动力尤为充裕,河南人民最能吃苦,最能耐劳,这个地方不应该成为全国的经济洼地。”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任玉岭大为河南“鸣不平”。 对目前河南的发展状况,任玉岭毫不留情地做了详细“剖析”。他说,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从人均水平看,河南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多项重要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由此引发了很多新的“倒数”——农村小学生生均经费在全国倒数、每五百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量居全国倒数、科技研发投入在中部地区倒数、人均文化事业居全国倒数、工资水平全国倒数等。 “河南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洼地’,我认为,一方面是河南本身创新思维不够,不善于推出新概念。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河南的发展重视不够,对河南的发展研究不足,支持较少。”任玉岭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并推出了一些有创意的经济带和经济区。比如,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和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成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区、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福建海西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这些经济区、经济带、试验区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强化了地方生产力,并且引起了各部门、各方面对这些地方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加大了项目和资金投入。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风生水起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任玉岭说:相比之下,河南的经济,包括周边中部地区其他省的一些地市,至今还没有出台新的发展战略,我们要思考如何把河南这样一个经济洼地填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非常必要。我认为,国家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河南省一定要有填补经济洼地的紧迫感,要集思广益、创新思维,推出一个中原经济区的新概念,力争获得国家的批准和支持,推进河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卢中原 确立中原经济区 引领河南未来发展 卢中原语录: 在河南的周边,有很多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而位于中间的郑州,却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河南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也出台一个发展规划,引领河南未来的发展,带动周边的几个城市,并与相邻省市的发展态势形成呼应。 “我是河南人,大家看我的名字,和中原发展高度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用幽默的开场白表明自己与河南的“密切关系”。 卢中原把河南的现状描述为:“四个奇妙的融合。”即古老与年轻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融合。他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发展态势和优势条件,有历史背景和人文的积淀等,河南就能以此为“资本”,把它们综合起来、发挥出去,让海内外都知道。而如何发挥出去?就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卢中原说,目前,在河南的周边,有很多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而位于中间的郑州,却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河南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也出台一个发展规划,引领河南未来的发展,带动周边的几个城市,并与相邻省市的发展态势形成呼应。 “我认为,应该确立中原经济区的思路,并进一步明确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发展道路。全国各地都有经济区,如果每个经济区只看本地区这一点,就有可能变成碎片。因此,我希望每个地方的区域发展战略都突破地域的限制,突破产业项目的布局限制,并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卢中原说,具体到中原经济区的谋划,在布局、产业等方面,都应该有利于本地资源、人口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的开发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董祚继 河南破解边缘化危险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董祚继语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新一轮区域发展进程中,河南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新一轮区域发展进程中,河南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在分析河南经济发展状况时,提出了他的担忧。目前,周边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而中原经济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尚属空白,处于边缘区。董祚继说,为了不继续被边缘化,着力培育经济区域优势,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就应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他分析,“中原”有大中原和小中原之分,大中原包括河南省的全部、安徽的西北部、山东的西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西东南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小中原主要是指河南省。不管从哪个层面看,中原地区都位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接合部,与邻近省份重要城市以及与北京、上海的铁路距离都很近,地理位置优越。此外,这一地区还是经济技术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和资源要素由西向东梯度转移的交汇区,具有优越的市场区位优势。 对如何确定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方向,他建议:将“三化”统筹发展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从国家已经批准的试验区和重点区域来看,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沈阳经济区是新型工业化、皖江城市带是承接产业转移。这些区域的功能定位紧扣改革发展主题,又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特色鲜明。反观中原经济区,也应该有自身的特点。” 十四、其他相关 “四个”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六个”有利于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后发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本文档为【大中原经济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