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2011-05-16 50页 ppt 2MB 1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934

暂无简介

举报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null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null 第一节 传染病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症,称为传染病。 null内容提要: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 径、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2、相关概念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 3、传染病的防治(我国的...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null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null 第一节 传染病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症,称为传染病。 null提要: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 径、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2、相关概念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 3、传染病的防治(我国的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预 防为主、传染病的管理); 4、新时代传染病的特征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过程。(群体)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1.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侵入门户,病原体的特性及病原体的变异等。 病原体一般有严格的侵入门户,同时需要在宿主体内特殊的部位生长繁殖,称为特异性定位。(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1)病原体的侵入门户 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2)病原体的特性 致病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取决于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程度及毒素。 传染力: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毒力: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3)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条件、遗传因素) 2.宿主 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3.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1)感染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 (2)感染谱 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例接近、严重病例或死亡。(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null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1、人——病人,病原携带者2、动物——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量和频度病人——重要的传染源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a、影响流行特征(短—爆发型) b、判断受感染时间 c、确定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 d、确定预防接种时间及效果 e、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2)临床症状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3)恢复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作为传染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量和频度传染源null▪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排除病原体(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一般是隐性感染的结果(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凡携带病原超过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在恢复期作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均阴性,才视 为携带状态消除。 它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时间、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传染源null动物源性传染病分类举例传染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一)经空气传播 1、飞沫传播 2、尘埃传播 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大飞沫(100um以上)很快降落; 小飞沫(15~100um)悬浮时间较长,传播疾病,如:流脑,流感,百日咳表面水份蒸发飞沫核大的飞沫和痰、唾液以及病人的排泄物污染地面混入尘土而成尘埃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二)经水传播 1、经饮用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 2、经疫水传播—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三)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四)接触传播 直接~:性病、狂犬病、鼠咬热 间接~null传播途径(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机械携带传播:伤寒、菌痢; 2、生物性传播(仅有吸血节肢动物引起) 如:鼠疫、乙脑、疟疾等。 (六)经土壤传播:蛔虫,破伤风杆菌等(七)医源性传播(器械污染;药品和生物制品污染;输血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 经胎盘传播:乙肝,AIDS,风疹 (八)垂直传播:上行性传播:葡萄 球菌,白色念珠菌 分娩引起的传播 :淋球菌,疱疹病毒null传播途径不同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流行特征,因此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通过研究其流行特征来寻找传播途径和传播因素,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参照教材,比较各种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流行特征。并思考该特征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的意义。null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易感性高,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大;反之,流行的可能性小。(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null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一)疫源地(小—疫点,大—疫区)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 ②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③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null疫源地及流行过程(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1、流行强度: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Sporatic散发Epidemic流行Pandemic大流行Outbreak爆发null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与社会预防 2.加强传染病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4.建立和加强传染病预警制度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传染病:是国家的法定制度,是传染病监测、控制和消除的重要措施,也称为疫情报告。 (1)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有义务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疾病控制机构报告。null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严格管理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监督管理 (2)报告病种及类别null(3)报告时限与方式: ①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非典、脊髓灰质炎、禽流感,发现时应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与2小时内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②其他于24小时内报告。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病人:做到“五早”。 ①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必须实施医院隔离;乙类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传染源作用不大的可不必隔离。 ②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隔离观察。null(2)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其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随访直至其病原体检查3次阴性之后可解除管理;托幼机构、饮食、服务行业要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等。null(3)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其从最后接触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①留验,也称隔离观察。甲类必须 ②医学观察,乙丙类 ③应急接种,适合潜伏期长的 ④药物预防 (4)动物传染源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1)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①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行的消毒。 ②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null(2)杀虫:杀灭有害昆虫。 (3)灭鼠: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 (2)药物预防:一般不提倡。 (3)个人防护:三、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三、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一)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 (1)病原体耐药性变异: (2)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抗原变异是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可使病原体毒力、致病力增强,防治效果下降。null2.传染病流行环节的新问题 (1)传染源的变化:①感染谱的变化②传染源流动性的变化(快远广) (2)传播途径的变化:①途径的多样性 ②播散的快速性③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3)易感人群的变化:①人口流动性增大②基础免疫水平下降(二)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二)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1.由医学预防转变到社会预防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3.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 4.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四、计划免疫四、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null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一)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被动自动免疫种类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 多联多价疫苗(二)计划免疫(二)计划免疫方案1.扩大免疫规划(EPI) 内容:①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机会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②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范围。null2.我国的计划免疫方案 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 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的纳入免疫规划。(三)计划免疫的评价(三)计划免疫的评价1.疫苗效果评价指标 (1)免疫学效果 (2)流行病学效果: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2.计划免疫工作考核指标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1.接种途径与剂量 2.接种禁忌证:①免疫缺陷、恶性疾病②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③以往有严重不良反应者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 3.预防接种的反应: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和各型心脏病而言,是当今人类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及肿瘤等病的死因顺位前移,构成疾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世界57个国家的资料揭示,脑血管病列在前三位死因的有40个。   我国卫生年鉴(1992年)记载了我国部分县、市心脏病死亡专率达85.07(市)~64.65(县)/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4.6%~10.21%。脑血管病死亡专率为122.69(市)~103.79(农)/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4.65%,而1957年时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7.2/10万,23年中增加了1倍。我国城、乡脑卒中均为死因顺位第二位,其构成比分别为20.6%和14.8%。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提要: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要:第一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第一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一、时间趋势1、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呈上升趋势。我国也是如此。表 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1/10万)地区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城市 41·88 43·41 47·48 46·20 51·29 54·67 58·05 59·38 农村 19·17 19·80 22·82 21·03 23·44 22·10 24·86 26·79 2、脑卒中的发病、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季节为元月份,在气温低、气候干燥及气压高的冬季较多发生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点流行特点二、地区分布 世界上的情况 我国:北方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南方; 同一地区, 城市高于农村。三、人群分布 1、年龄性别分布:主要是中老年发病,随年龄增大而 增加; 女性一般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增加。 2、种族分布 3、遗传因素第二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二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 血压水平与发生该类疾病的危险度高度相关。左图 队列人群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率(1987.7~1989.12) 资料来源: 中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 (1):37。1993null上图 队列人群舒张压与脑卒中发病率 (1987.7~1989.12) 资料来源:同上图null 图 不同血压水平组的冠心病发病率 (资料来源:钱宇平,流行病学研究实例,第一卷173页)2、心血管病史 2、心血管病史 有临床表现的心血官病史是今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大约30%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以前有过TIA病史,约1/3的TIA患者迟早要发展或再发完全卒中。 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中,每年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或冠心病死亡率为4%以上。3、脂质和脂蛋白3、脂质和脂蛋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血清胆固醇浓度与引起冠心病有关。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 高血脂对脑血管的作为危险因素不如对冠心病那样明显。但高血脂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同时升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是一危险因素,尤其对年轻男性更重要。 4、肥胖4、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国外研究显示:体重增加10%,血压平均增加0.86kPa(6.5mmHg),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18.5mg%。35~44岁男性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 迄今尚无研究证明肥胖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但体重的变化常与血压的变化有关,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而高血压及冠心病又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肥胖是脑卒中的间接危险因素。 null 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 许多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而糖尿病性肾病的危险性最大。    糖尿病主要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 null6、生活方式 1 、吸烟 2、饮酒 3、体育活动 4、膳食因素(高盐、高脂、食物过于精细)在某大型企业内,近年来职工生活水平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率均较一般人群要低,但最近多次发生中、老年人猝死。 null7、其他 (1)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均可使血脂增高,使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冠心病患者中,以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的所谓A型性格所占的比例为高。(2)季节和气候。气温低的地区脑卒中患病率高,这在我国东北和日本的东北部都是如此。 (3)饮食、药物及家族遗传等因素也有关。第三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三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命和健康 受到严重威胁的疾病,同时它还带给家庭和 社会沉重的负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已 由单纯的个人问题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并具有全球性。故开展群体性的心、脑血管 疾病的防制工作已刻不容缓!!null防止该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长期性策略首先应着眼于防止群体的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开展第一级预防: 1、群体策略 2、高危人群策略 主要针对特殊危险性的个体。改变不良的行为因素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预防控制——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预防控制——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一)健康教育——对象应该是全体人群第一级预防null预防控制——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二)改善生活方式 1、限制钠盐摄入量(少食盐) 2、劝阻吸烟和限制饮酒(忌烟酒) 3、加强体育锻炼(加强锻炼) 4、膳食预防 超重者,减少热能摄入增加消耗; (合理膳食) 限糖; 控制总脂肪、胆固醇摄入量; 控制盐的摄入量。第一级预防预防控制——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预防控制——二、人群检测预防控制——二、人群检测(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检测系统 收集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等资料(二)早期发现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检 测量血压、做心电图、检查血清胆固醇等 作为早发现、筛检高血压病人的措施。预防控制——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 预防控制——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 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把心血管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数量和严重程度分到四个组中:1、低危组 2、中危组 3、高危组 4、极高危组nullnull预防控制—— 四、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预防控制—— 四、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对临界和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分层,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心、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对临界高血压者,定期血压随访,以掌握血压的动态变化; 对确诊原发性高血压者,按高血压管理策略。nullnull
/
本文档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