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2011-05-16 14页 doc 130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3436

暂无简介

举报
预防医学重点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 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 比例死亡研究 生态学研究 随访研究 筛检 历史资料回顾) 2、​ 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3、​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类实验) 4、​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 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 比例死亡研究 生态学研究 随访研究 筛检 历史资料回顾) 2、​ 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3、​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类实验) 4、​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预防医学的特点 (1)​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2)​ 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 (3)​ 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关系。 (4)​ 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中。 (5)​ 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6)​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三级预防的概念 1、​ 未病先防 2、​ 已病防变 3、​ 瘥后防复 环境:是人类和生物共同生存的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也是地球表面的物质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的各种自然及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统一体。 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有适宜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和微小气候等。 次生环境: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所到的环境。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 生物性种群和数量 各种群之间的比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可模拟或对抗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干扰或抑制生物体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等诸多环节的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产生可逆或不可逆有害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1、​ 受害人群广泛 2、​ 对健康的影响时间长 3、​ 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 4、​ 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复杂:既可以作用于局部,也可以造成全身反应;作用方式有急性作用,也有慢性作用等 5、​ 污染物浓度往往较低,慢性作用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且混杂因素太多,所以真正的致病因素很容易被忽视。 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主要成分是 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醛类、过氧化氢等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物质,故又称它们为“光化学氧化剂” 水污染的危害 1、​ 物理学污染 常见的有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 化学性污染 汞(甲基汞)、酚、多氯联苯 3、​ 生物性污染 介水传染病、水体富营养化 生活饮用水水质与卫生防护标准简介:原则要求微生物学安全,水体中不得有任何种类的病原微生物;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 地方性氟中毒:引起氟骨症和氟斑牙 职业病: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疾病。本节论及的是狭义的职业病,指法定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 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由于受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或促使潜在的疾病发作或使现患疾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等,这类并非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但多见于某些职业人群且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或职业性多发病。其共同特点是:1、工作接触的有害因素不是直接的唯一的因素 2、不直接导致疾病而使疾病加重或增多 3、切断有害因素的接触,疾病可缓解但不可以消除。 职业病的分类:有10类115种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职业性肿瘤、其它职业病 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2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5、是可预防的疾病,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即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的诊断 1、​ 职业史2、生产环境监测和调查3、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苯中毒:苯属芳香烃类化合物,是煤焦油蒸馏或石油裂解的产物,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极易挥发。苯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接触的行业主要有染料工业,用于农药生产及香料制作的原料等,苯又作为溶剂和粘合剂用于造漆、喷漆、制药、制鞋及苯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目前,接触苯的主要职业人群为:使用含苯粘胶剂制鞋、皮革加工业、箱包以及家具制造业等的人群,使用含苯稀料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喷漆、油漆工等。  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轻者表现为兴奋、欣快感,步态不稳,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由浅昏迷进入深昏迷或出现抽搐,甚至导致呼吸、心跳停止。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是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白血球持续减少、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紫癜,女性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全细胞减少等。苯甚至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 矽肺:工人在工作场所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纤维化和矽结节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必需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苏色赖缬亮(是)苯蛋 氨基酸模式:食物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互比值。 限制氨基酸:在各种膳食蛋白质中,按照人体的需要和比例,其相对不足的氨基酸。按其缺乏的严重程度依次分为第一、二、三限制氨基酸。 脂类:1、脂肪(fat): 脂肪+油 2、类脂(lipoid): 磷脂、糖脂、固醇类、酯类、脂蛋白等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生理需要,但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1、节约蛋白质作用2、抗生酮作用3、供给能量4、参与重要生理功能5、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膳食纤维的功能:1、调节肠道功能,减少肠道疾病,降低血浆胆固醇2、影响机体脂质代谢,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3、调节血糖代谢,改善血糖生成反应,有助于防止 糖尿病4、预防和治疗肥胖症 常见维生素的种类和作用 维生素A主要作用(生理功能)包括: 维持视觉;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加强免疫能力;清除自由基  。食物来源:一是维生素A原,即各种胡萝卜素,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绿叶菜类、黄色菜类以及水果类,含量较丰富的有菠菜、苜蓿、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青椒、南瓜等;另类是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维生素A,这一类是能够直接被人体利用的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及奶制品及禽蛋中。 缺乏症:夜盲症。 维生素B1作用(生理功能):促进成长; 帮助消化,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改善精神状况;维持神经组织、肌肉、心脏活动的正常;减轻晕机、晕船; 可缓解有关牙科手术后的痛苦;晚间入睡前服用1至2片,有驱蚊作用有助于对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的治疗。食物来源:酵母、米糠、全麦、燕麦、花生、猪肉、大多数种类的蔬菜、麦麸、牛奶。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常由于摄入不足,易导致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婴儿脚气病等。 维生素B12作用(生理功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肌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预防恶性贫血,维护神经系统健康;以辅酶的形式存在,可以增加叶酸的利用率,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具有活化氨基酸的作用和促进核酸的生物合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脂肪酸,使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被身体适当运用;消除烦躁不安,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及平衡感;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参与神经组织中一种脂蛋白的形成。食物来源:动物肝脏、肾脏、牛肉、猪肉、鸡肉、鱼类、蛤类、蛋、牛奶、乳酪、乳制品。缺乏症:恶性贫血(红血球不足);月经不顺;眼睛及皮肤发黄,皮肤出现局部(很小)红肿(不疼不痒)并伴随蜕皮;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唇、舌及牙龈发白,牙龈出血;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忧郁;引起有核巨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脊髓变性,神经和周围神经退化 ;舌、口腔、消化道的粘膜发炎。 维生素B2作用(生理功能):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和脂肪的代谢可提高肌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是肌体组织代谢和修复的必须营养素; 强化肝功能、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 保护皮肤毛囊粘膜及皮脂腺的功能;和其他的物质相互作用来帮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食物来源:奶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与肾脏、蛋黄、鳝鱼、胡萝卜、酿造酵母、香菇、紫菜、鱼、芹菜、橘子、柑、橙等 。缺乏症:核黄素缺乏病;脂溢性皮炎(眼、鼻及附近皮肤脂溢且有皮屑及硬痂);引起嘴唇发红、口腔炎、口唇炎、口角炎、舌炎;阴道瘙痒;口腔溃疡等。 维生素C作用(生理功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食物来源:柑桔类水果、蔬菜等。缺乏症:坏血病;牙龈萎缩、出血;发生动脉硬化;贫血;免疫力下降等。 维生素D作用(生理功能):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食物来源:鱼肝油;黄油;牛奶;干磨;干鱼;牛肝;小鸡等。缺乏症:佝偻病、严重的蛀牙、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E作用(生理功能):延缓细胞因氧化而老化,保持青春的容姿;供给体内氧气,使您更有耐久力;和维生素A一起作用,抵御大气污染,保护肺脏;防止血液凝固;减轻疲劳;是局部性外伤的外用药(可透过皮肤被吸收)和内服药,皆可防止留下疤痕;加速灼伤的康复;以利尿剂的作用来降低血压;防止流产;有助于减轻腿抽筋和手足僵硬的状况;降低患缺血性心脏病的机会。食物来源:猕猴桃、坚果(包括杏仁、榛子和胡桃)、瘦肉、乳类、蛋类、还有向日葵籽、芝麻、玉米、橄榄、花生、山茶等压榨出的植物油。包括红花、大豆、棉籽和小麦胚芽(最丰富的一种)、菠菜和羽衣甘蓝、甘薯和山药。莴苣、黄花菜、卷心菜、菜塞花等绿叶蔬菜是含维生素E比较多的蔬菜。 鱼肝油也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 。缺乏症:红血球被破坏、肌肉的变性、贫血症、生殖机能障碍。 维生素K作用(生理功能):维生素K控制血液凝结;维生素K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缺乏维生素K会延迟血液凝固;引起新生儿出血即使供给大量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的天然形式也不会中毒。食物来源:牛肝、鱼肝油、蛋黄、乳酪、优酪乳、优格、海藻、紫花苜蓿、菠菜、甘蓝菜、莴苣、花椰菜,豌豆、香菜、大豆油、螺旋藻、藕。缺乏症:新生儿出血疾病,如吐血、肠子、脐带及包皮部位出血;成人不正常凝血,导致牙龈出血、流鼻血、尿血、胃出血及瘀血等症状;低凝血酶原症,症状为血液凝固时间延长、皮下出血; 小儿慢性肠炎;热带性下痢。 无机盐分类 功能 缺乏症状 食物来源 Ca ​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心脏的搏动 ​ 对参与细胞代谢的大分子物质合成、转变的酶有调节作用 ​ 参与凝血过程、激素分泌 ​ 参与维持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和毛细血管渗透压 ​ 儿童---佝偻病 ​  ​ 成年人---骨质软化症 ​  ​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 食物中奶及奶制品 ​ 豆类、豆制品 ​ 海带、虾皮、坚果 Fe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参与体内与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促进药物在肝脏的解毒 缺铁性贫血;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表现为易烦躁,抗感染能力下降 动物肝脏、全血。黑木耳、海带、肉类、鱼类 Zn 是许多金属酶的结构成分或激活剂;组织生长发育;生殖器官的发育;对味觉、视觉、听觉、嗅觉的功能也是必需的;与维护与保持免疫反应细胞的复制 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停滞,性发育迟缓,味、嗅觉下降,伤口愈合不良等 孕妇缺锌,胎儿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动物性食品:牡蛎、鱼贝类、肝、肉、蛋 植物性食品:干豆、坚果、黄豆、胚芽 合理营养: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 基本要求 1、​ 膳食应供给足量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 2、​ 各各营养素之间要保持数量上的平衡 3、​ 食物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 4、​ 建立良好的用膳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 5、​ 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 Engel指数:食物支出占家庭全部生活费的比重称作Engel指数(Engel指数=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裕的指标。该系数在60%以上者为贫困;在50-59%者为勉强度日;在40-49%者为小康;在30-39%者为富裕;在30%以下者为最富裕。 2007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 重; ​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 9.如饮酒应限量; ​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食物中毒 一、定义: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二、特征: ​ 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 ​ 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 发病者均食用了某种有毒的食物,未吃者不发病;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 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发病曲线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 细菌性病菌的预防原则 ​ 防止致病菌污染食品 ​ 防止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 彻底加热杀灭致病菌及破坏毒素 ​ 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黄曲霉毒素(AF) 毒性:Af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很强,属于剧毒毒物,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0倍。 致癌性:摄入多,肝癌发生率高 反式脂肪酸(TFA):又称反式脂肪、反式酸,是所有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 疾病的分布:即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研究疾病的分布可了解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并提示病因线索或流行因素,从而为制定预防、控制、消灭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 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4.续发率 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 5.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 在一定期间内人群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率。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疾病流行强度指标 1.散发 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2.爆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4.大流行 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 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 2.性别 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 3.职业 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 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分布 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 ⑴分类: ①自然地方性疾病,指某些传染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仅存在于一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 ②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宿主之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于人。 ③地方病,指非传染病中有些疾病由于其致病因子等因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而呈现严格的地方性。 现况调查 概念: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由于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不是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情况,也不是通过追踪观察将来的暴露与疾病情况,故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一般为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与范围内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 目的:描述分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状态,探讨病因,确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价。 类型: 1、​ 普查: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2、​ 抽样检查: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 (1)​ 单纯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5)多级抽样 病例对照研究 1、​ 概念:病例对照研究是选定患有某病和未患该病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些因素的情况及程度,并进行比较,以判断某因素与该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 基本原理: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3、​ 特点:1、从果到因2、属于观察性研究3、对照,并进行比较4、可以同时研究多种暴露因子 4、​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1、​ 个体匹配:即病例与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按照1:1.1:2.1:3.···1:M的比例将病例和对照进行匹配。 2、​ 成组匹配:或称群体匹配、频数匹配,即要求对照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的比例上相同,如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构成要相似。 3、​ RR\OR的计算:表6-2 非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表 暴露因素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有 a b 无 c d 合计 T   表6-3 母亲孕期腹部X线照射与儿童患癌关系非配比研究 孕期照射X线 儿童癌症死亡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照过 178 93 271 未照过 1121 1206 2327 合计 1299 1299 2598   2) 联系的假设检验 研究的暴露因素如果与该疾病存在统计联系,则病例组暴露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暴露率 ,检验此假设用4格表 检验公式(公式6-12或公式6-13),并用表6-3实例数据计算如下。 (6-12) 校正 检验公式为: (6-13) 实例计算(本例适用非校正 检验): 自由度=1,查 值表,P〈0.001。 检验结果表明,孕期腹部X线照射与儿童患癌症有联系。 3) 联系强度的计算 联系强度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测量。RR为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但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不能求得RR,只能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来近似估计RR。 从表6-2中看,病例组有暴露的概率为 ,无暴露的概率为 ,两者的比值=( )/( )= 。同理,对照组的比值= 。则比值比为:( )/( )=ad/bc。即 (6-14) 可以证明,如果严格要求对照组是从暴露与非暴露的联合队列(combined exposed and unexposed cohorts)按某一比例K抽样获得,即对照组的选择独立于暴露时,则OR与RR是一致的。 比值比(OR)的流行病学意义:OR是估计或近似地估计相对危险度的,OR =1,表明研究因素没有特殊的意义。OR 〉1,表明研究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正”联系,数值愈大,该因素充当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愈大。OR〈1(在正数范围),表明研究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负”联系,数值愈小,该因素充当保护因素的可能性愈大。 以表6-3的实例计算,其比值比为: 表明母亲孕期腹部X线照射与儿童患癌症呈正联系,是儿童患癌症的危险因素,有此暴露因素的母亲,她们的儿童患癌症的危险性为没有此暴露因素的2倍,这一结果充实了前述 检验结果的流行病学意义。 队列研究:将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研究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关系的方法。 队列: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状态的人群。 暴露:泛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物质,具有某特征或行为,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特点 1.对象按暴露与否分组 2.它需要一个追踪观察的时间,即前瞻性的追踪若干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3.可以计算发病率 4.由因(暴露因素)到果(患病)开展研究。 5.适合于暴露组低的研究(石绵),适合急性疾病的研究 种类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回顾性队列研究; 3、双向性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实验 主要类型: (一)按研究场所划分 1、现场实验 (1)个体试验 是尚未患病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 (2)社区试验 以整个社区作为干预的基本单位进行的实验。 2、临床实验 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 (1)随机对照试验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3)交叉设计试验 (二)按所具备设计基本特征划分 真实验 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实验性研究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有四个特征: ​ 是前瞻性研究 ​ 必须施加一种多种干预措施 ​ 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一个总体的随机抽样人群 ​ 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类实验 缺少随机分组或平行对照的实验研究。 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盲法 病因与因果推断 1.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 求同法:在不同的事件中寻找共同点。不同的事件或情况与一种疾病存在关联,而这多种事件或情况均有一个共同点(因素),则该点(因素)可能是该病病因。(1958年川西平原不明原因发热,农民和国家职工均有下水劳动史——钩体病) 求异法:在不同的事件中寻找差异点。(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吸烟可能是原因) 共变法:当某因素的频率或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病率也随之变化时,该因素可能是该病病因(吸烟量增加,肺癌发病OR值增加) 剩余法(排除法):在研究的几种因素中,排除了某些已知与疾病无关的因素,则剩余的因素可能是病因。(鼻咽癌与遗传,排除鼻腔结构、语言、生活习惯等) 类推法:当一种原因未明的疾病与另一种已知原因的疾病分布相同时,两者病因可能相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 与疟疾分布相同(热带非洲; >1542m; >16℃),推断与虫媒(按蚊)有关。 2. 病因判断的标准 ​ 关联的时间性 ​ 联系的强度 ​ 剂量反应关系 ​ 联系的一致性 ​ 生物学合理性 ​ 联系的特异性 ​ 实验证据 3. 病因研究的评价标准 ​ 是否选用了论证强度高的研究 ​ 分析时是否注意偏倚的控制 ​ 病因因果效应的时间顺序是否合理 ​ 病因的因果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 所论证的因果关系是否符合流行病学规律 ​ 所论证的因果关系是否有充分的生物学依据 ​ 在不同的研究中,是否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
/
本文档为【预防医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