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2011-05-18 5页 pdf 12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8670

暂无简介

举报
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由 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 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 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始于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经过 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 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
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由 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 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 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始于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经过 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 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 DSM 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 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由于酶法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不 仅可减少反应,而且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 本,产品质量优异,所含杂质极少。因此,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 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酶法合成研究起步并不晚,但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国外 先进厂家差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政府 对环保的重视,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绿色化学制药”的研究开发,特别 是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进程。现将近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研究、产品的 分离纯化、酶反应器研究进行概述。 1 现状 青霉素中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中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 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唑林等,这些产品有化学半合成法(简称化学法)和 酶半合成法(简称酶法)。化学法是将母核与侧链以化学法缩合,现在世界上绝 大多数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使用的是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酰氯法、混合酸酐法、 Vilsmeier 法及活性醋法。酶法则是将母核与侧链通过酶催化缩合。化学法需要 较多的有机化学原料(如溶剂二氯甲烷、吡啶、二甲苯胺),反应条件苛刻,如 需无水条件,反应温度低(有的需低至零下 90℃),反应步骤多,产生大量的三 废需处理。 这些产品酶法合成技术自 1969年开始报道,但由于当时酶的性能较差,分 离纯化技术也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多年来酶法合成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生 产阶段。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固定化酶技术的快速发展,酶法制备β- 内酰胺抗生素的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 2 酶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2.1 酶催化酰胺化缩合反应 酶法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酰胺化缩合反应的研究涉及的品种有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头孢克洛 等。 酶催化缩合反应类型一般有两类,一类为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另 一类为动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 (1)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 其特点是不必活化酰基配体,废物产生少。Schroen 等研究了不同 pH、溶 剂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热力学控制的头孢氨苄酶法合成。pH 5-8,酶的稳定性 较好;pH 4,酶的活性大大减弱;在水中直接合成,只有很少量的头孢氨苄生成, 加入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和三甲醇二甲醚)有一定好的效果,头孢氨苄平 衡浓度增加 2-3倍,最大为 0.25mmo1/L (36%三甲醇二甲醚,30℃,3d)。研 究了不同侧链对产品平衡浓度影响,侧链有苯乙酸、α-溴苯乙酸、L-马来酸、 D-马来酸、对羟基马来酸、吲哚乙酸。研究发现,当侧链为苯乙酸,产品平衡浓 度最大 (2.8mmol/L),当侧链带有α羟基苯乙酸(即马来酸),产品平衡浓度小 (最小 0.6mmol/L)。结果表明,侧链结构对产品平衡浓度影响很大。酶可以是 游离酶,也可以是固定化酶,来源 E.coli。虽然,热力学控制的头孢氨苄酶法生 产头孢氨苄,由于产品平衡浓度低,应用价值不大,但提示对某些β-内酰胺抗 生素,由于侧链结构特性,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有可能实施。 Diender等报道了热力学控制阿莫西林酶法合成,在水溶液中,加入青霉素 G酰化酶(来源 E.coli),同时加入有机溶剂,提高阿莫西林合成平衡常数和合成 缩合收率。 Ulijn 等报道,以青霉素酰化酶(粗酶,游离态)为催化剂,通过沉淀产品 制备酸性和两性离子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将苯乙酸和氨水溶液、底物 6-APA (悬浮物)直接加入到反应器中,加入酶催化剂,一边反应一边将产品沉淀。这 种热力学控制酶催化反应对青霉素 G可行,但对两性β-内酰胺抗生素阿莫西林 则不行。研究发现,通过加人某些相反离子,使其有利沉淀。阿莫西林阴离子与 Zn2+阳离子形成溶解性差的盐。 Zn2+离子加入尽管使β-内酰胺降解,但使缩 合收率增加至少 30倍,产品平衡浓度可达 30mmol/L。 由于热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β-内酸胺抗生素反应,现阶段缩合收率还较 低,应用价值还不大。 (2)动力学控制的酶催化缩合反应 此类反应酰基配体需活化,而酰基配体活化一般是形成酰胺类化合物或酯类 化合物。Vroom 报道,将苯甘氨酸、对羟基苯甘氨酸制成相应的酰胺衍生物, 在青霉素酰化酶作用下,此酶固定在包含凝胶和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聚体上,酶来 源于 Escherichia coli、Acetobacter pasteuri- anum、Xanthomonas citrii、Kluyvera citrophila、Bacillus megaterium、Alcaligenes faecalis, 反应温度 0-35℃,最适 为 10℃,pH5-9,合成了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用此 方法,也可合成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Boesten 等报道,7-ADCA 与 苯甘氨酰胺缩合得到头孢氨苄,并将母核 7-ADCA 从母液中回收。 van Doren报道将底物母核通过 pH调节,使其达到过饱和浓度,在青霉素 酰化酶(最好固定化)作用下(酶来源 Acetobacter pasterurianuyn、Alcaligenes faecalis、 Bacillus megaterium、 Escherichia coli、 Fusarium oxysporum、 Xanthomonas citri等),与相应侧链酰胺缩合,得到产品。这种方法比不将底物 母核调到过饱和浓度的转化率高 10%左右,母核与侧链摩尔比不大于 2.5。用此 方法合成了头孢克洛、头孢氨苄。 侧链形成酯类化合物中,形成甲酯的较多。Youshko等报道,6-APA与侧链 苯甘氨酸甲酯在青霉素酰化酶 ATCC11105(游离态,来源 Escherichia coli )作 用下,合成氨苄西林。青霉素酰化酶催化水溶液中氨苄西林合成主要由初始底物 浓度决定。比较了均相体系中和非均相体系中酶合成反应。在“水溶液-沉淀” 非均相体系中,通过形成过饱和溶液进行,然后沉淀产品氨苄西林使得生物催化 过程良好进行,使得氨苄西林转化率由 6-APA 计为 93%。最近还有报道,侧链 与多醇(如乙二醇)形成含羟基的酯,再与母核在酶的催化下缩合,转化率高达 99%,此方法尤适于头孢丙烯、头孢羟氨苄的合成。 在酶法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经固定化技术处理得到的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而早期使用的固定化细胞等形态的酶,因其形态结构和性 能方面的缺陷,目前已不再使用。随着固定化酶技术进步,和对固定化酶在反应 中失活原因的深人研究,固定化酶的使用寿命已经大大延长,半数失活(half-life) 已经达到 50-100批次。 在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缩合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逆反应— —水解反应,即反应产物由于酶的作用再逆分解成原料,这对提高反应产率是很 不利的,为提高酶缩合反应的产率,侧链对母核的投料量大大过量,这造成了侧 链的过高消耗,并在产品中引入了不需要的杂质,对生产来说仍是不经济的。 MauriZi 报道酶缩合反应制备头孢氨苄,向反应体系中加人少量的酶抑制剂(苯 乙酸、苯氧乙酸、扁桃酸等),可降低酶解作用,同时又不会对酶催化缩合反应 产生太大的影响,从而可以得到较高的反应产率,大大降低侧链的投料量,使侧 链与母核的投料比例降到 2:1以下。 2.2 酶催化氯化反应 酶催化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研究,对其酰化缩合反应报道较多。最近,开 始对酶催化氯化反应有研究报道。从微生物 Rathayibacter种中分离制备对头孢 菌素氯化过氧化物有活性的酶,在 pH6.0磷酸盐缓冲液中,加人氯化钠和 3%过 氧化氢溶液,此种酶可将廉价的头孢氨苄转为价高的头孢克洛。仅有 Rathayibacter biopuresis能产生头孢菌素氯化过氧化物酶。现转化率不高,如能 提高转化率,将对头孢克洛的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2.3“一锅法”酶法研究情况 酶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一般一步反应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近年来, 有人将几步酶法反应(例如水解/缩合或缩合/缩合等)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 样,不需分离中间体,简化了过程,有利于工业化生产,这将是酶法合成的趋势 之一。 Ternadez-Lafuente等报道新型化学酶法合成头孢唑林,通过 D-氨基酸氧化 酶、戊二酰化酶和青霉素 G酰化酶催化作用,生物转化头孢唑林。以头孢菌素 C 为起始原料,在水溶性中,经三步酶法和一步化学法合成头孢唑林,不分离纯化 中间体,每步酶法收率接近 100%。先将头孢菌素 C酶法脱乙酰基,然后由 DAO 和 GA催化,再由 PGA固定化酶(来源 Esherichia coli ATCC11105)进一步催化 酰化 7-ACA,得到 7-[(1H-四氮唑)-乙酰氨基]-3-乙酰氧甲基-△3-头孢烷酸,最 后与 MMTD侧链化学法缩合得到头孢唑林。 Wegman 等报道,自苯甘氨酸腈二步酶法转化,一锅法制备头孢氨苄。腈 水解酶(来源 R. rhodochrous)催化水解 D-苯甘氨酸腈为酰胺,然后在青霉素 酰化酶(E.C.3.5.1.11)作用下,7-ADCA 与 D-苯甘氨酰胺缩合,得到头孢氨苄。 然后将 1,5-二羟基萘加至反应液中,与头孢氨苄一起结晶,这使得反应液头孢 氨苄浓度很低,避免了水解,收率 79%,合成/水解比 7.7。研究还显示 D-苯甘 氨酸腈对青霉素 G酰化酶有明显选择抑制作用。 Schnien等报道己二酰 7-ADCA水解和头孢氨苄酶法合成一锅法完成,所用 酶为固定酰胺化酶(来源 Escherichia coli),缩短了头孢氨苄制备过程。 酶水解 苯甘氨酸酯或酰胺 己二酰 7-ADCA————→7-ADCA————————→头孢氨苄 青霉素酰化酶 3 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在酶法制备β-内酰胺抗生素的技术中,产品的分离及纯化是一项关键性技 术。由于所用原料侧链、母核和产品的理化性质相近,采用普通方法难以达到分 离提纯的目的,因此该问题一直是酶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的一大障碍。 目前使用的回收纯化方法有多种,如:酸碱结晶法、浓缩结晶法、化学法(如萘 复合物法)、柱色谱法、纳米滤膜法、两相萃取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还 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采用酸碱结晶法分离产品,可以不用有机溶剂,避免了 对环境的污染。但是此法不能把产品一次分离干净,母液中残留的产品仍需浓缩 结晶或其他方法加以回收处理,而且产品纯度也不够理想。 利用头孢菌素与萘类化合物形成复合物的方法比较简单可行,反应体系中的 产品几乎可以定量地与萘类化合物形成复合物,从而得到完全分离。此法非常适 合有酶存在的反应体系。如能解决回收萘类化合物的问题,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 分离纯化工艺。 Wegman等报道一锅法制备头孢氨苄,将 1,5- 二羟基萘加至反应液,与头 孢氨苄一起结晶,这使得头孢氨苄浓度很低,避免了水解,收率 79%。 Schroen等报道,在酶法合成头孢氨苄过程中,同时将产品通过与萘类衍生 物形成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易结晶,复合物为复合剂与头孢氨苄按一定比例组成。 复合物的形成利于防止不需要的水解。优化了反应条件,pH7.5,温度 25℃为最 适宜条件。讨论了产物形成复合物对反应的影响,在大多情况下,有好的影响, 水解被抑制。特别是复合剂为 1,5-二羟基萘,酶为液态酶,这样可得到高浓度 的头孢氨苄。 采用两相萃取法分离提纯产品,是一个较好方法。Hernandez Justiz等报道 由动力学控制的酶法(自大肠杆菌的青霉素酰化酶)缩合头孢氨苄,通过连续萃 取水溶性产品(周围是酶),从而使收率提高,这样,可避免酶快速水解。将酶 以共价键固定于多孔载体上,反应开始前,孔状结构载体可以洗涤,用其中一相 填充,这样,当事先平衡好的生物催化剂与第二相混合(那里反应产物将被萃取), 固相酶保留于开始选择的第一相中。首次评估了在不同二相体系中头孢氨苄分配 系数。在剧烈条件下,可获得高的分配系数。在 100%聚二乙醇 600-3mol/L, 硫酸铵体系中,头孢氨苄被萃取到聚乙二醇体系中,可获最佳分配系数。固定化 青霉素酰化酶在硫酸铵中,然后进一步悬浮于 100%聚乙醇 600 中,这样,可 得到 90%头孢氨苄合成收率,这里苯甘氨酸甲酯浓度 150mmol/L,7-ADCA 浓 度 l00mmo1/L。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固相酶留在硫酸铵水相中,由于将产品连 续萃取到聚乙二醇相中,使头孢氨苄的水解得到抑制。相反,在单相体系中,由 于头孢氨苄的快速水解,综合收率低于 55%。 4 酶反应器研究 酶催化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反应器主要有填充床生物反应器、搅拌 槽式生物反应器、膜式生物反应器等,现研究较多的是膜式生物反应器。 Tarvascio 等报道非均热膜生物反应器用于酶法合成头孢氨苄的情况。一种 新的疏水性的催化膜,通过青霉素酰胺化酶 E.C.3.5.1.11(来源 Escherichia coli) 固定在尼龙膜上,尼龙膜与甲基丙烯酸丁酯相连接,六亚甲基二胺和戊二醛分别 作间隔基和偶合剂。以青霉素 G酰化酶作催化剂,7-ADCA和苯甘氨酸甲酯缩合, 对 pH、温度、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事先处理的酶有较好 的结果,增加了固定化酶对 pH和温度的稳定性。活化能的计算显示,通过固定 化酶的生物催化制备头孢氨苄受到分散限制,导致酶活性和底物亲和性减弱。梯 度温度作为减少分散限制性一种方法。实验表明,随着温度梯度变化,头孢氨苄 呈线性增加,温度相差 3℃,头孢氨苄合成增加 100%,产品制备时间减少 50%。 非均热生物反应器克服了分散限制性,Km值降至接近自由酶的 Km值,减少由 于固定化过程酶的失活。 Wenten等报道网状纤维膜反应器的情况,青霉素酰化酶 E.C.3.5.1.11固定 在膜孔上,连续水解青霉素 G。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固定化酶反应的影响。固 定化结果显示青霉素酰化酶可固定 90%以上。由于 6-APA 分子比膜孔小,溶质 通过膜自由分散。然而,固定化酶截留了 35%溶质。而且固定化酰化酶 Km (8.04mm)比游离青霉素酰化酶(7.75mm)略高。低流速可以避免胶体形成或酶 从膜孔释放,从而最大限度达到转化。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深人研究,相关的工业技术快速发 展,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状况日益重视,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将是 21世 纪 β-内酰胺抗生素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
本文档为【酶法合成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