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案例报告 社交恐怖症1

2011-05-19 5页 doc 33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8651

暂无简介

举报
案例报告 社交恐怖症1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分析报告 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分析报告 郭 华 摘要:本文对一典型社交恐怖症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对资料可靠性认证和心理状态评估,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社交恐怖症。根据其症状,确定了心理咨询的近期和长期目标,制定了咨询方案,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咨询过程包括诊断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和结束与巩固阶段。最后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清楚的认识,而且对产生症状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
案例报告 社交恐怖症1
社交恐怖症的案例报告 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分析报告 郭 华 摘要:本文对一典型社交恐怖症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对资料可靠性认证和心理状态评估,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社交恐怖症。根据其症状,确定了心理咨询的近期和长期目标,制定了咨询,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咨询过程包括诊断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和结束与巩固阶段。最后对咨询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清楚的认识,而且对产生症状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渐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 关键词:心理咨询 社交恐怖症 认知—行为治疗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陈某,女性,25岁,汉族,未婚,北京市人,本科学历,社会经济地位中等,北京某国际贸易公司财务部职员。现居于新型住宅区,邻里互不相识,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联系方式:××××× (二)个人成长史 陈某是独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工作。从出生3个月起,父母连续出国工作8年,回国后工作仍然很忙。陈某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祖母对其百般呵护,很怕发生问,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别遇上坏人、不要和外人接触。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从家到学校到回家,十多年两点一线很少接触外界。陈某在幼儿园时就不合群,性格温顺、听话,胆小孤僻。上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成绩稍不理想就着急、烦恼;喜爱文学和绘画;家里藏书很多,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读了上百篇中外小说名著。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大学时,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关系紧张,经常为琐碎小事产生矛盾。有些男同学主动来试图接近她时,她经常采取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会有不好的企图。临毕业时,她对一个外班的男同学有好感,聊了几次天,觉得很合得来,就鼓足勇气约他周末去公园玩,没有想到他以论文没有写完婉转地拒绝了。这使她非常羞愧,感到冒失地去约会他并被他拒绝是一个天大的耻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见到他。一天在食堂排队买饭,听到有人在背后小声叫她,回头一看,正是那个男同学。目光对视,陈某感到心慌意乱,面红耳赤,就像自己裸体站在众人面前一样无地自容,马上低头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场。 毕业后由亲友介绍,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开始她感到心情还好,工作也比较顺利,与同事关系方面,虽然交往面比较小,但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半年前,上级公司财务监理来进行常规财务账目审查,陈某不知为什么非常紧张,本来账目很清白,但在回答监理的提问时结结巴巴,面红耳赤。领导知道后找她问话,也出现这种情况。从此,她怕见到领导,怕上级来检查,怕与同事目光对视,怕开会发言,甚至不愿到食堂就餐,不愿进入公司大门。 无家族精神病史,既往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三)目前状态 1、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貌龄相称,谈话总是低头说话,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明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主动前来求助。 2、身体状态 自幼体健,未患过严重疾病,但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紧张,伴心慌、脸红、气促、全身发抖;自己独处时无此类反应。 3、社会功能 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回避社交场合,产生辞职的想法。 (四)心理测验结果 1、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测验结果:结果有效, P:60分, E:35分, N:70分, L:45分。 2、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总分:219, 总均分:2.43, 阳性项目数:57, 因子分:躯体化2.3分,强迫症状2.3分,人际关系敏感3.2分,抑郁2.8分,焦虑3.2分, 敌对1.1分,恐怖3.9分,偏执1.8分,精神病性1.3分,其它1.3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上大学期间有过一次短暂的暗恋,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从此不敢迎视别人的目光。到了工作岗位,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半年前迎接工作检查时紧张结巴,此后害怕与领导目光对视,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同事评价是个:“很内向、很古怪的人”,现在同事、亲友、邻居面前说话都“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开始很少去社交场所,包括同学聚会、同事婚礼等,都要找借口推辞,很少与人接触。最近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时常出错,产生辞职的想法。自己感觉十分痛苦,但是又无力摆脱,主动来寻求帮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的观察 动作缓慢,神情紧张疲惫,多汗,低头、目光游移、躲避对视,话语少,低语调、语速稍慢、断续,开始交谈时语音有颤抖。思维、逻辑有层次,衣着得体、化妆适度,有礼貌、频繁使用敬语。 (二)母亲陈述 从小个性内向,孤僻,不合群,对事敏感,外祖母对她百依百顺,过度宠爱。大学三年级喜欢一位男生,被人拒绝,此后不爱到学校去。半年前,上级检查工作,账目没有问题,她自己却慌张结巴,从此越来越怕见人,不敢与人目光接触,想辞去工作,不知道怎么办好。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困难,将应对窘迫不合实际的夸大,惧怕与领导交谈,不敢对视别人的目光。在上述交往中,求助者害怕在人面前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伴有显著的心悸、气短、出汗,紧张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为此,该求助者对自感难以应付的人际交往和预期事件采取反复持续的回避行为。持续时间半年,恐惧泛化。病史初起可追述到幼年期,有焦虑性人格基础。该求助者对上述症状有病感,认为不可思议,但克制不住,主动求治。 (二)诊断 神经症中的社交恐怖症 (三)诊断依据 1、病程半年,评2分;自己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评2分;妨碍了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回避社交场合,评2分;根据许又新[1]神经症诊断评分6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 2、符合恐怖性神经症的三条诊断标准。害怕与处境不相称: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病人感到很痛苦,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曾力图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发作时伴随心悸、气短、出汗等症状;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因害怕见人而产生辞职的想法。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郭念锋[2]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三项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鉴别:虽然有动作缓慢,话语少,语调低、语速慢,神情紧张疲惫等抑郁情绪,但还不具备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等抑郁性神经症的典型表现。并且恐怖性神经症往往伴有抑郁情绪,故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3]。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有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所产生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人特有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改善当前与人交往时的恐怖情绪和焦虑情绪; 2、改善“被男性拒绝非常可耻”的错误认知; 3、改善回避行为,可与人面对面交流逐渐至20分钟; 4、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到中国常模以下。 (二)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回避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直接导致的[4]。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容易导致逃避社会现实,自我封闭的结果。 求助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性人格基础让该求助者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际交往中的他人评价因素,对现实的认识过分偏颇于不幸和担忧,并感受其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身体的恐惧反应上,或自认为存在窘迫的身处环境中,失去了洞察内在感受和外在现实的能力。 要改变求助者原有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处世态度和行为表现,需要从该求助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着手,了解其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从中发现错误思维和认知扭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5]。由于求助者有较多的躯体感受经验,这些经验被求助者不恰当的用以支持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进行认知治疗的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以缓解焦虑,重新建立认知和行为的联系,逐步纠正行为偏差。 鉴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内容,以及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领悟能力,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6]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咨询12次。 咨询费用:50元/次。 心理测验费用:EPQ 40元/次,SCL-90 40元/次。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1、主要任务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陈某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确定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明确咨询目标。 2、具体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同时了解成长过程,尤其是长期养成习惯和发生的重大事件; (3)摄入性交谈,鼓励、启发其倾诉,以倾诉宣泄为主,辅以认知性引导,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确定咨询目标;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紧张焦虑,想法与体验。 (二)心理帮助阶段 1、主要任务 了解陈某的认知模式、核心信念、条件信念准则、生活事件和认知脆弱性的相互作用、补偿和对应策略、目前障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其自我分析进行引导,适当的肯定其正确做法、想法。引导其自我比较、自我分辩、自我检讨,引出正确认知。能与人面对面交流,并逐渐延长时间到20分钟。 2、具体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事件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程度的比较; (2)谈在人际交往行为的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认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5)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领导及同事; (6)使用“代币法”,逐渐增强人际交往的数量。 (7)肯定其交往能力认知行为方面的进步,找出交往策略问题; (8)训练面对面解答提问,以提高交往自信,减消紧张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交流方面。 (9)布置咨询作业:先前事件与当前情绪之间的关联,合理认知与评价。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1、主要任务 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成果,,鼓励陈某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2、具体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交往策略应用,调整对应人际关系角度; (2)做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评估咨询效果; (3)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4)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5)进一步巩固与亲友、同事、领导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 “在公司里愿意与人主动说话了”; “感觉同事们开始喜欢我了”; “我不再害怕与领导对话了”; “现在我有信心接受男朋友的约会” 和领导一起去深圳出差7天,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庆祝公司成立5周年晚会上参加了集体舞表演。 (二)咨询师的评估 本案例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渐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同时提示心理咨询的局限性,为达到长期目标而继续努力。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自我封闭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工作适应性水平。 (三)心理测验 1、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测验结果:结果有效,P:45分,E:40分,N:55分,L:45分。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都有所下降,并从倾向型转为中间型,内外向得分也从典型内向变为倾向内向,比求助前有所提高。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总分:151,总均分:1.68,阳性项目数:39,因子分:躯体化 0.8分,强迫症状1.5分,人际关系敏感 0.8分,抑郁 1.5分,焦虑 1.6分,敌对1.1分,恐怖 1.6分,偏执 1.5分,精神病性1.4分,其它 0.7分。从总分和阳性项目数看,求助者的阳性症状表现已经得到控制,转为阴性,并且各个因子分也都小于2分,说明求助者原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等六项症状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和消除,咨询和治疗的效果是显著的。 缺少主诉; 咨询过程要按照每次的情况分开来写; 最后要有参考文献; 参照例文的格式修改一下。
/
本文档为【案例报告 社交恐怖症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