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

2011-05-22 50页 doc 331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1946

暂无简介

举报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一 等 奖 一 等 奖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 数学教研室 潘加正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快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视和实践,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我们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课堂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应引起重视,通过设计每一单元合适的课堂导入,在上课第一时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有效导入为开端增强有效教学的效率,其最终目的在于诱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案例分析 实验探究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数学课的导入形式...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
一 等 奖 一 等 奖 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 数学教研室 潘加正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快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视和实践,作为新课改实验学校,我们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课堂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应引起重视,通过设计每一单元合适的课堂导入,在上课第一时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有效导入为开端增强有效教学的效率,其最终目的在于诱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案例分析 实验探究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数学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其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特点,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导入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设计。 1、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 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应当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导入,切忌牵强附会。 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的内容 课堂导入,或者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知识准备和补充,或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内容。导入的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导入,切忌“大杂烩”。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生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而对高中生则应多用类比联想、探究等方式。总之,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实际。 4、导入必须受制于课型的需要 不同的课型,其导入方式显然有所不同,新授课更多的是注重温故知新、架桥铺路,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习题课则偏重于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拓展;复习课则注重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提炼数学思想。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因此,导入设计必须因课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导入必须遵循于简洁性和多样性 导入设计,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三分钟左右,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另外,要注意多种导入方式的灵活运用和几种导入的配合使用。 6、导入必须注意方法的灵活性。 课堂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导入设计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可从四个功能策划导入的方式。 1、导入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考学生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成下降趋势。原因何在?一、学生每天需上8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这不仅对数学,对其它学科也一样;二、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抽象高深的学科,有些学生用枯燥乏味来形容;三、高中数学难度和深度比高中增加了,作业量相应增加,学生每天平均需花大量时间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四、数学考试,试卷稍难学生的分数会偏低,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如何扭转这一状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一节有效的教学又重在开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具有好奇心理,所以需要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内在热情的“生态体验环境”,在有效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 2、导入设计要便于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归纳概括等作为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追根问底,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真正实现为体验而设计的目的。这样的设计,促进生命主体的和谐发展,真正落实为体验过程而设计,实现生命体验教育的目的。 3、导入设计要利于“双基” 的顺利落实 同其它学科一样,落实“双基”,也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料编写富有情趣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不仅在一次考试上的成功,而更多的在每一道数学题的成功解答,从而在现实喜悦情境中落实“双基”,完成教学任务。 4、导入设计要注重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导入设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本,依据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同时导入设计注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层层设疑,使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同化,可使学生思维流畅,进入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的境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导入类型及部分案例分析(其中用到的“我”均代表我们高二备课组中的老师) 1、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 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心智准备。 案例1:在讲授 “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 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 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   点评: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比起直接让学生被动接受“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2:数轴概念教学的导入 教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过温度计、尺子,见过秤杆(或弹簧秤)。那么,温度计、尺子、秤杆(或弹簧秤)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 教师:大家可以讨论。 (教师巡回辅导,适时参与讨论。) 教师:现在,请代表发言。 生甲:都是用上面的刻度表示数,秤杆上的刻度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刻度表示温度。 生乙:它们都有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有增减的方向。 教师:非常好!你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水位标尺、…。 教师:很好!如果我们把刻度看成“点”,把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看成“直线”(假设它们的长度很长很长,粗细很细),这实质上就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引出课题——数轴。 点评:如果我们直接给出“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数轴”,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通过学生所熟知的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的“共同特性”,引出“数轴”的概念,这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数轴”这一概念完全是客观模型的总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异面直线的概念、排列概念、组合概念、概率章节的相关概念课等。 2、用能导致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导入 有些问题,在学生看来已是显然的事实,但要追根溯源,却说不清,道不明;有些问题,在学生看来,根本不可能,却又是正确的。用这样的问题导入,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极度的关注问题的进展,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3:反证法教学的导入 教师:有位同学在计算 ( 都不为0)时,得到的结果是 ,你认为对吗? 学生:这还用问吗?肯定错误!应该是 。 教师:对!应该是 。谁能从反面说说那位同学的错误? 学生:……(窃窃私语)。 生甲:我想,如果那位同学的结果是对的,即 ,那么就有 ,化简得 ,那么只能有 ,这时,原式无意义。 教师:非常好!同学的阐述表明:如果那位同学的结果是对的,那么经过(正确的)推理,就会导致矛盾(与题设“ 都不为0”矛盾),这其中隐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反证法。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当现有知识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平衡体系即被破坏,因而需要修改或创造原有的知识系统以寻找新的平衡体系,即“顺应”。从学生意想不到的角度导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又急于“弄清楚,搞明白”,这为课题引入后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案例4:在讲授 “ 曲线的参数方程 ” 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 “ 参数方程 ” 的学习感受很深。 案例5:“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例6:在学习 “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课题还很多,比如,用“ 与1的大小比较”导入“数列极限”的课题;用“直线与曲线相切是否一定只有一个公共点?”导入“导数”的概念;用“方程 一定有解”导入“复数”课题,等。 3、“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本方法适用于章节的开头或探究公式的变式、性质的归纳与应用等。 案例7: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 案例8:“等差数列的性质归纳与探究”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请大家先一起来回顾下(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将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来研究它的一些性质, 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这样的导入有利与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4、“忆旧引新”式的导入。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案例9: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反函数”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案例10:函数单调性的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在学习了几类简单的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大家回顾这几类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生甲:反比例函数 ,当 时,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随 的增大而减小;当 时,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随 的增大而增大。 生乙:……(口述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 生丙:……(口述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师在学生口述的同时画出三类函数的图象的草图) 教师:很好!三类函数的性质描述中,都有“ 随 的增大而减小”和“ 随 的增大而增大”。从图象上看,“ 随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呈下降趋势;“ 随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上升趋势。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 随 的增大而减小”和“ 随 的增大而增大”呢?这种性质是函数的什么性质?这就是本节课以及后面几节课将要研究的——函数的单调性。 点评: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因此,使用“忆旧引新”式的导入要十分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旧知识体系的关联程度,不是形式的、简单的意义上的“忆旧引新”。正如本例的导入,从“数”的角度(“ 随 的增大而减小”,“ 随 的增大而增大”)和形的角度(“函数的图象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作铺垫,而且这本身就是研究函数单调性的两种重要的方法,同时又找到了“函数的单调性”的生长点。 5、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理念: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案例11:讲充分、必要条件时:“同学们都知道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6月7日他写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到了哥德巴赫猜想:(1)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2)任何一个大于等于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称为陈氏定理,可表示为“1+2”。最终谁会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当我们学完充分、必要条件后,你可以试一试。” 案例12: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就以十八世纪的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考考学生,就让学生算“1+2+3+……+100”。一会儿,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就问他,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共有50对,结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更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课题还很多,比如,学习《算法》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九章算术》中方程术、加减消元法。学习《空间几何体》时介绍“祖恒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在学习 “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等课题。 6、类比联想导入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13:双曲线概念的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椭圆的定义。 学生: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教师:如果我们将椭圆定义中的“和”改为“差”,那么轨迹会是什么呢? 点评:联想是把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与人们曾遇到过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设想,因此,联想是一种具有发现功能的思维方法。类比,它是对两个或几个相似的东西进行“联想”,把它们中间某个较熟悉的性质转移到和它相似的对象上去,从而作出相应的判断或推理,导致发现新规律。 数学上有很多对偶性问题,也有很多以对偶形式的概念(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平行线的传递性与平面平行的传递性,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等),教学导入则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数学上也有很多低维向高维推广或高维向低维转化的问题(如,平面向空间的推广,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等)则可采用联想的方式导入。事实上,就数学解题而言,也常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即根据命题的具体情况,从具有相似特点的数、式、以及相似的内容、性质或相似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寻求解题途径。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会在已知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检索,建立起思维路径。 7、探究式导入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并在老师的适度点拨训练引导下,得到“原创性”的知识。学生能否主动探究,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探究式导入就要求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案例14:椭圆定义的导入 问题:如图,已知定点 、 ,点 是⊙ 上的一定点,且 ,点 是⊙ 上的动点,线段 的中垂线 交线段 于 ,(1)动点 的轨迹可能是什么图形?(2)探求动点 的几何属性。 (教师给出问题之后,学生思考、研究5分钟左右的时间) 教师:大家探讨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动点 的几何属性是 。 教师:那么,动点 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 教师:《几何画板》演示:追踪点 。 学生:哇,是椭圆!(学生看到动点 的轨迹是椭圆时,发出感叹)。 教师:确实是椭圆!而我们又知道了动点 的几何属性是 ,至此,我们就可以给椭圆下一个定义了。——引出课题。(以下仍以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继续研究) 点评:探究式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结果,探究式学习则是过程和结果并重。给学生一些事实和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索、研究客观事物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动因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科学的概念。 一般说来,对于“有意义发现”的知识,不仅要解决“是什么?”,而且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通常采用探究式导入。问题设计时,可以从教材中延伸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来。本例在设置上,既使学生认识椭圆的本质属性,又在“形”上出乎学生预料,两问结合,椭圆的定义呼之欲出。同时,本例中如果将“线段 ”改为“直线 ”,同时把点 拖到⊙ 外,那么动点 的轨迹则是双曲线,这又可以作为双曲线的探究导入。 案例15:在学习 “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8、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案例16:学习 “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 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 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 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 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9、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 “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通过几何画板制作三维空间的空间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在学习算法初步概念时通过学生玩野人过河游戏,给学生渗透按部就班的算法思想;在探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和角度距离数量关系时,通过几何画板来探究达到准确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即使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课堂导入的空间和平台,挑战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智慧去设计和构思更好更利于教学的导入。 参考文献: [1] 龙敏信.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J].数学教学学报,1994(2) [2] 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1997(5) [3] 朱新春等.教学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 [5] 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12 [6] 孔凡哲.新课程典型课案型与点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7] 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罗珊珊.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7(10) [9]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研究,2007(3) 音乐课堂中的智慧教学 ——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反思 劳技教研室 王晶 教授高一音乐欣赏课时,我认为最费时、费力、最难教的内容是西方音乐欣赏。凭前几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陌生,又没有西方文化的底蕴,所以学生常觉得听不懂这类音乐,也没兴趣听。为改变这个状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作了精心的准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很多的音像资料和图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这样的努力,状况有了改善,学生对西方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有一天,“意外”发生了。   一、案例 (一)课堂意外事件引发的创新教学 那天,我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着莫扎特的生平,讲他的童年时期是多么的耀眼和辉煌。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教室里变得很安静。在我说完一句话停顿的时候,我隐约听到了音乐声。我把全班学生扫视了一遍,目标发现了。原来是最后一桌的高个子男生带着耳塞在听歌,他一边看着桌上的课外书,一边还抖动着身体,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空气凝固了大约半分钟左右……。也许是他自己意识到什么,或是同桌的提醒,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之后,我就听不到那个角落里传出的音乐声了(他或许把声音关小,或许是把机子关了)。 我继续讲课。但不再像刚才那样专注和投入,我心里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为什么我花的时间和精力不比主课老师少,为什么我这么有心的让学生多学点音乐知识,而学生对音乐课却总是这样漠视呢? 我在为自己鸣不平。但很快,我又进入了状态,我为莫扎特后半生的贫穷生活感到惋惜!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遗憾!我讲得声情并茂,我的声音开始变得低沉而柔缓。 我捕捉到了学生湿润的眼角边闪烁的晶莹的泪花。我得意了。我看到了我即将取得“胜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还是那个角落里,还是那个高个子,他居然哼出了莫名的曲调。我终于忍无可忍了,我心中的怒气像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至!我踱步走到他的跟前,这时他已经取下了耳塞。教室里出奇的静! 这时,老教师的话在我耳边响起:不要要求每个学生都喜欢你的课,大部分同学喜欢就可以了。 难道我要纵容他吗?不行,我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绝不允许班里的任何一位成员脱离班级的活动。更何况其他同学还在看着我们的“较量”呢? 我正准备开口狠狠地批评他,可话到嘴边却变了。我一边接过他主动递过来的Mp3(他以为我要将它没收),一边说道:“怎么样,给大家唱一首吧?”他豁地从椅子上站起了,大踏步地朝讲台走去。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学生们开始骚动了。 他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显出少年老成的样子,说道: “今天给大家唱周杰伦的《蜗牛》,会唱的同学跟我一块儿唱,来点掌声呀!” 教室里再次沸腾起来,又是一阵暴风雨班的掌声。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他非常老到地演唱着,台风自然、大方,音色极具磁性,俨然像一个歌手,只是有个别的音没唱准。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地、有意识地听这类歌曲。我对于流行音乐的了解,可以说少之又少。平时也无意识地听到过这些歌曲,但不知是对这些歌曲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还是对音乐已不再敏感,我只能记住乐曲中的一两个乐句。 我又一次感到不安。但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心虚,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自己对于音乐的涉及面非常狭窄而感到不安。 音乐还在进行,他还是那样地投入:“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我的思绪开始飘扬了,前不久《音乐周报》上曾看到过这样的文章:《蜗牛》这首歌曲被列入“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议论纷至沓来,褒贬不一。 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我耳边响起。“唱得怎么样?”我问道。 “好!”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也认为他唱得很不错,只是有个别音还没唱到位。老师回去把乐谱找到后,我们下个星期一起来学这首歌曲。”说心理话,要不是他今天到台上来表演,我一定还会把他看作是乐盲,浑然不知他对音乐还有如此大的喜好。 这时,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何不给每个同学都创造上台表演的机会呢?当我把这个提议告诉学生时,大部分学生欣然同意了。最后,我们商定把它安排在每节课的前五至十分钟进行,同时我们还借鉴了“超女”的口号“想唱就唱,想演就演”,给每个同学都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德育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贯彻在音乐教学中 何不借《蜗牛》这首歌曲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呢?我内心盘算着。 接着,我让学生就《蜗牛》这首歌曲谈谈自己的感受,讨论其是否属于爱国歌曲?这时班里像炸开的锅,争论相当激烈。看来,学生对此事早有耳闻,他们经常上网,信息渠道比我们还多。我让他们逐个站起来说。 学生甲:“我很喜欢这首歌,觉得很好听,再说了,周杰伦是我最崇拜的偶像……” 学生乙:“很容易学会,唱起来朗朗上口,但……我感觉它不能算是爱国歌曲。” 学生们又议论开了,马上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反驳,说道:“这怎么不是爱国歌曲呢,它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我认为像任贤齐的《永不退缩》、成龙的《男儿当自强》、郑智化的《水手》等,都应列入爱国歌曲中……” 刚才唱歌的高个子男生这时也站了起来,他清了一下嗓子,两手撑着桌子。“我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清了一下嗓子:“爱国歌曲应该是激昂、雄壮、有使命感的,演唱时会有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当然,我本人还是很喜欢这首歌曲的,因为它很好听,歌词也不错。但我觉得把它归于励志歌曲比较恰当……,老师,您说呢?” “就是爱国歌曲嘛!”刚才发言的这位男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回敬道。 这小子,一副油嘴滑舌的腔调,竟把问题抛给了我。忽然,我注意到了一双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我回视了她一下,感觉到她有话要说,又不好意思说。我指着她,让她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她非常小心地开口了:“我们上学期学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作者把心爱的姑娘比作美丽的太阳,歌词里充满了炽热的感情和倾慕的赞颂。它应该是赞美女性、歌颂爱情的歌曲。但事实上,它成为人们反法西斯暴政的爱国歌曲。我想,爱国不排斥爱自己的人生。”她开始变得激情澎湃,面红耳赤,“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同时,也是在为国家做着贡献,个人的强大同样能带动集体的强大……”。 学生们为她的精彩演说鼓掌。我想,她讲这段话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她独到的见解使我对她刮目相看。 我开始总结了:“老师来说几句吧,大家讲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蜗牛》是否属于爱国歌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音乐小。《蜗牛》是‘世界展望会中国区会歌’,为的是那时南亚受灾的灾民,激励人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梦想。” 接着,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首歌曲。“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意思是在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中应该抱有远大志向,抱有成功的梦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最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要充满梦想,只要你抛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坚定信念,朝你的梦想“一步一步往上爬”,你最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又是一阵掌声。看来学生对我的这番话还是挺认可的。 (三)快乐教学法不失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好帮手 该回到课堂上了,我边点击着课件,边问道:“大家都很喜欢周杰伦的歌,那S.H.E的呢?” “喜欢——”几乎是全班的声音。 课件展示了S.H.E《不想长大》的乐谱。 全班一起把其中的高潮部分唱了几遍,而后我叫学生谈感受。他们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刚听时觉得音乐轻快、活泼,但后来就感觉到,音乐中有些许无奈和辛酸的情绪。紧接着,我又播放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学生惊奇地发现主题音乐与《不想长大》的高潮部分相似,他们很兴奋,兴趣大增。 我问:“为什么这段音乐看似欢快,实为伤感呢?” 这时,我把动机重复、音型模进等音乐知识作了讲解。学生听得很认真,接受得也很快。最后,我们把这段音乐称为“含泪的微笑”。 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我让学生对主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不亦乐乎。 接着,我又讲了莫扎特写《安魂曲》时的情景。学生们为这位音乐天才的悲惨遭遇而深深地惋惜……圣洁的《安魂曲》旋律在教室回响,学生们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中。下课铃响了。 二、评论和反思 课堂教学充满了挑战!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一次创造。它是对教师心智、教学艺术、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试想,如果课堂完全按照备课时所预想,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岂不变成了工业流水线?教师按照程序机械运行,完全根据教案上的话复述一遍,这样的教师,真是成了教书匠。教师的教学水平,正是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对于这一类事件的处理,我们应当动动脑筋。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原本不利课堂教学的事件,转化成有益于教学的案例。也就是上述的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评论一: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我们不应该墨守成规,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长期来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 试想,假如我因为高个子男生影响了课堂教学,径直把他的Mp3没收了,或者把他逐出教室。那么,我很可能堵死了他通向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门。他还会喜欢音乐课,还会喜欢音乐吗? 反之,我先顺着他的意愿,让他到台上来唱。这不仅消除了他的逆反心理,同时,也给他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最终,还是把他引回到了课堂内容中。 评论二: 音乐教育中,同样可以贯串思想品德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负面的冲击。因此在课堂中,如果我们采用一些积极上进、思想健康的音乐作品,不时地给学生灌输先进的思想,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培养起刻苦奋斗、脚踏实地、顽强上进、热爱祖国的情操。 在与学生的交流上,我们可以采用“对话法”。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这使我想起了陶行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评论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离开了音乐的兴趣,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假如我们的教学能以“快乐”为基础,将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明星效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引入,刺激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此外,比如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的创编,歌词的创作;比如情景的再现,用鼓动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等等,所有这些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聆听音乐。“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学海无涯‘乐’作舟”。 反思与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对西方音乐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主要是看教师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我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我不再为学生不听我的课而发愁,在后来的欣赏课中,我尝试着用了很多智慧教学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听海顿的《告别交响曲》和《惊愕交响曲》,我分别用了两个小故事作引入。在介绍贝多芬时,我还是用“故事法”,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致命打击下战胜命运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学生对作曲家的人生有了更深的了解,理解作品也就更容易了。 例如,在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我又采用了“表演法”,让学生选择剧中的片段。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当然是后者。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实施了学生“自教法”,自己备课,自己执教,集体评课,主动学习。 在单元结束时,我们还采用了“游戏法”。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 课前的“想唱就唱,想演就演”已经进行了将近两轮,反想强烈,效果甚佳。 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用智慧,就会挖掘出许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好方法。美国教育家吉诺特博士说过: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们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多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能够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害学生,也可以拯救学生。可见,在教育中,教师肩负重责。只有常思考,多反思,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智慧 英语教研室 杨霞 一、教学智慧的含义 当前的课堂似乎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不缺少改革的热情,缺少的是教学智慧,即教师没有把这些东西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的作用。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它是教师一般教学技能达成后进一步提高水平而形成的达到了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教学状态。它主要是依据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领悟而产生的。是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景,为保证教学向预期的方向发展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终生追求的种专业境界。 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教学智慧是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合金,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学智慧。这正是教学智慧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成在。教学智慧赋予教学工作永恒的魅力。基于以上的理解,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语言艺术 中学英语教师只有敢讲、会讲、讲得好,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讲课或说话要讲求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使用既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要表达简明扼要,准确、恰如其分。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把握好语言密度。优秀英语教师上课,语言繁简有致,疏密得体。注重对表达内容的筛选和提炼,语言要讲求精。 再次,中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语言的通、活、准、趣、美。 通:要求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还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活: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 准:准确性是指教学语言的灵魂,教师上课要用科学性的语言。 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寓幽默与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幽默可以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对于现代教师来说,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是有益于增进自己的教学艺术情趣和魅力的。 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 生学得轻松有趣,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因此,教师应具备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风格,并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上得到最 大限度的发挥。 二、体态语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外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是个演员,要能 表演,要手舞足蹈,用手势、动作、表情、语调传神,不要温文尔 雅、死板板地站在讲台上,也不下来走走,这样的教师是不会成功 的。”作为外语教师,必须使用一定的体态语,才能适应当前外语教 学的发展。 中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师生沟通感情、加强师生关 系的有力工具,诸如英语课堂上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温文尔雅的 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 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从体态语的 表情、替代、模仿、表露等四大功能的角度来探析体态语言在中学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体态语的表情功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在外界 事物的刺激下都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反应的程度或者明显、强烈,或者隐晦、含蓄,其中反应信息的百分之九十通过视觉获得的。 教师的仪表、面部表情、尤其眼睛能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言表的意思 和感情。优秀的英语教师能用眼神微妙地控制学生的情感波澜,用眼神和学生互动交流思想,表情达意。 (二)体态语的替代功能。体态语常常伴随着有声语言,对有声语言起补充、强调作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更注重功能化和交际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降低英语课堂教学的 难度,英语教师应在特定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中恰当地增加体态语 言。例如:start/begin--五指并拢伸直顺势向下用力挥动;stop--采用裁判暂停手势;be quiet 团体--将食指置于嘴唇中央位置,发出“嘘” 的声音;listen to me carefully--将食指指向自己的耳朵,随之用眼神 暗示;hands up--用自己举手的方法暗示学生等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了补充语言的不足,确保语言的精炼性,强化语言的信息度,教师应恰当使用体态语的替代功能来优化英语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能伴以适当的体态语,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教材中 的内容就能自然、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体态语的模仿功能。模仿是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发端,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的模仿功能精心处理教学内容,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绪,增强课堂教学的 效果。手势语表达动词最具代表性的一课。此课的语法构成为现在进行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先通过手势语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词及短语一一演示:stand,sit,open the door, close the door,put on the coat,take off the coat,listen,look,drink。 在自己演示的同时要求学生参与模仿,然后引入时态——现在进行时。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简洁直观、形象具体的体态语言恰当准确地模仿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四)体态语的表露功能。暗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不使信息的接受者感到尴尬,而采用一些特定的体态语取代有声语言。 教师在授课时适当地配以相应的手势、面部表情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使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掌握和运用,还能 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进而减轻或消除部分学生面对英语老师 和全班同学说英语时的焦虑紧张。教师在巧妙地运用体态语暗示功能的同时,要洞察、审视学生情感的变化,尤其要关心性格怯懦的学生,帮助他们战胜自己性格特点中的弱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不仅有补充阐释有声语言的作用,还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增添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由“讲解传授”转向交流、对话与共同建构。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 教学方法研究人员概括总结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其中,鲁宾(Rubin)和斯特恩 (Stern)都提到了共同的一点:他们都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应用者,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结果是学生无法成为积极的语言实践者、运用者,无法对使用语言有强烈的愿望。因此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听不懂讲不出,成了“聋哑”的语言学专家。 现代的课程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 教学过程称为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学 过程不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要大力 开展任务性教学,把单纯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创造实践与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并感受成功,从 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众多教学媒体中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媒体动感强,比一般媒体更富吸引、渗透力。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用于阅读教学,能够提高非语言材料输入的质和量,更好地帮助学生英语交际力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且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学生应该大量地阅读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文化的学习资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践语言材料的时效性,增强语言材料的文化性, 加大语言和信息的输入量,增加非语言知识输入,提高交际性;也是推动当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主要途径之一。 总之,中学英语教学的智慧潜能能否得以正常的发挥,不仅要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重新塑造自己的素质,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优点,摆脱旧的陈腐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崭新的园地,使中学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取舍在一念之间 ——关于教学智慧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研室 宋卫星 [ 摘 要 ]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执行力是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基本要素。 [ 关键词 ] 教学智慧 教学情境 教学执行力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意思是心起愚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念,智慧就在身边。梵语“般若”即智慧,在佛教中指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我们平常称之为聪明才智。但是,“智慧”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明智”,它指示着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所以柏拉图才会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长期以来,教师们总习惯于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设计的思维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保持着对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和垄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师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出现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追求课堂教学智慧正体现了新课程对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新型师生关系上的基本要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智慧在这一点上和水具有共通的地方,智慧也具有流动性,具有灵性。智慧是在应用当中产生的,在“智慧课堂”当中,我们就要思考,怎样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 1、两个隐喻的启示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一个城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某某城市的某某条街”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哪里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地图。 2、急中生智的沃土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从教学智慧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学智慧主要是由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出发,陈桂生先生
/
本文档为【设计数学课堂导入的教学智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