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2011-05-25 9页 pdf 1M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378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日P 中国循证 儿科杂志 2008 年 1 1 月第 3 卷差垦塑 文章编号 :1673 - 5501 (2008)06 - 04 4 9 - 09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 不 明的急性发热 诊 断处理 指南 (标准版 ) 王 艺’ 万朝敏。 1 指南的制定过程 1 . 1 计 划 目标 人 群 0 ~ 5 岁 儿 童病 因不 明 的急 性 发 热 (肛 I ' qN 温 ≥ 38℃ , 发热时间 ≤ 1 周 )。 1 . 2 计划应用人群 儿科 医生 、 急诊科医生 和护理 人员 。 1 . 3 制定原则 ...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日P 中国循证 儿科杂志 2008 年 1 1 月第 3 卷差垦塑 文章编号 :1673 - 5501 (2008)06 - 04 4 9 - 09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 不 明的急性发热 诊 断处理 指南 (版 ) 王 艺’ 万朝敏。 1 指南的制定过程 1 . 1 计 划 目标 人 群 0 ~ 5 岁 儿 童病 因不 明 的急 性 发 热 (肛 I ' qN 温 ≥ 38℃ , 发热时间 ≤ 1 周 )。 1 . 2 计划应用人群 儿科 医生 、 急诊科医生 和护理 人员 。 1 . 3 制定原则 确定具有儿科临床工 作经 验 和循证 医 学 研究背景的专家作为主要 制定人 员 , 参照 国际儿童发热 的 相关指南及规范 , 制定过程 中广泛 征询 了儿科临床医生 、 护 理 和药剂等相关人 员意见 。 对 指南 中重要 或不 确定 的临床问题 , 文献检索难 以找 到证 据或证 据无法 纳入 本 指南 的 , 通 过 德菲尔调 查 量 表对 需要 回答 的问题取得多数人 意见 。 德菲尔调查量 表发放范 围包括 :三 级 甲等医 院不 同专业 的儿科专家和护士 长 , 三 级 甲等以下 医院的儿科医生 和护士 (均具有 3 年 以上 儿科 临 床工 作经 验 ), 三 级 甲等医 院的药剂师 。 发放基 数人 群 100 位 , 实际 回收调查 问卷 86 份 。 共设 1 1 个问题 , 其中 8个 问 题 为是 、 否选择 , 以 多数人 意见 为 Ⅳ 级证 据 ;3 个 问题 为 多 项选择 , 以简易多数取得 2 个选择 问题进行第 2 次调 查 , 以 多数人意见 为Ⅳ级证 据 。 1 . 4 制定单位 受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 、 儿科学 分会 委托 , 由《中国循证 儿科杂志》编辑部组 织 实施 。 中国 循证 医学 中心 和复旦 大学循证 医学 中心 监制 。 本指南 已在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 中心 注册 , 注册 号 :C hiC T R — G P - 00000001 号 。 1 . 5 制定人员 由复旦 大学附属儿科 医 院王 艺教授 , 四川 ? 4 4 9 ? ? 标 准 指 南 ? 大学华西第二 医 院万朝敏教授主要 制定 ,部分儿科专家 、 医 生 、 儿科护理 和药剂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 1 . 6 指南制定方法与过程 1 . 6 . 1 文献检索 本指南引用 的证 据 均来 自英文 和 中文 有关 儿 童 发 热 诊 断 及 退 热 治疗 的 研 究 文 献 ” 。。。 检 索 : O V ID 数 据 库 ; M edlin e (1966 年 1 月 至 2008 年 8 月 ); E M B A S E (1980 年 1 月 至 2008 年 8 月 );C oehrane 数 据 库 (2004 年 1 月 至 2008 年 8 月 ); Nation al G uideline C learinghou se ;S u n S eareh T R IP ;万 方 一 数字化期刊全 文 库 ;中 国期刊全文 数据库 ;中文 生 物 医 学期 刊文 献 数据 库 (1997 年 1 月 至 2008年 8月 )。 本指南文 献检索未纳入 包括 中医 、 中药和 中西 医结合 制剂研究 的相关文献 。 1 . 6. 2 文献评 阅 由 2 位评 价者对 纳入 的 2 4 12 篇文献 阅读标题 和摘要 ,对确定人选 的 652 篇文献阅读全文 ,并按 证 据等级原则 (表 1 )对 文献进行等级 评 价 , 确定 最 终 人 选 134 篇文献 , 当 2 位评价者意见不 同时 , 征询第 3 位评 价者讨论后确定文献等级 。 1 . 6. 3 证 据评价等级 见表 1 ” 0 。 1 . 6 . 4 制定过程 2007 年 4 月 1 日 《中国循证 儿 科杂志》编辑 部在上 海 召开第 1 次工 作会议 ,确定 “ 中国 0 ~ 5 岁儿童病 因不 明 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 指南 ” (简称指南 )制定 的 目的 、 内容 、 方法 、 分工 和工 作时间表 。 表 1 证据评价等级 I a I b I C Ⅱa IIb II c m Ⅳ 高质量 的 M eta 分析 、 多个 R C T 研究的系统 回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 R C T 研究 设计 良好的 M eta 分析 、 多个 R C T 研究的系统 回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 R C T 研 究 M eta 分析 、 多个 R C T 研究 的系统回顾或存在高风险偏倚的 R C T 研究 高质量 的病例对 照或 队列研究 的系统 回顾 ;高质量 的病例对 照或队列研究 , 混杂 、偏倚或样本量小 , 随机 性高 设计 良好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 ,混杂 、 偏倚或样本量小 ,随机性 中等 病例对 照 或队列研 究 , 混 杂 、 偏倚或样 本量小 , 非随机 无分析性研究(例如病例报道 、 系列病例 ) 专家意见 , 多数人 的意见 共 同第 一 作者单位 1 复旦 大学附属儿科 医院 上 海 ,201 102 ;2 l~tJ ll大学华西第二 医 院 成都 ,61004 1 通讯 作者 王 艺 , E — m ail:yiw an g@ shm u . edu . cn ;万 朝敏 , E — m ail:w cm 0220@ sina . com 2007年8月15日 在上海召开第2次工作会议,商讨 文献检索中的问题等,讨论指南的写作,先编写“指南 (解读版)”,再编写标准版和简化版。 2007年 9月 17日 召开第 3次工作会议(电话会 议),讨论“指南(解读版初稿)”。 2007年 12月22~23 Et 在“2007一中国儿科中青年学 者论坛”会议期间,征询与会专家意见 ,再次检索文献,形 成“第 2稿指南解读版”。 2008年5月29~31日 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三地 ,由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主办 的“儿科指南中国行”电视电话会议,宣讲“指南(标准版讨 论稿)”,征询与会代表意见。 2008年7月5日 在上海召开第4次工作会议,再次 检索文献,形成“指南(标准版初稿)”。 2008年7月 15日至8月 15日 进行德菲尔调查量表 第 1次调查并回收,统计结果。 2008年9月 进行德菲尔调查量表第 2次调查,并统 计调查量表结果,形成“指南(标准版)”。 1.6.5 声明 本指南制订过程中未接受外来资助。指南 主要制订成员,指南修改过程中征询意见的专家、护士和药 剂师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 2 指南推荐意见 发热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 住院原因[4 J。≤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对 5岁以下儿童 急性发热的病因判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 与病死率。在中国,尚缺乏完整的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临床 流行病学。所以临床医生对儿童发热病因的早期判断 仍有一定困难 J,临床诊断性检查的选择及退热处理等方 面存在差异,需要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 随着对儿童发热的认识 、评估及即刻处理相关研究和 证据的不断出现,本指南拟通过制定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 础的儿童急性发热诊断治疗指南,有助于早期有效判断发 热儿童是否有潜在的、患严重发热性疾病的可能,并就发热 的病因诊断、诊断眭检查选择和发热处理提出建议 。 2.1 发热及体温测量 2.1.1 发热 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 1 d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肛门测温≥ 38 cc。建议本指 南适用于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IV)。建议儿 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儿科护理人员使用(Ⅳ)。 2.1.2 水银测温计及电子测温计 测定 口腔、肛门体温最 经济有效 17](II)。但水银测温计易断裂,发生水银泄 漏 ,用于婴幼儿时应慎重。 2.1.3 腋下电子温度计 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温度计 测体温 (Ⅱa);1个月至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 温、化学标点测温或红外线测温 ” (1lI);前额化学 Chin J Evid Based Ped_atr November 2008,VoI 3,No 6 、田 、 测温方法不可靠,不建议采用 (Ⅱa,Ⅱb)。 2.1.4 发热程度 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 严重程度[58-69](Ⅱa)。但当<3个月的患儿体温t>38℃、 一 6个月婴儿体温≥39℃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细菌感 染 (Ⅱb)。 2.1.5 发热持续时间 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 病的危险因素 (Ⅱb)。 2.1.6 腋温与肛温 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 0.5℃[14,26] (1/),耳温与肛温相差 0.74~1.34't2” (I b),前额化学 测温与肛温相差 1.2℃ (IlI)。 2.2 临床评估 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临床诊断,应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对疾病 进行早期评估和预警。根据研究证据,本指南中所指的严 重疾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单纯疱疹脑炎、肺 炎、尿路感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川崎病。 严重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嗜睡、吸气性凹 陷、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痰鸣音、湿哕音、肿块>2 cm 和面色苍白或前囟饱满 ’ 。 (Ⅱa)。 <6个月的患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症状主要为嗜睡、 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尿量减少和胆汁样呕 吐 , , 。 (Ⅱa,IIb)。 2.2.1 发热患儿的常规评估指标 体温、心率、呼吸频率 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当出现不能用发热解释的心率增快、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时,提示存在严重疾病的可能,并 需监测血压 。 (Ⅱ);发热时出现心率减慢或不齐建议 作为严重疾病的预警因素之一(Ⅳ)。 2.2.2 脱水情况下的临床表现 与其他临床表现(皮肤弹 性改变、呼吸异常、眼眶凹陷、皮肤黏膜干燥、无泪、心率增 快、囟门凹陷、精神萎靡和四肢发冷等)相比,毛细血管充 盈时间延长较其他临床表现特异度高,为85%[85,86](Ⅱa)。 2.2.3 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严重疾病及危险因素评估 推 荐采用耶鲁观察评分(YOS)与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 相结合的方法评估(表2),有助于3个月至3岁儿童危重 病的早期评估和预警(Ⅱa)。若结合病史询问和体格检 查,则能增加危重患儿的检出率,YOS敏感度由86%增至 89%一93%,阴性预测值由85% ~97%增至 96% ~98%。 对 3个月至3岁 YOS评分 ≥6分的患儿,发生细菌感染阴 性预测值为97.4%。当YOS评分为10分、一15分和>15 分 时,严 重 疾 病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2.7%、26% 和 92.3% [77,79,80,87~ 。 2.2.4 根据评分等级对临床表现进行预警分级 建议对 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重复评估(表3),黄色 警戒内包括的症状、体征再次评估时间为3 h(Ⅳ);橙色警 戒内包括的症状、体征再次评估时间为 1 h(Ⅳ);不存在黄 色和橙色预警因素情况下再次观测体温时间为4 h(Ⅳ)。 2.2.5 常见重症疾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见表 4。 鲤p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年 1 1 月第 3 卷第 6 期 表 2 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 IO S ) ? 4 51 ? 注 :https ://w w w . esign ou t. com /V IP eds/clinical/pathw ays/N eonatal% 20F ever% 20M an agem ent. doc 表中黑色字体为 Y IO S 评分 内容 , 黑色字体加红 色字体为 Y O S 评分 内容 表 3 儿童发热 临床评估预警分级与诊断建议 表 4 提 示严重疾病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5 , 86 , 93 , 94 ’1I a 脑膜炎 [’’“ ] Ⅱ 单纯疱疹脑炎 [’。] t11 肺炎 [” ~ ’“ ] 1/a 尿路感染 ‘’。’’1I 肠 炎 [ ’⋯ 1/b. 111 化脓性关节炎 [ ” ] 1I a , 111 川崎病 ‘’。’, ” ’ 皮疹压 之 不 褪 色 (O R = 5 . 1 )并伴病态面容 (O R = 16 . 7 ) , 紫癜样皮损 > 2 m m (O R = 7 , O R = 37 . 2), 毛 细血 管充盈 时间 I> 3 s(O R = 29 . 4 ),颈项强直(O R = 6 . 9 ) 颈项 强直 , < 6 个月婴儿 :55 % 出现前囟隆起 , 意识改变 , 惊厥持续状 态 , 17% 以 热性惊厥 持续状 态起病 , ~ 12 个月 婴儿 :25 % 缺少 颈项 强 直 , 前囟隆起 89 % 有局 限性神经 系统体征 ,61% 有惊厥部分性发作 ,52% 有意识改变 气促 (R R = 7 . 73 ):0 ~ 5 个 月 :呼吸频率 > 60 ? m in ~ , ~ 12 个 月 :呼 吸 频 率 > 50 ? m in , > 12 个月 :呼吸频率 > 4 0 ? m in _ 。 , 吸气性 凹 陷(R R = 8. 38)、 湿 哕音 (R R = 4 . 38)、 鼻翼扇动 ( < 12 个 月 :O R = 2 . 2)、 发绀 (R R = 4 . 38)、 血 氧饱和度 ≤ 95 % (R R = 3 . 5 ) 所有 < 3 个月婴儿伴发热时均应考虑 , > 3 个月 婴幼儿发热伴至少 1 项 以上 (呕 吐 、 喂养困难 、 嗜 睡 、 易激惹 、腹痛 、 肌紧张 、 尿频 、 排尿困难 和血 尿 ) 腹 泻 、腹痛 、 呕 吐 和肠 呜音亢进 肢体或关节肿胀 、 肢体运动受限及肢体负重受限 发热超过 5 d并伴有 以 下至 少 4 项 :双 眼球结膜充 血 、 黏膜 改变 、 指 (趾 )端改 变 、 多形 性 皮疹和 颈部淋 巴结肿大 (一 般直径 > 1 . 5 cm ) 肀 2.2.6 实验室检查 血WBC计数 研究结果提示细菌性感染时血WBC 计数的临界阈值为<5×10 ·L 或>(15~17.1)×10 · L一,其诊断的敏感度为 20% 一76%,特异度为 58% 一 100% ,RR=1.5~5.56[91, 20 (Ⅲ)。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H 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 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 9.6×10 · L~一10.6×10 ·L~,诊断的敏感度为50% ~71%,特异 度为76% ~83%,RR=1.5—6.4(Ⅱ)。 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和尿培养。 血培养 建议不同部位采血 ,避免假 阳性。 ClIP¨ -12o] ≤1岁患儿CRP值为40 mg·L 时的敏 感度与特异度分别 95%和86% ,RR=31.5(Ⅱ);>1岁患 儿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 一59%,RR=4.0。CRP提 示严重细菌感染的验后概率 为:CRP<40 mg·L 时 为 l0%,CRP>100 mg·L 时为86%。 降钙素原(PCT) >3个月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 征和脑膜炎,PCT优于 CRP和血 WBC计数,在发热起病 12 h内预测细菌感染 PCT优于 CRP[1““” (I a)。 PCT也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临界 值为2 g·LI1 ” (I a)。 儿童发热期间CRP、PCT重复检测时间为专家意见,认 识不一致,差别很大,但间隔3 d为相对多数(IV)。 2.2.7 腰椎穿刺检查 (¨II a) 尽量争取在抗生素 使用之前行腰椎穿刺检查。适用于新生儿 、1~3个月婴幼 儿一般情况不佳者、1~3个月婴幼儿 WBC<5×10 ·L 或 >15 X 10 ·L~。 2.3 对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 (I a) ①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和CRP检查;②尿常规用于除外 泌尿道感染;③对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者行 x线胸片检 查;④腹泻患儿行粪常规及粪培养。 2.4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 儿最常用的退热剂,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 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Ⅳ)。 2.4.1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为:对乙酰氨基酚 10—15 mg·kg (每次 <600 mg),口服 ,问隔时间≥4 h, 每天最多 4次(最大剂量为 2.4 g·d ) (Ⅱa)。用药 不超过 3 d (I b)。布洛芬 5—10 mg·kg (<400 mg·d ),口服 ,每 6 h 1次,每天最多 4次 ' (I a)。 2.4.2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 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 4、6 h,但口服对乙 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0.5 h比布洛芬更明 显 , (I a)。 2.4.3 3个月内的婴幼儿是否应用退热剂,没有 RCT研 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Ⅳ)。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 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 ,75例新生儿,研究期间(3 d) Chin J Evid Based Ped_atr November2008,voI3,No 6 皿 ) 未发现不良反应;布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 闭的 RCT研 究 和系 统评 价,均未 见 明显 不 良反 应 发 生 ’ 驯。 2.4.4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 热惊厥发生 (I a)。 2.4.5 不能从退热剂的退热效果来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 感染 ” ”]。 2.4.6 2岁以下 (最小为 1个月婴儿 )患儿短期用药 (3 d),对乙酰氨基酚 2 mg·kg~,布洛芬 5 mg·kg 或 10 mg·kg~,消化 道出血的危 险约 为 17/10万 (95% CI: 3.5~49/100 000)。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洛芬退热增加肾 功能损害机会;发生水痘时使用布洛芬,A组链球菌感染的 危险有所增加(I b)[138]。 2.4.7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超剂量有关 ,超剂量一 般指6岁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过200 mg·kg (II a) 。 或 150 mg·kg~ ·d 超过 2 d,100 mg·kg一 ·d 超过 3 d(1lIa)。超剂量、脱水和营养不良情况下肝功能损害风险 增加,可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Ⅲa)口 。 2.4.8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会增加儿童喘 息发作 (I b),哮喘患儿用退热剂不会增 加哮喘发 作 ¨ (II a)。 2.4.9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包括:①先用布洛芬 10 mg·kg~,4 h后对乙酰氨基酚l5 mg·kg [I26 (I a);②对乙酰氨基酚 l2.5 mg·kg~,4 h 后布洛芬5 mg·kg~,每4 h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 d (I b)。 2.4.10 安乃近可致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儿童不推荐应 用 (Ⅲ)。 2.4.11 阿司匹林与其他退热剂(对 乙酰氨基酚和布洛 芬)退热效果相当,但增加 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同时可影 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概率;儿童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时, 增加tley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 童中应用 ¨(1lI)。 2.4.12 尼美舒利的退热疗效仅限于个别地域的研究文 献。剂量 :每次 1.5 ~2.5 mg·kg~,1日3次,用 5 d(Ⅲ)。研究H 表明尼美舒利与对乙酰氨基酚单用、对乙 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应用的退热疗效相当,但研究的样 本量较小(1Ib)。22~140个月患儿,使用尼美舒利后短期 内(10 d)不 良反应有低体温、胃肠出血和无症状肝酶升 高 (I e)。 2.4.13 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 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 儿童退热(Ⅳ)。 2.4.14 物理降温 (1)急性发热时推荐选用温热搽身和(或)减少衣物等 物理降温方法 (I b)。 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年 11月第3卷第6期 (2)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 有较严重的不适感,不推荐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 超高热 (I b)。 (3)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 (I a),可作为辅助 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 于单用退热剂(I b);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 热搽身的物理降温方法(I a)。 参考文献 [1]Wilezynski NL,Haynes RB,Hedges Team.Developing optimal search strategies for detecting clinically sound prognostic studies in MEDLINE:an analytic survey.BMC Med,2004,2:23 [2]Drummond MF,Sculpher M,Torrance GW,O Brien BJ, Stoddart GL. Methods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Heahh Care Programmes.3r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eline Development Methods: Information for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s and Guideline Developers.London: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idence,2005 [4]Baraff LJ.Management of fever without sourc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nn Emerg Med,2000,36(6):602-614 [5]Ishimine P.Fever without source in children 0 to 36 months of age.Pediatr Clin North Am,2006,53(2):167—194 [6]Jaeschke R,Guyatt G,Sackett DL.Users 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III.How to use an article about a diagnostic test.A. A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vali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JAMA,1994,271(5):389-391 [7]Oxman AD,Sackett DL,Guyatt GH.Users 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I_How to get started.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JAMA,1993,270(17):2093-2095 [8]Guyatt GH,Sackett DL,Cook DJ.Users 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II.How to use an article about therapy or prevention. A.A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valid?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JAMA,1993,270(21):2598-2601 [9]Guyatt GH,Sackett DL,Cook DJ.Users 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II.How to use an article about therapy or prevention. B.What were the results and will they help me in earing for my patients?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JAMA, 1994,271(1):59-63 [1O]Sackett DL,Straus SE,Richardson WS,Rosenberg W,Haynes RB.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3rd ed.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 [11]Jaeschke R,Guyatt GH,Sackett DL.Users 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III.How to use an article about a diagnostic test.B.What are the results and will they help me in caring for my patients?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JAMA,1994,271(9):703-707 [12]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 50-A Guideline developers handbook.No.50.Edinburgh: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2001 [13]Craig JV,Lancaster GA,Williamson PR,et a1.Temperature measured at the axilla compared with rectum in children an d young people:Systematic review.BMJ,2000,320(7243): 1174.1178 [14]Craig JV,Lancaster GA,Taylor S,et a1. Infrared ear thermometry compared with rectal therm ometry in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Lancet,2002,360(9333):603-609 [15]E1一Radhi AS,Barry W.Thermometry in paediatrie practice. Arch Dis Child,2006,91(4):351-356 [16]Pickersgill J,Fowler H,Boothman J,et a1.Temperature taking:children s preferences.Paediatr Nurs,2003,15(2):22— 25 [17]Beckstrand RL,Wilshaw R,Moran S,et a1.Supralingual temperatures compared to tympanic and rectal temperatures. Pediatr Nurs,1996,22(5):436438 [18]Crawford D,Greene N,Wentworth S.Thermometer Review: UK Market Survey.No.MHRA 04144.2005 [19]Leick—Rude MK,Bloom LF.A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taking methods in neonates.Neonatal Netw,1998,17(5):21-37 [20]Pejaver RK,Nisarga R,Gowda B.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newborns using thermospot.Indian J Pediatr,2004,71(9):795— 796 [21]Morley CJ,Hewson PH,Thornton hJ,et a1.Axillary and rect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infants.Arch Dis Child,1992,67 (1):122—125 [22]Bliss—Holtz J.Comparison of rectal,axillary,and inguinal temperatures in fullterm newborn infants.Nurs Res,1989,38 (2):85—87 【23]Shann F,Mackenzie A.Comparison of rectal,axillary,and forehead temperatures.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996,150 (1):74-78 [24]Saxena AK,Topp S S,Heinecke A,et a1.Application criteria for infrared ear thermometers in pediatric surgery. Technol Health Care,2001,9(3):281-285 [25]Osinusi K,Njinyam MN.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s taken at different site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axillary temperature in screeningforfever.Afr J Med Med Sci,1997,26(3-4):163— 166 [26]Muma BK,Treloar DJ,Wurmlinger K,et a1.Comparison of rectal,axillary,and tympanic membrane temperatur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Ann Emerg Med,1991,20(1):41_44 [27]Chatmvedi D,Vilhekar KY,Chaturvedi P,et a1.Comparison of axillary temperature with rectal ot oral temperature and deternfination of optimum placement time in children. Indian Pediatr,2004,41(6):600-603 [28]Anagnostakis D, Matsaniotis N, Grafakos S, et a1. Rectalaxillar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febrile and afebrile infants and children.Clin Pediatr(Phila),1993,32(5):268- 272 [29]Jirapaet V,Jirapaet K.Comparison of tympanic membrane, abdomina1.skin,axillary and rect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erm and preterm neonates.Nurs Health Sci,2000,2(1):1-8 [30]Falzon A,Grech V,Caruana B,et a1.How reliable is axillar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Acta Paediatr,2003,92(3):309413 [31]Zengeya ST,Blumenthal I.Modem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thermometers used in the axilla are inaccurate.Eur J Pediatr, 1996,155(12):1005-1008 [32]Akinbami FO,Sowunmi A.Body temperature in the Nigerian neonate-comparison of axillary and rectal temperatures.Afr J Med Med Sci,1991,20(1):49-52 [33]Lodha R,Muke~i N,Sinha N,et a1.Is axillary temperature an appropriate surrogate for core temperature?Indian J Pediatr, 2000,67(8):571-574 [34]Buntain WL,Pmgler M,O Brien PC,et a1.Axillary versus rectal temperature:a comparative study.J La State Med Soc, 1977,129(1):5 8 [35]Upadhyay M,Singhi S,Muflidharan J,et a1.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crystalloid(saline)and colloid(polymer from degraded Gelatin in saline)in pediatric septic shock.Indian Pediatr,2005,42(3):223-231 [36]Barrus DH.A comparison of rectal and axillary temperatures by electronic therm ometer measure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Pediatr Nurs,1983,9(6):424-425 [37]Weisse ME,Reagen MS,Boule L,et a1.Axillary vs.rectal temperatures in ambulatory and hospitalized children. Pediatr Infect Dis J,1991,10(7):541—542 [38]Brown PJ,Christmas BF,Ford RP.Taking an infant s temperature:axillary or rectal therm ometer?N Z Med J,1992, 105(939):309-311 [39]Jean—Mary MB,Dicanzio J,Shaw J,et a1.Limited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infrared axillary and aural thermometers in a pediatric outpatient population.J Pediatr,2002,141(5):67 1— 676 [40]Childs C,Harrison R,Hodkinson C.Tympanic membrane temperature as a measure of core temperature.Arch Dis Child, 1999,80(3):262-266 [41]Ogmn JM.The inaccuracy of axillary temperatures measured with all electronic thermometer.Am J Dis Child,1990,144(1): 109—111 [42]Messmer PR,Rodriguez S,Adams J,et a1.Effect of kangaroo care on sleep time for neonates.Pediatr Nurs,1997,23(4): 408-414 [43]Postma CT,de Boo T,Roelofs A,et a1.The ear thermometer: not a good replacement for the rectal thermometer.Ned Tijdschr Geneeskd,1999,143(4):222-223 Chin J d Based Ped_atr November 20o8.vol3,No 6 口 [44]Morley C,Murray M,Whybmw K.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mercury ,Tempa DOT and FeverScan therm ometers.Early Hum Dev,1998,53(2):171-178 [45]Pransky SM.The impact of technique and conditions of the tympanic membrane upon infrared tympanic thermometry.Clin Pediatr(Phila),1991,30(4 S1):50-52 [46]Bemardo LM,Clemence B,Henker R,et a1.A comparison of aura1 and rect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i~uries.J Emerg Nurs,1996,22(5):403— 408 [47]Seffridge J,Shea SS.The accuracy of the tympanic membrane thermometer in detecting fever in infants aged 3 months and younger in the eme~ency department setting.J Emerg Nuts, 1993,19(2):127-130 [48]Brennan DF,Falk儿,Rothrock SG,et al infrared tympanic thermometry in the detection of children.Ann Emerg Med,1995,25(1):21-30 Reliability of rectal feverin [49]Loveys AA,Dutko—Fioravanti I,Eberly SW,et a1.Comparison of ear to rect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infants and toddlers.Clin Pediatr(Phila),1999,38(8):463-466 [5O]Petersen-Smith A,Barber N,Coody DK,et a1.Comparison of aural infr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al temperatures in childmn from birth to age three years.J Pediatr,1994,125(1):83-85 [51]Sehgal A,Dubey NK,Jyothi MC,et a1.Comparison of tympanic and rectal temperature in febrile patients. Indian J Pediatr,2002,69(4):305-308 [52]El-Radhi AS,Patel S.An evaluation of tympanic thermometry in a pa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 Med J,2006,23 (1):40_41 [53]Schuh S,Komar L,Stephens D,et a1.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l artery and rectal thermometry in childre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Pediatr Emerg Care,2004,20(1 1): 736-741 [54]Crawford DC,Hicks B,Thompson MJ.Which thermometer? Factors influencing best choice for intermittent clinical temperature assessment.J Med Eng Teehnol,2006,30(4):199- 211 [55]Banco L,Vehri D.Ability of mothers to subjectively assess the presence of fever in their children.Am J Dis Child,1984,138 (1O):976-978 [56]Hooker EA,Smith SW,Miles T,et a1.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fever by parents:comparison with measurement by noncontact tympanic therm ometer and calibrated rectal glass mercury thermometer.Ann Emerg Med,1996,28(3):313-317 [57]Nwanyanwu OC,Ziba C,Redd SC,et a1.Palpation as a method of fever determination in Malawian children who are less than 5 years old:how reliable is it?Ann Trop Med Parasitol, 1997,91(4):359-363 [58]Baker RC,Seguin JH,Leslie N,et a1.Fever and petechiae in children.Pediatrics,1989,84(6):1051—1055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年11月第3卷第 6期 [59]Mandl KD,Stack AM,Fleisher GR.Incidence of bacterem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fever and petechiae.J Pediatr,1997, 131(3):398-404 [60]Ronfani L,Vilarim JN,Dragovieh D,et a1.Signs of severe bacterialinfectionin neonates.JTrop Pediatr,1999,45(1):48— 51 [61]McCarthy PL,Sharpe MR,Spiesel SZ,et a1.Observation scales to identi~serious illness in febrile children.Pediatrics,1982, 70(5):802.809 [62]Pantell RH,Newman TB,Bernzweig J,et a1.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care of fever in early infancy.JAMA.2004,291 (10):1203—1212 [63]Nademi Z,Clark J,Richards CG,et a1.The causes offever in children attending hospital in the north of England.J Infect, 2001,43(4):221-225 [64]Teach SJ,Fleisher GR.Duration of fev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acteremia in febrile outpatients three to 36 months old.The Occult Bacteremia Study Group.Pediatr Emerg Care,1997,13 (5):317-319 [65]Haddon RA,Barnett PL,Grimwood K,et a1.Bacteraemia in febrile children presenting to a pa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Med J Aust,1999,170(10):475-478 [66]Teele DW,Pelton SI,Grant MJ,et a1.Bacteremia in febrile children under 2 years of age:results of cultures of blood of 600 consecutive febrile children seen in a ”walk—in” clinic. J Pediar,1975,87(2):227-230 [67]Caspe WB,Chamudes O,Louie B.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febrile infant.Pediatr Infect Dis,1983,2(2): 131.135 [68]Hsiao AL,Chen L,Baker MD.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 among 57 to 180 day old infants.
/
本文档为【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