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基金收益相形见绌

2011-05-26 14页 doc 4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054

暂无简介

举报
基金收益相形见绌近半数股票超越历史高位 基金净值相形见绌 基金收益相形见绌   2009年以来,接近半数股票已经陆续超越2007年大牛市的巅峰状态,但是基金净值能够回到2007年最高峰时水平的却是凤毛麟角。 虽然A股在3000点前依然久攻不下,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大量股票冲击历史高位。   数据显示,剔除639只2008年以后上市不具有可比性的股票外,1514只股票中,今年到5月4日,复权后股价创出2006年以来新高的就有247只。   而就在5月4日当天,虽然上证指数收盘再度跌穿2900点,跌幅达到了2.26%,但是当天仍有美欣达、*ST合臣、...
基金收益相形见绌
近半数股票超越历史高位 基金净值相形见绌 基金收益相形见绌   2009年以来,接近半数股票已经陆续超越2007年大牛市的巅峰状态,但是基金净值能够回到2007年最高峰时水平的却是凤毛麟角。 虽然A股在3000点前依然久攻不下,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大量股票冲击历史高位。   数据显示,剔除639只2008年以后上市不具有可比性的股票外,1514只股票中,今年到5月4日,复权后股价创出2006年以来新高的就有247只。   而就在5月4日当天,虽然上证指数收盘再度跌穿2900点,跌幅达到了2.26%,但是当天仍有美欣达、*ST合臣、深国商、ST康达尔、*ST得亨等五只股票盘中创出了2006年以来的新高。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一度创出6124.04点的历史高位,其后便是2008年的大熊市,直至2009年股市回暖,但是2009年至今,两年多过去了,上证指数大部分时间还是在3000点“半山腰”的下方徘徊,数度冲击无功而还。   但是与此同时,在大盘指数的掩护下,不少股票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数据显示,从2009年今年5月4日收盘,已经有737只股票的股价一度超越了2006年到2007年那一波大牛市的高位,几乎占到了具有可比性的股票数量的一半。   按照银河证券分类,股票型基金、封闭式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特定策略型基金六大类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都是股市。   数据显示,在2007年10月16日前已经募集成立的上述六大类基金合计有225只,从2007年10月16日到今年5月4日,区间的累计净值增长率能够实现正收益的基金只有9只,剩下216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增长率均为负值。   在各个分类中,偏股型基金实现正收益的基金相对较多,72只偏股型基金,有6只已经实现了正收益,而标准股票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和特定策略混合型基金,都只有一只基金实现了正收益,封闭式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则是全军覆没。  1,6000亿基金“孽债”   2007年新增的1.26万亿元的基金规模中,扣除6582亿元发行新基金募集而来的,还有约6000亿新增资金流入基金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便宜”的“净值归一”基金吸引来的。这成为基金行业的一笔道德负债。   2007年是基金行业最辉煌的一年,当年基金行业的规模从2006年底的8500亿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3.28万亿元。   虽然基金规模的增长有不少是得益于当年A股巨大的造富能力,但是新增资金的涌入同样占比颇高。   2007年,上证指数从2006年底的2675.47点涨至2007年底的5261.56点,涨幅接近一倍,当年基金行业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巨额收益,由于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当年基金全部盈利情况都在年报中披露,统计数据显示,当年345只基金合计赢利了了1.17万亿元,其中实现赢利8700亿元,新增浮动赢利3000亿元。   如此计算,基金行业仍有约1.26万亿的新增规模是来自于新资金的涌入。   从基金规模的构成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增资金最终都是流向了股票方向基金。   数据显示,在2007年底的基金构成中,股票型基金总规模达到了1.86万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的61.19%;混合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8619.5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的28.32%,两者合计占到了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的89.5%,占到基金总规模的83%。   由此可以判断,新资金的涌入几乎都堆积在了股票方向基金上。股市的赚钱效应是吸引基民疯狂涌入的一大原因,但是基金公司抓住时机,进行营销“创新”也客观引导基民盲目涌入。   对于2006年开始的牛市行情,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2006年初的将信将疑,再到2006年下半年的完全确认,然后2006年底的资金大量涌入。   到2006年底,基金的吸金效应开始显现出来,最典型的是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的发行神话。   2006年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以一天完成募集资金419.17亿元的成绩,创下了基金业发行时间最短以及首发规模最大两项纪录。同时,它还创造了全球基金史上的最高单日募集纪录,成为基金业的一个性事件。嘉实基金公司也借此实现当时神话般的千亿规模。   嘉实策略基金发行时抢购局面虽然引来了监管部门的警惕,并导致了暂停发行新基金数月的后果,但是却拉开了2007年新基金疯狂发行的序幕。 2007年,新发基金数量并不多,只有67只,但是募集规模仍高达6582亿元。但是由于监管部门强制要求实行比例配售等措施,基金的规模增长受到限制,此外,证监会在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发行之后,就已经刻意控制新基金的审批,直到2007年3月才重新开闸,而到了2007年9月,新基金发行再次停止,直至2008年3月。由此可见,2007年只有6个月时间有新基金发行。 2,基金行业的一笔道德负债。 2007年,基金募集的另一大手段,就是基金大比例分红,从而实现“净值归一”,在新基金“稀缺”的时候,把早已成立的基金打造成“类新”基金。   这一手段效果显著,2007年新增的1.26万亿元的基金规模中,扣除6582亿元发行新基金募集而来的,还有约6000亿新增资金流入基金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便宜”的“净值归一”基金吸引来的。   高比例分红这一营销手段的成功实施,可以追溯到2006年11月。当月嘉实稳健基金在发布每10份派发红利4.88元的高额分红公告,实现了净值接近以1元面值,然后在短短三天内,规模就扩充到30亿份,基金公司纷纷仿效,高分红潮涌。   到了基民迫切需要申购新基金,而监管部门又进行刻意控制的时候,高比例分红实现“净值归一”就成了基金公司吸引投资者的一大利器。   数据显示,2007年,基金累计施行分红515次,其中有八只基金2007年年度单位分红合计超过2元,67只基金年度单位分红超过1元。43只基金年度单位分红超过0.5元。 3,大比例分红的效果立竿见影   八只年度分红超过2元的基金中,2007年份额规模增长最大的是大成蓝筹稳健基金,规模从2006年底的3.1亿份增加到了2007年底的239亿份,规模增加了75倍,大成旗下的另一只基金大成价值增长基金规模从2006年底的2.6亿份增长到了2007年底的164亿份,份额规模增长了62倍。   在八只单位分红超过2元的基金中,规模增长最少的华宝兴业多策略基金规模也增长了超过80%。   “2007年是基金行业座次重新洗牌的一年,而很多成立早的基金公司在这一年能够重新崛起,就是因为他们的‘种子基金’多,在大家新基金都没有批的时候,他们原有基金‘封转开’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就能做大规模,2009年后,又到了培养‘新种子基金’的时候,现在基金发行虽然既不赚规模,也不赚钱,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落下,也是希望这些‘种子基金’在下一波牛市来的时候能够生根发芽。”一家基金公司的资深人士在回忆2007年的行情时,曾经如此示。   最擅长将一颗“种子”培养成参天大树的是中邮核心优选基金。中邮创业基金公司是基金行业的后起之秀,这家2006年5月8日才成立的基金公司却在2007年出尽了风头,同时也备受争议。   2006年9月28日,中邮创业基金公司旗下的首只基金——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募集成立,在“猛人”彭旭的带领下,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在2007年成为一只传奇基金,其2007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高达191%,仅次于另一传奇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收益率稳居亚军宝座。   业绩的高增长的同时,中邮核心优选的规模增长速度同样惊人,其份额规模从2006年底的16.33亿份增加到2007年底的142亿份,也创造了一年规模增长8倍的奇迹。   这一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了不错的业绩外,将“净值归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全年,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合计实施分红高达10次,在2007年1月,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在一个月内曾经两度分红,单位分红合计高达1.15元,几乎全年基金净值都保持了净值在面值附近。   基金通过大比例分红吸引的资金,使得管理层为了防止投资者盲目入市而施行的新基金暂停发行、新基金“比例配售”等措施被破解于无形。   2007年基金规模的过度膨胀也为基金行业2008年的巨额亏损埋下了伏笔。 4,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08年,上证指数从2007年底的5261.56点一路狂泻到1820.81点,事后公布的年报显示,2008年全年,基金行业的亏损达到了1.45万亿元。2007年全年基金为基民赚得的利润,在2008年不但全部还给了市场,而且还补贴上了约3000亿的本金。  5,疯狂的代价   从绝大部分基金业绩都没能恢复到2007年峰值水平看,大部分2007年被利诱而来的基民,至今仍在套牢。基民大面积被套,也意味着整个基金行业都在为2007年的疯狂扩张付出代价。   在2007年那些火热的日子里,没有哪家基金公司能够顶住诱惑,而放弃快速扩张的机会。   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份额规模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基金多达158只,在这其中,规模膨胀了10倍以上的就有59只。这些基金大部分都是通过大比例分红或者基金拆分实现了“净值归一”的基金。   2007年规模膨胀最厉害的是天治核心成长基金,天治核心成长基金2006年1月20日募集成立,成立时规模为3.1亿份,但是到了2006年二季度,基金规模就萎缩到了只有9615万份,到2006年三季度,规模更是萎缩到只有6463万份。   如果照这一速度萎缩下去,天治核心成长基金有可能成为面临清盘风险的基金,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规定:在开放式基金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但是净值归一这一法宝“拯救”了它,2007年3月16日,天治核心成长基金通过大比例分红实现了基金净值在一元钱附近,从而使得基金规模从2007年初的8076万分增长到了一季度末的4.45亿份。   效果更为显著的天治核心成长基金在2007年接近股市巅峰状况的第二次“净值归一”操作。   2007年9月26日,天治核心成长基金公告称要进行份额拆分,将净值降到1元,同时进行限量销售,目标是基金规模达到80亿元,巧合的是,拆分实施的日子是当年10月15日,而此后一天,A股就达到了历史的峰值。   拆分的效果很快显现,当年12月28日,天治核心成长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四季报显示,天治核心成长基金的规模增长到了84亿份。比三季度的11.79亿份规模增加了超过6倍,通过两次净值归一,天治核心成长基金2007年底的规模比年初的规模是增长了超过100倍。   虽然规模增加的速度很快,但是天治核心成长基金的建仓速度并不慢,到了2007年底,天治核心基金就已经建仓完毕,其持有的股票市值达到67亿元,股票仓位占到了85.62%。   虽然事后看来,股市已经走过了最高点,但是跟当时大多数基金经理一样,天治核心基金时任基金经理余明元对牛市仍深信不疑。   在2007年四季报中,余明元表示“在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向好、流动性过剩、场外入市资金过多、国内投资渠道缺乏、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的大环境下,大盘震荡向上的牛市总体运行趋势短时期内不会改变”。   到2008年一季度末,在季报中,余明元仍表示市场只是出现了一波大级别的调整行情,直到2008年二季度,余明元才开始进行防御,但是对于趋势的错误把握使得天治核心基金2008年损失严重,数据显示,余明元从天治核心成长基金成立时开始任职基金经理,到2008年10月30日离任时,任职期间的基金收益为-54.33%,净值涨幅要落后同期沪深300指数16.94%。   虽然净值损失严重,但是2007年股市最高峰时进入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把净值的损失硬扛了下来,直到2008年三季度末,天治核心优选基金的份额规模基本保持不变,都保持在80亿份以上。但是2008年前三季度,天治核心成长基金的净值损失了53.44%。   而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天治核心成长基金开始出现较大比例的赎回,截至2011年一季度,其规模已经减少到了50亿份,但是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至今年5月4日,天治核心成长基金的净值也只是增长了33.07%,由此可见,大部分基民或者是止损出局,或者是至今被套。   2007年非指数基金中,基金规模膨胀速度能够进入三甲还有长信基金公司旗下的两只基金长信金利和长信银利基金。   两只基金分别以90倍和86倍的规模增长速度紧随天治核心成长基金之后。   两只基金规模增长的秘密跟天治核心成长如出一辙,都是在市场最火热的时候组合使用了基金拆分和分红的手段。   2007年7月9日,长信金利宣布基金拆分,将份额净值调整为1元,同时规定,在拆分之后到当年8月12日,如果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就暂停申购。   但实际情况或许没有想象中好,因为暂停申购的公告并没有发布,7月30日,长信金利再添一把火,当天实施基金分红,将净值再降至1元附近。   效果很快显现了,8月7日,长信金利公告规模已达50亿元,暂停申购。9月4日,长信金利再度开放申购,而其后不足一个月时间,继续涌入的资金达到了超过70亿元,到2007年三季度末,长信金利的份额规模已经增至132亿份,而当年二季度末,其规模只有1.6亿份,仅仅一个季度规模就增加了约80倍。   长信银利2005年初成立,成立时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1亿,但是到2006年底,其管理资产规模只有8747万元,份额规模只有5647万份,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大比例分红的勇气。   2007年2月7日和2007年8月17日,长信银利两次大比例分红将净值降到1元面值附近,两次分红分别支出是4235万元和3.2亿元,这只是表面上的支出,大部分都通过红利再投资保留在基金资产中,而长信银利通过两次分红实现了两次量级上的跳跃。第一次分红其份额规模从5647万份增长到了2.7亿份,第二次分红其规模从当年二季度末的4亿份增加到了49亿份。   这些当年冲着“便宜”涌入的资金,最终的命运几乎都是一样——套牢。   长信金利整个2008年,份额规模都保持在130亿份左右,而整个2008年,长信金利的跌幅达到了58.68%。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长信金利的份额规模仍有104亿份,而从2007年三季度末到今年5月4日,三年多过去了,当年积极涌入的申购资金的亏损额仍超过35%。   整个2008年,长信银利的份额也保持在43亿份以上,而整个2008年,长信银利的亏损是54.49%,到今年一季度,其份额仍有34亿份,而从2007年8月18日实施分红到今年5月4日,长信银利基金的投资者的亏损仍有20.25%。   三家基金只是个案,但是从绝大部分基金业绩都没能恢复到2007年峰值水平看,大部分2007年被利诱而来的基民,至今仍在套牢。   基民大面积被套,也意味着整个基金行业都在为2007年的疯狂扩张付出代价。   现在距离2007年10月那个A股疯狂登顶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三年半了,但是上一波牛市的后遗症却远未消散。   体现在基金行业的后果就是,基金行业的规模一直处于滞涨状态,2009年开始,虽然股市开始回暖,但是基金行业规模却依然深陷“滞涨”怪圈。   一项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底公募基金仅363只,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是3.28万亿,到了2010年底,基金数量已经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但是管理的基金资产只有约2.5万亿。   量增规模降正说明了新募集基金规模太小,与2007年动辄百亿的募集规模相比,现在的基金募集规模一般都只在30亿以内,十多亿规模的基金非常普遍。   “这今年基金行业的规模总体没有增长,基金公司规模的变化只是体现在基民资产在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流动,背后的其实就是银行渠道在通过‘忽悠’基民改变基金配置从而实现手续费的收入。行业内大家都明白这种状况,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只能通过不断发新基金维护基金公司规模的稳定。”有基金渠道人士告诉记者。   基金行业滞涨的同时,资本市场却在不断深化,截至2010年底,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7.8万亿,流通市值达到了14.13万亿,深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为8.6万亿,流通市值为5.08万亿,比较2007年底,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在萎缩,2007年底沪深两大交易所的市值分别为26.8万亿和5.6万亿,但是流通市值却大大增加,2007年沪深交易所的流通市值分别仅为6万亿和2.73万亿。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基金业话语权的旁落,2007年底,基金行业整体持股总市值为2.48万亿,占到两市总流通市值的36.8%,但是到了2010年底,由于管理资产规模萎缩,虽然基金总体仓位非常高,但是持股市值也只有1.88万亿,只占两市流通市值的不到10%。   基金行业的滞涨,究其背后原因,2007年的基金行业对规模增长的涸泽而渔,并最终导致多年积累的行业口碑在2007年到2008年这一波市场的大起大落中遭遇重挫。   而连环反应是,由于基金话语权的旁落,2009年以来,概念股一路狂飙,但是基金重仓股却缺乏起色。因此,虽然已有半数股票恢复到了2007年股价的顶峰水平,但是大部分基金都没能抓住机会翻身。   6,6000亿“孽债”,基金何时还清   有多少神话能够延续,2007年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中国船舶身上,中国船舶从2007年初的31.8元起步,一路拉升,股价最高达到了300元,成为A股历史上“最贵”的股票,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中国船舶2008年全年,股价从249.74元跌至复权后的39.24元。   在2007年下半年,金融地产是被基金们捧在手心的筹码,基金2007年年报显示,基金持有金融保险业流通市值的29.52%,持股市值达到了5455亿元,基金持有地产板块的市值则位居第三,持股市值达到1834亿元,占到行业流通市值的24.66%。   金融地产,是2007年最炙手可热的投资标的,基金轻易不会出手,有机构在私下甚至信心十足地预言,某股份制银行将会实现十年十倍的收益,但是实际情况是,该股份制银行最近三年曾经到过的最高股价也不到2007年峰值的六成。   从2007年基金年报中持有基金数量最多的十大重仓股构成中,可以明显看到基金们当时的偏好。   基金2007年年报的十大重仓股中,金融保险占了四家,分别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证券和中国平安,基金持有四家公司的总市值达到了3222亿元。   基金的第一重仓股是招商银行,当年多达241家基金持有招商银行30.6亿股,持股市值达到1214亿元,占到招商银行当时流通市值的65%。   但是2008年,招商银行也成为了基金们的一场噩梦,整个2008年,招商银行从2007年底的39.63元跌回到复权后的12.44元,跌幅达到了69%。   而2008年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仍是机构们的最爱,持股的基金仍有224只,持股数量仍有27亿股,虽然大部分基金都没有减仓,但是一年前市值还高达1070亿元的股票,到2008年底市值就只剩下336亿元。基金合计的市值损失达到734亿元。   在2007年底,持有招商银行最多的是汇添富均衡增长基金,持股数量达到了6029.76万股,市值达到24亿元,但是到2008年底,汇添富均衡增长基金的持股已经降至2266万股。但是即使仅仅计算最后仍持有的这部分股票,市值损失也超过了6亿元。   到2008年底,除了指数基金外,持股最多的基金变为兴业趋势基金,持股数量从2007年底的4308万股增加到8200万股。仅仅计算其2007年底持有的4308万股,2008年全年的市值损失就超过了11亿元。   2009年以来,虽然招商银行也有了不少的涨幅,但是即使用招商银行最近三年到过的最高估计跟2007年的股价最高位比较,仍只有当时股价的57%。 不无讽刺的是,在2007年底招商银行股价涨至46.33元的高价时,券商对招商银行仍是一边倒地强烈推荐。 由此来看,6000亿“孽债”,基金难以还清。
/
本文档为【基金收益相形见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