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2011-05-26 29页 doc 143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0582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 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 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只有通过科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 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分) 2、错误。(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3分) 3、错误。(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1、错误。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错 理由: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2错 理由:偶然性则事物联系中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偶然现象研究其中的必然规律。 3、错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调控和运转的功能。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社会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政治结构。 1、正确。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错误。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3、正确。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错误。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人是机器。 2有用就是真理。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1错误。(2)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是有着复杂联系的生命有机体。(3分) 2错误。(2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真理是客观的。(3分) 3错误。(2分)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3分) 4错误。(2分)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3分) 1.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l、错误。(2分)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二是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三是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4分) 2、错误。(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但是真理总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一元论。(4分) 3、正确。(2)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4分) 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误。(2分)理由: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面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4分) 2.错误。(2分)理由: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4分) 3.错误。(2分)理由: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4分) 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1、判断:命题正确。(2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分)(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2分) 2、判断:命题错误。(2分)理由:(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1分)(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1分) 3、判断:命题错误。(2分)理由:(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分)(2)真理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1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假象是主观的,与本质无关。 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1分)(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1分)(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主义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1分) 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2分)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1分)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它与人们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不同。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1分)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1分) 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2分)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1分)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1分)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1分) 1.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错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错误。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错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4、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2.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1.错误。(2分)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1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1分)(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1分) 2.正确。(2分)(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分)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1分)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1分) 3.正确。(2分)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1分)(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它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2分)理由:(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2分)(2)具体表现在: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2分) 2.错误。(2分)(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2分)(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3.错误。(2分)(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正确。(2分)(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2分)(2)具体表现在: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2.错误。(2分)(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2分)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2分) 3.错误。(2分)(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分) (2)表现:(4分)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1分)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1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1分)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1分) 3.答案要点: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2.5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5分) 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1分)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分)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分)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1分)③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1分)④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1分) 3.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④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3分)意义: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吸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分) 4.区别: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3分)联系: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另一方面,政体为国体服务,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可以巩固或削弱国体。(2分) 5.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1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1分)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1分)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1.什么是现象与本质?如何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二者的关系。 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辩证关系: (1)对立性:相互区别,相互对立。①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⑧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统一性: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2、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是复杂的、能动的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真理的绝对性指: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关系: (1)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2)从真理的发展看,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4、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和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3.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什么是国体与政体?二者的关系如何?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3、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实行自己的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属于政体问题。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1分)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1分)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1分)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1分)②突破极限,实现质变(1)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1分) ②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1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①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1分) ②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1分) 二者辩证统一。(1分)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产生和变革。(2分)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1分) 1.简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和特点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理性认识向实际飞跃的必要性及条件 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则属于唯物主义。(2分) 唯物主义第一形态是占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二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三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本原。(3分)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的量的特征。(3分) 意义:第一,应注意量的积累反对庸俗进化论。第二,抓住机遇,促进飞跃。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产生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各有其特点。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3分) 意义:一是探索必然性,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一切偶然性和“机遇”。(2分) 4、必要性: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条件: 1.下确的理性认识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通过实践变为现实。4.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分) 1.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简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其条件。 1.(1)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1分)现象和本质有别、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不能为感官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了;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2分)(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同一性一面:没有现象,无所谓本质;没有本质,也无所谓现象。任何现象背后必有本质,无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本质都必须得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通过现象表现的纯本质也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的地位又不是并列的,其中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1)两者是有区别的,即有对立的一面。普遍性也称共性、一般,它是个性中共同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所以,共性决不能完全地包含个性。而个性、特殊性则含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因而它比共性要丰富具体得多,它总会有共性不能包含和表达的特点。(2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即统一的,表现为:第一,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也无所谓普遍性。第二,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同时,普遍性就是各个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没有不在普遍性统摄下的纯粹的特殊性。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事物范围的扩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此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就成为特殊性,反过来也一样。(2分) 3(1)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发展。(2分) (2)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为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化为创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3)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 (4)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分)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分) (3)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变革与现实的关系。(2分) 3、(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合时,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2分) 1.简述意识对物质能动反作用的表现。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④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2、 从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二者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主要指劳动群众、劳动人民,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具有相对确定内涵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3.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1分)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1分) 2、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3分)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2分) 3、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2分)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分)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分)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 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②突破极限,实现质变。 2、辩证关系 对立性: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服务的方向: “保护自己,排除异己”。②服务的方式: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③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第一。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分)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物质、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3分)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②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2.答案要点:   (1)质变指事物质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事物的量的变化,包括数量增减、场所变更、以及内部构成成分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2分) (2)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临界点),必定会引起质变。第三,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分)。 3.答案要点: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1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分)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果。(2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分) (2)表现:(4分)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分) (2)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1分) (3)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1分)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1分)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1分) 3.答案要点: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2.5分)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5分) 1.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个别;任何个别都不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之中包含有普遍性。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6分) 意义:①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②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1分)③是我们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理论武器。(1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论述“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意义 2.“三个代表”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二是代表先进的文化;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进行论述可酌情给分。(5分) 3.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你对防治“非典”的认识。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规律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人只能认识和尊重规律,按规律想问题,办事情,而不能违背它,更不能制造和消灭它。但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5分) “非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十分不利,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担忧,甚至恐惧,只要我们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非典”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建立公共卫生预警和防治制度,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5分) 4.试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理论依据及其实际意义。 理论依据:人民群众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人的本质。 实际意义: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理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实际:一方面成绩是主要的,表现在农业、企业、科技、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发展,举世瞩目。另一方面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腐败问题,假冒伪劣等问题。党中央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实践。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理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实际:一方面成绩是主要的,表现在农业、企业、科技、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发展,举世瞩目。另一方面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腐败问题,假冒伪劣等问题。党中央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努力实践。 6.“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哲学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理论依据: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7.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论述思想观念现代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复杂的、能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2分) 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1分)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分)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1分)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价值观念、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联系实际部分,请酌情考虑给分。(8) 8.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形式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阻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方向、形式和效果)。(8分)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9分) 9.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我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7分)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分)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1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的关系、人的本质;(2)以人为本。(3)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6分) 2、现实意义:(1)社会发展应当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2)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3)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4)有利于构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6分)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分)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真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②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