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吴佩衡医药

吴佩衡医药

2011-05-27 23页 pdf 267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9178

暂无简介

举报
吴佩衡医药 1 吴佩衡医药简述 卷一 祖国医学先天心肾和后天脾土之相互关系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 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 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 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先明确宇宙自然界之运动,阴阳六气之 变化,五行生克之运行,再结合人身阴阳、五行、六气之相应,分析 生理、病理、药物及治疗。如此,则易升歧黄之堂奥矣。 其次学习祖国医学,如果不将先后天之关系彻底了解,则在辨证 诊治上,不但疗效不高,抑且容易误治而变证百出...
吴佩衡医药
1 吴佩衡医药简述 卷一 祖国医学先天心肾和后天脾土之相互关系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 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 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 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先明确宇宙自然界之运动,阴阳六气之 变化,五行生克之运行,再结合人身阴阳、五行、六气之相应,分析 生理、病理、药物及治疗。如此,则易升歧黄之堂奥矣。 其次学习祖国医学,如果不将先后天之关系彻底了解,则在辨证 诊治上,不但疗效不高,抑且容易误治而变证百出,因为先天心肾, 是人身中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而后天脾肾,也是人身中最宝贵之次 要生命线,先后天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决不可只强调 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现在分析如下: 一、理论根据 黄元御所著《少阴君火论》云:“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 为热(日),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 足少阴肾火也,功大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 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生于水,是以癸 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 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少阴(心),而实升于足少阴(肾)。 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 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 (火)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 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 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 其热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 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 2 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不交也。见心家 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 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 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 之血;肾火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 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解《太阴土论》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 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肺)从土而化湿;阳明 以燥金主令(大肠为燥金),戊土从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 土之湿为本气(脾),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 (子不敢逆母命),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太阴主升,己土 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实 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 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 其源总由于湿盛也。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 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 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解《阳明燥金(燥土)论》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 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 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 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 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 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 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 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变黄;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 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 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 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 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 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 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中气论》又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 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 3 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 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 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火而神病,肝木左 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 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 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澡金化气,是以阳明之 澡,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 九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 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 于此矣”。 二、个人体会 依照以上论据,我认为先天心肾为母,后天脾胃为子,君火生脾 土,相火生胃土,君火为主,相火为辅,相火必须听令于君火,君火 煊耀,则相火潜伏而肾脏温,坎水上升而心脏凉。凡阳盛健康之人, 其手少阴丁火主令于上,则足少阴癸水不寒而温;阴盛衰弱之人,则 足少阴盛水司气于下,而手少阴丁火亦将熄灭。君主健强,则水火既 济,内脏安谧;君主衰弱,则水火不济,内脏失调。《素问·灵兰秘 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 明则十二官危”。《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李念莪注曰:“火都 阳气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 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 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曰 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又曰:“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 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运行三焦,熟腐水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 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 4 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由此可见,壮火 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温病,暑病,瘟疫病,伤寒阳明白虎、承气 证,湿热,阳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脏之君火,肾脏之命门火, 乃少阳相火等,即真阳之火而非邪热壮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 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凡心肾健旺之人,则消化力强,因少火生气,子食母乳,娘壮儿 肥;心肾衰弱之人,则消化力弱,脾胃病较多,因少火弱,生气少, 娘衰儿瘦,乳哺不足也。因此,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之义。世 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泻,以及痞满肿胀等证,虽属于后 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肾之衰弱,实为主要原因。如只重视后天之调 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轻或有效,病重 则无益而有损。但是,如只重视先天心肾,而忘却后天脾胃,亦属片 面看法。因中气如轴,四象如轮,可见其关系之密切。若只知后天, 犹如有轴无轮,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轮无轴,均不可能成其为整个圆 运动之作用矣。在先后天之统一体中,若无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 轮之旋转。因此,君火旺,则相火从令而潜藏,蒸水化气而生津;君 火弱,则相火违令而僭露,寒水泛滥而成灾。水底寒,则龙雷升,阴 霾弥漫;水底温,则龙雷潜,天朗气清。易曰:“阳生阴长,阴长阳 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天地交泰,坎离相交,水火既济, 万物皆春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 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阴阳也,七损者阳消 也,八益者阴长也,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 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 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 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 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此数语亦可作七 损八益之注。 陈修圆云:“金元四家,各执己见。刘河间书,虽偏苦寒,尚有 见到之处;朱丹溪虽未究源头,却无支离之处;张子和则瑕瑜参半; 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本,立方以补中为先,燥烈劫阴,毫无 法度。”此乃陈批评李东垣,只重视后天脾胃之中气,而忽视先天之 元气,此种看法,颇有卓见。 兹引数方说明先后天之关系: 5 桂附理中汤:如久泻不愈,完谷不化,或久痢红白,并因此影响 面足浮肿,或腹中鼓胀,食思精神缺乏者,服之颇效。缘此方是脾肾 两补,先后天并固。方中理中汤温固脾胃之中气,肉桂强心,壮君火 主令于上;附子固肾,温癸水补命门,扶少火而生气。故其效卓著。 如独用理中汤,或四君子、六君子、归脾汤等,专补后天脾胃之中气, 是否能制寒水补少火而使病痊洤愈,尚属疑问。又如四逆汤与通脉四 逆汤,均为姜附草三味药物,亦是先后天脾胃兼顾之方,能治几百种 寒湿或虚寒大病,因病加减,应用无穷,不但奇效,且有起死回生, 却病延年之功。此方以附子强心而暖肾水,回阳生津,而固肾气。干 姜温胃土之降,甘草补脾土之升,升降自如,水火既济,故成为整个 圆运动之动力。运动既圆,则邪去正复,回春而延年矣。如将此方分 成三个方剂,1.干姜附子汤,2.附子甘草汤,3.甘草干姜汤。各方亦 是先后天并重,其变化治法,又有分别不同之义也。类此者太多,仅 举一二方以为例。 以上三方之作用,均为扶阳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少火 而生气,故为先后天并重之方。至于大承气汤之作用,则为扶阴抑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泻壮火以免食气,亦为先后天并重之方也。证 诸瘟疫病之阳明腑证,《伤寒论》阳明宜下证与三焦下证以及少阴三 急下证等,均属于邪火内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即为壮火食气之 例子,苟不急欲扑灭此邪火,至将真阴灼尽,只有火而无水,孤阳不 能独立,顷刻亡阴而死矣。在治疗上速用此汤急下,犹如釜底抽薪, 承接真阴而制亢阳,其效昭著,而有起死回生之功。如以六味地黄汤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犹杯水车薪,或用犀角地黄汤,犀角黄连汤清 火解热,而不能下燥结,则难制阳光而泻壮火。据余经验,以上各方, 决不如大承气汤仅硝、黄、枳、朴四味之效高而准确。因方中大黄性 味苦寒,清手少阴之火,下阳明之燥结而救真阴;芒硝性味咸寒,软 坚润下,补足少阴之水,而润燥结;枳朴之苦降行滞,协助加强硝、 黄急下之力。因病加减,又可变出许多方剂,其下法自有不同也。此 方如去芒硝,名小承气汤;去枳、朴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去枳、 朴加甘遂,名大陷胸汤。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 三方均有枳实、厚朴、大黄三味药品,但因份量轻重不同,则下法又 有差异。小承气汤是下结粪,即荡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故以大黄为 君,气药为臣(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炮)。厚朴三物 汤是下气,意在行气,故以厚朴为君,泻药为臣(厚朴八两,大黄四 6 两,枳实五枚)。厚朴大黄汤是下水,系支饮停胸致胸中满,上焦不 通之证,故用本方调上焦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也(厚朴一尺,大黄 六两,枳实十四枚)。 三方药品虽同,而分两与主治不同,学者宜细心研究,前法是大补少 火而生气,即虚则补其母之义;后法是大泻壮火以免食气,即实则泻 其子之义。证状不同,法治悬殊,略述一二,聊供学习之参考。 吴佩衡编 时年七十五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三日于云南中医学院 卷二 中药十大“主帅”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 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 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 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 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 奏效。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 变证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 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盖病之当服, 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 7 随便误人。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关键在 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 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 四逆与真武。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 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昔贤所谓“用 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旨哉斯言。能否胜敌,应视善 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 之十大“主帅”。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 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 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 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 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 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在六 月至七、八月之间,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乌)新生二、三枚者, 名曰附子,独生一枚较长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 应先用盐胆水(即卤水)浸泡,以防止霉烂,浸数日后取出,再用清 水漂洗,将胆水漂净,蒸去皮,切片制晒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 者)。其母根名四川乌头,体质已粗老而轻松,其效用只能驱风逐寒, 不似附子体重粉质多而能回阳救逆也。上古及后汉张仲景,系用生附 子与火炮附子两种,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时,用水一斗,煮取三升, 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产生 麻醉,始用种种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减少其麻醉之性。其实附子只 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现在一般应用, 除附片外,尚有一种生盐附子,效力更大。其驱逐阴寒,回阳救逆, 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温暖水寒,补命门真火,回阳生津,则用熟附片。 其作用小有差别,临床时应分别使用。 《本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张隐菴曰:“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本经》 8 下品之药,大约有毒者居多。《素问》所谓毒药攻邪也。夫其攻邪而 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 陈修园曰:“《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 养等法,是模稜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 附子味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 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 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 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 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 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 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 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之意也”。 吴绶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 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 之寒湿”。 张隐菴《本草崇原》论附子云:“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 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 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 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 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 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嗟 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 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 然后复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 视其死,间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 过。前医惟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 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 按此段论说,痛快透彻,洞见癥结,执行此道者,应熟读勿忘,深入 钻研,切勿效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 何从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 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勿以人命为儿戏也。 黄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 9 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 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之上逆,能回哕噫,提 清阳下陷,善止胀满”。可见本品为温燥脾湿,温暖肾水之良剂也。 根据以上昔贤之论证,可知附子对保障人类健康之功用极为宏 伟,其主要方剂之组合,仅就张仲景《伤寒论》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太阳少阴合病,重发其汗,则汗出不止, 而现亡阳,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有用之以温经,与 桂枝汤同用之以救里;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少阴证用之以救元阳; 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 经,为斩旂夺关之良将,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 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 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 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 顺,厥冷为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 逆名焉。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 溢,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者,以 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附草温补水土,以回 阳气也。 此方,将干姜加倍为三两,名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利清谷,手 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 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 而益四肢之阳也。 郑钦安曰:“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惧,由 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 痛下利,大汗淋漓,身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 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 10 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 救逆,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 形,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阳虚证,而即以此 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可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一旦 养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 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投之,未为 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 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故古 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 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 先天欲绝之火种,故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 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 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以复之,光焰易熄,虽生 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 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观郑钦安先生此段按语,极为精辟,既指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 可用此方,并说明当用而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其指导临床之意 义颇大,切勿草草读过。至于以本方加减分两或药味而成之变方,在 《伤寒论》中,总名之为四逆辈,兹抄录如下: 四逆辈(包括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在内,共十方) 四逆汤:(详前)。 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通脉四逆猪胆汤: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 两。 茯苓四逆汤:即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 两。 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白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 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 11 甘草二钱(本方剂量为老旧称)。 承气,攻阳之方也;四逆,回阳之方也。以干姜温气,则上焦之 阴寒散而外阳回矣。以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得甘 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 自散。而误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经误治而病至阳亡,已现四肢厥 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汤也。加重干姜名通脉四逆汤,治阴 盛格阳无脉之重证。加参则兼救真阴。加参苓名茯苓四逆汤,并可以 救阴制水而交心肾。去甘草则名干姜附子汤,其热力愈强。去附子名 甘草干姜汤,专回上中焦气分之阳。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专交心 肾之阳,以收水火既济之效。至于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以胆汁味苦 入心,人尿味咸入肾,若咸性寒之品能引阳入阴,而交通心肾之阴阳, 故能阴阳并救也。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亦是此意,大补心肾之阴阳,有 起死回生之功。加吴萸名吴萸四逆汤,其作用在于大温肝肾之阴寒, 而降浊阴之气,治四逆阴盛格阳,阴实之方也。阴消则阳自旺,而病 自愈。至于在四逆汤中加参、苓、葱、胆、尿,是防上火热之药伤阴, 且或升或降,阴阳并救者也。 自后汉以还,配有附子之方剂,实不可胜数,兹不过介绍其重要 者而已。但是只要切实掌握此十方,且能圆通运用,即可治疗百数十 种比较疑难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二、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能 燥湿温中健胃,行郁降浊阴之气,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 手足,调阴阳而止呕吐,降浊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泻。《本经》: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止虚汗,逐风湿 二痹证,肠澼下利日久,生者尤良”。能散风寒,和胃,止呕,其在 方剂配伍中有(一)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伤寒论》 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 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 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 阳。(二)柴胡桂姜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 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牡蛎二两(系汉代分两)。治少阳伤寒,汗 12 后复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 热(以汗下伤其中气,土败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胆胃上 逆之证。如加常山四钱,草果三钱,榔片三钱,人弱者加附子二两(今 制十六两为一斤之旧衡),治久疟特效。(三)理中汤辈有七方。(四) 四逆汤辈有九方。(五)泻心汤七方。此仅就长沙方而言,至于其他 文献有干姜者,难以枚举。以上廿三方作用之大,皆得干姜温中燥湿, 健胃,助消化,止咳化痰,抑制水湿泛滥,大温肝脏郁滞,温而不燥, 化湿生津,逐痰止咳,中宫虚寒,呕吐泄泻,水气肿胀等等。得此加 入方剂中,疗效甚高。生者温胃止呕,温散风寒尤良,但凡胃肠燥热, 一切邪火阴虚等证禁忌。至于一切中焦虚寒之证,若畏干姜燥热辛辣, 不敢使用,而以补中寒中之剂投之,不但无效,抑且轻者变重,重者 易转危亡,故干姜为温脾湿胃寒之妙品也。 三、肉桂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癥瘕, 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之寒湿。凡虚火上浮, 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证,服之颇效, 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阳虚肾寒,体素虚弱者, 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愈服愈润,阴燥证服之,生津润燥,妙不 可言。 肝属木而藏血,血秉木气,其性温暖,温气上升,阳和舒布,积 而成热,则化心火。木之温者,阳之半升,火之热者,阳之全浮也。 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阳复则生,阴 盛则死,生之与死,美恶不同,阳之与阴,贵贱自殊,蠢飞蠕动,尚 知死生之美恶,下士庸工,不解阴阳之贵贱,千古祸源,积于贵阴贱 阳之家矣。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 本,阳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只有不足,万无有余也(黄元御语)。 肝脾发舒,温气升达,而化阳神,阳神司令,阴邪无权,却病延年之 道,不外乎此。故常服肉桂即可以温肝暖血,强心健胃。至于女子月 经不调,经来腰腹疼痛,崩漏带下,心腹疼痛,产后虚寒诸病证,以 及种种虚寒不足之证,服之颇效。按肉桂是热带植物,出产于越南和 13 我国广西等地,以味辛辣而甘,有油者佳(上好者更妙,中等者亦佳, 普通桂效力固差,亦可用之)。体弱有孕,胎气不足,食少无神或胸 胃时痛而加呕吐者,桂附姜三味,服之不但不会伤胎,而且安胎之至, 无上妙品也。凡温病,暑病,阳明热燥证,又当禁忌。 肉桂皮厚油多,性味亦厚,守而不走,专温心肝脾血分之寒,去 瘀生新。服时只宜泡水,不可入煎,多煎则气体及油质挥发失效矣。 因粗皮厚防有孔雀屎,应削去粗皮为妙。桂子降寒气之力较肉桂性味 为薄,亦可代肉桂用之,但不可代桂枝尖之作用。现在云南红何、元 阳一带发现一种胶汁桂,虽有辛辣等味,性亦温,但泡水后,其汁胶 粘,凝结成团,服后阻塞胃肠中,不易溶解,反使胸胃中填寒闷胀不 舒,余亦屡试,不宜入药也。 (一)夏季吃菌子中毒,呕吐或泄泻,用肉桂二、三、五钱,研 细泡水,服之可解。 (二)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 以肉桂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颇效,有益无损,继则延医诊治,此 乃急救之法也。 (三)如遇天时反常之际,人体抵抗力薄弱,常有发寒痧等证,如 医药一时不便,此肉桂一、二至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立效。世风有 谓发痧忌服肉桂,因不识之谬论也。 (四)如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点肉桂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 及霍乱吐泻等病。 (五)如乘飞机车船,遇眩晕呕吐时,吃肉桂末五分至一钱立效。 步行途程较远,口中含点肉桂,可以生津液,气不喘促,亦能止行程 之渴。 (六)如附子片未煮透服之被中毒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 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已屡见屡闻,注意慎之为幸)。 (七)如中风不语,医药不及时,用好肉桂三、四钱泡水喂之, 立即有效,得吐痰涎更妙。暂时救急,有强心化痰之作用,继则方药 治之。 (八)牙痛,咽痛,心胃痛,恶心呕逆,舌苔白润,不渴饮者, 好肉桂二、三钱泡水服颇效。至于配有肉桂之方剂,如: 1.桂附汤: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 本方以附子温肾水之寒,肉桂温肝木之郁,强心而暖血中之寒, 14 服之能使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交心肾,盖使肝木得温升而生心血, 肝藏魂,心藏神,肝郁舒鬯,心肾相交,神魂安谧,用治心脏病引起 之怔忡惊悸失眠等证颇效,弱人常服,有却病延年之功。 2.坎离丹:附片二两,肉桂五钱,蛤粉四钱,炙甘草三钱,桂元 肉八钱,生姜八钱。 本方治心病不安等证,效果极好。 3.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本方能回阳救逆,强心固肾,温中舒肝,并治一切阳虚阴盛危急 大证,有起死回生之功。至若平素阳虚人弱无神者,常服数剂,易复 健康,有枯木逢春,却病延年之效。 4.桂附理中汤:人参三钱至一、二两(可以党参代之),干姜一、 二两,白术五钱至一两,甘草三、五钱,附片二至四两,肉桂三、五 钱。 本方大补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肾之阳,用治久泻久痢,消化不良等 肠胃病,效力颇高。 5.阳八味地黄丸:熟地一两,茯苓五钱,枣皮三钱,淮山药五钱, 粉丹三钱,泽泻三钱,附片二两,肉桂四钱。 本方能治肾脏阴阳两虚之证,但有风寒者忌服,阴盛阳衰之证慎服, 如多服之,有肿胀及虚脱之虞。 肉桂对于一切寒湿虚寒证,益处太多,不再赘述。兹仅举以上五 方及重要之效能,以供参考。(分两用旧衡)。 四、麻黄 味苦辛,气温无毒,其苗叶丛生,形似毛管,体质轻扬,入手太 阴肺及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泄卫郁, 专发寒邪,治伤寒之头痛,除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 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其方剂有: 1.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项背痠强,系寒伤肤表,闭 其皮毛,卫气敛闭,是以无汗,肺气壅遏,是以发喘,寒邪郁闭,里 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甘草保其中气而生津液,桂枝温肝,助 其疏泄,强心而通血脉,助太阳而化膀胱之气,足以卫外固表。麻黄 15 通腠理,开玄府,而泄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方剂化合, 专发寒伤太阳肤表之汗,一剂汗出,效如桴鼓。又麻黄汤,是辛温解 表治寒伤太阳肤表,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之表实证(太阳证,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 寒。此为狭义伤寒,麻黄汤证),服此汤一盏,多则二盏,盖卧,得 汗而解,不能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而损津液也。正治之方,决勿 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犹闭门 逐寇,必至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 2.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炙)。 治温病或暑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项背强。 此系太阳有表邪,阳明有里热,用此辛凉解表之剂,一剂汗出立效。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 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渴喜冷饮,此风寒 闭束,敛闭卫气,寒风不能外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 是以烦躁而加渴饮,病虽中风,而证同伤寒,桂枝汤不能发矣。甘枣 补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开其卫闭,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气,石 膏清肺热而退烦躁,并止渴饮。服一剂汗出即愈。 4.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 半升,半夏三两,干姜二两,细辛三两。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以水饮中阻,肺胃不降,浊 气冲逆,故治呕咳,此方已屡试屡效。 5.葛根汤:即桂葛汤加麻黄。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恶风无汗之经腧病,及太阳刚痉病。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治伤寒少阴病,始得之,身反发热脉沉者。脉沉而反发热,是里寒已 作而表寒未退。少阴心肾两虚,寒邪在太阳,因肾气内虚,抵抗力弱, 寒邪陷入少阴,而成太阳、少阴两感合病证。此方以麻黄开腠理散在 表之寒,附子温里寒而暖肾水,再得细辛温散少阴经络之寒邪,使之 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借麻黄之功达肤表得汗而解,为温经解表辅正 除邪之良剂。 7.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16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是寒邪在太阳之表,未入于少阴 之里,脉见沉细,是肾阳内虚而里证未作。故不用细辛散里寒,只宜 用麻黄以解表寒,附子重温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使表寒得汗而解, 里不伤肾阳,亦助阳解表辅正除邪之意也。期间配伍及份量不同,和 麻黄生用、炙用而作用不同,苗叶与根则药性又有悬殊。 此外还有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名麻杏苡甘汤,治风湿病;麻 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表中寒湿之证;麻黄汤去桂枝,名杏 子汤,治水肿在皮发汗之方,再去杏仁,名麻黄甘草汤,亦为治水肿 发汗之方。 伤寒太阳表实证,服麻杏石甘汤,反引邪入三阴,则发热不退, 变证莫测;温病服麻黄汤,则汗后伤阴,现壮热谵语;少阴证服麻黄 汤,有汗漏不止,甚或大汗亡阳之虞。若服麻杏石甘汤,有真阳暴脱 之险。《素问·热论篇》有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之论, 据余粗浅经验,在辨证论治上,如能熟记六经,分经辨证,方药对证, 可期一汗而愈。因此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可免于死亡矣。 五、桂枝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 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经脉之挛急,利关节壅 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 奔豚,更安惊悸,并能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四散通经络,走而不守。 桂枝一味,仲景用之最广,作用甚大,是领导辛甘化阳之上品良 剂。《伤寒》、《金匮》方中用桂枝者,约为七十六方之多,其中以 桂枝汤加减变化出廿八方,桂枝甘草汤加味配伍出十一方。(时方尚 不在其内)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枚)为《伤寒》首出方剂,治中风自汗脉浮缓,恶风头项强痛之证, 是合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桂枝汤苦甘化阴二方而成。观之桂枝与 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 惟桂芍之力左右也。故能治阳浮之发热,阴弱之汗出,阴阳俱虚,营 卫并病,再加入太阳经之主药生姜和大枣完成一家。本方之主证,凡 17 二十三条,加减化裁,凡廿八种,变化无穷,治证最广,为伤寒之主 方。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为辛甘化阳之方也。化 阳即生热,生热即阳旺,气火上升皆谓之阳,化阳莫不以此方为主。 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汗后 伤阳而为之治也。加麻黄杏仁,名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证,为引 药出表发汗之方。 类方以化阳为主,扶阳,温气,逐水,皆借桂枝之力,化阳之功, 故能上升出表也。 桂枝汤加葛根以清肌热,恐项背强几几以化燥。桂枝加附子以固 肾阳,恐汗多亡阳。桂枝汤去芍药,以去通下窍之力,使内陷胸满之 表邪,得桂枝以通上窍之力,仍从表解。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 表虚之恶寒水冷。桂枝汤去桂加苓术以去上升之力,合真武以制水, 为表里并治之方。加入葛根麻黄,名葛根汤,以治表实中风清热发汗, 更加半夏,可降上逆之呕。 桂枝应用甚广,是温肝,强心,通经络,散寒,解肌表之上品良 剂。但有些医家或病家常畏惧不用,认为“过热”、“过表”、“过 燥”,即使用时仅二三钱而已。尚有用桂枝要去皮,每用桂枝木者。 盖仲景用桂枝主要是嫩尖枝,性味较厚,于方剂配伍,效力乃显,凡 粗枝有皮骨者去之,而非去桂枝之外皮也。去皮用木,已无辛甘温暖 之性味,有何力量再化太阳之气哉!以余粗浅经验,凡风、寒、湿三 邪阻遏,人身关节经络不通,周身气机不鬯,血络运行受障碍,温经 散寒,条达肝郁不舒等等,用之其效宏伟。桂枝不是发表药,更不是 发汗药,而是强心化阳生热之药,医者能明其功效,则经方之义,思 过半矣。但是,温病与暑病及一切热盛之证,须当忌服,否则桂枝下 咽有阳盛则毙之戒。 六、细辛 《本经》:“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张陷菴曰:“细 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 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通于皮毛,内合于肺,若 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 18 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于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为百节 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 气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 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朝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 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 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 歧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按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 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凡风寒入肺,湿痰、水饮上逆于肺, 使肺气不利,清肃不降,咳嗽痰多而清稀,无论男妇老幼,凡散风寒, 化痰止咳,方剂中加入一、二、三、五钱,奏效迅速,真良剂也。如 风寒湿三邪,阻塞关节经络不通而疼痛,得细辛一、三、五钱,加入 方剂中,效果更好,服之决不令产生发汗闭气等副作用。除燥咳、火 咳二症而外(即干咳无痰或咳痰稠粘,咽干口燥,喜饮清凉等),用 细辛开提肺气,干姜温肺化痰,五味收敛肺肾之逆气,三味化合,一 开一合,治疗一切肺寒咳嗽,其效甚佳。如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心 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促者,方中用细辛、干姜、五味,温肺降 逆以止咳嗽。喘咳寒重人无神者,加附子;心中烦,渴饮水者,加石 膏,一寒一温,均有特效。又如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一切新老咳嗽, 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皆得细辛之力不小 也。 总之,细辛这味药,温散三阴经之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 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温暖子宫,止咳化痰,开提肺气并治慢性偏 头风疼,鼻寒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等。用途太多,不可胜数, 其份量由一钱至二、三钱或至一两,都不至出大汗,如能在辨证论治 当中掌握八纲八法,用之得当,诚良剂也。 七、石膏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及足阳明胃经,能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 除烦躁,辛凉解肌,凉肺生水,清热灭火而救焚。如邪火重,亢阳灼 阴而伤肾水,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胃燥极,水源涸竭,得石膏 19 之寒凉色白而入肺胃,使肺胃之燥热清凉而降敛。秋金降敛而生水, 犹热极生阴,沛然下雨,何燥热之有乎?石膏配伍之主要方剂,如: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治伤寒阳明经证及温暑等热证,如脉洪大,壮热烦渴饮冷,舌白 而生芒剌,邪热蒸蒸,但头汗出者,服之汗出热退,渴止津生,脉静 身凉。 此外,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以麻黄发汗解表寒,至清里热, 则石膏之力,其肺胃之燥热得清,故汗后病退,而不伤阴也。人参白 虎汤,治暑热证;竹叶石膏汤,治热甚灼阴之痉挛证,亦以石膏之清 肺救燥而奏效。凡瘟疫流行,多传阳明为热燥证,而石膏为主要之品。 邪热亢甚,有亡阴之虞,得石膏加入方剂之中,有起死回生之效,真 上品之良剂也。但只宜于邪热阳燥证,若虚热阴燥证服之,犹如雪上 加霜,不但无效,抑且病变增剧而有生命之虞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之热而除烦燥,泻郁热而止燥渴,惟甚 寒脾胃,中脘阳虚者禁服。其主治之作用,可疗热狂,治火嗽,止烦 喘,清燥渴,收热汗,清热痰,并能止邪热内逼之鼻衄,除邪热牙痛, 调胃热口疮,理喉咽作痛,清邪热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八、大黄 色黄根粗,有粘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 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 经脉而破癥瘕,消痈毒而排浓血。《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 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 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张隐菴曰:“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其 性走而不守。”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其方剂如: 1.《伤寒》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 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 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20 2.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 小结也。 3.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只下胃热而 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4.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 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燥懊憹。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 水饮也。 《伤寒》有三阳下法,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 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5.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 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 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上) 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 阳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 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阳明证有三下法:大承气汤结热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气汤微和胃而 下小结,其性较轻;调胃承气汤只下胃肠之热,而无结粪,其性和缓。 阳明有三急下证,少阴亦有三急下证,厥阴证尚有热深厥深之应 下证,均以大承气汤急下。因阳明燥急邪热之证,亢阳灼阴,肾水涸 竭,急下以救真阴,缓则亡阴而逝。 按阳明证,当下不下为失下,不当下而下之为误下,失下误下,均能 变证危笃。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 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少阴急下三证:土胜之极,则成下证。少阴证若得之二三日,口 燥咽干者,是土燥而水亏,失期不下,水涸则死,当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若自利清水,其色纯清,心下疼痛,口中干燥者,是土燥水亏, 伤及肝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土燥水 亏,伤其脾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 少阴病,水旺火熄,土败人亡,故少阴(寒水)宜负,而阳明(燥 土)宜胜,但少阴不可太负,阳明不可太胜,太胜则燥土克水,津液 消亡,亦成死证,故当急下,此即阳明之急下三证也。以阳明而伤少 阴,故病在阳明,亦在少阴,两经并载,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太阴阳明合病,湿从燥化,湿热内逼,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者,宜大承气汤下之。痢疾当大下,下之则畅通而痢止,通因通用,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义也。还有枳芍顺气汤,痢疾初起之痢红白, 腹痛里急后重,甚则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黄之功也。 枳芍顺气汤:大黄三至五钱,枳实三至四钱,厚朴三至四钱,黄 芩三钱,杭芍八钱,榔片三钱,广木香一至二钱,甘草二钱(旧衡)。 可加入车前仁二、三钱尤良;痢疾较重者,加芒硝三钱,更易鬯 通,最为速效;红痢多者,加黄连一、二钱。若畏惧不敢用上方等凉 下,缓则变剧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黄之功,专下燥结之证,属邪热燥 结,咸宜加入方剂中,奏效迅速。至于阴燥便结者,又当温下之。如 《金匮》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大黄通其结,姜附温其寒,大黄走而 不守,使下通后毫不伤中损正也。 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用,细辛二两(这是金匮原 方份量)。 温脾汤:又名双龙汤,即四逆汤加芒硝大黄,附片二至三两,干 姜一两,甘草三钱,大黄三钱,芒硝三钱(旧衡)。 若大便燥结不通,其人体素虚寒,并无邪热渴饮等证足征,始可用此 温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饮有邪热者,忌用此法为幸。大黄之用途颇 多,不能尽述,凡属阴盛阳衰,肠胃虚寒等证,须当慎用。 九、芒硝 又名玄明粉(芒硝用萝卜升过,名玄明粉,比芒硝洁白),味咸 苦,性寒。咸能软坚,润下作咸,故加入承气汤中,能软坚硬结粪, 润滑大便之燥结。凡邪热壮火食气,亢阳灼阴之证,最能生津补水, 大黄苦寒泻火,滋阴润燥,二味同用,有滋阴补水之功,起死回生之 效。凡慢性病及一切虚寒、寒湿病,决不可加入,慎用为幸。 又性味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 淋漓,利谷道而开结闭,热结瘀蒸,非此不退,宿疾老血,非此不消, 22 寒泻之力,诸药不及。方剂配伍,灵活掌握运用,经方时方,方书记 载周详。因时间关系,不能尽述,只略介绍其主要作用,聊供参考。 十、黄连 味极苦,性大寒,专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凉心 寒肾,苦燥泻火,但不似大黄之能生津润燥,润滑大便也。黄连的主 要方剂: 1.《伤寒》黄连汤:黄连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本方治太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气上逆,腹中痛欲呕吐者, 以中气虚寒,君火不降,胸中有热,而至腹痛、心烦、呕吐等证。姜 夏等温中止呕,黄连清心君之火而泻热烦也。 2.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四两,黄芩一两,杭芍药二两,阿胶 三两,鸡子黄二枚。 用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渣,阿胶烊化(以水蒸化),鸡子黄搅 入,温分三服。治少阴病之热化证,心烦不得卧,脉沉而细数。君火 上亢,则心烦而不得卧。缘坎水根于离阴,燥土克水,消耗心液,神 宇不清,是以生烦。黄连清心君之火而除烦,芩芍清少阴相火而泻热, 阿胶、鸡子黄补脾精而滋燥土,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 而交心肾之阴。温证热甚灼阴,身热不退,虚烦不得卧,服之则安静 烦止,脉静身凉,效如桴鼓。还有五泻心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白头 翁汤,乌梅丸方,时方之黄连解毒汤,犀角黄连汤,三黄石膏汤等等 方剂中,都以黄连为主要作用而清心君之火也。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本方治厥阴证,吐下后,食入即吐。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 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火而生上热,芩 连清泻君相之火以除烦热,参姜温补脾胃之气以止吐利也。 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各三两。 本方治厥阴下痢后重,渴饮水者。 乌梅丸方:治厥阴阴证,蚘厥吐蚘,心中疼热,皆用黄连以清心 君之火,顺接阴阳而止心中疼热。 23 用黄连的方剂尚多,方书中记载可查,不再多述。 仲景用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此一定之法也。凡泻 火清心之药必用黄连,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上热 愈甚,庸工不解,以为久服黄连,反从火化,真可笑也。在邪热重, 心火旺时,服之固效;若阴寒盛,虚火浮,君火不降,上热下寒者慎 用。真阳素虚体弱无神者禁用。否则,服之则虚火愈浮,而至龙雷上 奔,阳飞离根而死矣。
/
本文档为【吴佩衡医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