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本田历史

2011-05-27 45页 doc 192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2822

暂无简介

举报
本田历史本田公司简史 本田公司简史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故事 “作为我们公司的口号,我提出了三个喜悦。第一,制造的喜悦(厂家);第二是销售的喜悦(商家,代理商,零售商);第三是购买的喜悦(用户)。只有这三喜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生产热情的高涨和技术的提高,经营的发展才有希望。” ——本田宗一郎 “本田提出了三个喜悦作为口号。但如果不改变的这三者的顺序,企业就会失败。企业必须把用户的喜悦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喜悦才会有销售喜悦。作为这二个喜悦的回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藤泽武夫 第一讲 两个创业者的结合 【内容提...
本田历史
本田公司简史 本田公司简史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故事 “作为我们公司的口号,我提出了三个喜悦。第一,制造的喜悦(厂家);第二是销售的喜悦(商家,代理商,零售商);第三是购买的喜悦(用户)。只有这三喜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生产热情的高涨和技术的提高,经营的发展才有希望。” ——本田宗一郎 “本田提出了三个喜悦作为口号。但如果不改变的这三者的顺序,企业就会失败。企业必须把用户的喜悦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喜悦才会有销售喜悦。作为这二个喜悦的回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藤泽武夫 第一讲 两个创业者的结合 【内容提要】 ★本田公司的4大形象 ★93年出现26年来未曾有过的经营危机,本田神话破灭了? ★如果说本田宗一郎是前台演员,幕后导演则是藤泽武夫。 ★藤泽武夫倾其全部才华和智慧写着“本田神话脚本” ★本田宗一郎15岁去东京当学徒,学习修汽车,30岁当旁听生学习冶金 技术。 ★年轻的宗一郎既是技术发明家又是花花公子。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创建于1948年。 ★藤泽武夫年轻时过着放荡无羁的生活。他擅长筹措资金和销售产品。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结合创造了战后日本的奇迹。 “本田宗一郎”、“F_1”“跨国公司”、“年轻化”——这是HONDA公司过去给社会播种下的4个鲜活形象。伴随这4个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本田的业绩蒸蒸日上。企业形象与辉煌业绩相得益彰,终于形成了本田神话。相反,随着经营业绩的不断回落,构成神话的企业形象又都黯然失色起来,于是世人又都禁不住议论起神话的破灭。 称得上“本田教的教祖”的本田宗一郎和躲在幕后操纵教祖演出一幕幕戏剧的藤泽武夫。这两位本田公司的创业者现在都已仙逝。由于泡沫经济崩溃,经营业绩急转直下,本田公司也不得不退出长期挥着“行驶的广告塔”的作用的F_1车赛。 谁都承认本田公司是国际化的先驱企业。但是以1985年的广场(PLAZA)协议(西方先进5国中央银行总裁。政府财政部长会议)后的日元升值为分界。在纷纷实行国际化的产业界。国际企业已不再是本田公司的代名词。现在汇率已突破1美元=100日元大关。国际化势在必行。当国际化走过了头时,又冒出了国内企业空心化问。 作为年轻化象征的在职干部的平均年龄是54岁零3个月。虽然比其他公司显得年轻,但是年龄最小的官员为46岁,再也不象从前那样拍着胸脯夸耀年轻了。同公司干部的情况一样。从前夸耀最年轻的职工队伍的平均年龄也提高到37岁零2个月。在汽车行业里,退居第5位。 最初给人们留下神话崩溃的印象是始于1993年3月期的业绩。自1968年对轿车项目的投入和摩托车的对美出口的回落。犹如两坐大山同时压来。实际上陷入了26年从来没有过的严重亏损。同时经常利益和纳税后利润自创业以来第一次出现连续3年持续下降这种不光彩的记录。1994年3月期的利润比上一年下降一半,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当然,本田公司并不是创业以来一帆风顺发展起来的。勿宁说摩托车奠定了世界的本田的基础之前的小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时代也是不断遇到危机的。对轿车的进发也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难。本田公司在创业的道路上遭遇过多次危机。正由于每次都奇迹般地度过了危机,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才创造了神话。这就是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的原因。 出现神话的原因就在于两位创业者的令人叫绝的珠联璧合的精彩表演。面对大庭广众的用户,操着粗野而爽快的腔调。涛涛不绝地讲演的是本田宗一郎。而躲在后台提供台词的是藤泽武夫。坐在观众席上的用户能够看见宗一郎的表演。但是却看不见躲在幕后出色地进行操纵的藤泽的身影。 用户虽然都知道宗一郎和藤泽武夫是珠联璧合地唱双簧戏。但是甚至产生了只有宗一郎一人在演独角戏的错觉。因为两人配合得太默契了,简直天衣无缝。 许多人把宗一郎视为主角。而把藤泽看成是配角或“大管家”。这是明显的错觉。本田公司的社长是宗一郎。但肩负着经营重担的是藤泽。本田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开具的支票,直到引退的前一天为止都盖着“董事长藤泽武夫”的印章。这就是证明。 尽管如此,但决不是说宗一郎是藤泽的傀儡。宗一郎有强烈的创业者的意识。“本田是我创办的公司”。藤泽承认这一点。他倾其全部的才能和智慧,写着“本田神话”的脚本。架设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主角的演技能力的舞台装置。并把媒体都紧紧拉在自己身边,把宗一郎捧上本田教的教祖的地位。缺陷车索赔事件及继此之后的两人的同时引退,一场戏连着一场戏都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的精彩表演。 静冈县磬田郡光明村(现为天龙市)位于流经滨松的天龙河的上游。本田宗一郎出生在这个村子的一家铁匠铺的家庭。这位天真烂漫的匠人出身的技师之所以能充分发挥他拥有的才能完全因为一名叫藤泽的名导演。他善于出色地旋转包括主角、配角在内的整个舞台。如果宗一郎遇不到藤泽,他充其量是滨松的中小企业的一介老板而结束自己的一生。 藤泽也是同样。不管藤泽多么具有经营才干。如果遇不上宗一郎这位名演员。他也不能发挥作为导演的才能。这2个人的性格、想事。直到兴趣爱好,一切的一切完全相反。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没有学历。川岛喜八郎原付社长引用野上弥生子的小说中秀吉和利休的事例。评论说,小说描写的是有奇才的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友情。本田先生和藤泽先生的关系有的地方与此相同。两人的确既互爱互敬又彼此仇恨。所以本田公司发展到这么大。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两人自从相遇就情投意合。据藤泽回忆说,在战后一片焦土和废墟,满目疮痍的49年夏天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说起来那是非常话不投机的气氛。替两人牵线搭桥的是当时商工省(现通产省)的干部竹岛弘。在竹岛转到商工省之前的1935年前后,他在原中岛飞机厂一边工作,一边在母校的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现静冈大学工学系)做代课教员,执过教。 宗一郎在1922年毕业于二俣普通高等小学校后,被父亲仪平领到东京,在一位同乡人办的汽车修理工厂亚特商会当学徒工。他进入亚特商会的契机,是由铁匠改行修理自行车的父亲从他爱读的《轮业的世界》这本行业杂志上看到了招工广告的缘故。 “你要在亚特商会好好干,干到能够自立门户为止。否则你别回来见我。” 宗一郎牢记父亲的严厉嘱托,告别了家乡,从15岁开始当学徒,一咬牙干了6年。在他21岁的1928年为了回报师父的教养之恩又干了1年义务劳动后,因到老家滨松。自立门户,开办了“亚特商会滨松支店”。挂出了在当时颇洋气的横写的巨幅招牌——“A R T Automobile Service Station”。 说是衣锦还乡,未免听起来好听。可是这个滨松支店除了担任厂长的宗一郎之外没有一名工人。是纯粹的个体户。 在自立门户一年以后的1929年,华乐街股票大迭,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日本也被卷入了这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席卷日本。震撼全球。但是在偏僻的地方,象汽车修理工厂这种个体企业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工厂的名声日益远播,职工也膨胀到15人。3年后的1931年,宗一郎发明了把汽车轮圈轴木制辐条改为铸铁轮圈的新技术。这项发明在全国产业博览会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海外的订单。当初自立门户时他的梦想是一生有1000日元的存款足矣,可是自立门户后每月有1000日元的专利费进帐。 宗一郎飘飘然起来。他立即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终日骑着哈雷达比特逊牌大摩托四处游荡。他还自己动手制作游艇,在滨名湖和佐鸣湖上玩耍,到了夜晚,每晚都点上艺妓寻欢作乐。整天花天酒地,转眼工夫把专利费全部花光了。在滨松一带提起宗一郎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 工厂年年扩建,事业一帆风顺。宗一郎并不满足。相反他有些干腻了修汽车了。只要干修汽车,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他更热衷于制作东西。只要制造东西就不会被束缚在狭小的天地,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本事。于是他一边经营修理汽车一边建立了“亚特活塞环研究所”,开始试制发动机活塞环来。 “只要见过一次的东西,就一定能制造出来。” 宗一郎见了什么东西就仿造,对自己的经验颇自信。对于活塞环也自信会轻易制造出来。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他怎么也做不成品质优良的铸铁活塞环。一次次的失败了。宗一郎认为原因在于缺乏冶金学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他决心到滨松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做个旁听生。当时他已经30岁了,每天穿着立领的学生服戴着学生帽去上学,谁见了都会吓一跳。就是在这所滨松高等工业学校里他结识了竹岛。在他的学生时代的1939年,他把亚特商会滨松支店转让给了他的职工川岛末男,后来他参加了东海精机重工业这个当时在滨松一带颇有名气的生产活塞环的公司经营,一下子当上了社长。 在滨松高工时代,他蔑视学校的考试制度,所以在2年级时被勒令退学。但在被开除学藉后仍免费旁听,学习了一年。在宗一郎看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什么文凭。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他终于攻下了制作活塞环的技术,并取得了28项专利。 藤泽出生在东京小石川。是地道的东京人。在旧制高中毕业后靠为人抄写搞件生活。生活无忧无虑。后来在1938年他去叫做三轮商会的一家10名伙计的钢材零售店当学徒。可是后来这家店主人被征兵服役去了,所以把店铺交给了藤泽经营。 后来他自立门户,投入10万日元资本创立了名字很响的“日本机工研究所”,生产车床上用的刀具。这是1939年的事。恰好是本田宗一郎读完滨松高等工业学校的那一年。藤泽把生产的刀具卖给中岛飞机厂。当时负责该厂采购部工作的是竹岛。 竹岛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下到各承包工厂检查质量。并在技术上指导如何提高质量。在这里俩人结识了。 藤泽在年轻时过着放荡无羁的生活。他虽是无名鼠辈,但愿结交有才干的人。他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和这些能人交往试验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本人擅长筹集资金和销售商品。藤泽从一开始就立志做一名在舞台下面工作的导演。东海精机在战时的1942年成为生产船舶、卡车、飞机上使用的活塞环的兵工厂。向丰田汽车公司和中岛飞机厂供货。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他请求丰田出资协助(出资比例40%) 同时以社长身份盛邀丰田的石田退三到东海精机任社长。而自己退居专务一职。 东海精机迅速发展成拥有资产1200万日元,和包括临时工作在内的拥有2000名职工的大企业。但是在日本战败的前9个月的1944年底,日本发生了以滨松地方为震源的死亡近千人的南海大地震。工厂彻底被摧毁,夷为平地。宗一郎再也无心思经营。在战败的第2个月把股票全部卖给了石田领导的丰田自动织机公司。得到了45万日元的现金。 在日本战败后,宗一郎对身边的人宣布从此什么事都不做了,过了一年无所事是的散淡生活。他买了一大桶药用酒精,自己配制成合成酒,大方地请朋友们品尝。白天学习吹尺八(日本的乐器竖笛),打发日子。他又试制制造食盐和冰棍的机器。利用电动制盐机制造出食盐,用来黑市上换大米。为了消磨时间他还应聘到当地的磐田警察科技辅导学校当临时教员。晚上固定要喝酒。 一年过后,按他结束了闲散的生活。1946年9月创设了本田技术研究所,其目的是制造内燃机和纺织机,自己亲自任所长。在被战火焚毁了的东海精机工厂的废墟上,搭起个比兵营稍好不多的简陋厂房,职工人数包括宗一郎在内不到10人。这是典型的小型企业(日本称作零细企业)的街道工厂。命名“研究所”表明宗一郎对技师的执着追求。 同年,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合作创立了现在著名的跨国公司“SONY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被视为战后的冒险企业典型代表——“本田”和“索尼”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诞生的。 宗一郎暗地里准备开发旋转式的织布机。滨松地区自古以来盛产纺织品。宗一郎的母亲美佳就是织布能手,而且自己能修理织布机。宗一郎喜欢机械,也可以说是本田家的遗传吧。 战后在纺织品盛产地滨松迎来了所谓“卡嚓万”的时代。经济出现了繁荣。所谓“卡嚓万”,意思是织布机转动一下便发出“卡嚓”一下的声响。就会赚1万日元,所以不知是谁发明的流行语,大家都说顺了口。宗一郎也看准了纺织业的繁荣趋势。但是要开发放置式织布机需要巨额资金,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借着“卡嚓万”景气的机遇出现了许多“大款”。作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由于战争的缘故凋敝了。市民们终日为吃饱肚皮而发愁。宗一郎有一天突然发现在毁于战火的一片废墟里堆放着旧陆军6号无线电通讯机,上面配备着用来发电的小型发动机。他如获至宝。他打定主意收集这些发动机,把它改造后安在自行车上。不愧是有经营修理汽车工厂的经验,改造这样的发动机对宗一郎来说得心应手。燃料箱用汤婆代用。 把改造后的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进行试验。发动机不正确,而且当时还继续延续着战时的配给制度,气油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物资,没有气油,只好用松树根榨出的松根油代替。燃烧这种油很不容易点火。需要30分钟才能起动。 一天只能勉强造一台。这种四不像的产品居然也能卖出去。市民们把它作为代步工具。但是这种分文不花的发动机只够生产500台助力车就完全用光了。宗一郎已经迷上了制造摩托车。于是他自己开发了气缸盖能跳出来的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样子虽然难看,但是发动起来却意外地运转正常。他很受鼓舞。他用极短的时间开发出V型传送带式、后轮驱动2冲程发动机。客户多半是自行车店和不知底细的奸商。自行车店把它安在自行车上作为助力车、而奸商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车体,并安上拖车的轮子到处兜售。这种不可靠商品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居然可达时速10~20公里。“吧嗒吧嗒”领时代之先,深受大众的喜爱,生产一台卖一台,陷入了慢性的供不应求。当时在轻型摩托车行业中无论哪里也没有既生产发动机又生产车架的企业。宗一郎在这个时期认真地筹画在东京投资建厂的事,以便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 滨松地区的人们也许与当地的气候温和有关,性格大都比较随和,做事慢慢悠悠的,与宗一郎的性子合不来。他自亚特商会时代开始,经常穿着红衬衫或打满补丁的作业服,带领着年轻人驾着外国汽车或进口摩托车在夜深人静的街上兜风。发动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每当回到家时都搅的四邻不安,当然遭到大家的谴责和怨恨。宗一郎从不把人的指指点点放在心里,可是家属却替他深深感到无地自容。 宗一郎虽然手头有点钱,但是要到东京开设工厂,创办摩托车事业,他的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恰好在这个时候,战后转到通产省工作的竹岛去滨松出差。当他准备返回东京时忽然想起了宗一郎,于是他顺便到宗一郎家看望一下老朋友叙叙旧。 “要论制造东西,我可没服过谁。可是手头缺少资金。在滨松虽有靠‘卡嚓万’发了财的款爷,但是要借他们钱,他们就会无尽无休地干扰我的事业,所以不能和他们合作。东京方面能不能找到肯出钱与我合作的人呢?” 宗一郎十分庆幸竹岛会在此时此刻看望他。他向这位老朋友详细地交代了自己的近况,而且有一搭无一搭地请竹岛帮他物色人合伙人。这是他创立研究所1年以后的事。 竹岛并没有把宗一郎的嘱托放在心上。只是听听而已。在2年后的1949年春,在依旧到处是一片战争废墟的东京新桥这个地方,有一次竹岛在公共厕所里偶尔遇到了藤泽,两人叙谈起往事时忽然想起了宗一郎托他打听的事来。 藤泽在战争越打越激烈时乘机关掉了日本技工研究所,疏散到福岛县的二本松乡下。妻子生了病,终日卧床不起。当他在二本松这个地方立住脚后做起了经营木材的生意。但他并不死心,梦想着有朝一日在东京重整旗鼓,干一番大事业。藤泽时刻窥伺时机以 图一逞。所以尽管没有什么要紧事也时不时地抽时间跑到东京去,在新桥或新宿一带的黑市上闲逛。竹岛心里清楚藤泽自己并没有钱,但是他早就看出藤泽具有筹措资金的特殊才干。而且很早就听人说过他有雄心壮志,愿意同有才干的人干一番事业。于是竹岛一五一十地把2年前宗一郎嘱托他的事告诉了藤泽。 宗一郎根本不认识藤泽是何许人。可是藤泽在战前经营过生产刀具的小工厂,所以他们曾听人说起过宗一郎的事,因此他对滨松那位大名鼎鼎的天才技师宗一郎并不陌生。而且他记得他经常去中岛飞机场时竹岛也对他说起过,“滨松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男人,叫本田宗一郎,有机会给我介绍一下”。这句话一直埋在他心里。 “我愿意同他合作。当然我本人并没有那么多钱,但我可以替宗一郎筹措资金,要多少钱我能给他找来多少。” 藤泽当场答应了竹岛的请求。 宗一郎也早把他曾托竹岛寻找能与他合作的人的事忘在九霄云外了。他仍一门心思地独自摸索着制造摩托车的办法。在确立了“吧嗒吧嗒”的A型发动机的量产体制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成立法人组织的事情,在月产达到200台的48年9月24日把“本田技术研究所”改为“本田技研工业会社”,正式建立了法人公司。职工增加到20名。这个时候的资金是他的父亲仪平典卖了大约3万坪(1坪约3.3m2)的山林后资助他的。 本田的发动机从A型开始,都是用英文字母标记的顺序。经过B型,C型后,在48年完成发动机D型是2冲程,排量98cc,2级变速,链条传动方式。同时自行设计了车身。当有人看到了把车架和轮胎、发动机组装好了的样车时随便说了句“这真是梦幻般的产品啊!”这句话反倒提醒了宗一郎,为了寄托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干脆给这台车起了个很有魅力的名字——“梦想号”。 样车拿给人们鉴赏,得到一致赞扬。但是遗憾的是在整个日本举国上下都看好进口车,因此国产车“梦想号”越来越不好卖。加上银根紧缩政策的影响,资金周转不开,本田的助力车发动机行市一落千丈。卖出的车,货款收不回来,职工的工资也发不下来,只好分期支付工资。正在这时竹岛传来了口信,说能不能见见那位叫藤泽的人。 宗一郎虽说是小人物,但毕竟是滨松一带名闻遐迩的老板。虽然战时的配给制度仍然持续着,毕竟取得了拥有2000名职工的企业的实绩。按说藤泽应主动去到滨松“朝见”宗一郎才是。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担心如果在滨松这个宗一郎的大本营去同他相见,这意味着一开始就确立了主从关系。的确他不是大财主,但在与宗一郎的关系上他更希望建立对等的关系。 这一点在宗一郎那里是无所谓的。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下,本田的经营肯定会走入绝境的。所以只要有人能供给资金,哪怕没有他指望的那么多资金,那么不管什么人,只要对方说清楚见面地方,他随时准备去见面。他都愿意精诚合作。 就这样,俩人在48年8月,在东京阿左谷的竹岛的家里“相了亲”。 “交通工具不管形式怎么变,它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即使我一文不名,但是我是搞技术的,所以我要创造什么,一概都不愿让你掣肘。但是假如我们携手搞合作,那么资金的事就全部交给你办,我也不过问。” “明白了。资金的事我来负责筹措。资金和机械如何来搞,我替您想最容易办到的方法。总之您是社长,所以我听您的。但是我希望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不能短视。” 一开始两人约定谁也不干涉对方的最拿手的领域。藤泽把宗一郎看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发明家,而宗一郎把藤泽看成是老谋深算的确良战略家。彼此互相佩服对方的才能。当即两人拍板成交。藤泽加盟本田公司。 宗一郎当年42岁,藤泽38岁。起步时两人都不算年轻。打那次见面后两人又互相访问了彼此的家庭。从脾气秉性到过去的生活轨迹以及人生哲学,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彼此都完全不同。双方没有用多长时间彼此都深深地了解了对方。宗一郎五短身材,头发与他的年龄相比显得格外稀少。相形之下藤泽身材魁梧高大,动作迟缓,头发蓬松。 宗一郎读小学时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黑鼻头黄鼠狼”。因为他的鼻子尖总是被煤灰熏得黑黑的,另外他的动作出奇的灵巧敏捷,所以伙伴们给他起了这样的外号。而藤泽从小不喜欢锻炼身体。 宗一郎性格开朗豁达,善交际。谈起话来象机关枪一样,一串一串的话犹如连发炮弹从嘴里喷射出来。但奇怪的是不管从他嘴里冒出什么粗鲁的话,对方绝不会感到不舒服。而且似乎矛盾,他同时又很内向。这一方面是天性,另一方面也是很小就离开家当学徒,刚刚20岁出头就自立门户,兴办事业,经历了社会风风雨雨的锤炼的结果吧。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商的窍门似乎比纯粹的商人更老道。 以商人自居的藤泽处处谨慎小心,思考细密周到,说话有条有理。看上去很难与他接近,他极力避免出风头。如果说宗一郎即使完全暴露了各种缺点也照样讨人喜欢的话,那么藤泽则是一个极力隐藏自己弱点的人。 如果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以主从关系相处的话,宗一郎肯定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把藤泽选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藤泽没有继承宗一郎的企图,一开始就选择了共同经营的道路,那时因为他的想法是通过宗一郎这位天才技师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他清楚地划分了一段工作的期限。 如果藤泽仅仅是宗一郎的辅佐官的话,那么本田公司今天的面貌可就完全不同了。正因为宗一郎和藤泽两人的双簧戏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本田公司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待续) 第二讲 本田公司的崛起 【内容提要】 ★“本田技研”与“藤泽商会” ★第一台自行车助力(A型)发动机诞生 ★藤泽在东京设立营业据点 ★藤泽对宗一郎说,我们也可以兴办新兴宗教,你当教祖,筹措资金是我的事 ★企业破产与失业与罢工风潮 ★“梦想号”走俏市场 ★朝鲜战争特需给日本经济复苏带来机遇 ★藤泽除了偷和骗外几乎什么都干了 ★藤泽推销有术,书信作战大获奇功 ★兴建第一座总公司大楼,职工人数1年翻5番 <一> 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在竹岛引见下“相了亲”后,过了2个月,在1949年10月藤泽变卖了二本松的木材加工厂来到了东京,开始策划本田的经营工作。11月实施投资倍增计划,把资本提高到200万日元。藤泽自己支付了增资总额的一半,即50万日元,成了拥有25%的资本的大股东。至此本田公司由“本田家的公司”转变为“本田工业&藤泽商会”了。 在这一年有2件大事令日本国民感到欢欣鼓舞。一是古桥广进在游泳比赛中打破了15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二是汤川秀树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由于战败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的日本国民无不为这两件大事感到光荣与自豪。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藤山一郎演唱的“青翠的山脉”这首欢快的歌曲,代替了曾流行一时的“苹果之歌”,整个日本开始同战后的混乱时代决别。藤山是战前歌坛上颇受人们喜爱的著名歌唱家。那时候他驾驶着法国的“雷诺”汽车。每次到滨松演出之际都到“亚特商会分店”来,请宗一郎给检查修理汽车。许多人为了目睹这位大名鼎鼎的歌星,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赶来围观,把“亚特商会分店”围得水泄不通。 加入了本田公司的藤泽立即当上了常务董事,拥有与宗一郎的弟弟瓣二郎相同的代表权。瓣二郎比宗一郎小6岁,小学毕业后羡慕哥哥的事业,来到东京的同一个“亚特商会”当学徒。学徒期满就回到滨松老家,在支店工作,并帮助哥哥经营公司,作了可靠的助手。 藤泽干的第一件事是在东京设立营业据点。1950年他在东京京桥桢街买下了临街2间占地15坪(约181.5 M2)的旧房,创设了盼望已久的东京营业所。目标是开拓以东京为轴心向关东甲越、东北地方辐射的市场需求。同时购买了旧桌椅,架设了电话。接下来是招募公司职员。但是当时没有钱登广告,只有依赖不收费用的职业介绍所。 宗一郎仍旧留在滨松,带领着46名职工进行“梦想号”的改进工作。所有创意都出自宗一郎。作为助手是担任画图的河岛喜好。河岛是1948年春毕业于滨松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后加入技术研究所时代的本田的。在就业困难的时代,河岛经在医院任事务长的父亲的朋友的介绍,加入了“本田技术研究所”。河岛虽然听说过被誉为“乡镇的发明家”的宗一郎的名字,但是所谓技术研究所,到底是股份公司还是个人组织,到底是搞什么研究的,在当时一概不知。 父亲的朋友是他家附近的一位经营电机的老板。从这位老板那里才得知宗一郎的家距离自己家只不过隔着200米远,两家其实住在同一条街道。 河岛的面试不是在当时叫做研究所的工厂里进行的,而是在宗一郎家里进行的。两人相对而坐,烤着火炉。宗一郎热心地讲了他的抱负:“我现在也付不了你许多工资,将来我们要造自己的摩托车给世人看。”当然立即采用了河岛。于是河岛成了本田公司的第12名职工。藤泽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筹建东京营业所,目的在于他想及时销售宗一郎开发的“梦想号”摩托车,当他看到这台车时直观地认为这台车肯定会有销路。很幸运,他从政府得到了200万日元贷款(这是美国对日援助物资的回报金)他利用这笔贷款扩建工厂,增置设备,拟定“梦想号”的生产计划。发动机暂在滨松生产,在东京建厂后再进行整车的组装生产。宗一郎恨不得早一天把工厂迁移到东京,彻底离开滨松。 1949年,低特律银行总裁J.道奇作为特使出使日本,对日本的经济实行“大手术”。道奇路线的宗旨是通过猛烈的紧缩政策使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并且减少政府的价格补贴和国债发行额。这种果断而猛烈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这时战前的工人领袖同复员军人也陆续回国,在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工人罢工运动,社会动荡不安。仅制造业就有1100家工厂破产,51万工人被解雇。 在本田公司开设东京营业所之后的1950年5月,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解雇1000名职工。对此工会组织针锋相对,宣布进入无限期的大罢工。工人罢工一浪高过一浪。创业者社长丰田喜一郎为了收拾局面,引咎辞职。工会也只好接受了解雇工人案。 而且丰田把公司的未来委托给了丰田家族的大管家石田退三。当时石田退三正担任丰田自动织机公司的社长。银行以创业者下台和工商分离为条件答应贷款,这样丰田汽车公司才避免了“企业破产”这个严重事态。 对于“何时破产也不足为怪”的小企业本田来说,根本无需关心这种大企业的动向,因为与自己毫无关系。两个创业者,一个在滨松,一个在东京。各自东西。藤泽日夜盼望宗一郎早日到东京。两人一见面就讨论本田公司的未来发展远景,促膝交谈、通宵达旦。有时也讨论新宗教问题,时不时发出大笑。 “本田先生,你很擅长抬杠。无理搅三分。这也是魔法。不知为什么,你有吸引对方的魅力。现在我们拼死拼活地干,可是如果有一天公司实在经营不下去了的话,我看我们也可以兴办新兴宗教,你当教祖。筹措资金是我的事,把你捧上神坛尊为教祖。那就会有施主找上门来,所以比搞公司更容易发财,而且不用费力。” 宗一郎认真地反拨说: “靠宗教发财可不行。如果要搞新兴宗教,我要追求与传统的宗教完全不同的,一切都要讲道理的哲学。我要宣传人生不是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现代人容易理解普遍真理。” 藤泽每次见到宗一郎都会听到他充满自信的那句口头禅:“我一定要把本田公司搞成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梦想。”起初只是当做童话故事听听而已,可是经宗一郎颠三倒四说来说去的,甚至产生了错觉,仿佛明天就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厂家似的。宗一郎洗了藤泽的脑筋,藤泽被宗一郎的梦想征服了,并为实现远大理想开始发愤图强。藤泽在心里暗下决心:“我的工作是为宗一郎的梦想而敷设轨道上。只要架设坚不可摧的轨道,并行驶在这条轨道上,那么梦想肯定会实现。” 在丰田的创业者丰田喜一郎退出丰田舞台后,仅仅过了2个星期的6月25日,突然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军向丰田、日产、五十铃三大公司订了1万辆大型卡车的合同,丰田一下子扭亏为盈。战争特需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遇。在这种形势下迟早会出现摩托车的需求。 藤泽没有放过这个机遇。同年秋季他没有同宗一郎打招呼就买下了位于北区十条的450坪(1坪约3.3m2)的旧缝纫机厂,挂起了“本田技研工业东京工厂”的招牌。资金不管有多少也不够用。10月以自行车补助金名义从通产省贷到40万日元,12月又以自行车发明实施补助金名义贷到10万日元贷款。当然仅靠这两笔资金还是不能把事业纳入正轨的。 藤泽根据黑市的情报,凭他的天生的才能,从各种渠道筹措来周转资金。藤泽不仅从本来应该贷款给人家的销售店以股票为抵押倒过来借钱,而且通过不明底细的黑市金融业者,甚至通过过去的倒爷伙伴关系从华侨那里借钱。本田公司在1952年就开始向冲绳、菲律宾、台湾等地出口“梦想号”摩托,但这都是为了偿还信贷的出口。 “在当时藤泽除了偷盗和诈骗外,似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吧。”河岛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如是说。 东京通信工业(现索尼公司)在这时期也被资金问题困扰。创业者井深大每次都借助钱形平次的关系向知名作家野村胡堂借周转资金。野村凭借井深的介绍人的关系在公司设立之际也求过井深出资赞助。在这种关系下能求就求。索尼有这种流行小说作家的资助,但本田公司却没有这类慈善家的赞助。尤其关于资金,只有依靠藤泽想办法了。 从11月开始在东京工厂以月产300台的规模组装生产“梦想号”摩托车。发动机从滨松运到东京。进入1952年,宗一郎把生活和工作场所全部搬到了盼望已久的东京工厂。整天关在工厂正中央的一间不到一坪的小房子里,和助手河岛头碰头地在一张临时在旧桌子上搭成的绘图台案上争分夺秒地设计带有变速箱的4冲程顶置所门(OHV)发动机图纸。 宗一郎设计开发的OHV发动机以及后来宗一郎的得意门徒杉浦设计的,奠定本田轿车基础的CVCC发动机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动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本田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宗一郎设计的OHV发动机之前,无论是摩托车还是汽车,都采用安放在发动机两侧的旁开气门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能提高压缩比。同时还可以自由设计燃烧室形状。如果发动机尺寸相同,马力会增大一倍。这种设计是一项大胆的发明,使人联想起哥伦布把鸡蛋立在桌子上的那种勇气。新产品试制完成后,宗一郎固定把藤泽请到工厂征求他的意见。 “怎么样,这次的试制品,专务?” “好哇!不错。社长,用户正盼着这种摩托车呢。我是商人,所以我马上想到的是用户那喜笑颜开的笑容呀。嗯,不错。这种产品肯定能卖出去。我一定要卖给你瞧瞧!” 藤泽骑上定了形的试制车上,一边握着方向盘一边夸张地作出得意的动作,挑逗着宗一郎的虚荣心。不过,他虽然没有表现任何不满的样子但也没有忘记提醒宗一郎: “不过,如果用户角度来看,这个地方要这么改改就会更方便。而且会更好卖吆。本田先生,这对你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呀。我相信你有作到。” 被吹捧到这种地步,宗一郎绝不会有什么反感和不快。内心世界高尚的宗一郎这回会完全接受这个意见,无论如何也要接受这个意见,无论如何也要照着藤泽的意见改进的。 D型“梦想号”不出所料成了抢手货。1951年生产出搭载排量146cc的OHV发动机的“梦想号”。接着又把排量提高到175cc、200cc,与此同时生产也急剧上升。“梦想号”的销售要点在于高转速和大马力。“如果是好的产品,用户即使等上一段时间也一定会买的。”这是藤泽的销售哲学。 “本田慷慨激昂地激励推销人员,并向全国各地派出了推销员去开拓市场。推销员从藤泽那儿领取了相当于4.5个月的工资的旅差费,自己亲手制作产品书,带上这些材料四处奔波。当时是经费不足的时代。正是通过这些推销员不怕苦的努力,一点点增设推销店,终于奠定了月销1000台的体制。 这期间宗一郎在东京工厂的狭小的办公室里埋头开发“卡帕号”摩托车。这是在自行车上搭载排量50cc的红色助力发动机、并把白色燃料箱安放在后轮上的简易轻型摩托车。宗一郎喜欢红色与白色。 宗一郎起初开发的自行车辅助用A型发动机是把安放在自行车大梁中央的V型橡胶带作为变速器使用的,所以缺点是容易弄脏乘车人的裤脚儿。当然不适合女人骑。而“卡帕号”把发动机安放在后轮,克服了这个缺点。 当时以滨松为中心,全国各地有120多家助力自行车厂家,互相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本田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跃升为大型企业,就在于他打破了摩托车的既定概念。 <二> 本田生产的国内第一辆真正的摩托车“梦想号”掀起了销售热。然而提起当时巩固了经营地盘的摩托车,只有美国的“哈雷”和“印地安”,这种美国货看上去气魄不凡,一时占据了很大市场。美国货不大讲就节省原材料,看上去车身肥大臃肿,多余的部分很多。设计上坚固耐用,即使稍微碰撞到什么地方也不会轻易损坏。从外观上看很适合用于交通管理的警车。但是缺点是不适合在狭窄的胡同里行驶,或面条馆给客户送货用,而且价格奇贵无比,一般市民可望而不可及。 宗一郎的目标是为大众制造代步工具。而他精心设计的“卡帕号”恰好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和市民的实际需要。本田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始终以技术为商品的。本田开发的技术都是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在这个意义上宗一郎发明的技术格外的实用和朴实,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擅长“赚钱的机师”。日本经济在朝鲜战争特需和扩大生产的刺激下很快得到恢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出现了消费热。 ——今天的消费热暂还会持续下去。只要扩大生产体制,扩大销售网络,至少会月销一万辆—— 藤泽信心十足。但是光凭现有的销售渠道,即使在进一步挖掘潜在需求,毕竟很难完成1万辆的目标。要一鼓作气地增加销路就要投入大量的营业员,构筑销售网络。为此需要大量资金。刚从小型企业脱胎出来的本田公司不具备这笔巨额资金。任凭藤泽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筹措到这笔资金的。不花钱就没有促销的好办法吗?藤泽想出个“书信促销”的办法,即向全国5万5000家自行车商写信的方法。 “您的先祖在日俄战争后十分大胆地下决心经营进口自行车,因为当时并没有料到需要给自行车上链子啦,或修补轮胎之类的麻烦事。总之这已成了今天您们的生意。但是战后时代变了。用户需要带发动机的自行车。本田公司开发了完全符合这种需要的产品。完全没有故障。如果您感兴趣请回信为感。” 这就是书信的大致内容。信发出后大约有3万多家车行回了信。于是藤泽向表表示兴趣的自行车店回了信。 “承蒙您对我的产品感兴趣,不胜感激。谨此每户寄上一台车,价格19000日元。请您以25,000日元出售。这样您可以赚6,000日元。不过您把货款事前邮寄我方,或我方指定的银行帐号上。” 本田公司当时在社会还是知名度不高的公司。在各地方的自行车商店看来,即使发生兴趣,在货到之前寄货款也是冒险的事。藤泽自然也料到这一节,于是他跑到三菱银行请求京桥支店长亲笔给用户写信。 “本田公司是我们的用户企业,是信誉很好的企业。寄给本田公司的货款请寄到三菱银行京桥支店为感。” 由银行出面给用户写信,自然会产生信用。起初是5000家,最后达13,000家,自行车商站纷纷寄来货款。1952年仅“卡帕号”就确立了6,500辆生产体制。这个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转眼间达70%。“卡帕号”挖掘出了摩托车市场的潜在需求,奠定了市场估计生产和大批量生产的基础。“卡帕号”的货款每天进帐。“梦想号”在出厂后平均2个月后回收货款。零件的采购是进货后5个月付支票,所以手头现金有了富裕。新产品的开发有条不紊地进行。装载90cc的OHV发动机的新式摩托车“便利号”的设计也大功告成了。而车身的部分零件采用塑料的踏扳摩托车“儒诺号”也即将问世。作阵指挥技术开发的宗一郎和藤泽的销售战略密切配合,本田公司的经营一步一步走上了发展轨道。 “本田先生,我们家的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娃娃好像把我当成了能制造假钞的能手了。用我老婆的话说,‘本田大叔制作梦想号啦卡帕号啦什么的,我还明白,可是我家老公整天干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你瞧,她也莫名其妙的。因为我每天早晨都大声说一句‘好啦,今天我又要到银行搞钱去呀!’所以我的小孩真以为我是作假钱的了。” 这段期间就是在孩子眼里,藤泽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1953年本田公司脱胎与小型企业,迅速成长为月销售额4亿日元的骨干企业,买下了东京车站前的八重洲的98坪的土地,建设了占地面积75坪(每坪约合3.3m2)的2层公司大楼。从而把总公司从滨松搬到了东京。 职员人数也随之增加了。1952年3月,职工260人,第二年增加到1337人。仅1年就增加了5.2倍。虽然建立了新的公司办公楼,但是穿西服打领带的工作人员只限于管理部门的人。推销人员也同修理工厂的工人一样穿着打补钉的衣服。那是因为穿着打补钉的衣服的地方摩托商行的老板和用毛巾包着头的老板娘经常来公司一边参观大楼一边付货款的缘故。 羡慕西装革履,不愿在总公司里穿着打补钉衣服的职工也是大有人在的。对此藤泽严厉地批评说: “你们不要搞错了。对本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为我们销售摩托车的销售店的人们。他们如果穿着打补钉的衣服,我们也穿打补钉的衣服是理所当然的。作为经销商的老太婆跪坐在沙发里,我们也要采取同样的姿势坐着。” 后来被称为“后宗一郎,藤泽体制”的“四大天王”的西田通弘、河岛喜好和白井秀夫是在1950年进的本田公司,而另一位川岛喜八郎是在1951年进的本田公司。陆军技术军官出身的西田在战后曾一度进了专门生产铁锅和铁壶的“那须铝厂”,但是由于不适应这家公司,后来自立门户经营过专门为铝制品进行表面处理的小工厂。一度发展成拥有70人的小企业,勉强有经营下去。但是最后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经饭田桥职工介绍所的介绍,为了混碗饭吃,加入了本田公司。这是27岁的事。 这是本田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募职工。参加面试的是藤泽,而应聘者只有西田一人。当即采用。就这样西田成了没有任何后门的正规入社的第一名职工。接着是白井。大学毕业后曾入“东洋制钢厂”,后又转“纤维贸易公司”,最后辗转到本田公司。川岛先进“东芝”,继而加入“东海石油”,最后来到本田公司。在故乡四国当过英语教师的第二代会长(董事长)的冈村升是1951年入社的。 以上这些著名人物都是经人介绍中途入社的。所谓介绍,听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光通过职业介绍所或报纸刊登广告是招不到优秀人材的。所以有时甚至通过朋友的推荐来招募职工。为宗一郎和藤泽牵线搭桥的竹岛弘也在1953年作为常务而被挖到本田公司。 在典型的零细企业时代(小型企业时代)入社的冈村自己的董事长时代为了筹集低利息资金,积极地在欧美各国向证券分析员进行企业说明时,当他念到“成长为世界的本田的现状”这篇稿子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么又脏又乱的街道小工厂会发展到这么大吗?” 第一代董事长杉浦英男1953年进了本田公司。杉浦大学毕业后适逢就业难大时代,所以混进了父亲经营的拥有150名职工的中小企业。但由于他不适应工作,每天闷闷不乐。后来他下决心抛弃家业奔向新的世界,当时已28岁。 公司在什么地方都没关系。偶尔一则广告映入了他的眼帘。报纸上的招工广告写着“本田公司招聘高级职员”。密密麻麻的三行广告对杉浦来说太吸引人了。不过当时的所谓“高级”只不过是指大学毕业的意思而已。 本田是怎样的公司,是生产什么的公司全然不知。他按照广告指示的地点,找到了离考试会场东京板桥区很近的崎县白子工厂。白子工厂的确切地点是崎玉县北足立郡大和街的白子。穿着作业服的人,腰里挂着写有序号的牌子,骑着摩托,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朝着川越街道的方向奔驰。杉浦不好意思地怯怯生生地问这位考官兼向导: “本田公司是生产摩托车的公司吗?” “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就来考试的吗?算了,我也是在1个月前才来到公司的。我们的公司还很小,没有正规考试。因此取个号码牌,在川越街道作最后的考试。” 本田公司正式决定定期录用大学生是1953年的事。尽管如此,但也不是正式招募。第三代董事长大久保睿和原常务千千雄平等都应招了。在就业难的时代,这2位在毕业前还未定下来究竟找什么工作。于是经一位朋友(经销马达的朋友)的介绍去考本田公司。 没有什么笔试,而是一位入社不久的总务长简单地见了面,聊了聊,当场拍板:“好,采用了。如果方便的话明天就上班来吧。”很快就入了社。用大久保的话来说,“同杉浦那时候一样,入社时领着我到工厂的人神气十足,所以我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工厂,回答是昨天。当时就是这样的梁山泊时代。” 整个社会由于朝鲜战争带来了景气,经济很快复苏,虽然后来又萧条,但是本田工厂却一片繁忙景象,充满活力,人手短缺得很。 在东京神田的铁路桥旁边租借来的大楼里进行笔试和面试。本田正式定期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是1953年的事。54年春入社的大学生只有28名,这里面包括第三代社长久米是志,第四代董事长吉泽幸一郎,原专务中川和男以及原专务原田隆夫等著名人物。 久米喜欢汽车,曾投考丰日和日产2大公司但都未被录取。他安慰自己说,“正值就业难时代不能太好高鹜远了。在交通工具这点上,摩托车,汽车都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又接受了本田公司的考试。吉泽憧憬制造业,接受过当时大企业的考试,但是同久米一样都被无情地淘汰了,最后进了本田公司。(待续) 第三讲 争当世界一流 【内容提要】 ★​ 总公司由滨松迁移到东京,加快新产品开发 ★​ 新品种一问世月销售额突破10亿大关 ★​ 本田公司依然残存着学徒社会风气,本田宗一郎对职工大打出手 ★​ 藤泽武夫凶神恶煞,外号叫做“考基拉” ★​ 为称霸世界急剧扩大生产,引进美国先进设备,总投资近15亿日元。令丰田、日产自愧不如 ★​ 本田摩托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 产品积压、资金周转陷于困境、企业濒临破产 ★​ 藤泽武夫力挽狂澜,为转移职工视线,宣布参加TT车赛,弄得宗一郎骑虎难下 ★​ 宗一郎视察曼岛车赛时说,‘凭本田的实力永远赢不了’ 第3讲第1节 扩大规模,引进设备 “要是别的公司起初是不会珍惜你们这 些既年轻又没有社会阅历的毛孩子的,可是HONDA则不一样,寄希望于你们。不过谁如果想辞职随时都可以辞职” 每当新职工进公司时,宗一郎都要对大家讲这番话。HONDA公司在日本的企业社会中没有什么知名度,而且宗一郎和藤泽也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被大企业淘汰下来的大学生以及在原来的企业与环境磨合不好的年轻人,都纷纷投奔到这个中小企业。当然也有人刚来本田不久,由于不适应仍存在浓厚的学徒社会色彩的中小企业的公司作风,随后就离开了。自立性强的年轻人望着创业者的背景踏踏实实地工作。 把总公司由滨松搬到了东京后,宗一郎和藤泽以此为新的起点又开始了新的长征。书信作战大获奇功,强有力的销售网络建立起来了,“梦想号”摩托月产1000台,“卡帕号”超过5000台。尽管如此,在产品还未生产出来就统统卖出去了。许多人认为“摩托车终归是时髦产业,迟早要萎缩的。”但是藤泽不听旁论,坚定不移地坚持搞摩托车。他认为,“摩托车的保有量西德是240万台,英国和意大利各150万台,相形之下,日本才勉强达到20万台。从普及率上说,月产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拥有1400名职工的本田公司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车辆,汽车有8台,3轮车摩托有6台,和摩托车132台。摩托车虽说是自家生产的,但如果卖掉的话,折合2000万日元。所以如果创造不出远远超过这些车辆的价值的产品,就没有使用这么多车辆的意义了。但是本田公司之所以发展壮大起来,是因为推销员善于使用这些摩托的缘故。如果使用自行车就发展不到这种地步了。机械化、速度化是时代的大趋势。提供适应时代潮流的机械化商品就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摩托车的需求永远不会完结。摩托车绝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产业。 新产品的开发丝毫不放松。新品种一问世,月销售就轻而易举地突破10亿日元大关。资金周转也宽裕起来。人才随时可以补充,搞技术的,搞销售的,应有尽有。作为后备力量,定期招聘大学生。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生产设备的问题。本田公司的“卡帕”很抢手、市场销路看好、生产蒸蒸日上。但是各路商品市场竞争依旧激烈。稍一松懈,市场份额马上回落。为了加强经营基础,只有开发别的公司无法仿效的独特产品,并且采用精良设备,大批量生产,才能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 当时日本机床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之欧美大致落后10~15年。因此要配备最精良的机械设备,必须从欧美引进。如果采用日本国产设备,不仅性能差,而且价格昂贵,不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弘法(经营者)不择笔(设备)”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藤泽的想法是花钱买时间。 “本田先生,咱们要添置大量设备呀。请社长要亲自跑一趟美国,尽量购置性能先进的设备吧!钱嘛,有我想办法筹措。” 藤泽向宗一郎提出了大胆设想。宗一郎1952年4月搞了许多包括小型发动机在内的发明创造,对社会作了贡献,因而受到很高评价。在他45岁时获得天皇授与的蓝缓褒章(天皇受给企业家的最高奖赏),公司士气高昂。假如宗一郎和藤泽到别的大公司工作的话,那么充其量只能爬到科长的位置而已。而现在是出色的中小企业家,是经营管理者。 宗一郎采纳了藤泽的建议,同年11月只身一人飞往机械王国美国。他在美国考察了一个月,投入了3亿日元购置了100台最先进的机床设备。不知为什么这里面还有本来就不是用于生产摩托车的,美国格林公司制造的螺旋齿铣床。接着1953年1月升为技师的河岛又去了德国和瑞士订购了31亿5000万日元左右西德设备。在家里留守的藤泽分秒必争地展开了扩大经营的战略。 1952年2月首先在名古屋,继而在四国(高松)、大阪、九洲(福冈)等地创设了支店。另一方面又以按月分期付款方式买了崎玉县的工厂。在清理这座工厂时,宗一郎只提出了一点指示: “工厂就那样原封不动地使用,但是只有厕所要改成洗水厕所。人要制造干净漂亮的产品,必需把吃饭和拉屎的地方搞的干干净净才行。” 在指掌财物大权的藤泽看来,资金是有限的,有钱要用到刀刃上,但是这是宗一郎对制造产品的小小要求,不能反对,所以还是照办了。 接着在1953年1月在崎玉县的大和街又买了3万坪的土地,开始修建大和工厂。同年7月,又买下了滨松飞机连队旧址的2万坪土地。几乎在同一时期修建3个新工厂。设备投资额,包括购置机械在内达15亿日元。当时丰田、日产、每年设备投资也不过5-6亿日元而已。本田公司在1952年刚把资本金由600万日元增加到1500万日元。而这次的设备投资是资本金的100倍。 如果事与愿违的话,公司岂止衰败,简直会破产的。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冒险投资。1953年元旦节过后到春节,宗一郎和河岛订的机械设备陆续到货,安装调节器试工作很快完成了。从夏季到秋季3个工厂也先后开始投入使用。 支撑本田公司初期发展的“卡帕号”、“梦想号”等摩托车产品的生产重心逐渐从十条的东京工厂转移到新工厂,东京工厂成了公司职员研修中心。8月本田满怀信心推出“便利号”摩托,12月增资4倍,把资本金提高到6000万日元。1944年1月在东京股票市场公开上市股票,同时又推出了坐式摩托“儒诺号”。公司职员对本田公司充满信心。事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质量优秀的产品没有国界。只瞄准日本市场的日本第一不是真正的第一。优秀的外国产品一旦打进国门,仅仅是日本数第一的产品就会被打败,只有世界第一才能保证日本第一。所以我们要争当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家。” 宗一郎站在柑桔木箱上,对东京工厂的职工发出了向世界第一的目标进军的号召。这是在决定采购大规模设备之后不久的1952年的事3座新工厂竣工后的1954年3月公司内部小报上又大肆渲染:“我们公司现在已引起行业界的瞩目,恐怕用不了几年就一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家。”(待续) “本田先生,您想不想参加曼岛的摩托车赛呀?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我来起草参加车赛的宣言书。” 曼岛车赛创立于1907年,是环绕周长60公里的小岛跑7圈总共420公里的世界最具权威、而且条件苛刻的摩托车道路竞赛。这个比赛早已受到世人瞩目。在比赛期间将有10万观众从各国来到这个狭小的岛屿观战。如果夺得冠军,那么证明摩托车的性能是世界最精良的。 “既然制造摩托车,就应该参加世界性大赛,夺取冠军。” 这时藤泽想起了创业初期和宗一郎促膝谈心时宗一郎不止一次提到这句话。并把它重新捧了出来。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策划活动。藤泽企图创造“HONDA=摩托车=宗一郎”的形象,克服这场危机。如果这个策划活动成功,那么毫无疑问,宗一郎就变成了“HONDA教”的教祖了。 日本的摩托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很落后的。本田为了了解与外国存在怎样的差距,参加了那年1月在巴西的圣保罗举行的国际车赛。结果,尽管这是个二流的车赛,但在参赛的22台赛车中仅拿了第13名,大败而归。本田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排不到名次,这一点宗一郎比谁都心里清楚。尽管如此,还是在世界上亮了相。 “曼岛车赛是世界一流的车赛吧?很有意思。试试看怎么样?不可能马上取胜,但总有一天会拿冠军,令世人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尽管宗一郎长期以来一直把经营权完全交给藤泽,自己从不过问,但是他深刻地感到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得知藤泽的意图后,宗一郎下决心让自己‘当一名演员’。 正当资金周转困难重重,告贷无门之际,3月20日,藤泽以宗一郎的名义草拟了一份参加曼岛大赛的宣言书。 我的童年时代的梦想是用自己制造的汽车称霸世界的汽车大战中。但是在称霸世界之前,我一直首先致力于企业的安定,精密优良的设备,优秀的设计上,竭力为国内用户提供优良的实用车。所以时至今日无暇倾其全力于摩托车赛事上。 ……,…… 在确立了绝对自信的生产态势的今天,恰逢机遇。在此决意参加明年的TT大赛。 ……,…… 在向世界夸示日本的机械加工的真正价值之前,必需追求它的真价。我本田技研的使命在于日本产业的启蒙,在此我披肝沥胆,与诸君共同发誓:为TT大赛夺魁不遗余力,共同努力。 此宣言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社长 本田宗一郎 宣言写得具体,所写内容几近檄文。职工们读后无不为之感动。感动之余,早已把本田濒临破产的危机忘在脑后了。 藤泽这时候又导演了一出戏。在支票结算日期到来的6月10日之前,他以视察曼岛车赛为名派宗一郎出访欧洲。其目的有两个:一不想给宗一郎造成太大压力:二又要给社会和
/
本文档为【本田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