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马军团全史

2011-05-27 6页 pdf 189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6430

暂无简介

举报
罗马军团全史 罗马军团全史 (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 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 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 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 30年,以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 斯特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 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 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 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 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
罗马军团全史
罗马军团全史 (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 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 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 国的中流砥柱——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了公元前 30年,以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 斯特皇帝)平定罗马内乱和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治下的埃及为标志,罗马名副其实地掌握 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其后,在以罗马为首都的 4个世纪和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的 10个世纪里,这个前所未有的大 帝国不仅继承了从奥利安到古希腊的各大古代文明并使之流传后世,更起到了东西方文明交 流桥梁的作用。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 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 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 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 共和中期(公元前 3世纪到公元前 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 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 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 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 4个兵 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 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 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 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 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 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 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 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 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 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 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 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 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 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 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 10个营(科 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 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 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 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 60至 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 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 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 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 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 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 兵则由各包含 32人的 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 300人。 到公元前 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 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 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 2名法务 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 2个构成的总 人数约为 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 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 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 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 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年至 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 多达 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 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 25个军团 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 200米、纵深 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 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 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 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 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 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 但在公元前 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 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 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 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 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 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 1世纪到公元 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 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 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 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 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 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 157至公元前 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 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 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化。新一代步兵 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 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 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 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 6个 排,每排兵力为 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 5个 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 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 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 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 2000到 3000人,最多不过 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 4个骑兵队共计 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 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 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 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 49年到公元前 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 兵力多达 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 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 3 个军团在公元 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 30万人。在奥古 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 位为每营 480人的步兵营和 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 2至 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 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 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 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 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 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 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 ——帝国皇帝。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 3世纪到公元 7世纪)——机动野战军 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 96至 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 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 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 到了俗称“公元 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 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 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 324年到 337 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 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 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 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 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 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 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 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 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 挂圆盾、右手携长达 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 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 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 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 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 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 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 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 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 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 大。 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 3 个营构成,兵力约为 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 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 1000到 2000 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 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 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 元 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 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 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 5个近卫骑兵团。 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 3倍,约有 100万人。 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 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 垮帝国本身。 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 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 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 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尤斯提尼阿努斯大帝(在位公元 527年至 565年)再征服 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 提高。 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 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 尤力阿诺斯大帝(在位公元 361年到 363年)以及贝利萨里乌斯、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 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 身手。 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 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 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 拜占庭中期(公元 7世纪到 11世纪)——“特玛”(军区) 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在位公元 610到 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 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 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 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 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 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 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 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 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 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 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 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 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 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 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 4米的长枪和剑。 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 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 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 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 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 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 是剑和长约 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 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 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 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 为主要武器。 在公元 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 31个军区;到了 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 46个。 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 2到 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 3000到 15000之间。每 个军团由 2到 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 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 256人,骑兵 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 3至 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 顿),每个军团由 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 3至 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 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 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 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 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 (1066 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 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 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 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 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 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 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 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 十字军(公元 1096至 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 1081 到 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 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 作战方面也很有。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 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 从公元 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 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 规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 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 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 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 公元 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 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 训练与指挥调度了。 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 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长达 2000年的罗马军团兴亡史,正好反映出一部罗马国体、政体变迁 的历史。这个国家始于农业立国的都市国家;历经支配地中海贸易的广域国家;再生为强力 官僚和教会支撑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最终以中世纪型封建君主制国家而亡。衷心希望本文能 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反思罗马帝国社会体系与军事体制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个契机。 感谢读者诸兄耐心阅读至此。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是日文版《历史群像》系列和其他日文版的 罗马史料,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对其中的音译部分(例如兵种名称/各级军事单位的译名 等等)做严密的考证,望读者见谅。仓促成文,错漏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本文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全文完整,谢绝随意删改。
/
本文档为【罗马军团全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