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2011-05-28 6页 pdf 494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8402

暂无简介

举报
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万闻华方长春 内容提要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精英的兴起提供了新的 历史舞台。那么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到底表现出何 种特征呢?通过对精英的“循环”与“再生产”的争论的梳理,人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表现 出既包含有“循环”又包含有“再生产”的复杂特征,而这种复杂性正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的特殊性所次定的。 关键词社会精英精英循环精英再生产 市场转型 。‘ “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
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万闻华方长春 内容提要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精英的兴起提供了新的 历史舞台。那么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到底现出何 种特征呢?通过对精英的“循环”与“再生产”的争论的梳理,人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表现 出既包含有“循环”又包含有“再生产”的复杂特征,而这种复杂性正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的特殊性所次定的。 关键词社会精英精英循环精英再生产 市场转型 。‘ “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中国社会所带来 的本质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资源配置方 式的变化直接推动着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整个社会利 益格局的重组,为各类社会精英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新的 历史舞台。尽管官方档案和学术话语较少使用“精英”一 词,但是,拥有大量经济财富、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具有 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和亚群体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否认 精英社会到来这个事实。①随着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调 整和精英成长环境的变化,权力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 构中的地位也随着其他优势阶层的兴起发生了变化。有 论者(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为代表)认为,随着市 场化改革的深入,权力精英开始让位于直接受益于市场 的经济精英,这种精英的转换可以概括为“精英的循环”,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权力阶层的优势依然保持,新 兴的经济精英要么来自于“再分配”时期的权力阶层,要 么与权力阶层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种观点被概括 为“精英的再生产”。有关社会主义转型社会的精英生成 机制的讨论持续了十几年,始终难有定论。在当前中国 社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精英的生 成机制到底表现出何种特征呢? 市场转型与精英群体的类别构成 精英阶层的构成情况及其生成机制最能体现一个社 会的阶级阶层状况。意大利学者帕累托较早在政治学意 义上使用了“精英”这一概念,并使之普遍化。精英是由 人类活动领域中能力最强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公共或私 有组织中占有战略性地位,这些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军 队、公司、工会、传媒、教育、宗教等。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三 个基本的精英群体,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 就精英的类别构成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是经济精英伴随着 市场经济而兴起。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社会的精英构成 在类别上表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即精英主要是指政治精 英。李强曾经道,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前,政治精 英群体太庞大,经济精英群体(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基本消失了(被管理企业的政治干部所替代),技术精英 群体虽然一直维持着,但是在1957年以后也受到了很大 打击。④当然,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政治精英一度在数 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但相对于其他阶层或群体来说, 精英群体所拥有的优势是相对有限的。魏昂德(Andrew G.wald盯)在讨论社会转型与精英机会时指出,“在计划 经济中,除了那些位于政治系统顶端的人外,党的精英的 收入和物质性的优待条件是适度的,并且相差很小⋯⋯ 以市场经济的标准——以及今天转型经济的标准——来 看,计划经济模式中精英们的经济特权是相对有限的”。 政治精英优势地位的相对性可以用白威廉(WiJli锄Pnh) 等所认为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去阶层化”观点进行解 释。 119 万方数据 弘箍擎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正 如前文所言,中国社会的精英无论是在类别构成上,还是 在生成机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类别构成上来 说,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精英的兴起。以私营企业主为 例,1995年全国私营企业主为134万人,1999年为332.4 万人,2001年为460.8万人,2004年达948.6万人。③并 且,精英群体的相对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 陆学艺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课题组”在2001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以职业为分类 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 准,将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分为十大阶层,其中具有优势 地位的阶层依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 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④。该课题组 还将整个社会阶层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处于社会上层的 主要包括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 人员及大私营业主⑨,而所谓的社会上层应该就是本文 所谓的精英阶层。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为例,陆学 艺等的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 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 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⑥ 市场转型所导致的中国社会精英在类别构成上的变 化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争议,引起争论的是中国社会 阶层化的机制,以及最能体现分层机制变化的精英生成 机制。在古典社会学时期,有关社会结构的讨论中,亚细 亚社会的独特性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通关注。尽管有论 者试图将工业化国家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分层规律推及 到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但这种观点很快遭到人 们的反对,这些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层与 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政治权力和国家对资源的集中分配成为人们地位获得的 主要机制,或者说国家权力及资源的国家集中分配成为 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社会阶层化的基础。有论者曾指 出:“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三十多年中,国家倡 导并在实践中推行‘持续的阶级斗争’。不同‘阶级(成 分)’被政治、家庭和职业标准加以界定;阶级标签被用于 政治运动的大众动员以及生活际遇和生活身份的分配。 这是一套被政府及不同部门设计、支持乃至操纵的阶级 系统(或者说是‘社会主义阶层’)。”⑦这在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的最初时期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就中国的情况 而言,在这一时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精英”阶 层地位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而原来处于相对较低地位的 工人和农民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当社 会主义制度确立下来之后,当新的统治结构稳定下来的 时候,社会阶层结构变得相对稳定,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单 120 位等制度设置,使得社会流动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在国家再分配体制中所处的位置,因而他们的经济利益 取决于他们在国家再分配体制中的权力地位,以及他们 接近被国家高度集中的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大小”④。 改革开放以来的总的趋势是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国家 全面控制社会资源的状况在逐渐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变 革过程中。特别是随着2l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 建立起来,中国社会阶层化机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或者说中国社会的精英生成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市场转型与精英循环 1989年倪志伟在一篇论文中明确提出了“市场转型 理论”⑨,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是:在市场机制 逐步代替再分配机制的过程中,社会权力结构将发生变 革,进而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在市场化过程中再 分配阶层的权力与特权开始向市场让渡,市场改革创造 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新的机会结构,削弱了再分配部门的 垄断地位,市场为再分配以外的经济部门获取经济利益 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再分配权力衰落的同时,市 场带来了更多的平等化效应。这一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 命题构成,即市场权力命题、市场刺激命题和市场机会命 题。市场权力命题认为,市场转型会导致资源控制的权 力更多地向市场交易转移,即更多地从再分配者向“直接 生产者”(directmducer)转移;市场刺激命题认为,向市场 经济的转变意味着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由于直接生产 者在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讨价还价的权力,市场经济比 再分配经济更能提供对直接生产者的强有力的激励;市 场机会命题认为,市场化改革将创造出新的流动渠道和 机会结构,与再分配部门相比,市场将成为社会经济流动 的另一条渠道,企业家将成为新的社会精英。他根据这 三个论题推导出10个可经检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 类假设是:政治资本贬值假设,即再分配向市场转型。政 治资本相对于市场资本出现贬值,相对于再分配者,直接 生产者的受益更多;人力资本升值假设,即向市场经济转 型导致人力资本收益的提高。倪志伟使用了1985年在福 建30个自然村624户的抽样调查的资料,来分析和验证 了他的假设和论题。 市场转型理论实际上是要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 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再分配权力的变化。按 照市场转型理论的观点,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再分配精英 (即所谓的政治精英或权利精英)的优势地位将下跌,取 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中兴起的经济精英。从这一点上来 看,就精英的生成机制而言,市场转型理论所体现的是所 万方数据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谓的精英循环论。精英循环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 转型过程中,以政治干部为代表的旧精英的存在基础不 断弱化乃至丧失,在这部分人中出现了实质性的向下社 会流动,而由于新的机会的出现,原来的非精英群体中形 成了一批新的精英。⑩ 权力维续与精英再生产 市场转型理论的提出遭到了普遍的质疑,特别是针 对再分配权力衰落的质疑。罗纳一塔斯(Rona-Tas)利用 在匈牙利的实证调查资料证明了干部阶层并没有像市场 转型理论所预示的那样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在私有化 过程中大获其利,也就是说再分配权力依然保持着优 势。①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罗纳一塔斯认为,在市场转 型过程中再分配权力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次转变是拥 有再分配权力的人将权力转化成了社会网络资源,这是 权力向网络资源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社会网络资源变 型为私有财产。经由这两个转变,再分配权力的优势得 以延续。边燕杰和约翰·罗根(JohnbgarI)通过对1978年 至1993年天津市的改革进程和人们收入变化的研究再次 强调了再分配制度的惯性作用,即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特性,认为中国改革是在执政党地位和单位制两大制度 未发生根本动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保证了政治权力 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再分配权力因此得到维续。@白威 廉(WilliamL.Parish)和麦宜生(EthanMichel枷)则提出政 治市场的观点来批评市场转型理论,他们认为,政治市场 的关系影响着利益的分配,并且影响着经济市场的运行, 所以政治资源、政治权力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将不会贬值, 对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将会继续保持优势。@再比如魏 昂德(AndrewWalder)的“政府即厂商”观点@,林南的“地 方市场社会主义”观点@,戴慕珍(JeanC.Oi)的“地方政 府社团主义”(10cal咖lecoq础m)观点等,都在不同程度 上对“市场转型理论”提出了质疑。 市场转型理论实际上是工业化逻辑的延续与发展, 它的潜在逻辑就是,一旦国家权力的干预被削弱,工业化 的逻辑就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显现出来,而从再分配向 市场的转型正是国家权力干预削弱的动因和表现。@按 照工业化逻辑,在工业社会中,社会选择的理性化程序强 调人们地位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和能力。但工业化逻辑并 不一定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⑩,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对工 业化逻辑有着消解作用,也就是说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国 家权力的干预压制了工业化逻辑的显现,或者说国家权 力的强力作用代替了技术和经济理性在社会阶层化过程 中的作用。上述“政治市场”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展开的,而一些学者也正是从强调国家权力(政治)对社 会分层过程的影响开始对精英转换展开讨论的。周雪光 用“政治与市场的共变”模型来描述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 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他指出,在中国,国家 启动改革和市场推进是经济转型的两个主要动力源泉, 这两个动力促使政治和市场在互动中共变。根据政治与 市场共变的分析,周雪光对于传统市场转型理论有关再 分配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区分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再 分配国家的撤出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推进。新制度的出现 通常采取一种与现存规则、权威关系和可用的解决 相结合的方式——如社会网络、地方公司主义(10calC,91'po" 哪i鲫)和代理关系(clientrelationship)等。因此,我们需要 考虑一种新的制度——它超越了再分配和市场的概念以 及它们对分层所产生影响的有关论述。孙立平提出了总 体性精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转型是在政体连 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权力的延续性使得精英形 成理论所谓的不同资本的独立性和不同类型资本之间的 可转换性条件难以成立,因而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精英 的形成过程就表现为,不是不同类型精英之间的转换,而 是在过去十几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 政治资本和总体性资本的精英集团@。宋时歌的“权力 转换的延迟效应”研究同样强调政治的稳定性导致的于 都权力的延续∞。 上述对再分配权力维续的各种观点,就精英的生成 机制来说,实际上是强调精英的再生产作用。精英的再 生产理论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精英主 体在改革前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是由一 种类型的精英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精英。@这种观点被 新近的一些经验研究所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有关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 表明,前文所述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社会流动上 所表现出来的是,具有代际继承性并且多进少出的特 点@。而陈光金通过分析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等机 构的有关私营企业主的多次调查的数据。得出了这样的 结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主 要机制从所谓的精英循环转变为精英复制。这可能意味 着,对其他普通的社会阶层(工人、农民)而言,这个社会 阶层的边界正变得日益封闭”∞。 有关精英生成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市场转型理论包含着这样的理论假设,那就是随着 市场机制的推进,社会机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机会结 构的变化有助于社会的平等化,因为它为新的群体或阶 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然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却表 明,在市场机制引入的初期,社会不平等程度确实有所下 121 万方数据 江瑶拳早了 降,但随后(如中国从舳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不平等程度 又开始快速上升,那么市场机制是有助于社会的平等化, 还是恰恰相反呢?泽林尼曾指出。“无论是市场还是再分 配,并没有固定的平等或不平等的后果。他们的后果依 赖于他们根植于其中的更为广泛的宏观制度环境”@。 也就是说,不平等现象与经济的整合原则并没有必然的 联系,而经济整合原则背后的制度环境才是更为关键的 原因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越来越多的后续研究都 不同程度地将市场转型与精英机制,或者说将市场转型 与社会分层机制纳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情景之中 进行讨论。 魏昂德在新近的一篇论文中,从两个维度考察了社 会转型与精英机会之间的关系,即政治变革的广度和对 侵占公共资产的限制。而对侵占公共资产的限制决定于 政策和监管环境。依据政治变革的广度的高与低以及对 侵占公共资产限制的高与低,魏昂德划分出四种经济转 型的类型。在他看来,中国和越南的经济转型属于第二 种类型,即政治变革广度低,对侵占公共资产的限制高。 在这种经济转型中,政体变迁并没有危及干部的地位。 干部凭借职位可以获得潜在的高收入,但他们侵吞国有 资产的机会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干部不会辞职下海,下 海经商的通常是因为职业并不优越而萌发强烈动机的 人,他们所受的限制也较少,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转变为所 谓的经济精英。 在笔者看来,精英的生成机制离不开具体的制度情 境。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由于制度变革的渐进性、既有制 度和文化传统的惰性,加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及其变革 的特殊性等因素的作用,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转 型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资源配置 方式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又有别于西方的“市 场化”国家,而是两种制度共生的一种转型形态。在这样 一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精英的生成机制必然表现出独 特性和复杂性,而所谓的循环与再生产都只是理想类型。 当前中国社会精英的形成机制既包含有“循环”的成分, 又包含有“再生产”的成分。就权力精英总体而言,其因 职业地位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并没有因为市场机制的引入 而削弱,但权力精英也并非如再生产理论所谓的那样,转 变为经济精英或将其权力上的优势转变为市场中的,或 者说经济上的优势。与此同时,市场也确实为那些无优 势背景的人(即原来是非精英)提供了成为精英的机会。 如果说“循环”和“再生产”两种机制在当前中国社会 精英的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的话,那么两者是什么样的关 系呢?哪一种机制居于主导地位呢?孙立平在总结布达 佩斯学派的研究成果时指出,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 122 场转型国家,主要是东欧,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 社会中,市场转型是与政体的断裂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 着在大规模的市场转型发生之前,政体和主导性的意识 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中国的改革过程是 “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在其实质性内容的层面上, 强调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础上的自我 完善。政治体制的连续性是“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 对这种改革过程的另一表达方式是“增量改革”,即在原 有的因素或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对新生长 出来的因素实行新的体制。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没有同 时伴随政权的更替,政治资本的强势地位并没有受到削 弱。其直接的意义在于,即使是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甚 至是在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整合机制的情况下,政治权力仍然继续保持着对其他类 型资本的控制和操纵能力。@如果说“政治(权力)”和“市 场”共同作用于精英生成过程的话,那么从孙立平的上述 观点中可以看出,前者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实,在支撑 东亚社会现代化的两种体制中(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 政府体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市场体制则从属于政府 体制。这主要取决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政府在经济发 展中引入市场因素,即在强大的政府能力的基础上构建 市场框架。中国的发展同样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后发模 式”,它一方面希望释放市场和社会的能量,但同时也意 识到,政府必须垄断资源以便动员资源,然后才谈得上市 场的自主发展,在此威权模式下,国家(政府和政党)的影 子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前述“再分配”精英,或者权 力精英的地位和作用刚开始时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市场化 而下降或削弱,实际上国家或政治权力可以用转化了的 形式持续其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权力衍生论”回 的观点就是对这种转化了形式的政治权力持续作用的论 证。在“权力衍生论”的观点看来,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 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 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 力”,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 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 着作用。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 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 的动力基础固。另一方面“市场”确实也孕育了一些新的 精英,从身份上看,这些精英似乎与政治不存在多少关 联,他们的兴起使得精英的生成表现出了一些“循环”的 成分。但从财富的获取方式上看,政治是他们的首选依 附对象@。这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精英的成长模式是 一种“政治依附性积累”∞。 有学者以社会资源分配的结果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 万方数据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最终依据,提出“政治性分配”(建基于国家权力基础上的 一种资源分配形式)与“功能性分配”(市场依据社会部门 及社会成员对生产力的贡献,通过直接的初次分配的一 种分配方式)这样一对概念,并分析了这两者与阶层分化 的关系,认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推进的是一种政治性分 配部分退出与功能性分配渐次渗透的分配方式,这一过 程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分配结果的变化,从而使社会的 阶层结构发生相应的分化与变动。其实“政治性分配”和 “功能性分配”只是一对理想类型,在“政治性分配”渐次 退出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现有体制条件下,政治权力 对“功能性分配”的干预作用,或者“功能性分配”对政治 权力的依附作用,而这是这种作用的存在,才使得当前社 会精英的生成过程中表现出双重的特征。 ①圆@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 社会科学)2005年第l期。 ②李强:《建立精英循环的富人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2 年终特刊。 ③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353页。 ④⑤⑥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1年版.第8,9、10页。 ⑦李静君:(of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载《当代中国社会分 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⑧@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第33、139—155页。 ⑨Nee,Victor。A岫0fMarketTnmsifion:FromRedistributiontO Market,Alnedc,mlSociologicalR嘲.1989,V01.54,PP.663— 681. ⑩@⑦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浙江学刊> 2002年第3期。 @罗纳一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国外社 会学>1996年第5—6期。 @Ⅸ蛐Yanjie&JdmL0鲫,Markel"TransitionandthePersistenceof Power:TheQl峨StrafficationSysteminUrbanOdna,Amed- 啪fmciologicalReviaq,1996,V01.61,pp.739—758. @W.Padsh&E.Michelmn。PoliticBandMarkets:DualTmnd'onna- tiers。Ame施[1kumal0fSociology,1996,V01.101。PP.1042一 l∞9. @安德鲁·沃尔德:《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国外社会学> 1996年第5—6期。 o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 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5—6期。 ⑩方长春:《从“再分配”到“市场”——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研 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⑩Giddons,Anthong,TheClassStmctore0ftheAdvancedSociety, NewYork:脚&Row,1973.转引自李春玲《断裂与碎片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年版,第62页。 @ZhouⅪleglmg,Ecxglo耐cTrandonnationandIncomeInequalityin Urbana】tinaIEvidencefromPanelDate.Amd'icmlJ,mml0fSod— ology.2000.V01.105,pp.1135—1174. o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 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 1998年第3期。 o陈光金:《从精英循环到精英复制——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 形成的主要机制的演变>,《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泽林尼、科斯泰罗:<关于市场转型的争论:走向综合?>,载边 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of国社会科 学)2002年第5期。 ⑦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种权 力衍生论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15年第4期。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5期。 ④玛丽亚·乔纳蒂:《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一国家体制>。吉 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 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万闻华,1974年生,南京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方长春,1973年生,社会学 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丁惠平) 123 万方数据 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 作者: 万闻华, 方长春 作者单位: 万闻华(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方长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刊名: 江海学刊 英文刊名: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008(1) 参考文献(25条) 1.谢岳 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 2005(01) 2.李强 建立精英循环的富人机制 2002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5 4.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2001 5.李静君 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 2006 6.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2004 7.Nee,Victor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1989 8.孙立平 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期刊论文]-浙江学刊 2002(03) 9.罗纳一塔斯 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 1996(5-6) 10.Bian Yanjie.John Logan Marker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 1996 11.W.Parish.E.Michelson Politics and Markets:Dual Transforma-tions 1996 12.安德鲁·沃尔德 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 1996(5-6) 13.林南 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运行 1996(5-6) 14.方长春 从"再分配"到"市场"--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6(01) 15.Giddens,Anthong 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y 1973 16.李春玲 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 2005 17.Zhou Xuegua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e 2000 18.宋时歌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1998(03) 19.陈光金 从精英循环到精英复制--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主要机制的演变[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 2005(01) 20.泽林尼.科斯泰罗 关于市场转型的争论:走向综合? 2002 21.孙立平 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2(05) 22.刘欣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23.刘欣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5) 24.玛丽亚·乔纳蒂 转型--透视匈牙利政党一国家体制 2002 25.谢岳 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 2005(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hxk200801019.aspx
/
本文档为【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精英的生成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