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2011-05-29 7页 pdf 409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3002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第2z卷第2期 2002年3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杜台科学版) Journa[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f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Vol22No.2 Mar2002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应 骥 (三峡联合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本文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催质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撂讨了日奉 天和民族起源问题.提出绳文人潭于我周古代越乐民硅(属南亚人种),弥生人中的外采系弥生人...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第2z卷第2期 2002年3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杜台科学版) Journa[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f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Vol22No.2 Mar2002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应 骥 (三峡联合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本文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催质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撂讨了日奉 天和民族起源问.提出绳文人潭于我周古代越乐民硅(属南亚人种),弥生人中的外采系弥生人源于东矗中耒西迁的 氐羌系民族先民(属北亚人种).地文系弥生人源于末盔中的礁系民族先民(属南亚人种)的看法。 关键词:大和民族,族源j东点}氐羌F灌 中图分类号:K3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2)02—0064—05 日本大和民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何旗?这是迄 今为止尚元定论的世界性民族疑难问题之一。过去曾 有过南来说(即主张源自东南亚地区的南亚人,主要 是古马来人之说)、北来说(即源于东北亚地区的北亚 人)。近来较有影响的新说,是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 说”。此说认为最早抵达日本的是3万多年前来自东 南亚的南亚人,他们就是绳文人。2300余年前,由北 亚(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地)经朝鲜去日本的,则 是属于北亚人中的弥生人。今天日本本土人的血统 中,北亚人约占七成,南亚人只占三成。此说实质上是 南来说与北来说之和,二者兼而有之。 笔者认为,此说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南来也好, 北来也好,归根结底都是源自古代中国东部,东南和 东北,也就是说,绳文人应源自我国古代的於越人(即 闽越与瓯越的先民);弥生人则源自我国古代的东夷 人。换言之,弥生人中的北亚人,很可能源自东夷中的 氐羌系先民,口1而弥生系中的南亚人则源自东夷中的 濮人。 一、绳文人源于古越人 按一般说法,日本列岛原为无人岛。那么,从什么 时候开始有了人类呢?日本学者长谷部言等人通过对 直良信夫于1931年在日本兵库县明石郡大久保町西 八木海岸的洪积世地质层中,发现原人腰静化石(复 制模型)的一系列研究、分析,断言它是日本祖型人 种,定名为“明石原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单一人 种说。此说的中心之一是这样说的:明石原人的 后裔们,因缺乏资料,情况不明。不过他们的同类却在 中国江南生息繁衍,并至少于更新世后期就已取道台 湾、琉球一线,来到El本。此时,朝鲜海峡、津轻海峡业 已形成,只有中国江南仍与日本相连。 明石原人的发现,证实日本在很早以前就已有人 类居住。虽说明石原人是从猿人进化过来的,但它们 毕竟不是真正的人,还远远谈不上种族、民族。 笔者认为,明石原人的同类在我国江南一带生 息、繁衍,并至少于更新世后期取道台湾、琉球一线抵 达日本的推测,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世代生活在我国 东南沿海的古越人,无疑是在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 时代这10000多年间就已抵达日本。据《新情况、知识 大辞典(年鉴)》(1995)记载:El本考古界经C1‘测定 得知,大致距今约12000多年至2000多年前的日本水 稻耕作开始之前这近10000年问,是日本绳文时代。 这个时代人们主要靠渔猎、采集营生,使用绳纹陶。绳 文时代就是指使用绳纹陶的时代。 绳纹陶是印纹陶的一种。它是用草绳在土坯表面 缠成道道圆环,然后在它上面拍打压印出图案纹样的 古陶。日本的早期绳纹陶多圆底器。这种式样的古陶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也常有出土,它无疑是古越人所 遣。日本出土的绳纹陶,最早的距今已有10000多年, 因此绳文人很有可能是早在10000多年前就已沿着 台湾、琉球大陆桥东迁日本的古越人,他们应是闽越、 瓯越人的先民——於越人。 待到陆桥沉没,形成台湾岛和琉球群岛之后,是 收稿日期:2000—10·15 作者简介:应骤(1930一).男,上海市人,重庆市三蛱联台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日本民族及其语盲文化。 64 万方数据 第22卷 厦骥z日本太和民族探源 不是就像有些日本学者所说的那样,从此日本与外界 的联系中断、成了孤岛呢?事实并非如此。据日本1981 年出的《现代用语基础知识》记载:日本考古界于1975 年在日本福井县二方町乌浜鲥川的干涸河床上,发掘 绳文文化前期至中期的贝冢遗址时,发现了精巧的木 制磨制石斧柄、红潦木梳、红漆木容器、独木舟、桨等 绳文前期的木制遗物,还发现了核桃、橡子、葫芦的外 壳及种子、绿豆等物。葫芦原产非洲尼日尔,大致在 6000多年前即已移植到东南亚;绿豆原产印度,经东 南亚传播到中国,井于6000多年前传到日本。这个鸟 浜贝冢是6000多年前绳文人的遗址,它以铁一般的 事实证实:即使陆桥沉没,日本列岛也不是与外界毫 无联系的孤岛。当时仍有越人东迁日本。这些人不是 靠陆桥,而是凭着勇敢机智和高超的航海技术,利用 流经台湾、琉球直达日本的黑期,以简陋的独木舟和 原始桨远航东洋的。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文物告诉我 们,当时越人已能驾驶独木舟航海,并已掌握丁制作 木器和制漆技术。因此鸟浜贝冢及其遗物,很可能是 6000多年前从中国东南部东渡日本的越人留下来 的。 在这以后,越人是否就停止东渡了呢?没有。据 《粱书·东夷·倭》的记载称:倭人自称为“吴太伯 后”。吴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他 与兄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习,断发文身,成了 当地君长。所谓“吴太伯后”,并不是说来者(倭人)真 的就是吴太伯后裔,它的含义应该是说自己是吴太伯 治理下的子民,即是国臣民。吴越与瓯越属同源同宗, 与闽越一样,本来都是活跃在我国东海沿海一带的於 越人,故风习大体相似,语言相通,可以看作是同一民 族。因此,“是太伯后”的意思就是说本是越人,后来到 了日本,即日本考古学上所说的“绳文人”。 关于绳文人就是古越人后裔的证据很多,从风习 上看,他们都崇蛇、崇鸟,水性好,善于航海,断发文身 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三国志-魏书·东夷》有这样一 段记载; “夏后少康之子封于套稽,断发文身以 避蛟龙之害。夸倭人好水,沉迁捕鱼蛤,文 身亦厌大鱼、水禽,稍后以为饰。诸国文身 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草卑有差。计其 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这段话明确指出古代日本倭人亦好水,亦有文身 之习。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计其道里,当在会 稽东冶之东”这句话。古代会稽地处浙闽两省,东冶即 今福州,说日本的地理位置在东情之东显然是不符合 客观事实的。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完全是黑潮的缘 故。原来古时赴日,都要利用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流 ——黑潮。因其主流是沿台湾、琉球直达日本东南海 岸的。古越人从东冶乘船出发,往东行驶,由于暖流的 作用,使船只偏往东北方驶去。然而船上的人还以为 是朝正东方向行船的,因此造成日本在福州之东的错 误判断。 不过最具说服力的,还是来自考古发现所提供的 实物证据。据《新研究·日本史》称:到了绳文中期,出 现了犬齿或门齿的一部分被拔除的头颅骨,后期则愈 益普遍,几达90%左右。有些绳文人行屈肢葬,有的还 用了瓮棺葬具。在有些屈肢葬绳文人骨架头部,还发 现有块。 拔除部分犬齿或门齿的作法,叫“凿齿”。古代凿 齿风习最初见于濮人,到后来越人也跟着仿效。此外, 越人也同样兴屈肢葬和使用瓮棺。块是春秋时期常见 的耳饰,尤其盛行于东南沿海,说明它属于越人。 据施联朱等著《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介绍:高山 族尤喜大耳,他们以线穿耳,用贝壳、螺蛳和竹圈塞于 耳孔。又据郁永河《裨海纪擗》一书记载。高山族男子 竞尚大耳。于成童时,向耳垂f"3各穿一孔,用绦竹贯 之。日以加大,有大如盘至肩撞胸者。 日本《风俗辞典》称:绳文人的耳饰有臼形耳饰、 块状耳饰和棒状耳饰。臼形耳饰是一短小而呈鼓状陶 饰物,能塞进耳垂孔中,用以扩大耳垂孔,使之下垂。 上述诸俗的互见,是绳文人源于古越人的最具有 说服力的证据。 《博物志·异俗》记载: “越之东有骇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 食之,谓之宜弟。父死则负其母而弃之,言 鬼妻不可与之同居。” 骇沐人的习俗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第一,生了头 一胎,必须将新生儿杀死割食,说这是为了“宜弟”,即 对以后的孩子有好处。第二,父亲死了,要背上寡母弃 之山野,理由是“鬼妻不可与之同居”。原来古人笃信 万物有灵,畏惧鬼神,认为年迈寡母“阳衰阴盛”,容易 招引亡父鬼魂登门作祟,使家宅不宁,村寨罹祸,故必 须将其遗弃。 此俗流行时同长、范围广。据《太平寰宇记·泸州 风俗》载: “其夷僚则与汉人不同,⋯⋯夫亡,妇 不归家,葬之岩穴。” 自晋至宋这800多年间,“鬼妻不可同居”之习已 65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自东而西,远播到川南。夷僚很可能是濮僚,因巴蜀一 带多濮系僚人。说明此习已由越人传给了濮人(但也 不能排除它本来就是越人、濮人共有风习的可能),濮 人西迁后又把它留传给后来的僚人,方式也由“负母 而弃”改变为啊不归家”(实际上是“有家难归”)。此 习很可能与后世的“花甲葬”有联系。 绳文人既是越人后裔,当然也应有类似风俗。日 语中有“姥捻”一词,意思是“舍弃老妪”。据说日本古 代农民生活十分贫苦,人们无力赡养老人,因此当儿 子的不得不舍着泪,背着老母亲上山,弃之荒野,任其 饿死、冻毙、喂鸟兽。日本长野县就有一处姥拾山,据 说那里曾是儿子舍弃老母亲的地方。 把遗弃母亲的原因解释为由于农民生活贫苦,是 很难讲得通的。首先,被遗弃的只有母亲却元父亲;其 次,生活再贫苦也不致于把亲生母亲遗弃野外。因此, 这种解释应是后人的猜想。 鬼妻不可留与舍弃老母,分明是同一习俗,它们 都是在越人原始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风俗。它又一 次证实绳文人源自古越人一说的可靠性。 关于越人与绳文人的某些习俗整别,笔者认为有 必要在此作些说明。这些差别主要是:(1)绳文人多住 竖穴住居,即半地穴式住房,越人则多住干栏式住房。 (2)凡是绳文人生活场所,均有贝冢,越人居住的地方 却未见有此物。下面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是对我国古代居住情况的 慨括。巢,最初是指树上构屋,后来则发展为干栏。穴, 既指洞穴,也指半地穴式住房。这是古人根据南暑北 寒的气候特点,在住房上采取的对策。 巢居本是筑巢而居,其居处称巢穴或巢窟。不过 巢穴既是指筑在树上的巢,也可以指筑在土中的巢。 换言之,巢穴可以是干栏,也可以是半地穴式住房。 “⋯⋯其俚^⋯⋯巢居崖处。”口]‘‘有夷人,无城 廓,殊居异⋯⋯号曰生黎,巢居洞深。”D](琼州风俗) 僚于巢居海曲,每岁一移,⋯⋯”[3](钦州风俗) “巢居洞深”绝无树上筑巢之理。“巢居海曲,每岁 一移”是说巢居在海湾的僚人,每年换一次巢。若是树 上筑巢,年年更换既无必要也添麻烦,这里显然也是 指刨土作巢。住地穴往往潮湿异常,故不得不年年换 新巢。刨土坑远比树上筑巢省事,一年刨一次坑,对古 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巢居崖处”与日本的竖穴住居多 出现在高岗、高起的平地这一点相吻合,它证实巢居 崖处确系刨土作巢,并非树上做窝。 又如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统》记载:直到 清代,台湾诸罗、凤山等地的高山族仍然巢居穴处,血 66 饮毛茹。翟灏《台阳笔记》附《四海闻见录·生番归化 记》记载;内山生番,种类不一⋯⋯有一种鸡爪蕃,处 穷岛中⋯⋯率皆穴地而居,射鹿为活。许良国《台湾省 少数民族名称与族别问题浅谈》一文称:高山族不仅 有干栏建筑,而且还有泰雅、布农的半地下式家屋。 《吴越文化》一书指出:在马家浜遗址中还发现了半地 穴式建筑。 、 以上这些都与日本古代绳文人所居住的竖穴住 居完全吻合。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 贝冢又称“贝丘”。据资料记载:台湾有新石器时 代中期的圆山贝冢遗址。n3《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介 绍说:澎湖火山群岛中有许多考古时代之贝冢,其中 有产绳纹陶之旧期贝冢与含有磁器(除釉)、铁器与古 钱(宋神宗所铸之熙宁元宝)之新期贝冢。 在其他考古发掘中,也经常发现“蛤蜊层”或堆积 中“包含着蚌壳、兽骨、鹿和人的骨骼”。[53如福建闽侯 县石山遗址和溪头遗址的墓穴填土中,含有大量的蛤 蜊壳或利用蛤蜊壳坑作穴,填以蛤蜊壳夹少量灰褐、 黄褐或红褐色土。广东南海灶岗贝丘和广西南宁贝丘 以及柳州龙潭鲤鱼嘴等处的贝丘遗址的墓葬,几乎都 在贝丘的贝壳层中。广西左右江流域同样发现了许多 以采蚝、捕鱼为主,同时兼营狩猎和农业的贝丘遗迹。 以上说明贝冢(贝丘)并非日本独有,我国南方沿 海各省也古已有之。只是由于不断遭到破坏、铲平或 淹没,多数已被涤荡殆尽,不过其内涵物却依然如故, 贝壳内同样混有兽骨、鹿骨和人骨以及新石器时代文 物等,这些都证明中日两国的贝冢(贝丘)或贝层,根 可能都是同一民族及其后人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遗址。 二、弥生人源于东夷 弥生人可分为外来系弥生人与绳文系弥生A两 大类。据《日本人的出现》称:铃术尚博士对日本神奈 川县三浦半岛弥生遗址的出土人骨作了调查分析,发 现有的人骨具有外来系弥生人特征,而其附近遗址的 人骨,则具有绳文人特征。 所谓绳文系弥生人其实主要是指在弥生时代到 达日本的东夷中的濮系民族。因为濮人与越人同属南 亚人种,所以日本学界误将他们当作是越人后裔的绳 文系民族。外来系弥生人则是指东夷中的氐羌系民族 先民。n3他们属于jE亚人种。由于弥生人居住干栏式 房屋,会水稻耕作,与河姆渡古越人习俗相似,致使日 ,本学界误将这些人当作是原生活在我国江南的越人, 而称之为“外来系弥生人”或“倭人”。 弥生时代是日本开始有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 万方数据 第22卷 应骥: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日语叫“高床住居”)和使用弥生陶⋯的时代。日本学 者们认为:自绳文后期起,弥生人就大批迁居日本。这 些先民们从中国江南北上到山东半岛,然后渡海击朝 鲜半岛,再南下到日本;有的则直航日本或取道我国 东北和朝鲜半岛南下。他们携去了铜、铁器,传去丁水 稻种植,干栏建造以及弥生陶制作技术,使日本经济 得到飞越发展,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器时代。o 以上说明弥生人未到日本之前,日本还没有铜铁 器,也不会种植水稻,生活主要靠捕捞、采集与狩猎维 持,没有牛马,多鹿。这些情况与直至日本侵占台湾前 的台湾高山族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又一次为绳文 人与高山族先民都源于越人找到了证据。 前面已经提及,弥生人本是越人的推测显然有误, 那么何以证明外来系弥生人是东夷中未西迁的氐羌系 先民呢?这方面的正据程多。首先,氐羌系民族至今尚 有不少习俗与旧时日本人习俗相似或相同。日本学者 鸟居龙藏先生在其《漫游中国少数民族地带》一书中, 多次提及上个世纪20一30年代我国彝族的房屋、用 具、服饰以及濮人墓穴等都能在日本出土的铜铎、古遗 址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十分相似乃至相同的图形或实 物。如彝族房屋突出在屋顶四周的粱柱式样,与日本出 土的铜铎上的房屋图样十分相似;铜铎上的衣服式样 与彝族所穿的毛织物、麻纺织物制作的衣服外形也完 全相同;彝族所用的臼、杵等工具也能在日本铜铎上找 到它的图形;彝族人用的山刀(砍刀)与日本关东一带 所Ⅲ的“那塔”(一种刀刃宽而厚的砍刀)也非常相似。 川西南和重庆东部地区的“蛮子洞”(即濮人墓穴)也跟 n本的“横穴”形式一模一样。对此,鸟居先生认为:它 们之问不可能没有任何联系。口1 远在川、滇的彝族,其住房、衣服、用具以及濮人墓 穴(即悬棺葬遗址)等居然在日本出土的铜铎(弥生人 造物)图样或实物上找到相似、相同的式样或实物,证 明彼此间早已有过联系。但彝人、濮人先民从西南远徙 日本的可能性极小,比较容易做到的,应是东夷人大批 移民日本。上述事实证实东夷应包括氐羌系前身民族 和濮人,在其未西迁之前,他们都曾世代居住在我国东 部沿海一带。 下面再从氐羌系民族与日本人的相同体质特征 上,进一步求汪外来采弥生人应源于东夷中的氐羌系 前身民族这一假说。 《中国图腾文化》记载:云南弥勒巡检司核桃寨村 的刘春才毕摩(巫师),在一次祭龙时说:“彝人婴儿腰 尾胎印是龙的口水,小脚趾甲分两小片是被龙摸过的 痕迹。”[83 婴儿胎记即蒙古斑,这在氐羌系民族和汉族中甚 为寻常。据医学界人士称:在我国南方人中,出现率约 为15%甚至更多。 其实,这两种体质特征在日本人当中更为普遍,并 被看作是日本人的主要体质特征。这说明彝人和弥生 人都源于东夷中的氐羌系前身民族和濮系民族先民, 他们之间应存在一定的民族渊源关系。 另据1998年出版的《日本之起源到此方才明白》 一书记载,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系人类遗传学教授德永 胜士从其所干1i人类白血球抗原(HLA)的分析中,发现 从日本弥生时代以后抵达日本的先民们,大致可分作 四个集团。其中以B52一DR2型的出现率为最高,其次 是B44一DRl3型。此二型分布地域大致相似,多见于日 本海沿岸,北陆地方是其聚居中心。B52一DR2型在中 国北方汉旅和韩国人中约占2%左右,蒙古族则稍高, 满族当中也较罕见。B44一DRl3多见于东北亚,韩国人 中出现率最高,满族也占较高比重,北方汉族及南方各 族则不存在或极稀少。B52一DR#型多见于冲绳,南九 州、南四国、东海地方、神奈川等地也较多;韩国人中也 多见;中国南方汉族占4.4%,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则 几乎没有。B46一DR8型除日车人外,还多见于韩国人 与满族,其他几乎不见。但与之构造很接近的B46一DR9 型,中国南方、泰国人、越南人中的出现率都很高。德永 称:B46一DR8和B46一DR9型其I至Ⅲ组完全一致,故 可以推断他们都属于同一祖先。可以推知其先民的原 型应是B46:DR9,后来由于遗传因子组合变更,才出现 B46-DR8型。B52一DR2和B44一DRl3型很可能来自蒙 古高原、朝鲜半岛。 笔者认为:在古代,B46一DR9型很可能多见于东 夷人;B44一DRl3型似为通古斯语支民族先民;至于 B52一DR4与B52DR2说不定他们本是同源,应多见 于越系民族先民。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上述诸系民族 中检查分析,求褥印证。 o弥生A,日本考古学术语。指生存在日本的距令约2200 至1800年(即弥生时代)的人。东京向冈弥生町曾于公元 1884年出士过质地比绳文陶好得多的、赤褐色、造型简 朴的薄胎陶器,以其出土地点命名为“弥生陶”。弥生时代 就是生产、使用这种陶器和金属器具的时代。 @春秋战同时期,东夷人踏上日本列岛,携去了包括青铜 器、铁器在内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日本先民传播了 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日本越过青 铜器时代而直接进入铁器时代。由于铜、铁器同时传^日 本,无法称它为青铜器时代或铁器时代,故日本学界笼统 称之为“金属器时代”。 67 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笫2期 上面说过,东夷人抵日后即成为弥生人。他们去日 本应始于绳文时代束期,即铜铁器并存的春秋战国年 代。停止东渡则应是东夷完全融合于汉族之时,最迟不 会超过西汉。与此同时.囚汉族势力扩张,越人日渐衰 落,尤其是在汉武帝南下征伐时,胁迫越人徙居江淮, 造成“东粤地遂虚”的局面,东渡也随之中止。 三、通古斯语旅民族先民的遣孑 日本学者水野桔对日本民族的起源,提出了南北 各种族混血说。此说中有关北亚人移居日本一事,是这 样说的:中石器时代来到日本列岛的原始人种,应是属 于东北亚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民族的0型血人种。经 过漫长岁月,他们自北向南逐渐遍布了全日本各地。到 了弥生时代,主要依靠以狩猎经济为生的北方骑马民 族之一的南通古斯语族民族,自朝鲜半岛南下,来到九 州。他们当中的一支,在南朝鲜与印支族混血并形成韩 民族。其余的南通古斯语族民族在日本列岛上与南方 系种族混血融合;另一支来到出云地方。弥生时代初 期,在南韩百济和北九州等地,曾存在过同一种族、同 一文化圈的人类,他们形成了可以被称作“倭韩人”的 种族。 所谓中石器时代,应是指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 时代初这段时间,即自打制石器末期至出现磨制石器、 陶器的时代。他们是北亚人种中的原始阿尔察语系民 族,亦即肃慎系民族先民。这些人自北往南地迁徙日 本。 参考文献: [1]应疆试探土采旗州螈[J],巾南民族学皖学报(哲社版).1999 t3). [2](唐)魏征隋书;地理出[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宋)乐史太平班宇记[M],杭州.杭州古藉书店(复印本).1962 [{]胨明芳.中国悬宿莽[M].盈庆·重庆出版杜.1992:. iS]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地址口].考古,1963.(3) 这些肃慎系先民,其南迁自中石器时代直至青铜 器时代,足迹遍及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在这些 地方留下了石棚遗址。石棚形似石头搭成的棚子,又称 “石桌坟”。考古学名称是来自法语的“ddmen”,日语叫 “支石墓”。在我崮辽东半岛的山丘、台地顶部,经常可 以看到用巨石垒成的上有大盖石,盖石下有壁石的古 建筑物,这就是石棚。据称,石棚的出现约在新石器时 代末至青铜器时代,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 半岛。日本弥生时代九州等地也有分布。《三国志·魏 志》记载:“时襄平(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一丈余, 下有-d,石为之足”。这延里社大石就是石棚。辽东半 岛各地十多处石棚,都出土有人骨和随葬品。吉林通 化、山东淄川等地的石棚,也都发现有随葬品。在朝鲜 阳德郡昌介里发掘的8座石棚中,有5座发现有人骨和 随葬品。 日本大和民族与越、濮、氐羌、肃慎等系先民有一 定的血缘关系的证据,还有很多,因限于篇幅,就写到 这里。 通过上面所述,可大致归纳如下几点认识:(1)绳 文人源于越人先民;绳文系弥生人源于濮人先民;外来 系弥生人源于氐羌系民族先民。(2)在中石器时代.肃 慎系民族先民开始自我国东北南“F到朝鲜半岛、日本, 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又一次大批南下,构成日本大 和民族中的另一支系。 [6]虚疆日奉犬和民蔗追振与中日文化交流[M]皿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 [7](日)鸟居盘藏.中囡力少数民族地带意行人[M].东京-朝日新闻 社,1994180,183一l蹦.288.294. [8]何星亮中国豳脯主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2 (贵任编辑吴永明) TheOriginofJapaneseYamatoPeople YINGii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SanxlaUnited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Thispapertriestoexplorethisproblemfromdifferentanglesofnationality,custom,history, archeology,physicalanthropology,inheretanceandlanguage.Itputsuptheideasforthefirsttimethat JiomonorglnatedfromancientYuepeople(SouthernAsians)ofChina,nonnativesofYayoipeople originatedfromancestorsofDiqiang(NorthernAsians)whodidnotmovewestamongDongyiandYayoi ofJiomonpeopleoriginatedfromPopeopleofDongyi,thussuggestinganewtheoryforexploringsuch issuesastheoriginofYamatopeopleespeciallyofYayoipeople,andDiqiangancestorsoriginatedfrom Dongyi. Keywords:Yamatopeople;theoriginofrace;Dongyi;Diqiang;Po 68 万方数据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作者: 应骥 作者单位: 三峡联合大学 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02,22(2)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8条) 1.应骥 试探土家族渊源 1999(03) 2.魏征 隋书:地理志 1973 3.乐史 太平寰宇记(复印本) 1982 4.陈明芳 中国悬棺葬 1992 5.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 1963(03) 6.应骥 日本大和民族迫源与中日文化交流 1998 7.鸟居龙 中国の少数民族地带を行人 1994 8.何星亮 中国图腾文化 199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杨简 论民族族源神话的社会功能 -社会科学家2006,""(5)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人类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故事.民族族源神话是古代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产生于野蛮时期的蒙昧阶段,但这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这种先民的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的功用.民族族源神话在受到自然环 境的和神话本身发展的规律的制约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冲击下,它的功用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变异.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现代社会 继续发挥特殊功用的品质. 2.期刊论文 刘青秀 贵州民族族源考 -社科纵横2009,""(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无论其人口多少,地域大小,都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的形成属于一定历 史时代,贵州的各兄弟民族,是从古代的众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整理出居住在贵州的苗族、布依 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汉族几个主要民族的融合、演变线索,并分别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揭示了各民族在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历史 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3.期刊论文 钟新梅 畲田民族·盘瓠信仰·梅山文化--从三者的关系考察梅山蛮的族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3(4) 历史上,苗、瑶、畲都曾是畲田民族,其中瑶、畲最为典型,畲田的历史很长;苗、瑶、畲也都有盘瓠崇拜,但是苗族的盘瓠神话已经衰落,且流传范围 很小;畲田民族对渔猎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盘瓠神话恰是渔猎经济的表现,盘瓠神话在畲田民族中产生并流传至今.梅山文化的内核也是渔猎经济的产物,比 较苗、瑶、畲的情形,文章认为勉瑶先民是梅山文化的创造者. 4.期刊论文 范丽敏.FAN Li-min 铁弗匈奴族源考 -集宁师专学报2009,31(1)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 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5.期刊论文 罗家云.LUO Jia-yun 哈尼族族源问题浅论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5) 哈尼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融入了多种文化因素,因此其族源问题也显得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有青藏高原说、土著说、四川大渡河畔说、 南京说等几种观点.从民族的概念和特征的整体观念出发,作者认为哈尼族族源的主流出自氐羌,赞同南迁说. 6.期刊论文 杨文炯.YANG Wen-jiong 跨国民族的族群认同--"东干"与回族:族源、族称与族群认同的人类学讨论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关于"东干"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少观点,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东干"视为一种跨国族群的个案,探讨了"东干"与回族的族源、族称和族群认 同. 7.期刊论文 甘代军.GAN Dai-jun 西南民族研究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大理学院学报2008,7(9) 西南民族史所涉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变迁缤纷多样,因此西南民族史研究中难点颇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也很大 .全文仅选择秦汉"西南夷"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族源、滇国与夜郎国民族关系、南诏政权后期对唐用兵原因诸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8.期刊论文 温远涛.Wen Yuantao 仫佬族族源新探 -广西民族研究2010,""(2) 从语言学证据、体质人类学证据和史实资料来看,岭南土著民族仫佬族来自伶人;根据骆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及仫佬族与侗、水、毛南族的文化关系,认 为仫佬族源于伶人. 9.期刊论文 白建灵 回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一元认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任何民族,都是以共同族源作为其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其共同族源的确立,不是天生的,而是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作用下的产物.共同族源的确立,是这个 民族形成的根本前提.关于回族族源的认识,人们往往停留在个别历史现象上,而很少从回族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本文在回族族源多元认识的基 础上,探讨回族族源间一元认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确立对回族族源的一元认识. 10.期刊论文 孙正国 中国族源性女神母题的文化阐释 -思想战线2003,29(3) 神话时代,各民族对于世界与人类起源命题的解答与诠释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且常常成为特定民族对其族源历史进行认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众多民族 的族源性女神母题大体表现为4个亚型即大地女神、救世女神、创世女神、先祖女神等,并多与洪水神话母题链接.这些女神母题所建构的故事化诠释体系 ,认定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具有同质性,并全面确立起女神的人性特征等文化意义,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作为母性文化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引证文献(1条) 1.应骥 从火崇拜民俗看夷越文化传播[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nmzdxxb-rwshkxb200202015.aspx 授权使用:延安大学(yadx),授权号:f1404bea-2757-4b93-9440-9e3c012118a5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8日
/
本文档为【日本大和民族探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