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3伤寒菌痢

23伤寒菌痢

2011-06-02 25页 ppt 1M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6898

暂无简介

举报
23伤寒菌痢null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增生,以回肠淋巴组织最明显,又称肠伤寒。null病因: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G(-),有鞭毛及运动力,胆汁培养易生长。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 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传染途径:经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秋两季多见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 小肠粘膜上皮 → 局部LN ...
23伤寒菌痢
null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增生,以回肠淋巴组织最明显,又称肠伤寒。null病因: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G(-),有鞭毛及运动力,胆汁培养易生长。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 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传染途径:经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秋两季多见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 小肠粘膜上皮 → 局部LN → 胸导管入血 → 一过性菌血症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繁殖 → 菌和毒素入血 →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 → 病变     胆囊内菌繁殖→小肠→肠壁强烈的过敏反应→肠壁坏死及溃疡。致敏T细胞→细胞因子→MC吞噬杀灭细菌→痊愈 null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基本病变: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LN、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伤寒肉芽肿:是由多数伤寒细胞聚集在 一起所形成的小结。伤寒细胞:是指吞噬了伤寒杆菌、变性 淋巴细胞、红细胞和组织细 胞碎片的单核巨噬细胞。null伤寒细胞伤寒细胞一、肠道病变一、肠道病变部位:回肠下端的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 1、髓样肿胀期 2 、坏死期 3、溃疡期 4、愈合期肠伤寒(髓样肿胀期)肠伤寒(髓样肿胀期)淋巴小结肿胀,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灰红色,质软;集合淋巴小结表面皱折,形似脑回。镜下可见伤寒肉芽肿的形成。肠伤寒(坏死期)肠伤寒(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央部位发生小的灶状坏死,扩大融合,形成高低不平的坏死区。肠伤寒(溃疡期)肠伤寒(溃疡期) 形成与肠轴平行,形状不一,边缘稍隆起,深浅不一的溃疡。 此期易引起肠出血、肠穿孔等合并症。nullnull二、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肿大,镜下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状坏死,骨髓镜下也可见上述病变。三、其它脏器的病变三、其它脏器的病变(1)胆囊:多无症状,但可成为传染源 (2)心肌:中毒性心肌炎,相对缓脉 (3)皮肤:皮肤玫瑰疹(7-13天) (4)肾脏:免疫复合物型肾炎,蛋白尿、尿菌培养(+) (5)肌肉: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 → 肌痛,皮肤知觉过敏 (膈肌、腹直肌、股内收肌) 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1、持续高热 2、相对缓脉 3、肝、脾肿大 4、玫瑰疹 5、白细胞降低 6、血培养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刺激局部炎症细胞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的。毒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所引起的。巨噬细胞增生,高度扩张充血所致。是指皮肤的血管扩张充血,稍隆起,淡红色、指压可褪色的小疹。主要是皮肤表层的血管由于细菌栓塞而引起的小灶状炎症所致。一般认为是由于细菌毒素影响以及受到增生的巨噬细胞的排挤,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所致。伤寒杆菌阳性率由高到低(第一周最高),因为此时细菌进入了血流。肥达反应效价由低到高(三、四周最高),因为此时正是机体与伤寒杆菌作斗争最激烈的时候。null结局:     一般4-5周可痊愈。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 并发症:     1. 肠出血 → 出血性休克 肠穿孔 → 弥漫性腹膜炎。     2. 支气管肺炎     3. 其他,如肾功衰竭,骨髓、脑膜、关节感染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是一种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多见;经消化道传染,根据肠道炎症特征,全身变化和临床经过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中毒性痢疾三类。病 因病 因: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1、正常肠道菌群对痢疾杆菌的拮抗作用 减 弱或消失(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 株能产生大肠菌素,抑制痢疾杆菌的 繁殖)。 2、肠道分泌的特异抗体IgA下降。 (IgA的作用是能够排斥细菌对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粘附)。病 因一、急性细菌痢疾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一、急性细菌痢疾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病变特点:结肠的假膜性炎症。“地 图状”溃疡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 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一、急性细菌痢疾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1、腹痛、腹泻: 肠痉挛、肠蠕动亢进。 2、里急后重: 炎症刺激肠壁内的神 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 3、粘液脓血便:粘液分泌亢进、出血、 白细胞渗出。 4、发 热:毒血症null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 多由急性转变而来 病变特点为: 1、慢性溃疡形成。 2、肠壁肉芽组织及疤痕组织形成;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null临床病理联系: 病程超过二个月,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粘液便或少量脓血,可急性发作。 null三、中毒型细菌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 特点: 1、起病急,多为2-7岁儿童。 2、中毒症状严重,肠道症状不明显。 临床病理联系:中毒性休克、中毒性 脑病、呼吸衰竭。
/
本文档为【23伤寒菌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