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2011-06-08 5页 doc 33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307

暂无简介

举报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本来面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朝诗人文秀写的《端午》诗,说明唐朝时人们就已经把屈原和端午节挂上了钩。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后,端午节就变成了一个纪念性的节日。省民俗学会理事、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百灵说,在屈原走进端午节以前,端午节实际上是个与农事有关的时令节日。     五月是收麦与种稻的时节。按照古人的风俗习惯,有了收获后就要准备酒肉祭祀土谷之神,在对上天恩德表示感谢的同时,也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麦收后还盼秋季...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本来面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朝诗人文秀写的《端午》诗,唐朝时人们就已经把屈原和端午节挂上了钩。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后,端午节就变成了一个纪念性的节日。省民俗学会理事、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百灵说,在屈原走进端午节以前,端午节实际上是个与农事有关的时令节日。     五月是收麦与种稻的时节。按照古人的风俗习惯,有了收获后就要准备酒肉祭祀土谷之神,在对上天恩德表示感谢的同时,也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麦收后还盼秋季有个好收成,而此时北方偏旱,庄稼生长非常需要天降甘霖,所以许多地方在举行祭祀活动的同时,还要举行祈雨仪式。     后来,这个时令节日被阴阳家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驱邪避灾的意味逐渐浓厚起来,并衍生出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当纪念屈原等传说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后,阴阳之说淡化为固定的风俗被保留下来。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和节日意义的演变,端午节早已被种种传说所包裹,其原意则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端午节的风俗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的记载。从这些来看,过端午节的目的要么是“除毒气”,要么是“辟兵及鬼”,要么是“益人命”,这些说法都把五月初五作为祈福避灾的节日。 -    五月邪毒从何而来?这还得从阴阳家的观点谈起。在古代阴阳家看来,五月是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际,不可不慎重对待。《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这一观点,而且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相沿袭的“仲夏祈禳仪式”。虽然各个朝代祭祀的方式和用品不一样,但都认为五月是阴阳二气交替之时,所以才要举行仪式祭祀。     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气候、农事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中国南北气候有相当大的差异,但五月均是一年之中的气候转换期。此时南方进入梅雨季节,而北方则往往天旱少雨。在这个特殊时节人们容易得病。古时医疗条件差,人们也缺乏科学知识,往往很情绪化地看待这个特殊的时节,所以就把五月当成“恶月”,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多禁忌”。人们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以防阴阳二气转换之际人体受到侵害。     这种忌讳后来就被“扩大化”了,以至古人把五月初五看作“毒日”,认为这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会克父母。大家都知道“春秋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恰巧生在五月初五。他的母亲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妾,他出生时父亲田婴已经有了40多个孩子,再多个孩子想必对田婴来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让他大惊小怪的是这个孩子是五月初五出生,被认为会克父,所以他就无情地要把这个孩子扔掉。田文的母亲表面上答应了,但暗地里还是把孩子养了起来。后来,田文长大了,就再也遮掩不住了,儿子总得跟父亲见面! -     田文见到父亲后,田婴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五月初五生下的孩子长到门楣高时,男克父、女克母。田文就对父亲说,把门楣增高,高到孩子长不到的高度,那还怎么克父呢?田文一席话说得田婴哑口无言,他只好接纳了这个儿子。后来,正是这个田文,凭自己的能力让父亲对他刮目相看,最后继承了家业。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孟尝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端午节的忌讳风俗已经比较普遍。     五月的种种忌讳,汉代以后愈演愈烈。民间传说“五月盖屋人头秃”,官场则称“五月到官,至死不迁”,这些忌讳已经是太离谱了。 人物传说登上节日舞台     端午节的传说是如何与众多的人物挂上钩的呢?其实,时令节日与当地人物有关联,使自然现象与历史相结合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本是节日风俗中的常见现象。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在汉代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之一。国家重视的事情,自然就很容易得到推广并兴盛起来。魏晋以后,官方不再搞这一套了,但习俗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接过端午节的接力棒,而且庆祝之风在民间越来越盛,一些为群众所敬爱的地方人物也被演绎进了端午节,这就出现了一批和端午节有关的人物传说。      魏晋以后,一些文人把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传说记载下来,其中有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如《北堂书钞》记载:“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有东晋虞预《会稽典录》记载的曹娥救父的故事。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如《荆楚岁时记》记载“事在子胥,不关屈平”,称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化为波涛之神的传说。还有关于陈临的记载,《初学记》卷四引《后汉书》曰:“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虽然古代各地都有和端午节有关的传奇人物,但记载都比较零碎,只有关于屈原的记载最为详细。在《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中,有关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不仅情节非常完整,而且时间、地点、人物都“言之凿凿”,并与五色丝、角黍、龙等传统的节日用品和象征拉扯到了一起。     有趣的是,尽管各地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各不相同,但这些人物都深受百姓爱戴。中原地区的介子推,荆楚地区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他们都是忠心耿耿却落得个悲惨结局,因而赢得百姓的敬重与同情。     刘百灵认为,端午节的传说,出自古代中国的中原、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三个地区,中原、荆楚、吴越三地的端午传说分别与本地人物相联系,表明这三个地区的端午习俗的形成是相对独立的,彼此间的交融,是在习俗形成以后才开始,所以才出现了这些形态完整而主角各异的传说。这三个地区的百姓都以农业种植为生,既秉承着中原、荆楚、吴越三地存在差异的古老文化传统,又在交往中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屈原版本”脱颖而出      在众多的人物传说中,屈原之说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影响且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人物传说版本?历史变迁在此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晋末年战乱,大量中原人被迫南迁,其中不少是京都洛阳的仁人志士。离开故土沦为异乡客,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随着历史前行,神州大地经历了东晋及南北朝的时代变迁,南迁的中原人的后代渐渐接受了南方乡俗,但爱国情怀并不会随风而去,相反却在一些志士仁人的心灵深处化为难以解开的情结。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也使他们对爱国志士产生敬仰之情,与他们的所作所为产生了共鸣。     不管是屈原还是介子推、伍子胥,都是汉代以来人们十分敬仰的忠臣。但这3个人中,后两者全是靠后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屈原除了有人来讲述他的故事外,他的一篇篇传世之作,也把自己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诉说了自己的忠诚与愤怒,还反复抒发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其情之深足以让每一个爱国志士感动。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力量,使他的形象盖过了介子推、伍子胥等人,成为深受人民爱戴并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     怀着亡国之恨的中原人南迁到屈原故地后,必然会对屈原的遭遇有更深的理解与同情,也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把中原的端午节习俗与当地习俗结合起来,并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借助屈原来寄托他们对故土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些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使得屈原的形象越来越突出,而介子推、伍子胥、陈临等人则悄悄地退出了端午节的历史舞台。 节日习俗的文化魅力     端午节有关屈原的传说,随着国家统一步伐的加快,逐渐由南向北传播,最终占居了端午节的“统治地位”。     唐代以后,端午节又从民间回到了宫廷。当时宫廷中也开始举行端午节庆祝活动,其中还加入了很文雅的君臣赋诗和赏赐衣物等内容。在官方的影响和组织下,民间的端午节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还包括颇有声势的歌舞表演。     北宋时端午节庆祝活动更加隆重。官方举办活动时,不仅给大臣赏赐朝服,而且“学士院端午节前一月撰皇帝、皇后、夫人阁门帖子,送后苑作院用罗帛制造,及期进入”(《岁时杂记》)。屈原的形象与端午节节庆装饰一起出现在宫门上,其忠君爱国的精神再度受到称赞。唐宋之后,端午节的原始意义逐渐湮灭,介子推、伍子胥等人与端午节的传说已被忘却,人们想到的只有屈原了。     作为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魅力与民族精神也在快乐的节日里延续并传播。随着华夏文明的足迹不断向外延伸,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东南亚一带及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端午节在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华人和当地人所喜欢的节日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了,这表明华夏文明充满魅力!
/
本文档为【端午节的来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