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2011-06-09 8页 pdf 273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18�� 2006� 2民国档案 �史论 �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侯德础 [摘 � 要] � 抗日战争后期于 1943 年 11 月正式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是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危殆 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 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 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 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 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 批有知识的生力军, 也使中国的兵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关键词] � 抗战后期 � ...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18�� 2006� 2民国档案 �史论 �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侯德础 [摘 � 要] � 抗日战争后期于 1943 年 11 月正式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是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危殆 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 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 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 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 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 批有知识的生力军, 也使中国的兵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关键词] � 抗战后期 � 知识青年 � 从军运动 � � 发动于 1943年岁末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 危殆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 这一运动兴起于抗战行将结束, 国共两党及各派 政治势力斗争加剧之际,因其特殊的背景,历来评 价不一,毁誉交加。国内史学界有不少人认定此 事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欺骗知识青年入伍, 其主 要目的是为了储备内战炮灰, 因而多予否定性评 判。所以国内许多高校的校史在涉及此事时, 不 是避而不提,就是语焉不详,或者还猛加抨击。国 民党方面则恰恰相反, 不仅当时在报刊上连篇累 牍地宣传知识青年投笔从戎、救亡杀敌是时代创 举,是民国兵役史上最值得记录的篇章, 到了 20 世纪 80年代,台湾史学界在讨论抗战时期的高等 教育时,仍然称: !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壮举,更是气 吞河岳,影响深远。在研究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 时,不应略去不提。∀ #那么, 这场知识青年从军运 动是怎样发动的? 其作用与影响究竟如何? 我们 还须从这场运动的前因后果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实际上知识青年从军参战并不始于抗战后期 的 1943年。早在七七事变爆发, 平津沦陷之际, 当地一批大中学生便响应中国共产党!到军队中 去∀、!到战地服务团去∀、!到农村去∀的号召,投身 于敌后抗战。如北平沦陷当晚, 北京大学就有一 批!民先∀队员和进步同学连夜出城到西郊香山、 妙峰山一带, 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 南开大学 被日寇炮击纵火摧毁后, 该校大部分地下党员、 !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也按中共北方局的指示, 陆续离开天津,有的投奔延安,有的去了山西太行 八路军总部,也有的去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前后 # ∃ 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黄维:%关于青年军的回忆& ,载%文史资料选辑&第 96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张弓、牟之先:%国民政 府重庆陪都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抗战八年四川人民在征兵服役上之贡献& ,均载 %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方秋苇:%抗战时期的∋兵役法(与兵役署& ,载%民国档案&1996年第 1 期; [美] 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载%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 1期;杨光彦等:%十万青年从军运动& ,载魏宏运主编: %民国史纪事 本末&第 6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江沛、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载%抗日战争研究&2004 年第 1期。另外, 涉及本 专题的著述还有: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组:%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 ,北京出版社 1979年版; 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 大学出版 1989年版;杨立德: %西南联大教育史& ,成都出版社 1995年版;翁智远主编:%同济大学史&第一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以及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 , (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 1972年版等。 陶英惠:%评论& ,载%抗战建国史研讨会集& ( 1937- 1945)上册,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年编印,第 418页。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组: %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 ,第 152页。 民国档案 2006� 2 119�� 弃学从军者大约有五六十人。嗣后还有部分南开 同学流亡到南京,经张伯苓校长介绍,又有冷新华 (冷冰)、王玉堂、傅承爵等七人到八路军办事处参 军。 当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湖南合组为长 沙临时大学之际,师生中兴起了究竟是继续坚持 平时教育还是改行战时教育的激烈争论, 相当多 的师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参军参战 才是上策,又有百余同学自愿参军。及至南京失 陷, 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 长沙临时大学的师 生义愤填膺,参军参战的人数更多,有参加战地服 务团的, 有参加军政部学兵队的, 有参加空军、十 三军、十四军的,一时间, 临大走得只剩下千余学 生。# 西南联大在昆明安家后, 1941 年曾有大批 学生报名投考译训班, 为来华助战的美军做翻译 工作。1942年%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签字, 国军第五军、第六军进驻缅甸,又有不少联大学生 参加远征军入缅作战。∃ 其他大专院校和中等学 校也有不少学生上前线参加抗战。总之, 当时大 中学校学生投笔从戎、参军参战之事,在整个抗战 时期其实是绵延不绝的。 但总的说来,当时大中学生应征服役的情况 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并不是很普遍的。因为中国自 宋代以来即实行募兵制,已近千年,早成惯例。民 国元年以后,北洋军阀仍然承袭了清末新军的传 统,大小军阀都是就地募兵。当时各地军队的来 源,一部分系由前清军队演化而来,大部分是招募 破产的农民和城市失业贫民, 也还有相当部分是 收编其他军阀的残兵败将和土匪、民军。这种兵 制的传承,不但使军队的素质很差,也使得中国一 般国民皆缺乏为国当兵尽义务的观念, 而社会上 人们对从军者也多不尊重, 民间便素有!好铁不打 钉,好汉不当兵∀的说法。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对旧式募兵制的种种弊端洞若观火, 亟欲建立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的!党军∀。1924 年 1月 23日,他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发表宣 言,就明确提出: !将现时募兵制度渐改为征兵制 度。∀)然而由于国民党当时除了广东一隅还缺乏 巩固的地方政权, 征兵制仍然很难施行。当时的 国民革命军仍不得不主要依靠招募和收编旧军队 来加以扩充。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在九一八 事变后于 1931年 12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 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一个由王祺、何香 凝并案提议的%请从速实行征兵制以御暴日案&, 提出征兵的若干原则,如规定服役年龄在 20岁以 上 40岁以下;每期征兵名额,至少须满 500万,并 应按照各省(市)情形,酌量支配征调,就地施行军 事训练;每期征兵训练之期限, 暂定为 6个月, 每 日训练之时间,暂定为 2小时, 等等。∗ 按照上述 原则,国民政府于 1933年 6月正式公布了一个以 征兵制为基础的%兵役法&, 其后又经过若干调整 准备,于 1936年正式实施。同时推行壮丁训练, 当年底训毕者和即将训毕者共 150万人,与既定 目标相距甚远。而当时愿意参训和入军旅服役的 大中学生更是寥寥可数。据军政部长何应钦 1937年 2月对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军事 报告, 截止 1936年底, !据报已受军训人数, 高中 以上及同等学校受训合格为预备军士, 为 17890 人,专科以上学校受训合格为候补军官者,为 880 人。∀+按照如此规模, 显然我国后备兵员的文化 素质是极其低下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军士、军官 相当缺乏,难以应对抗战的实际需要。 抗战军兴后,国民政府在!战时须作平时看∀ 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一直没有大批征召知识青年 尤其是大中学校学生从军。如兵源大省的四川省 政府就在 1937年 9月 21日颁行%四川省各县市 民力统制实施办法&, 其第三条明文规定: !关于壮 丁人口( 18岁以上 45 岁以下) , 除商人、学生、僧 道、公务员外,对于在乡军人、农、工、船户、渔夫、 水手、车夫、搬夫、石匠、瓦匠、木匠、泥水匠、铜匠、 铁匠、医师、药剂师、壮年妇女( 18至 45 岁)等, 注 意调查, 分别统计, 俾得随时征调, 以供军事上之 需要。∀ ,这个规定就明确将学生和公务人员排除 在应征壮丁和伕役之外。因为%兵役法&规定, 学 生和公务人员都是免役和缓役对象, 不能征集。 1941年 11月担任川省主席的张群就曾指出: !于 # ∃ ) ∗ + , 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 ,第 232页。 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第 9页。 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 ,第 274页~ 275 页。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载浙江省中共 党史学会编印: %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 ( 一) , 1985年印行,第 12页。 %请从速实行征兵制以御暴日案& ,载浙江省中共党史学 会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 (二 ) , 1985年印 行,第 38~ 40页。 何应钦: %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 ( 对五届三中全 会)& ,载%民国丛&第二编,上海书店出版,第 36~ 37页。 周开庆编:%民国川事纪要&,第 26页。 120�� 2006� 2民国档案 是全部知识分子皆免服兵役,而实际征服兵役者, 几全为贫弱无知之民。在(民国)三十二年三台学 生未发动从军以前,抗战的六年中,所征一千余万 兵员中曾无一个中学生之参加。∀ 如前所述, 张 氏此言虽失于偏颇,但抗战时期我国大中学生很 少有人参军服役却的确是事实。 这种情况到 1943 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全力南进,并加紧封锁我国 外援通道,于 1942 年春夏相继入侵马来半岛、安 达曼群岛,阻绝马六甲海峡,并入侵缅甸和我国滇 西。中国远征军 10万余人入缅作战失利,残余部 队大部分被迫翻野人山和高黎贡山撤回滇西, 一 部分穿越缅甸西北密林退往印度,改称中国驻印 军,在兰姆伽整训。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过程 中损失惨重, 1937- 1942 年间, 伤亡人数就达到 2668940人。# 扩大征兵范围已势在必行。另 外,其兵员素质也一直为盟方所不满。在华担任 军事顾问的魏德迈将军就曾指出:国民政府征来 的兵首先是肚皮吃不饱,有的人骨瘦如柴,素质不 佳;一般下级军官又缺少文化, 不能掌握新式武 器。∃ 所以此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不得不发布 征召全国适龄学生服兵役的通令: !查征兵开始, 六年于兹,所征壮丁, 多系目不识丁之文盲, 其知 识分子之学生, 多不予以征集, 因之士兵素质低 劣,影响抗战甚大。更以各地学校收容超过学龄 之学生, 几为壮丁避役之渊薮, 役政推行,尤多滞 碍。兹将通令各级学校之兵役适龄学生, 自(民 国)三十二年一月起一律依法抽签, 按秩征召, 依 其程度,配服兵役,不得予以缓役。∀) 正在此时,盟军出于让中印缅战场继续牵制 日军并相机反攻的需要, 考虑援助中国开辟一条 新的国际通道 − − − 中印公路,用以输入军援物资, 拟第一期装备国民党现代化陆军 30个师及部分 空军,以便配合盟军展开战略反攻。修筑中印公 路,必须先消灭侵占缅北和滇西之敌。为此,中国 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向中方建议:征调大量知 识青年,空运印度,接受美国援华的现代化武器和 科学化的训练,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素质优于日军 的部队,消灭侵占缅北之敌,迅速打通和修筑中印 公路。并沿路敷设一条中印输油管道,以缓和中 国严重的油荒。∗ 时值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 罗会议∀前夕,国民政府正欲在会上争取盟国增加 对华军援,蒋介石尽管与史迪威关系不睦,但也不 能轻视其建议, 自然予以采纳。而真正的困难在 于:抗战六年来, 国统区役政弊端丛生,由于乱抓、 强抓、捆绑壮丁和壮丁入营后遭遇的种种虐待,早 已民怨沸腾,征集普通壮丁尚感困难,要动员一大 批早已习惯于免役、缓役的知识青年当志愿军,又 谈何容易? 二 但蒋介石仍于 1943年 10月中旬给军政部长 何应钦下了一道紧急手令: 为了早日组成青年远 征军,立即在全国征集十万名知识青年,分批空运 印度,接受美军现代化的训练。限三个月内征齐, 必须如期如数完成。否则, 各级役政负责人以失 职论处。+ 11月 5日,何应钦向各省军、师管区发 出了%戍微役募&的重要电令, 转达了蒋介石征集 十万知识青年的手令,下达各县配额为三百名,可 抵本年壮丁额,并说明征集办法另案颁发。, 何应钦邀集国民党中央党政军有关部门, 联 合组成了!全国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 由蒋 介石兼任主任委员,三青团组织处长康泽任主任 秘书,负责部署和征集工作。各省市及大专院校 也纷纷组建地方的征集委员会着手开展工作。但 兵役主管部门、各军、师管区负责人对这一紧迫任 务普遍信心不足,例如四川一些师管区司令奉令 后都如坐针毡,认为事情难办,只有听候撤职议处 下台。 征集工作首先在重庆展开,征集委员会想以 重庆带动全国。然而重庆各大中学校对当局的号 召反应冷淡,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同学们对国 民党军队的一再溃败和同胞生命财产受到的严重 损失十分怨愤, 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调动围困陕 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大军增援前线,知识青年从军 # ∃ ) ∗ + , 张群:%兵役与抗战& , 独立出版社 1939 年版,第 129~ 130页。 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史& ,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 股份有限公司 1982年版,附表 2- 3。 方秋苇:%抗战时期的∋兵役法(与兵役署& ,载%民国档 案&1996年第 1期。 %学生要服兵役了& ,载陶百川主编:%中央周刊&第 5卷 第 13期, 1943年 11月 5日,第 8~ 9页。 万金裕:%抗战八年四川人民在征兵服役上之贡献& ,载 %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第 354页。 兵役部役政司编:%学生从军纪实& , 1945 年印行, 第 18 页。 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 ,载%四川文史资料 集粹&第二卷,第 89页。 民国档案 2006� 2 121�� 是缓不济急。许多重庆学生都表示:中央不调西 北军队,我们就坚决不从军。另外,由于三青团的 康泽担任了征集委员会主任秘书, CC 派控制的 党部和教育部门,一度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欲 看康泽及复兴社一派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跌 跤。重庆学生对参军冷淡, 蒋介石大为震怒,责令 中央党部、中央团部派出高级干部到各校演讲,并 指示教育部通令各校长都要对全校学生作鼓动从 军的动员讲话,设法掀起一个青年从军的高潮。 四川省军管区得到何应钦电令后, 参谋长徐 思平即利用赴川北督征壮丁之便, 于 1943 年 11 月 14日抵达三台,与潼(川)蓬(溪)师管区副司令 李华骏商定,拟向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学生作一 次从军动员报告, 以作为试探。15 日早晨, 徐思 平出席了东北大学的!总理纪念周∀,并在会上发 表了题为%学生于民族存亡应有之认识与责任&的 演讲。其中说:贵校是张汉卿先生创办,自东北沦 陷,贵校迁北平, 再迁西安, 最后迁四川三台,三台 同胞, 殷勤相待,诸君得在抗战烽火之中,弦诵不 辍,未感!黄鸟∀之痛..贵校当前的时代任务,应 当是:在战时,必须支持抗战,收复东北;战后必须 建设东北。否则, 东北大学将失其存在之意义。# 这篇数万言的演讲慷慨激昂, 鼓动了青年学生参 军的热潮。其全文除在东北大学校刊刊出外, 当 年还由军政部将其列为各级兵役干部和学生的必 读文件。时人把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作为抗 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的发源地, 原因就在这里。 当晚,徐思平再到东北大学作%我的人生观& 的演讲, 除东大同学外, 当地国立十八中学、省立 潼川中学、三台县立中学和各机关法团人士共 2800余人冒着滂沱大雨听讲, 直至晚 10 时而不 散。当场志愿报名从军的知识青年就达 304 人, 其中,东北大学 28人(内助教 1 人) ,省立高中 35 人,十八中 135人,县中 105人, 还有东北籍女生 林霖等 30余人要求入伍。因%兵役法&未规定女 子服兵役,林霖等女生在申请被拒后又上了一道 感人的请缨从军呈文, 一时广为流传。其中说: !生等虽为女子, 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伏 乞额外通融,务使生等展鸿鹄之志,愿效花木兰、 梁红玉从军杀敌..以赤胆白骨换取新中华自由 之花。∀11月 25日, 徐思平回到成都, 赓即又奔赴 成(都)茂(县)师管区宣传鼓动。29 日在成都各 电影院召集大中学校学生演讲。!迄止 12 月 8 日,报名从军者, 计有中学生及公教人员 5094名, 女生 795名,大学生 267名。经体检合格者 2229 名。∀ ∃到 12月中旬,四川各地和重庆请求入伍已 登记的学生达 9000余人,正申请者在万人以上。 三台县长吴业祥、参议会议长霍新吾,以及国民参 政会参政员 (东北大学教授 )肖一山等均送子 参军。) 国民政府鉴于各地报名从军的学生日益增 多,乃于 1943年 12月由军政部兵役署制颁了%学 生志愿服役办法&, 其要点为: 凡中等学校以上学 生志愿服役, 应由学校以年满 18 岁以上为限; 志 愿服役学生在登记时由校医作初步体检, 其 是:身长 155公分以上, 体重 46 公斤以上, 胸围 76公分以上,五官四肢及肺脏正常,无重沙眼、痔 疾及精神病者;合符上述条件的学生,由学校造具 名册,送请当地军(师)管区司令部复查验收;后者 应派军医到学校复查,体检复查不合格者,仍在原 校继续求学;条件合格学生统一编组为教导队,由 军政部集中办理,或由军(师)管区司令部办理,军 (师)管区司令部应规定入营时间及地点, 妥善准 备好营舍、被服等项, 举行定期入营; 志愿服役之 学生, 如曾受军训合格者,得选拔为预备军士, 训 练期满后,得择优送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入营学 生训练期满后得依其所习学科及志愿, 服务特种 兵、特业兵、空军及适当之军事辅助勤务;学生服 役后, 应保留其学籍, 其在服役期间之成绩, 由部 队考核,原学校, 以备退伍回校肄业时按其程 度酌予升级, 服役中如有逃亡情形, 除依法办理 外,并开除其学籍; 凡中等以上学校年满 18岁以 上女生志愿服役, 应向学校申请登记,造具清册, 送当地军(师)管区司令部, 听候调任军事辅助勤 务。∗ 为了编训志愿从军的学生, 当时在四川境 内成立了 3个教导团。教导一团, 1943年 12 月 24日成立于重庆, 营地在鸳鸯桥, 由军政部第二 # ∃ ) ∗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 ,第 473页。 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 ,载%四川文史资料 集粹&第二卷,第 90页。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民国三十 二年(二)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651页; 万金裕: %抗战 八年四川人民在征兵服役上之贡献& , 载%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 二卷,第 359页。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民国三十 二年(二) ,第 794页。 %服役办法& ,载 1943年 12月 15日%大公报&。 122�� 2006� 2民国档案 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吴琅兼任团长,负责接收川东、 川南各师管区及鄂、豫、皖等省来渝的学生。翌年 3月下旬, 该团将先入营的学兵编足三个营, 用江 轮开赴泸县转昆明飞印度。第四营改归教导三 团。1944年 9月, 教导一团迁址至荣昌县檬梓 桥。到同年 12 月底奉命结束, 一共编练学兵 3144名(其中女生 72名)。教导二团, 1944 年元 旦成立于成都,因兼任团长徐思平无暇兼顾,旋交 中央军校主办, 先后由唐雨岩、王兴化任团长, 设 成都西较场中央军校营房。第一期收训川北、川 西学生 688名, 编为 3 个营 10 个连, 7 月训毕后 分批由新津机场飞赴印度。7月以后又陆续收训 学生 1063名,至 9月又分批飞印度。该团先后编 训学兵 2783 名。教导三团, 1944 年 4月 1 日在 北碚成立,由军政部第四十五补充兵训练处主办, 该处处长曾鲁任团长。编训各地陆续来渝学生。 教导一团 3个营出发泸县后, 三团由北碚移驻鸳 鸯桥,至 6月下旬即有 841 名学兵分发出国, 249 名分发国内各部队。到 1945年元旦结束,先后共 编训学兵 5423 名。 其他省区也陆续筹设了若 干教导团, 按兵役署考虑, 将于西安设立教导四 团,由胡宗南兼任团长;在第三战区辖内适中地点 成立教导五团,以容纳东南各省志愿从军学生(至 1944年 3月底,该团入训学生已达 800 余人) , 另 外,还要在昆明建立教导六团,以便利西南各省学 生就近入伍。# 而后实际情况是, 教导四团于 1944年 4月成立于陕西王曲, 教导五团于同年 2 月成立于江西上饶,原计划在昆明设立的教导六 团于同年 7月成立于广东曲江, 8月在昆明建立 教导七团。在此期间,还分别在江西泰和、贵阳和 湖南耒阳建立了三个教导营。∃ 蒋介石本人亦亲自出马推动知识青年从军运 动,他于 1944年元旦检阅军训学生, 发表训词称: 夫军事训练之目的,一方面在使青年学生获得军 事上之知识技能,俾成为健全之备役候补军官;一 方面尤在养成整齐、严肃、勤劳、机敏之习惯,与服 从命令、遵守纪律之德性..军事化即为现代化, 军事训练与军官管理之主旨, 即在造成我全国青 年为健全之现代国民,诸生欲效忠于抗战,固须诚 恳接受军事训练与军事管理。) 1 月 10 日, 蒋介 石又在军委会大礼堂对 500多名在渝受训的教导 一团学兵训话说:此次各地学校发起志愿从军,以 各级学校之优秀知识青年, 且系出身于士绅与公 务人员家庭之子弟,奋勇争先自请入伍,以为一般 国民倡导,实足以转移全国之风气,树立现代国民 之新观念与新精神,为我国家转败为胜转弱为强 以跻身于独立自由平等之域之最大保障。接着, 他又对自己青年时期的从军经历大加吹嘘, 大讲 在日本高田炮兵联队当二等兵时挨饿、刷马、喂马 和做勤务的辛劳,说是耐饥耐寒耐苦耐劳,为军人 最大之乐事。要青年!学习本主席革命奋斗之精 神,实践成功立业之信条∀, ! 人人以无名英雄自 居,人人立志作无名的蒋介石∀。∗ 2月 5日,兵役 主管机关按蒋介石电令从优奖叙宣导学生服役得 力人员,四川省主席兼军区司令张群、参谋长徐思 平、康军区参谋长王靖宇、潼蓬师管区副司令李华 骏及川康若干师管区、团管区主官,东北、川大、燕 京、光华、华西、金陵、齐鲁、复旦等大学的校长,以 及川省教育厅长、若干市、县长和国民党、三青团 书记长、国民兵团负责人共 70多人受到表彰, 将 获得各项褒状、奖状和光华、干城奖章并记 大功。+ 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丢 城失地,损兵折将,征召十万名知识青年入伍的任 务更显迫切。是年!双十节∀, 军委会政治部发表 %告全国青年文告&, 提出! 敌寇已深入, 歼敌莫放 松∀, !没有国家, 知识何用? 没有国家, 职业何 用?∀呼吁广大知识青年!放下书本,背上枪炮! 丢 下职业, 走上战场!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 十万军! ∀ ,同月 11日至 14 日, 国民政府召集中 央有关部门及各省市政府、党部、团部暨教育界人 士 150 余人在重庆召集!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 议∀,于 14日成立了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 委员会。会议期间,蒋介石两度到会讲话,大讲知 # ∃ ) ∗ + , 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 ,载%四川文史资料 集粹&第二卷,第 92~ 93页。 %学生军设六个训练团& , 载 1944年 2月 29 日%中央日 报& ;%东南学生军集合受训& ,载 1944年 4月 1日%中央日报&。 %抗战八年来兵役行政工作总报告& ,兵役部役政月刊社 1945年 11月印行,第 39~ 40页。 %蒋主席对军训学生致训& ,载 1944年 1 月 1 日%大公 报&。 %蒋主席致训志愿从军学生& ,载 1944年 1 月 11 日%扫 荡报&。 %宣导学生服役人员受奖励&,载 1944年 2 月 5日%扫荡 报&。 %军委会政治部号召知识青年从军& ,载 1944年 10月 10 日%中央日报&。 民国档案 2006� 2 123�� 识青年从军的意义,不仅在增强国防军战斗力,促 成抗战胜利,且可提高青年爱国家爱民族救国家 救民族之热情,转移社会对于当兵不正确之观念, 而造成军事第一、军人第一之口号与新风气。他 还表示:自己要带头让经国、纬国两公子首先应征 从军。 10月 24日,蒋介石又发表%告知识青年 从军书&, !号召有志气, 有血性的知识青年, 一致 奋起,志愿从军∀, !效班超的投笔,学终军的请缨, 走上前线,以军人的战斗精神在枪林弹雨之中开 拓你们前途广阔的人生∀, !尤盼我全国同胞,互相 督促, 父谕其子, 兄勉其弟, 妻劝其夫, 朋友相规, 师生相勉,藉以志愿从军为光荣,以规避兵役为耻 辱,恢复我们民族高尚的德性,改造我们社会颓靡 的风气,整我军旅, 灭彼倭寇∀。# 此文发表的第 二天, 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交通大学校长吴保 丰、复旦大学校长章益、重庆大学校长张洪宪、东 北大学校长臧启芳、朝阳学院院长孙晓楼、乡村建 设育才院院长晏阳初等 24 所大专院校的校长联 名致电蒋介石,拥护其%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并表 示要克尽职责, 指导青年踊跃应征, 以雪国耻。∃ 三青团中央团部亦通告将于 27 日晚在广播大厦 举办知识青年从军广播讲演大会,延请各界名人 演讲,如张伯苓主讲%如何实现文武合一的教育&, 邵力子主讲%从历史上看知识青年如何尽其时代 的任务&,蒋梦麟主讲%抗战建国现阶段对知识青 年的急切需要&, 王世杰主讲%英美知识青年对这 次大战的贡献&等。) 通过这一宣传, 知识青年从 军运动遂成为国统区人人关注的焦点。 11 月底, 桂林、柳州沦陷, 贵州独山被敌占 领,一时间重庆震动。莘莘学子们怀着对日寇入 侵大后方的无比愤慨,认为鬼子打来了,横竖书读 不成了,不如干脆弃学从军杀敌。于是在重庆的 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校相继出现前所 未有的参军热潮。∗ 交大机械系 40 级高材生杨 大雄应征入伍后,在七十九军担任美军翻译官,先 后参加了衡阳、邵阳、独山诸战役。1945年 6 月 21日,杨大雄在参加柳州战役时与敌遭遇, 壮烈 殉国。+ 类似的从军热也出现在其他高校尤其是 内迁院校。如内迁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就曾三次 召开发动学生从军的大会, 当时刚从德国归来的 年轻教授杨宝林也报名参军, 全校实际从军人数 达 364人,在内迁院校中名列前茅。, 1944年 12 月 25日, 达县从军知识青年 163人,由县长周开 庆率领抵渝。翌年 1 月 4日,乐山志愿服役学生 军 72人抵渝,内有武汉大学学生 10余人。截止 1月 22日,陪都附近各县向教导一团报到的应征 知识青年已达 1539人, 其中重庆市 232 人, 复旦 大学 50人。/ 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也是参军人数较多的院 校。早在 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前, 当陈纳德 !飞虎队∀来昆明助战时, 便已有个别联大学生志 愿为其充当译员。1943 年秋, 校方公布了%西南 联大学生征调充任译员办法&, ! 指定四年级男生 于第一学期期考完毕后, 一律前往翻译人员训练 班受训∀。该办法还规定给应征学生以若干优待。 如四年级学生!较规定毕业所须学分所差不逾 32 学分者,于服务期满后发给毕业证书,仍作为原毕 业年度毕业∀; !一、二、三年级学生志愿应征服务 者,于服务期满返校时, 由各系酌定免修 32 学 分∀; !服务学生概予免修军训、体育∀等。0 主持 联大校务的梅贻琦曾呼吁学生给盟军当翻译, 但 仅有 40名左右的学生响应, 其中也包括梅贻琦 19岁的儿子梅祖彦。鉴于志愿从军的人数对于 需要只是杯水车薪,西南联大采取了一项前所未 有的断然措施, 1944 年 4 月, 联大校评议会投票 决定:要求所有身体健康的毕业班男生立即投笔 从戎。为了提高这项计划的吸引力,学校当局宣 布:服兵役可以免修第四年课程,一俟复员就可以 拿到学位。��� 这一决定在联大引起了争议。张奚若教授发 # ∃ ) ∗ + , / 0 ��� %中央发动十万知识青年从军& ,载 1944 年 10月 15日 %中央日报&。 %蒋委员长号召知识青年从军& ,载 1944 年 10月 24日 %扫荡报&。 %大学二十四校长倡导青年从军& , 载 1944 年 10 月 25 日%中央日报&。 %广播讲演青年从军& , 载 1944 年 10 月 26日%中央日 报&。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 ,第 473页。 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 , 上海教育出版 社 1986年版,第 431页。 翁智远主编:%同济大学史&第一卷,第 96页。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第 223、225、227页。 %西南联大学生征调充任译员办法& , 载%清华大学史料 选编&第三卷(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 412~ 413页。 [美]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载%抗日战 争研究&1997年第 1期,第 200~ 223页;韩咏华:%我所了解的梅 贻琦& ,载%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 17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年 版,第 290页。 124�� 2006� 2民国档案 表谈话,力劝同学们不要盲从。他认为政治如不 民主化, 军队如不国家化,则所谓建军,实徒供私 人利用, 军队之素质与待遇决不能因此提高。 但是在联大常务委员会召集的群众动员会上, 一 些有名望的教授还是鼓励学生踊跃参军。冯友兰 说,学生至今免服兵役是因为以前的军事技术太 原始,他们的才能用不上。现在一切都已改变,中 国需要有知识的士兵操作美国的新式武器, 学生 的责任已很明确。闻一多也登台呼吁学生报国。 他指出:国民党政权贪污腐败,军队一塌糊涂。军 官们贪生怕死,靠克扣军饷,大发其财。士兵则愚 昧、落后, 孱弱不堪 − − − 没有能力打败日本。不 过,这个提供武器和训练的机会很难得, 不应错 过。中国的知识青年一旦武装起来,可以抵抗所 有入侵者! 散会时,冯友兰见一名学生正在张贴 反对征兵的传单,当即怒气冲冲地把传单撕下来, 并质问那位年轻人:持有这种荒谬观点的传单作 者究竟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1944年 11 月 10日, 蒋介石就建立联大!志 愿从军组织委员会∀一事,亲自致电梅贻琦, 重申 了%专科以上学校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 组织办法&的规定, 要求!除由该校长兼任主任委 员,将该校征集委员会克日成立,并规定应征日期 自本月十一日起至三十日止外, 仰遵照并将组织 成立情形电报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 备案为要。∀ ∃在强大的压力下, 联大于 11 月 25 日公布了教育部颁发的%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 办法&, 其中有!大学先修班从军学生,退伍时得免 试升学∀; !专科以上学校从军学生, 退伍复学时, 其肄业时期得减少一学期, 其入伍时已修满最后 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 在退伍时准由原学校发给 毕业证书∀; !从军学生参加留学考试,得予优待录 取之机会∀等规定。) 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处于两难境地的情况下, 西南联大应征入伍的人数还是超过了教育部分派 的名额。按美国学者易社强的说法, !包括 1944 级集体应征充当译员的男生在内, 联大 15%的学 生,加上 5名教授,共 303人报名参军, 其中有 28 名女性。∀ ∗但据联大胜利复员时所建! 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镌刻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以来学生从军题名∀,联大从军师生有名有姓 者竟有 834 名之多,其中大多数应是在知识青年 从军运动中入伍的, 还有黄维、缪弘、曾仪、吴若 冲、朱谌等 5位同学为国捐躯。+ 三 囿于资料的零碎和不全,我们很难确切统计 知识青年从军的总人数。1944年 5月下旬,何应 钦在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上作军事报告时, 在 !兵员之补充∀部分曾专门报告! 知识青年服役运 动∀,称: !计全国报名者, 有 19564 名, 女生 2119 名,经体格检查合格者, 为 7624 名..体检合格 者中,有女生 414名。先后成立教导团 5,教导营 2, 现第一、第二两教导团已经结业,正由空运拨驻 印军补充,最近仍在继续发动。∀ ,而后他在 1945 年 5月对国民党六大作军事报告时, 竟对 1944年 底趋于踊跃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只字不提了。有 该运动亲历者撰写的文史资料说:从征集开始至 结束,全国各地总共征集学生及公教人员志愿从 军者 50865名(四川为 22022名) , 体检合格人数 为 30953名(四川为 14966名) , 召集入营人数为 19048名(四川为 7160名)。除开除、逃走者外, 最后拨补到各部队的仅 16095 名。/ 这个数字显 然偏少。另据曾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 监部副监的国民党将领黄维回忆,在一年多的时 间里,陆续征集入伍的知识青年有近 10万人。入 伍者中, 除大中学校学生、社会青年外, 还有个别 大学教授和一些中小学教员、国民党党团组织工 作人员以及各级行政、业务机关的公务员。此外, 还有一部分女知识青年。这些从军的知识青年被 编成 9个师又 2 个团,分驻各地进行训练。日本 投降后,这批青年军除各师留用一部分外,其余全 # ∃ ) ∗ + , /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组: %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 , 第 177页。 [美]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载%抗日战 争研究&1997年第 1期,第 200~ 223页。 %蒋介石电梅贻琦关于组织! 志愿从军组织委员会∀事& , 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下) ,第 414页。 %西南联大关于公布∋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的布 告& ,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下) ,第 416~ 417页。 [美]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载%抗日战 争研究&1997年第 1期,第 200~ 223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 ,载%清华 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下) ,第 419~ 423页。 何应钦:%对五届十二中全会军事报告& , 载浙江省国民 党历史研究组编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 (三) , 1985年印行,第 226页。 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 ,载%四川文史资料 集粹&第二卷,第 94页。 民国档案 2006� 2 125�� 部复员。 南开大学江沛教授等在发表于%抗日 战争研究&2004 年第 1期的%战时知识青年从军 运动述评&一文中披露了关于战时知识青年从军 总人数的两个数字,一是援引瞿韶华主编之%中华 民国史事纪要(初稿) & ( 1944 年 10月- 12 月分 册)所汇总的国统区四川、贵州、云南、河南、湖北、 广东、福建、安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西 康、江西、绥远等 16省暨重庆市、第三战区、沦陷 区和大专学校的征集总数, 为 122572 人; 二是中 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知识青年志愿从 军指导委员会的档案材料, 即 1945年 1 月的%全 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报告&。 其中称:截止 1944 年底, 国统区各地报名及体检 合格入伍者达 151516 人。# 鉴于后一条数据比 多数资料的数字多出好几万人, 持此说法的资料 还十分鲜见,而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也不无在工作报告中为自己贴金、吹嘘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在找到更多的材料对此说法加以佐证 前,似乎也不好断言这就是权威性资料。 但不管怎样,这场遐迩闻名的知识青年从军 运动毕竟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一 是这场运动实际上源起于内迁的东北大学, 又因 为内迁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南联 大等校学生的踊跃加入而形成高潮。颠沛流亡的 大学生们在祖国危殆之际舍己卫国的壮举, 成为 抗战后期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最重要的内容之 一,由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所激发起来的炽烈爱国 主义热情,也成为支撑国统区广大人民熬过抗战 胜利前最黑暗岁月的精神力量; 二是因为大中学 生服义务兵役在当时的中国毕竟是一件新鲜事, 它不仅引起了我国兵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而且 对振奋国民尚武精神, 扫除大后方的文弱奢靡之 风,激发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以战斗去争 取抗战胜利, 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三,我们必 须注意到,当时成千上万的大中学校学生踊跃弃 学从军,其本意多是在祖国危急关头投笔从戎,捍 患卫国。大批知识青年从军在客观上提升了国民 党军队的素质,从而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力 量,这是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坚持和争取抗战最 后胜利的。将抗战后期广大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贬 低为是要替蒋介石充当内战的炮灰的说法, 显然 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失公允。实际上抗战一胜 利,在内战阴霾袭来之际,不愿意打内战的从军同 学大都以种种理由复员或开溜了。例如成都入伍 的大学生王家鼐,在印度受训时就声明当兵为抗 日,拒入三青团。1945年!双十节∀, 当他随新六 军二十二师在南京参加抗战胜利大阅兵后, 即以 !母逝∀和!父病危∀的急电脱离该军,遁回四川。∃ 西南联大学生周宗王在写于 1945 年 1月至 1946 年 2月的%从军行&中, 也谈到他所在的汽车十四 团的情况: !同学们大都复了学, 也有的作了译员, 最初从军的一百五十几位, 打算坚持到底的,只有 二三十个了。∀当时,有一个同学被关了一个多月 禁闭,所患疟疾日渐沉重,许多同学找到副团长杨 胖子说情, 岂料杨竟抽枪撒野, 一个同学夺过手 枪, !劈头劈脑给他几个耳光, 后面的同学蜂拥而 上,痛痛快快地把他揍了一顿,然后大家就溜之大 吉了。后来虽然下过通缉令,天幸没有捉到。∀) 以此观之,黄维所谓从军知识青年大都在抗 战胜利后复员应是事实。即使有极少数人后来参 加了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内战, 我们也不能就此简 单地否定当年那一场轰轰烈烈、在中国兵役史和 抗日战争史上均留下了深深烙印的知识青年爱国 从军运动。 [侯德础: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邮编: 610068] [责任编辑: 蒋 � 梅] # ∃ ) 黄维:%关于青年军的回忆& ,载%文史资料选辑&第 96 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 66页。 江沛、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 载%抗日战 争研究&2004年第 1期,第 77页。 王家鼐:%普通一兵的抗日远征记& ,载%成都文史资料选 辑&第 10辑,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5 年印行,第 309~ 320页。 周宗王:%从军行& ,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三卷(下) , 第 433、436页。
/
本文档为【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