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社会安全感_刍议

2011-06-09 5页 pdf 196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1716

暂无简介

举报
_社会安全感_刍议 61 ◆百家 ·百花 ◆ 【收稿日期】1999 - 09 - 10 【作者简介】河南省濮阳市公安局调研室民警 社会安全感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稳定性、秩序性 的一种感性认识 , 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秩序的永恒追 求。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 , 除了人们的直观感受 以外 ,还要依据公安政法机关的犯罪状况统计 ,即从 犯罪率和发案率上予以评价 , 由于其中犯罪暗数较 大 ,很难反映现实社会治安状况的真实情况 ,对老百 姓安全感的调查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犯罪统 计的不足。同时 , 社会安全感又往往代表大多数公 众的舆论 , 政策制定...
_社会安全感_刍议
61 ◆百家 ·百花 ◆ 【收稿日期】1999 - 09 - 10 【作者简介】河南省濮阳市公安局调研室民警 社会安全感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稳定性、秩序性 的一种感性认识 , 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秩序的永恒追 求。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 , 除了人们的直观感受 以外 ,还要依据公安政法机关的犯罪状况统计 ,即从 犯罪率和发案率上予以评价 , 由于其中犯罪暗数较 大 ,很难反映现实社会治安状况的真实情况 ,对老百 姓安全感的调查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犯罪统 计的不足。同时 , 社会安全感又往往代表大多数公 众的舆论 , 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更容易受到这种公共 舆论反应的影响。因此 , 决不可忽视对社会安全感 的研究。 一、社会安全感的三个层面。社会安全感的表 现形式可分三个层次 : (一)安全感的舆论层面。舆论层面构成社会安 全感的第一层面。言为心声 , 群众的言论往往代表 群众的意见和态度。出于对社会、对集体、对自身生 存环境最直接的敏感 , 群众对社会安全感往往表现 出带有感性色彩的关心 , 正是这种关心构成了社会 反映的基础。社会安全感舆论层面具有广泛的接受 群体和传播渠道 ,因而不易控制。一个简单事件 ,经 过媒体和舆论的加工传播 , 会引起社会安全感的强 烈震憾。国家政策的制定、实施 ,不能仅考虑其本身 的效力 ,还应考虑到舆论中的某些看法和某些伦理 , 或者说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舆论态度和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 ,每个人都希望“摆脱”犯罪分子 ,但这并不 妨碍其对死刑、对狱政、对自由的保障以及对辩护权 等问题有自己的观点 (有时其观点与其愿望不相一 致) 。所有这些态度通过压力集团或公共舆论表达 出来 , 其本身就构成一个政策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 题。 (二)安全感的层面。制度层面构成社会安 全感的第二层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作为合 法的暴力机构 ,起着社会稳定调解器的作用。高效、 廉洁、运转有序的执法体制 ,可以有效地消弥社会矛 盾 ,化解公众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公众与社会之 间的纠纷 ,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 ,从而增强公众的安 全感。相反 ,腐败、无能的行政、司法体制往往不仅 不能化解矛盾 ,反而易于激发纠纷 ,增强公众的不安 全感。据研究 , 社会公众面对两种现象表现出惧怕 不安 ,一是严重犯罪的迅速增加 ;一是刑事司法机构 在控制犯罪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无能为力。最令公 众不安的犯罪行为 ,如不能及时被侦破 ,就会加重人 们的不安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法律、法规、政策是由 国家或政府、团体制定 ,用以确定人们权利义务关系 的准则。稳定、可靠、协调有序的法律法规使公众产 生一种可靠的信任感、安全感。反之 ,如果法律灵活 多变 ,法律、法规之间自相矛盾 ,互相抵触 ,公众已养 成的习惯在变换莫测的“准则”面前就会显得无所适 从 ,则不安全感就会增强。法律的“短命”和频繁的 立、改、废造成巨大的混乱和浪费 ,导致法律体系的 “社会安全感”刍议 □ 桑红昕 [内容摘要 ]社会安全感是衡量社会稳定、安全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安全感可分为舆论的、制度的、的 三个层面。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多种多样 ,增强社会安全感的措施也应是综合系统。 [关键词 ]安全感 舆论 规范 62 ◆百家 ·百花 ◆ 紊乱 ,法制效率的削弱 ,法院以及与之相随的法律秩 序权威的丧失。自相矛盾和频繁变动使制定出来的 法律难以实现 , 甚至使法律自身成为滥用权力和营 私舞弊的温床。而这又会加重人们对法律秩序和政 府的不信任 ,社会安全感随之受到动摇。 (三) 社会安全感的规范层面。规范是社会风 俗、习惯、价值取向的固定化表现形式 ,是社会生活 共同的规则。其对立面就是越轨行为 , 对规则的破 坏可能产生“规范与角色的冲突”。一些越轨行为也 产生于某一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某类人为了在日常生 活中实现这些价值所使用的办法之间的冲突。美国 社会学家默顿认为 ,在所有社会组织中 ,一方面存在 着符合社会向其成员建议的价值制度的合法目的 , 另一方面存在着为实现这些目的而适用的方法。有 些方法并不完全符合公认的价值及其法律表现形 式 ,然而却或多或少都得到社会的默许 ,只有当这些 方法达到某种严重程度才可能受到刑罚的制裁。默 顿认为 ,当社会稳定时 ,占主导地位的是目的与方法 的一致性 , 但是 , 当社会受到破坏处在混乱状态时 , 这种一致性不复存在。因此 , 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统 一、稳定 , 不但保持一个主导的价值规范是必要的 , 保持实现该价值的方法与主导价值之间的协调统一 同样是重要的。价值与规范的冲突可以产生政策制 定上、舆论上和思想领域的混乱 ,引发人们的不安。 虽然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越轨行为 , 但越轨行为与 犯罪行为的内涵并不统一。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之 间的界限是社会宽容的限度 , 这个限度并不总是与 刑法的完全吻合。刑法典中所包含的规定是在 其所适用的领域内生活的不同社会团体所遵循的规 范中有选择的一部分。因此 ,有关犯罪行为、违法行 为的规定不仅仅是在一定时期内被禁止的行为 , 而 且也是制约所有行为的社会规范 , 只不过其对群众 的指向和指导意义不同。对犯罪者来讲 , 意味着一 种惩戒和惩罚 ,而对旁观者和普通群众来讲 ,则意味 着一种教育和指示。 二、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轨时期 ,影响社会 安全感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社会体制转轨。自 1992 年明确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而艰 巨的改革 , 但市场经济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系和完备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虽已开始 出现和日益发展 ,但仍不完善 ,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 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 况下 ,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分配机制、价值观和市场经 济下的分配机制、价值观相抵牾 ,形成社会上较普遍 存在的心理失衡。双重经济体制的同时并存必然会 削弱对方的功能 ,导致市场发育艰难、迟缓 ,甚至出 现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真空地带 , 出现经济管理上的 漏洞 ,导致大量畸形的乃至违法的经济行为出现 ,经 济中的诈骗行为和大量偷税、走私贩运现象应运而 生 ,不但干扰民众的正常消费生活 ,也搞乱了一些人 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人们强烈地感到社会不同 阶层之间财富与权力分配不公 , 如果认为这种不公 已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就易引发社会沮丧心理 ,成为 不稳定与不安全的诱因。 (二)价值体系的转换。我国目前的传统型向现 代型社会转轨的过程 , 也是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向现 代社会价值体系的转换过程。当前我国转型期出现 的种种社会问题 , 大都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复杂性有 关。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传统观念积淀深厚 ,在社会 生活中依然占有十分强大的地位 , 而现代价值体系 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尚未被社会认同。 同时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渐发展的价值体系又 日益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冲击 , 使得中国当 代社会价值体系的转换更具复杂性 ,在这种情况下 , 人们在生活价值取向的自我抉择上必然出现种种困 惑 ,甚至可能陷入误区 ,因而 ,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 制约因素出现障碍 ,以致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失范、 失控、失序、失调现象。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摩 擦 ,不仅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而且直接反映社会 秩序的混乱。如一些地方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盛行 , 从而导致社会安全感的逐渐衰微。这证明 , 与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 , 从维护社会安全感的 角度出发 ,构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又有现代化 色彩的中国特色”价值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 的任务。 63 ◆百家 ·百花 ◆ (三)社会防控机制的相对弱化。中国传统社会 防控机制是以城乡二元板块结构为基础 , 以户籍管 理为核心的超稳定的静态结构。在当前中国由传统 型向现代型社会转轨时期 , 社会结构一改封闭型而 呈开放型状态 ,人们的自主性和个体意识增强 ,人员 流动加大 ,特别是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农民 , 大量涌进城市 , 给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管理体制提 出新考验。人口的无序流动引发大量社会问题 , 一 些社会渣滓混迹其中 ,流窜犯罪 ,难于发现、预防和 打击 ,严重影响社会安全感。 (四)刑事犯罪。刑事犯罪一直是严重影响社会 安全感的直接因素。出于对犯罪产生的恐惧 , 一般 来说 ,大多数人对犯罪现象的存在是很敏感的 ,特别 是社会上的弱者群体 , 如老人、妇女和幼儿。事实 上 , 没有什么东西比犯罪更能引发的人们的不安全 感了。根据刑事犯罪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感的影 响 ,笔者认为可将其分为两类 :暴力犯罪和多发性违 法犯罪。暴力犯罪是指杀人、抢劫、投毒、爆炸等性 质恶劣、手段残忍、影响较大的严重刑事犯罪。暴力 行为的增多是当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多发性违法 犯罪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占主要地位、大面积 发生从而影响社会安全感的违法犯罪 , 如多发性盗 窃、抢夺、卖淫嫖娼、聚众斗殴等。某市 1998 年调查 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 发现 76 %的人认为是“自 行车被盗”,有 61 %的人认为是“撬门别锁”,而答车 匪路霸者仅占 22 % , 答其他 (杀人、伤害等) 的仅占 4 %。可见多发性违法犯罪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安全 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不特定多数 人为了群体利益聚集一起引发的社会治安事件。当 前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因为利 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可免地会大量发 生。据统计 , 1998 年 1 —9 月 , 全国共发生群体事件 118 万起 ,参加人数超过百万。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参 加者已由过去的单纯找主管领导和部门上访 , 发展 到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 ,直接向政府施压。而且 这类事件大多发生在重要会议、重大节日、大型活动 期间 , 导致一段时期内局部地区的社会震荡。当前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一是引发原因相对集中 , 绝 大多数属人民内部矛盾 ;二是范围相对局限 ,要求比 较单纯。三是言行激烈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 四是持 续时间长 ,反复性较大 ;五是模仿性强 ,有增多趋势 ; 六是事先有准备 ,带有组织化倾向 ;七是围观人员众 多 ,参与意识强。群体性事件难于处理 ,易引起社会 共鸣 ,从而对社会安全感构成潜在影响。 (六) 、媒介的误导。当前舆论对社会安全感的 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社会宣传工具出于吸引观 众和增加发行量等考虑 , 加大对犯罪及打击犯罪细 节的宣传 ,往往起到负面的影响。就大众传媒而言 , 暴力所占据的位置是公众舆论所表现出的不安全感 的主要根源所在。新闻情报的选择、利用和重复导 致对犯罪行为的夸大 , 一件简单的犯罪行为经过媒 体的夸张渲染 , 就变成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有关 这方面的文章在报刊上有所增加 , 人们的注意力就 会被吸引 , 于是公众则认为犯罪率上升了。有的学 者认为 ,大众传媒对警察形象构成消极影响 ,不负责 任的新闻宣传是恶化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形象传 播不能确切地描述出警察工作的真正和客观情 况 , 因而有碍于政府和公众就警方的资源和政策展 开讨论。政府和公众不了解警察的实际工作 , 就无 法理智地衡量社会治安形势和研究警察应该如何使 用现有资源 ,怎样才能重新分配、增加资源以及警察 应如何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而包括警察在内的 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形象最直接地影响社会公众 对社会安全的认识。 三、当前增强社会安全感的思路和应采取的主 要措施 如上所述 ,社会安全感是一个综合的、形象的概 念 ,各因素分别从舆论的、制度的、规范的层面上影 响公众的社会安全感。为增强公众社会安全感 , 应 采取综合的思路和策略。 (一) 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十 五大报告中指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 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 会秩序 ,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 ,什么事也 64 ◆百家 ·百花 ◆ 干不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 进改革、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 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又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但二 者都是在总量发展的基础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改革会有一定的风险 , 也可能引起波动。特别是在 利益格局调整中暂时受到损害的部分人可能会对改 革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 从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和 不安全的传播源。因此 ,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速度、 发展的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 正 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安 全”的社会基础。 (二)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建立廉洁、务实、 高效的执法运行机制。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 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表明 , 法令 行则国治国兴 ,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保持稳定最根本 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 , 要 实现依法治国 ,就要有一个廉洁、务实、高效的执法 队伍和执法运行机制。为此 ,朱钅容基同志在全国九 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必须加强 立法工作 , 提高立法质量 , ⋯⋯维护宪法和法律尊 严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 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 政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 制。推进司法改革 , 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 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建立冤案、错案责任 追究制度。”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必须严惩腐败 行为 ,巩固人民群众对党、政府和行政、司法制度的 信心 ,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 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维护 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 社会安全体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 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劳动者失去劳动或工作岗位 后给予救助 ,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 安全感 ,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又被 称为“社会减震器”。朱钅容基总理指出“继续做好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 是深 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 ,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 举措”。“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城 镇居民最低生活费”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 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政府、社会、公 民等方面做好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补给、运行工 作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减震器”的作用 ,减 少社会震荡。 (四) 调整刑事策略 , 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 多发性违法犯罪。如上所述 , 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刑 事犯罪主要是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违法犯罪。为 了维护社会安全感 ,提高刑事政策的效益 ,必须改善 “严打”斗争方式 ,克服一哄而上、漫天撒网的无目的 的“严打”斗争 ,重点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 事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以及多发性盗 窃、抢夺等犯罪。只有这样 ,才能明显地提高刑事政 策效益 ,迅速改变“严打”斗争的被动局面 ,增强群众 的安全感。 (五)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价值观。必须在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舆论 导向 ,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宣传倡导一种 有权威的、正确的、足以统率全国和全局的正确的舆 论导向和社会价值观。唯其如此 , 才能从思想根源 上消除混乱和不安全的感觉。 (六) 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 件。群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是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 的主要原因 ,而合理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渠道不畅 , 则是造成矛盾激化和冲突表现化的重要因素。因 此 , 要预防和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众 性事件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正确处理 好“疏”与“堵”的关系 ,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 障。要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规定 , 综合运用 法律、经济、行政的方法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 工作 ,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及时化解 矛盾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能简单粗暴 ,激 化矛盾 ,更不能动用专政手段对待人民群众。 (七) 以预防为主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江 泽民同志要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下转第 51 页) 51 ◆警官视野窗 ◆ (上接第 64 页) 理 ,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 ,加强教育和 管理 , 落实责任制 ,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打 防结合 ,预防为主 ,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 内容在综合治理中 , 一是要强化行政司法机关的职 能作用 ,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态环境下的 警务运作模式。特别是要强化以 110 报警服务台为 龙头 ,以交警、巡警为骨干 ,以派出所为基础的快速 反应机制 ,最大限度地扼制、打击现行违法犯罪 ; 二 是强化各项防范管理措施 ,坚持走依法管理的路子 , 大力推进派出所工作改革 , 落实社区民警工作责任 制 ,真正把派出所防范管理任务落到实处 ,努力实现 “发案少 ,秩序好 ,群众满意”的目标 ;三是以公安机 关为主 ,协调居委会、产权部门、物业管理机关 ,搞好 安全文明小区 (村镇)创建工作 ,减少违法犯罪空隙 , 以点带面促进社会治安全面好转。预防犯罪维护公 共秩序是国家的责任 , 但是预防犯罪增强安全感与 社会整体有关 ,如果没有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 ,实际 上这个任务就不能真正得到实施。因此 , 要从舆论 和制度以及经费、装备保障上吸收公民更多更直接 地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派出所要加强对基层治 保会的指导工作 , 以居民为主建立打更、巡逻队伍 , 全面设防 , 组织覆盖整个社会面的防控网络。唯其 如此 ,违法犯罪才能得到打击 ,群众安全感才有可靠 的保障。 参考文献 : [ 1]《犯罪学的思考与展望》(法) 乔治 1 比卡著 ,王立宪、 徐德瑛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 [ 2] 王玉波、翟明安著《超越传统 ———生活方式转型取 向》,京华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一版 ,P208 —210 [ 3] 苏宁《社会安定方能国泰民安 ———关于当前社会治 安状况的思考》载《人民论坛》1999 年 2 期 [ 4] 丁鑫发《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载《公 安研究》1998 年第 4 期 P15 [ 5] 张兆瑞《大众传媒对警察形象的消极影响》载《公安 研究》1998 年第 3 期 P33 和教育 , 在委员会下面是各州的分会及几个专门委 员会 , 成人、学生宣传委员会 , 汽车技术委员会 , 现场急救委员会等。交通安全委员会的经费由政 府、保险公司及其他机构资助。交通安全委员会的 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 , 包括警察、教师、幼儿园老 师及孩子的父母等 , 他们都下到基层去宣传、讲 解 , 比如给儿童的家长讲 , 办自行车培训班或轻骑 培训班给学生讲 , 也给货车司机进行宣传和教育 , 编制了很多宣传品和小册子 , 小册子针对特定人员 编写 , 也包括儿童。 1972 年 , 在儿童学校开交通安全课 , 讲交通规 则 , 讲一些交通教育专题。开办青少年交通学校 , 由警察儿童 , 交通学校设模型 , 学生可以在交通学 校里练习系安全带或骑自行车 , 这些设施也可以用 卡车装上拉到学校里面去 , 警察也到幼儿园去。在 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学习班 , 有 90 %的学生都参 加 , 交通安全委员会对学生及家长都宣传。 政府积极支持设立很多交通安全宣传方面的标 语、广告等 , 同时印发了很多小册子 , 在电视台开 设专门的交通安全栏 , 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节目 ——— 特别感官 , 每次 5 分钟 , 讲一些典型案例 , 这个节 目非常受欢迎 , 到现在办了 33 年了。 三、结论 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 其公路网总长度及人均 拥有车辆数都位居七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前列 , 但是 10 万人口交通事故死亡数及 10 亿车公里交通事故 死亡数都较低 , 这表明德国有着较高的交通安全系 数。从德国 1970 年以来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 , 也可 以进一步证实德国 20 多年来所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 是行之有效的 , 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与德国相比 , 我国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 德 国在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但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要量力而行 , 不可照抄 照搬 , 要分轻重缓急 , 结合本国国情 , 有选择地吸 收一些好的做法 , 自觉运用到我国交通管理工作 中 , 使我国交通安全再上一个新台阶。□
/
本文档为【_社会安全感_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