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2011-06-11 5页 pdf 153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895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基金项目 :科技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2001DEA30035) ; 2002年科技部中国居民 营养与健康调查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 2002D2A40022) ;科技部国民营养健康监测研究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2003D IA6N008) ;卫生部 2001至 2002年度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 : 100037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 (武阳丰、李贤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马冠生、李艳平、崔朝辉...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基金项目 :科技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2001DEA30035) ; 2002年科技部中国居民 营养与健康调查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 2002D2A40022) ;科技部国民营养健康监测研究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2003D IA6N008) ;卫生部 2001至 2002年度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 : 100037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 (武阳丰、李贤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马冠生、李艳平、崔朝辉 )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胡永华 ) ;国 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陈春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处 (孔灵 芝 ) ·论著·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武阳丰  马冠生  胡永华  李艳平  李贤  崔朝辉  陈春明  孔灵芝   【摘要 】 目的  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  利 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209 849人的有效数据 ,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 ,用 2000年 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 7岁以下儿童根据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Z评分标 准 , 7~17岁人群采用 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 , 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卫生部《中国 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推荐的标准。结果  我国居民超重率为 1716%、肥胖率为 516% , 二者之和为 2312%。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 2510%、2116%、 1714%、1511%、1912%和 1218% ,标化肥胖率分别为 1016%、712%、614%、413%、610%和 217%。按 照年龄段统计 , 0~6岁组的超重率为 314% ,肥胖率为 210% ; 7~17岁组的超重率为 415% ,肥胖率为 211% ; 18岁及以上组的超重率为 2218% ,肥胖率为 71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 和城乡之间有很大不同。结论  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 1 /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 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肥胖将成倍增加 ,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 】 体重 ;  肥胖症 ;  人体质量指数 The curren t preva lence sta tus of body overwe ight and obesity in Ch ina: da ta from the Ch ina Na tiona l Nutr ition and Hea lth Survey  WU Yang2feng3 , MA Guan2sheng, HU Yong2hua, L I Yan2 ping, L I X ian, CU I Zhao2hui, CHEN Chun2m ing, KONG L ing2zhi1 3 D epartm en t of Epidem iology, Card iovascular Institu te and Fuw ai Hospita l, Ch inese A cadem y of M 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 nion M edical College, B 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O 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p revalence of bod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age, sex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 status1M ethods A total of 209 849 in all ages from the 200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 NNAHS) database were analyzed1The year 2000 population census data was used for age standardization11978 WHO criteria using Z scoreswas app lied to age 0 - 7 years, criteria recommended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as app lied to those aged 7 - 17 years and criteria in th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was app lied to those aged 18 years and above1Results The overall p revalence was 1716% for overweight and 516% for obesity1 The combined p 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2312% 1 The p revalence of overweight was 2510% , 2116% , 1714% , 1511% , 1912% and 1218% , respectively for large city, m iddle2and2small city, class 1 rural, class 2 rural, class 3 rural and class 4 rural1 For obesity, the rate was 1016% , 712% , 614% , 413% , 610% and 217% , respectively for large city, m iddle2and2 small city, class 1 rural, class 2 rural, class 3 rural and class 4 rural1 By age group s, the p revalence of overweight was 314% in children age 0 - 6, 415% in adolescents age 7 - 17, 2218% in adults age 18 and above; the p 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210% in children age 0 - 6, 217% in adolescents age 7 - 17, 711% in adults age 18 and above1 The sex differe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differ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among age group s1Conclusi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should have affected nearly 1 quarter of the country’s total population, and became a threatening hazard to resident’s health1 A s the urbanization p rogress, obesity m ight doubly increase1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is hazard should be urgently needed1 ·61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年 9月第 39卷第 5期  Chin J Prev Med, Sep tember 2005, Vol 39, No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Key words】 Body weight;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迅速的转 变。日益常见的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方式以 及劳动强度和体力活动强度的普遍下降 ,使肥胖率 在我国城乡各类人群中迅速上升 ,成为一种重要的 流行病 [ 124 ]。不仅如此 ,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 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癌症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影响 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 [ 5 ]。为了掌握我国居民的 肥胖流行现状 ,我们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调查资料 ,分析全国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及其在人 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 1 不同年龄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和全国估计患病人数 年龄组 (岁 )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超重 肥胖 超重和肥胖 全国估计患病人数 (万 ) 超重 肥胖 超重和肥胖 按本调查标准计算  0~6 24 947  857 (314) 511 (210) 1 368 (514)  353  208  561  7~17 44 880 2 006 (415) 931 (211) 2 937 (616) 1 072 500  1 573  ≥18 140 022 31 892 (2218) 9 915 (711)   41 807 (2919) 20 065 6 248 26 314  合计 209 849 34 755 (1716) 11 357 (516)   44 106 (2312) 21 511 6 844 28 355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计算  0~6 24 947  857 (314) 511 (210) 1 368 (514)  353  208  561  7~17 44 880  1 884 (412) 808 (118) 2 692 (610) 1 001  429 1 430  ≥18 140 022 26 478 (1819) 4 071 (219) 30 549 (2118) 16 633 2 552 19 185  合计 209 849 29 219 (1417) 5 390 (216) 33 241 (1713) 17 966 3 178 21 144   括号内为按本研究方法计算的全国患病率 ( % ) ,全国估计患病人数 = 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数 ×患病率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 型将全国 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不含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 )所辖各县 (市、区 )划分为大 城市、中小城市和一至四类农村 ,共六类地区 ,采用 等容量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通过样本估 计总体。共抽取 132个样本县 (区 ) ,各样本县 (区 ) 中随机抽取 3个乡镇 (街道 ) ,各乡镇 (街道 )中随机 抽取 2个村 (居委会 ) ,各村 (居委会 )中随机抽取 90 户家庭。调查对象为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 ,无年龄 限制。在全国范围共抽取户籍人口 243 479人。为 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 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 人数 ,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 ,在样本地区相应调 查点补充调查婴幼儿 3 025人、3~12岁儿童 20 758 人、孕妇及乳母 4 761人。本次调查抽样人口的年 龄分布与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 2002年人口 学指标 (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抽样样本人 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抽样人群中实际参加体 检总人数为 221 044人。 2. 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于 2002年 8至 12月进 行。采用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和膳食调 查方法。为保证身高、体重测量的准确性 ,用婴儿身 长量床测定 3岁以下儿童身长 ,用立柱式身高计测 定 3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身高 ,精确度均为 011 cm;用杠杆称测定 3岁以下儿童体重 ,用双标尺杠 杆体重秤测定 3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体重 ,精确度 均为 011 kg。 3. 质量控制 :省级和国家质量控制队在现场进 行复查 ,身高的现场测量结果与省级队复查结果符 合 (相差 ≤1 cm)率为 9819% ,与国家队复查结果符 合率为 9814% ;体重现场测量结果与省级队测量结 果符合 (相差 ≤012 kg)率为 9316% ,与国家队测量 结果符合率为 8914%。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的体重指数有效数据 209 849人作为统计分析对象。超重和肥胖的判断 标准 : 7岁以下儿童根据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的 Z评分标准 [ 6 ] , 7~17岁人群采用 2003年中国肥 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 [ 7 ] , 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 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 推荐的标准 [ 8 ]。为便于与国际资料比较 , 7~17岁 和 18岁及以上人群同时提供了按照 WHO标准计 算的全国超重患病率和肥胖率 [ 6, 9 ]。鉴于本次调查 的抽样特点 ,计算全国患病率时以 2000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 ,首先分六类地区计算年 ·713·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年 9月第 39卷第 5期  Chin J Prev Med, Sep tember 2005, Vol 39, No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 2 不同年龄人群超重率的地区、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组 (岁 ) 城市人数 大 中小 合计 3 农村人数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合计 3 城乡合计 3 男性 18 537 (2718) 18 725 (2319) 37 262 (2510) 15 361 (1717) 16 050 (1415) 16 572 (1718) 16 132 (1110) 64 115 (1510)101 377 (1717)  0~6 2 799 (613) 3 421 (313) 6 220 (319) 1 574 (416) 1 703 (310) 1 730 (410) 2 101 (214) 7 108 (313) 13 328 (314)  7~17 4 366 (1617) 5 270 (815) 9 636 (1014) 2 886 (419) 3 475 (313) 3 504 (319) 3 741 (118) 13 606 (314) 23 242 (511)  18~44 4 047 (3118) 4 792 (3013) 8 839 (3018) 4 985 (2219) 5 541 (2012) 5 896 (2411) 5 763 (1515) 2 2185 (2014) 31 024 (2316)  45~59 3 696 (3916) 2 948 (3513) 6 644 (3616) 3 762 (2712) 3 583 (2111) 3 456 (2719) 2 867 (1611) 13 668 (2214) 20 312 (2613)  ≥60 3 629 (4019) 2 294 (3619) 5 923 (3811) 2 154 (2215) 1 748 (1710) 1 986 (2018) 1 660 (1314) 7 548 (1811) 13 471 (2315) 女性 20 970 (2217) 20 438 (1918) 41 408 (2016) 16 116 (1711) 16 891 (1516) 17 209 (2015) 16 848 (1414) 67 064 (1613)108 472 (1715)  0~6 2 707 (512) 3 055 (219) 5 762 (314) 1 332 (410) 1 495 (314) 1 299 (318) 1 731 (218) 5 857 (314) 11 619 (314)  7~17 4 354 (916) 5 099 (517) 9 453 (616) 2 553 (313) 3 151 (218) 3 204 (317) 3 277 (219) 12 185 (310) 21 638 (319)  18~44 5 085 (2414) 6 232 (2219) 11 317 (2313) 5 986 (2115) 6 659 (2012) 6 925 (2712) 6 867 (1913) 26 437 (2111) 37 754 (2118)  45~59 4 818 (3919) 3 762 (3713) 8 580 (3811) 4 154 (3211) 3 930 (2718) 3 969 (3418) 3 280 (2219) 15 333 (2818) 23 913 (3114)  ≥60 4 006 (3910) 2 290 (3419) 6 296 (3612) 2 091 (2413) 1 656 (1917) 1 812 (2711) 1 693 (1616) 7 252 (2111) 13 548 (2512) 男女性 39 507 (2510) 39 163 (2116) 78 670 (2216) 31 477 (1714) 32 941 (1511) 33 781 (1912) 32 980 (1218)131 179 (1516)209 849 (1716)  0~6 5 506 (517) 6 476 (311) 11 982 (316) 2 906 (413) 3 198 (312) 3 029 (319) 3 832 (216) 12 965 (314) 24 947 (314)  7~17 8 720 (1311) 10 369 (711) 19 089 (815) 5 439 (411) 6 626 (310) 6 708 (318) 7 018 (213) 25 791 (312) 44 880 (415)  18~44 9 132 (2717) 11 024 (2611) 20 156 (2616) 10 971 (2212) 12 200 (2012) 12 821 (2518) 12 630 (1715) 48 622 (2018) 68 778 (2216)  45~59 8 514 (3918) 6 710 (3614) 15 224 (3714) 7 916 (2918) 7 513 (2416) 7 425 (3116) 6 147 (1917) 29 001 (2518) 44 225 (2910)  ≥60 7 635 (3919) 4 584 (3519) 12 219 (3712) 4 245 (2314) 3 404 (1813) 3 798 (2318) 3 353 (1511) 14 800 (1915) 27 019 (2413)   括号内为患病率 ( % ) ,均按中国标准计算 ,用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调整 ; 3 患病率为地区加权调整后数据 表 3 不同年龄人群肥胖率的地区、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组 (岁 ) 城市人数 大 中小 合计 3 农村人数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合计 3 城乡合计 3 男性 18 537 (1113) 18 725 (715) 37 262 (816)  15 361 (514)  16 050 (318)  16 572 (419)  16 132 (211)  64 115 (410)  101 377 (513)    0~6 2 799 (310) 3 421 (211) 6 220 (213) 1 574 (216) 1 703 (116) 1 730 (313) 2 101 (111) 7 108 (119) 13 328 (210)  7~17 4 366 (916) 5 270 (319) 9 636 (512) 2 886 (211) 3 475 (116) 3 504 (119) 3 741 (019) 13 606 (116)  23 242 (215)  18~44 4 047 (1218) 4 792 (819) 8 839 (1011) 4 985 (714) 5 541 (512) 5 896 (614) 5 763 (217) 22 185 (514)  31 024 (618)  45~59 3 696 (1413) 2 948 (1117) 6 644 (1215) 3 762 (615) 3 583 (511) 3 456 (616) 2 867 (218) 13 668 (512)  20 312 (712)  ≥60 3 629 (1513) 2 294 (1116) 5 923 (1217) 2 154 (512) 1 748 (415) 1 986 (417) 1 660 (211) 7 548 (413) 13 471 (616) 女性 20 970 (1010) 20 438 (710)  41 408 (719)  16 116 (712)  16 891 (417)  17 209 (710)  16 848 (312)  67 064 (513)  108 472 (610)    0~6 2 707 (215) 3 055 (113) 5 762 (116) 1 332 (316) 1 495 (119) 1 299 (312) 1 731 (112) 5 857 (212) 11 619 (211)  7~17 4 354 (615) 5 099 (214) 9 453 (314) 2 553 (117) 3 151 (110) 3 204 (114) 3 277 (016) 12 185 (111)  21 638 (117)  18~44 5 085 (816) 6 232 (518) 11 317 (616)   5 986 (813) 6 659 (512) 6 925 (812) 6 867 (316) 26 437 (519)  37 754 (611)  45~59 4 818 (1913) 3 762 (1612) 8 580 (1711) 4 154 (1512) 3 930 (1012) 3 969 (1415) 3 280 (619) 15 333 (1113) 23 913 (1219)  ≥60 4 006 (2310) 2 290 (1712) 6 296 (1911) 2 091 (1111) 1 656 (719) 1 812 (915) 1 693 (413) 7 252 (813) 13 548 (1112) 男女性 39 507 (1016) 39 163 (712)  78 670 (812)  31 477 (614)  32 941 (413)  33 781 (610)  32 980 (217)  131 179 (416)  209 849 (516)    0~6 5 506 (218) 6 476 (117) 11 982 (119)   2 906 (311) 3 198 (118) 3 029 (313) 3 832 (111) 12 965 (211)  24 947 (210)  7~17 8 720 (811) 10 369 (312)  19 089 (414)   5 439 (119) 6 626 (113) 6 708 (117) 7 018 (017) 25 791 (114)  44 880 (211)  18~44 9 132 (1014) 11 024 (711)  20 156 (811)  10 971 (719)  12 200 (512)  12 821 (714)  12 630 (312)  48 622 (517)  68 778 (614)  45~59 8 514 (1712) 6 710 (1412) 15 224 (1511) 7 916 (1111) 7 513 (717) 7 425 (1018) 6 147 (510) 29 001 (814)  44 225 (1012)  ≥60 7 635 (1914) 4 584 (1414) 12 219 (1610) 4 245 (811) 3 404 (611) 3 798 (710)  3 353 (312) 14 800 (612)  27 019 (819)   括号内为患病率 ( % ) ,均按中国标准计算 ,用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调整 ; 3 患病率为地区加权调整后数据 龄调整患病率 ,再以六类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比例为权重进行加权 ,得出当年全国实际患病率的 估计值 (简称全国患病率 )。 结 果 1. 超重率和肥胖率 (表 1) :我国居民超重率和 肥胖率之和为 2312% ,已接近总人口的 1 /4。 2. 超重和肥胖的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 (表 2~4) :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 18岁以上成年人城市男性均高于女性 ,农村男性均低于女性 ; 7~17岁城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农村男女性的差别很小 ; 0~6岁城市和农村男女童的差别也很小。男女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60岁以前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而在 60 ·81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年 9月第 39卷第 5期  Chin J Prev Med, Sep tember 2005, Vol 39, No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 4 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地区、年龄及性别分布 性别 城市人数 大 中小 合计 3 农村人数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合计 3 城乡合计 3 超重率  男性 11 372 (3219) 10 034 (3013) 21 406 (3111) 10 901 (2310) 10 872 (1910) 11 338 (2314) 10 290 (1415) 43 401 (1916) 64 807 (2310)  女性 13 909 (2718) 12 284 (2510) 26 193 (2518) 12 231 (2216) 12 245 (2015) 12 706 (2712) 11 840 (1815) 49 022 (2114) 75 215 (2217)  男女性 25 281 (3010) 22 318 (2713) 47 599 (2811) 23 132 (2218) 23 117 (1918) 24 044 (2514) 22 130 (1616) 92 423 (2016) 140 022 (2218) 肥胖率  男性 11 372 (1310) 10 034 (912) 21 406 (1013) 10 901 (617 ) 10 872 (418) 11 338 (610) 10 290 (215) 43 401 (419) 64 807 (616)  女性 13 909 (1210) 12 284 (815) 26 193 (915) 12 231 (913 ) 12 245 (611) 12 706 (911) 11 840 (411) 49 022 (618) 75 215 (716)  男女性 25 281 (1213) 22 318 (817) 47 599 (918) 23 132 (811) 23 117 (515) 24 044 (716) 22 130 (313) 92 423 (610) 140 022 (711)   括号内为患病率 ( % ) ,均按中国标准计算 ,用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年龄调整 ; 3 患病率为地区加权调整后数据 岁以后城市人群继续增加 ,农村人群转为下降 ,以肥 胖率更为明显。经济越发达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 越高 ,大城市尤为突出 ,各年龄组合计的超重率和肥 胖率分别是四类农村的 210倍和 319倍。城乡比较 结果表明 ,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城乡差异因年龄不同 而有很大差别 , 0~6岁组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城乡几 乎无差别 , 7~17岁组以后城乡的差别逐渐增大 , ≥ 60岁组城乡的超重率 (3712%和 1915% )和肥胖率 (1610%和 612% )差别最大 ,上述规律在男女性的 表现一致。 讨 论 我国曾进行过多项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大样 本调查 ,包括历次全国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 究 [ 10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 11 ]、1996年糖尿病调 查资料 [ 12 ]和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 究 [ 4 ] ,但因其只针对某个年龄段人群或本身代表性 不足 ,均很难全面反映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流行的 整体全面情况。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调查 并公布我国 0岁以上全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 , 并据此估算出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者共 218亿人 , 其中超重者为 2115亿人 ,肥胖者为 6 844万人 ;成 年人为 216亿人 ,其中超重者为 2亿人 ,肥胖者为 6 000万人。结果表明 ,我国人群不再是低体重指数 的瘦小人群 ,超重和肥胖者已大量出现。由于超重 和肥胖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众多慢性疾病 有因果关系 ,其潜在的健康问题难以估量。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人群 和成年 (尤其是中年 )人群应是我国肥胖防治的重 点人群。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肥胖率相比 ,我国 (即 使是城市 )人群的肥胖问题尚未发展到顶点 ,但如 不及早遏制 ,肥胖导致的健康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 ,现在城市人群的肥胖问题就是农村人群 将要面临的问题 ,肥胖的儿童将来也可能发展为肥 胖成人。因此 ,从前瞻的角度看 ,大城市青少年和农 村人群的肥胖防治工作也应予以足够重视。 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错综复杂 ,明显受 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 ,城市男性的 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农村则相反。其可能的原 因为城市人群男女工作岗位的体力差别较小 ,因女 性更多地负担家务 ,比男性消耗更多的能量 ;城市女 性比男性更注重身材 ,而更多地采取减肥措施。农 村人群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才逐渐明显 ,这与 农村劳动力的男女分工明显不同有关 ,农村女性对 身材和健康的认识也与城市女性有所不同。因此 , 社会因素在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中起着重要 作用。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美国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 管病 ,先后启动了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和国家胆固 醇教育计划 ,但忽视了肥胖的防治 ,虽然在防治工作 前 20年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死 亡率下降 50%以上 ,但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下降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停滞 ,原因为美国的肥胖率 一直快速上升 ,而肥胖恰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等危险因素的上游因素。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 ,我 国的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必须尽快列入国家疾病控 制规划中。 志谢 全国 31个省级 (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 )工 作队及 132个调查点项目工作队的 4 700余名调查队员参与本调 查 ,全国 27万被调查对象给予理解和支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 卫生组织、联合利华食品 (中国 )有限公司、达能营养中心 (中国 )给 予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陈春明. 防治肥胖刻不容缓.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2001, 35: 2912292. 2 武阳丰. 肥胖 :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 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 , 2002, 23: 324. ·913·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年 9月第 39卷第 5期  Chin J Prev Med, Sep tember 2005, Vol 39, No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季成叶 ,孙军玲 ,陈天娇.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 1985~2000年超 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4, 25: 1032108. 4 武阳丰 ,周北凡 ,陶寿淇 ,等. 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2, 23: 11215. 5 Mackay J, Mensah GA, Mendis S, et al. The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 Geneva: WHO, 2004. 526. 6 世界卫生组织. 营养状况变化的测定.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 8218. 7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 重指数分类标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4, 25: 972102. 8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节录 ) . 营养学报 , 2004, 26: 124. 9 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 Obesity: p 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global ep idem ic. Report on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WHO /NUT/NCD /98. 1) . Geneva: WHO, 1997. 41272.10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 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1997, 31: 42243.11 葛可佑. 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 1.12 王文绢 ,王克安 ,李天麟 ,等.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 :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1, 22:12921321 (收稿日期 : 2005204211)(本文编辑 :周星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271149) 作者单位 : 102206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 制所 (王艳华 )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张永红、佟伟军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医学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许群、方鸣武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科左后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永山 ) 通信作者 :张永红 , 215007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教研室 ·短篇论著· 蒙古族人群 AC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的影响 王艳华  佟伟军  许群  李永山  方鸣武  张永红   原发性高血压 (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是多种遗传 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 ,虽然与高血压有关 的候选基因达数十个 ,但研究结果表明肾素 2血管紧张素系 统 (RAS)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为 RAS的关键成分 ,其相应基因无 疑成为高血压的重要候选基因。我们对蒙古族人群中 ACE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关系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 2002年 5月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 左后旗朝鲁吐苏木 (乡 )的 18个自然村作为研究现场 ,现场 内所有 30岁以上获得知情同意的蒙古族居民作为研究 对象。 21测量方法 :使用台式汞柱血压计 ,采用国际标准化方 法进行血压测量。 31ACE基因多态性检测 :采用酚 2氯仿法提取人基因组 DNA。根据参考文献两对引物 ,正向 : 5′CTGGAGACCAC TCCCATCCTTTCT3′;反向 : 5′GATGTGGCCATCACATTCGTCA GAT3′。上述引物由北京华大中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程序 : 94℃预变性 180 s;然后 94℃变性 60 s, 58℃ 退火 60 s, 72℃延伸 60 s,共循环 30次 ;最后 72℃终末延伸 300 s。用 PTC2100TM PCR仪扩增 DNA片段 , PCR产物经 2%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 ,用溴化乙锭染色 ,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41高血压诊断标准 :参照《WHO / ISH 1999 高血压指南 》,即收缩压 ≥140 mm Hg (1 mm Hg = 01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90 mm Hg为高血压。51统计分析 :应用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用 SAS forW indows 6112软件进行χ2 检验。二、结果符合研究条件者 1 643人 ,获得知情同意者 (采血对象 )1 040人 ,其中高血压 450人。高血压患者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者 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8170%、49177%和 21153% ;而血压正常者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35168%、44177%和 19155%。高血压者的 I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 ( P < 0105) ,以 II基因型为参照 , ID、DD基因型的 OR值分别为 11382和 11368。三、讨论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血管病 ,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阐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是预防、控制高血压的关键。国内外关于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结论不一。在有些种族或人群中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有关 ,而在有些种族或人群中则无关。本研究中的对象均为长期居住于此地的蒙古族农牧民 ,仍然保持着传统的 蒙古族生活习惯 ,这一研究人群不论是从遗传学方面 ,还是 环境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 ACE基 因的 ID基因型可能与高血压有关。本研究只是对 RAS系 统中的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高血 压是多基因遗传病 ,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 ,今后应从 多个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 (收稿日期 : 2005202224) (本文编辑 :李文慧 ) ·02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年 9月第 39卷第 5期  Chin J Prev Med, Sep tember 2005, Vol 39, No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