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2011-06-13 11页 pdf 518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6134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第11卷第8期 自然科学进展 2001年8月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丁光宏1*。 杨 静1 陈尔瑜2沈雪勇3 党瑞山2姚 伟1 承焕生4刘 芳2 费 伦5 1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应用离了二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gl基大学 解剖教研室.上海200433;3上海中医药大学针受推拿学院,上海200032;4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应用离子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5复旦大学测试中心.上海260*33 摘要 关于人体经络本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第11卷第8期 自然科学进展 2001年8月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丁光宏1*。 杨 静1 陈尔瑜2沈雪勇3 党瑞山2姚 伟1 承焕生4刘 芳2 费 伦5 1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应用离了二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gl基大学 解剖教研室.上海200433;3上海中医药大学针受推拿学院,上海200032;4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应用离子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5复旦大学测试中心.上海260*33 摘要 关于人体经络本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在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 标记的小分子可观察到物质沿和古人描述的经络差不多的经线迁移,人们不仅得到 了这样迁移的图像,而且还测量到了迁移的速度.但对这种循经的物质迁移一直没 能从理论上给予解释.通过对人体小腿段胆经和胃经“地”的位置巨微解剖观察发 现,经络线位置的骨间膜腓侧和胫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匀分布,在穴位区毛细 血管密集,且在穴位和经线上的毛细血管排列呈与经线平行状.根据这一解剖事 实,建立了一种毛细血管血浆与组织液交换的血液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值 模拟发现,在这样的解剖结构下,组织液能产生一种定向的流动并在毛细血管密集 的穴位区获得加速,并不断接力构成一条与经络线相吻合的流线,在这种流线上物 质可以定向输运,计算表明在生理状态下这种输运的速度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每 分,这和实验观察到的循经感传速度及放射性核素循经迁移速度相一致.进一步的 研究还发现组织压力增高、动脉压改变以及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都会影响流速,这和 人体经络的特征是相符合的.为解释经络的科学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经络组织液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动力学模型流线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各种假说也很多,但至今仍无一种能令大多数科学家 都认可的观点与理论.大量的实验证实循经感传和循经小分子物质迁移的速度在几毫米到几 厘米每秒或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分之间L1.2J,而人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一般为数米至百余 米每秒,血管内血液循环的速度也是几十厘米每秒,而体液的信息传导速度是以小时与天数计 的,所以从经络的传导的速度来看它不是简单的神经传导,也不是动静脉中血液循环或淋巴系 统中的淋巴液循环.从经络的功能来看,它又是外联肢节内属脏腑遍布全身的,因此它应该是 已知生理结构中的未知功能. 为了研究经络的实质,人们在人体和动物身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并试图采用多种物理 2000-12-26收稿,20014)2.23收修改稿 *九五攀登(批准号:95.预一19.3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9800188和39870947)、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批准 号:99JCl4048、99zhl4043和994119075)、国家教育部访问学者基金(批准号:99—150)和高等学校骨于教师资助计划费助 **E-mail:ghding@fudan.曲m 万方数据 8i2 自然科学进展 第11卷 化学的方法来观察经络的客观存在.孟竞璧等用放射性示踪技术对人体十二经脉循行特征进 行显像研究2,3一,发现人体经络线具有小分子物质循经运输通道功能.在正常人十二经脉的 四肢腕踝部经穴皮下注入””Tc04后,“Tc04会沿各自经脉循行路线运行,其运行轨迹与12条 正经循行路线的穴位标志点有明显相互吻合性.张人骥HJ和张维波等M’分别提出了组织低流 阻通道理论用以解释组织液的循经定向流动现象,并试图以此阐明经络的现代生理学机理. 然而关于人体循经低流阻通道并役有获得解剖学实验的支持. 李瑞午等“6在新鲜猴尸体(死亡半小时以内)肢体上的“太渊”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未见 有循经迁移轨迹出现,但若同时在腋动、静脉插管灌流生理盐水和少量肝素,数分钟后可见有 循经迁移轨迹出现.这种在动物尸体上看不到循经迁移而恢复血管内液体流动后循经迁移又 复现的现象说明核素循经迁移轨迹的运动需要一定的推动力。而在生物活体中这个动力是来 自血液循环可见这种核素循经迁移轨迹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上述实验并没有阐 明组织液定向流动的直接动力来源. 其他实验还发现⋯2,只有在无机盐类小分子示踪剂注入穴位内才会有循经线状迁移,且重 复性很强,而且所有实验过的高等脊椎动物均可出现这种线状迁移.但采用”“Tc.硫化锑胶体 注入穴位后,不会出现线状运行而进入淋巴结.这进一步说明循经迁移和血液循环有很大的 关系但又不是动静脉中的血液循环. 本文在观察了人体小腿段胆经和胃经“地”位置血管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拟经络线 附近组织间液流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发现,血浆从平行的毛细血管掺透 到组织间隙中会在组织问隙中产生一种定向流动,这种流动的方向刚好和经络线走向一致,流 动速度和循经感传速度或放射性核素迁移速度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我们认为,放射性核素 循经迁移的机理是由于穴位与经络线上平行于经络线排列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产生血浆一 组织液的渗透与吸收,从而在组织间隙中产生一个与经络方向一致的定向的组织液流动,这种 流动的动力来源于血浆在毛细血管与组织间隙中的渗透. 1实验方法与结果 在先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x射线cT扫描和MRl活体定位以及解剖观察发现穴位“地” 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结缔组织结构中,以人小腿胆经和胃经为例,主要位于小腿骨间膜及骨膜的 交界处.通过对37例人体下肢肢体血管乳胶和墨汁灌注标本观察”发现骨同膜腓侧和胫侧的 血管较其中部丰富,在腓侧及胫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又呈不均匀分布,基本为疏密交替,所见血管 包括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骨问膜胆经沿线的血管密度,在3寸(10crn,悬钟)、4寸(阳辅)、5寸 (光明)及7寸(外丘)等穴处较高,而在3~4寸、4—5寸及5—7寸之间则较低,如图l所示. 胆经沿线血管密集区与胫前动脉骨间膜分布一致,也与穴位分布一致,同时由于血管分叉 的节段性(如图2所示),高密度血管的分布也具有节段性的特点.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在小腿 胆经线上深筋膜处的毛细血管网呈平行排列状,方向与经线方向一致.如图3所示,它是由朝 一个方向为主的许多平行的毛细血管,中间有一些贯穿的小血管所组成,在骨膜和肌间隔上也 有类似的结构. )刘劳穴位区的血管、钙以及钙对血管的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j:学博士,1999 万方数据 蕊鞠懋糯鄹懋 万方数据 814 自然科学进展 第11卷 2动力学模型 根据人体小腿胃经和胆经位置骨间膜上血管的密度具有节段性的特点,以及在穴位点毛 细血管比较密集,存在以经络行走方向为主的毛细血管网,而循经非穴位点毛细血管比较稀疏 的现象,我们建立了一个描述经络线周围组织渡流动的简单模型.如图4所示,在穴位处有2 根平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有血液流动并且向组织间隙中渗透,穴位之间没有血管.血液 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绝大多数在毛细血管段完成.数值计算的网格划分如图5所 示,z轴方向为毛细血管的方向,。表示为毛细血管壁上血浆从血管中向组织液的渗透速度, 上下血管之间的距离为d 丐习 乒 E平l“竺\HN ㈣ 图4经络线上毛细血管模型图 图5血浆在毛细血管与组织液间隙渗透模型中的网格划分图 根据毛细血管的生理背景可作以下假设:毛细血管是等截面积多孔的刚性直圆管;重力影 响忽略不计;血液是均质的不可压缩Newton流体;流体的运动是定常、轴对称层流流动, Reynold数很小,惯性效应及末端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管壁上流动无滑移;管壁上的渗透满足 Starling定律;组织液的静压m、渗透压风与血浆渗透压Ⅱ,足恒定的,即P;=Po+i7。一/70= 常数.基于上述假设,可以得到毛细血管壁的渗流速度为[8] 。:半(玺~;)“ 、凸口 , 万方数据 第8期 了‘光宏等: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815 这里,Ap=P。一P,,为毛细血管段动静脉压力差,△口:P。~P+,^】=兰≯,e:号,为相对 长度和相对坐标;z和R分别为毛细血管长度和半径,严为血液粘度;k为毛细血管壁通透系 数,p为血液密度. 假设组织间隙是一均匀的空间.本文仅考虑两维流动,且Reynold数很小,Navier-Stokes方 程惯性项忽略.采用流函数一涡函数的迭代方法求解,划分如图5所示的等间距网格,Navier. Stokes方程为 』弛 DdZ 』亚 a2u 8x2 a2口 az2 +嘉)=o, +拼82v):o. 惩j窭住方程为 舞+考=o. 根据血液的不可压缩性可引进流函数矿和涡量中,2r程(4)gf自动满足 “=业3y,”:瑟,西=恶~弛3y.“2一一2瓦,口3瓦~一· 将u,“的关于流函数的表达式代人上式,得到流函数∞和涡量中方程 中=一嘉一生3y2, 雾+雾一o- 将(5)和(6)式离散化即为网格中的迭代公式,设dx=dy=h, 驴。,j:{(乒。+l,J+妒。1,』+≯。,,+l+pf,,一l+中。,jh2) (2) (3) 唾,,=言(吐“,+霞“,+霞,,+】+或.,一J). (8) 边界条件满足 在底部(即y=o处)和顶部(即y=d处):u=雾=o,冀;”.在x=o处u,”都为o. 取0点处的流函数值为0,边界上有毛细血管处,速度可由公式(1)得出,没有毛细血管 处,认为速度“,”都为0.根据流函数和速度的关系可以定出底部顶部以及x=0边界上的流 函数值. 又由于 垂f,=(竞一舅)I,=船一考i,=挑一雾f,, 其中扣为上下边界.y:o时:触:一且鲁堑;y:d时:触:),tR,Ap.。 。 肚# ’ “‘ 所以 嘉l血=船一中∽ (9) ㈤ ㈣ ㈤ ㈣ 万方数据 816 自然科学进展 第11卷 乒。.声+。=≯。,一+吉}ll。,一(△y)2+o((zxy)3). (10) 其中o((△y)3)表示为(△y)3阶小量. 将公式(9)代人(10)式得 瓯:塾业地≠巫崖+kk. 。 Ay“ 其中对Y=0处s=l,对Y=d处s=一1.同理可以求出z=0处的公式. 但在右边界上出现了困难,因为该边界上的速度值不知道,不可能直接定出右边界的流函 数值以及涡函数的公式,所以在数值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上次迭代出的与右边界相邻处的流 函数值来代替右边界上的值,对于涡函数的右边界公式也是用上次迭代产生的边界上的速度 值代替来得到. 方程的数值求解则是通过先确定流函数的边界值以及初值,根据边界公式用流函数求出 涡函数的边界值,再用公式(8)迭代,并将迭代出的涡函数代人公式(7),从而求出下一轮迭代 的流函数的值,就这样可以迭代下去,从而求出方程的数值解. 3数值模拟 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毛细血管的平均半径为8,tmi,平均长度为1rflro,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压力p。为35mmHg”,静脉端压力P。为10mmHg,血液粘度取为2.1X10。3Pa‘s,血管壁渗透系 数k为69×109m2·s/kg[⋯,^1为2.5×10“Pa·m·s2/k,组织液的静压Po为5mmHg,渗透 压盯。为4.5mmHg,血浆渗透压Ⅱ.为20mmHg,所以取P.=20.5mmHg.网格数为1999×6. 应用上述方法可计算出图4模型中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的流动情况,如图6所示的流线分布 网,图中水平方向为血管方向,粗黑线表示毛细血管,黑线代表组织液中的流线,其疏密程度 代表速度的大小,箭头所示即为该处的速度矢量. 长度/mm 图6数值模拟出的经络线上组织间隙中组织液流动的流线 从图6中的流线可看出,在平行毛细血管中间区域流体不再被毛细血管所吸收,流线呈与 经络线相平行状态,尽管毛细血管很短,但组织液可以跨越没有毛细血管的区域而不I.日J断地沿 经络线方向流动.如果在一个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它将沿着流线连续迁移下去. mEn=133322Pa 万方数据 第8期 丁光宏等: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817 4讨论 假定所有血管的几何参数及生理参数相同,取平行血管间距d=60tan,U为血管间与经 络线方向平行的组织液流动速度的最大值,在上述参数下计算得到对照速度u:2.12。n∥ min,这和循经感传速度或放射性核素迁移速度处于同一数量级,在不同的血管和生理情况下 这个速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如果将组织间液压Po分别增加或减少到原先的200%或50%,即:当Po=10mmHg,计算 得U=0.47cm/min,比对照速度减少77.83%;当Pn=2.5mmHg计算得u=3.83cm/min.比 对照速度增加舯.78%.因此组织间液压升高会引起组织间隙组织液流动减缓.这和经络受 压后循经感传受阻及循经核素迁移变慢的实验结果相符.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到组织压对循经 组织液流动的影响,我们将Po从一1mmHg变到10—tHg,得到组织液的最大流速变化曲线 (图7),从中我们发现随着组织压的增高流速是快速下降的. 如果将动脉端血压P。分别增加或减少到原先的200%或50%,即:当p。=70mmr/g,计算 得U=15.38cm/min,为对照速度的62.54倍;当P。=17.5mml-[g计算得U=一5.09cm/mln, 方向与对照速度相反,并比对照速度增加140.1%.因此动脉压升高会引起组织间隙流动的 增加,血压降低会引起组织液流动减缓,甚至改变了流动方向,反向增加流速.血压升高将 引起体循环的血循环加快,后者很可能引起经络线上组织液流动速度增加.这正是经络“行 气血营阴阳”的功能表现. 如果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k分别增大到或减 少到原先的200%和50%,计算分别得u=4.25 cm/rnin(增加100.7%)和I.11cm/min(减少乙 47.5%).因此血浆向组织间隙中渗透增加,组织! 液流动速度也增加.血液微循环受阻,经络线上: 的组织液流动速度也会变慢,这和气血运行中的型 气滞血淤理论相符合. 垂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循经组织液定向流动 模型解释r当今经络研究中众多其他理论无法解 万方数据 自然科学进展 第11卷 以核素循经迁移现象又出现了,因此本模型可以很好地从生理学机理上解释李瑞午等”一所观 察到的实验现象.第四,在循经输运的过程中物质迁移会逐渐被血液循环所吸收,从计算结果 中可以看出,从一根毛细血管中流出的物质可能会沿着组织液的定向流动轨迹迁移,到达另一 根毛细血管时而被吸收,所以物质迁移的过程也是在不停地扩散与被再吸收的过程,这与循经 输运物质迁移会逐渐被血液循环所吸收是相符合的.第五,循经的这种组织液定向流伴随血 液循环与毛细血管渗透而存在,我们推测当组织液中存在某些致感物质时,它将被人体感觉 到,而当这些致感物质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将不被人体所感觉到.但此时循经的组织液流动仍 存在。因此经络的显形感传和隐形感传同样能达到疗效. 本文模型中,采用的是流函数与涡函数的迭代方法求解方程,而这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所 以在三维空间中如有好几个边界或血管时,流动不再对称,此时就不能再用此方法,而只能从 Navler-Stokes方程直接数值离散或其他方法求解.此外本文所预示的一些结果还有待进一步 实验验证.有关经络循经感传中的双向传导与回流及循经皮肤病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胡翔龙,等金针之魂长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sl 孟竞壁,等十四经脉显像探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6 盂竟壁,等放射性卜闪烁照相机技术对健康人f二经循行的研究.针刺研究1989,14(增刊Iv):1 张人嚷低阻贯通是脑细胞间通讯的一种调节方式生物化学与生物!囱理学进展。1993,20:430 张维波经墙是什么.北京:中国科学拄术出版社,199755 李瑞午,等.猴肢体灌流后放射性校索沿经线迁移轨迹的分析针刺研究.1992(1):67 费伦,等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科学通报,1998.43(6):658 丁光宏.等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科学通报,2000,45(23):2530 冉祖莱生物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62A 万方数据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作者: 丁光宏, 杨静, 陈尔瑜, 沈雪勇, 党瑞山, 姚伟, 承焕生, 刘芳, 费伦 作者单位: 丁光宏,杨静,姚伟(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陈尔瑜,党瑞山,刘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 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承焕生(复旦大学现 代物理研究所), 费伦(复旦大学测试中心,) 刊名: 自然科学进展 英文刊名: PROGRESSIN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001,11(8) 被引用次数: 27次 参考文献(9条) 1.张维波 经络是什么 1997 2.张人骥 低阻贯通是脑细胞间通讯的一种调节方式 1993 3.孟竞璧 放射性γ-闪烁照相机技术对健康人十二经循行的研究 1989(14) 4.陶祖莱 生物流体力学 1989 5.丁光宏 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0(23) 6.费伦 经络物质基础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 1998(06) 7.李瑞午 猴肢体灌流后放射性核素沿经线迁移轨迹的分析 1992(01) 8.孟竞璧 十四经脉显像探秘 1998 9.胡翔龙 金针之魂 199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丁光宏.沈雪勇.姚伟.党瑞山.杨静.陈尔瑜 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 -自然科学 进展2005,15(1) 研究了在人体小腿穴位深处骨间膜等毛细血管相对缺少的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解剖发现人小腿穴位处骨间膜上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的分布呈与 经络方向一致的平行排列.据此建立了组织液流动两维渗流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来模拟平行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所构成的组织间隙,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数 值计算,得到了血压、组织压、毛细血管间距、毛细血管壁渗透系数以及多孔率等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其结果都与生理现象相吻合.计算结果显示了平行胶 原纤维的存在使得组织液流动更加均匀,为组织间隙中的物质交换和细胞生存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组织液的流动会对其中的肥大细胞会产生较大的壁面 剪切应力,血压和组织间隙压等参数会对切应力产生较大影响. 2.会议论文 丁光宏.杨静.陈尔瑜.沈雪勇.姚伟 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 2004 经络理论是中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中有可能最先被现代科学解释的理论。在中医经络的研究中,人们做了很多实验。本文介绍了小 腿穴位深处骨间膜毛细血管的形态,分析了组织液流动的两维渗流模型,阐述了计算结果,探讨了流场对肥大细胞表面切应力影响的模型。 3.学位论文 杨静 人体下肢骨间膜中组织液流动的数值模拟及中医经络现象的解释 2003 该文所讨论的是在人体小腿骨间膜这样的毛细血管相对缺少的腱或韧带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根据解剖实验,我们发现人小腿骨间膜上毛细血管的分 布不是网状杂乱无章的,而是呈一定方向平行排列,同时其中的胶原纤维也以近似相同的方向平行排列.根据骨间膜中毛细血管的排列特点,该文首先建立 了两维的理想模型,采用涡-流函数迭代的方法求解,论证了平行排列的毛细血管会引起组织液的定向流动.为了研究平行胶原纤维对组织液流动的影响及 组织液流动对悬浮于其中细胞的影响,该文又先后建立了组织液流动两维渗流模型、两维肥大细胞模型、组织液流动的三维渗流模型以及三维肥大细胞模 型,模型都采用多孔介质来模拟平行胶原纤维所构成的组织间隙. 4.期刊论文 杨威生.YANG Weisheng 低阻经络研究Ⅲ. 对经络组织学本质的推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4(2) <低阻经络研究Ⅰ>通过用4个皮肤电极的方法测量人体阻抗,发现在健康人体体表浅层存在着低电阻带:低阻经络.<低阻经络研究Ⅱ>发现在低阻经络 与体表传统经络(简称经络)的位置间有着绝非偶然的一致性,从而揭示经络具有电阻率较低的客观物性.作者进一步从低阻经络的实验数据出发,依据已被 普遍接受的有关生理学结论和理论,分析了导致低阻的各种可能原因,最后推断:间液(组织液)的相对含量较高是经络低阻特性的根源,而经络的组织学本 质则是疏松结缔组织里的,间液的相对含量较高的带区. 5.会议论文 张维波 经络——人体的超循环系统 2004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索已经进行了四十余年,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将视线聚焦到结缔组织和在其中流动的组织液上。早在1952年日本学 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可能是在血管和淋巴管以外流动的脉管外体液路径,这一路径上的疏松结缔组织较多、对体液流动的阻力较小。20世纪60年代,藤 氏本人就进行了循经结缔组织的解剖验证工作,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我国的谢浩然和美国的Langavin分别使用经典解剖学方法和超声探测方法证明 了经脉多走行于结缔组织之中。 本文介绍了经络与结缔组织和组织液的关系,分析了循环系统的比较生理学,探讨了人体经络的体液流动模式,提出经络的学科属性与发展前景。 6.期刊论文 杨威生.YANG Weisheng 低阻经络研究Ⅳ. 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4(2) 在<低阻经络研究Ⅲ>"经络是疏松结缔组织里间液较丰富的带区"推断的基础上,根据已确立的生理学事实,进一步推测:经络是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扩散 的低阻通道;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是组胺;以及经络生物信息放大器是肥大细胞.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关于经络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机能一体化 "假说.最后说明,疏松结缔组织网络如何具有中国医学所注意到的经络系统的各种机能,包括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功能,在病理条件下的效应,针灸引起的 感觉和反应沿经络的传递,以及用针灸体表经络来治疗有关内脏的疾患,等等. 7.会议论文 张维波 中医学问题向生命科学问题的转化——论经络与组织液的流动 2009 经络的研究即是中医学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问题,在经络气血概念没有被转化成现代科学的已知概念之前,它只是中医学问题,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手 段无法介入,只有当它转化成已知的生物学概念后,才有可能借助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科学的内容,经络气血与组织液的关系极为 密切,从日本的藤田六郎、高野千石到我国的谢浩然、陈步、张人骥、杨威生、张维波、丁光宏等,他们分别从文献考证、经脉现象分析、形态学观察、 生物力学测量、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故该思想已经构成了经络研究中的一个学派,它是目前将中医问题转化成生物学问题的一 个成功案例。笔者沿着这一思路扩大战果,取得经络研究的突破。 8.期刊论文 江保国 经络腧穴的组织液旋理论 -科技导报2001,1(3) 经络腧穴的本质是什么?读过关于祝总骧教授的文学之后,我研究了很多的资料,然而却一直对此深感困惑。8月中旬,第9号台风“杰拉华”在 我国江浙一带登陆。当时我正在进行如何消除台风的理论研究。恰在此时,读到了2000年第7期《科技导报》上的两篇论文,《人体科学的经络理论》和 《论经络与细胞物理环境》。沉思之中,忽然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经络腧穴系统是组织液的开放式循环系统,经脉结构形态类似于台风眼。由此 ,这就形成了经络腧穴的组织液旋理论。 9.期刊论文 孙万刚.Sun Wangang 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 -河南中医2008,28(7) 分析循经感传的机理,进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及针灸现代化;通过对数十年针灸学者发表的针灸学相关文章及其实验结论的分析 、归纳,得出了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异物刺激穴位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针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激活致胞浆外溢,某些 细胞被激活产生细胞因子及脱颗粒和内分泌系统局部变化等,使组织液及离子成分向经脉管集中,流动于经脉中的组织液体积增加,离子浓度增大.由于多 种因素的作用,使组织液管两端的组织液形成潮头样流动,沿途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引起感觉中枢产生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由于某些原因,隐性循经感传 不易被察觉. 10.期刊论文 姚伟.沈烨良.丁光宏.YAO Wei.SHEN Ye-Liang.DING Gnang-Hong 基于Fluent的非定常组织间隙流场 的数值模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28(3) 研究人体小腿骨间膜组织间隙中蛋白质非均匀分布情况下组织液的流动,探讨组织液流动与经络实验发现的同位素循经迁徙现象的关系.根据解剖实 验发现的骨间膜毛细血管平行排列的特点以及Weinbaum提出的细胞层面上的微观纤维基质模型,建立组织液流动的渗流多孔介质模型,用计算流体力学软 件FLUENT计算组织液流动.结果显示:(1)组织间隙蛋白质是非均匀分布的.靠近动脉端,高静水压引起毛细血管内液体的净流出,使组织蛋白无法扩散到血 管壁附近;在静脉端,由于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较低,蛋白质可以扩散到血管壁附近.(2)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会引起组织液的定向流动(0.65 cm/min).(3)间隙 注射同位素的扩散具有一定的方向性,Fluent仿真显示其与示踪剂循经迁徙的显像很相似.(4)组织液的流动对间隙细胞产生切应力,最大切应力的值约为 44 Pa.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解释经络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对组织液这一未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引证文献(27条) 1.衣运玲.王玲玲 经络——一种有物质基础的功能系统[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0(3) 2.何天峰.陈云飞 针灸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10(1) 3.田宇瑛.张维波.王苓苓.李宏.黄涛.王广军.王瑞红.徐一慧 手背皮肤血流自然波动的观察与数据处理[期刊论文]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9(1) 4.黄金龙.许文翰 经络传输的动力观[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7(8) 5.王雅丽 竹筒拔吸疗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 2007(7) 6.闵友江.姚海华.严振国.邵水金.王媛媛.董艳 关于对经络(腧穴)实质研究的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 2007(4) 7.王海生.严振国 穴位形态学研究近况[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 2006(6) 8.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6(6) 9.沈雪勇.魏建子.张一和.丁光宏.王彩虹.张海蒙.周钰.王霆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6(4) 10.陈传江.吴强.林栋 经络假说与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浅探[期刊论文]-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6(1) 11.刘克 大鼠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形态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王欣 针刺穴位与经脉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5(24) 13.丁光宏.魏瑚 关于将经络研究列入国家重要支持方向的建议[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5) 14.丁光宏.魏瑚 经络实质的揭示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5) 15.丁光宏.沈雪勇.姚伟.党瑞山.杨静.陈尔瑜 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期刊论文]-自然科学 进展 2005(1) 16.张迪.丁光宏.沈雪勇.姚伟.林俊 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刺研究 2005(2) 17.姚伟.丁光宏.沈雪勇.戴建华.程珂.陈尔瑜.党瑞山.魏瑚 组织水肿的一个力学模型及生理分析[期刊论文]-生物 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5(1) 18.程珂 微循环网络模型及其在中医心气虚证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9.郭明霞 经络的物质基础、循经感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与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4(25) 20.王瑞金.林建忠 T-sensor微通道中影响流体扩散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自然科学进展 2004(9) 21.胡侠.凌昌全 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4(5) 22.丁光宏.沈雪勇.陶岳辉.刘辉.姚伟.李信安 针刺手法与针体受力参数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 学报 2004(4) 23.吴越波.王涛.丁光宏.穆晟.李信安 一种复合型自动艾灸拔罐治疗仪的原理与方法[期刊论文]-上海生物医学工 程 2004(3) 24.王欣 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研究及认识[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3(5) 25.丁光宏.沈雪勇.戴建华.刘辉.姚伟.李信安 中医针刺过程中针体受力的动态监测系统研制[期刊论文]-生物医学 工程学杂志 2003(1) 26.姚伟.丁光宏.沈雪勇.党瑞山.杨静.陈尔瑜.承焕生 物质代谢的动力学模型及关联的中医脾气虚证[期刊论文]- 自然科学进展 2002(6) 27.姚伟.丁光宏.沈雪勇.党瑞山.杨静.陈尔瑜.承焕生.费伦 组织液调节的动力学模型在中医肾气虚研究中的意义 [期刊论文]-自然科学进展 2002(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rkxjz200108004.aspx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3日
/
本文档为【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