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隐喻_认知与文化

隐喻_认知与文化

2011-06-13 3页 pdf 172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6596

暂无简介

举报
隐喻_认知与文化 隐喻、认知与文化 徐宜良 (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认识英汉两种语言隐喻 的文化异同 ,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异族语言、异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关键词 :隐喻 ;语言 ;认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 :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9247 (2007) 0120096203 Metaphor , Cognition and Culture XU Yi...
隐喻_认知与文化
隐喻、认知与文化 徐宜良 (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认识英汉两种语言隐喻 的文化异同 ,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异族语言、异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关键词 :隐喻 ;语言 ;认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 :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9247 (2007) 0120096203 Metaphor , Cognition and Culture XU Yi2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 Enshi 445000 , Hubei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rhetorical device ,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ve world. To know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metaphor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help to improve learners’sensitiveness to the difference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Key words :metaphor ; language ; cognition ; culture   当人类在认知不断变化的事物时 ,由于思维能力 的限制 ,或者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或表达 ,不得不用另 一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就必须要启用隐喻这个认知 手段。隐喻的产生和使用是自然语言的常见现象 ,对 隐喻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中不可缺 少的环节。隐喻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 , 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 的语言手段 ,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其主要功能是修 饰。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不足在于忽略了隐喻从根本 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是语境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时 ,不同民族的隐喻透视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 本文从语言、认知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的实质 , 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从而提高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隐喻与语言   隐喻是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我们认 知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 中 ,人们常常用反映某一领域事物和表达某一范畴概 念的语言形式来反映另一领域事物和表达另一范畴概 念。从本质上讲 ,人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 ,而概念隐 喻是通过语言隐喻 (linguistic metaphor) 体现出来的。 我们首先是在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 畴 ,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词语的 现象。   纽马克认为 :“隐喻性语言占了英语语言的四分之 三”。[1 ]85他将隐喻归纳为 :“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已感觉 不出隐喻意义存在的死喻 (dead metaphor) ,极具表达 功能、调藻华丽、空洞无物的陈辞性隐喻 (clichémeta2 phor)以及随文体话语中具有亲切自然感的库存隐喻 (stock metaphor)”三类。[2 ]60他所指的隐喻实质上是常 作为习语、格言、俚俗语、套语等已被固化了的隐喻。 因此 ,在隐喻充斥日常生活的今天 ,我们习以为常的语 言表达形式 ,如“budding romance ,”“the head of a val2 ley”,“the mouth of a river”(劳动果实) ,Facts speak lou2 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地球村”、“信息高速 公路”、“计算机病毒”等 ,实际上都是先经过概念隐喻 化 ,然后在语言形式上通过隐喻而扩展词义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频繁的使用 ,这些被固化的隐喻已 被接纳为常用词汇或本义之一。于是 ,“一代人的隐喻 是另一代人的常规表达”。[3 ]51然而 ,隐喻处于一个不断 演变的过程 ,随着一部分隐喻固化后变为常规语言 ,语 言中又出现了大批新的隐喻。它们是约定俗成隐喻的 延伸 ,具有与后者一样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 以说 ,隐喻是语言变化、创新的先导。   Ortony 认为 :“某一种语言表达成为隐喻的第一要 素是从语用角度或从语境角度看 ,它必须是异常 的。”[4 ]74词、短语、句子、话语单位 ,甚至语篇 ,所用语言 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明显与 语境不相符。因为隐喻把两种属于不同范畴类别的语 义进行组合 ,形成了语言形式上的超常搭配和语义上 的逻辑错置 ,进而形成了对常规语义的偏离。它常常 通过隐喻 (metaphor) 、借代 (metonymy) 、夸张 (hyperbo2 le) 、矛盾修饰法 (oxymoron) 、转类修饰语 ( transferred epithet) 、拟人 (personalification) 等辞格体现出来。例 如 :Now ,he cannot speak to us and thought it hurts to say this —he is a little more than a cabbage. (现在他已 无法和我们说话 ,虽然这样说是令人难过的 ,但他差不 多是个植物人了。)   人和蔬菜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类别 ,将两   收稿日期 :2006206225   作者简介 :徐宜良(1967 - ) ,男 ,湖北监利人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 69  第 2 4卷 第 1期2 0 0 7 年 1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24 , No. 1 January , 2007 个不等同的事物等同起来便产生了语义与语境的冲 突 ,冲突的解决过程便是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此例 中用植物蔬菜类词汇 cabbage 来喻指脑损伤 ,无法进行 正常思维或活动的人们 ,这是因为虽然植物属于能生 长的生命体 ,但却不具有象人的智力。由此 ,隐喻“语 义冲突原则上是可以消除的 ,且隐喻的理解要符合说 话者的意图以及对其意图识别的期盼”。[5 ]254 二、隐喻与认知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然 而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它揭示了隐喻不仅是一种 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一种人类认知机制。   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而言 ,不需要经过系统 的语言学习 ,就能用已掌握的词汇去描述新事物 ,对概 念进行扩展。这说明隐喻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 部分 ,是儿童认识新事物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而“儿童 的隐喻能力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它随着 儿童认知水平的成熟而成熟”。[6 ]57对于成人而言 ,虽然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具体概念与具体概念之间、 抽象概念与抽象概念之间都会形成隐喻 ,但人们总是 习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利用隐喻的模式来认知世 界 ,表达他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受。   从认知的角度看 ,人的概念系统主要是建立在概 念隐喻之上的 ,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通过隐 喻 ,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新的感受 ,并认知 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人们总是靠提高自己的经验 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的。正如 Ungerer 和 Schmid 所 说 :“如果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的话 ,就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资源只用作对抽象的语言 进行归类的工具 ,它还是我们认识复杂的科学概念、政 治态度、社会问题的方式。”[7 ]143因此 ,隐喻是我们探索、 描绘、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例如 :从叶绿素 到太阳能电池、从人脑到电脑、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 定律 ,从水汽受热冲盖到蒸汽机的发明 ,以及“声学理 论中波浪理论 ,心理分析中的层级模型、社会学中的模 型等”[8 ]11都是我们通过隐喻 ,利用已知的事物认知、理 解未知的事物 ,或者是利用已知的事物重新认知、理解 已知的事物的结果。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 ,其结构很简单 ,它通过人 类的认知和推理 ,把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形成 隐喻 ,通常是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 到抽象的范畴概念。当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的时 候 ,人们需要发挥认知功能 ,对异类混合的概念进行认 知上的加工处理和理解 ,而理解认知则是以“相似性” 为基础的 ,即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认知。 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事物并置在一 起 ,是因为人类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性的联想 , 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 们对客观现象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相似性可以是事物 的形状相似、功能相似或心理相似 ,[9 ]103 - 104隐喻表达由 于受认知主体的情感、态度或联想的影响而使人们开 阔了对认知客体的认识。对隐喻而言 ,只有经过相似 概念的提取过程 ,经过整合 ,才能形成隐喻 ,而以相似 性为本质是认知心理空间映射过程中概念提取的根本 保证。例如 :Dianne insists that feminism is at the root of her success。(戴安妮坚持说 ,女权主义是她成功的 根本。)   在此例中 ,feminism 和 root 能形成隐喻表达 ,首先 人们发挥了人类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在 feminism 和 root 与 success 之间提取了 thing can lead to success 这 一相似的概念。root 为“植物的根”,是长在地下支撑植 物并为其提供水分和养份使其得以生长的部分。root 用作隐喻 ,往往指一个人或一种形势、一个事物发展的 起源 ,尤其用来暗示该起源对此人、该形势或事物的发 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 ,类似的表达比比 皆是 ,如“a sea of troubles”,“a rain of kisses”,“a shower of stones”。这种隐喻性理据与其说是一种心理联想 , 倒不如说是一种认知上的相似性联想。由此可见 ,隐 喻是以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为理据的一种修辞法 , 同时隐喻具有一种修辞手段外的另一重要作用 ,人类 思维、认知世界的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 的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新语境等提供了充分的阐释 力。比如 ,它是词汇创新的重要手段。自 1972 年尼克 松水门事件 ( Watergate) 以来 ,英语中根据源域和目标 域之间的相似性 ,创造出了 Camillagate (查尔斯王子与 卡米拉之间的婚外情) , Irangate/ hostagegate (伊朗门事 件/ 人质丑闻) ,Billygate (比利门丑闻) ,Clintongate (克 林顿丑闻)等词汇。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们认 知程度的不断加深 ,在各领域里都出现了一大批新词 汇 ,如政治上的 globalization (全球化) ,apple - pie issue (反映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政治议题) ,经济上的 jillionare (大富豪) ,Big Max index(巨无霸指数) ,教育领 域的 virtual classroom (虚拟课堂) ,brain drain (人才外 流) ,网络领域的 chat room (聊天室) ,e - guerrilla (黑 客)等。同时语言中词汇的语义变迁和一词多义现象 已不仅仅是一种构词手段 ,而更重要的是一种隐喻思 维过程的体现 ,是认知活动的结果。 三、隐喻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 它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 情、传统习惯 ,而且也透视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同时 ,文化影响和渗透 着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普遍语言现象 而在语言中所体现的隐喻 ,折射出了以这种语言为母 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及社会文化特征。因此 ,根植于不 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的社会文 化特性。   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 Johnson 在其著作 Metaphor We L ive B y 中指出 ,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和 基本的方式 ,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产 生、发展的基础 ,而语言反过来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 79 徐宜良 :隐喻、认知与文化 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认知工具 , 其文化性体现为 :   认知方式相同 ,隐喻内涵一致 :隐喻内涵一致可能 是全部一致 ,也可能是部分一致 ,它是以人类生活的客 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为基础的 , 是语言物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在英汉语言文化中 ,都 有这样一些表达法 :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fruit of success(胜 利果实)等。我们理解起来并不觉得费劲 ,是因为英汉 两种文化中有着相同的文化认知 ,都具有相同的形象 和联想意义。再如 laurel (桂树)一词 ,在英汉文化中都 象征“吉祥、美好、极大的荣誉与骄傲”,中国古代有“蟾 宫折桂”的说法 ,英美卓著的诗人被誉为“桂冠诗人。”   隐喻空缺 :英汉语中有许多隐喻性表达蕴含了本 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民俗 风情、地域气候特性、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人物、小说 人物的个性特征、政治宗教、外交军事等 ,从而在另一 种文化认知里形成隐喻空缺 ,无法联想或体现出喻体 的种种文化伴随意义。如 : Every weekend my husband goes off golfing ; I’m tired of being a grass wi dow . (我丈 夫每个周末都要出去打高尔夫球 ,丈夫不在家的这种 日子我已厌倦了。)   Grass widow 是英美民族所特有的隐喻 ,意指“丈 夫常外出而独自在家的女子”,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相 应的形象表达方式 ,对其理解翻译应采用阐述的方式。 再如“说曹操 ,曹操到”是汉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有产物 , 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法为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 Speak of angels ,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它明显地带有宗教色彩。由于隐喻在两种文化 中形成空缺 ,当在目标语中找不到表达同一概念的隐 喻结构时 ,我们应挖掘源语的隐喻意义 ,必要时须进行 解释。   认知方式不同 ,隐喻内涵一致 :整个人类文化有其 共性 ,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 ,而民族个性贯穿于整 个民族文化。英汉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 隐喻 ,但隐喻的方式不一致。也就是说 ,英汉语中用不 同的喻体来表达同一概念。如 : as plentiful as black2 berries(黑莓遍地) ,汉语则用“多如牛毛”来表达同一事 物数量之多 ; the carrot and the stick (胡萝卜加大棒政 策) ,汉语里则用“软硬两手”来表达物质利诱和战争讹 诈及武力恫吓。再如美国人用 cat (猫) 来指 virago (泼 妇) ,而我们则习惯于用“母老虎”或“河东狮”作比。在 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能把源语中的认知方式 ,即喻体照 搬到目标语中 ,在两种认知方式冲突的情况下 ,为了便 于理解 ,我们应用目标语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源语 文化中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相同 ,隐喻内涵不一致 :英汉两种文化中 有时虽有相同的文化认知 ,但隐喻内涵不同或相反。 如 willow (杨柳)一词在汉文化里常有“分离”、“思念”的 联想意义 ,而在美文化里则使人联想起悲伤与哀愁 ; chrysanthemum(菊花)在汉文化里常象征坚贞的品质或 悠闲自得 ,英美文化里却象征“孤独”;汉语中的红豆象 征着爱情和思念 ,语出王维的《相思》,而英语中的 red bean(红豆)却使人想起《圣经》中的以扫 ( Essau)为了一 碗红豆汤 (red bean stew)而出卖长子权的故事。因此 , 人们把红豆译为 love bean 或 red berries ,以免引起英美 人的错误联想。   英汉语中隐喻与其各自的民族文化因素紧密相 关 ,其认知意义异大于同。当源语中隐喻所涉及的文 化因素与目标语语言文化因素相差甚远时 ,我们应对 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 有深刻的了解 ,应能善于发现源语中隐喻语义的变异 之外 ,把握其隐含的语用、文化含义 ,再在目标语中尽 可能地保留这种隐含的语用、文化含义 ,再现这些变异 的效果。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是构建新的语言形式 , 包括词、词组等语言单位的重要理据 ,它更重要的是一 种认知工具。隐喻思维使人们通过较熟悉的隐喻载体 去理解认知新知识、新概念 ,对推动各学科互相发展、 激发和形成新思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语言和 文化的互动关系说明 :认识英汉两种语言隐喻的文化 异同 ,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异族语言、异域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 ,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误解而造成的 交际失误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 [1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M]1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11 [2 ]周红民1 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 [J ]1 外语教学 ,2004 (1) :60 - 631 [3 ]胡壮麟1 语言 ·隐喻 ·认知 [J ]1 现代外语 ,1997 (4) :50 - 571 [4 ] Ortony ,A1 Metaphor & Thought [ M ]1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 [5 ]束定芳1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特点 [J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0 (4) :253 - 2591 [6 ]白丽芳1 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 ]1 外语与外语 教学 ,2004 (4) :53 - 571 [7 ]Ungerer ,F1 & H.J . Schmid1 A n Int 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in2 guistics[ M]1 北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 [8 ]束定芳1 论隐喻的本质与语义特征[J ]1 外国语 ,1998 (6) :10 - 191 [9 ]束定芳1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98 - 1061 (责任编辑 毛国红) 89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1 期
/
本文档为【隐喻_认知与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