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华为收购失败的战略分析

2011-06-13 2页 doc 28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38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华为收购失败的战略分析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 2009年,华为以创历史记录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宣告了对金融危机的胜战,而在2010年,欲借雄厚的财力,以海外收购扩张国际市场的华为,却屡尝败果。海外收购的屡战屡败对华为来说已是循环多年的“魔咒”,正阻碍这它从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进一步升级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那么,华为的海外收购究竟为何会失败?对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通过对华为近年来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研究,笔者认为华为的失败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收购技巧不够,对美国投资审查机制应对策略不成熟 一般而言,对外投资需要经过投资...
华为收购失败的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 2009年,华为以创历史记录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宣告了对金融危机的胜战,而在2010年,欲借雄厚的财力,以海外收购扩张国际市场的华为,却屡尝败果。海外收购的屡战屡败对华为来说已是循环多年的“魔咒”,正阻碍这它从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进一步升级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那么,华为的海外收购究竟为何会失败?对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通过对华为近年来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研究,笔者认为华为的失败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收购技巧不够,对美国投资审查机制应对策略不成熟 一般而言,对外投资需要经过投资所在国相关机构的审查,在美国承担这一职责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是一家跨部委且直接向总统汇报的高级别政府机构,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长担任,其他成员包括国务卿,国防、商务和国土安全部部长。据介绍,CFIUS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委员会,他们是针对个案审核,并非针对某个公司。委员会在审批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损害,即收购的是什么资产,这个资产可能会被如何利用来损害国家安全;二是威胁,买主是谁,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三是结果,收购成功,可能带来什么糟糕的事情,比如是否会损害美国政府的通讯系统。 在收购3leaf的过程中,华为显然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疏忽”——瞒报收购3leaf,这同时也显示了华为应对美国市场的稚嫩。根据CFIUS的规定,在完成可能具敏感性的跨境并购前,企业需主动申请审查,但华为认为针对3Leaf的收购只涉及部分资产和员工,不是直接并购企业,且金额不够审查门槛,因此没有申报。在CFIUS介入之后,华为于2010年11月提交了审查申请。CFIUS对此项收购进行了为期75天的审查,最终作出了否决交易的建议。对此,国土安全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一针见血的指出:华为和3Leaf做了错误判断,不提交申请,反而让监管部门更加怀疑公司是否故意躲避审核,显然,CFIUS并不认为华为只买了一部分资产。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也不必因为几起失败的收购案而气馁,毕竟美国政府对外国企业设置的投资门槛较高,并非只针对中国,收购失败是常事。据统计,外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对中国企业尤为不利的是,当前中美双方互信不足,且美国企业正面临来自中国企业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教训,更有技巧地进行收购,例如从小规模投资、小股权比例做起,尽量绕开有可能触碰所谓国家安全雷区的行业领域,熟悉美国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等等。 2.​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 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受挫,华为也不是第一家,中海油、鞍钢等企业都曾在美国有过类似经历。中国企业屡屡出师不利,既反映出美国的不自信,也显示出美国对中国仍持冷战思维。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建厂,收购海外企业资产、技术、人才等,给欧美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的收购申请,反映出美国朝野上下对美国企业竞争不过中国同行的担忧。其实,在中美两国企业的竞争中,美国企业在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国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但很多美国人担心,如果不加限制,任由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长此以往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也将消失。因此,设置投资壁垒成为美国政府保持技术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本能反应。 另一方面,受惯性思维影响,很多美国人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心存疑忌,认为中国的大型企业都由政府控制,甚至有军方背景。他们担心,通讯、基础设施、重工业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一旦被中国企业收购,就会对中国政府俯首听命,从而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那么华为到底有没有军方背景呢?调查发现,不仅仅华为的当家人任正非始于军人身份,而且华为在早年创业时与邮电系统有着很深的关联,而中国早年的邮电系统有很多部队转业者,通信设备最初也多用于部队,外界因此有很多联想也就不难理解了。除此之外,华为坚持不上市,即使公布了财务数据也难以平复外界的各种质疑。于是,不透明、背后有政府支持、有军方背景等也就成为竞争对手游说欧美政府对华为的海外收购施以限制的大棒。 笔者认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所谓“影响国家安全”的理由不过是个挡箭牌,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华为收购3leaf的行为与一般意义上贸易保护相比又有了进一步的升级。传统意义上的贸易保护主要是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特保、调查等手段,而华为所遭遇的则是“国家安全”这根高压线。原因在于,其他企业都是一般的加工企业和制造业,属于低端制造业范畴,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采取一般的贸易保护手段就可以起到阻止和限制的作用;相反,华为属于高端制造业,并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想进入欧美国家和市场必然会遭到这些国家的强力抵制和限制。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治标不如治本,中国企业应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仅要面对自身的挑战,还要面对外界的压力;不仅要克服传统关键的束缚,还要改变外界对中国企业的认识。中国企业要形成合力,共同利用国际规则,向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进军。另外,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壁垒,及时在美国过节贸易委员会败诉后还可尝试其他司法程序进入美国市场。 3.​ 中国行业协会的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缺乏有力后盾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利用知识产权发起诉讼已经成为大公司遏制对手的一种寻常不过的商业竞争手段。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频繁被诉,从某个方面也折射出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全球崛起。中国政府需要给中国的企业以支持,支持其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保护它们在海外的市场拓展。对于蓄意利用专利诉讼手段打压中国企业的行径,政府需要给中国企业以声援,并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做法。例如,法国政府有专门的法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署,负责对外贸易事务,其职能即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扩大法国企业对外出口,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还有,跨国企业在阻击中国公司在发达市场老巢拓展的同时,自己也希望在中国这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取得突破.这时候就是博弈的好机会。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剑秋认为,从产业方面来看,华为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应该适应产业,特别是适应产业链的变化。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信息通讯业主要是制造业驱动,但是现在变成了服务驱动。华为在变革中要有明确的定位,应在产业链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产业应该给企业以推动,相应地,企业也要适应产业的发展。该专家谏言,华为应该启动全球范围内品牌和形象的培育,前提是要对国际规则进行充分研究和准备,而不仅仅是对技术和销售的研究。此外,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在对国外的法律法规的适应度调整方面,在对国外关键力量的游说制度方面,必须迎头赶上。
/
本文档为【华为收购失败的战略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