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

2011-06-13 19页 doc 77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6020

暂无简介

举报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推广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 总论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及不同表现,一般把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总数的40%;另一类叫缺血性脑血管病或缺血性中风,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60%,是指脑血管痉挛、管腔狭窄和闭塞,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推广 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 总论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及不同表现,一般把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总数的40%;另一类叫缺血性脑血管病或缺血性中风,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60%,是指脑血管痉挛、管腔狭窄和闭塞,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等。 祖国医学称之为“中风”。“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将此类疾病症状与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意思是说此病发生时人好似被石子突然击中一样,速度很快。 脑卒中不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在我国城乡40岁以上人口中,中风发病率高达400/10万人,每年全国有150万-200万新发病例。其中死亡率约为80-130/10万人,在多数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中占各种疾病死因之首,而且近年来有发病率增高的趋势。中风最可怕的是它的高致残率,这一点要超过癌症、心脏病等任何疾病的危害。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有500—600万,其中四分之三都要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约占40%以上。患者一旦得病,或生命不保,或瘫痪在床。自己不能工作不说,常常还要陪上一个人护理。时间一长,不仅患者本人感到痛苦,也给亲属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脑卒中原因 脑卒中的病因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种: 1.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易致血小板聚集、凝血亢进而致脑血栓形成。 2.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 4.脑血管炎症。 5.心脏病。心脏病患者易致心血管内形成血栓,栓子流入脑部血管而致脑栓塞。 6.糖尿病。血糖增高易致血粘度增大、血管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等。 7.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白血病等。 8.中毒、创伤、脑瘤等。 9.颈椎病。颈椎病患者易致入脑血管受到卡压,脑供血不足,脑组织受损。 10.高血脂、高血粘度。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脂含量高及血液或血浆的粘度增高易致血流缓慢、血栓形成。 11.肥胖。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度等四高病症。 12.嗜烟、酒者。平素烟酒过多者易致凝血亢进,血管硬化,血栓形成。 三.中风的诱发因素 一般来说,中风的发病方式呈急性和突发性,但其病理过程则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引起中风。 中风的诱发因素很多,它们贯穿在中老年人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3.过度劳累。 4.用力过猛。 5.超量运动。 6.气候变化。 7.突然坐起或起床体位改变。 8.妊娠。 9.疾病变化,如上述易致中风的疾病突然加重。 10.用药不当。 四.中风先兆及其临床表现 中风先兆,即中风发生前的征象,是指中风发病前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或征候群。中风先兆可分为近期先兆及远期先兆两种。近期先兆是 指病发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内有的可达数月内出现的先兆症状;远期先兆是指中风病早期或超早期(萌芽期)出现的症状。近期先兆常见: 1.头晕突然加重。 2.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头痛转为持续头痛。一般认为头晕、头痛多为缺血性中风的先兆,而头痛剧烈伴见恶心呕吐者则多为脑出血的先兆。 3.肢体麻木或半侧面部麻木或舌麻、口唇发麻。 4.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或无力,时发时止。 5.暂时或突然出现说话吐字不清,舌强不灵。 6.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倒或晕倒。 7.精神改变,如个性突然变得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暂时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8.突然出现一般性视物不清或眼前黑朦,甚或一时失明。 9.嗜睡,整天昏昏沉沉,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 10.恶心呕吐或呃逆,血压波动并伴见头晕、眼花或耳鸣。 11.鼻出血或视网膜出血,若出血频繁或量多则常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先兆。 远期先兆: 头痛、眩晕或头昏、头闷;记忆力减退,健忘,肢体麻木,特别是手指麻木;头摇、口角抽动、下眼皮跳、鼻出血、视网膜渗血,等等。 中风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障碍 假性球麻痹等 各论 现就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成熟技术介绍如下: 脑卒中分期的针灸治疗 现代针灸的诸多疗法是中风病治疗康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中风的产生,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虽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神匿窍闭、瘀滞不通,却是根本病机之所在。因此,通过针灸促其神醒窍发、瘀通血畅、正气来复是治疗的关键一环。故针灸治疗宜早勿迟;选穴宜少勿多;刺激量以中和为度;针灸术式宜辨证施法。中风病针灸治疗的原则是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实践证明,中西医及针灸理疗诸法综合用于中风各期,是目前疗效较为显著的治疗方式,中风病患者和家属无论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切不可忽略中医针灸这一重要手段。根据临床分期,施治选穴应有所偏重。急性期针灸以督脉、任脉取穴为主,心经、肝经取穴为辅。恢复期以手足阳明经穴与手足厥阴少阴经穴并重,交替取穴为主,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平为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后遗症期除针灸治疗外,还应配合按摩导引之术及自我功能锻炼等综合康复疗法。另外,拔罐、各种灸法、刺血疗法、穴位注射及头针等各种特殊针法,均可灵活采用,不必拘泥。 中风急性期的针灸治疗 急性期时间范围:发病后两周内。 取穴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随证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3.针刺手法 内关:直刺0. 5~1. 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 0~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 0~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 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 0~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 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 0~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 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 0寸,局部酸胀为度。 4.治疗时间 针灸1次/天,10 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30分钟。 中风恢复期的针灸治疗 恢复期时间范围:急性期两周后到半年。 取穴 百会、四神聪、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 针刺手法 百会:沿督脉方向平刺0.5-0.8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 四神聪:以百会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平刺0.5-0.8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 肩髃:直刺1寸,平补平泻。 曲池: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补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 0~1. 5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外关:直刺0. 5~1. 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补法,施手法1 min。 环跳:侧卧屈腿取穴,直刺2.5-3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有放电感为度。 阳陵泉:直刺1-1.5寸,以膝关节以下外侧肌群抽动3次为度。 足三里:直刺1-1.5寸,以膝关节以下外侧肌群抽动3次,产生明显酸胀感为度。 解溪:直刺0.5-1.0寸,以患者足部前屈为度。 昆仑:直刺0.8-1.0寸,局部明显酸胀感为度。 太冲:直刺0.8-1.0寸,局部明显酸胀感为度。 随证取穴 上肢还可轮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轮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配大椎、肩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配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足趾拘挛加八风;语言蹇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请叩患部。 5.治疗时间 针灸1次/天,10 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30分钟。 中风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 后遗症期时间范围:发病半年以后 取穴 取穴与恢复期相同,此时患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较为明显,故针法多用补法,刺激量不宜过大。此期患者疗效欠佳,除采用针刺外,还应采用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多多鼓励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 四.中风并发症的治疗 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复视:针天柱、睛明、球后。 癫痫:针大陵、鸠尾。 肩周炎:针肩骨禺、肩、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 罐。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脑卒中的头针康复治疗 一、概述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毗。”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三、头针治疗中风的常用部位   (一)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4.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8.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9.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1.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 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 (二)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缩写。    ⑴ MS 1额中线ézhōngxiàn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⑵ MS 5顶中线 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 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⑶ MS 6顶颞前斜线 Dǐngniè Qiánxiéxiàn (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   ⑷ MS 7顶颞后斜线 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觉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⑸ MS 8顶旁1线 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   【刺法】: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⑹ MS 14枕下旁线 Zhěnxià Pángxiàn (平衡区)   【部位】:在后头部,枕外粗隆即督脉脑户穴外侧1.17寸(3.5厘米)向下引一垂直线,长1.33寸(4厘米)。   【主治】: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头项痛,眩晕。   【刺法】:由此线的上端进针,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四、操作方法   1、体位: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然后运针。 3、运针: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针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4、补泻:在头皮针的治疗线上, 施行针刺手法采用朱明清氏的抽气法和进气法, 以抽气法为泻, 进气法为补。具体操作是①抽气法手持毫针, 与皮肤呈角, 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针进键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 缓插寸左右, 然后, 用暴发力向外速提,每次至多提出分许, 又缓插至寸。如此可反复运针多次, 直到得气获效。②进气法手持毫针, 与头皮呈角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人皮肤, 针进腔膜下层后, 将针体平卧, 插人寸左右, 然后用暴发力向里速插, 每次至多插人分许, 又慢慢提至寸。如此反复运针多次, 直至得气获效。以上两种针法, 根据病情辩证应用,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得气之后留针小时。   5、电针刺激: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频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选择可参考电针,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而定。   6、疗程: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五、 治疗中风 (一)焦氏头针:选用双侧足运感区、偏瘫对侧运动区及感觉区、血管舒缩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运用区,失语加言语Ⅰ、Ⅱ、Ⅲ区,足趾功能差加足运感区,头痛、头晕、失眠加晕听区,心悸、健忘加胸腔区,夜尿加足运感区、生殖区等。用手捻针,每分钟180~200 次,持续1 min ,留针,重复3 次,每次间隔10 min,(或用电针)。 (二)针刺部位根据《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确定的条线, 肢体运动障碍者取顶中线,在头顶部正中线, 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 即自前顶穴起, 止于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胧经和足少阳胆经; 顶旁线在头顶部, 顶中线外侧, 两线相距寸, 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寸, 属膀胱经;语言障碍者取颞前线,在头部侧面, 颞部两鬓内, 即自领厌穴起止于悬厘穴, 属足少阳胆经;肢体感觉异常者取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 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 与之相距寸, 即自百会穴起, 止于曲鬓穴, 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三)也可以体穴取之:中风神志障碍, 神庭向后上透至百会; 运动障碍, 前顶斜向前下透至悬厘; 感觉障碍, 百会斜向前下透至曲鬓, 余症随症加减穴位。针刺方向: 治疗神志障碍逆经刺入; 治疗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一般朝向患肢对侧头部刺入; 若遇开颅术后等特殊情况, 也可在患肢同侧头部取穴, 全身瘫痪患者可从双侧头皮刺入。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3、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 。 针灸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Pseudobular Palsy,以下简称PBP)即中枢性延髓麻痹,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或核上性延髓麻痹。自1837年Magnus首次报导由于多发性脑梗塞引起PBP以来,西方医学对此进行了逐步的研究。目前认为,PBP多因脑血管病以及感染、外伤、变性等多种颅内疾病引起。因系支配延髓颅神经运动核的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病变可位于大脑轴各个水平位上。临床表现特点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软腭、咽喉、舌肌运动困难,吞咽、发音、讲话困难,无肌肉萎缩,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可出现强哭强笑及锥体束征。作为西医神经病学的一个综合征,PBP常见于脑卒中以及其他许多疾病中。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虽无假性球麻痹之称,但古籍中的一些记载与之极为相似。如《灵枢·忧恚无言》篇:“咽喉者,水谷之道;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说明口舌咽喉与饮食、发音、言语有密切关系,且三阴之经脉多循行于此。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这是从外风观点来认识邪中部位不同而症状不一。发音障碍,吞咽不能而口吐涎是邪入于脏的重症表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二脏多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认为发音障碍与心脾二经有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根据中风症状的不同及预后,在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息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病在脏腑。”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中风证,卒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中风不语辨》按心脾、肾三经进行分证:“若胞络受邪,则时错时醒,或时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口缓,口角流涎,语言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可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是中风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致,而且病位较深,预后不佳。 从《内经》时代,祖国医学便有了对假性球麻痹认识的记载,认为其病机为肝肾虚衰,精血不能上荣髓窍,加之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阻滞经隧,阳气不达,窍闭神匿,出现构音、吞咽、情感等机能障碍而发本病。并且已有了用针刺治疗PBP的初步记载。近现代绝大部分学者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范畴,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之“喑痱”、“类噎膈”、“风痱”、“喉痹”、“失音”、“舌謇”等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忧思恼怒,生活起居失宜,脏腑阴阳失调,以致气机逆乱,血瘀、痰浊凝滞而诱发,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痰瘀阻络。 二.诊断标准 1. 中 医 诊 断 标 准 假性球麻痹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没有精确的相对立的中医病名,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及有关文献对其证候进行分型。 证 候 分 型 (1)风痰阻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角流涎,痰多而粘, 神情呆滞或强哭强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阳上亢: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强语謇,瘫痪肢体僵硬拘挛,常兼有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 (3)气虚血瘀:语言謇涩或不能,饮水呛咳,咳声无力,或见肢体麻木无力,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瘀斑,舌淡或紫黯,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4)痰热腑实: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饮水呛咳,头痛目眩,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期标准 A急性期:发病4周内; B恢复期:发病半年内: C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2. 西 医 诊 断 标 准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头颅影像学检查定位确诊。 (1)病史: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血管病史。 (2)症状:吞咽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发音不清、言语謇涩)、情感障碍(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强哭强笑)及伴有假性球麻痹的其他症状。 (3)体征:舌肌运动困难、舌体歪斜或卷舌,但无舌肌萎缩及束颤;咽反射存在或减弱,软腭反射消失,下颌反射、吸吮反射、掌颔反射阳性,锥体束征阳性,可伴锥体外系症状。 (4)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证实有延髓运动神经核以上部位的梗塞或出血病灶。 三.针灸治疗 治则:熄风化痰、通关利窍 选穴: 主 穴:风池、翳风、廉泉、舌下针穴点、三阴交、 患侧咽后壁穴点 配 穴:中脘、丰隆、阴陵泉 针刺方法: 风池穴:针向咽喉部,进针1.5-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 转手法,得气后针感向整个舌部和咽部放射; 翳风穴:直刺2寸,捻转泻法使针感(麻胀感)传至咽部; 廉泉穴:向舌根刺入1.0-1.5寸,提插手法,得气后施行合 谷刺法,使患者舌部、咽部有干燥及酸胀感; 舌下针穴点即金津、玉液外侧:快速提插各10次,出针后 让患者练习将舌体伸出、缩进10次; 三阴交穴:直刺1.0-1.5寸, 提插补法; 患侧咽后壁穴点点刺:让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体, 清楚暴露咽后壁,用3寸长毫针点刺患侧咽后壁, 点刺深度为1.5分左右。 配穴施行提插泻法。 针刺时引导病人发音、说话、做吞咽动作,起针后立即让 病人试进饮食。 以上穴位,除患侧咽后壁穴点点刺隔日1次外,余穴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行针1分钟。 四.其他疗法 1. 耳针疗法: 取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 2. 水针疗法: 主穴廉泉、天柱、哑门等,注射维生素B1和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3. “自设穴”疗法:“自设穴”是根据临床经验自己拟定的,这些穴未被大家承认。如“颌下穴”、“软腭组方”、 “增音穴”等。 4. 电针疗法 5. 针药结合:针刺配合中药芳香开窍中药。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以下简称PSD)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种抑郁状态,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主要特征。抑郁的状态使患者失去主动性,使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同时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康复主动性,造成康复的困难,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PSD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研究课题。近年随着社会人群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脑卒中后抑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本病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病因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云:“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由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生焉。”抑郁的发生,忧虑烦伤是一个因素,而“脏气弱”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肾虚精亏是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基础。肾阳之气温煦是生发之机,气血之源,情志活动也赖阳气温煦而维持;阳虚则温养推动乏力,元神不展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阳虚则肝失温养,疏泄不及而情志不爽;精亏则无以充髓实脑,脑髓失养,神机不充,可见悲观消沉,闷闷不乐,灵机失运可致反应迟缓,记忆减退等。肝失疏泄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病机。《内经》云:“思则气结”,《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云:“肝者凝血之本”。故情志不畅伤肝,能导致血瘀,从而使脉络受阻,这样不但使卒中难以康复,甚至加重其病变。《石室秘录·五脏生克》云:“肝木未尝不能生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矣。”《血证论·腑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故情志伤肝,肝气郁滞,肝郁日久,疏泄失常,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必然因之而低下,从而导致水谷精微瘀积于脉络之中,使脉络瘀阻不畅,也使卒中难以康复。《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类经·疾病类》:“心为五脏六府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而心藏神主神志的功能与气血的充盛密切相关,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脾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心主神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若心脾受伤,气血亏虚,则出现神志方面的病理改变。脑为元神之府, 脑主神明,总统诸神。脑为精明之宅,而神明,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其中也包括了情志活动在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就指出头脑是人的精与神之处所,精神与脑密切相关。因此脑神的生理功能正常,人就精神振奋,情志调畅,意识清晰,思维敏捷,能应变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之,就会导致思维混乱,意识模糊,精神萎靡等精神病理症状的产生。而脑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则是以脑髓、五脏六腑之气血清阳为物质基础。肾生精化髓,充养于脑,使脑神发挥正常的功能。同时“六腑之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也为脑神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累及于脑,从而引起神明异常的改变。 本病病位在肝,与脑、心、脾、肾相关,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实乃气滞、血瘀、痰浊为患,虚则为脏腑气血虚衰。主要病机为中风病后,肝肾已虚,元神失阻,加之患者因肢体功能缺损而思虑过度,或忧伤愁苦,而伤及肝脾两脏,肝伤则气滞不畅,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气血更虚,愁忧过度则耗伤心神,心血暗耗则神无所守,随着病情的迁延,正虚可加重郁与痰瘀,而痰瘀与郁阻于络窍亦可致虚,如此诸脏气血互相影响,循环不己,使脏腑虚损,抑郁更甚,而病情难以恢复。 二. 诊断标准 1 . 中医诊断标准 (1)中风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试行): 主症: 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或昏聩。 ②发病特点起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③病史特点病发多有诱因,并且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 ④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⑤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判定:具备2个以上主症,结合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方面的特点,并能排除厥证、痫证等疾病,即可确定诊断。神经系统体检、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诊断。 (2)郁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 主症:抑郁善忧,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情绪不宁,或伴失眠善忘,或伴易烦善哭。 西医诊断标准: (1)脑出血: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部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⑥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移位。 ⑦CT、MRI检查发现出血部位。 (2)脑梗死: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⑦CT, MR I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 (3)抑郁症:参照中华精神科学学术委员会1994年5月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DM-3)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至少持续2周,此期间同时具备以下9项中的至少4项症状: ①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 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退; 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⑥反复出现轻生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⑦失眠,最常见的是患者难于入睡,或早醒,醒后难于入睡,多梦; ⑧食欲减退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明显减退。 三. 针灸治疗 治 则:健脑调神,理气疏肝 选 穴:大椎、四神聪、上星、鸠尾、悬钟。 针 刺 方 法: 大椎穴:侧卧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呈75°角进针0.8~1.2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2min,不留针; 四神聪:仰卧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分别向百会平刺0.8~1寸,得气后捻转1min,令针感向巅顶部汇聚; 上星:仰卧位,于正中线前发际上1寸取穴,平刺进针0.8~1寸,向后透刺囟会,得气后捻转1min,令针感向头顶部放射; 鸠尾:仰卧位,当前正中线脐上7寸取穴,斜向下刺入0.5~1寸,得气后捻转1min; 悬钟:仰卧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取穴,呈75°角进针0.8~1.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1min,令针感向上传导。 以上各穴除大椎穴外均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针刺6天,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周。 四. 其他疗法 1. 耳针疗法: 取神门、脑点、肝、皮质下。 2. 水针疗法: 取心、肝、脾、任、督等经脉的穴位等,注射人参加当归注射,另加苯巴比妥钠。 3. 头针疗法:取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左)、额旁3线(双)。 4. 针药结合:针刺百会穴,配合血府逐瘀汤。 5.穴位埋线:以羊肠线交替埋入两组穴位:①肺俞、内关、三阴交;②大椎、肝俞,每月1次。同时针刺肾俞、脾俞、风池、神门、曲池、足三里、太溪等穴。
/
本文档为【脑卒中针灸康复治疗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