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11-06-14 2页 pdf 179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9023

暂无简介

举报
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09年第5期 内蒙古石油4~x-. 23 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赵丽霞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乌海 O16000) 摘 要:含油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膜分离作为一种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分离性 能好的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油废水的特征及其处理方 法,分析 了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在含油废水中的应用。 关键词:含油废水;微滤;超滤;反渗透 含油废水面广量大,在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 油化工、油品贮运、油轮事故、...
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09年第5期 内蒙古石油4~x-. 23 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赵丽霞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乌海 O16000) 摘 要:含油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膜分离作为一种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分离性 能好的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含油废水的特征及其处理方 法,分析 了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在含油废水中的应用。 关键词:含油废水;微滤;超滤;反渗透 含油废水面广量大,在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 油化工、油品贮运、油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 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均会产生含油污水。随 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油品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由 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大量油品进 入水体。因其表层的油膜会阻碍氧气溶入水中,从 而致使水中缺氧、生物死亡、发出恶臭,严重污染环 境。 1 含油废水的特征 含油废水中的油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水中: 1.1 可浮油:油品粒径较大,一般大于15 um ,易 于浮于水面而能撇除,它是废水中含油量的主要部 分,一般占废水中含油量的(65~70)9/5。可浮油常 采用捞撇等手段在隔油池中去除。 1.2 溶解油:它是小于乳化油粒径的油份,多数为 溶解的烃类物质油,在水中的溶解度甚小,一般约为 (5~15)mg/l,多采用生化法去除。 1.3 乳化油:含油废水在输送过程中被叶轮机械切 割,或压力突然降低或存在表面活性剂,油在水中呈 乳 化状态,形成乳化油,油品粒径小于 15 um ,体系 较稳定,不易上浮于水面,一般采用浮选、过滤、絮凝 等方法去除。 前两种比较好处理,而乳化油含有界面活性剂 和起同样作用的有机物,油分以微米数量级大小的 粒子存在,分离难度颇大。 2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一 般可分为物理化学法(主要有气浮法、膜分离法、吸 附法、粗粒化法等)、化学法(主要有化学絮凝法、化 学氧化法、电化学法等)和生物处理法(主要有活性 污泥和生物滤池法)等。 目前处理含油污水基本沿用老三套:即由 机械分离、凝聚沉淀和活性污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 一 般占地面积大、能耗和物耗费用高,水也不能回 用,从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的角度考虑,要求有新 的方法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膜分离法处理废水技 术也就应运而生。 3 膜分离法处理含油废水 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既能对 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又能回收一些有用物质,同 时具有节能、无相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显示了广 阔的发展前景。膜法进行油水分离的特征是: ①纯粹的物理分离,不需要加人沉淀剂。 ②不产生含油污泥,浓缩液焚烧处理。 ③虽然废水中油分浓度变化幅度大,但透过流 量和水质基本不变,便于操作。 ④膜法一般只需压力循环废水,设备费用和运 转费用低,特别适合于高浓度含油废水的处理。 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应用的膜分离过程主要有微 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它 们的分离过程及其传质机理见表1。 表1 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 2.1 微滤 微滤技术是 目前所有膜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 种膜分离技术。其过滤原理和普通过滤相似,属于筛 网过滤,即在静压差作用下,小于膜孔的粒子则被截 留到膜面上,使大小不同的组分得以分离。微滤主要 用于过滤0.1~1O m大小的颗粒、细菌、胶体。微滤 收稿日期 :2008—10一l2 作者简介:赵丽霞,女,现任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学系教师(助教)。 2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年第5期 法处理含油废水时,主要滤掉废水中大颗粒物质及 固体悬浮物。微滤具有操作压力低(< 0.2 MPa), 对水质的适用性强、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但微滤膜用 于含油废水的处理还处于工业试验阶段,这主要是 因为: ①初期投资成本高。 ②膜的再生清洗工作困难。 ⑧在减少清洗次数的情况下,如何长时间维持 膜通量的稳定性 。 大贳研究表明,微滤方法处理含油废水工业应 用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但关键在不断研究解决以 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2.2 超 超滤又称为超过滤,其分离原理一般认为是筛 分过程(如图1)。当液体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流经膜 表面时,小分子溶质透过膜(称为超滤液),而大分子 物质则破哉留,使原液中大分子浓度逐渐提高(称为 浓缩液),从而实现大、小分子的分离、浓缩、净化的 目的。超滤可用于去除废水巾分子量大于 500的大 分子物质和微粒。 2 I、 , 一 ⋯ ⋯ ⋯ ~ ⋯ ⋯ — — j ~ 。 。 ’ -. ’ :一 -l : ’ . ‘ =: . { ⋯ . 一 。 一 r ⋯ j / ~ ’ ⋯ 。1 r一 7 ⋯ 一 ⋯ ⋯ / 0 f/ \√ 图 1 超滤分离过程不意图 超滤膜也属于压力驱动膜,其孑L径范围为0.05 ~ 1 nm.用于分离可溶性聚合物、生物分子、分散体 和胶体。凶大溶质渗透压很低,操作的压力较低, 一 般为0.07~0.7 MPa。此外,因超滤膜表皮中的 孔大于反渗透膜中的孔,超滤的通量比反渗透膜的 通量大一1、数量级。超滤膜分离与膜的孑L径、溶质一 膜的卡廿互作用和大分子的形状和粒径有关。为获得 最大分离效果,待分离的溶质分子至少要比溶剂的 分子大 1 0倍。 迢滤过程是一种无相变的,非破坏性的分离过 程。经趟滤膜处理后的含油废水浓缩液中油的质量 分数高达50 9/6。浓缩液可以通过离心分离法进一步 分离。收 的油不能回用,但是可以通过焚烧以减少 污染。超滤膜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与含油废水的 性质相关。 咀超滤膜也有相当的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小分子物质能够透过膜,所以1~COD和BOD 的去除率不高。 ②界面活性成分透过会把油分带到透过液。 ③膜的污染和清洗还有待研究。 2.3 反渗透 反渗透是在浓液的一边JJil上比自然渗透压更高 的压力,扭转自然渗透方向,把浓液中的溶剂压到半 透膜的另一边的稀溶液中,用于从溶液中清除溶解 的溶质的一种分离法。反渗透膜的孔径< 1 nm ,水 分子能自由的通过这些孔,但溶解的离子和有机溶 质不能。这些溶质或是被膜表面截留或是被水相的 比膜表面更强的吸附作用吸引。由于膜、溶质和溶剂 I司的相互作用,水分子选择性吸附于溶剂一膜的界 面使分离得以实现。 与超滤相比,反渗透可用以分离分子大小大致 相同的溶剂和溶质,对于COD和BOD的去除率也 大为提高。但反渗透所需的工作压力高,一般大于2. 8MPa。反渗透膜很容易被污染,导致废水处理效果 和膜通量下降。因此进入反渗透装置的废水一般都 要经过预处理,达到一定的指标以后才可进入。 3 结语与展望 膜分离法处理含油污水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 果良好、化学添加剂用量少、无相变、能耗低等优点, 但膜分离自身有一些缺点:如热稳定性差、不耐腐 蚀、膜易被污染等。我们应该认识到,单一的膜分离 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含油废水的处理问题,要把 多种膜分离技术同传统的气浮、盐析、混凝和粗粒化 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在不断解决膜污染、膜清洗、膜 通量及降低膜分离处理成本的前提下,开发新的工 艺、新型膜组件和新型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 含油废水。 [参考文献] h3 唐受ri7,戴友芝.水处理工程师[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 ,2002. E2] 谢磊。胡剪有,仲海涛.含油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J].工业水处理,2003,23(7). E3] 徐德志,相波,邵建颖等.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 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EJ].工业水处理,2006, 26(4). [4] 陈兰,张贵才,刘敏.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膜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7 (2). r5] 张鸿郭,周少奇,杨志泉等.含油废水处理研 究.环境技术,2004,(1). E6-1 李爱阳,蔡玲.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研究 进展.化 工时刊,2007,21(6). E7] 蔺爱国,刘培勇等.膜分离技术在油田含油污 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工业水处理,2006, 26(1). f8] 戴军,袁惠新,俞建峰.膜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 中的应用.膜科学与技术,第2002,22(1).
/
本文档为【膜分离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