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如何拉动消费

如何拉动消费

2011-06-17 4页 doc 48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3794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拉动消费如何拉动消费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1、​ 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是不同层次的概念。我国曾经两次着重提出扩大内需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党的十五...
如何拉动消费
如何拉动消费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1、​ 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是不同层次的概念。我国曾经两次着重提出扩大内需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指出,扩大内需需要依靠投资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2009年政府工作》中指出扩大国内需求,需要依靠消费和投资双向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和为80%,其中,2008年达到90.2%。由此可以看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有绝对的优势!内需不足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伪命题”,扩大内需不等同于扩大消费。 第二、扩大消费不能简单理解为提高消费率。2000年之后,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消费率呈现了偏低的现象。此时许多人直观而片面地认为扩大消费就是要持续提高消费率,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短期经济增长结构构成:消费率、投资率、净出口贡献率。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使三大需求中某些变量数值和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化,就能导致三大需求的贡献率数值产生变化。1998年-2008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915,投资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079。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使得消费率减少,导致投资率与净出口贡献率增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平衡总需求结构,寻求长期稳定的增长,加快国民分配格局的调整。 第三,扩大消费不会必然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三大需求驱动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系:先发型经济体主要现为,消费率较高,影响投资率,进而影响净出口贡献率。出口导向战略经济体主要表现为,净出口贡献率较高,影响投资率,进而影响消费率。赶超经济体主要表现为,投资率较高,影响净出口贡献率,进而影响消费率。由此也可以看出,扩大消费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菲尔普斯工资、物价,并考虑到经济中信息不畅的因素、个人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行为,针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提出“菲尔普斯曲线” 我过目前的现状是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高。通过引导消费的变化,引导消费率接近最优消费水平,确保要素达到最优效率,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十二五”要强调扩大消费需求。 1、投资回报率下降,经济增长缺乏后续动力。为什么要扩大消费需求?多年来,我国走了一条赶超的战略之路。2008年的GDP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GDP57.5%,粗放式的旧有经营模式主要有:投资回报水平持续偏低,高能耗、高污染,消耗大量资源,不利于深层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利于我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乏力,企业管理粗放,投资结构失衡,偏离调控要求。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指标投资回报率由40%下降到30%,因此,需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2、外部需求出现波动,经济增长需要新市场。2003年到2007年间,外需由1.0%增长到19.7%,外需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迅速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过分依赖的现象。从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国到了实现发展战略转变的时期。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是需求优势,世界工厂是世界市场。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优点是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起飞,缺点是产业升级缓慢,技术创新乏力,流动性过剩。日本自广场协议后,经济陷入长期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日本衰退居G7之首。说明中国的出口导向、外需主导亟待改变。我国人口红利很快将消失,资源环境约束硬化。需要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关系,推动向内需主导转变。首先,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我国城镇人口比重是46.6%,而世界城镇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0%,高收入国家城镇人口比重是70%,因此我国城镇化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服务业比重将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将不断升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再次,我国资金较为充裕。我国储蓄率高的情况不变,外资理想投资地,在“十二五”时期,投资结构将逐渐优化,更多地向服务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倾斜,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持久动力。 3、消费需求开始启动,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A、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 a.消费率相对较低,最终消费率的发展由1978年62.10%到2000年的62.30,再到2008年的48.60%,居民消费率的发展由由1978年48.80%到2000年的46.40,再到2008年的35.30%,而1985年-2003年间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多数欧洲、北美洲国家以及拉美的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均在70%-80%之间,非洲的埃及和南非在80%以上,而中国的消费率在60%-7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高度增长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拉动的,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b.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主体结构呈现居民消费比重偏低而政府消费比重过高。我国偏重于温饱型消费,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我国消费比例温饱型消费占据80%,而享受型消费比例却不足20%,而理想的消费比例是物质消费占据30%。2004年实物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中国实物消费支出39%服务消费支出15%,其他消费支出46%。美国实物消费支出35%,服务消费支出51%,其他消费支出1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支出占比,1978年,农村占据62.1%,城市占据37.9%,2007年,农村占据25.6%,城市占据74.4%,1/3的城镇人口占居全社会消费支出的2/3以上,2/3的农村人口消费支出不足社会消费支出的1/3。 B、“十二五”我国消费需求将发生什么改变: 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中国的城市消费开始进入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重要阶段,同时农村消费潜力也开始释放。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公共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公共教育投入将高达9万亿元进一步开放教育、医疗等中高级要素市场。未来五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这对中国形成消费主导的新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重庆累计办理“农转城”居民突破100万,2亿农民工市民化将会有重大突破。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消费热点,未来五年,消费率将提高5%—10%,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经济格局。 三,如何形成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政策框架。 A、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有钱可花,善社会保障-有钱敢花,改善消费环境-花得舒心,更新消费理念-有钱会花。要全力促进居民增收,将促进就业作为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促进服务业。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政府对劳动市场的管理与服务,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着力调节收入差距 B、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扩面: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加大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提供保障性住房。提标: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使得农民生活有保障。 C、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释放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潜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着力增强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 D、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降低垄断性服务产品的消费成本,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积极发展消费金融,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提高消费便利性。 E、创新消费产品和业态:大力发展养老消费,引导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关注“新新”消费。 F、积极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实施并完善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善政府对劳动市场的管理与服务,推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扩大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实扩大就业的财税政策,丰富扩大就业的金融政策
/
本文档为【如何拉动消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