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

2011-06-18 13页 doc 2M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9134

暂无简介

举报
《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学生感言: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与沉淀。在广泛查阅和反复探讨后,我们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了解,感受到了文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同时也锻炼了自主研究的能力,增进了彼此的默契与了解。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欢愉的享受过程,是一份宝贵的探究经历。 《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 组长:朱妮 指导老师:倪峰 小组成员: 徐雯 张慧 汪雨萌 李德昭 夏悦 陈楚珂 李昂 摘要:《雷雨》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最成功也是最富有争议性的作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从《雷雨》本身(情节,人物,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
《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
学生感言: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与沉淀。在广泛查阅和反复探讨后,我们加深了对作品本身的了解,感受到了文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同时也锻炼了自主研究的能力,增进了彼此的默契与了解。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欢愉的享受过程,是一份宝贵的探究经历。 《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 组长:朱妮 指导老师:倪峰 小组成员: 徐雯 张慧 汪雨萌 李德昭 夏悦 陈楚珂 李昂 摘要:《雷雨》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最成功也是最富有争议性的作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从《雷雨》本身(情节,人物,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出发,以西方古典悲剧的角度重新审视,联系和比较二者的关系并得出了“借鉴与创造”的结论。在加深对《雷雨》认识的同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但愿这篇文章可以作出我们对悲剧的诠释,成为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完美总结。 关键字:《雷雨》 古希腊悲剧 借鉴与创造 差异 命运 人性 Abstract: Thunderstorm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controversia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It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decades.Comparing Thunderstorm and Acient Greece tragedies ,our team tries to review the tragedies and figure out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After our exploration and study,we learn more about Thunderstor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nd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e hope this article can be our exlanations of trady as a good summary of our study . Key word: Thunderstorm, Ancient Greece traged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ifferences, Destiny, Human nature 一.西方古典悲剧(以古希腊悲剧为代)的特点 一般认为古希腊悲剧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悲叹酒神在尘世遭受的痛苦并赞美他的再生。这些赞美诗都是人们在酣醉的时候即兴创作的,成为了日后悲剧的雏形。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把农村盛行的酒神祭典引入雅典城。这种祭典的表演逐渐成为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特别是经由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增加了人物和对白,使戏剧表演成为主要内容,悲剧也从酒神颂歌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戏剧艺术,逐渐具有了固定的形式结构和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特点与准则深刻影响到了后来整个西欧的戏剧艺术。 (1)题材 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大多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但剧作家们采用这些题材时并不是机械地叙述或赞颂,而是会将自己的政治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各种社会观念融入其中,反映了本时代丰富的社会内容,达到借古讽今和表达对人生、世界的看法的目的,这方面的代表有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 。 (2)演出艺术形式 悲剧由戏剧成分和抒情成分组成——即演员与合唱队。演员朗诵对白,合唱队唱抒情诗。希腊悲剧有固定的程式,一般分为开场、进场、三至五个戏剧场面、退场四个部分。 (3)结构特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了古希腊悲剧最显著的结构特点,即 “三一律”(三一律的概念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批评家总结出的,其基本精神在《诗学》里已经系统提出),即时间的一致,地点的一致和表演的一致。考虑到悲剧这种特殊的体裁和演出的客观限制,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情节通常只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也不变换,在情节上也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不允许其他支线情节存在。结构紧凑集中,故事发展顺理成章,高潮迭出,扣人心弦。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也有倒叙,顺叙,插叙等具体的手法,这并非绝对的,但大多数悲剧都遵循了这样的结构。 (4)思想内容与格调 从思想内容上看,西方古典悲剧有些是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而表现出反对个人专制的雅典式民主精神;有些是表现出对命运的思考:命运是邪恶的异己力量,主人公们往往是在反抗着预言式的命运,他们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却又总是被命运捉弄,最终难逃毁灭的结局,强烈的宿命论色彩反映的是人的软弱无能;也有的是表现对人自身的思考:人的厄运往往是咎由自取的,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这也就注定了尽管在内容上主人公们最终都未能摆脱战胜宿命,但从格调上看,悲剧的主要特色却在于悲壮、崇高、庄重、严肃,而不在于感伤悲观的情绪,也就是说着意在于“严肃”,而不是“悲切”。这也是古希腊悲剧逐渐由传说史诗转向直接的对现实的描述的原因。 二.《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的关系 (1)戏剧结构 所谓戏剧结构,就是根据题材的特点与主体的要求,按照人物发展的逻辑,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情节的艺术。衡量一个戏的结构,最高标准莫过于它整体的有机统一,这是最为理想的戏剧结构,而结构严谨,情节凝练的古希腊悲剧无疑在这方面是最为优秀的标本。 《雷雨》的创作不可避免得深受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用曹禺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缕一缕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组成了自己的丑陋的衣服。”虽然这当中不乏作者的谦逊,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雷雨》是在继承了古希腊悲剧某些因素的基础上,经过作者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发展,为其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使其中国化了的产物,也就是“借鉴与创造”的一个过程。 有“戏剧艺术的荷马”之称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可以说是古希腊悲剧的典型。这部悲剧讲述的是由于“杀父娶母”的神示,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抛弃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俄狄浦斯。因仆人的善心,俄狄浦斯生存下来并成为科任托斯国国王波吕玻斯的养子。长大后,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将犯下大罪,于是逃到忒拜城,却在路上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之后,俄狄浦斯在机缘巧合之下当上了忒拜城国王,并娶了自己的生母。而后,在神谕的启示下,俄狄浦斯竭力查找杀死老国王的凶手。于是真相大白。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则刺瞎自己的眼睛,放逐在外…… 这样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索福克勒斯却巧妙地运用“锁闭式”的戏剧结构,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淡化情节,将剧情展开的时间由近四十年的跨度压缩到一天,于主要人物对四十年里事情的追忆与叙述之中,将剧情展开的空间集中于一个地点——忒拜王宫前院,将戏剧行动集中在主人公俄狄浦斯为城邦消灾解难而查找凶手这件事上,集中表现了俄狄浦斯勇于反抗命运的主题。 与《俄狄浦斯王》极为相似,《雷雨》中也采用了“锁闭式”的结构,并且严格遵循了 “三一律”的原则:将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的故事成功地集中在了一天之内,空间舞台也十分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它的登场人物经过极为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戏在现在的危机中开头,并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情节用回顾的方式渐渐透露出来(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倒叙手法),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这样,情节集中紧张,人物性格富有深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当时中国的话剧事业刚处于起步阶段,曹禺却几乎是完美地运用了西方古典悲剧的结构手法,《雷雨》不愧为一件用“金线”精心缝制而成的艳装。不仅在戏剧冲突组织得很好,而且对于戏剧结构的各个环节,如时间轴上的情节线索的安排,空间轴上的发展阶段的布局(分幕分场或戏的起、承、转、合),以及古希腊戏剧结构中的许多重要手法,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突转与发现都灵活运用了进去。 然而曹禺并没有满足于成功地将中国式的情节内容运用在古希腊悲剧的结构里,在剧本的撰写和创新方面也做了努力。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曹禺另外添入了“序幕”和 “尾声”,将这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伸到了时间上非常遥远的地方:十年后,物是人非,昔日光鲜亮丽的周公馆已经成为一个供人疗养的教堂附属医院,周朴园也已成为一个落魄的孤寡老人,照料着他那两个“疯女人” ……作者在《雷雨》的序言中说明了设置“尾声”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着,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的人们…”这一“拖沓”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戏剧主体,使观众保持一种哀静和沉思的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庸”与“温和”,在激烈的冲突与巧妙的缓和间让读者深思、回味,这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 (2)人物、情节内容 本身“戏剧”这个概念的引入就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而话剧又可以说是西方戏剧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在情节方面,《雷雨》所描述的故事是严格建立在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作者个人的对戏剧艺术的偏好的基础上创作的,相对来说就很少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难免就会带上了一些古希腊悲剧的影子。细细考究起来,《雷雨》的许多情节内容,矛盾冲突都可以在古希腊悲剧中找寻到源头,笔者在此仅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当然,曹禺在经营这些情节体现的仍然是《雷雨》与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在这里,更多的体现是创造。 A.对于女性复仇的塑造 曹禺曾说:“我喜欢艾斯吉勒斯(Aeschylus),他那雄浑深厚的感情,从优立辟斯(Euripides)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如果说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所塑造的美狄亚是典型的复仇的女性形象,那么,蘩漪这一女性形象无疑就是美狄亚的再造与变型。 美狄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为了她心中所谓的爱情,她可以舍弃荣华富贵,可以背叛父兄亲人,为她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当她所深爱的人背叛她、抛弃她的时候,她便选择了毁灭性的报复,而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无独有偶,蘩漪是一位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女性,却嫁给了自私而虚伪的资本家周朴园。周萍的出现仿佛是一颗火种,重新燃起了她生命的欲望将她从痛苦与绝望的边缘拯救上来。于是,她放弃了伦理道德,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周萍。当周萍对于蘩漪所给与的全部的爱越来越觉得沉重得无法忍受而竭力想要摆脱时,当蘩漪的一切挽留只是徒劳时,最深的爱变成了最深的恨。她进行了报复,毁了周萍,毁了周朴园,却也同时毁了她自己。 这两个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身份的女人,在性格上竟是如此的相似:一样的敢爱敢恨,一样的果敢而富于反抗性,而当她们的爱情破灭的时候,爱就会转变成足以毁灭对方和自己的恨。性格上的偏执和感情上的缺乏节制,是这两个女性形象共同的特点。 然而,两者之间仍然是有一些不同的。美狄亚选择了疯狂的令人发指的报复。她不仅使用毒计害死了伊阿宋的未婚妻,甚至还亲手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只为了让他一无所有。而同样选择报复的蘩漪,她揭穿周萍与四凤的不伦之恋,只是单纯地想要拆散他们,让他们难堪、痛苦。但她从未想到,这一举动会导致周萍自杀,四凤被电死,更没想到会连累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冲也因此丢了性命。于是,她疯了。假若蘩漪能够预知结局,那她或许绝不会那样做,而会选择沉默吧。所以说,蘩漪相较于美狄亚的刚烈与残忍,却更多地表现出来柔弱的一面。这也是适合中国人传统审美心理的女性形象的。也符合里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对女性性格的塑造。 B.母子乱伦关系的设置 在《雷雨》刚刚完成不久,李健吾先生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容我乱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是希腊尤瑞彼得司(Euripides)的Hippolutus,一是法国拉辛(Racine)的Phidr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前妻的儿子。”在《雷雨》中,家庭问题,两性关系,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都是组成情节的重要要素,这本身就与古希腊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周萍与繁漪的乱伦关系更是组成全剧的核心矛盾。母子乱伦的情节在《俄狄浦斯王》是贯彻最为彻底的,在许多西方古典悲剧中又得以演绎发展,甚至形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俄狄浦斯情结”。周萍自己的生活中处处不顺,生活放荡,又迷恋自己的继母繁漪,为此甚至与父亲做对(这几乎是全剧中他唯一的一个与父亲做对的地方),甚至决定自己到矿上去,彻底远离痛苦与恐惧,又想要和四凤逃到很远的地方去,这又与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何其相似,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后者只是较杀父娶母冲突弱化了很多,这也是曹禺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做出的中肯的描述。 当然这也只是相似而已,硬要把《雷雨》的情节说是纯粹的对古希腊悲剧的模仿未免言过其实。《雷雨》中的悲剧完完全是中国式的悲剧,这也是曹禺的成功之处,借鉴来自古希腊悲剧的情节却又不拘泥于此,完全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社会上的伦理关系的思考设置出来的。比如周朴园抛弃侍萍,取了个门当户对的小姐,又为了自己的私利几乎是软禁了繁漪。这些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常常发生的事,带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必然性。周萍实际上是侍萍的孩子,遂不得不从小过上一种缺乏母爱和亲情感受的生活。由于幼年时缺乏母爱,他爱上了繁漪也可以视作是一种恋母情结的体现,带有悲剧的必然性。人物关系也较《俄狄浦斯王》复杂真实了许多,这得益于社会环境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点还将在下文中再次论述。 C.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对立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是阶级关系上的对立,但他们又因为血缘关系而紧密联系,曹禺原本想表现的或许是通过亲生儿子对父亲的反抗来表现命运的残酷性。回溯这样的对立关系,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智慧而又勇敢的神普罗米修斯为凡人带去了最珍贵的火种,又传授给他们数学、医药、建筑、种植的方法,是人类的恩人。可又因此而遭到了宙斯的妒忌与疯狂迫害,被悬吊在最荒凉的地方,忍受着各种极端残忍的酷刑,而昔日的众神也相继背叛了自己,就连最应该感谢自己的人类似乎也忘了他的存在,他的一切努力都在各方势力之下化为泡影。鲁大海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是一位工人,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立场上,可与他一同前来的三个工友却又全部背叛了他,他自己也被矿上除名,落得了个穷困潦倒的下场,就连自己最爱的妹妹也不听从自己,去和阶级上与他对立的周家的大少爷相爱,甚至想要私奔,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压迫自己的最大敌人,继父又是个卑躬屈膝的奴才,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忍心对昔日的儿子下手,一再阻挠自己,鲁大海身上的悲剧虽不是最为激烈的,却也在无意中与那位被缚的唯一的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曹禺自己的创造到这里体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他将阶级对立作为了悲剧的主题来加以刻画,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读者可以明显得看出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对立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尖锐的冲突事实,人们已经不再把它当作是什么命运的主宰,而是十分现实的阶级矛盾。曹禺原本或许是想以“旧瓶装新酒”的态度来写命运对人的捉弄,客观上却突破了古希腊悲剧对他创作的束缚,鲜明的现实主义批判使得《雷雨》这部作品终于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对后来的文艺创造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题思想 A.主流的讨论结果与我们的思辨 除了题材情节的某些影响外,曹禺从古希腊悲剧中借鉴更多的是相似的主题,尤其是关于“命运”的问题。古希腊悲剧中常常贯穿着命运的观念,又被称为“命运悲剧”。而“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不仅相信神是真实存在的,是人类生活的主宰,而且还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命运,认为命运不但是人甚至连神也不能克服的。可曹禺和他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曹禺已经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教育,不太可能会是个有神论者,也不太可能会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命运来支配着人类。可又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曹禺本人早年接受了大量传统的儒学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可这也与古希腊时代的命运有着不同。曹禺本人在《雷雨》的序中这样说道:“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语的憧憬……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个主宰来使用他的管辖。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称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 ……”可见古希腊的命运观念对他的影响。《雷雨》中穿插着命运的观念,例如在鲁侍萍身上:三十年前,她身为周家丫鬟,却与少爷周朴园相爱并生下儿子,终被赶出周家;三十年后,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女儿不再重蹈覆辙。然而,一切似乎命中注定,四凤竟来到周家当丫头,并与大少爷周萍发生一段不伦之恋,结局的悲惨更甚于她的母亲。而她重又见到周朴园时大喊的那句“命,是不公平的命指示我来的”更是直接地提到了命运。但这是很正常的,曹禺创作《雷雨》时正是他刚刚大学毕业时,此时接受过系统西方戏剧理论教育的曹禺很欣赏古希腊悲剧的艺术手法。之前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更是把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引入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时值接受新思想冲击的曹禺本身也是想效仿国外的优秀戏剧的,世界观命运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不少人也因此认定了曹禺是个唯心主义者和宿命论者,《雷雨》本身也是命运主宰人类的体现而加以批判。 产生这样的误会除了上述的直接提及“命运”的语句外,更容易让人怀疑的是《雷雨》本身中过多的“巧合”。这也是古希腊悲剧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太多的偶然性被交叉在一起而丧失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性。其实不然,这点正是曹禺在《雷雨》中成功加以克服的地方,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雷雨》中的悲剧并非纯粹的偶然,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现状下的必然。无论是周朴园三十年前抛弃侍萍,后来又娶了门当户对的繁漪;无论是他作为一个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资本家坑害剥削工人,而工人代表同他产生激烈冲突……这些都是有着鲜明的现实色彩的,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合情合理,而发生在周家、鲁家的悲剧也是社会上几类人的悲剧的典型,三十年前,三十年后的情节因果关系十分清晰,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明白悲剧的必然性。不仅如此,曹禺的考虑还十分细致,甚至连鲁大海为何在周家务工这样的巧合都可以从剧本中找出原因(鲁贵的推荐以及鲁大海自身的暴躁的,还不成熟的工人性格)。在《雷雨》中,每一次剧情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都可以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推理和解释。可以说曹禺很好地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仅凭这一点,他也已经完全超越了古希腊悲剧所能到达的艺术高度。 那么《雷雨》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一点一直是争论不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作者自己后来也在序言中表示“有的注释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雷雨》写了周公馆这个典型的官僚资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有着表面上的繁荣与稳定,是“社会上的榜样”。而周公馆的顶梁柱周朴园正是一个富有心计,心狠手辣的资本家,他镇压了罢工,开除了鲁大海,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大家庭的繁盛和稳定。可却又事事不如他所愿,尤其是那个犹如“雷雨”般的女人-繁漪。周公馆实际上早已乱了套,正处于崩溃边缘和“雷雨”的前夕。 曹禺毫无疑问是深深憎恶着像周公馆这样的封建大家庭的,不如说曹禺本人就是在像“雷雨”一样来摧毁这样的大家庭,摧毁这个罪恶的世界,这是他和古希腊戏剧家们不同的地方,他有着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和一个文人的爱国的责任心。周朴园的下场只是向人们表明了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罪恶必将激起人们的反抗,也必将会走向灭亡,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也与那个时代的主题是相吻合的。 这样理解起来,《雷雨》的主题不仅是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更在于预言和激励了人们的觉醒和抗争,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结局。《雷雨》处处写命运,连在一起却又分明成了一幅资产阶级的末日图,资产阶级一样逃不过这样毁灭的命运。《雷雨》所反映的应该包括这样一个完整丰富的主题。 这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雷雨》在这几十年里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恰恰是因为它的现实主义。换言之,《雷雨》是被当做一部“社会剧”而非“神秘剧”所接受的。其鲜明的批判现实,号召人们抗争的主题已经大大削弱了曹禺本人或许想强调的关于“命运主宰”的命题。不可否认的是,《雷雨》最大的艺术成就并非是“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本土化”,而是现实主义对时代和人们心灵的震撼。 B.我们的其他讨论结果 上述观点几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可这也并不一定能够完整理解《雷雨》主题思想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几十年来中国的学者大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判观点来看待《雷雨》的,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对现实的批判,过于宣扬革命意识,这并不公平。曹禺本人对此也很反感,他在序言中指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最先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怎么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呢?最先引起作者兴趣的是几个人物,一两段情节,我们不难推断出这应该是作者从现实生活、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提炼出的人或事,《雷雨》的故事就是这些人或事为基础的。曹禺为了自己心中的某种情绪要写出他们的故事。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其实只是作者的一种很正常的同情心而已,同情的是他们的身世和遭遇,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很自然的想要替受害者,特别是替自己熟悉或是欣赏的人控诉的心情。如果非要把这种简单的﹑不分阶级的感情升华为什么对资产阶级的深仇大恨是没有必要的,硬要用阶级斗争的角度看待问题反而会显得很空洞。《雷雨》的深刻性的确体现在揭示了阶级矛盾,但单纯地从表面来考虑人物、内容,《雷雨》讲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和人伦关系,描述的是人性的悲剧。曹禺本人在创作时那些令他心情复杂,激动,不得不控诉出来的正是那些发生在普通人似乎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真实地写出了《雷雨》的故事,并运用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来揭示那些命运发生的原因和最终的结局,写进了他自己的激动心情和思考。 很多人据此一口咬定曹禺反封建不够彻底,对工人形象过于丑化,对阶级敌人过于同情,更有甚者,认定了曹禺是个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知识分子,坚持腐朽的宿命论观点。并且后人在评论和表演《雷雨》时,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自动忽略了《雷雨》的“序曲”和“尾声”。可即使面对那么多的批评,曹禺仍然在为《雷雨》所写的序中反复提及这两段是他不忍割舍的,是很有意义的。这又该怎么理解呢?因为那些批评家们忽视了作者的真实情感。《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这两幕首尾相贯的场景和气氛太过于宁静和平和。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为何作者要特意营造出这种氛围,更令人寻思的是作者为何要把周朴园安排成这种结局?作为《雷雨》悲剧的总根源, 周朴园及其自身的悲剧结局往往被看作罪有应得,这样的阶级敌人是只能被放在批判的立场上的。 可事实却未必如此。周朴园在“序幕”和“尾声”中的忏悔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值得人同情的。《雷雨》是人性的悲剧: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去支配别人的命运,再为强势的命运其实也不堪一击。这并不是宿命论的观点,而是一种自然的慨叹人的软弱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其说曹禺是信仰那个超越自然的主宰者,不如说是他对这易变的世道和人生的尊重。而鲁大海的失败和周朴园最终存活下来的结局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是符合现实的,作者对于人性的关怀,正是那些秉持着空洞的阶级斗争学说的批评家们忽略和无法理解的。 再说起这个“命运”的观点,即使说曹禺是深刻地受到了古希腊戏剧家们的创作思想的影响,却也未必要曲解为曹禺持有类似的观点。古希腊悲剧家们认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胆魄却也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曹禺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雷雨》中即使是最为激烈的反叛者繁漪也是一个深受传统观点和华环境束缚的旧式女子,其他的悲剧主角,例如周萍,四凤更是干脆百般顺从,实在没有什么反抗命运的举动。也就是说,曹禺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写悲剧把他们的生命生活彻底摧毁了,并非是要强调命运的无比强大,更在乎的是悲剧对他们的影响。换言之,他接受的不是“命运观点”,而是一种变相的“命运美学”,是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无关的一种审美趣味。“命运美学”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无意中人们的现实生活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可即使如此,在《雷雨》中这也只是作者一笔带过,不能算是主要内容的东西。换言之,曹禺只是借用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模式,装进去了现实中的生活,传达的是另一种感受。 《雷雨》首先是人性的悲剧,其次是社会和民族的悲剧,最后,才是时代的悲剧。 (4)语言艺术 《雷雨》在语言艺术上同样十分出色。话剧不是小说,剧作家们塑造舞台形象,必须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丰富得多的内容。戏剧语言的基本作用包括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推动情节发展。在这一点上,《雷雨》的语言既简洁易懂,又含蓄蕴藉。它避免了西方话剧中台词冗长的弊病,句子简短上口,无欧化的缺陷。他取消了不必要的咏叹和歌颂片段(因为希腊悲剧产生自对酒神的祭祀活动,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宗教祭祀活动的语言特点),使语言尽可能的凝练。下面我们简单地赏析几处。 《雷雨》的剧本语言就很好地展示了周朴园这个人的性格,使观众很自然的同他的经历和行为联系起来。他出生自封建家庭,却又去过德国留学,从此成为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官僚资产家,这就注定了他在外是一副资本家嘴脸,剥削工人,在内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以最高的身份自居。他在见到妻子繁漪时说道:“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面对自己的儿子周冲,他用一句“我认为你讲得太多了”就让儿子闭嘴了;最后,他又对着周萍讲到“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用的全是简短命令的语气,把他那副封建大家长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而且语言十分精炼,一点不会让听众产生疲劳感。这与古希腊悲剧有着根本性不同的审美趣味,是继承了传统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不仅如此,曹禺的剧本语言还富有诗意,这是曹禺的独特创造,成功地将诗词的意境引入到了戏剧语言中,这是无法模仿自希腊悲剧的。本身,语言的精炼传神就是诗词语言的特色,曹禺却在人物的对话中加以反复运用,除了传达信息之外,甚至还产生了音律的美感,富有音乐性。剧中的人物对话随时流露出诗情画意,启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进而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周冲在见到四凤时那一段对梦境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歌。曹禺在剧本中大量运用口语,不仅生动有趣,能让观众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做到了行文自然,朴素悦耳,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在语言的中国化方面,曹禺做得十分彻底,这也适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在中国话剧史上,《雷雨》的剧本是极为出色的。 三.结论 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曹禺无疑是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不仅成功地借鉴了古希腊悲剧中的优秀元素,而且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中,使西方艺术形式真正中国化。正如曹禺在同青年剧作家漫谈创作要领时说:“我不希望你们只学一个作家,要多读一些作家的作品,受他们一些影响和熏陶,但更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曹禺也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作家,秉承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雷雨》是他探究现实、思考现实的结晶。 《雷雨》与古希腊悲剧整体上是一种“借鉴与创造”的关系,《雷雨》的悲剧是中国化的,民族化的,悲剧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基本国情。不仅如此,《雷雨》的情节、人物、语言和整体风格,都是深深结合了中国文化的,是曹禺的创造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文化刺激下的一次新生。《雷雨》的发表使中国话剧业走向了成熟,是国外艺术形式本土化的优秀典范。 参考书目: 【1】《曹禺研究专集(上册)》,王兴平、刘思久、陆文壁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 【2】《雷雨》,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百度百科——“古希腊悲剧”词条 【4】《埃斯库罗斯悲剧全集》,埃斯库罗斯著,吉林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7月第一版 【5】《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6册),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著,凤凰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6】《〈雷雨〉——曹禺先生作》,作者刘西渭(即李健吾先生),原载1935年8月31日天津《大公报》。据《咀华集》,文化出版社1936年版 【7】《曹禺同志谈剧作》,编者张葆辛,原载《文艺报》1957年2期
/
本文档为【《雷雨》与西方古典悲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